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6984/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newgolfwcl (Charlie Wang) 标题: Re: 请教五蕴的集,味,患,离的问题 时间: 2012年 8月13日 20:37:05 星期一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 感谢大德的说明.... > > 後学的的疑惑点在[[五受蕴於七善处]]的修行过程! > > 七善处的修行过程..{如实知;集;味;患;离;灭;灭道迹}..在这个修行过程中, > > 有关五受蕴在[集与味]间的[意义差别]? > > 尚烦请大德再为後学作说明....非常谢谢! > 「七处善」是指苦、集、灭、道等四圣谛.及 「味、患、离」,是七处善的後三处。自七 方 > 面如实逐一观察五蕴。其实在同样杂阿含42经内亦包括三观→观察阴、界、入。七处三观, 解 > 脱方法尽在其中。「七处」是方法,「三观」是下手处。经中又説:七处善,三种观义,尽 於 > 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 > 作,自知不受後有。 > 我们都知道苦、集、灭、道等四圣谛的简单含意,(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二)集 > 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也就是原因。(三)灭谛:苦之止息。说明解脱与证果。(四)道 > 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说明离苦的道路。必须要去修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 就 > 是「道谛」。随顺趣向涅盘之道,三十七道品。 > 在此处七处善对苦谛的观察要补充说明的是,它是用如实知的方法。就如我们观察走路, > 就只知道提起脚步、往前跨、著地、提起……又如踩到尖的石子感觉会痛,但没有带有我的 喜 > 好、厌恶欲望的判断情绪,只是如实知如实见。 >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 > 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 种 > 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 行。 > 集比较在阐述形成此苦所聚集的「种种原因」及「业缘」,包括「过去与现在」。 > 「味」是对合於自己意的,产生喜乐的感觉。即使事件已过,尚还馀味犹存,意犹未尽,深 深 > 留著其馀,产生贪染执著。强调是「当下」这对合於自己意的贪染执著的「心念」。 > 「患」是一切都是无常,都是变易法,顺心喜乐(味)的感觉,终是要消散,转而生出苦的 > (祸患)。 > 「离」的过程,说是从「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贪。「调伏」,就是「调 > 御」,就是「驾驭」。也就是说,「离」是应当从刻意地克制自己的欲贪(欲望)做起的。 > 并在正见〈苦、无常、无我〉地调伏下,才能离开欲贪的引诱,做到「断」欲贪。到了这个 时 > 候,习性中,欲贪已经不存在,再也不需要刻意地去克制什麽,而是自然而然地,就能远离 欲 > 贪的麻烦。也就是说,已经完完全全地超越了欲贪「越欲贪」。 > 要比较详细说明「七处善」「三观」甚至「集、灭 、味、患、离」(五种如实知)的修行关 > 系,非三言两语说得完。我对实修比较喜欢驭繁就简,很抱歉兹将我上篇再以一些注解或许 有 > 助说明。 > ◎渐修的修行原则:观味〈观其起欲的因〉、知患〈知其此欲带来的过患〉、用离〈用远 离、 > 离欲、住灭以灭其欲心〉、向舍〈向涅磐为依皈〉。 > ●依法、律渐次第作至成就讫 > 1.身护命清净,口、意护命清净。〈持戒清净〉 > 2.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修习四念处的前行修习正念〉 > 3.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正念成就,修习 四 > 念处的正定〉 > 4.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修习四念处的正定达於根本定〉 > 5. .□起正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 不 > 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以 四 > 念处的正定修依远离、而离欲〉 > 6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 > 皆正知之。〈行、住、座、卧皆保持正念修四念处〉 > 7. 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住在冢 > 间。汝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身正愿,及念不向,断除 贪 > 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莫起贪伺,欲令我得,汝於贪伺净除其心,如是□ 恚、 > 睡眠、悼悔、断疑、度惑,於诸善法无有犹豫,汝於疑惑净除其心,汝断此五盖、心秽、慧 > 羸、离欲、离恶不善法。 > 〈至阿兰若处结跏趺坐,以正定依远离、离欲而修向於舍〉 > 8. 第四禅成就游。〈至四禅深定达俱解脱〉 > ●以上次第修行的实作方法: > 1.而以上次第中欲得灭不善法而达到随意诸念,自在於诸念迹增上心者: > 当以数数念於五相〈1.念异相善相应、2.念恶有灾患、3.不应念此念、4.思行渐减其念、5. 以 > 心修心〉。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 定。 > 〈「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贪。〉 > 2.并观五蕴:如是诸所有五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 好、 > 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 坚 > 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五蕴无坚实故。诸比丘! 譬 > 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 实, >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 > 贪。〉 感恩大德的说明,後学愈来愈清楚! 若以[色]来说明-->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色灭;色灭道迹而言... [色集]与[色味]两者...敬请说明其差异...若能举例说明,更是感恩不尽!!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220.136.55.250 |
阅读文章: 第 16984/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