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371/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标题: 佛教中的经典文献是否有提到资本主义或者阶层社会? 时间: Tue Sep 03 08:26:56 2013 请教各位大德,佛教中的经典文献是否有提到资本主义或者阶层社会方面的论述?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Sep 03 08:41:57 2013 当代人间佛教的走向 □□由宗教与社会互动角度审视 http://www.hongshi.org.tw/dissertation.aspx?code=8DCE6C794E214615AB54C48F6 BA569C4 佛教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态度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article.php?aid=98 台大佛学数位图数管 http://ccbs.ntu.edu.tw/ 中华佛学研究院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html BuddhaNet http://www.buddhanet.net/ebooks.htm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04 07:33:55 2013 Kyle, 谢谢你提供的资料。 以上文章确实指出现有佛教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但我想找出原始佛教中,佛 陀是否对社会群体体的经济行为,是否有所论点及看法。 我读楞严经-卷四: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 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恶业俱 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如果贪欲造成轮续不断,随者力量大小,生於多资源的阶层者自然剥削少资源阶层者 ,如人食羊。虽有因业力轮回,但人食羊这种阶层剥夺一样在。所以我想找出原始佛 教对经济活动,社群民生经济的看法,如有这方的资讯再请推荐,谢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04 08:20:46 2013 My pleasure, Robert! I will forward your message to some fashi s brothers and sisters to see if he has any information for references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04 08:25:23 2013 Thanks for your help, Kyle.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04 08:38:51 2013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04 20:14:39 2013 就「阶级社会」来说,佛教是反对种姓制度的。 印度古代传统婆罗门教,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 1. 婆罗门:祭司。婆罗门教声称婆罗门种姓的人是梵天的後裔而行梵法,所以婆罗 门也称做梵志。职业即为祭司,要学习、教授吠陀经典,职司祈祷,是人神的媒介。 2. 刹帝利:王族、武士,统治刹帝利、□舍、首陀罗等三姓。 3. □舍:中产阶级。 4. 首陀罗:工人、农奴。 这四个阶级是世袭的,阶级的优劣是命定的,所作的职业也是世袭的,父亲是什麽职 业、儿子也必须作那个职业。贱民种性的人儿子还是贱民,永世不得翻身,一直到今 日的印度还是如此,这可算是最彻底的阶级社会了。 但佛陀强调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由出生来看,而是由其身、口、意来看,身、口、意 善者,不管出身为何,就是善人;身、口、意恶者,不管出身为何,就是恶人。佛陀 的相关论证可参考《中阿含经》第150经(梵志品郁瘦歌逻经第九):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 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4%B8%83#一五○_中阿含 梵志品郁瘦歌逻经第九_第三念诵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04 20:53:56 2013 至於对经济活动而言,佛陀是有说了不少居士可运用的心态,例如「量入为出」: <<<<<<<<<<<<<<<<<<<<<<<<<<<<<<<<<<<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 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 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 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 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 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後。 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 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 是名正命具足。 >>>>>>>>>>>>>>>>>>>>>>>>>>>>>>>>>>> (CBETA, T02, no. 99, p. 23, b12-22) 另外,《杂阿含经》卷48第1283经、《中阿含经》〈善生经〉’ 《长阿含经》〈善 生经〉中,都有列举在家人可将收入作饮食维生、置产营生、投资求利、储蓄备用的 四分配置,值得参考。 