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810/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golzen (果任)
标题: Re: 再谈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处」及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时间: 2010年12月 7日 13:58:58 星期二

   其实此句『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是解《杂阿含经》
(七四三)的重点,而「为何所胜?」又是此句的重点。
「胜」有比较之意。比较好、比较强、比较超越、比较适当的意思。佛说法常具多重的深意,
所以「为何所胜?有1. 那一个较好2. 那一个比较殊胜3. 那一个比较适当4. 那一个比较圆满
的意思。
  如佛光大词典中:
1.胜因:殊胜之因缘。
2.胜果道:指趣向胜果之道,即望胜上之果而欲趣求之道。又称胜胜道、胜道。四果之中,
 除阿罗汉果外,其馀三者皆有胜上之果可求,故得果以後必更趣求之,称为胜果道。
 即如初果、二果、三果、其上尚有四果〈阿罗汉果〉可证,因此四果〈阿罗汉果〉相对於
 初 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果〉是其初果、二果、三果的胜果,亦可说二果是初果
 的胜果,其它类推。
3.胜行:即殊胜之行为。据成唯识论卷九载,菩萨之修行分为福胜行与智胜行两种。若将布
  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加以分析,就全体而言,六波罗蜜皆属於
  福胜行,或智胜行;分别而言,布施波罗蜜等五者均属福胜行,而智慧(般若)波罗蜜属
  智胜行。或谓前三者为福胜行,精进与禅定通於福智二胜行,般若则为智胜行。
即是布施波罗蜜等五者或谓前三者为修福德最好的方法,反过来也可说修福德以布施波罗蜜等
五者或谓前三者是与修福德最相应,也是对修福德最究竟方法。另一而智慧(般若)波罗蜜则
为修智最好的方法,反过来也可说修智以智慧(般若)波罗蜜最相应,也是对修智最究竟方
法。

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中:
1.胜心:修殊胜之行之心也。此胜有殊胜之意。
2.胜果:胜妙之证果也。佛果对於声闻缘觉二乘之果及十地菩萨之果而谓之胜果。盖二乘之
  果,非为圆满,故是果而非胜。十地之法,未为圆满,故是胜而非果。独佛果为究竟圆满
  之妙果,故曰胜果。
此处指示佛果是二乘之果及十地菩萨之果的胜果或胜处。也就是佛果为二乘之果及十地菩萨之
果的究竟圆满之处。

    另就就如相应部46相应54经/慈俱行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内云:「比丘们!当其他
外道游行者们这麽说时,应该这麽回答:『但,道友们!如何修习慈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
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其果?什麽是其终结?』
      可见也具有「1. 如何修习慈心解脱较好?会趣向什麽境界?那个最好?能得什麽果位
或结果?什麽是最高?」之多重意。
    因此『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不只是是问「修习慈心,
最高可修到何处?」,其实亦是问修慈心用何方法比较好?行慈心与甚麽境界的清静心相应最
究竟圆满殊胜?如不把这些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就没了解《杂阿含经》(七四三)的真实义。

   就以修到空入处为例并非只有单一所缘可用,可以依许多种心的所缘,可依心缘无量空、
心缘悲、心缘喜、心缘舍都能入空入处。但心缘悲、喜、舍必须依三依一向〈依远离、依无
欲、依灭、向於舍〉修悲、喜、舍都才能入空入处。
    所以清净道论云:悲住者,是对於为杖所击等的色相而观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
色的危险。当他熟悉了色的危险,离去任何地遍等,而专注其心於出离了色的虚空之时,则他
的心进入那(虚空)而无困难了。如是则悲为空无边处的近依,更无过上,所以说(悲)以空
无边处为最上。
   也就是能依要远离色界、对色界不再有贪欲、灭其色想而舍其色界处,才能入空入处。
同时当我们依其心缘无量空而入空无边处时亦可转念入空无边处的悲心三昧。
   外道心缘悲、心缘喜、心缘舍不知远离色界、对色界还有贪欲、不灭其色想而不舍其色界
处而修悲、喜、舍心,故不能入空入处。

因此我从《杂阿含经》(七四三)、(七一三)、(七四四)、(七四五)、(七四五)、
(四五六)及说梵住品对照:在(七四三)经所谈的,及依以上所引解释我才说:
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应解释为修习慈心,要以与修色遍净色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或是修习慈心,要以能与修色遍净色的心相应才是最殊胜的。
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应解释为修习悲心,要以与修空入处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或是修习悲心,要以能与修空入处的心相应才是最殊胜的。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应解释为修习喜心,要以与修识入处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或是修习喜心,要以与修识入处的心相应才是最殊胜的。
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应解释为修习悲心,要以与修无所有入处心相应才是究竟
的。或是修习悲心,要以能与修无所有入处的心相的心才是最殊胜的。

   惭愧本人并无亲证四禅八定境界,本不应该妄测圣言量。我也怕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我只
是依《杂阿含经》(七四三)、(七一三)、(七四四)、(七四五)、(七四五)、(四五
六)及说梵住品对照,及本人一点心得看法以供参考,学佛究竟要自依洲、法依洲、不依异
洲。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40.229.133
阅读文章: 第 16810/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