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610/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Yee Dee 标题: 感恩各位善知识指导 时间: Sun Feb 14 00:23:20 2016 感恩各位善知识指导。 小弟求教 大智度论卷十中;【一心敬慎】 其中一段故事:如佛般涅盘後一百岁,有 一比丘,名优波?,得六神通阿罗汉,当尔时世为阎浮提大导师。 彼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岁,此比丘尼年小时见佛。 优波?来入其舍,欲问佛容仪,先遣弟子。弟子语比丘尼:「我大师优波?欲来见汝, 问佛容仪。」 是时,比丘尼以?盛满麻油,著户扇下试之,知其威仪,详审以不? 优波?入,徐排户扇,麻油小弃。 坐已,问比丘尼:「汝见佛不?容仪何似?为我说之!」 比丘尼答:「我尔时年小,见佛来入聚落,众人言佛来,我亦随众人出,见光明便礼 。头上金钗堕地,在大□林下,佛光明照之,幽隐皆见,即时得钗。我自是後,乃作 比丘尼。」 优波?更问:「佛在世时,比丘威仪礼法何如?」 答曰:「佛在时,六群比丘无羞无耻、最是弊恶;威仪法则胜汝今日,何以知之?六 群比丘入户不令油弃。此虽弊恶,知比丘仪法,行、住、坐、卧,不失法则;汝虽是 六神通阿罗汉,不如彼也!」 优波?闻是语,大自惭愧! 以是故言「一心敬慎」。 一心敬慎,善人相也。 「是时,比丘尼以?盛满麻油,著户扇下试之,知其威仪,详审以不? 优波?入,徐排户扇,麻油小弃。」此段不明。如何试威仪呢? 感恩指导??????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Sun Feb 14 07:59:12 2016 从资料上看,户扇是指门。 因此比丘尼可能是将装满油的?放在门片後一段距离,推门的动作就得非常缓慢并充 满觉察,一碰到东西马上就要止住。(好像武林高手的试验XD) 大阿罗汉优波?多的动作已经很有威仪了,徐排就是从容不迫的推门,仍碰到一点油 出来。 户扇:http://goo.gl/K3qXwm 《法显传》还记载∶「其城西七八里,有僧伽蓝名王新寺,作来八十年,经三王方成 ,可高二十五丈,雕文刻镂,金银覆上,众宝合成,塔後作佛堂,庄严妙好,梁柱户 扇窗牖皆以金薄,别作僧房,亦严丽整饰,非言可尽。」法显是弘始二年(400)到 于阗的,八十年前修建的王新寺,开始兴建的时间约在东晋.太兴三年(320)。 在杂阿含卷二十四623经,可见护持满油?与系念四念处的关系: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4.html#六二三 ...... 佛告比丘:「若有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在於一处,作种种歌舞伎乐戏笑,复有大 众云集一处,若有士夫不愚不痴,乐乐背苦,贪生畏死,有人语言:『士夫!汝当持 满油?,於世间美色者所及大众中过,使一能杀人者,拔刀随汝,若失一□油者,辄 当斩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士夫能不念油?,不念杀人者,观彼伎女及大众不 ?」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见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 『我若落油一□,彼拔刀者当截我头。』唯一其心,系念油?,於世间美色及大众中 徐步而过,不敢顾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一切心法, 住身念处者,则是我弟子,随我教者。云何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 摄持一切心法,住身念处。如是,比丘!身身观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 间贪忧,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 善摄心法,住四念处。」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专心正念,护持油?, 自心随护,未曾至方, 甚难得过,胜妙微细, 诸佛所说,言教利剑。 当一其心,专精护持, 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Sun Feb 14 08:14:24 2016 联想到动画 头文字D 中,主角爸爸每天在他开山路送货前,放一杯水在车内的饮料 架上,训练他开车的稳定度,造就出一代漂移宗师。显然这种训练方法古已有之。 > -------------------------------------------------------------------------- < From: Yee Dee Time: Sun Feb 14 08:14:28 2016 感恩 感恩。 正法时代之僧团。应该极具威仪。 > -------------------------------------------------------------------------- < From: Yee Dee Time: Sun Feb 14 08:15:39 2016 一心??也是五行法之一。??????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Sun Feb 14 08:17:00 2016 请问五行法是? > -------------------------------------------------------------------------- < From: Yee Dee Time: Sun Feb 14 08:19:11 2016 简介 卷17: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 却五事(五尘)色声香味触 。