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567/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uang-Jen Edward Lin 标题: 请教在阿含经中的 时间: Thu Feb 05 17:51:56 2015 请教在阿含经中的 若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 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 此处 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该如何解释呢? 谢谢~ > -------------------------------------------------------------------------- < From: Bowen Ke Time: Thu Feb 05 22:04:14 2015 举例来说,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白话口语就是: 色非我 --- 色不是我; 色不异我 --- 色不是我所(我的); 不相在 --- 色不在我之中,我不在色之中。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Feb 06 01:05:45 2015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7%9B%B8%E5%9C%A8&butt on1=%E6%9F%A5++%E8%A9%A2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Fri Feb 06 10:08:53 2015 可以参考一下这串讨论: http://goo.gl/tdyIvi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Feb 08 12:44:46 2015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4230 缘无明故有行,若 复问言;谁是行?行属谁?彼则答言:行则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 ;......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Feb 08 13:13:18 2015 比如说(我)付出(行)500元;那(我所)得到也要大於或等於500元的回报(行),.....这 可以用来说明-----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 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 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 < From: 乔瑟夫 Time: Wed Feb 11 22:43:32 2015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 句就是在讲"不相在" > -------------------------------------------------------------------------- < From: 乔瑟夫 Time: Wed Feb 11 22:50:41 2015 http://youtu.be/Bgc1Puw_2vE > -------------------------------------------------------------------------- < From: Bowen Ke Time: Thu Feb 12 23:45:35 2015 【不相(ㄒㄧㄤ)在】,跟【诸相(ㄒㄧㄤ□)非相(ㄒㄧㄤ□)】。这两个词的"相"字, 字义是不一样的。两句在法义上,应该有前後连贯的关系,但不是相同的。 一般来说,无常苦空无我的修习是属於三三昧中的空三昧。而诸相非相的修习则是无 相三昧。杂阿含80经说: ================================================ 若有比丘作是说:『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 作是说,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 。 =============================================== 因此修习上,应该也是有次第性的。 所以,金刚经常说的,无人我众生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应该要有断身见 (我见)的能耐,才做的到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80.htm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Feb 13 00:27:57 2015 .....(我在网路上一位师兄发表的)....南传的经典比较清楚,非我,不异我,不相 在 翻译通常是 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我的真我。 三者的关系 《蛇喻经》(《中部》第 22 经) 「比丘们!若有『我』,则亦有『我所』?」 「是的!世尊。」 「若有『我所』,亦有『我的自我』?」 「是的!世尊。」 「但既然实际上无法找到『我』及『我所』,那麽,『这是世间,这是自我,我死後 将永久、常住、永恒、不灭、维持永恒的特性?』这难道不是个愚蠢的教义?」 「世尊!这确实是个愚蠢的教义。」 这边就看得出来是尊重是的是在五蕴中了解生命,这样的教说才有意义,对於「离蕴 计我」的多半以「身异命异」反驳各种外道! 《蛇喻经》表达「异我」的意思是最清楚的 ,如「色异我」,其实他是说色是我所 拥有的,抱持著有一个「我」...........................................在大 乘经就通用虚妄,因为这些是想像出来的(我、我的、我的真我) > -------------------------------------------------------------------------- < From: Bowen Ke Time: Fri Feb 13 08:54:37 2015 尼柯耶跟阿含经其实各有优点,有时候观点略有不同,互相对照对法义的了解有帮助 。而且,其实这句,只要在北传阿含经中,寻找参照,就不难了解其意思。如果不对 照经典前後文,用望文生义就比较容易错解了。 > -------------------------------------------------------------------------- < From: Bowen Ke Time: Fri Feb 13 09:02:21 2015 例如,杂阿含109经说: ================================================ 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 我在识,识在我。 ================================================ 对照,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就可推出"相在"的语意应该是互相在彼此之中。所 以色与我相在,就是色在我中,我在色中的意思。 经中也有解释: =============================================== 云何见我中受?谓色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识是我,受在其中,是谓我中受 [5]。 云何见受中我?谓色是我,於受中住,周遍其四体;想、行,识是我,於受中住,周 遍其四体,是名受中我。 =============================================== 而色异我的意思,此经也有例举。认为受是我,而色是我所。这就是一种色异我的我 见。 =============================================== 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是我所;或见想、行、识即是我, 见色是我所,是名色异我[2]。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9.htm > -------------------------------------------------------------------------- < From: Bowen Ke Time: Fri Feb 13 09:42:00 2015 以下是庄春江的翻译,看起来南北传应该是一致的。 ================================================ 「相在(SA);见神中有色,见色中有神(MA)」,南传作「或色在我中」(attani v? r?pa?),「或我在色中」(r?pasmi? v? att?n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或以色在 自我中,或以自我在色中」(or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form)。按:「是 我、异我、相在」即二十种「(有)身见」(萨迦耶见),参看《杂阿含58经》、《杂阿 含109经》。 ===============================================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Feb 13 21:56:16 2015 杂阿含30经.....「若诸沙门、婆罗门於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 、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若沙门、婆罗门於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 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若沙门、婆罗门於无常色、不安隐色、变易[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 计而不见真实?於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 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相对於南传....相应部22相应49经/输屡 那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也同样针对「是我、异我、相在」是凡 夫"虚妄"性......(我想表达的是□□□大乘佛教<无我>立场解释并与杂阿含/相应部 是相同的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Feb 13 22:09:28 2015 我再整理杂阿含30经....若诸沙门、婆罗门於无常(色受想行识);变易、不安隐( 色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 真实?若诸沙门、婆罗门於无常(色受想行识);变易、不安隐(色受想行识)言: 『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Feb 13 22:22:52 2015 相应部22相应49经/输屡那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输屡那!当任 何沙门或婆罗门,在无常的、苦的、变易法的(色受想行识)上<认为>『我是优胜者 』,或<认为>『我是同等者』,或<认为>『我是下劣者』,除了不如实见的原因之外 ,还能有什麽呢?............ 输屡那!当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在无常的、苦的、 变易法的色上<不认为>『我是优胜者』,也<不认为>『我是同等者』,也<不认为>『 我是下劣者』,除了如实见的原因之外,还能有什麽呢? > -------------------------------------------------------------------------- < From: Rick Cheng Time: Sat Feb 14 21:08:13 2015 末学浅见,色是无我,色是因缘四大和合而形成的假色身,都是短暂,生住异灭。 如果要回应楼主的贴,个人会从缘起谈起。 缘起的定义 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 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 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 佛陀只是「发现」了「缘起」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 开示。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 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 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567/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