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469/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庄曜祯 标题: 前些日子被大德示警将来有变成野狐之虞 时间: Tue Dec 10 13:45:04 2013 前些日子被大德示警将来有变成野狐之虞,害末学著实不安了好几天。;) 不过末学 想起野狐的故事,疑问不禁又兴起,希望不会因为这样的疑问,而从野狐再变成野狐 身上的虱子,阿弥陀佛! 末学的疑问是这样: 禅师因回答大成就者不落因果的邪见 而堕落。所以正见应是所有众生都在因果律支配下,只是大成就者不□,能了知,能 安受。但阿罗汉是自知不受後有,不再轮回。难道这些像舍利弗,大迦叶等阿罗汉圣 者的业都尽了吗?感恩大德知识赐敖。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10 16:13:00 2013 所以是仍有业因,但无缘,故不显果。是如此吗? > -------------------------------------------------------------------------- < From: Yf Yau Time: Tue Dec 10 17:06:40 2013 这种要得无漏通才能回答的问题,为了不想变成野狐身上的虱子的虱子还是不回答比 较好........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Dec 10 18:58:06 2013 庄大德所问的是大哉问,我们斗升小民要怎样谈佛法,才不会变野狐禅?要不然谈这 个也会变野狐、谈那个也会变野狐,还有人能谈佛法吗?寺院不成了动物园吗? :D 其实就是佛陀常教我们的,要依经、依律而谈。依经而说,起码不是我们自作主张, 而是佛说的。除非断章取义或是误解意义,否则谁敢说佛说的是野狐禅? 回到庄大德的提问,佛陀的看法是什麽? 其实,二千五百年前,就有人问过佛陀这个问题了,等下我再贴上来。 > -------------------------------------------------------------------------- < From: 陈祥林 Time: Tue Dec 10 19:10:56 2013 野狐禅是佛经佛说吗?佛经有同样的比喻吗?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Dec 10 19:24:14 2013 庄大德所提的是很好的一个问题,佛陀也曾反覆再三被问过这个问题,在《杂阿含经 》、《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乃至其它北传经典都有记载这个问答,可见在佛 世时这是个 FAQ。很可惜的,到了现代,这个 FAQ 却变成大多人不知道、或不敢回 答的问题了,也可见佛法是式微了。 经上是这样记载的: 《杂阿含经》卷35:「尔时,尸婆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 一面,白佛言:「瞿昙!有一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如是说:『若人有所知觉,彼一 切本所作因,修诸苦行,令过去业尽,更不造新业,断於因缘,於未来世无复诸漏。 诸漏尽故业尽,业尽故苦尽,苦尽者究竟苦边。』今瞿昙所说云何?」 佛告尸婆:「彼沙门婆罗门实尔洛漠说耳,不审不数,愚痴不善不辩。」(CBETA, T02, no. 99, p. 252, c13-21) 《中阿含经》卷4〈2 业相应品〉:「诸尼□等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受皆因本作 ,若其故业因苦行灭,不造新者,则诸业尽,诸业尽已,则得苦尽,得苦尽已,则得 苦边。」(CBETA, T01, no. 26, p. 442, c2-5) 简单讲,尼犍子外道认为人所有经历的一切,都是因为过去自己所造的业而造成的。 因此尼犍子主张以「苦行」来「消耗」过去的业,尼犍子以为自讨苦吃能让业快点消 耗掉,业消耗光了就解脱了,止息一切烦恼、证得涅盘。 到今天印度还可以看到耆那教外道修苦行的,例如一辈子举起一只手不放下、一辈子 站著不坐、或是号称日食一麻等等,认为虐待自己就能快速证道。 尼犍子的看法正确吗? 我想,在场各位都知道尼犍子外道的看法是不对的,因为自己虐待自己的苦行也是在 愚痴下造业,而不能「消耗」业力。 佛陀也明白的说尼犍子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什麽看法才是正确的呢? 经文一大堆,晚点再来交待了 :)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Dec 10 19:54:52 2013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来乱的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10 20:18:37 2013 感恩详尽的说明,期待下集中...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Dec 10 21:17:25 2013 这个问题已经有个前提:......阿弥陀佛! 末学的疑问是这样: 禅师因回答大成就者 (不落因果)的(邪见)而堕落。所以(正见)应是所有众生都在因果律支配下,只是大成 就者不□,......不落因果怎会後面所有众生都在(因果律)支配下....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Dec 10 21:29:49 2013 1.