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576/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ong Cyong Chang 标题: 末学信佛以来 时间: Mon Apr 20 20:55:54 2015 末学信佛以来,一直有个疑惑和矛盾,四圣谛中的「苦谛」是已知的事实。生、老、 病、死、爱别离、怨僧会、求不得、"五□炽盛",那麽感觉人生很负面,没有希望, 因为「苦」谛的关系。若说是「快乐」的,又犯了四颠到中的乐颠倒。 有时事物的苦与乐,换个角度想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打个比方」我工作觉得压力很 大很辛苦,但换个角度想,至少我没有失业、我可以赚钱奉养父母,所以某个角度我 应该是快乐的。(矛盾!矛盾点在於换个角度想,苦就会变成乐) 三法印中讲「诸行无常」,那麽「苦」是不是也不是恒久的呢? 我对佛法很有信心,只是不能融会贯通,恳请有缘善知识解答。 谢谢,阿弥陀佛! 注:由於末学佛学不精进的关系,请有缘人尽可能白话解说。 > -------------------------------------------------------------------------- < From: Stan Chang Time: Tue Apr 21 11:39:37 2015 既使生活上安稳快乐也是种苦,因为那只是暂时的快乐或安稳,但终归败坏这是无常的 苦 > -------------------------------------------------------------------------- < From: Yf Yau Time: Tue Apr 21 16:27:32 2015 苦/乐根本是一样东西,有乐苦自然跟著来,你说的换角度看事情这只是意识游戏, 换来换去要换到什麽时候? > -------------------------------------------------------------------------- < From: Bowen Ke Time: Tue Apr 21 21:34:08 2015 苦有字面上痛苦,苦难的涵义,但不只是如此。苦做为四圣谛之一,有其深刻的内涵 。我们通常要经由观察缘起,无常,然後才能真正明白何谓苦谛。可以参考一下四圣 谛(白话的著作): http://book.bfnn.org/books/0535.htm#a02 > -------------------------------------------------------------------------- < From: 郭志弘 Time: Tue Apr 21 21:56:09 2015 苦,乐都是无常的.面对"无常""执取"..."舍"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三十七道品中的 "舍"觉分,四无量心中的慈,悲,喜,"舍"都是很正面的意义."苦受"本来就苦了,"乐受 "也是因为舍不得才会变苦.如果真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境界那才真是纯大苦聚集.至於 换个角度想,不如一开始就用正见的角度去观察不落入苦乐两边. > -------------------------------------------------------------------------- < From: Hong Cyong Chang Time: Tue Apr 21 23:05:00 2015 郭师兄,末学对你所言,很感兴趣。请问「用正见的角度去观察不落入苦乐二边」, 云何意呢? > -------------------------------------------------------------------------- < From: Clark Hsu Time: Wed Apr 22 11:32:47 2015 苦是个状态,是个觉受,是无明、执著、贪、嗔、痴所带来的心识反应。在相对层次 来说,有苦乐之别,如创伤、心痛等等为苦,自信,享受、丰富等等为乐,但在究竟 层面来说,没有苦乐之别,因一切现象为因缘聚合,为空性,所以无所谓的永恒,永 恒的苦跟永恒的乐无差别。要是我们能超越二元世界,分别心,就能安住当下,自在 平静,进入轮回与涅盘的不二,得大自在 > -------------------------------------------------------------------------- < From: 郭志弘 Time: Sat Apr 25 06:56:46 2015 苦乐都是无常的,因为苦乐都离不开空性,佛弟子对苦的的态度是觉察而不陷入,乐也 是一样,陷入执著了,就会产生悲观,或乐观的妄想,诚如Bowen Ke的贴文佛教是既非悲 观的,也非乐观的。如果一定要说它怎麽样,毋宁说它是「实观」的。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Sat Apr 25 14:34:46 2015 在心还没有受到训练以前,我们的心容易随著环境的拉扯而失去平衡。例如,得意时 就过度高估自己,失意时又过度贬低自己,心在得失正负之间摆□,负面的想法随时 在心中泛滥成灾。 心理学家教导以正面想法取代负面想法,让心获得平衡,这些是非常好的方法。而佛 教的六念法门也是以善法(正面想法)为出发点,调整我们的心达到定(平衡)。 不过,修行的目标不以达到平衡为最终目标,因为,平衡只是暂时的状态。只有打破 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妄见与执著,这场正负面情绪拉扯的内心战争,才有和平的一天 。也就是上面师兄们所说的,不再落入苦乐两边。 > -------------------------------------------------------------------------- < From: 何发 Time: Sat Apr 25 20:58:37 2015 学佛修行是一辈子的事 尤其我们居士处於复杂的社会中要保持道心不退是蛮困难的 因此用功太紧或太松都不行 建议师兄固定运动或爬山散步来调适 出家或高僧修 行那些方法不能全套上 佛经论亦不能读太多太杂 因为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修法 专一念佛是适合在家人修 南无阿弥陀佛 > -------------------------------------------------------------------------- < From: 葛若惟 Time: Sat Apr 25 22:17:41 2015 不知道为什麽末学心里总认为,学佛修行不是ㄧ辈子的事,而是生生世世的事。 