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500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标题: 意根 时间: Wed Nov 15 16:14:10 2017 「意根」归属哪一蕴?「识蕴」吗?有法师建议去看《具舍要义》,可是手边没有书 。请大家知道的帮忙回答。谢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6:31:37 2017 会造蕴 但应不属任何一蕴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7:01:31 2017 看不懂,「会造蕴」是什麽意思?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7:06:17 2017 意根不起 法 不发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6:59:08 2017 六根....色蕴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7:01:41 2017 是吗?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7:03:46 2017 色尘 法尘 色心相应 色蕴产生 紧接著 受想行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7:37:45 2017 部派没有说意根为色法者。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7:39:19 2017 六根 对 六尘 的都算是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7:46:41 2017 刚好以前写过。 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39/sh/b512da98-d30f-4707-954f-1b085ee12a9c /a7a64e43ba1be16b279c295211fe41f2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7:58:12 2017 为避免 @Linus Hsao 的连结失效,将原文引於下方。 ----------------------------------------------------- 基本上主张上述的『意根非色』都是引用您所述的该经文。然该经文讲的是『意是内 入处,意内入处...』而非意根。 所以只要提到以同样逻辑来解释一下『眼内入处非色』之眼内入处是啥,以及进一步 它属於根/尘/识?我目前所看到的就是沈默了,要不就是引用大师所说或论典。造成 这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依照『意内入处非色』的逻辑来扩大解释『意根非色』, 就会得出『眼内入处非色-->眼根非色』的逻辑。然眼根是色,所以只好继续想出『 此处的眼根意思是"过程所以不可见"之类的解释』来河蟹一下,至於『质碍性』?还 好世尊当年对除粪比丘不是这麽讲的,这大概只有文青才看的懂。。 至於圣严师所说的『...何谓「意根」,前面已谈过意识,再把意识的前一念连下来 连至後一念,便是将前一念的「念头」当作後一念的「念头」的根,叫作「意根」 ...』,我个人认为太过於牵强了,我尊重圣严师但这也是他个人的想法,这在经中 找不到这种说法。因为讲六根的经文中,六根之"根"都没有这样的意思(难道舌根的 "根"意思是还有前面的舌味,来当後一个舌味的"根"吗?)。而且前一念不一定会成 为後一念的「念头」的根,各位应该都有这种经验,这一秒在想这个,可能下一秒徒 然另一个念头会冒出来。这反而是论典讲更多(就是一刹那念头数)。 至於部派的讲法,我个人认为那是部派时期的人资讯不发达,能读的经典太少了,只 好自行解释。应该有人听过水老鹤的典故? 同样是世尊远去的时代,这时代的佛弟子有很大的优势就是能深入经藏,请有点骨气 ,读论典时可别被封面署名的大人物给唬了,自诩『青出於蓝更胜於蓝』OK? 以眼来说,前面贴过的经文如下: 《杂阿含经》卷11:「「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 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CBETA, T02, no. 99, p. 72, c2-8) 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这大家应该都倒背如流。此经是在讲眼的四大如阿含经所 说的『色为四大所造』,以六根都有的根/尘/识来说,上述经文很明显就是在讲眼根 。 所以了,如果眼内入处同意内入处皆为不可见?我只好不厌其烦的说,那眼内入处至 意内入处,根也尘也识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9:29:37 2017 哈哈哈,我应该是捅了马蜂窝了。下面我把在此提问前查看的资料列出来,如下。 我对「内身」、「外身」、「内外身」的解释如下: 内身:内含六根的身体,即六根身。 外身:外包六尘的环境,即六尘身。 内外身:指六种根尘和合的触身,即六触身。 根身[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六根组合而成之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二七六经》经文有「六触身」一词。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0#%E4%BA%8C%E4%B8%83%E5%85 %AD 身(巴利文、梵文:k?ya)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 但观276经经文也用「六受身」,应该是呼应「苦、集、灭、道」四圣谛中的「集谛 」。 五蕴的「蕴」也有「聚集」义。