(不落因果)的(邪见)?2.所以(正见)应是所有众生都在因果律支配下?3.大成就者是 邪见?4.禅师因回答哪个问题错了,使得大成就者(不落因果)的(邪见))而堕落?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Dec 10 21:44:21 2013 5.大成就者是不是众生?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Dec 10 23:21:20 2013 就佛教来说,要怎麽才能解脱、涅盘?圣者和业的关系如何? 上面引用的二经中,佛陀都有作详细的说明,以下是其中的重点经文: http://buddhaspace.org/agama/35.html#九七七 《杂阿含经》卷35:「有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 生心法忧苦;因□恚、睡眠、掉悔、疑缠,缘□恚、睡眠、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 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尸婆!有五因五缘不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 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彼心法忧苦者,离彼贪欲缠,不起心法忧苦,是名五因五 缘不起心法忧苦。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尸婆!复有现法 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CBETA, T02, no. 99, p. 253, a8-18)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 90%AB%E7%B6%93%E5%8D%B7%E7%AC%AC%E5%9B%9B#一九_中阿含业相应品尼乾经第九_初 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4〈2 业相应品〉:「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者,若沙门、梵志, 若天、魔、梵及馀世间皆无能伏,皆无能秽,皆无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 说者,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馀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若有比丘 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彼於未来苦,便自知我无 未来苦,如法得乐而不弃舍。彼或欲断苦因,行欲,或欲断苦因,行舍欲,彼若欲断 苦因,行欲者,即修其行欲,已断者,苦便得尽。彼若欲断苦因,行舍欲者,即修其 行舍欲,已断者,苦便得尽。若彼比丘便作是念:『随所为、随所行,不善法生而善 法灭,若自断苦,不善法灭而善法生,我今宁可自断其苦。』便自断苦。自断苦已, 不善法灭而善法生,不复断苦。所以者何?比丘!本所为者,其义已成,若复断苦, 是处不然。」(CBETA, T01, no. 26, p. 444, a8-24) 这些经中佛陀回答的义理是相通的,平日用功读经的同学应该已读懂了。为减少对其 他同学文字上的障碍,我也简单说明佛陀回覆的重点: 就佛法来看,若要解脱於苦,就要离贪、□、痴、慢、疑;若要未来没有更多的恶报 ,就要身、口、意修善,而不再造恶。 耆那教认为要消过去的恶业,要苦行,佛陀则表示要离贪□痴慢疑; 耆那教认为要不造未来的恶业,要苦行,佛陀则表示要修善而不造恶。 佛陀认为,愚痴的苦行无法消业、无法避免造未来的恶业,因为基於愚痴而苦行自残 本身就是在造业。 在遇境生心的当下,在眼见色、耳听声……根境和合生识的当下,如果不起贪□痴慢 疑,就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当下就不受苦,当下就是解脱,也 就没有烦恼(无漏)。 「十二因缘」是圣人真正可以断的因缘、断了就离苦的因缘。 因此,许多经中也解释什麽是佛教说的「业灭尽」? 《中阿含经》卷27〈5 林品〉:「云何知业灭尽?谓更乐灭业便灭,是谓知业灭尽。 云何知业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业灭道。若比丘如是知业, 知业所因生,知业有报,知业胜如,知业灭尽,知业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 业。」(CBETA, T01, no. 26, p. 600, b3-8) 「更乐」是「触」的另译,就是指根境和合生识的触,触是十二因缘的一支,「触灭 」即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而能尽一切业。 《本事经》卷1〈1 一法品〉:「云何应知诸业尽灭。业尽灭者。谓爱灭故。诸业尽 灭。」(CBETA, T17, no. 765, p. 663, b19-20) 「爱」也是十二因缘的一支,「爱灭」也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只要能断十二因缘的 锁链,就是佛教所谓的「业灭尽」。 要怎麽断十二因缘的锁链呢?在这些经中佛陀都说了答案:八正道。