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082/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Nice (Nice to meet you) 看板: BudaHelp 标题: 《四念简介-2》 时间: Fri Nov 30 10:15:34 2012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四念简介-2》 【观受是苦】 观身後便知"受"的来源,受也叫痛,也叫觉,是一切感 官知觉的通称,前面提过的那一段:「或有菩萨未上菩萨 位,便自观身恶露不净,立根得力;或自观身、观他人身 ,复以权慧现身臭秽脓血流溢,於中开寤无数众生。」对 这段经文有些同学或许会奇怪"为何一个修行还没有到达 一定程度(未上菩萨位)的菩萨,怎能「开寤(悟)无数 众生」呢?" 原来世尊指出这类修行者因为观身不净而有心得,所以观 他人身时也能知道他人身体哪里有毛病,在那个当中(於 中)便能藉著这个能力引人正念。这种智慧由於不是真正 的般若,它只是"权宜的智慧"(权慧)而已。 这就是同学们也许听说过的:"某人只要观察你,就知道 你身体哪里有病,对病灶下药很快就好了"的事件。这类 的神通是各类宗教都有的情形,但是这种神通的开发也被 列为不传之秘。 世尊没有不传之密,他直接指出这种神通就是常常练习观 身不净的"副作用",原本不足为奇,不过也有人认为是 可以用来自封神圣、大收利养的好机会,只是这类权慧总 是有凸槌的时候,也不是十分可靠。 要加以"补强"观身的稳定度或准确度,那就必须要加上 第二项「观受」的训练,人的感官不外乎「眼耳鼻舌身」 五样,由於它们是对外界情况的一种反应,就像树木的树 荫一样,所以又称为阴、受或蕴。由於人类对外界的反应 都是如此运作的,因此所有的对外界情况的反应行为"色 受想行识"不管是随意、不随意,有知觉或无知觉,统称 为五阴,或五蕴。 世尊就是要我们训练把不随意、无知觉的部份也加以"觉 知",当行者在观身不净有心得时,便会有一种觉悟,那 就是能了解:"身不净(或病)为苦",也同时了解"苦 的来源"在哪里,也明白"如何能使这个苦消灭",也清 楚的知道"是否苦已消灭了"。 世尊把这个过程给它一个名词叫"苦、集、灭、道",合 称四圣谛,或简称四谛,同时指出苦是因为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等。 世尊成道後,首先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讲解这个道理,说明 苦行并不能悟道,要能帮助清净心、脱离诸苦困绑的修行 才是正确方向,如果苦行带来更多苦,那只是恶性循环, 五比丘恍然大悟,终於了解原来他们苦行多年一无所获的 真正原因。 五比丘吃苦多年,当下很快能的就开悟四谛的道理而得法 眼净,并且不久後他们很快的就开始游行人间成为首批的 弘法僧团,并同时招来许多弟子,因为法眼净者已具有基 本神通,在弘法时的帮助很大。後来五比丘的僧团也被称 为"五群比丘"以便和後来恶名昭彰的"六群比丘"加以 区别。六群比丘也是佛弟子,只因习得基本神通後就开始 组党,脱离世尊的管教并且宣称他们和世尊一样"伟大" 了,这是题外话我们暂时不谈。 法眼净就是超越人的感官中"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所以 原本就有修行底子或是慧根的人如:五比丘、舍利子、须 菩提、大迦叶、老迦叶..等人一下子就能理解世尊在说的 境界。 在《杂阿含经》里记载著:(T02n0099_p0104) ┬┬┬┬┬┬┬┬┬┬┬┬┬┬┬┬┬┬┬┬┬┬┬┬┬ (世尊说)我已於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 。故於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 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 那时听法者虽只有五比丘,但是诸天已经在场了,诸天是 一般人觉知不到的世界,但是当五比丘觉知後当下才知原 来诸天同在。於是一一的向世尊确认他们明白了。 同学们常作早晚课诵经的话,一定会有一种经验,那就是 本来是一个人孤单的在自家佛堂诵经,诵著诵著好像听见 有很多人一起在诵,那就是耳功能在专心诵经的当下超越 了平常的感知□围。 观受的方法世尊并没有针对如何观眼、耳、鼻、舌、身五 官分别说明,世尊是由组成五官的基本原理直接切入,那 就是地水火风四大要素,也称作「四大(的)学(问)」。 由於早期的僧团弘法是以四圣谛作为入门的基本教学,我 们可从老老老师兄们的教学内容里,了解到他们所转述的 世尊教法。例如舍利子对学生说四圣谛就是由"四大学" 的角度来看人身。 四大学可以涵盖「色、受、想、行、识」的层面,前面观 身不净的身体器官中的发毛爪齿皮肤、肌肉、筋骨、心肾 肝肺、脾肠胃、排泄物等都是「地大」所构成,这些在体 内的叫作「内地界」,表现在外的叫作「外地界」。 外地界的外字除了相对於内,也同时另有定义,世尊说外 字为「大、净、不憎恶」之义,大是有容,净是无求,不 憎恶就是不生烦恼,引申为人身外的世界,大字包含了万 物,净包含了无染无求,不憎恶即是互不排斥,这本来是 一种平稳、安定的状态,但是世尊告诉我们外地界表象虽 然如此安稳,但它们仍是无常、变异的,因为风灾(同学 回想一下「大三灾」)来时,宇宙一切随风而去。 