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900/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grace (善护念)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止与观的差别与关系
时间: Tue May 10 00:22:37 2011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grace (善护念)》之铭言:
> 加行时,□乐独处、闲居寂静、怖畏愦闹、见谊杂过、□居静室,入圣道时,
> 名奢摩他行者。
     说的也是,感谢指正!
     之前写的文章写太长,写到这篇已经快昏睡去了:P

>     当然,也会有修观的行者,□乐独处、闲居寂静……的,因此我才说这
     好像也没有哪一种认真修行的行者不乐独处闲居寂静的吧.....

> >   所以不管是落日观、白骨观、不净观,或任何止於一境的观想方法,
> >   虽然都有观这个字眼却不属於观禅的行法,而是止禅了。
>     照现在比较常见的南传分类是如此没错,不过既然是分类,也就不是绝
> 对的啦,像『瑜伽师地论』第30卷就有讲「不净观」的「□钵舍那」如何修
> (看来像在由戒生定、依定发慧的次第中)。因此我说切入点可能不同,但
> 若是佛教的修行者,任何修法要能证道,还是会止观双运。
  分类法比较不是重点,但的确是切入点不同。
  比如同样都是观呼吸,切入点不同(如前文所述),
  就变成一个是奢摩他,一个是□婆舍那。
  而『瑜伽师地论』所述的不净观方式是「寻思外诸所有不净自相」
  及「寻思不净共相」。自相、共相是在分别色法、心法之时会看到的,
  也就是在作"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这件事,
  所以也就是□婆舍那的行法了。

  奢摩他、□婆舍那的差别用文字描述很不容易理解,
  但如果有两者的经验就比较容易体会。
  在还没有密集练习□婆舍那前,我也搞不清两者的差别,
  尤其在台湾学佛大多先学的是进入奢摩他的方法,而叙述文字又充满了许多
  观照、观想此类用语,因此以前我也一直以为"只要好好观察ex心念的变化、
  所缘的变化或肢体的动态等等"就是□婆舍那的观。但是直到密集修习□婆舍那,
  有了明确的觉受之後才发现并非如此,也才知道差别在哪里。
  这就是为什麽我要用经验来白话描述止、观,而不引经据典的原因。
  在前文中,我尝试用最简单的概要方式,以便适用大多数止、观操作方法
  来让读者快速分辨两者的差别,所以写得很粗略。

  前文的举例中特别写出对声音出现及身体觉受的对待方式
  是因为我先学了止禅,止禅的操作观念在我脑中已经定基很久,
  当我刚开始修习观禅时,被告知声音出现要去觉知它、身体觉受出现要去觉知它时
  觉得很奇怪,因为照以前的观念都是继续守住既定的所缘而不理会其他干扰。
  但也就是所谓的切入点不同,观禅的操作法是放在所缘的生灭上面,
  一个所缘生起又灭去了,再继续观下一个所缘的生起和灭去,
  所以当觉知声音来了,也就是一个新的所缘生起,
  当声音消失了,就继续观下一个所缘,通常就是原先观的那个,比如呼和吸。

  在我修习观禅的经验,不断觉知一个一个所缘的生灭到某阶段时,
  主要所缘ex呼和吸(即风大)会产生许多变化,也就是风的特相,会变得很明显,
  从这里开始就跟以呼吸来修止禅的相的变化不一样了,
  因为四大的特相特别明显,所以行者自然能分别其相,
  这个时候所见的特相,跟读文字描述而来的概念不一样,也就是比较有真实感。
  所以我按照这个粗的经验推测如此继续操作下去能如经上讲的 "如实知"的味道。
  不过,前文的结论也不是我自己写的,是来自各种资料的消化总结。

  虽然止观不必然是分开的,不过应该有比重的问题,
  不然拥有奢摩他禅定的外道怎会看不到无常、苦、无我这些实相?

  不管怎样,要用文字描述止、观的差别真的很不容易,
  我很佩服Heaven居然可以写的如此清楚!


--

                 始从芳草去 又逐落花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
阅读文章: 第 16900/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