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367/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Jiss Ye 标题: {杂阿含743} 时间: Thu Aug 29 14:30:02 2013 {杂阿含743} 有外道对比丘说:[我们和你们佛教.都一样的修四无量心.所以我们的法都一样.] 比丘听後不悦.又无从反驳.於是去问佛陀.佛说:[外道不知修四无量心为何所胜?] 佛说:【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 、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南传:相应部46相应54经} 【如何修习慈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其果?什麽是其终结? ... 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与慈俱行修习念觉支……(中略) 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与慈俱行修习平静觉支, 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上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厌拒想; 如果他希望『愿在厌拒上住於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不厌拒想; 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上都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厌拒想; 如果他希望『愿在厌拒与不厌拒上都住於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不厌拒想; 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两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静,正念、正知』,在那里 ,他住於平静,正念、正知,或者,进入後住於清净的解脱, 比丘们!这里,对未通达更上解脱的有慧比丘,我说慈心解脱者以清净为最胜。 】 这两篇经文.我看不懂? (1)为何修[四无量心].会和[四无色定]扯上关系呢? (2)[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这是什麽意思呢? (3)『愿在不厌拒上住於厌拒想.愿在厌拒上住於不厌拒想.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上都住 於厌拒想.愿在厌拒与不厌拒上都住於不厌拒想.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两者上都避免後, 住於平静,正念、正知』. 这是什麽意思呢?能否举例说明? 请法友们.赐教指正喔~ ^_^ 感谢您 sadhu~ ^_^ *** ***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四无量心&path=SA0743.htm 杂阿含743经[正闻本940经/佛光本755经](觉支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 时,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入黄枕邑乞食。 时,众多比丘作是念: 「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 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於一面坐。 诸外道出家言: 「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 {尽}[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 :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 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 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 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 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慢、毁□,违背不忍,或 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 、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 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46相应54经/慈俱行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利国名叫哈利达瓦沙那的拘利族人城镇。 那时,众多比丘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後,取?与僧衣,为了托?进入哈利达瓦沙那。 那时,那些比丘这麽想: 「在哈利达瓦沙那为了托?而行还太早,让我们到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园林去。」 那时,那些比丘到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园林去。抵达後,与那些其他外道游行者相互 欢迎。欢迎与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其他外道游行者对那些比丘 这麽说: 「道友们!沙门乔达摩对弟子们教导这样的法:『来!比丘们!你们舍断心的小杂染 、慧的减弱之五盖後,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 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慈俱行之心, 以广大、出众、无量、无怨恨、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而住。 以与悲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 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与悲俱行之心,以广大、出众、无量、无 怨恨、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而住。 以与喜悦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 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与喜悦俱行之心,以广大、出众、无量 、无怨恨、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而住。 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 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与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出众、无量 、无怨恨、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而住。』 道友们!我们也对弟子们教导这样的法:『来!学友们!你们舍断心的小杂染、慧的 减弱之五盖後,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中略)与悲俱行之心……( 中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 ,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与平 静俱行之心,以广大、出众、无量、无怨恨、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而住。』 