除五法(五盖)欲,□恚,睡眠,(掉,悔),疑。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 一心。修四禅八定。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Sun Feb 14 08:20:04 2016 了解了,谢谢!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Sun Feb 14 10:00:55 2016 似乎是五根、五力的另一种讲法? 不知这里的欲能否对应到信 saddha ? > -------------------------------------------------------------------------- < From: Yee Dee Time: Sun Feb 14 10:08:39 2016 小弟愚昧。只从字面理解。太深入之理解未能领悟。 以工作为例。太多杂念会产生更多烦恼。如果一条心做好面前之事情。感觉会好满足 。那怕是逆境面前。 所以觉得「一心」是可行的。只是小弟愚见。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Sun Feb 14 10:13:05 2016 大德过谦了,感谢您的分享!赞同。 > -------------------------------------------------------------------------- < From: Yee Dee Time: Sun Feb 14 10:24:05 2016 粗人一个丫。少时不读书。大时做运输。苦力一名。 请勿称呼小弟为「大德」。只 求各位善知识指导指导。感恩。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Feb 17 11:32:16 2016 所谓威仪,「威」要以德显,由严持戒行,能德众德威严。「仪」以行为来表显,由 动静合宜,举止安详,谨慎庄重,故有仪。具足威仪自然令人望之生敬,渴仰钦羡, 故以威仪细行,即能化导众生,令入佛道。 在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 那麽要成就「三千威仪」,就要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处下手。要以「一心 敬慎」贯彻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 「 一心」者,心无夹杂,纯而不染;「敬慎」者,恭敬谨敏之意。以虔恭戒慎之 心受持佛法,时时观照自身三业,令其如法如律,唯善唯正,无有间断 如「出菩萨善戒经」 云: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 就道业。虽久於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 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一行谓修道之 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二住谓修 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 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 。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四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 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我们要以「一心敬慎」在生活行、住、坐、卧中,时时念住四念处,保持身、受、心 、法的正知正念无有间断。才不会被魔民,内身结使,种种先世罪报此种种贼,乘其 所便为其贼所得。於佛法不以一心、不生敬慎,则难有所成,若不专注於一善念,自 身亦无法达到无念,则心所生皆为恶,念念驱驰,则引发身口二业,恶行不断,招感 轮回苦报。 所以大智度论云:「 佛、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诸贤圣,皆一心敬慎。 魔若魔民,及内身结使,种种先世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心敬慎;譬如入贼 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 复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 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得实智慧,便得解脱,得解脱便得尽苦。 如是事,皆从一心得。」 您问:「是时,比丘尼以?盛满麻油,著户扇下试之,知其威仪,详审以不? 优波?入,徐排户扇,麻油小弃。」此段不明。如何试威仪呢? 在此论中说: 优波?进入时,慢慢打开门扇,装麻油的□还有一点小溢出,被认为 尚不及以前的无羞无耻的六群比丘的威仪。 因为如果优波?真正能完全行、住、坐、卧中,时时念住四念处,保持身、受、心 、法的正知正念无有间断。也就是能如佛、辟支佛、阿 罗汉一切诸贤圣,皆保持「 一心敬慎」,那必然是一滴油也不会溢出。由此可试出优波?威仪到甚麽程度。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May 07 01:01:30 2016 随喜大家的讨论。