在大方向上,佛教是主张布施的人有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以及须要的不 多、想要的太多,不要沈迷欲望的生活。 至於总体经济学之类,我就不记得佛教是否有相关的讲法了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Sep 17 22:27:23 2013 To: 邱大刚: 我了解佛教希望人们守戒,降低生活欲望,并且反对当时印度教的种姓阶级制度。 但我不解的是,是否佛教所谓的我们目前所依住的五浊恶世,就是物种阶级剥夺的结 构,所以佛教经文才多次劝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弥陀净土等,离现世而走向其他的 净土世界的观念。 我列出部分经文如下,经文皆有叙述世界的阶级剥夺情况: 楞严经-卷四: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 来相□。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药师经-第十大愿: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缚录鞭 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馀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 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不知我这样的看法有偏颇的地方?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Sep 17 22:40:53 2013 不是每个佛教徒都是走『净土法门的.楞严经.药师经』,也有人是以今生证四双八士 为目的。享用你现在所拥有的资源不是问题,是错误的认为这些是我的,是恒常的, 是快乐的,是一定要执取更多的,才是问题喔。你有因缘享受你所拥有的不是问题喔 。你天生比人家高,比别人帅,出生在有钱的家庭,比人聪明,这些都不是问题。不 如理思维才是问题。你正常努力取得的也不是问题喔。不具正见才是问题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Sep 17 22:49:46 2013 Robert Huang 所引用的经文,应该是表达了人世间的现象,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例如佛世时婆罗门教就已讲种姓制度,但佛陀却主张打破种姓制度,僧团中还有除粪 人(比贱民还低贱)成为阿罗汉,证得最高的果位,这在当时的印度是骇人听闻的。 虽然世间有种种的压迫,佛经中所记载的「转轮圣王」则是如法治化的,以善法治化 ,国家才可长可久: 《长阿含经》卷18〈3 转轮圣王品〉:「转轮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 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 生、偷盗、邪□、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邪见之人,此即名曰我之 所治。』」(CBETA, T01, no. 1, p. 119, c20-25) 《增壹阿含经》卷48〈50 礼三宝品〉:「当学给赐贫穷,教民孝养二亲,四时八节 以时祭祠,诲以忍辱,除□、嫉、痴行,此七法者,乃应圣王法也」(CBETA, T02, no. 125, p. 809, a1-3) 越符合十善的,则越能升天作福。因此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没错,但为善为恶还是在 人一心,心净则众生净。 至於净土法门有多种,现在阿弥陀净土最常听到,但像南传国家比较流行在娑婆世界 修行、究竟苦边;若没证道的,则往生弥勒净土,到兜率内院听法然後跟未来佛生於 娑婆世界修行直接证道。这些就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Sep 17 22:50:35 2013 不如实知你现在当下的身心活动,不如实知内心感觉的升起,不如实知内心感觉的消 灭,不如实知感觉会来也会走,称为痴。不满足现在当下的身心活动,额外想要升起 什麽留住什麽称为贪。对抗排斥现在当下的身心,升起紧张,不安,嫉妒,愤怒等等 都是 □。如实知道感觉要来你挡不住,感觉要走你也留不住,知道你没有主宰力( 非我,非我所)知道无常,就慢慢有『明』也就是如理思维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Sep 17 23:00:19 2013 所以在升起最少内心烦恼的的情形下,随顺自己的善缘,努力工作,没有违反佛教教 义,佛陀时代很多2果.3果的圣人在家弟子都很有钱,也很有势力。随顺你的善缘有 钱有势不违反佛教精神。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18 01:11:53 2013 我知道您的善意用心。没有谁对谁错,我们对『如实知』的定义不同,所以变成各说 各话。小弟试论如下:『如实知』是只中第一毒箭,不中第二毒箭。是生身受,不生 心受。『如实知』是感受那你所感受的,而不去加上自己的意见。身受心法如实知是 ,如实的单纯的体会身受心法的现状,不分析,不评论,不论断,不压抑,不随顺( 比较像是看著它,而不涉入它)。单纯的体会才能客观的观察。辨别善恶正好不是如 实知。您上面的例子的凡夫正好是不如实知的,找异性作对象,然後结婚这事至少要 中几百支毒箭才能成就。绝对不是不中第二毒箭。试分析如下:异性先分析美丑挑选 ,第二毒箭,在评比个性好坏,第三毒箭,在幻想将来的美好,第4毒箭....错认有 一个独立真实的五蕴我,错认我可以主宰拥有,这是凡夫在一瞬间自动完成结连的所 有动作,这完全不是四念住如实知。请您抽空看一下大念处经。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18 01:43:45 2013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二种愚夫之相。何等为二。一者於所应求不如实知。二者非所应 求而反生起。何等名为是所应求。所谓涅盘诸行永灭。而诸愚夫於当来世诸行不生。 都无乐欲。於诸行生。唯有欣乐。由是因缘於所应求及诸行生所有众苦。不如实知。 何等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非所求者。谓老病死。非爱合会。所爱别离。