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718/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时间: Tue Nov 16 03:22:02 2010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多谢 Heaven 师兄的解答,我也觉得慈心禅应该是属於辅助性质的方法,简
> 单来想就是有慈悲不一定有智慧了。 :Q
> 原本我是有另一种想法:「或复上得」会不会指「或於天上得阿那含」,不
> 过不确定在天上是否能得阿那含,所以不敢提出来;但现在看到巴利文似乎
> 没这样的意思,所以可以确定不能这麽解释了。

这也是显出不同版本对读的重要了.

> 不过有些事还不明白,也都跟四无量心有关,因此想趁这个机会来询问大家
> 的意见。 ^^
>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七(七四三)中,有次外道跟世尊的弟子说:
> ---------------------------------
> 「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
>  『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尽摄其心,住四念处[Q1]。
>   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
>   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
>   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
>  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
>  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
> ---------------------------------
> 听到弟子将上事跟世尊讲时,世尊则说:
> ---------------------------------
> 「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
>  『修习慈心,为何所胜[Q2]?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  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慢、毁□、
>  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
>  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
>  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  比丘!
>  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Q3];
>  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
>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
>  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 ---------------------------------
> Q1:
> 似乎外道也有四念处的修法,但四念处不是佛法中特有的吗?还这里的外道
> 是属於喜欢说嘴的类型,所以世尊说「修习慈心,为何所胜?」是在问他们
> 实修的方法,而他们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

南北传对读可参考庄春江居士的翻译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43.htm

我倒不确定四念处是不是佛法特有,有相关经文参考吗?
我只会想到缘起、无我、四圣谛等是佛法特有的。
四念处是一种方法,或许其他宗教也可能会借去用用吧。

庄居士在其「经文对比」是认为:
北传经文的「四念处」,疑为「无量心三昧」(慈、悲、喜、舍)之误。

我想外道并不是没经验,毕竟四梵住是通外道的,我想应该是他们没有修到顶点,
所以所知有限。

> Q2:
> 若依Q1中的假设,则「为何所胜」便有「对什麽有帮助」的感觉。
> 但有另一个解释是「什麽可以超越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 不知那个会比较恰当?
> Q3:
> 延续Q1及Q2下来,「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这句话便有两种看法了,
> 一种是指:要心与慈俱,对清净的修行有帮助。
> 另一种是:要心与慈俱,达到清净的修行便可超越慈心。
> (其实我也不太确定文中所指的「净」是不是清净的修行)
> 不知以上 Q1 到 Q3 要怎麽样解释会比较合理?或者有没有更好的看法? ^^

我贴二段《清净道论》对此的解释:
====================================
(1)慈住者是不厌恶有情的。当他(对有情)熟练不厌恶,而专注其心於不厌恶
的青等的遍净之色时则他的心进入那(遍净色)中而无困难了。如是则慈为清净解
脱的近依(强因),更无过上,所以说(慈)以清净解脱为最上。

(2)悲住者,是对於为杖所击等的色相而观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
危险。当他熟悉了色的危险,离去任何地遍等,而专注其心於出离了色的虚空之时
,则他的心进入那(虚空)而无困难了。如是则悲为空无边处的近依,更无过上,
所以说(悲)以空无边处为最上。
====================================

由上文看起来,我会选择你说的「要心与慈俱,对清净的修行有帮助。」
或者应该是说,对清净解脱最有帮助的,就是慈了。
比较容易懂的是第二段,意思应该就是要修空无边处,则要修悲是最有帮助的。

南传的版本也有较详细的说明,不过也不是很容易理解。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教育板, 关怀教人成人的百年志业 (本站精华区完备欢迎参阅)         Education
阅读文章: 第 16718/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