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6508/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golzen (果任) 标题: Re: 阿罗汉仍有烦恼习气? 时间: 2010年 4月28日 13:18:14 星期三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若从一般经论的定义,只有佛是完全没有习气的,大菩萨还是有习气。 > 但习气一定不好吗?那可不一定,就看如何定义习气是什麽了。这些文字 > 游戏很多是论师为了大小相争而论释出来的,实际上习气不一定不好。 > 《华严经》卷四十,说第十地菩萨有十种习气: > 菩提心习气 > 善根习气 > 教化众生习气 > 见佛习气 > 於清净土受生习气 > 菩萨行习气 > 大愿习气 > 波罗蜜习气 > 出生平等法习气 > 种种分别境界习气 感恩邱师兄指教受益非浅,我不在臆测及争论阿罗汉是否不断习气。只是对习气及悲愿提出一 点看法。 依《杂阿含经》卷5第103经: 差摩比丘复言:「………。然我於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 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诸上座听我说譬,凡智者,因譬类得解。譬如乳母 衣,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濯尘垢,犹有馀气,要以种种杂香,薰令消 灭。………….。」 於经中告诉我们差摩比丘能於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可见差摩比丘已是见谛圣者,但我慢、 欲贪、烦恼,尚未完全断除、了知、离清、吐尽。就如用沙灰之水,只能洗去一般尘垢,尚留 有不洁遗味,就要以各种香味的物质于以薰染。方能除去原来不洁遗味。 由此可知楞严经所讲的「理可顿悟事则渐修」。因此我们在见谛之下尚馀有过去吾人之思想及 行为(尤以烦恼),熏习於吾人心中之习惯、气分、习性、馀习、残气等,尚会在我们不觉之 下激起心的波动。因此必须以诸善根积习之气分,来取代不良烦恼积习。就如旧华严经卷四十 离世间品所载,第十地之菩萨有菩提心习气(又称本气)、善根习气(成行气)、教化众生习 气(下化)、见佛习气(上见)、於清净土受生习气(受生)、菩萨行习气(大行)、大愿习 气(十愿)、波罗蜜习气(十度)、出生平等法习气(理智)、种种分别境界习气(量知) 等,此十种,用以压伏烦恼,於诸行积累诸善根熏习气分,方能究竟断伏烦恼习气。此种就如 鼓励培养以用运动、读书、下棋….等良好习性取代不良的吸毒、酗酒、赌博习惯一样。使此 不良习性渐渐远离乃至断除。 以空性论: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 见。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如不将习气转为智慧〈明〉,只以习气止习气是否究竟解脱? 在同此旧华严经卷四十离世间品所载: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取,以此不断诸菩萨行。何等为十? 所谓:取一切众生界,究竟教化故。 取一切世界,究竟严净故。 取如来,修菩萨行为供养故。 取善根,积集诸佛相好功德故。 取大悲,灭一切众生苦故。 取大慈,与一切众生一切智乐故。 取波罗蜜,积集菩萨诸庄严故。 取善巧方便,於一切处皆示现故。 取菩提,得无碍智故。 菩萨取一切法,於一切处悉以明智而现了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取,则能不断诸菩萨 行,得一切如来无上无所取法。 我们是否能以明智而现了菩萨摩诃萨十种习气、十种取,安住於此不断发诸菩萨行愿,则能得 一切如来无上无所取法,此是转习气为智慧。如不能现了菩萨摩诃萨十种习气、十种取,行一 切法,是否依然有微细无明存在?是以习气止习气。 就如观音菩萨是古佛倒驾慈航再来,应该是明智而现了而行菩萨愿,而非仅依菩萨摩诃萨十种 习气行大悲愿行。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40.222.89 |
阅读文章: 第 16508/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