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732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Dino Yang
标题: 最近读到心理学家David Richo的一句话:
时间: Wed Jun 19 14:26:53 2013

最近读到心理学家David Richo的一句话:

[没有人能幸免於移情,它之於一段关系,就像是苹果之於苹果派。]

想请教大家佛教看待移情、觉察移情、化解移情的方式,谢谢!

> -------------------------------------------------------------------------- <

From: 吴宝原
Time: Wed Jun 19 16:04:36 2013

这题目似乎不错(因为心理学是我的本科),但可能过於专业而需要多一些解释。好
比,何谓「移情」?什麽是「就像是苹果之於苹果派」?乾脆,跳开学术定义及抽象
譬喻,举个跟佛教相关的实例来讨论吧~

> -------------------------------------------------------------------------- <

From: Dino Yang
Time: Wed Jun 19 16:08:34 2013

向David Richo借来的解释:p

「移情(Transference)一字来自拉丁文的 trans 跟 ferre,前者指的是「跨越」、「
穿 越」、「过去」,後者指的是「携带」。就心理学而言,transfer 指的是将过去带
到现在。 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将父母、之前的伴侣或任一重要人物的模样套在别
人身上,然 後重新创造出童年的故事,或一段最近的情感关系的片段。因此,移情是永
恒的故事, 试图让过去的往事起死回生。

ferre 的过去式是 latus,它也是 transference 和 translation 的字根。这很合理
,因为 在移情里,我们不断地将自身的往事转译到眼前的人际互动当中。我们常将童
年的悲伤

或期望,不管是已满足或未满足的,转贴到新的人际关系里.......

现在我们可以试著下定义:移情是一种潜意识的感觉、态度、期望、认知、反应、 信
念和判断的错置,它们本应属於我们早期生命中的人物,尤其是父母,而今错置在我 们
眼前的人物身上。」

> -------------------------------------------------------------------------- <

From: 吴宝原
Time: Wed Jun 19 16:24:06 2013

不要用"借"的啦(读来很学术,我太久没读心理学著作了)。能否以你自己的话语,
再切题一些?

> -------------------------------------------------------------------------- <

From: Dino Yang
Time: Wed Jun 19 16:32:51 2013

应是将「过去」很亲近(或对我们影响力大)的某人有某些期待、满或不满以很细微
的方式,错置於「现在」的另一人身上,因为「现在」的另一人唤起了过去的什麽,
导致我们不知不觉重叠了过去与现在

> -------------------------------------------------------------------------- <

From: 吴宝原
Time: Wed Jun 19 19:16:24 2013

刚好看到这个,轻松一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559403717433885&set=vb.15478952468266
4&type=2&theater

> -------------------------------------------------------------------------- <

From: Guillermo Chien
Time: Thu Jun 20 07:29:40 2013

有趣的影片~~呵呵

> -------------------------------------------------------------------------- <

From: 吴宝原
Time: Thu Jun 20 10:38:24 2013

看著儿子在玩耍,会想:「人长大了,到底是得到了什麽?或者是失去了什麽?」
Dino Yang 的问题我还摸不著边,我只想到,相较於佛洛伊德把成年後的问题推向於
幼年时期,释迦牟尼佛则把人生的问题推到更远的无始无明。

> -------------------------------------------------------------------------- <

From: Dino Yang
Time: Thu Jun 20 15:07:22 2013

其实读到[没有人能幸免於移情]时,正好想到的是无始无明、末那识、阿赖耶识

因为个人修持不够,所以想请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观照细微的方式 (谢谢 吴宝原的
提问□清了问题!)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Jun 20 21:28:05 2013

我可否请教你们,心理学有什麽方法可以解决心理压力的方法?

> -------------------------------------------------------------------------- <

From: 吴宝原
Time: Thu Jun 20 22:22:44 2013

乔瑟夫问的,各种心理学派当然都有一套方法,但效果如何见仁见智。在现今医学领
域中,精神(心理)医学算是名门正派,宗教只被当作辅佐工具。佛教徒可以问:「心
理学有什麽方法可以解决心理压力?」精神医师也可以问:「佛教有什麽方法可以解
决躁郁症、妄想症、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然後最好是彼此认真的互相诘问下
去:「真的有效吗?禁得起科学检验吗?」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Jun 20 22:39:20 2013

没有人能幸免於移情,它之於一段关系,就像是苹果之於苹果派。....可否再白话一点
...我真的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所以请教了  ^^?

> -------------------------------------------------------------------------- <

From: 吴宝原
Time: Fri Jun 21 11:46:51 2013

给 乔瑟夫:《压力不倒翁》香港电台电视部、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制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GMSr3RWaI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Jul 11 16:44:36 2013

我对心理学不清楚,纯插花:如果单就佛法来看,依个人片面的了解,於日常生活中
可观察细微的话,可分几个层面:1.「如实知」单纯的知道此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
靠移情,这样的话自然能客观、正确些。2. 因缘观:知道刹那的缘起、缘灭,自然
知道正确的因缘关系,不会太过於执著移情。(这些都是要搭配实修的,不只是观念
,仅供参考。)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阅读文章: 第 1732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