道友们!这里,沙门乔达摩与我们,有什麽高下,有什麽不同,有什麽差别呢?即: 在说法与说法上,在教示与教示上。」 那时,那些比丘们对那些其他外道游行者的所说,既不欢喜,也没苛责。不欢喜,没 苛责後,站起来离开,心想: 「我们在世尊面前必能了知这所说的义理。」 那时,那些比丘在哈利达瓦沙那为了托?而行後,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去见世尊。 抵达後,向世尊问讯,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比丘对世尊这麽说: 「大德!这里,我们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後,取?与僧衣,为了托?进入哈利达瓦沙。大 德!我们这麽想:『在哈利达瓦沙为了托?而行还太早,让我们到其他外道游行者们 的园林去。』大德!那时,我们到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园林去。抵达後,与那些其他 外道游行者相互欢迎。欢迎与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大德!在一旁坐好後,那些其他 外道游行者对我们这麽说:『道友们!沙门乔达摩对弟子们教导这样的法:「来!比 丘们!你们舍断心的小杂染、慧的减弱之五盖後,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 ……(中略)与悲俱行之心……(中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与平静俱行之 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 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与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出众、无量、无怨恨、无恶 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而住。」我们也对弟子们教导这样的法:「来!学友们!你们 舍断心的小杂染、慧的减弱之五盖後,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中略 )与悲俱行之心……(中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 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 对一切如对自己,与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出众、无量、无怨恨、无恶意之心遍满 全部世间後而住。」道友们!这里,沙门乔达摩与我们,有什麽高下,有什麽不同, 有什麽差别呢?即:在说法与教法上,在教示与教示上。』大德!那时,我们对那些 其他外道游行者的所说,既不欢喜,也没苛责。不欢喜,没苛责後,站起来离开,心 想:『我们在世尊面前必能了知这所说的义理。』」 「比丘们!当其他外道游行者们这麽说时,应该能这麽回答:『但,道友们!如何修 习慈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其果?什麽是其终结? 又,道友们!如何以悲的已修习而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其 果?什麽是其终结? 又,道友们!如何以喜悦的已修习而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 其果?什麽是其终结? 又,道友们!如何以平静的已修习而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 其果?什麽是其终结?』 比丘们!当被这麽问时,其他外道游行者必不能解答,且更会遭到恼害,那是什麽原 因呢?比丘们!正如那不在[感官的]境域中。 比丘们!我不见在这包括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 除了如来或如来的弟子或从他们听闻以外,对这些问题能以解答使心满意者。 而,比丘们!如何修习慈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其果?什麽 是其终结?比丘们!这里,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与慈俱 行修习念觉支……(中略)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与慈俱行修 习平静觉支,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上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厌拒想;如 果他希望『愿在厌拒上住於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不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 在不厌拒与厌拒上都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在厌拒 与不厌拒上都住於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不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 与厌拒两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静,正念、正知』,在那里,他住於平静,正念、正 知,或者,进入後住於清净的解脱,比丘们!这里,对未通达更上解脱的有慧比丘, 我说慈心解脱者以清净为最胜。 而,比丘们!如何以悲的已修习而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其 果?什麽是其终结?比丘们!这里,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 ,与悲俱行修习念觉支……(中略)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与 悲俱行修习平静觉支,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上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厌 拒想;……(中略)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两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静,正 念、正知』,在那里,他住於平静,正念、正知,或者,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 想的灭没,以不作意种种想[而知]:『虚空是无边的』,进入後住於虚空无边处,比 丘们!这里,对未通达更上解脱的有慧比丘,我说以悲而心解脱者以虚空无边处为最 胜。 而,比丘们!如何以喜悦的已修习而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 其果?什麽是其终结?比丘们!这里,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 熟,与喜悦俱行修习念觉支……(中略)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 ,与喜悦俱行修习平静觉支,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上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 住於厌拒想;……(中略)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两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 静,正念、正知』,在那里,他住於平静,正念、正知,或者,以一切虚空无边处的 超越[而知]:『识是无边的』,进入後住於识无边处,比丘们!