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653/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标题: 情与无情同源种智这句话 时间: Sun Jan 01 09:52:12 2017 情与无情同源种智这句话,诸位师兄师姐有何看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Jan 01 12:40:45 2017 情与无情同源种智,简单的说,都是一样的出源,一样的佛智,没有差别。我能理解 的是这样。还望各位师兄姐不吝指导。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Jan 01 16:22:35 2017 万物有法性,众生有佛性,佛性(有情众生)和法性(无情众生)皆是空性,皆是因缘和 合而成。可连结到 四大皆空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概念。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Jan 01 21:42:26 2017 原文应该是「同圆种智」,把根本的智慧给圆满了,意思就是一起来成佛啦! 至於「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是出自佛经,而是後代中国人的创作,意思就是要 众生大家都来成佛。 不过若根据佛教的教理,六道众生都能成佛,无情众生(植物等)本来就没在六道内 ,也没有需要成佛,因此若将此句的「无情」解为「无情众生」,就有点多馀。另一 种解法是将「无情」解为「对我们无情的众生」,例如陌生人,比较合理。不过毕竟 是後代人创作的句子,原义只能问原作者了。 希望大家都成佛,这是种祝福,祝福是好事。但是否成真,就要看每个人自己了。就 像我祝大家新年快乐,至於新年快不快乐,就要靠每个人自己多加努力了! :-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Jan 01 22:08:49 2017 佛经上无同源种智。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Jan 01 22:17:13 2017 就是有缘、无缘,大家来作伙!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an 02 03:19:15 2017 末学的个人理解是有情众生因有思虑想念七情六欲而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只要存在任 何一丝的细微思惑便有因果而入轮回。而无情物质本身已是涅盘寂净性,因无思惑便 无烦恼故不入轮回,但无法成佛(因无思),却已是究竟(毕竟佛最後仍要入灭)。 其实有情动物也仍是由无情所组成(元素,分子原子等,因排列组合不同而有了不同 显相),故有情与无情本质上是一样的,只因某些的组合会产生思识进而有了颠倒梦 想,因此区分了有情与无情。 如铃木大拙的著作中提到我与石头的差别,当行禅至甚深定境可体会到身为石头时的 感觉,我就是石头,石头就是我,我与石头无二无异(大概是要到灭尽定吧)也许这就 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真法界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an 02 07:11:10 2017 就我能理解的佛学,确实可以是如此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an 02 08:58:06 2017 这句话应该是出自中国寺院的发愿文/回向文,可能就是某天某个人觉得,"法界有情 同圆种智"不够平等,或是他想发个更大的愿,所以大笔一挥,就出现"情与无情同圆 种智"这种句子了。 任何句子,只要往好的方面想似乎都能有一些领悟,但是不一定符合佛陀的教法。 众生因为感官与境和合生识,因为有情识而称为有情众生。但是烦恼的根源是无明贪 爱,而不是因为有情识。菩萨是觉悟的有情而不是去除情识的有情。修行必须以智慧 见到法,这都是要运用观察思维的能力,而非弱化或去除这种能力变成石头。 而且石头自身是啥,这其实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感受到,石头跟感官为缘生起的识 。所以是无法交换的,交换只是我们自己的模拟与想像。 经上有个故事,佛陀曾经问一个外道的弟子?多罗,他老师怎麽教他在感官上修习。 ?多罗说「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如果想要障蔽感官 思维,想像自己转成石头来修行,这其实很接近外道法。佛教的修习法基本上都是明 明了了各种感受,在其中修习不执取不厌恶不忽略。自净其意才是涅盘之路,而非自 去其意 ^^ 六根修习,可以参考这篇经文: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282.html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an 02 09:07:40 2017 感谢师兄,好个自净其意而非自去其意,受教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an 02 09:52:56 2017 Ke师兄可能还没有很深的禅坐经验,所以把我究是石头,石头就是我,当成是一种类 取或交换。 当你有过这种禅坐经验,你真的会有你我无异,同源种智的感受。 但这毕竟还是落入意识当中。 当你有阿赖耶识如瀑流的经验,也就是自净其意派上用场时,可惜的是,佛陀并没有 明说要如何自净其意。 自净其意好像是中国禅宗大师说的。 不管怎样,谢谢ke师兄来指导提点。如有任何不敬意之处,敬请原谅。我只是提论, 并没有轻视之意。