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6901/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止与观的差别与关系 时间: Tue May 10 21:15:04 2011 ※ 引述《bachida (大愚若智)》之铭言: > heaven这里提到的上述的各种"观"法目地都是以其当所缘来止心而得定,这跟我原先 > 的想法不太一样,我原本以为是要心先静止到一个程度之後才有办法行观法,某些观 > 法是有目地的而不是为了止心,例如慈心观的发慈心以及广大供养的发心供养十方佛, > 我这部份的认知可能是有错的。 我觉得你的话也没错,为了避免误解,我先用「慈心禅」这个词。 (有些禅师也是担心与□钵舍那混淆,所以用慈心禅取代慈心观) 若是要修习观禅(□钵舍那),的确是要先静止到一个程度之後, 通常是指近行定或未到地定。 某些禅修法的确是有目的,不只是为了止心。以慈心禅为例,它能对治□心, 如果□心重的行者,修慈心禅是不错的方法。但我觉得在佛法中, 它最後的目标应该还是为了修止。 对某些外道众而言,则可能是为了升梵天而修的法,所以慈悲喜舍才称为四梵住, 而佛陀将四梵住转换成止禅的方法,我想也是一种摄众的方便。 > 下面十轮经有一段相关经文。 > 「为欲随顺观五取蕴。复方便修入出息观。即是修习持来去念。云何由念如实观察入息 > 出息。谓正观察。数故。随故。止故。观故。转故。净故。应知此中数能造作二种事业。 > 一能为依伏诸寻伺。二能取於入出息相。随能造作二种事业。一依出离舍诸寻伺。二能 > 善取入出息相。止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示现入出息灭。二能安住胜三摩地。观能造作 > 二种事业。一能示现入出息尽。二能安住心及心法。别异观察。转能造作二种事业。 > 一能方便舍诸取蕴。二能方便趣入圣地。净能造作二种事业。一能舍结。二能净见。如 > 是六种方便。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顺观五取蕴。」 > 经中说六种方便是数随止观转净六个步骤,看起来当作顺序也还蛮顺的:)经中对止的 > 叙述是入出息灭,所以行止禅最後是shutdown可能看起来像死人一样,另一条路也可 > 以转向观,取代入出息。 在《清净道论》中也有提到这六妙门(清净道论中有七妙门), 同样也是认为最後三者「观、转(还)、净」是转向观(□钵舍那)的方向, 这一点倒是一致的看法。 在阿含经中也有提到安般念搭配四念处的十六胜行, 就是包含了止禅与观禅全部了。 > 以前有看过慈心观的文章,看起来的确是很忙:)蔡老师在占察经豆得一书里也有提到 > 广大供养,这应该也是忙翻了,所以我是有点怀疑以此观法来止心能够作到入出息灭, > 不过一来,我的想法都是用推测的,应该是有很多问题,二来上述经文也可能不是包 > 含了所有的止观禅法,只是刚好提到了数随止观转净六个步骤可以随顺观五取蕴。三 > 来不同的分类法其实只是参考用的,了解内容比较重要。 > Anyway,南传的分类法的确有其优点。 以慈心禅来说,一开始的确是很忙,但那只是一些巧技,利用这些忙来取代脑子中 的各种杂念,同时又可以对治□心,而修到最後也是只剩一个所缘,就是无量有情。 虽然慈心禅是无法到达入出息灭,因为那是四禅境界,但慈心禅也可以到达三禅了。 若再修四梵住的舍梵住,也是可以到达入出息灭。这样也就能转向修观(□钵舍那) 了。 不过前面也说过,其实要修观也不一定要四禅。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教X档案 - 世界搜奇, □谈梦、奇谭、外星、新知 BudaXfile |
阅读文章: 第 16901/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