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eeling ◎ 学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板主: Chosen/magelinus |
阅读文章: 第 2664/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RICKY (RICKY) 标题: 佛学与佛术 时间: 2004年 3月27日 6:15:41 星期六 学术。 是学与术。 美术、 艺术, 是术。 术是一种技巧, 一种表面的事相。 你可以有很高的技巧, 去绘一幅很美的画, 笔触细腻, 色彩斑烂, 比例一流, 但如果仅只於此, 也只是「匠」的□围。 未达到美学的领域。 再说得显浅一点, 你教小孩逢人便叫早晨, 小朋友照做如仪, 满足了你和「市场」的要求, 还可能以讹传讹, 令其他小朋友也依样画葫芦, 这群小朋友可能已被称为「有礼貌的好孩子」。 他们也会沾沾自喜, 其实这只是「术」的阶段。 他们未了解「礼」的核心世界。 当然, 他们可能随著成长而有所变化领悟, 从一声「早晨」, 体会到和别人分享「礼」的克己宗旨。 到达了一种「美学」的境界, 真真领悟到一声「早晨」背後的灵魂, 那时他再不限於某种表象或仪式, 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弥漫, 他的一举一动, 都合乎「礼」的精神, 他再不只是打躬作鞠, 而是有一种发自心的气度。 那才是一种「学」的境界, 不止於「术」的造作, 体会一种「恒」的核心, 也是佛家说的任运自在。 近日无意看网上的留言, 简直啼笑皆非, 有人说咒可感应, 可御病毒侵体, 又说持戒护法护持, 毋有恐布。 另一组人说凡事应以理性为本, 无科学根据者, 一律邪说。 一个是「常」, 一个是「断」, 为甚麽? 因为那仅是「术」, 一种以表面事相为根本, 不求甚解的「迷信」, 两者都是迷信「工具」。 如果他们告诉别人自己学佛, 那只是习得「佛家」的「术」, 除了满口「佛学名词事相」之外, 完全不了解「佛学」的真义。 凡事都要借「工具」来进行, 木匠要运用木工用具运作, 画家要画具, 科学家要仪器。 但这不代表「工具」就是「造诣」。 先说「持咒」, 佛教不仅是一种哲学, 而是一种强调「实践」的「亲证」, 就像我们要成为世界先生, 满身肌肉, 不是单看健身书藉可以达到, 我们需要「工具」和「方法」, 而且不同部位的肌肉, 需要不同动作去操练, 下蹲单臂弯举哑铃, 可锻练肱二头肌。 双臂持哑铃交替直举, 可锻练肱三头肌及三角肌。 哑铃就是「工具」。 在这个锻练的过程中, 运动员逐渐会透过训练感受到身体与运动的关系, 由初起步的机械动作, 趋向一种不断依据自身的反应而持续调整的「有机」状态, 一种真正明白「运动」与「身体」的微妙关系。 那是你们常喜欢的高档名词「感应」和「境界」, 我比较喜欢形容这是一种「关系」, 一种透过习得而了解的双方关系。 佛学不仅是一种哲学, 而是讲求「实践的亲证」。 在实践的方法中, 「持咒」是其中一种。 不同「咒音」配合不同「菩萨的大愿」, 大部份的「咒音」看起来都觉有「对治」, 这就像「哑铃」通过不同的动作「针对」锻□某部份肌肉一样, 不过. 整体来说, 「哑铃」是锻练强壮的肌肉。 「持咒」主要是停止我们习以为常的「妾念」。 自小我们的「大脑」, 就以「线性思考」去运作, 也是我们认为唯一的运作方式。 那种方式是一种「不停的机器」, 在我们用这件「工具」有目的地运作以应付日常所需外, 没需要时我们也不肯让它停下来, 因而产生「妄念」。 当你能以正确方法持诵六字大明咒廿万次, 你会在「线性思维」之外, 体会「止」, 如果运作适当, 你会在「止」了「不停止的妄念」後, 学会另一种运作「大脑」的另一种新方式「观」, 那是一种新体会, 令你对现象界以一种「新角度」去观察。 一种佛教称的「如实观」。 病毒肆虐时, 你不会再多此一举, 任由妄念摆布, 你做好恰如其分的预防措施後, 就不会让思想来再来恐吓自己, 因为是由你作主, 不是「妄念」。 就算不幸染病, 也只有病毒伤害你, 而不会让「妄念」雪上加霜, 伤害你千万次。 不是夸张, 你失恋, 恋人抛弃你一次, 这片段就在你脑内重覆千万遍, 伤害你千万遍。 没有妄念, 对方伤你一次, 你就用「观」住了。 这就是菩萨的思维方式, 你能体会, 就是你们说的和菩萨的「感应」, 你已用菩萨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现象界。 所以在这个层面, 「持咒」是可以对御病毒的。 到你真的熟□了「哑铃」与「肌肉」的关系, 路边的一块石也是「哑铃」, 当一个剑客明白了「剑」和「身体」和「自然」的关系, 一根竹枝也是剑。 当你明白了「咒」与「观」的关系, 就可无处不是「咒」, 你忘记我说过呼吸就是咒吗? 另外, 「理性」是「线性思考」的终极工具, 它有它的优点, 就是归纳分析, 也是佛家说的「识性」, 佛家说的「舍识用根」, 就是提醒我们除「线性思维外」外, 还有「直观」的存在。 而说「舍识用根」, 是在我们还不知根性为何物的时段说的。 当一个孩子只懂玩不懂勤奋各学时, 我们教他「勤有功,戏无益」, 当一个孩子死读书读书死时, 我们劝他「松一松,好集中」, 一执一松之间, 看你欠甚麽, 那是一种调较, 并不是说用了「根」, 「识」就可以束之高阁, 如果这样, 你又陷落「断见」之中了。 科学不单讲究「理性」, 一个好的科学家, 在以理性验证之前, 先用「直观」体悟, 如果爱恩斯坦只用理性思考, 一定没有双对论, 「理性」绝不喜欢幻想自己坐一超光束去环游太空, 但「直观」会。 那是两种可以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 所以, 当你真的明□这点, 就不会单独迷信「理性」, 两根筷子, 少了一根, 都不好用。 而手持一对筷子, 运用得如何巧妙, 还是「术」, 直至你进入发明「筷子」的内心世界, 领悟当中的核心思想, 一双筷子又可以是天下万物了, 你才刚进入「学」的天地。 你要修「佛术」还是「佛学」, 悉随尊便。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rickywong/ -- 专注生活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221.127.149.183 |
阅读文章: 第 2664/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