谢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an 02 18:51:38 2017 随喜大家用心的讨论,我也来补充一下。 打坐到一定程度的确是会有天人合一的体验,从「小我」升华为「大我」。与石头一 样这种,是「十遍处」修法中的「地一切遍处正受」,和大地(以及所有物理世界的 坚固性)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这只是初级的定境。再深入一点的定境,可以感到身体消失。这也只是定 境,还没有到升起智慧的程度。 佛陀表示佛法修习戒、定、慧的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用俗话来说,可以说是 由小我到大我,再从大我到无我。 就佛陀所说,地一切遍处正受和石头是否能成佛没有关系,入地一切遍处正受时,所 有物体的坚固性都能被禅修者操控,好像自己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佛陀在《涅盘经 》曾经提过植物不可能受戒,参见: http://0rz.tw/IkFmt ,也就是说植物跟成佛无 关。然而前面一些大德的推论也是有可能的,就是有古德感到和大地同为一体後,有 了一起成佛、呼达啦的想法 :-D 不过毕竟只是个人的感受,和佛法所说还是不太相 同,就当作是个人感想啦。 至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偈子在中国有名是因为白居 易和鸟巢禅师的对话。白居易说这偈是:「三岁小孩都晓得」,鸟巢禅师答:「八十 老翁行不得」。 另一方面,这偈子也是出自佛经中,例如阿难就曾以这偈总结《增壹阿含经》:「时 ,尊者阿难便说此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CBETA, T02, no. 125, p. 551, a11-14)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CBETA, T04, no. 210, p. 567, b1-2) 不过这些谈得有点太深了,就实用上来讲,我赞同 Chen Pingkun 大德说的:「有缘 、无缘,大家来作伙!」 (y)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3 18:00:12 2017 大刚兄,就密教角度,大地万物皆是大日如来之一体。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an 02 21:42:43 2017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3 12:39:45 2017 我也不是很懂,不过我的看法是,同圆种智这句话应该是讲证量,是讲修行,情与无 情同圆种智,这句话只要看後半句 是讲生智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3 16:31:52 2017 黄师姊,您好! 我的上篇贴文是针对,如果以为识是烦恼因,想透过学习草木石头, 来去除识来达到清净,那是不符合教理的。(这种修法很久以前曾从书上看过,我还 尝试过 0.0 ) 至於禅境的经验,毕竟很主观,我本来并无太多意见。在这篇回应您的看法。 禅境的经验或心得,通常无法用来判断一种说法是佛法或非佛法。(同理,也不能判 断啥麽是真理)。除非行者已经真正见法。 影响禅境的因素很多,像是根深蒂固的概念、动机、修法方式、个人的知见...等等 。例如,万物合一感的体验,这其实很常见。不只佛教徒,印度教徒或new age学派 ,他们也会练习体验万物合一,然後趋向梵我合一。而佛教徒的类似体验则是导向舍 弃我执、离欲解脱。一种类似经验,两种全然不同的诠释角度,重要的其实是在知见 的引导以及抉择。 再来,万物合一感不是每种修习都会出现,也不是必经的过程,更不是修行正确深浅 的指标。修习观察身心生灭的,有些就是直接体验到身心的快速生灭以及消失。并不 一定都会经历大我的感觉。 而且,打坐的经验及感觉本身并不一定都是客观的真实,就像,修地遍成功的人,可 以把水池观想成陆地,然後走过去。如果我们跟著走过去,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彼此 眼中的世界并不同。 因此,在真正见法之前,比起禅观的经验,正见是更重要的判断标准。应该要用佛法 (经、律)来诠释及检验禅观的发展是否正确,而不是用禅观的经验来背书某个说法是 不是佛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3 16:45:38 2017 谢谢指导。每个人在路上的风景不一样,走的历程也不相同。若有得罪处,向您道歉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3 16:52:16 2017 大家都是来分享心得的啦,不用太客气。你愿意花时间回应我的文章表达看法,我是 觉得高兴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Jan 04 11:25:10 2017 谢谢 Sumo 兄的分享。关於「大地万物皆是大日如来之一体」这种看法,算是民间对 密教义理的比较通俗的理解。另一方面,佛教的密法其实是超过这个境界。 大日如来是法身佛,也就是佛的法、报、化三身之一。「法身佛」这个概念彰显的是 十方三世所有佛之间共通的德性,最原始的定义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 、解脱知见。後来可能是为了方便一般人理解,而也将法身佛称为一尊佛,其实「法 身无相」这是众所周知的,不见得适合独立称为一尊佛,但当作一尊佛也无妨就是了 。 密教的最重要经典《大日经》中,就列了众生从小屁孩(愚童凡夫)到证悟当中的阶 段,其中就有经过「自在天」等中间阶段,也就是大我的阶段。但这些中间阶段都不 是究竟,最後超越了「百六十心,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才有解脱的大智慧可 言。