五蕴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 **色蕴的内容则是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另外还有十二处、十八界的探讨,应该是 一脉而来,意思是说:内身、外身;内外身。当然,这是我的理解。大家可以指正。 意,是很特别的一部分。 站在《杂阿含经》的立场,或是我所举出的276经的立场来说,佛陀并没有把「意」 做特别的处理。可是,这样子说也不太对,因为以五蕴的角度来看,已经分别处理了 「意(心)」的部份。 意根 vs(对) 法尘,和合出来的叫什麽呢?「意识」。 上面这句话「色蕴的内容则是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意根确实写快了一点,不过《 佛光大辞典》对「六根」的解释[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85%25AD%25E6%25A0%25B9.html] : 「...、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 用之心法,即无色根。」 这中间是很有趣的。 《杂阿含经.322经》。其中,相关经文节录於下: 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佛告比 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 复问:「世尊说法外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法外入处?」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如果依照322经经文,上面《佛光大辞典》对「意根」的解释:「思惟器官及其能力 」,是有可议论之处。因为「器官」对上「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合不拢的。仔细 看经文,此处的经文翻译是「内入处」,而非翻作「根」。不过,有趣的是,《佛光 阿含藏》「内入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另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五根」:---------- 五根虽为外界认识之机关,然其对象,各有限定,不能超於一定之□围,自不待言。 即眼根仅对色境,不对声境,乃至鼻根唯对香境,不通色境等,然对此而统摄五根全 体,掌司来自各方一切认识之机关者,即意根(mana)是矣。《中部》第四十三经云 ∶「吾友,此五根者,於各别境,认识各别界,不能认识相互之境界。」「对於不能 认识此相互境之五根之依所(patisarana)为意,意尽认识彼等境界。」 关於意(mana)之作用,自奥义书以来,虽有种种解释,然大概均用与五官相关联, 佛教於此语用法,亦大要如此。 即持以此用於五官相关联时,亦仍为外界认识之机关,但能为统摄五根全体之用耳。 由此言之,亦可认为根之一种,与前五根相合,计为六根之一。又自外界认识机关言 ,亦可称之为门(dvara),故与五根相合,而称之为六根门。虽然意者,要於内心 作用中,能使关系於外界认识之知觉方面,特另独立,非若五根,而为物质性之物。 盖纯为精神作用之一种,且以之自内部观察时,与所谓心(cita)及识(vinnana) 为同体,此胜论派以意为极微大之存在,而解为半物质的,固与佛教大异也。 ----------节录完---------- 「此胜论派以意为极微大之存在,而解为半物质的,固与佛教大异也。」这是有趣的 地方。 到这里,上面开头的问题冒出来了: 色蕴只含眼耳鼻舌身,这是确定的。 我现在糊涂的是「意根」归属哪一蕴?「识蕴」吗? PS:有法师建议我去看《俱舍要义》。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19:43:11 2017 依《大乘百法名门论》世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 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 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这里的「法处所摄色」是有趣的地方。下面我引两位法师的解说。 《大乘广五蕴论》释印顺法师[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4_03]: ----------十八界.内容---------- 经里面讲依意生识,识要依意而生起,特别像意识,要依意而生的。这个「意」,阿 □达磨论师向来讲是「无间灭意」。比方前一念心灭,後一念的心依此而起来,这前 一念的心,对於後一念的心有引起它的特殊意义,这就是叫做「无间灭意」。我们心 里的心识活动,现在是眼识,接下去是意识,一下子是耳识,一下子又眼识,我们这 个心动得很。前面的心、心所法灭,後面的心、心所法起来。这前面的叫做「意」, 灭了之後,当中没有隔开,後面的接著起来,这叫「无间灭」。 我们睡觉的时候,有时睡得昏昏沈沈,前六识都没有了,然後後面的六识再生起来了 ,这还是叫做无间灭。看起来好像间断了,其实当中并没有别的东西插进去隔开。好 像两个人一前一後走路一样,虽然看起来两人好像空间上有一个距离隔开了,其实当 中没有什麽东西隔开的,两个人,前一个,後一个,还是无间的。所以说「意界者, 即彼无间灭等。」这个「等」,可以包括阿赖耶识、末那识在里面的。 所以要这样子讲,「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因为要显出第六识是依前 面的无间灭意而起的,所以立这个意界,这就和六识不同了。在十二处里,就是一个 意处;现在讲十八界,意界之外,还有六识界,六识界就是依意界而生起的。立意界 ,为了显示第六识的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还要广建立十八种的界--六根 、六处、六识。因此,六识之外,另外有个意界。其实,这个意界,包括阿赖耶识、 末那识、无间灭意这许多在里面。 上面是分开来讲,现在是蕴、处、界合起来讲。