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ood ◎ 健康饮食与养生之道 板主: forjjlu |
阅读文章: 第 1548/281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mail@Lion (传统医学快递), 信区: TradMedicament 标 题: <转信>● 【中医医药常识】疮、疖、痈、疽、疔 (转载)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ue Apr 30 06:17:40 1996) 转信站: Lion 发信人: hebb@Maple (慈慈的老公喔! 58), 信区: TraditionalMed 标 题: 【中医医药常识】疮、疖、痈、疽、疔 (转载) 发信站: 台大医学院◎枫城杏话◎ (Sat Apr 27 20:16:16 1996) 转信站: Maple (local)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alth 讨论区 】 【 原文由 gchen@educator.nctu.deu.tw 所发表 】 疮、疖、痈、疽、疔 疮疖痈疽疔,如何辨别?众说纷纭,今融合各家之精义,条列於 下,俾能一目了然,无所混淆∶ 一、疮∶疮者,「创」也,乃皮肤病之总称,有些有外来的伤口如金 疮,有些有内溃的伤口如人面疮,有些没有明显的伤口如血风疮 。 二、疖∶皮肤肿痛,小者为「疖」,大者为「痈」。诸病源侯论曰∶ 「肿一寸至二寸者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医宗金□曰∶「疮 发皮肤疖通名。」明白指出发炎只限於皮肤者,通称「疖」,综 合病源及金□之说,可知疖乃疮中最小、最浅之疾。 三、痈∶说文解字曰∶「痈,肿也」释名曰∶「痈,壅也,气壅否( 痞)结裹而溃也。」诸病源候论曰∶「寒热不散,故积聚成痈。 」医宗金□曰∶「发於筋骨间者名疽,被於肉脉之间者名曰痈。 」中医将人体分成五个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脉、肉、筋、 骨,从这□可以看出,痈的病位比疖深,但是比疽浅。 四、疽∶正字通曰∶「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明白 指出痈与疽的不同。类证治裁也说得很中肯∶「凡红肿□热称痈 ... 为阳,白陷硬痛称疽... 为阴,痈发速而疽起迟,疽根深而 痈毒浅... 疖则痈毒之小焉者也。」凡诸疮均宜聚不宜散,聚则 毒在原处,病情局部化,散则毒气攻心,成全身症状矣。见疮红 肿□痛,虽谓毒盛,然界线分明,应喜抵抗力尚强,将病毒围堵 於一隅,其红肿□痛之处,即正邪交战之战场,未几,战死之病 原与白血球,以及败坏之组织细胞残骸,引流而出,就是所谓的 「脓」,脓出则病将愈矣。最忌表面白陷,怕的就是正气不支, 防线被破,以致菌毒内攻,故见阳证为顺,见阴证为逆,见阳证 为安,见阴证为险。 五、疔∶东医宝□之将各种疔归类为疽,称之为「疔疽」,实为卓见 ,疔乃诸疮中最险之证,可说是阴中之阴。疮疡全书形容其状∶ 「结久皆为烂疮,疮下深孔,如大针穿物,初生时,突起如钉, 故名疔疮。」东医宝□引医学入门之说曰∶「疮头黑硬如钉,四 畔带赤,如火盘根,突起随变焦黑,未几肿大而光,转为湿烂, 深孔透肌,如针穿之状。」其说更明。又,初起如何辨证?东医 宝□曰∶「以针刺疮,不痛无血是其候也,又中陷如钉盖,憾之 有根是疔也。」类证治裁曰∶「挑法用针干将毒顶焦皮刮开,以 针刺入疔根,坚硬如铁者为顺,若针刺入绵软者为逆。挑出紫黑 血,再挑出鲜血,以知痛为止... 」可与上述互相发明,疮处不 知痛,可见疔毒之厉。有人以为疔疮忌破口,观此则知其为谬, 按此忌讳其来有自,盖疔毒极险,唯恐病人乱加挤压,使毒扩散 ,继而攻心走黄,故警告患者不可弄破疮口,本意或在此。其实 疔疮忌挤不忌针,尤其疔疮亦好发於头面,若生於颜面危险三角 地带者,更须小心,切不可胡乱加以挤压。 ▲□ Gale Chen □▲ E-Mail:tyler.bbs@cis.nctu.edu.tw □▲ 香山秀士 ▲□ and gchen@educator.nctu.edu.tw -- Ξ Origin: 狮子吼站 <ccbs.ntu.edu.tw> [FROM: ccsun25.cc.ntu.] |
阅读文章: 第 1548/281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