对人生是苦是乐的感受,有时如潮水般涌入,挡都挡不住,有时又如涓涓溪流,在不 知不觉中占满心头。不论是苦是乐,仔细数来都不是我们ㄧ般凡夫的心可以控制的, 更不会是用"想" 就想得出来的。苦与乐,如果真能够随心所欲,想ㄧ想就能自由转 换,那就真的太好了要恭喜你。 然而并非这麽好控制的,其实也不需要去控制。举简单例子来说,当在面对与亲人的 生离死别时,多数人的心里会悲伤,会泪水失控,越是不要去想偏偏想更多。又,如 果忽然知道中了乐透头奖,当下恐怕想要悲也悲不起来。先多多观察心与外境间的互 动,希望你慢慢就会了解苦谛真是四圣谛中之第ㄧ谛了。 (这样有没有很白话)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Apr 25 22:32:41 2015 《阿□达磨俱舍论》卷22〈6 分别贤圣品〉:「颂曰。 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 可意非可意馀有漏行法 论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苦性。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 合故。皆是苦谛。亦无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与坏苦合故名为苦。诸非可意有漏行 法与苦苦合故名为苦。除此所馀有漏行法与行苦合故名为苦。何谓为可意非可意馀。 谓乐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顺乐受等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何。若诸乐受 由坏成苦性。如契经言。诸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若诸苦受由体成苦性。如契经 言。诸苦受生时苦住时苦。不苦不乐受由行成苦性。众缘造故。如契经言。若非常即 是苦。如受顺受诸行亦然。有馀师释。苦即苦性名苦苦性。如是乃至行即苦性名行苦 性。应知此中说可意非可意为坏苦苦苦者。由不共故。理实一切行苦故苦。此唯圣者 所能观见。」(CBETA, T29, no. 1558, p. 114, b4-23)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Apr 25 22:35:28 2015 《阿□达磨俱舍论》卷22〈6 分别贤圣品〉:「何缘加行必如是观。谓若有法是爱著 处能作逼恼。为求脱因。此法理应最初观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观苦。苦即苦谛 。次复观苦以谁为因。便观苦因。因即集谛。次复观苦以谁为灭。便观苦灭。灭即灭 谛。後观苦灭以谁为道。便观灭道。道即道谛。如见病已次寻病因。续思病愈後求良 药。契经亦说谛次第喻。何契经说。谓良医经。如彼经言。夫医王者。谓具四德能拔 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药。如来亦尔为大医王如实 了知苦集灭道。」(CBETA, T29, no. 1558, p. 114, a6-17)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Apr 25 22:45:19 2015 三法印中讲「诸行无常」,那麽「苦」是不是也不是恒久的呢?因为诸行是属"无常 性"非"固定性",才有可以去改变的性质,所以感谢"无常" > -------------------------------------------------------------------------- < From: Eve Chen Time: Thu Jul 16 14:01:18 2015 内观法门:当贪爱&憎恨的念头来时,就只要如实的观照它,训练平等心 > -------------------------------------------------------------------------- < From: 陈祥林 Time: Fri Aug 14 06:59:17 2015 苦若永恒,现在你苦吗?明天苦吗?昨天苦还在吗?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Oct 13 05:34:02 2015 我的体会是: [诸受]都是苦! 但[苦受]有程度上的轻重之别!~ ^_^ 例如: [痛苦忧恼]是大苦! [快乐兴奋]是中苦! [轻松舒服]是小苦! [平静安详]是微苦! 我的体会是: 诸受皆苦.刹那生灭.相续不绝!~ ^_^ 例如: 刹那之间.这一个小苦瞬间生起.又马上瞬间消失. 接著.下一个小苦.马上瞬间生起.又瞬间消失. 接著.下一个微苦.马上瞬间生起.又瞬间消失. 接著.下一个微苦.马上瞬间生起.又瞬间消失. 接著.下一个小苦.马上瞬间生起.又瞬间消失. 接著.下一个小苦.马上瞬间生起.又瞬间消失. ........ 诸受皆苦.刹那生灭.相续不绝!~ ^_^ 以上.个人的体会.仅供参考!~ ^_^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Oct 13 13:18:39 2015 师兄说的正确: ["诸所有受皆是苦”,不是“诸所有受皆是苦受”。] 以下.纯属个人的体会.仅供参考! 在禅修[止禅]的过程中. [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两种受.感觉明显! 而在禅修[观禅]时. 体会到:[名为]乐受.其实并不快乐啊!~ ^_^ 体会到:[名为]不苦不乐受.其实并不平静啊!~ ^_^ 就是会觉得:[乐受、不苦不乐受].原来也是一种苦受! 纯属个人的体会.仅供参考!~ ^_^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576/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