正念、正知,一心敬慎,的确是非常赞 (y) 不过岔题八卦一下,龙树菩萨是西元二世纪左右的大德,离佛世已近七百年,可能因 此听到的这个传说是很间接的,似乎有点美化六群比丘 :-p 读过经律中关於六群比丘记载的人,就会知道六群比丘的恶形恶状有时蛮夸张的。优 波?尊者既然是六神通阿罗汉,应远比六群比丘那些凡夫(甚至後来堕入地狱)来得 有威仪不少。 随手举一个例子:《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7:「六群比丘中一比丘先入,不系念 在前,蛇从上堕螫杀;馀比丘啼哭懊恼。诸长老比丘疾出问之,以事而答。诸长老比 丘呵责言:「云何不系念在前,入於空房?」诸比丘以上事具白佛,佛言:「今为客 旧比丘制初学法,应尽形寿学;若不学,突吉罗!」」(CBETA, T22, no. 1421, p. 178, c14-20) 这记载是说六群比丘之一冒失地抢进房间,没有系念在前(也就是没有「一心」), 结果被掉下来的毒蛇给咬死。这是一个六群比丘没有一心的例子,其他的犯戒例子多 不胜数,不过中国传统上俗人不阅僧律,在此就不多谈。 当然,本篇的主题「一心敬慎」或是「正念、正知」的确是很重要,这是没有疑义的 ,传说的例子纵然不见得精确,也瑕不掩玉 :-)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at May 07 02:27:31 2016 小弟俗人,怎麽觉得这篇大智度论有点北传佛法政治正确的味道。六神通阿罗汉已经 是圣人的极致,在佛陀涅盘之後,六神通阿罗汉就是天上天下的大圣人,却被说得威 仪比六群比丘还不如.....。像这种内容没有说到戒律的方法,禅定的方法,观智的 方法,没有正向涅盘的文章。看过就放下比较好。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May 07 12:19:45 2016 这跟南北传或政治没有关系啦,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传说过久了如果没查证,自然就 会有些失真 :) 南传的传说也有不合理的,也都仍可供参考,只要以经、律为准就 OK了。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at May 07 13:51:04 2016 所以小弟对南北传说逸事都没有兴趣,只关心有戒律方法,有禅定方法,有观智方法 ,可以实践的资讯。其他无助正向涅盘的,都搁置 > -------------------------------------------------------------------------- < From: Yee Dee Time: Sat May 07 13:27:01 2016 小弟理解是龙树菩萨论《一心敬慎》。六神通阿罗汉又如何?自高自大。我慢心还未 除。不能生於佛住世时代,已经是未够福德资粮了。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at May 07 14:07:02 2016 佛陀十号里面有一个就是阿罗汉,佛陀是从无佛法的时代中靠自力找出涅盘的方法, 然後把涅盘的方法教给大家。阿罗汉虽然不是自己找到涅盘的方法,但是也已经证得 涅盘,也一样可以把涅盘的方法传下来。杂阿含经反覆开说佛与阿罗汉所正涅盘一致 ,并无不同。不要再受北传大量资讯误导,小弟也这样被误导了20年,说阿罗汉能有 自高自大,我慢心还未除。这完全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毁谤圣人是有因果的。一个 贪嗔痴永断,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的人才能说是阿罗汉。永断贪嗔痴早就 断了我执,如何能够"自高自大我慢心还未除"?????永断贪嗔痴如何能够"大自惭愧 "??治经读经还是先从阿含经下手,从北传这些资讯下手,会陷入脑筋空转的原地踏 步。而且这个故事不合理,说一位俱解脱六神通阿罗汉威仪不好,然後考证的方法是 开门的速度快慢,有没有打翻油,而且是听说人家要来赶快去弄一盆油放门後???这 是制造陷阱吧!!!这跟威仪有甚麽关系??正常人类会听说别人要来拜访询问学问,就 是弄一盆油放门後吗??这种无限上纲式道德式抽象威仪的说法,是我最为北传佛法遗 憾之处。弄得大家舍本逐末,不去专注戒律,专注自己业处,专注禅定,专注观智, 正向涅盘。搞得大家都在搞威仪道德。请问威仪道德有100分的时候吗??,威仪道德 到了100与涅盘有关系吗??威仪道德是涅盘的必要条件吗??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at May 07 14:10:20 2016 北传有很多的资讯是有疑问的,比如有很多桥段式,某个经文某个咒文很珍贵难得, 连释迦摩尼佛听了都叹未曾有都涕泪纵横,一个贪嗔痴永断的人根本无法哭泣,任何 一个读过阿毗达摩的人都知道,哭泣属於嗔心,是对现状的抵抗,佛陀根本没有这种 凡夫心,如何能涕泪纵横??事实经典纪载,佛陀的原来国家被灭,亲族被屠杀,世尊 也不曾涕泪纵横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Sat May 07 15:18:06 2016 只回应哭泣这个点 :) 怎麽不会想说是流传或译经时的夸饰呢?或许原本的状况是: 「好,说得好!」仅此而已。 > -------------------------------------------------------------------------- < From: Yee Dee Time: Sat May 07 16:45:35 2016 末学愚笨。感恩各位善知识指引。更加感恩各位善意讨论。 有馀依涅盘与无馀依涅盘是否有分别? 声闻缘觉与菩萨道分别在那里? 一位证得六神通之大阿罗汉为何要比较? 真与伪,南与北。末学愚笨,一心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 能够改变,能够减少烦恼。