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34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阿难 标题: 请问释迦牟尼佛的头 时间: Fri Jul 26 17:20:57 2013 请问释迦牟尼佛的头,真的和佛像一样是螺丝形状的吗?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ul 26 17:32:39 2013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以比丘形象行走人间,也就是剃除须发的光头啦。 《杂阿含经》卷22:「一时,佛住释氏优罗提那塔所。尔时,世尊新剃须发,於後夜 时结加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以衣覆头。」(CBETA, T02, no. 99, p. 155, b29-c2) 《别译杂阿含经》卷5:「一时,佛游拘萨罗孙陀利河岸。尔时,世尊新剃须发,宿 彼河岸。後夜早起,以衣覆头,正身端坐,系念在前。」(CBETA, T02, no. 100, p. 408, c27-29) 那为何北传、南传、藏传,包含全世界的博物馆,都没有比丘形象的释迦牟尼佛像呢 ? > -------------------------------------------------------------------------- < From: 黄永鉴 Time: Sat Jul 27 05:49:30 2013 T10n0279_p0257b04(05)□佛子!如得初禅,虽未命终, T10n0279_p0257b05(04)□见梵天处所有宫殿而得受於,梵世安乐; T10n0279_p0257a26(09)□大正新□大藏经 第十册 No. 279 第257页 上 栏 第26行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0/0279_048.htm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l 29 21:51:42 2013 谢谢黄永鉴大德提供经文对照。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正是释迦牟尼佛在人类 眼中和在天人眼中的不同。《华严经》是对天人说的经典,不像《阿含经》是对人间 弟子说的经典,因此面向就不相同。天人看到的光谱分布和人类看到的可见光不同, 像《华严经》此会中(卷40),一开始天人和其馀菩萨众都见不到普贤的形象,等到 普贤「降低能阶」之後诸天才看得到他,也是一例。 再回到人间佛陀来看,为何北传、南传、藏传,包含全世界的博物馆,都没有比丘形 象的释迦牟尼佛像呢? > -------------------------------------------------------------------------- < From: Yw Liu Time: Tue Jul 30 09:30:26 2013 我只有看过一个释迦苦行的铜像 : 佛陀日食一麻一麦, 变成厌食症一样的皮包骨, 也许比较接近出家人的形像吧 :D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Aug 01 00:11:41 2013 疑,好像还没有大德提出解答。大家都太客气了... 只好我来继续八卦了。 据个人所知,之所以现存没有比丘形象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因为佛世时并不流行造佛 像,也没有留传所谓真正的佛陀像下来(曾经有网路谣言号称的佛陀在世时的绘像, 都是假的)。当时的弟子以菩提树代表佛陀成道,法轮代表佛陀说法,足印代表佛陀 游化,佛塔代表佛陀涅盘,就是礼这些代表物,而很少有礼佛像的。 佛像原则上是在像法时期才开始兴盛的,这是「像法」的定义之一,佛像旨在让人有 个怀念的假想目标,但是塑像与佛陀本来就是不同的,只是心力投射方面观想所用。 十年前逛大英博物馆时,在亚太宗教区绕了一圈,答案自然而然浮现出来,而且我想 任何人都会有这个发现。原来,亚太绝大多数古宗教,包含耆那教、印度教等等传说 中的神佛,尤其是觉者,塑像几乎都是螺丝发型。你一整排塑像看下去,如果没有特 别研究过,初学者可能还分不清哪些是佛像哪些是外道像呢。 螺丝发型是古代雕刻家对於「觉者」的刻板印象,佛在世时还没什麽佛像,几世纪後 佛教徒承袭希腊犍陀罗石刻技法,也就是承袭了神像的绘法,而将当时宗教对於一般 觉者的刻划法印用上来,而成了螺丝发型。 佛陀强调他也是僧众的一份子,而在经中也有记载到许多人,遇到佛陀,而不知道他 是释迦牟尼佛的,只以为他是僧团的一份子,因为僧团的装扮都是很□素的,佛陀也 是,因此外人才分不出来。而螺丝发型,不管是因为天界视角的关系,还是因为石刻 艺术技法的关系,在後世成了不管北传、南传、藏传,世界各地佛教徒造佛像的标准 了。 无论如何,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不是螺丝发型,都不影响世尊的悲智及给我们 的启发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Thu Aug 01 18:09:18 2013 说到大英收藏的比丘像,来看看这张照片,大家可以来简单猜猜这个作品大约出自何 地何时。 会这麽问,是因为这个比丘像的出处还蛮令人惊讶的。