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534/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yggdrasils (尤克特拉西尔)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禅修一问
时间: Thu Jun  3 21:58:57 2010

> > 末学找了很多学术论文资料研究,但还是想听听在实修上有经验的法友们的一些看法。
> > 末学合十
> 欢迎你把你参阅那些学术论文的心得与不同观点处和大众分享.

仅就这篇文章摘录部分内容分享给法友。

当代缅甸内观修行传统的兴起与巴利学界对於「乾观者」的诤论 温宗旿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010128191.pdf

结论: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知,当代巴利学者对於「乾观者」的诤论乃起於缅甸内观修行风气的
兴起,而学术诤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於巴利三藏圣典或《尼柯耶》里,『禅那』是否为
解脱的必要条件」之相关问题。如於本文第四节所述,由於站在支持立场的学者与站在质
疑立场的学者双方对於经文的诠释不同,因此对於「禅那是否为必要」的问题,便有不同
的答案。

    站在支持立场的学者,由於见到《尼柯耶》中,确实有许多经典描述佛弟子只藉由内
观的方法,甚至只因听闻佛法即证得圣果,加上在注释书认同略去禅那之可能性的「鼓励
」下,他们即直接依经文文句所示,将「只记述内观教学(而未提及禅那)的经典」以及「
只闻法便得证圣果的经典」当作乾观者修行方法的经证。然而,质疑者,如Cousins教授,
则认为那些「只述说内观」的经典,或「描述闻法即悟」的经典,并没有详细说明修观者
在修观之前或听法者在闻法之前的修学背景,所以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曾事先证得禅那——
对此,他宁可猜测那些人已事先证得禅那。确实,《尼柯耶》经典经常将「正定」说为「
禅那」,明文提及「不需禅那」的经典则似乎不存在。因此,若八正道是证道果者所必当
修习的话,修习「正定」的禅那则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思惟令质疑者顺理成章地预设「
禅那的修习」已隐含在一切仅教导内观修习,或述说只闻法便得证的经典中。但是,对於
经典中「正定即是禅那」的说法,上智尊者等则显然认为那是不了义说,因为他们认为此
说法与其他支持乾观的经典(如闻法即悟的经典)有所□格,故不应按字面诠解。如此,由
於支持者与质疑者对经典的诠解不同,因而在「禅那是否必要」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的歧
见。

    现任北美印顺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的菩提尊者(BhikkhuBodhi),在一篇撰写多年但未发
表的论文〈禅那与在家众□□以巴利经典为据〉,藉由检验那些描述在家众证悟圣果的《
尼柯耶》经典,来回应「《尼柯耶》中,禅那是否为成就圣道果的必要条件」的问题。他
在文章中开门见山地提出其主张:「我个人相信《尼柯耶》的櫋鮋证据显示,对於那些想
要从一来果进升到不还果的人而言,禅那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文章的结论中,他也说
到:「许多关於预流与一来的经文,透露出禅那不是他们能自在证入的禅修成就。显然有
些初果、二果的弟子证得禅那,然而禅那并未被宣称为他们必备的心灵资粮」;「很可能
是,想要在今生证得不还果的预流者与一来者,必须至少证得初禅,以作为修习内观的基
础」。菩提尊者倾向於认为,对成就预流与一来果而言,禅那并非是绝对必要的;但对成
就不还果或阿罗汉而言,禅那则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他谨慎地保留其他诠释的可能性,
如说:「虽然禅那与不还果这两个成就的关系,在《尼柯耶》里已够明显了,但此关系是
否有绝对的拘束力,仍然是个开放的问题。」菩提尊者的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不同於上
述二类学者的研究方向与答案,同时也再次证明了《尼柯耶》经典内容的多样性,确实提
供读者不同诠释、理解的空间。上述的巴利学者,都是在上座部传统「由戒生定,依定发
慧,因慧得解脱」的修道论前提下进行讨论。对他们而言,在巴利三藏或注释书中,什麽
程度的「定」才足以发展智慧、乃至解脱,是所关注的问题。但二十世纪的佛教学界尚有
另一类学者,他们对「尼柯耶」(阿含)的诠释立场,又不同於上述的学者。他们允许「尼
柯耶」(阿含)里的修行理论,可以有多样乃至彼此冲突、对立的情形。这类学者认为,早
期经典本身,本来就呈现多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修行理论,如「(不需定而)以慧直达解脱
」,或「(不需慧而)以定直达解脱」。他们藉由假设经文或思想的历史发展顺序,予以那
些(就他们而言)彼此冲突、对立的经文、理论,某种合理的解释,如此,他们对佛教禅修
的讨论便不局限在传统「依戒生定,依定发慧,因慧得解脱」的理论架构内。例如,
Vetter和Bronkhrost便认为,「禅那」或「定」本身才是佛教最初的终极解脱,「内观」
、「慧」反而是後来受到其他印度宗教或思想的影响才发展出来的理论。Schmithausen等
则认为「止」、「定」的道路与「观」、「慧」的道路,是同时存在於《尼柯耶》(《阿含
》)的两条不同的解脱道。依循他们的研究方法与诠释立场,「禅那是否必要」的问题显然
又将得到另外不同的解答。

    如上所述,对於「无禅那乾观者是否有三藏的典据」的问题,基於不同的诠释观点、
不同的研究进路,不同的学者可能提供不同的答案。虽然,向来的学者,已指出解答此问
题的许多线索,但是这个问题显然仍未被充分解明。後继的研究者,倘能更全面地检验《
尼柯耶》经典,并明确界定、遵守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诠释立场,当能进一步□清此巴利佛
教禅修理论里的重要问题。

    当然,对於不从事佛典研究的禅修者而言,「乾观者」是有三藏圣典的根据似乎不
是那麽重要的事,因为从实际修行所得的身心宁静与智慧即是「乾观者」修行进路的最佳
保证。倘若佛教知识论「唯证方知」之准则是正确的话,也似乎唯有那些实际精进修行的
人,才有机会知道「禅那是否必要」的真正答案。

------------------------------------------------------------------------------
以下有几个心得:

1.慧解脱阿罗汉是否证有禅那,若有,那是在「心清净」有还是在「见清净」有,又是否有
  实修经验可证明。

2.若慧解脱阿罗汉未证有禅那,则是否经典中有依据,末学保守的看法如 Cousins教授所
  言 :『关於那些「只述说内观」的经典,或「描述闻法即悟」的经典,并没有详细说
  明修观者在修观之前或听法者在闻法之前的修学背景,所以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曾事先证
  得禅那——对此,他宁可猜测那些人已事先证得禅那。』

  此是按传统的「依戒生定,依定发慧,因慧得解脱」的理论来修持,显然比较可以限缩
  不同承传的主张,以拘束修行原则,避免对禅修方法无限上纲的诠释。

3.是对於作者最後一段的回应,涅盘是智者各自证之,然是否证入涅盘是以心印心?,
  还是行者仍须请教禅师各自的体验是否证得涅盘呢?

4.涅盘无有高低之分,不知是否可由同传承之间可互相印证,同证一法。又是否需要修有
  神通之圣者方可互相印证。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狮子吼读经班,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BudaDigest
◆ 修改: 10/06/03 22:04:26 <123.192.79.132> 
◆ 修改: 10/06/03 22:04:59 <123.192.79.132> 
阅读文章: 第 16534/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