已经感恩。自知今生时间短暂。没法证得什麽。能够逃离 魔掌。已经高兴。多谢各位善知识。??????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at May 07 16:52:53 2016 不用客气,正法还在,证果依然有望!!先看懂阿毗达摩,阿含经,清净道论,就会有 较为清晰的眼,知道真实可以实践的方法,到时就能分辨哪些是□实有据,那些过於 夸饰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at May 07 17:00:34 2016 当年年纪小时也很崇拜龙树的论述,但是我现在只能说龙树的东西看看就好,如果可 以就别看了。最重要的是北传阿含经与南传尼科耶,阿毗达摩会推荐的原因是,要读 阿含经需要阿毗达摩的知识为基础 > -------------------------------------------------------------------------- < From: Yee Dee Time: Sat May 07 17:07:15 2016 三藏十二部,部部归宗嘛? 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之著作也会拜读。 已入手杂阿含经。但智慧所限。有点晕傻晕傻。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at May 07 17:09:53 2016 Yee Dee 兄弟,寿命有限,别搞甚麽三藏十二部..... > -------------------------------------------------------------------------- < From: Yf Yau Time: Tue Jun 07 19:34:09 2016 生命有限阿含经读否? > -------------------------------------------------------------------------- < From: Yee Dee Time: Tue Jun 07 19:46:42 2016 感恩 关心。放下阿含经。再读维摩诘所说经。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May 07 15:27:28 2016 Yee Dee 提到能生在佛世又证得果位自然是极大的福报,我也有同感。 不过,在定义上,「六神通阿罗汉」是说这位优波?尊者已证阿罗汉果,又有六神通 。 证阿罗汉果的定义是什麽呢?贪、□、痴、慢、疑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因此阿罗汉 是没有「我慢」的,有「我慢」的就不是阿罗汉了 :) 所以大智度论提到的这个传说,不在於批评阿罗汉不如六群比丘,而是感性地以古非 今,推崇一心敬慎。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中,佛陀也再三表示证阿罗汉者远远优於六群比丘。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26〈精进波罗蜜多品9〉:「时□婆尸如来、应、正等 觉有一声闻□刍,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阿罗汉果。既知是已,入彼五百聚落为诸男 子女人、童男童女而说是言:『彼所说法是?恶语、不真实语、无义利语。』时阿罗 汉於彼众中说伽陀曰: 「『若於正法不了知,彼人即昧真圣道, 汝於邪法坚执著,决定当堕诸恶趣。』 「说是偈已,时彼六群□刍众等生大恚怒不乐信受。时阿罗汉生大?念,赞叹佛已, 复说伽陀曰」(CBETA, T11, no. 316, p. 847, c25-p. 848, a6) >>>>>>>>>>>>>>>>>>>>>>>>>>>>>>>>>>>>>>>>>>> 该经後来佛陀即解说追随六群比丘的人是「弃舍持戒清净众,是故堕此极苦中」,下 地狱了,而「彼六群□刍众以虚妄不实故,亦复当堕阿鼻大地狱中。」(CBETA, T11, no. 316, p. 848, b5-6) 本经中佛陀以过去毗婆尸如来时代的例子告诉大家,阿罗汉才是值得众生效法的对象 ,六群比丘则败坏佛法,不应效法,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是如此。 不过,不管对方是阿罗汉还是六群比丘,我们都应该一心敬慎,相信这才是大智度论 提到这则传说的用意 :)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at May 07 15:32:33 2016 大纲兄的文字立论切入点,温情而中正平和,赞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May 07 15:35:22 2016 您客气了,我和大家一样都只是略说己见,灌水而已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May 07 15:57:06 2016 顺道一提,这个传说当中的优波?尊者也是佛陀灭度後百年算有代表性的一位尊者。 在马鸣菩萨造的《大庄严论经》中有记载魔王波旬曾找优波?尊者的茶,结果优波?尊 者轻轻松松就降伏了波旬,并让波旬归敬正法。 之後优波?尊者希望波旬化现出佛世当时的形象,波旬就原影重现了佛陀及大弟子在 世时的盛况。优波?尊者看到佛陀的映像,就立刻顶礼下去。波旬禁不起这一礼,就 逃之夭夭了。 这个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听过,当中的这位尊者就是优波?尊者。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610/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