大智慧是什麽境界?《大日经》是写:「谓如是解唯蕴无我,根境界淹留修行, 拔业烦恼株杌,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离建立宗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 先佛宣说,离一切过。」也就是证知四圣谛及十二因缘,即因缘及无我。 不过跟一般大众讲成佛的境界,怕陈义过高,所以民间用较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也 有其原因就是了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Jan 04 21:04:40 2017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Jun 17 17:29:40 2017 证知四圣谛与十二因缘就是大智慧吗?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Jan 14 20:13:16 2017 看了前面几位法友们的讨论.有些不同的看法.仅供参考: 林子杰法友提及: 【当行禅至甚深定境可体会到身为石头时的感觉,我就是石头,石头就是我,我与石 头无二无异(大概是要到灭尽定吧)】 这种定境.跟灭尽定毫无关系啦!~ ^_^ 灭尽定与无想定合称二无心定,两者都是属於无心定! 而这种[行禅]的定境.仍然有著[自我的感觉]与[石头的概念]. 所以.这种定境与无心的灭尽定、无想定毫无关系!~ ^_^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异也很大! 无想定只是企图灭除心识.而不灭色身.这属於四禅的□围. 而灭尽定则是立足於无色界[非想非非想]的八定顶端之上! *** *** *** Bowen Ke法友提及: 【障蔽感官思维,想像自己转成石头来修行,这其实很接近外道法。】 是啊!~ ^_^ 许多禅修者.错误的修行[无分别心],模仿[无心木石、槁木死灰],企图断除心识、 思想的瀑流,这就趋向於古印度外道修行的[无想定]! 这如果修得好.是可以投生四禅的无想天! 如果修得不好.是会落入痴呆.而与某些特别痴呆的畜生道相应!~ ^_^ *** *** *** 林子杰法友提及: 【至甚深定境可体会到身为石头时的感觉,我就是石头,石头就是我,我与石头无二 无异...也许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真法界吧。】 Bowen Ke法友提及: 【不只佛教徒,印度教徒或new age学派,他们也会练习体验万物合一,然後趋向梵 我合一。...万物合一感不是每种修习都会出现,...并不一定都会经历大我的感觉。 】 我个人的看法: 如果禅修者没有[五蕴、六入、无我]的佛教基本常识. 哪麽.当他在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与[十种遍禅]时. 普遍都会堕入[大我.梵我]的常见!~ ^_^ 因为:无量心与十种遍禅的修行方法就是: 观想十方所缘.然後全心融入所缘的十方世界.此时自然就会生起:【我与十方同体、 无二无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实感觉! 这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其实是一种错觉! 虽然是错觉.可是感觉非常的真实!~ ^_^ 这种由禅修体验所产生的邪见.是非常普遍常见的"禅修陷阱"!~ ^_^ 另一个非常普遍的禅修陷阱是: 在禅修的亲身体验中.产生了[灵魂出窍]的邪见!~ ^_^ 当禅修者在观想自己的身体时.例如修行:三十二身分、白骨观、死随念、四大分别观 、、、 容易产生[灵魂出窍]的真实感觉.就误认为这是~灵魂出窍!~ ^_^ 这是因为: 禅修者在观想自己的身体时.依据禅修者的意念.会以各种的观察视角来观想自己的身 体.此时就容易产生灵魂出窍的错觉! 例如: 当我们专心投入的在看飞机在空中所拍摄的[空拍照片]时.就会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会 觉得此时自己是身处在空中.俯视著地面的风景. 当禅修者的心是由上往下"看". 俯视观想著自己在禅坐时的身体影像时.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 觉得此时自己的心飘离了身体.觉得心是飘浮在空中的.心是在空中俯视著地面上的身 体. 此时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头顶影像. 如果.禅修者的心是由後往前"看". 观想著自己身体的後背影像时.就会容易产生一种错觉: 觉得此时自己的心飘离了身体.觉得心是站在自己的身体後面.心在身体的背後.看著 自己的後背. 此时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後背影像. 这些观想.都容易产生[灵魂出窍]的错觉! 虽然是错觉.可是感觉非常的真实!~ ^_^ 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禅修陷阱"就是:[常住真心]! 在禅修中.观察自己的心念时.清楚的感觉到: 【在妄想杂念的意识心之外.似乎有另一个能觉察妄想杂念的常住真心!常住真心能 够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能见、能闻、能知、能觉的这念心,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 来始终存在,不曾变异,这是真正的我~常住真心!】 不明了心识的运作原理的禅修者.在观察自己的心念时.常会生起这种[感觉非常真实 的错觉]!~ ^_^ 在禅修之中.可以非常真实的亲身体验到:[大我、灵魂出窍、常住真心]! 