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30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刘运泽 标题: 台语与佛典: 一场辉煌的盛典:4/14-4/18 佛学研讨会 时间: Fri Apr 19 15:42:21 2013 请问各位法友先进大德,除了印顺导师,原始佛教会中道僧团的随佛法师,慈善精舍的 果儒法师,汉邦文教基金会的吴老择居士,高雄正信佛青会的庄春江居士以及"台语与 佛典"部落格格主,是否还有推荐的跨文本(梵.汉.巴)及早期佛典(相应阿含.相应部 )对读的善知是可供学习? 个人对於鸠摩罗什於相应(错译为杂)阿含的译本有愈来愈 多的问题希望求证,但不知国内国内是否还有佛学院的教授可参访请教学习? "也就是说,不同的 字在汉译中会被译成相同的字词,在经文诠释过程里,未能对照印度文本而纯粹从汉 字「望文生训」,势必会冒相当的风险,例如,三十二相的相字其实和「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的「相」字不同。而「色受想行识」的想,是和「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的「相」字同一个字。但是经由一番论证之後,左教授认为鸠摩罗 什的译文刻意地将「sa?j??」译为「想 」,将「lak?a?a」译为「相」。这下子,华 人学者一片哗然。" LinkImage: https://external.xx.fbcdn.net/safe_image.php?d=AQDnfpDLmW_vCoXr&w=720&h=720&url=http%3A%2F%2Flh3.ggpht.com%2F-669d_ke3hgU%2FUXCrje3xl4I%2FAAAAAAAAfNU%2FYzHIk5bCtJc%2FP1150249_thumb%2525255B1%2525255D.jpg%3Fimgmax%3D800&cfs=1&_nc_hash=AQAnPuAPYrZ5H17S LinkTitle: 台语与佛典: 一场辉煌的盛典:4/14-4/18 佛学研讨会,侧记左冠明 LinkDescription: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77:「若菩萨摩诃萨有法想转,彼即应有我执」(CBETA, T07, no. 220, p. 980, c22-23) LinkTarget: http://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yifertw.blogspot.tw%2F2013%2F04%2F414-418.html&h=ATPZ-vGpzwzJBHcb7-vRnLIo-iOu-HzsNgZNcRTANDXuZ3U8g99yAHyjAb1Xsyd5syQHJg3ZOCpFxQwHv-sV7X9kNduE88AWoZ-oNgKHnU0OuaE&s=1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Fri Apr 19 15:54:21 2013 法友的问题我有一些疑问:^_^ 1. 我印像中,鸠摩罗什法师好像没有翻译阿含经? 2. 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文是刻意地将「sa?j??」译为「相」而非法友所说的「想」 ? 3. 可否请法友说说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翻译成「想」和「相」意义上的差别在哪里 ?会造成什麽後果? > -------------------------------------------------------------------------- < From: 刘运泽 Time: Fri Apr 19 16:02:45 2013 1. 抱歉,您说的对,相应(杂)阿含的汉译者应为求那跋陀罗而非鸠摩罗什,是我弄错了 . 2. 若该部落格所引述的教授推论为真,鸠摩罗什在诸多译经中译闻不一致的问题将 会浮现,包括将金刚经「sa?j??」译为「相」而非「想」 3. 想请教法友:不知目前汉 意的相应(误译为杂)啊韩是否也有一样或类似的问题? 因为这会涉及如何解读修行次 第如何解脱生死的问题...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Fri Apr 19 16:36:50 2013 如法友所说,阿含经中「无相三昧」偶尔也翻译成「无想三昧」、「无想心三昧」。 不过这些词都是专有名词,在经文中有明确的定义,专有名词应该要由经文中去推求 他的意义,而不是从「字面」去推想他的意思。 例如「无相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想三昧」、「无想心三昧」都是同一个意 思。但其意义,不管是用「相」字或「想」字去推求,都不能得出精确意涵。应该从 经文的定义去了解。在阿含经中「无相三昧」定义是: 「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於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 从定义我们马上就可以掌握到语义。而我们也可以了解翻译成「想」是著重在「不念 」的意思。翻译成「相」是著重在一切「相」的意思。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译者翻 译时,著重的意涵不同,在用字上有所取舍而已。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Fri Apr 19 17:04:20 2013 另外,将「想」翻译成「相」应该不是如会议中所言,中文古字「想」通於「相」。 也不是抄经者「想」、「相」不分,而是比较接近 Cheng Soon Lee 所说的直译与意 译的差别。