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466/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标题: 不好意思,请问一下网上诸位先进 时间: Sat Dec 07 22:14:16 2013 不好意思,请问一下网上诸位先进: 1、现在是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感觉佛教对「功」、「名」、「利」、「禄」好像 不是很积极争取,佛教徒是不是很没「企图心」,或者说「厌世」、「避世」呢? 2、有个朋友曾问我:「佛教不是求来世吗?那现世的问题怎麽办?」(我当下被他问 倒) 2、佛教的「中道」是不是就等於儒家的「中庸」呢? 末学愚钝,恳请赐教。 感恩,阿弥陀佛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Dec 07 22:52:14 2013 阿弥陀佛 关於您第一与第二的问题 , 可由佛门中的药师法门来求解 药师十二大愿专门由入世法中食衣住行育乐里面让您吉祥如意後转得未来出世究竟解 脱之道。 药师法与普门品的观音法门以及拔苦除障的地藏法门都对现世问题很积极喔!您可以 参考看看.... 第三个问题请板上先进帮忙...感恩... ^_^ ~~以上仅供参考~~~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Dec 08 01:14:38 2013 佛教徒知道功名利禄都是短暂的现象 不值得去追求 佛教徒在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自我 的享受 这种教法只此一家 释迦大号 欢迎光临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Dec 08 09:01:22 2013 1. 是的,佛法中并不认可「功名利禄」的追求,从世法上看,确实是消极厌离的。 然,佛陀所教示智慧解脱之道,皆欲使闻者奋起,而摆脱烦恼无明垢缠,得心之完全 自由自在。此则佛法积极向上之一面。 2. 佛法中说有三世因果,但不以来生的善趣增上生为究竟。佛法所重,在於智慧解 脱,凡顺益於自、他,此世、他世,智慧解脱者,即是值得著力之处。 3. 不同。儒家的「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是对事物、言行合宜的态度。 佛法「中道」是离於断、常,不执於永恒本体之见解,不堕於无因任性之矫乱。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Dec 08 13:05:49 2013 很认同前面几位法师大德所说。 佛教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如实观,了知事物的本质。因此,佛教徒可以 也必须维持生计,且是「正命」,正确的求生计,不会因为不择手段求赚钱而造成後 来的苦果,例如大统沙拉油为了赚钱而灌水等等,就是因为不知因果、太过执著,而 害人害己。 佛说: [佛子营生求财的心态] <中阿含、三十、一、一二六> <<<<<<<<<<<<<<<<<<<<<<<<<<<<<<<<<<<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自养安隐及父母、 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 已,不染不著,不缚不缴;不缴已染著,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诸行欲 人为最第一。 >>>>>>>>>>>>>>>>>>>>>>>>>>>>>>>>>>> 在家居士不仅要求财,而且要如法求财(合於正道的求财,不骗不抢),不只要为自 己求财,也要帮助父母、家眷、和为自己工作的人、并帮助他人修行。另一方面,不 会执迷在财务上,不被财物所缚,而能够解脱,这才是最棒的求财者,而不是被财所 役使的守财奴。 佛教不仅不「避世」,而是积极的改变命运,知道因果而可以不昧於因果,至於消极 是没办法成事的,也不合乎佛教的八正道。 另外,佛教徒也有分出家众及在家众,两者的戒律及行持是不同的。出家人要速证解 脱,以乞食维生,不求名、利,有清净的身份专修佛法才值得信众的信任,就像某教 授如果很容易被厂商买通,我们还会相信那位教授所说的吗?因此出家有出家的行持 。而佛陀也教导在家的行持以及如何赚钱,在《善生经》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喔 :) 至於「来世」,其实佛教著重的是「当下」而不是「来世」,但这也有不同的层次, 一般人当然不只希望来世好,现世也好,这些在佛教都有对应的方法,究竟来说,佛 教是「不求来世」而解脱的,不会作茧自缚,无我而解脱於轮回。但这层次比较高, 要不要到这层次就看每个人自己的志向了。 佛家的「中道」和儒家的「中庸」在对世间的应用上有些相似性,但佛家的「中道」 有严谨的出世间的定义,那部份是儒家所没有讲的,有兴趣的话可参考《杂阿含经》 第262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0.html#导读_常见与断见二边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Dec 08 22:06:28 2013 各位善知识的回答让我□清观念,末学铭感五内,在此致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Dec 14 19:47:32 2013 什麽是功名利禄呢,佛法不是求来世,佛教导的只有一件事~~觉醒也就是活在当下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Dec 15 19:33:10 2013 佛可是福慧具足者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Dec 15 22:20:57 2013 「功」、「名」、「利」、「禄」首先要分为"善"与"不善(恶)"二种,只要是善的条 件因缘具足大力去追求争取,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不追悔,这就是现世的中道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Dec 16 09:58:27 2013 起心求取「功名利禄」时,要先明白自己为何而求。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安全感 、不是为了奢华的享受。 如同前面邱师兄所引经文:为了供养父母、师长、眷属而求,这是合理正当的。 其次是求取功名利禄时,不可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之上。例如:直接剥夺众生的生命, 及污染环境间接造成众生的死亡;放高利贷,向人逼债;炒作地皮、坑杀散户等等, 都应该避免。 得到了之後,要「不染不著,不缚不缴」。要记得初衷,除了资身以外,要多利益众 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Dec 17 23:02:19 2013 这套片子三分十八秒开始有针对你第一点而辩论,可以参考一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b1Uhj3dkkc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Dec 19 23:16:49 2013 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真现实"乃哲学用语 ,出於佛教名词-现相界与实在界之"一合相"(金刚经义为法尔如是之"一真法界"-华 严经语);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求菩提 犹如觅兔角>;佛(圆满解 脱者)教(一切佛的教化,教导)不是形式,真正追求出离六道轮回生死苦海的人,都 是以真心实修为依归,学习佛法乃是藉教(化)观心(念),所谓:闻(所成慧)/思(所成 慧)/修(所成慧);宗教或许有多元或者多重的形式与次第,然则修行无非一步一脚印 的功夫,大乘佛法需要断八十八品见惑(金刚经上说的: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才能证入初信位,方为入道之流,此後再经三大阿僧□劫修行方得佛菩提果位,所 谓三□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大集月藏经>>(意)云:<末法亿亿人起行修道,罕一得 者,唯凭念佛,出离生死。>因此,印光大师说,修学通途法门(八万四千法)成就佛 果,对於末法众生而言要等到驴年马月了,印光大师教导我们:<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在 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之中,安心守愚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现生得安乐,将来速证 佛果。提供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466/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