由戒生定、依定 发慧,证得四圣谛,自然断十二因缘的锁链。 佛教的「消业」并不是自讨苦吃而能消耗什麽业,而是要能断十二因缘的锁链,才是 业尽灭。圣者眼睛能够看见东西、耳朵能够听到东西,但圣者没有「我见」,不执著 这些是「我的」,不会因此起贪著、起烦恼,自然也就没有苦,而能解脱。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Dec 10 23:24:53 2013 有了以上的认知,在读不同的「论」时,对於其中关於「业」或「消业」的讨论,就 比较能理解了。因为「消业」这词不是专有名词,不同的论中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而 且在佛教和外道来看也是全然不同的看法。了解其意义、前後文,比起字面来得重要 。 来看看後世的论师怎麽说的?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47:「烦恼尽故而般涅盘,非由业尽。故业非漏,诸阿罗 汉业积如山,後蕴不续,般涅盘故。」(CBETA, T27, no. 1545, p. 244, c6-8) 白话翻译:没有烦恼所以称为涅盘,而不是因为没有过去的业所以称为涅盘。所以「 业」不一定是「漏」(烦恼),阿罗汉过去世可以有如山一般高的业,但(断了十二 因缘的锁链而)涅盘、不受後有。 印顺法师《学佛三要》:「所以说:业尽报息,则入涅盘。业尽的尽,不是没有了, 只是过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这样,烦恼一断,业种就乾枯了,生死的果报,也就 从此永息。」 学佛以经、律为依皈,有了经、律的了解,自然论也变简单了,论中的不同文字也就 不会造成困扰了。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10 23:41:27 2013 很清楚的回答,因此阿罗汉真的是烦恼尽,五蕴灭,而非真的业种消尽。感恩感恩大 刚师兄!! > -------------------------------------------------------------------------- < From: Yf Yau Time: Wed Dec 11 03:31:34 2013 不能说灭 大阿罗汉仍然看到听到 只是看到而不被外界污染。受污染者即是(水中月 很美,我要把它捞取回家欣赏或水中月原来是幻,我要把它舍弃)水中月是幻,不可 得,不可得中何来取舍? > -------------------------------------------------------------------------- < From: 陈祥林 Time: Wed Dec 11 06:36:35 2013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者,于法不可说断灭相。 (不洛因果就是断灭相,修行人应不迷惑于因果中,只要于六道间不离因缘法也不断 因缘法,不昧因果) > -------------------------------------------------------------------------- < From: 陈祥林 Time: Wed Dec 11 07:26:44 2013 心无四相,因缘心何处长? > -------------------------------------------------------------------------- < From: Amanda Chiu Time: Sat Dec 14 19:29:44 2013 何谓因何谓果,因果是因为不清楚状况,心智迷惑,随著迷惑而行事才造成因缘果报 ,若在觉察了悟的状况下,又怎会再去做迷惑之行仪,只有"明白″的轻松 > -------------------------------------------------------------------------- < From: 陈祥林 Time: Sat Dec 14 19:53:03 2013 万法唯心造,前因後果,因缘法,于三界内迷不迷都不能离因缘法。信因果法则。悟 者49年度众生不离因缘法。觉心不惑忍辱波罗密,无生法忍。 > -------------------------------------------------------------------------- < From: Amanda Chiu Time: Sat Dec 14 19:55:04 2013 迷时有因有果,悟时只有当下时时得明白 > -------------------------------------------------------------------------- < From: Amanda Chiu Time: Sat Dec 14 19:57:26 2013 说因果是对迷惑之人的方便说法,实证上,因果只是迷者的心境 > -------------------------------------------------------------------------- < From: 陈祥林 Time: Sat Dec 14 19:57:34 2013 也对,明白即不迷惑。 > -------------------------------------------------------------------------- < From: Amanda Chiu Time: Sat Dec 14 19:57:53 2013 ^^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469/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