容我说明一下: 在佛学的□畴中,「想」和「相」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字。「想」指的并不是思考 。而是取相的作用,也就是在心中现起一种概念或形相。所以「无我想」就是不在心 中现起「自我的概念」或「自我的形相」,所以译为「无我相」在意义上来说也是十 分贴切的。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Apr 19 20:02:03 2013 鸠摩罗什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 ......心取相....想心所的功能没错 > -------------------------------------------------------------------------- < From: 吴宝原 Time: Fri Apr 19 20:16:49 2013 在没参与「台语与佛典」版主所说的那场研讨会的情况下,就其版上的文字叙述,似 乎是以现今可考的梵文资料来纠订古译汉文的情状。就我的认知,以目前的考证水平 ,谁敢提出鸠摩罗什或玄奘翻译的某经某论在定稿时的真实样貌?所以当今若有学者 说「古来某某大师错了」□□这样的大标题,很难令我肯定说是真知灼见,但引发骚 动、吸引读者目光的作用是可以想见的。 汉译佛典一代又一代传抄以及印刷的「累进误差」深远影响後世,也就是我们现在眼 睛所能看到的本子大都不能完全据以为实;大骨架还不致离谱,但细微处最好只做参 考。□□这个心得来自我於 2006 年对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即」、「则」两字 做了一点小小功课:http://www.cbeta.org/data/news/200609/#4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Apr 19 20:29:19 2013 玄奘译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77:「若菩萨摩诃萨有法想转,彼即应 有我执」 ....下一句是什麽?(各位亲爱兄弟提供一下) > -------------------------------------------------------------------------- < From: 吴宝原 Time: Fri Apr 19 20:37:34 2013 「下一句是什麽?」□□若菩萨摩诃萨有法想转,彼即应有我执、有情执、命者执、 补特伽罗等执。若有非法想转,彼亦应有我执、有情执、命者执、补特伽罗等执。何 以故?善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故如来[4]密意而说筏喻法门。诸有智者法 尚应断,何况非法!」 > -------------------------------------------------------------------------- < From: Jen Jin Time: Fri Apr 19 21:07:12 2013 我把左冠明这篇研讨会论文扫瞄成PDF传到社团档案了。_()_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Apr 20 00:47:07 2013 我前面谈的是想心所,遍行心所(行蕴)五:触、作意、受、"想"、思。可否有高手跟 我说,为何又有独立一个想蕴?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Sat Apr 20 23:19:20 2013 在南传的教导中, 共有五十二种心所, 其中 "受心所" 与 "想心所" 就是受蕴与想蕴 , 其馀五十心所才是行蕴, 若这样分类, 就不会有重覆的问题. 也就是遍行心所(遍 一切心所)并非都在行蕴的□围.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Apr 21 16:57:44 2013 Chou 兄:这样说法不完整 但 没说你错 .... ^^ 大乘论是很优秀的不输南传,而 我是说"遍行心所"不是说"遍一切心所"....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Apr 22 00:35:14 2013 杂阿含经214经:.......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心缘生。{色若}[若色、 ]眼、识,无常、有为、心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诸 法无常、有为、心缘生,所谓:" 触、想、思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 是。」 比对 南传经文 这段就不一样了..北传的少 "受" ,南传经文却有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Apr 22 00:44:28 2013 杂阿含306 .....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想、思"........受又出现了,南传没这篇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Mon Apr 22 11:45:47 2013 "遍一切心所" 是南传的术语, 我知道你提的不是南传, 所以我才注明我那是南传的 教导, 只是供你类推参考. 杂阿含214经中也是有提到 "受" -> "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 大概是後面的 总结漏了.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Mon Apr 22 14:10:30 2013 其实左冠明的这篇文章,已经不是第一个探讨这个金刚经的「相」字问题的人了。