「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 法界一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十种,在处里面是十种处 ,在界里面也是十种界。无表色,普通都是叫「法处所摄色」,是法处所摄的色,在 法界里面也是叫色,所以说是「法处、法界的一分」。这些就是色蕴。 「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识蕴」,在十二处里面就是「意处」,在十八界里面叫 「七心界」,意界加六识界,叫七心界。 「馀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其他的受、想、行三蕴,及色蕴的 一分(就是无表色),及无为法,叫做法处、法界。 ----------段落结尾---------- 这里讲两件事情:一、Linus Hsao 举圣严法师的说法,其实那个说法,是圣严法师 依照印顺法师的说法而来的。印顺法师的解释全部引出来在这,请 Linus Hsao 大人 过目。 :D 二、印顺法师的说法是,"无表色,普通都是叫「法处所摄色」,是法处 所摄的色,在法界里面也是叫色,所以说是「法处、法界的一分」。这些就是色蕴。 " 这里是指法尘,而不是指意根。意根是心法,依《百法名门论》是被归纳於「识蕴 」中讨论的。下面再引释继程法师《百法名门论讲录》中的解释,更白话了。如下: ----------P.196---------- 法尘:若眼、耳、鼻、舌、和身五根能个别缘色、声、香、味和触五尘,那剩下来的 法尘要有什麽来缘呢?它本是该由意根来缘,若是如此,就该把意根放进色法里;但 因为意根是属於心法,又是心王第七末那识,所以就不能把它列入色法。既然法尘是 由非色法的意根所缘,那法尘该属於心法,可是我们又发现到心法(即所有的心所法 )只是法尘里的一部分而已,尚有另一部分是属於色法(法处所摄色),所以法尘理所 当然地被列入色法里。 法尘是「十二处」中的法处之色,此色包括极略色、极回色、定果色、受所引色和遍 计所执色五种,皆为意识所缘。简单地说,我们头脑里在转的念头,有时所缘的相是 属於一种色法,如想起某一个人(人即是色法),这相虽然是色,却又是不可见,且不 会有障碍,所以说它是不可见无可对色。 ----------段落结尾---------- 打字到此,不禁哈哈大笑,自己很少这麽认真用功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这个问题引 发了内在很大的兴致,头壳被烧到了。哈哈哈 :D :D :D 答案是:... 看官也一起大笑解忧吧!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11:32 2017 答案是:...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18:42 2017 法师你想喔!一个想蕴是不是至少含一个色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29:50 2017 <杂阿□昙心论>问色乃至识有何相。答碍相是色相。随觉是受相。顺知是想相。造作 是行相。分别是识相。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32:57 2017 乔瑟夫 继程法师那本里面有说道:「意根是属於心法,又是心王第七末那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33:46 2017 <杂阿□昙心论>牟尼者。身口意满故曰牟尼。悉者。凡一切智所说修多罗□尼阿□昙 流布至今。知者。知见觉义也。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法有积聚故名法聚。彼善 法善法聚。 不善无记法亦如是。二者数名。相者相貌也。问云何二相。答自相及共相。自相者不 共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35:14 2017 我几乎没看过论,谢谢你告诉我。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36:17 2017 *****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37:12 2017 法持?我认识一位法持法师。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37:47 2017 不聊了,还有点事要去忙。谢谢,乔。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40:17 2017 持自性故名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45:32 2017 持自性故名法(重点在这句).....由此下分五位七十五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3:50:52 2017 这个问题比方说,三皈依;授菩萨戒------是不是要由身口意发出来,那三皈依;授菩萨 戒是识蕴?是不是还要有仪式...归依师 戒师.....那麽仪式是不是色法?还是心法?还 是色蕴,还是都有,甚至是五蕴?(所以为什麽排一个无表色在法处?法处所摄色)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3:57:53 2017 授戒这件事本身,并非识蕴,也非色蕴。而是蕴有参与的一个过程。有没有得戒这件 事情,则是和无表色法有关。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00:06:41 2017 刚开始时,是不是要由身口意发出来?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00:07:17 2017 是呀,身口意有参与呀。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00:14:59 2017 对啊!