外地界都会消失了何况人的身体,观身如此,那身体的感 官也是一样,因此各种"受"都是变异、苦恼的,为何会 有苦恼?因为人们对感官知觉的"受"是以主观的"我" 的喜恶为判断点的,喜爱的感官知觉就会不断的想多取得 ,也就是世尊说的「为爱所受」,产生了"我、我所(拥 有)、我是彼所(我是那种感知的主要对象)"的主观。 凡是令我不悦、不乐、不爱的感知,就是一种烦恼,这些 都是由於喜爱那个受的感觉而产生的对立,世尊要弟子们 不要执著去爱感官的乐觉。 世尊要行者能"抽离""执著於某种爱受的感知"或"某 种恶受的感知",世尊用耳闻为例: 《中阿含》(T01n0026_p0464)〔括号简释〕 ┬┬┬┬┬┬┬┬┬┬┬┬┬┬┬┬┬┬┬┬┬┬┬┬┬ 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彼云何作是念〔那弟子该如何念受〕。〔应该如此:〕若 有他人骂詈、捶打、□恚、责数者。彼作是念。我生此苦 〔我之所以会有这种被打骂的苦都是〕从因缘生〔的〕, 非无因缘〔不是没有缘故〕。 云何为缘〔什麽缘故〕。缘苦更乐〔因为苦来取代了乐〕 。彼观此"更乐"〔变苦为乐〕:无常。观觉.想.行. 识无常。 〔这样一来〕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 当我们的心不动时,苦就消失了。也许有同学会问"那万 一有人来说好听话或替我按摩很舒服时该如何?"世尊教 我们"要无常想,乐觉是会消失的": ┬┬┬┬┬┬┬┬┬┬┬┬┬┬┬┬┬┬┬┬┬┬┬┬┬ 彼於後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 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乐上加乐〕 。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 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 乐消失了,最後自然也是只有苦恼留下来。那麽为何会有 苦取代乐、或者乐上又加乐呢?那就是十二因缘的回路原 理,也就是世尊在杂阿含说的「我已於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三转」就是世尊的教学法之一:解说、劝进,证明 。这三种方法,叫作三转,为何要叫"转"而不叫"方法 步骤"或其它的名字呢?。「十二行」行是行为,也就是 现象,十二行就是解析苦乐所以发生的现象,它的逻辑思 路是一个像轮子的回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 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衰弱到消失)→(回到 无明)",世尊的三转即是运用这个过程去分析: 一转、用十二行去了解苦乐的变化原理。 二转、实际用十二行去分析苦乐的生灭。 三转、印证了苦乐消长是十二行的助缘。 心的安定是求道的第一条件,所以当世尊在吃牛大便时他 领悟到了苦上加苦只会使心不定,所以「彼心缘界住。止 合一心。定不移动。」的"缘界"就是十二因缘行的□围 ,在缘界中"心"停止不动了,那助缘就没了。 所以小和尚问的"见色即见心,见色像看见柱子,那心咧 ?"老和尚的回答"还好我还没看到柱子"。因为心不动 之故。就像《法海情仇》里的"不行大师"一样,他什麽 不行?是心不在十二因缘里行走了,简称"不行"。 所以四念中的第二念:「观受是苦」是现象也是工具,同 学们要是能作到心不动时,那我们就多了"不行大师1, 不行大师2..不行大师n"了。 色声香味触的观法皆相同,十二因缘行法能一一解析出它 的苦乐所在,从而使心不动。观自己的"受"能够心不动 时,观他人的受也一样能分析出来,世尊说那时行者的心 不动,若有人来加恶行者时,行者反而会分析出对方的心 情正受大苦恼,因而替他可怜,这种将心比心的慈悲心是 会扩大的,当慈心遍於十方时,大约就是成就的时候了: 《中阿含经》(T01n0026_p0465) ┬┬┬┬┬┬┬┬┬┬┬┬┬┬┬┬┬┬┬┬┬┬┬┬┬ (行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 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 。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 世间成就游。 ┴┴┴┴┴┴┴┴┴┴┴┴┴┴┴┴┴┴┴┴┴┴┴┴┴ 所以世尊对"观受"的成就判定就是修行者精勤不懈,专 念不忘的去观受的十二因缘,实证观受是苦之後,对众生 是否能生起慈心,若能像大菩萨一样等视众生,那就是成 就圆满了。 (2) -- 转贴注:「更乐」即「触」的另译。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http://buddhaspace.org ⊙ 佛教X档案 - 世界搜奇, □谈梦、奇谭、外星、新知 BudaXfile |
阅读文章: 第 17082/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