早 在 2010 年网路上就已经流传著一篇「四相杂谈」的文章提到这个问题。 只是该文的作者引用了《说文解字注》的解释,勉强将「相」字解释为「省视、察视 」。其用心故然让人敬佩,其望文生义的态度,则是令人不敢恭维! 相对於《四相杂谈》,2013 年左冠明的这篇论文则是比较严谨而有深度的。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Apr 22 21:48:12 2013 Bai 兄:比方说我路上看到一位漂亮小姐,我猜她的年龄大概20岁,我对这位小姐(相 )年龄(寿者相)是有「省视、察视」的喔!!!!!所以我特别举杂阿含306经(南传没这篇 ).....触 "俱生" 受、想、思 ......也用北传论法 "遍行心所"(遍行的 意义,遍乃周遍,所谓无处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缘之心,游履於所缘之境。) 来 说明甚麽是寿者"相".....这是一切有部很独到的观念汉传佛教的论师都有注意这点 (*我英文很烂,所以我也没看那篇英文*)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Apr 22 23:31:52 2013 成实论苦谛聚中想阴品第七十七 假法有五。一过去。二未来。三名字。四者相 。五者人。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人因五阴成。相无成因故非假名。问曰。今相义云 何。答曰。缘即是相。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ue Apr 23 16:54:47 2013 呵呵!来抬抬□吧!^_^ 如果「寿者相」的「相」是「省视、察视」,以你的例子来说「无寿者相」就是「不 省视、不察视」小姐的年龄。这麽一来修行真是太容易了,只要不看、不听,就无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Q 建议乔兄把「省视、察视」代入金刚经里面的「相」字看看整部金刚经的语意脉络是 否能够完整连贯。如果你觉得 OK 话,我也无话可说了。就酱!^_^ 谢谢你提供成实论对想阴的分析,很有意思。 ^_^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Apr 23 19:54:26 2013 Bai兄:我没谈到"修行",以我的例子来说「无寿者相」就是「不省视、不察视」小姐 的年龄。我没这样说....我的例子没说明「无寿者相」...另外...成实论我只提前面 ,後面才是重点XD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Apr 23 20:18:55 2013 答曰。缘即是相。.....所谓缘是名词还是动名词?Bai兄您就自己解罗!?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Apr 27 23:02:02 2013 清净道论的注释 "相(lakkhana)是特相或特徵之意"。味(rasa)是作用或成 就之意。现起(pacc-upa.t.thaana)为现状。足处(pada.t.thaana)是近因或直接 原因的意思。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y 05 16:30:38 2013 「想」阴的定义是「心中浮现的相」。这定义我曾经遍查南北传各经论来确认。既然 「想」是「心中浮现的相」,因此基於译经师对经文的理解,「想」或「相」的交互 运用,就没有什麽奇怪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y 05 16:37:37 2013 我没有仔细看上面网友的讨论,不过我也认同Zacchetti教授的看法,以前读某些古 德望文生义的金刚经注释觉得很奇怪,就去佛学图书馆翻不同的译本(当年还没 CBETA),也发现金刚经的其他译本很多也是翻作「我想」这样,例如玄奘译的能断 金刚般若蜜经「诸我想即是非想,诸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 、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是非想。何以故?诸佛世尊离一切想。」 其实《杂阿含经》也有同《金刚经》的论述,只是字面又有点不同: [圣弟子不求过去世,不求未来世,不著我见、众生见、寿者见] <杂阿含、十二、二 九六> <<<<<<<<<<<<<<<<<<<<<<<<<<<<<<<<<<<<< 多闻圣弟子於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 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 不求後际:『我於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 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於此没当何 之?』 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 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成不生法。是 名多闻圣弟子於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 毕竟「想」阴的定义是「心中浮现的相」,不同译师的译字选用略有不同,就没什麽 奇怪的了。能超越字面的限制,了解义理本身,而能有会心的一笑 :-)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30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