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Aug 01 21:46:04 2013 这难倒我了,完全没法猜 :D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Fri Aug 02 01:07:07 2013 这尊比丘像是放在大英的印度文物区, 忘了把解说文章也拍下来, 印象中是八, 九 世纪在印度本地出土的文物. 会想起这尊塑像, 是因为提到佛陀发型的问题, 延伸到印度当时发型特色, 才突然想 起看到过的这尊外形独特的印度塑像, 他的发型也是较为少见的光滑造型. 这一区周围全部的人像不是高鼻深目就是宽鼻厚唇, 虽然形态各异, 但大致分成两大 典型, 即广脸宽鼻厚唇螺丝卷发的类型, 以及长脸高鼻深目中短卷发的类型, 也未必 都是螺丝卷发为主流. 但整个印度文物区, 仅仅有这一尊人像面孔是薄唇细鼻凤眼弯眉, 在整区里面显得非 常特别. 从塑像的风格来看, 肢体动作柔和流畅兼之比例又非常写实, 加上衣饰镶珠 玉的技艺, 都不是汉文明常见的形态, 脸孔却是极为类似汉人的形态. 会被当地人做为□本特地塑像, 塑像材质与工艺又相当精细, 足见这位僧人身份特殊 . 或许是东土前往印度求法的僧人, 且在当地取得相当地位. 有机会到大英博物馆的人, 很可以去看看这一区的文物, 再到隔壁间中国文物区比对 各代佛像, 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 观想不同世代的人藉由塑像传达看待佛门行者的眼 光, 也是很有兴味的一件事呢~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Aug 03 09:49:33 2013 谢谢金山豆兄的分享,这些艺术品也要有眼光才能□别出来当中异同呀。突然觉得这 尊比丘看来有点像金山豆兄 :-)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Mon Aug 05 14:05:47 2013 也谈不上眼光啦,对这类文物有兴趣,多看常看,就自然会留意不同之处。这尊比丘 像以古汉人面容形态为准,自然我们各人都很容易在这塑像面容之上寻找到相像之处 罗。不过这位比丘相貌姿态一派舒缓平和、怡然自在,望之令人生礼敬亲近之心,这 点就是我等俗辈只能仰望赞叹的了。 题外话,历代艺品之所以可以留传後世,自是工匠手艺与意念有所独到创见,这些心 思往往体现在细微差异的地方。有时候在思索追寻这些细节的时候,也会有走入那个 年代,甚至是体会到那个匠师当下心境的感觉。於此自然觉得心情与视野开阔起来。 比如说观历代甚至不同文化圈对佛门诸圣贤造像的作品,差异之处不只是体现了各文 化、年代间的技法交流与传承,更深一层也承载了当时当地工匠与人民,对诸佛菩萨 或同或异的企盼心情。後人跨越千百年的时空鸿沟,藉由这些造像体会到前人心念, 不能说不是件因缘微妙之事。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Nov 09 14:32:34 2013 今天看到这则经文,也再次确认佛陀看起来跟剔除须发的其他佛教出家人是一样的: 《别译杂阿含经》卷5:「此婆罗门既见佛已,而作是言:「此非婆罗门,乃是剃发 道人。」寻欲回还,复作是念:「夫剃发者,不必沙门,婆罗门中亦有剃发。我当至 彼问其因缘,所生种姓。」」(CBETA, T02, no. 100, p. 409, a4-7) > -------------------------------------------------------------------------- < From: Joe Lin Time: Wed Nov 13 07:55:58 2013 我以为是自然卷有没这可能呢 > -------------------------------------------------------------------------- < From: 郭志弘 Time: Wed Nov 13 08:47:55 2013 佛三十二相中有"大人顶有肉髻。团圆相称。发螺右旋"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Nov 15 20:51:16 2013 出家前不排除自然卷的可能。出家後佛陀剔除须发,常有外道分不清佛陀和其他出家 人,也曾有远地的佛弟子不认识佛陀的,因此佛陀一般的造型应该是很普通的出家人 。 不过若是在天界说法,则形象就不见得和在人间完全相同了。不管哪一国、哪一宗派 ,佛像都有不同程度的螺丝头,或许可能代表某种情况下的示现。 郭兄提到的记载也可参考,或许一些佛像是根据这类叙述而雕刻的?另一方面,三十 二相这是印度古代的相法,以中国的相法为例,「断掌」不是真的断了手掌,但一千 年後等没人知道什麽是断掌时,以後的人可能真的会以为断掌真的是断了手掌。因此 三十二相有一些看似不可能,则可能只是在当时的一种术语,我们已隔了三千年而难 以知道其正确定义。 > -------------------------------------------------------------------------- < From: Joe Lin Time: Wed Nov 20 14:51:09 2013 有时候我觉得大家都太认真 好严肃的感觉 下次会不会佛陀头发是黑的还是白的= =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34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