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7091/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golzen (果任)
标题: Re: 请教[意根]的疑惑.
时间: 2012年12月 5日 21:13:52 星期三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铭言:
> 进一步请教....
> ----因为有「我见」,还是会缘意法生意识.....,总有一天会动念而随业受生。----
> **无色界的缘意法生意识...如果这个[识]都只是在[受与想]中滋养,未到[行取蕴]中,
> 所以称不上[动念],故还不会随[业]受生.若动了[意志]的念头就离开[定境],故而随业受
生.**
> 请问後学如果用以上这样认知,去界定无色界出定而随业受生的条件...如法吗??

                   四空定是否因行蕴起轮回
   本来有些不是我的境界,本不该谈。但依阅读一些经典及古大德如智者大师之言,稍微经
过思维理解整理大胆提供参考。但请依佛在《葛拉玛经》中的开示的精神酌情参考。  世尊
说:葛拉玛人们!你们要: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我们修四禅八定通常是依六行观:厌下地为粗、苦、障;欣上地为静、妙、离。也就是
依此欣上厌下之力,次第断除下地转增上地。可用原始佛法安那般那念;出入息法十六胜行方
法。或依《杂阿含经》卷10:「(二六五)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也就是八圣种观(如病、如痈、如疮、如
刺、无常、苦、空、无我)如此断除下地转增上地,甚至在各禅地可直趣无漏。
    像初禅可依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後,因厌欲界为粗、苦、障;欣初禅上地为静、妙、离,继
续修出离欲界心而达初禅。而初禅有五禅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而二禅又可厌初禅的〈觉、观〉的粗、苦、障;欣上地〈无觉、无观〉为静、妙、离。由
初禅转而增上二禅。在此因是谈无色定与识,我们就直接谈无色定,其他不再缀诉。

一、空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於是舍色想
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三种色想。既灭1.可见有对色,
如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灭2.不可见有对色,如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香、味、触、
声;灭3.不可见无对色如一分法尘。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
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後,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
界。也就是无色可设身、无色可见。
二、识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於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
识无边相应。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缘念虚空无边
而入空无边处定,但心缘虚空,缘多则散,能破於定。而缘虚空是外法
,缘外法入定,定从外生则不安稳,过罪甚多,所以厌离空无边处定。因此欣缘内法「识
处」,缘内法入定则多寂静安稳,是故入识无边处定。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
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
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三、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
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
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
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
所有的法尘。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如痴如醉,
无所爱乐清净无为的境界。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识无边处定〉、无所有〈无
所有处定〉,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
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
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上就是所谓四空定,依此定而修,必感召生於四空处天,因为此四空处的众生,於五蕴中无
色蕴,但仍然有受想行的四蕴,但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像色界依报的国土
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可见入四空定仍有行蕴,也就是无身行、口行但仍有意行,只是
定力境界越高行蕴越低越不起作用。无色界的四空天尚未解脱三界,故其禅定亦未究竟圆满,禅
定若尽,亦有堕落之日,并非佛弟子所依所归,应该更上一层楼,以求解脱,共证菩提。

灭尽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
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唯识宗所说第七识的□行心。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
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行,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行的心识暂时不
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
著第八识称为“我” 的“我执”的心。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
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後,我执之心再度生
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後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
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因此其是否再受生轮回与「我执」有较大的关系,在四空定中因定力深厚,只有微弱的意
的行蕴,只要不定力退失起攀缘识住而达到起「我执」,心识迷乱随能招业,那麽就在他那寂
静定中暂不轮回随业往生。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51.146.17
阅读文章: 第 17091/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