身有表(色法)口有表(色法)意(看不出来)(在法处)(不可见无对)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Nov 25 02:03:36 2017 12处的法处含摄(46心所法)+(14不相应法)+(1无表色)+(3无为法),其中(46心所法扣 掉受/想;属受蕴/想蕴,其馀44心所属行蕴),意根入处塞了64个法,其中含无表色,因为 非前五根所之所缘)........俱舍要义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Nov 25 02:12:11 2017 俱舍75法六识体一与唯识百法分八识........俱舍要义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Nov 25 16:55:05 2017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第七十一[0367a28] 问此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有几。答此界 实体或有十七或有十二。若说六识便失意界。离六识身无别意界。故十八界名有十八 实体十七。若说意界便失六识。离此意界无别六识。故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十二。如 名与体。名施设体施设。名异相体异相。名异性体异性。名差别体差别。名建立体建 立。名觉体觉。应知亦尔。问若十八界名有十八。体或十七或十二者云何建立十八界 耶。答以三事故建立十八。(一以所依)。(二以能依)。(三以境界)。(以所依故立六 内界。)谓眼界乃至意界。以能依故立六识界。谓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以境界故立六 外界)。谓色界乃至法界。问若以所依能依境界各有六故。立十八界有差别者。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Nov 26 02:20:55 2017 (有色有情的意根,住五色根中),色根坏了,意根住处立刻发生问题;反之,意根有 了障碍,五根也就不能发生作用。(二者是相依相存的)。所以然者,一因意能遍取五 根,即有情的精神活动,不能离开五根,离即不能活动。(二因意依色根而住,即色 根在什麽地方,意根就随之而住)。........解深密经语体释·心意识相品第三 演培法师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0:33:55 2017 RG Shi 老实说,我觉得你把问题弄得太复杂了,不过由於我才疏学浅,说不出高深 的理论,所以如果你一句话问我「为什麽?」我是答不出来的。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世尊来看咱们这些讨论?他老人家会做何感想?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0:35:10 2017 Cathy Kao 快作笔记呀,机会难得,下次少有喔。 :D :D :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00:12:10 2017 基本上,任何人在我面前都不会才疏学浅。经常是有人说我把事情想复杂了。有时候 ,有些事情,就是很自然地被这样子提出来,并没有想太多,所以,有时候,真的不 知道是哪里复杂了。 如果世尊还活著,他做何感想可能不太会和我有相关,但是他告诉我该怎麽做,则会 让我有所依循。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0:54:21 2017 许世锦 大家讨论意根等问题,应从杂阿含经及相应部找出共说来讨论,不应依各个 论师或各门各派著作来讨论,另杂阿含322经并非杂阿含与相应部共说,明显是後世 新增并且有论师的观点,是孤经! ----------------------------- 许世锦 你这个说法,是「论师」许世锦所说。所以,照你的说法:「不应依各个论 师或各门各派著作来讨论」,也不该依照「论师」许世锦所说的来讨论,「明显是後 世新增并且有论师的观点」。 :D :D :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1:43:36 2017 俱舍要义我有阿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36:24 2017 我没有。作者是谁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38:19 2017 杨白衣,可是真正好看的是杂阿□昙心论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46:20 2017 我也没《杂阿□昙心论》,目前没时间看那麽多论典。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53:45 2017 网路有阿,我也买一本杂阿□昙心论,可是白话不太全,这是一切有部他们的观点,如果 你看大智度论色法是十个,一切有部色法是十一个,唯识派的看法虽然色法也是十一个 但是有些看法又讲成跟经量部差不多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56:26 2017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2/T28n1552.pdf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59:57 2017 杂阿□昙心论......俱舍论前一切有部的纯观点,非常的好看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3:18:03 2017 喔.....我修正一下,杂阿□昙心论有改了无表色的讲法,因为无表色部派观点不一致 ,但是讲假色对你提出的问题影响不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48:19 2017 因为 许世锦 先生 提出《羯腊磨经》中的一段经文:「 勿因耳闻而轻信,道听涂说本无稽;不以传统而妄信,历代传说多谬奇;众人谣言不 可靠,毫□之差失千里;迷信教条未见安,经典所载非无疑;师长训示固可贵,慑信 权威非所宜;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复益人;必俟体察分析後,始能虔信并奉行 。」 