这里,对未通达更上 解脱的有慧比丘,我说以喜悦而心解脱者以识无边处为最胜。 而,比丘们!如何以平静的已修习而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 其果?什麽是其终结?比丘们!这里,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 熟,与平静俱行修习念觉支……(中略)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 ,与平静俱行修习平静觉支,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上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 住於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在厌拒上住於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不厌拒想; 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上都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厌拒想;如果他 希望『愿在厌拒与不厌拒上都住於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不厌拒想;如果他希 望『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两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静,正念、正知』,在那里,他住於 平静,正念、正知,或者,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什麽都没有』,进入後 住於无所有处,比丘们!这里,对未通达更上解脱的有慧比丘,我说从平静而心解脱 者以无所有处为最胜。」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29 16:39:01 2013 (答案在这)(当作参考)世尊告诸比丘: 「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慢、毁□,违背不忍,或 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 、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证量."唯除如来及声闻 众者"的证量)(修法是同四念处)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29 17:08:07 2013 佛说:【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 、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四无量心是超过 四禅定,所以佛陀才说於净最胜,空入处最胜,识入处最胜,无所有入处最胜....所 以不共外道(四禅定) > -------------------------------------------------------------------------- < From: Jiss Ye Time: Thu Aug 29 22:42:15 2013 致:乔瑟夫 法友 (1)您说:【修法是同四念处】 如果佛陀是对外道说:[修四无量心以转修四念处为最胜].那麽就可以毫无疑虑了! 然而佛陀却是说:[修四无量心以四无色定为最胜].这就令我费解啦~ ~ ^_^ (2)您说:【四无量心是超过四禅定】 这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修四无量心是缘念十方众生而证得三禅.及四禅.如何能超过四禅? 五.六.七.八禅定.都是无缘念十方众生色法的.如何能修?~ ^_^ 感谢分享 sadhu!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29 23:00:15 2013 (1)为何修[四无量心].会和[四无色定]扯上关系呢?证量."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的证 量),换句话说,除了如来及声闻众者才知道,外道及凡夫不会知道,所以经文是说"我不 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 闻众者。 "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29 23:02:25 2013 【四无量心是超过四禅定】.....这经文中也说了.....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29 23:03:46 2013 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 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29 23:13:42 2013 所以四无量心不共外道 > -------------------------------------------------------------------------- < From: Jiss Ye Time: Thu Aug 29 23:16:47 2013 致:乔瑟夫 法友 依经文意: 是先四无量心.之後再转修四无色定. 而不是说修四无量心.就可以直接证得四无色定. 所以我的问题是:为何修[四无量心].会成为修[四无色定]的前方便呢? 感谢分享 sadhu!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29 23:16:51 2013 【修法是同四念处】?诸外道出家言: 「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 {尽}[善]摄其心住四念处.......佛陀後面没有否认阿!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29 23:18:27 2013 依经文意: 是先四无量心.之後再转修四无色定. 而不是说修四无量心.就可以直接证得四无色定. 你指给我看.....?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29 23:26:32 2013 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哪来的转修? > -------------------------------------------------------------------------- < From: Jiss Ye Time: Thu Aug 29 23:58:15 2013 致:乔瑟夫 法友 (1)【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 ;{尽}[善]摄其心住四念处】 其中的「四念处」,疑为「无量心三昧」(慈、悲、喜、舍)之误。 此应是经典翻译之误.误将[四无量心]翻译成[四念处]. (2)对照同经异译本{相应部46相应54经}就可更清楚了. 这就是转修: 在那里,他住於平静,正念、正知,或者,进入後住於清净的解脱,.... 在那里,他住於平静,正念、正知,或者,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想的灭没,以 不作意种种想[而知]:『虚空是无边的』,进入後住於虚空无边处,.... 或者,以一切虚空无边处的超越[而知]:『识是无边的』,进入後住於识无边处, .... 或者,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什麽都没有』,进入後住於无所有处.... 感谢您的用心分享 sadhu!~ ^_^ 另外.我於[阿含经与尼科耶社团]也有同篇的贴文. 