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43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Bowen Ke 标题: 前阵子,板上有似相跟定的讨论 时间: Wed Nov 20 23:18:09 2013 前阵子,板上有似相跟定的讨论。对於四禅八定,一般我们都是想到目前南传的修法 比较有次第性。我前阵子在想一个问题。 南传修定的方法,如果从出入息入手的,会在似相稳定之後,把所缘从出入息转往似 相。理由应该是似相比出入息稳定,出入息至少还有一个出跟入的转换。 中国传统的禅修法,基本上都直接观心,心的变化比较大,所以用心为所缘来修定, 应该是对入初禅有相当大的困难性。但是如果突破的话,应该很容易就能到达四空定 。因为要进入四空定,基本上就是对心的掌握。这可能也造成,中国的禅修者要不然 就是一点定都没有,少数几个有闭关的则是常常修到很深的禅定,像是虚云老和尚跟 广钦老和尚。这两位国宝,都是有十几天以上住定的能力。而且广老被发现的时候, 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一般来说像是没有出入息,这应该至少是四禅以上的境界。 一般来说,四禅八定的修法,都是每一阶稳定之後才会往下一阶。所以其实我还蛮不 解,这些大德以心为所缘,前面的四禅会怎样的渡过?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Nov 20 23:40:49 2013 最近实修的讨论比较多,可见大家都有心实修,在此随喜 :) 南传除了五尼柯耶外,禅修似乎几乎都遵照『清净道论』的次第再加以拓展,还蛮整 齐的。这二天看到一篇知名的南传论文,相关的内容等下贴上来以飨大众。 北传的部份,Kowen Bo 可能是指禅宗所谓「直指人心」吧?这真的是要看禅师的能 力还有机峰,恐怕比较难照次第复制。 像中国天台宗而言,也是有五停心观的法门: 1. 不净观 2. 慈悲观 3. 因缘观 4. 界分别观 5. 数息观。其中以数息观为例,又分为六妙门的次第: 数随止观转净。就我所知, 北传寺院中似乎还是以数息观为最普遍的打坐方法。 这些也是有一步步的,但似乎没像南传现在流行的止观法门的步骤区分得那麽详细, 尤其在基本五蕴、六根的观察,缘眼、色生眼识等等,著墨通常比较少。但另一方面 ,大藏经中也有一些经论作很详细的说明,像是《禅秘要法》对於不净观的叙述比南 传的三十二身分(三十一身分)的记载还细。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怕弟子们执著文字,北传除了智者大师的小止观或摩诃止观外,在 止观细节方面的论著留下来的似乎没有很多,也蛮可惜的。而智者大师又在摩诃止观 (?)编到一半就往生了。小止观的部份或许就等 evan 兄来分享了 :) 不过南传其实现在教的法门也是近代才再跟据经论而发展出来的,下一篇贴上来供参 考: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Nov 20 23:45:11 2013 节录自『内观修行的起源』,Lance Cousins 原著,温宗?译。载於正观杂志第30期 /2004年9月25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通常说锡兰在家众的修行,是二次大战後才有的一个新现象。一般人到提供在家 众修行机会的修行中心(meditation center),这样的中产阶级运动的确是晚近的发 展。但是,有少数的乡村居民,在年青时,就已经在修行(take up meditation)。 不应认为他们的修行只是形式的或者是无效的。在东南亚地区,在家青年修行(lay practice in youth),也被看成是最近才有的现象(但显然比锡兰所见的要早的多 )。 一般通常认为,锡兰只有相对少数的僧人在修行(meditate)。对我而言,这说法有 一点夸大事实。无论如何,人们对锡兰的印象是,修行传统(meditation tradition)在过去几乎濒临灭亡,现在则是某种程度上已从其它地方再次引入。缅甸 和泰国也同样被说成是,只有少数僧人在修行。在此,我断然地说那是不可信的。我 个人的经验是:修行,虽然不是普遍到随处可见,但还是有许多人在实践,也广为人 知;我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人类学(研究所得)资 料,还有可以质疑的地方。有 时,我觉得这有点像拿问卷给牧师, [41]然後问他们是不是神秘主义者(mystic)□ □可能连那些有相当灵修经验(spiritual experience)的人都会回答「不」。 这样的立场可能是改革的产物。上座部历史里一再有种倾向, 企图将佛教与僧团复 兴到一个被他们认为是根本的且适宜的理想况态。改革运动确实常常发生在近一千年 的南方佛教历史之中。然而,没有证据证明过去这改革和内观修行有关。至少有时候 ,它与僧院实践和传统学术较有关。大体上,今日(在缅甸的)内观修行传统似乎不 可能追溯到十九世纪之前。 讽刺的是,唯独密教传统(esoteric tradition)的传承,可证明是比这种内观修行 还要古老的修行方法。这传统的一个分枝在十八世纪时,由暹罗(Siam)王所派遣的 僧人传入锡兰。此实践方法似乎在十九世纪期间已在锡兰灭绝。但是,如上提到的, 它仍存於柬埔寨。在过去它必然更普及,[42]无论如何,它显然与仍存於泰国的 某 些禅法有关。过去的确很可能存在著一个修习多种「止修」方法的传统。 相对而言,内观修行,作为一种修法,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以 典籍为依据的一种复 兴活动。(当然,它向来是「止的修行」的附属物(adjunct),为进阶修行者所修习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得更明确,它主要的出处是觉音(Buddhaghosa)的注释书, 尤其是《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Nov 21 00:35:11 2013 回到 Bowen Ke 的原文... 个人的不负责任随想... 我觉得有几种可能性... 一种是过去世修过的,像连南传的止观书籍都有说,谁修什 麽法门比较快?看上辈子修什麽法门比较有心得,那麽可能跳得较快,因此也建议初 学止观时多试几种法门。 一种是长久老实的修行累积的。像广钦老和尚是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十念之一, 本身也是有自然观身、受、心、法的效果,例如先出声念佛、专心听念佛声,是身念 住。等专注後不须出声即可念,渐次进入受、心、法念住。