所欲匮乏 愁叹忧苦。种种热恼。彼於如是诸行生起。反生欣乐。於生为本一切行中。深起乐著 。於生为本所有诸业。造作积集。由是因缘於有生苦及生为本老病死等众苦差别。不 得解脱。如是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18 11:41:05 2013 为了不同根性的众生、对治不同的问题,佛教有许多的法门,而每个法门不同的阶段 重点又不同。因此如果摆在一起,有时会有不相容的错觉。 就以最最早期的修行法门「慈心观」、「不净观」、和「安那般那」来说好了,「慈 心观」是佛教前印度就盛行的法门,「不净观」是佛陀最早曾教的法门,直到有比丘 厌世自杀,佛陀改教「安那般那」(观出入息),这些不同法门的「如实观」定义及 阶段就不太一样。 虽然都可纳入四念处的修行体系,安那般那的身念住是单纯的了知,慈心观要有慈爱 的作意观想,不净观则要则要以厌离作意。这些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只是针对不同 情形、不同对治的不同解药。安那般那对治散乱,慈心观对治□恚,不净观对治贪欲 ,皆有特效的地方,但佛陀也说他的说法如同筏一般,从《阿含经》的「筏喻法」、 「船筏譬喻」、《般若》的「如筏喻者」到不论何宗派的经论都一再提到的譬喻。最 终不外乎以离贪□痴、究竟解脱为目的 :) 报告完毕,请稍息~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18 11:57:39 2013 如实知并不难,不需要是圣贤,也不需要得定。而且初禅或是初禅的近行定并不难( 二禅的近行也不难),每天静坐30分钟到1个小时,几个月就可以到达,愿不愿意花 时间而已。不会比训练10公里的慢跑难,不会比一口气拉18次单□难。『有一乘道, 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 、心、法法观念处。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 『世尊说正法律,现法得离炽然,说不待时,通达,现见,缘自觉知。』....世尊讲 的是不待时,通达,现见,现在就可以开始,现在就可以见到,没有说要是圣贤,也 没有说要得定。100%的如实知也许一下子还作不到,但是可以从1%开始,接著是 2%,接著是3%。我曾经把持咒念佛的电子计数器,拿著来数念头跟感觉,只要能辨 识出来的念头和感觉都按一下,这样一天下来就能辨识出很多念头和感觉...不断的 训练,接著就可以不用计数器,就是这样万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做到开始的,只要开 始做就已经是在『圣道』上。我可以一口气拉18次单□,休息两分钟在拉14次,休息 两分钟在拉12次。我不是天生可以这样做,是从拉不上单□,到拉一下开始的,一旦 可以拉1下,拉18次也只是需要时间。您的比喻真好:大海中的船,当遇到海里的漩 涡如何不卷入,这『正是』四念住要让我们亲身见到的,身心同时亲见念头的升起, 以及那股强大逼迫你卷入的制约的强大结使,无论那股力量有多大,无论你有没有屈 服,它会来也会走,於是就知道了,『不是我下令去做的』而是念头与身心自有它的 力量,於是亲见现见『非我』『非我所』『苦』『无常』『四圣谛就已经现见』。有 作四念住,但是作的不好,身心所见到的『那件事』,正是四念住要教育我的....小 弟现在当下也许不是圣贤,但是我已经走在路上,虽然步伐很小,速度很慢,但是很 踏实。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18 12:06:31 2013 邱大刚 师兄说的好,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很重要。「慈心观」、「不净观」、和「 呼吸观」比较偏『禅止』,而『如实知』个人的感觉比较偏『观智』。所以才说定慧 等持,止观并进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Sep 18 13:20:58 2013 「比较哲学」之类的思考方式,学术上有一些特定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思维 经典法义,同时忍不住以现代学门的定义进行思考时,能够有一些更具系统的自我思 辨层次。 我自己在北京中央美院博士班研究「宗教美学/(敦煌)」时,受益於「比较美学」 的研究方法帮助,对於密教曼荼罗的结构与史观,才得以取得修行之外的思考视角。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Sep 19 22:30:28 2013 我举一个例子,可见先前大家讨论互斥的是不同方法的不同阶段 :) 《杂阿含经》卷17:「佛告罗?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於乐 受,为断乐受贪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断苦受□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 受痴使故,於我所修梵行。 「罗?罗!若比丘乐受贪使已断、已知,苦受恚使已断、已知,不苦不乐受痴使已断 、已知者,是名比丘断除爱欲缚、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CBETA, T02, no. 99, p. 119, b15-22) 对治随眠令不生起的方法是正念地观察已生受的本质。这样地培养正念力会有一奇特 的功能--可以打住对任何受起反应,甚至在反应开始之前就能止住它。 透过清楚地在起源点便察觉不善之念或情绪即将发动,行者最终能在反应刚萌芽的阶 段就断除它,为了作到这一点,必须广泛而且持续地修习受念处。当心思被美妙的感 官境、□念或无义的空想带跑时,此时要以更大的精进来修习受念处。这样的受显然 是「世间」类型的受,善巧地随观「世间受」是突破而不让它们影响心志的正确手段 。(以上解释是无著比丘著,苏锦坤译)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Oct 01 22:51:16 2013 佛教有左派的理想,但度众的方式却是尊重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又是很右派的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371/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