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6732/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Help 标题: 略谈四念处 时间: Sat Nov 20 14:53:21 2010 大概在几年前,我有问过蔡老师关於「念」的问题,我的问题大概是五根、五力、 七觉支、八正道等等都有「念」,这些念要如何区别看待,因为三十七助道品中重 覆的项目很多,会让人觉得迷糊,不过我找不到蔡老师的回应了,我後来是有一些 心得,想再对照研究一下蔡老师的讲法,不知有没有人找得到那篇? 关於念根与念力,我将《阿□达摩概要精解》的解释略为引用 (我有修改排版,并减少名相) 「根是在其□围之内执行支配作用,力则是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 「念的主要作用是警觉(upatthana),对立之法是失念。」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备极强的念根,因为念能够看管其馀诸根的提升,以及确保 它们平衡。」 所以念根与念力都是四念处,力是比根还强的,念根就是指修四念处在警觉的□围 产生作用,而修到一定的程度,产生的力量就称为念力,也就是力量足以对抗失念 的情况。 念能平衡诸根,不管是在五根或七觉支,都是如此教导的。 > 起初我的想法满单纯的,因为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 > 法无我)中的苦、无常、无我是佛陀的教法,外道不会这麽教,所以应该是 > 佛教特有的,不过这样说服力很弱。 其实在阿含中的四念处,就是观身受心法四者,是一种观察、观照,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後期才有的说法, 但我觉得这样教导其实不好,因为这是结论,而学习者不应该将这些带入观察中。 看念处经就知道,观身甚至也可以发展至禅定,不是只有观身不净而已。 > 但有一点比较不确下述经文说的「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 > 经文指说四念处要搭配七觉支才能「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 > 只是有个疑问在於有没有可能是修四念处不配合七觉支的情形? > 还是只要立心正住於四念处,就是在修七觉支,这两者是一体的? 我是觉得不太能分开来谈,彼此都是有关系的。 正如修习四念处,起初略为得定,可生出定根。 定力再增长,成为定力,有能力对抗散乱。 再搭配正见等智慧,又成为定菩提分(定觉支),朝向菩提迈进。 最後修行有成就,成为八正道的正定。 所以这样算修四念处配合七觉支?或是修四念处等於修七觉支? 以上我也没有答案,念觉支原本就有平衡七觉支的作用,也就是若察觉有所不足, 就应该去平衡,有不足的,就会补上,至於补上的算不算是四念处,只是如何去分 类归纳的问题而已。 就像这段经文 《杂阿含经》卷29: 「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七法满足已, 二法满足?」 (CBETA, T02, no. 99, p. 208, a11-13) 「一法」是安般,它们之间都有关系,但能不能说修安般就等於修这全部? 若方向次第都正确,自然会有後面的进度与结果。 > 不过我一直不了解四念处到底算是「定」?还是也包括「慧」? 上面有提过,「念」是一种警觉,是一种当下集中注意力的观察,有点像一般说的 活在当下。几乎所有的修法都与念有关,所以我也才会认为外道也有「念」,否则 若是失念,就无法修定了。 「定」是「心一境」,我认为是长时间集中念在同一目标,就有可能生定,所以念 与定有关,但并不相同。 同样,若配合定,清醒地观察,则可能发现事物的真相,这是智慧的生起,因此慧 也与念有关,但并不相同。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教育板, 关怀教人成人的百年志业 (本站精华区完备欢迎参阅) Education |
阅读文章: 第 16732/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