也有法友提出不同的观点. 如您有兴趣.还请您参考.不吝指教喔~ ^_^ 网址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6709193204232/permalink/150177138524104/ 再次感谢您的用心分享 sadhu!~ ^_^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Aug 30 00:05:45 2013 谢谢 Jiss 分享此问题。稍微整理一下先前关於 (1) 的回覆,Heaven 方便的话也可 将南传注解帮忙贴上以向大众。 此经中外道教四无量心,才问佛教徒说他们也有四无量心,佛教的又有何不同?因此 我猜可能此外道是梵我一如的婆罗门教,也就是当时印度传统的宗教,以梵我一如为 终极目标。四无量定又称为「四梵住」,就是能达到梵天境界的定。 「唯除如来及声闻众,随顺乐者」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在婆罗门教来说,无量心三昧 已经是最高的和梵天合一的法了,他们不知道什麽是四无色定。但佛竟然清楚地说这 些三昧的最高「限制」,也就是四无量三昧还不是最高的法,自然外道会觉得不高兴 ,不随顺乐。要能知道该法的限制,自然是已经超越该法,也就是说佛陀的定境比无 量心三昧还高。 佛陀要折服外道的方法很多,用四圣谛是必杀技,例如《杂阿含经》卷16:「若沙门 、婆罗门作如是说:『如沙门瞿昙所说苦圣谛,我当舍,更立苦圣谛』者,但有言数 ,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CBETA, T02, no. 99, p. 110, c20-23) 或是像宾头卢尊者现神通折服也是种方法(不过被佛陀所禁止)。在此经中,则只是 顺著外道的话说,外道自称在教四无量心,因此佛陀继续问他们四无量心的终极为何 。 不过,就佛教谛观四圣谛而言,四禅就已经缀缀有馀,甚至初禅也有机会,也就是说 依无量心三昧而有的定境来悟四谛应该是缀缀有馀的。 当然,四无量心本身若没有四圣谛,则不能真正解脱,连「舍」都可以是一种微细的 执著: [连舍也不能执著] <中阿含、十八、七、七五> <<<<<<<<<<<<<<<<<<<<<<<<<<<<<<<<<<< 若比丘如是行,无我、无我所、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若本有者,便尽得舍。 阿难!若比丘乐彼舍、著彼舍、住彼舍者,阿难!比丘行如是,必不得般涅盘。 >>>>>>>>>>>>>>>>>>>>>>>>>>>>>>>>>>> 这些就是实证境界了,希望赶快证一证才有用 :)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Aug 30 00:17:42 2013 致:邱大刚 法友 您说:[Heaven 方便的话也可将南传注解帮忙贴上以向大众。] 咦?这个社团的版规.不是[以经律为依归]吗? 我还以为不可以谈[论.注释书]的说?~ ^_^ 我才会跑到[阿含经与尼科耶社团]去讨论[论.注释书]的说~ ^_^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Aug 30 00:20:15 2013 而,比丘们!如何修习慈心解脱?什麽是其所趣?什麽是其最胜?什麽是其果?什麽 是其终结?比丘们!这里,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与"慈 俱行修习念觉支"……(中略)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与"慈俱 行修习平静觉支",如果他希望『愿在不厌拒上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厌拒 想;如果他希望『愿在厌拒上住於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不厌拒想;如果他希 望『愿在不厌拒与厌拒上都住於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 在厌拒与不厌拒上都住於不厌拒想』,在那里,他住於不厌拒想;如果他希望『愿在 不厌拒与厌拒两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静,正念、正知』,在那里,他住於平静,正 念、正知,或者,进入後住於清净的解脱,比丘们!这里,对未通达更上解脱的有慧 比丘,我说慈心解脱者以"清净为最胜"。.....与"慈俱行修习念觉支"......慈心解 脱者以"清净为最胜"中间没转修啊?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Aug 30 00:20:30 2013 的确是以经、律为依归,其他我们说的白话或是论注的文言文,有违经、律的话当然 无效。要不然也都可以是题材 :) 这「以经、律为依归」不只是版规,还是佛陀说的末世讨论佛法能获得正知见的方法 ,不过佛陀也赞成佛弟子多讨论法义,而不是说出口只能背佛经 :)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Aug 30 00:20:56 2013 哪来转修?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Aug 30 00:27:17 2013 北传哪段没写错....文字就是这样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Aug 30 00:31:05 2013 致:凡僧云水 法师 很好的资料.感谢法师分享~ ^_^ sadhu!~ ^_^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Aug 30 00:42:09 2013 北传中文很清楚啊,四无量心不共四无界定(外道)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Aug 30 00:48:11 2013 致:乔瑟夫 法友 此篇经文的话网址如下: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5%9B%9B%E7%84%A1%E9%87%8 F%E5%BF%83&path=SA0743.htm 「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 {尽}[善]摄其心住四念处: 其中「四念处」.也特别注明:「四念处」,疑为「无量心三昧」(慈、悲、喜、舍)之 误,「心与慈俱」。 依菩提比丘长老的解说,本经将四梵住(四无量心)与七觉支连结是不常见的 (unusual),就其动力(momentum)而言,四梵住导向往生梵天,而非涅盘,但当整合 入佛陀的道(Buddha's path)结构中时,它们能产生足够的定力(注释书说三种禅 ,three jh?nas)成为□婆舍那的基础而转向正觉。 依整篇的经文义理.及对照[相应部46相应54经/慈俱行经]. [推测]应是经典翻译之误.误将[四无量心]翻译成[四念处]. 如您认为没有译错.我也是尊重您的看法的.如您说的[...文字就是这样]~ ^_^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Aug 30 00:51:52 2013 感谢法师分享!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Aug 30 00:55:27 2013 水师父说得好....能舍贪嗔痴救就出离世间了....於四无量心最胜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Aug 30 00:59:23 2013 to Jiss Ye:你是认为南传还是北传翻错?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Aug 30 01:03:30 2013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5%9B%9B%E7%84%A1%E9%87%8 F%E5%BF%83&path=SA0743.htm 杂阿含743经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367/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