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6671/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golzen (果任) 标题: Re: [请教] 止观的粗浅概念 时间: 2010年 8月12日 10:03:24 星期四 我没有止也没有观, 所以只能帮同学编排一下版面 :P cathy ---------------------------------------------------------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的确,毕竟佛经都是口诵、传抄、翻译,在很长的时空中层层辗 > 转而来的,难免会有同字异译,或异字同义的现象。即便是经典 > 有记载的,我们尚且不敢马上确认,何况是经典没有记载的。 > 我们无法、也无意统一改写经文,但幸好可以「以经解经」(但 > 要避免以经文作为竞诤工具):) > 以经解经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以上下文来判断一个词。然而由 > 於不确定您这一段关於「无想定」的定义是出自於哪段经文,所 > 以小的只好先以个人的读法来推测,还请多多包涵。 依佛说中阿含经卷五〔第二分〕 舍梨子相应品.成就戒经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 便於现法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 若於现法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馀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 我指的是此後段「若於现法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馀意生天中, 於彼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便是所谓「无想定」。也就是上所提的有部宗之说, 《诸外道等谓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涅盘,为求彼报学修无想定以灭心想, 依第四禅定灭诸心法而今无念无想,即灭心想已,则得一种非色非心之法而补领心处, 是曰无想定。》 有大德将舍梨子相应品.成就戒经这段:『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 便於现法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若於现法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 生馀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而将此一趣向解脱、 及另一趣向生馀意生天的定同称为「灭尽定」。既然此两种定趣向有所不同, 一是三果以上的圣者才能证得的,一是使凡夫、外道得以升天。 因此不将此两种定而予以清楚名相区分,而同称为「灭尽定」,这容易让人混淆。 因讨论标题为『止观的粗浅概念』,所以在实修上,我提出无(想)三昧=无(相)三昧乎? 想借以拟清一点实际修行上可能走岔路的观念供大家参考。 这「无想定」在经上使用上是似乎比较少,但在论上及释禅波罗蜜次第较有谈到。 但本版以经解经为主,所以就不便引论为说。但有时经无论说, 一般人无法开知佛深澳之理。尤其期就有集结的论是否应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般如能有深一点禅定,如能坐到久坐不疲、无分散意、觉心自然明净、轻安的欲界定, 或感觉身首不见,身心泯然虚豁,犹如虚空的未到地定以上, 或许较能体会这两种定中间的差别。如果禅坐尚在与疼痛拔河,那麽讨论只有在名字相打转。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40.208.1 |
阅读文章: 第 16671/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