藉由禅修的亲身体验.感觉非常真实的错觉.所引发出来的邪见.是非常难以破除的!~ ^_^ 这就是禅修者藉由禅修的亲身体验.所产生的邪见! 所以.光是靠[禅修、实修].就能够建立佛法的正见吗? 例如:在佛世时.有宿命通的外道.看到牛、狗死後生天. 就误认为:[持牛戒.学牛吃草、持狗戒.学狗吃大便,死後就可以升天!] 也有宿命通的外道.观察自己的前14世: 前14世投生为人时.都是以杀羊为职业.当命终之後.就接著投生於天界.如此的连续往 返人界、天界各七次. 於是这外道就误认为:[我此生继续以杀羊为职业.来世就可以继续投生於天界!] 这正是藉由宿命通所产生的邪见!~ ^_^ 要破除禅修中的邪见: 就必须如实观察五蕴、六入处!观察禅修中的心识是如何的运作!观察邪见错觉是如 何的缘起! 不理会[五蕴.六入.缘起].而喜欢[谈玄说妙、高谈佛性、顿超三界、不按修行次第、 强调只实修不读经、]的禅修者.是很难出离这些"禅修陷阱"的!~ ^_^ 学佛法的次第.是闻思在前! 先建立[闻慧.思慧].才进一步开展禅修的[修慧]. 如此才不会落入盲修瞎练!~ ^_^ *** *** *** 前面.有法友提及: 【佛陀并没有明说要如何自净其意。】 这话令我傻眼!~ ^_^ 整部藏经.全部都是在教导如何自净其意啊! 怎麽会说:[佛陀并没有明说要如何自净其意]!~ ^_^ 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八正道、、、都是在教导[自净其意]啊! 持戒:修行五戒、八戒、沙弥戒、比丘戒.以遮止粗重的烦恼.这就是朝向於[自净其意 ]啊! 修行禅定的过程.更是在逐步的自净其意: 修行初禅.出离[五盖]的杂染之心.这是净化心! 修行二禅.出离[寻、伺]之心.这是进一步的净化心! 修行三禅.出离[喜]之心.这是更进一步的净化心! 修行四禅.出离[乐]之心.这又是更进一步的净化心! 修行闻慧、思慧、修慧.都是逐步的在净化心!..... 如同Bowen Ke法友所说:【自净其意才是涅盘之路,而非自去其意 ^^ 】 [自净其意]是[善分别]而不是[不分别],不是断除念头.什麽都不想的[自断其意]!~ ^_^ 法友又提及: 【每个人在路上的风景不一样,走的历程也不相同。】 佛陀说:『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 佛陀说:[我确实见到古道;被过去遍正觉者们所随从的古路。] 佛陀说:[这是唯一的道路,再无其他知见清净之道。] 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走上同样的一条道路、看著同样的路上风景!~ ^_^ 如果.禅修者不走古仙人道.而坚持要走「自己的路」. 哪麽.[殊途]是不会[同归]的!~ ^_^ *** *** *** 以上纯属个人的粗浅看法.仅供参考,若有得罪之处.就请多多包涵啦!~ ^_^ 以上发言.猜想会得罪许多法友. 如果法友们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您赐教、斧正!~ ^_^ 但是为了避免冗长的辩论. 请恕我:洗耳恭听您的赐教而不予回应!~ ^_^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Jan 14 22:06:13 2017 感谢师兄详尽解释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Jun 17 17:43:57 2017 师兄果然深入经藏,个人没有读过啥经典,只是诵诵经,参加个法会! 最近看了“空海法师”的影片,说到佛只是位觉悟者、而佛法是在解说宇宙万有的真 理!… 佛法除了让人解脱轮回之苦、世间之苦以外! 佛法如何运用在处理人事间一切事物,而达到圆满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Jun 17 20:34:08 2017 初学佛的佛教徒.可学习【端正法】: 学习以「持戒、布施、慈悲喜舍」作为待人处世的准则! ^_^ 深入学佛的佛教徒.可学习:【四圣谛】. 守护六根、「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 建议您熟读《吉祥经》! ^_^ 《吉祥经》是佛教经典中篇幅短,内容浅白实用的经典之一。 经文虽然不长,但内容丰富,包含待人处世、人格修养、人伦之道、持戒修福乃至修 行八正道。 最终达到:八风吹不动,无往而不胜,随遇而安、於一切处皆得吉祥。 《吉祥经》全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 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 福,请求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治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盘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 *** *** 《吉祥经》的详细解说.建议您可参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_Cg9FbxY90&list=PLn5pYBzzBbPksjAlrEyA61av 9JFe0wuPA 《吉祥经》讲要_寂静禅林_开印比丘主讲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un 19 07:36:05 2017 感恩师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Jan 15 09:43:11 2017 强者如您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Jun 08 09:51:04 2017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与无情同「源」种智?