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883/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止与观的差别与关系
时间: Tue May  3 21:09:21 2011

    还真巧,昨天读经会上也讨论到止观是否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 引述《evan (菩提子)》之铭言:
> 0. 目前有许多教「内观」的修法,是否就是「止观」呢?
>    如果不是,其差别何在?

    「内观」这个中文是现代亲近南传系统的道场在用的词,
不见得是根据经典用词,而只是强调「向内观察」这个概念。

    内观在英文称为 Vipassana Meditation 或是 Insight
Meditation,就是指向内观察这个意义。而就南传较常见的
说法,Vipassana 指「观」(毗波舍那),Samatha 是「止
(三摩钵底、奢摩他)」,两者加起来才是「止观」。

    若单就经典的中文用词而言,以阿含经为例,是讲四念
处要内观、外观、内外观。内观是个开始,但不是结束。(
再声明:这与一些南传道场的用词意义不见得相同,此处只
是单就中文文字表面来看。)

    实务上而言,在南传法门中通常特别强调 Vipassana
的门派,是强调「观」法,甚至有的认为没有「止」也可
以纯「观」来证道,但不同门派的看法又可能不一样,无
法以偏概全。而且就像北传有许多附佛外道,南传也是有
许多附佛外道,因此无法单依名词「内观」二字就判定是
否是纯正佛教修法。

> 1. 「止」与「观」是分开的两项,还是一体两面(有
>     止就有观,有观就有止?)

    「止」与「观」对初学者在初学方法时,是可以有不
同的切入点,但入了门後,一定是一体两面。

    可参见「大家来读经」版的摘句:

[止观一体] <杂阿含、十七、四六四>

<<<<<<<<<<<<<<<<<<<<<<<<<<<<<<<<<<<<<<<<<<<<<<<<<<<<<<<<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於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
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

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修习於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修
习於观,多修习已,当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
亦成於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阿难复问上座:「云何诸解脱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
脱界。」

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云何断界?……乃至灭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
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

>>>>>>>>>>>>>>>>>>>>>>>>>>>>>>>>>>>>>>>>>>>>>>>>>>>>>>>>

    另外,在大乘经典有更多的经文表示止观是一体的,可
拿关键字「三摩钵底」、「毗波舍那」之类的来搜寻经文,
我十几年前就读过大乘经典有这麽说,不过已忘了详细是在
哪些经文中讲的了,有兴趣的人可自行查查,只要找专讲止
观的经文,就很容易提到这些。

    若有实际经验的人就知道,不管用何佛教修法,遵循佛
陀所教而修学的佛弟子,止到一个境界後自然会生起锐利的
观慧,这是自然产生的,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依定发慧」。

> 2. 在经文的修行方法中,我们如何分别一个方法究竟是在
>    修「观」或是修「止」,例如《观无量寿佛经》的初观
>    经文: 「正坐西向,谛观於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
>    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
>    皆令明了。」这一段修行的方法是止或是观?如何分别之?
>    有如数息或随息,是止或是观?如何分别之?

    在初入门的方法可以偏止或偏观,习惯上观日轮、白骨观、
观无常等等偏向观法,数息等等偏向止法,不过入门後应该都
要止观兼具。也可参见「七觉支」的相关经文,修行者自己要
调整修法,均衡一下。可参见「大家来读经」版:

[心微不宜修猗定舍,心掉不宜修择法精进喜] <杂阿含、二十七、七一四>
<<<<<<<<<<<<<<<<<<<<<<<<<<<<<<<<<<<<<<<<<<<<<<<<<<<<<<<<

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
舍觉分。[... ...] 此则非时,增懈怠故。

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 ...] 增其掉心。

[... ...]

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当於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
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

[... ...]

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
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
摄持。

>>>>>>>>>>>>>>>>>>>>>>>>>>>>>>>>>>>>>>>>>>>>>>>>>>>>>>>>

    可注意的是,「七觉支」直翻是「七个觉悟的部分」,既
然是「部分」,就是要与其他「部分」搭配的,若只有一个「
部分」,是不完整的。

> 3. 同一种修行方法可能有时修止有时修观吗?或是止观双运?

    只要确实是佛教的修法,则专心在方法上即可,不必分心
去分别止观,因为迟早都是双运的。

> 4. 有可能只修止不修观吗?或是只修观不修止吗?止观与解脱
>    的关系是如何?定力不足只凭观慧能够解脱吗?

    外道才有修止不修观的,佛教徒若有听进去佛陀讲的(声
闻),修止後来自然会发起观慧。

    「定力不足只凭观慧能够解脱吗」这是大哉问,原则上是
很难解脱,因为止观必定双运才能解脱,有些例子是「止」不
见得要四禅,初禅就够了之类的:

[有可能初禅直趣漏尽] <中阿含、五十六、四、二○五>

<<<<<<<<<<<<<<<<<<<<<<<<<<<<<<<<<<<<<<<<<<<<<<<<<<<<<<<<

若有比丘攀缘厌离,依於厌离,住於厌离,止息身恶故,心入离、
定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
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
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
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 ...

>>>>>>>>>>>>>>>>>>>>>>>>>>>>>>>>>>>>>>>>>>>>>>>>>>>>>>>>
(注:二、三、四禅等,也都可能直趣漏尽。)

    但若半点都没「止」,要起观慧会很困难。另一种特例是
表面上好像没在打坐中,但是在刹那中止观同时生起,那麽表
面上看来是因观解脱,但实际上还是止观双运了,我猜一些佛
世时听佛陀说法说完就证道的人,就是如此。不过末法时期这
种例子恐怕很少,可能只有中大乐透的机率,还是老实修行中
奖率比较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阅读文章: 第 16883/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