更进一步的,如果能安心 於所缘(有点像从念佛转换修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的念佛之乐,是可渐渐 达成的,看其所缘境是心念的声音还是观想佛像,会渐趋稳定。南传认为念佛最高到 近行定、无法到安止定,不过理论上这所缘能转化,而进入更高的定境。功夫深後「 定生喜乐」,所缘会完全安定……之後佛像化成淡淡的光,不执著喜、乐等,到最後 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只有「舍」……至於怎麽修成「无来无去,无代志」,就要问广 老了。 再者,「心念住」本身也是能通初禅至四禅的,例如以离生喜乐的「喜支」作为所缘 ,是很合理的。之後再渐次以「舍」等作为所缘?我不知太虚大师修的是哪种法门? 印象中他勤修了三十几年後悟道,下过苦工。 还有就是突然得定的,在长久的修习後,一些机缘下触发了三昧,像释迦牟尼佛未出 家前就曾因为看到蚂蚁打架、生起了悲心,而入了四禅。但这一类的例子可能不稳定 ,还是得从头开始次第的修,以後才能自由控制,而《阿含经》的修习在这方面就很 有帮助。 当然,也有很多人修的话头是滑头,那种修几辈子可能都没用。 因为原题是「定」,所以我完全没有提慧观的层面。其实,《杂阿含经》:「观色如 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正是不论哪一宗派的经 典,都再三强调的正统观法之一。定毕竟只是基础,之後要怎麽看清世间,五停心观 各自都有不同的入手法了。 拉里拉杂灌了些水,完全不正式,别太认真 :p > -------------------------------------------------------------------------- < From: Joe Lin Time: Thu Nov 21 08:17:39 2013 大刚让我觉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能在这边遇到是我的福气 目前我仍在走走听听看看阶段 看了一些人求善知识 一些人很虔诚 一些人捐书捐款做公益 真的很棒 心里在想我有更多能力我要帮助更多人 我要走菩萨道 任何的人事物都会给人启发 人生不学点东西不积进自己太可惜了 > -------------------------------------------------------------------------- < From: Bowen Ke Time: Thu Nov 21 23:19:16 2013 我们一般看到的直指人心,印证对答的机峰转语,大概都是祖师禅。个人觉得那的是 修得差不多的人在互相印证的,龙都画好了所以是去点睛的。像我这个龙爪都没有的 ,说的禅修就是指後来的参话头或是默照禅这一类的修法。此处摘录补充这两位老和 尚的一些关於定的口述。 虚云老和尚对他修定的说明: (虚云和尚法汇) 问:闻说师公在终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无心入呢? 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无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问:我要学师公入定,请师公传授。 答:非看话头不可。 问:如何叫话头呢? 答:「话」即是妄想,自己与自己说话。在妄想未起处,观照著,看如何是本来面目 ,名看话头。妄想已起之时,仍旧提起正念,则邪念自灭。若随著妄想转,打坐无益 。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恳切,话头无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须勇猛精进,如丧考妣 。古德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守一场;不受一翻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几句话每次打七师公都要话的)。若无妄想,亦无话头。空心静坐,冷水泡石头 ,坐到无量劫亦无益处。 另一段: 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 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 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 来面目,就是观心。 至於广钦老和尚,他如何修定,我没看到相关的记载。他早期待过的道场也大多属於 禅宗道场,但是他应该是禅净都有修的。有一段广老关於念佛定境的口述: 有一次我随大众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随著木鱼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手结定印,边走边念,突然一顿,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在大殿地面上盘绕,然後冉 冉地回旋上升起来。当时没有感到什麽寺庙的建□和人事物,只有源源不断的念佛声 音,由上至下一直绕转,尽虚空遍法界尽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当时自己也不晓得有没 有在行香,也不晓得是在哪里,光是阿弥陀佛而已。最後维那的引磐声一敲,功课圆 满,大众回到寮房,我还是一样南无阿弥陀佛下去。行住坐卧,上殿过堂全融於南无 阿弥陀佛的佛号声中。鸟语花香,风吹草动,都在念佛声中,长达三个月之久。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Nov 22 18:40:01 2013 看到宗毅上一篇,我还以为是什麽萤幕控制码(BBS时代的玩法),怎麽有我的名字 ;) 大家都是学佛的同学,我知道的也很有限,在佛法的修学上更没什麽了不起,因 此请不要客气。 不过本社团是蛮多不错的法师和同学,彼此可以互相切磋学习,每个人所见的有限, 但集思广义之下能带来较广的视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麽多年来发现只 信大成就者的同学通常离佛法越来越远,反而是能彼此讨论、思考、改过、修行的同 学的进步才是持久的,因此大家都是彼此的增上缘,一同努力吧 :)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43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