应该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 句话含义很深,没有研究过唯识学的人恐怕解释得□拗口,会搞不懂。首先逐字逐词 诠释:「情」,指有情识的?生,例如:人。「无情」,指表面上没有情识活动的山 河大地、草木以及矿植物等是(事实上,最近科学家以仪器探测发现,静止不动的植 物也有情识的变化,所以称「表面上」)。「同」,一起或无差别。「圆」,达到大 觉圆满的状态(或圆满地达到「转识成智」的境界)。「种智」,其全称是「一切种 智」,也就是佛所了知一切种种法之智慧;《大智度论卷二》记载:唯佛有「一切种 智」,声闻、缘觉等仅有「总一切智」;因为佛证得「一切种智」,所以达到大觉圆 满的境界。白话翻译:「成佛的时候,有情识的?生以及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变现 的山河大地、草木乃至於矿植物等等,都因证得的「一切种智」(了知一切种种法之 智慧),无差别地达到大觉圆满的境界」。(按:上述论述,籍由唯识特殊的、重要 的「转识成智」理论,比较容易理解;略而言之,转识成智,即转凡夫之「八识」, 成为佛之「四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 ;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 转为「大圆镜智」。注意到:「大圆镜智」与「同圆种智」有交涉的关系)。一般人 较难理解的是:理解上,「情」可以同圆种智;为什麽「无情」也可以一起无差别的 「同圆种智」?此时由唯识理论的「万法唯识」较能理解其道理,所谓「万法唯识」 也就是说:宇宙万有一切诸法,都唯是心识变现的体状;所以「无情」的山河大地、 草木以及矿植物等,其实也是「唯识所变现」的体状。成佛的时候,既然转识成智, 包括「第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那麽由唯识(按:山河大地等「器界」其 实是由第八阿赖耶识所做的变现)所变现的「无情」,当然也应该随著转为「大圆镜 智」所变现的「器界」。又,佛学有「器界说」:所谓「器界者」,世界如器,即国 土也。谓器界亦能说法者,即如来不思议神力而变现也。如华严经,菩提树等能作佛 事。又如极乐国土,水鸟树林云台宝网,皆演妙音是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un 20 00:37:00 2017 识有了别之义,属於名法,是一种主观经验。而大部分宣称植物有意识的实验,通常 都是测量植物的电磁波或电阻之类的变化,这其实只是一种色法,就像是人的生理现 象。看到植物有电波的变化,去推论植物有意识,这可能有点一厢情愿。以现代的科 技来说,要创造出能依照外境起生理变化的机器人,并非难事。同样的逻辑,就会推 论出这些机器人也有意识了。我个人觉得,有生化现象,不能直接推论到有意识。 另外,成唯识论,卷2说: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如契经说:「诸法於识藏,识於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颂意言阿赖 耶识与诸转识,於一切时,辗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论》说:「阿赖耶识与杂 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 因缘不可得故。」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所以在解释万法唯识时,要小心不要落入第一因的概念,那不符合佛教的缘起说。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Jun 21 02:15:26 2017 唯识宗极少在缘起论上打转,成唯论曰「今造此论为於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 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 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 达二空。於唯识理如实知故。」注意到到:令达二空,於唯识理如实知故;而非在逻 辑推论上打转,论到最後茫无头绪!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Jun 21 22:53:05 2017 证二空,断我法二执,这不只是唯识学的目标,而是佛教的共同目标。而断我法二执 的关键,刚好就是对於缘起如实知。末学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主张唯识宗不讲缘起。 其实有人乾脆把唯识学称为阿赖耶缘起。唯识学的核心在於阐述阿赖耶识跟诸转识之 间缘起。 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也是唯识的核心跟大纲。依他起性,就是 讲缘起法。遍计所执性是指因为对於缘起(依他起性)不如实知,而产生我执法执。圆 成实性则是由於了解缘起,达我法二空而见到的真如。 这三自性的纲要,跟缘起、无常、苦、无我、涅盘的义理,在大方向上并不相悖。不 明白缘起,反而才会茫无头绪,甚至以为自己在学佛,却一堆外道思想。 有兴趣可以参考成唯识论卷八,几乎整卷都在说缘起。 以下节录中华百科的三自性说明: 一、法相宗之说法(成唯识论卷八) (一)遍计所执性:由种种因缘所生之本无实体的存在,因众生之执著而为实我实法 ,此种迷性为能遍计。其识对象的境界为所遍计。依其识与境,而误认为心外有实体 的法存在-遍计所执。其存在本由迷心而显现,故为当情现相。依真理而言,这是不 实在的情有理无知法,完全没有实体,故为体性都无。就遍计所执性,印度的论师之 间有异说,但法相宗以护法之说为正义。 (二)依他起性:「他」指由种种因缘而起的,缘合则生,缘离则灭,乃如幻之没有 固定的实在,故为如幻假有,假有实无。这由悟真理的智慧才能知道,迷情中的众生 无法理解,故为理有情无。这有:染分依他起性与净分依他起性二种。染分就是有漏 的一切,净分是指无漏有为的一切。但净分之依他,是离开烦恼而包含在圆成实性, 对此,染分依他则为依他起性。 (三)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性的真实之体之真如,是遍於一切而圆满无缺-圆满,是 不生不灭-成就,而其体是真实的-圆成实。真如是离开一切相的无相,是一切存在 之本体,是真实的,故为真空妙有,仅依开悟真理的智慧,才可得知故为理有情无。 此三性之关系是不即不离。以蛇、绳、麻之比喻来说,若愚人(能遍计)於□夜见绳 ,以为是真实的蛇(为实我之相的遍计所执性)而感到惊恐,由於觉者(佛、菩萨) 之教法,才知不是蛇(生空),而是类似蛇的绳(依他起性的假我),进而其实际执 著的绳(实法之相的遍计所执性)并没有实体(法空),其本质是麻(圆成实性), 其绳(依他起性)是由种种的因缘而由麻假作绳的形态。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Oct 25 20:32:37 2017 这个似乎是天台宗理论才能解释的。不熟天台理论,只是有听过。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Oct 25 23:38:56 2017 解深密经卷第二.一切法相品第四[0693b21] 「复次,德本!a.相名相应以为缘故, 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b.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c.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这先後有别 ,要先知道为何"有执",依著依他相上之遍计所执(相执)即可知依他相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Oct 26 00:06:00 2017 凡夫"爱"执为"有"与依著依他相上之遍计所执(相执),下场就是" 生 '~~~~>生 ~~~~~>老死一大苦聚集(此有故彼有;依他起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Oct 26 01:09:55 2017 (反之) 凡夫"爱"不执为"有"与依著依他相上之遍计所执(不相执),结果就是" 不生 '~~~~>不生~~~~~>不老死一大苦聚集(此灭故彼灭;依他起性)......其决定在於遍计 所执的不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Oct 26 23:15:28 2017 心;众生;佛三无差别同源的真如本性;而佛才能到达超越情与无情的智慧境界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Oct 27 04:35:28 2017 六祖坛经 五祖法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Oct 29 14:21:42 2017 所以无情当作无生讲,不是所谓石头,花草那种无情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Oct 29 14:42:21 2017 空性。 唯识论~唯心论。 法相宗~禅宗 有宗一空宗 风动帆动,还是心动? 善知?。?悟。即佛是众生。一?悟时。众生是佛。 ( 众生=浮躁。佛=心 ) 故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有情,无情皆是心造作。 善知?。摩诃般?波?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在口?。口?心??。如 幻如化如?如电。口?心?。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 。心?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 亦无□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无有头尾。?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 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如是。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Oct 29 14:43:15 2017 善知?。莫闻吾?空?即著空。第一莫著空。?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世界 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人善人。?法善 法。天堂地狱。一?大海。须弥?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如是。 善知?。自性 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人性中。??一?人?之与善。尽皆?取?舍。亦?染著。心如虚 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Oct 29 14:44:07 2017 你说的是 无情不是指草木石头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653/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