因此岔个题,顺便说说「依法不依人」这件事。 ----------线上法鼓全集:http://ddc.shengyen.org/pc.htm---------- 第五辑第四册 (佛教入门类.学佛知津) 原始佛教 5依法不依人 由於主张佛法不一定须由佛说,进一步就建立一个观念——不得以人废言。恶人说了 好话,恶人虽不可取,他所说的好话,仍应受到重视。同时也要废除思想上的偶像崇 拜,佛陀所说的正法,固然要信受奉行,如果有人假托佛陀之名而说的邪法,我们却 不能因了佛陀的名而接受它。再者,佛陀主张弟子们应当依他所说的法去实行,便得 解脱;如果仅仅以亲近瞻礼佛陀的身相,那是无大用处的。故在《四十二章经》中说 :「弟子去,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法),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 。」 -----节录结尾----- 就这样,留给大家去自己抉择。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56:31 2017 http://yinshun-edu.org.tw/en/book/export/html/3760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Nov 15 22:57:10 2017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 5%85%B8/%E7%84%A1%E8%A1%A8%E8%89%B2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01:21:56 2017 五蕴在75法来说先扣掉无为3=72,色蕴11+受蕴1+想蕴1+识蕴1+行蕴(46心所-受想 2=44+不相应法14=58),意根不排在蕴.....注俱舍要义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02:25:50 2017 杂阿□昙心论......入者。眼识所依。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亦如是 。差别者。随识所依。意入者。是心意识。名义业世施设。彼名等所作差别应当知。 名者。名为心。名为意。名为识。义者。集起是心义。思量是意义。别知是识义。业 者。远知是 心前知是意。续生是识。世者。过去世是意。当来世是心。现在世是识。施设者。界 施设心。入施设意。阴施设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03:06:26 2017 若说意根是色法,那麽可以和五根一致,减少了诠释的复杂性。 但是一切法就是十二处,若意根是色法,那心法归属哪?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10:12:42 2017 虽然可以这样分类,可是重点是说一个法,不可能单独,它重点是在讲相依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13:18:06 2017 <<大乘广五蕴论>>的说法: 云何识蕴?谓於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 印顺导师进一步解释: 佛法之中有三个名字,叫「心」、「意」、「识」。先以通的意义来讲,凡是我们这 个心识,都可以叫「识」,也可以叫「心」。「心」是采集的意义。比方像蜜蜂到花 里东采一点、西采一点,把它带回蜂窝里去藏起来,这叫「采集」。我们的心怎麽采 集的?看到这样、看到那样,喔!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样。看了,慢慢慢慢了别了 以後,好像去采了藏起来一样,记起来了,慢慢慢慢知道了,这就叫「心」。心,不 能拿我们中国字典翻出来,用我们中国话来解说,那是配不起来的。这都是讲印度文 字,印度文里面这个「心」是采集的意思。 也可以叫做「意」,意是一种「思量」的意思,这里说「意所摄故」,就是属於思量 所摄的。什麽叫思量?量,本来也是一种比喻,像我们拿个尺量一量多少一样,有一 种测度的意思。心理上有思惟、度量这一种作用,佛法的名字叫做「意」。 凡是有一种思惟、思量的作用,能明了、区别去认识对方的,叫做「识」。能够认识 ,而能够把它保藏,这叫做「心」。对境界上去认识的时候,有一种思惟、思量的作 用,称之为「意」。总而言之来讲,三种的意义有三个名字,这个是从《阿含经》以 来就有的,叫「心」、「意」、「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16 17:37:24 2017 请Focus在主题的讨论上,谢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Nov 19 20:51:07 2017 From: Heaven Chou ( 谢谢 Heaven 分享) :) 《杂阿含经》卷13: (比丘)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 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CBETA, T02, no. 99, p. 91, c6-10) 以上是阿含经中,【意根】为【非色法】的主要依据,也指出意内入处即心、意、识 这一类法,因此在五蕴中自然属於【识蕴】。 北传阿含经如此,而南传也有相同的见解。 有人说这经是在谈意内入处,不是意根。然而,十二入处摄一切法,若意根不属意处 ,还会在哪一处呢? :) 给大家参考。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Dec 01 16:04:52 2017 十八界净故。??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500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