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666/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周靖山 标题: 依据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八?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第? 时间: Sat Aug 15 14:44:25 2015 ………复问曰。贤圣。有几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法乐比丘尼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云何为三。一者寿。二者 暖。三者识。是谓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及佛说决定义经: …….复何名死。谓诸有情随能招业。寿量终尽。识舍执受。命根谢灭。诸蕴离散。 是名为死。…. 可见只要身体有暖寿识存在,就有生命现象存在。 也就是所谓有生命活著,就要有暖的体温,具有寿命,及神识。寿、暖、识三,为命 根,此命根谢灭则名为死。 我们在这中可发现「神识」是之所以为众生生命重要条件。 因此我想在这请教大德,每一位众生到底是只有一个「神识」?或有多个「神识」? 或根本没有「神识」只是生命的反射现象? 我为何如此问?譬如蚯蚓将其截成两半,但其两半却可以各再生另外一半,而成各两 个个体存活著。如果活要有「神识」才能存活,那麽一条蚯蚓如只有一个「神识」, 如何变两条蚯蚓还能存活?还是每一条蚯蚓都具有俩个以上「神识」,所以分开成各 两个个体都能存活著?还是根本没有「神识」只是生命的反射现象? 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help/permalink/901007066612432/ 依据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八?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第九云: ………复问曰。贤圣。有几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法乐比丘尼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云何为三。一者寿。二者 暖。三者识。是谓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及佛说决定义经: …….复何名死。谓诸有情随能招业。寿量终尽。识舍执受。命根谢灭。诸蕴离散。 是名为死。…. 可见只要身体有暖寿识存在,就有生命现象存在。 也就是所谓有生命活著,就要有暖的体温,具有寿命,及神识。寿、暖、识三,为命 根,此命根谢灭则名为死。 我们在这中可发现「神识」是之所以为众生生命重要条件。 因此我想在这请教大德,每一位众生到底是只有一个「神识」?或有多个「神识」? 或根本没有「神识」只是生命的反射现象? 我为何如此问?譬如蚯蚓将其截成两半,但其两半却可以各再生另外一半,而成各两 个个体存活著。如果活要有「神识」才能存活,那麽一条蚯蚓如只有一个「神识」, 如何变两条蚯蚓还能存活?还是每一条蚯蚓都具有俩个以上「神识」,所以分开成各 两个个体都能存活著?还是根本没有「神识」只是生命的反射现象? LinkTitle: 依据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八?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第九云: > -------------------------------------------------------------------------- < From: 周靖山 Time: Sat Aug 15 16:48:53 2015 一座钢琴不管有多少个音?,但都要有一个人弹琴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歌曲。不管钢琴 呈现多麽多样化,原则还是在可控制的□围,有一个人去弹奏。 > -------------------------------------------------------------------------- < From: 郭志弘 Time: Sat Aug 15 17:16:09 2015 所以佛陀发现只要有这麽一个人、就会有苦、因为这个妄念的我以为只要努力弹琴就 会有好的曲调、可是世间就是这麽众因缘和合无法顺心如意。总会有许多意料之外的 因缘来干扰。这也就是佛陀告诉我们五蕴非我…如实了知我的虚妄苦才能解脱。 > -------------------------------------------------------------------------- < From: 郭志弘 Time: Sat Aug 15 17:19:08 2015 当然八不中道已经解释了您所说的这个问题了。 > -------------------------------------------------------------------------- < From: 周靖山 Time: Sat Aug 15 18:25:46 2015 刚刚在网路上找到一个答案: 蚯蚓切成两段并不会两段都可以存活!包含有「生殖 环带」的那一段会再生成一只完整的个体;切头或切尾并非重点,包含「生殖环带」 才是重点。这详细机制,我没再探讨,但这已回答了我的问题。 因此就没有所谓:「蚯蚓将其截成两半,但其两半却可以各再生另外一半,而成各两 个个体存活著。」这个问题。 也就没有我提出的:「那麽一条蚯蚓如只有一个「神识」,如何变两条蚯蚓还能存 活?还是每一条蚯蚓都具有俩个以上「神识」,所以分开成各两个个体都能存活著? 还是根本没有「神识」只是生命的反射现象?或「神识」是否可分割?」的这些延伸 问题。谢谢! > -------------------------------------------------------------------------- < From: Yf Yau Time: Sun Aug 16 06:53:14 2015 神识是我恒常见,神识非我断灭见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Mon Aug 17 13:32:07 2015 周靖山:「每一位众生到底是只有一个「神识」?或有多个「神识」?或根本没有「 神识」只是生命的反射现象?」 以下是小弟的看法: 1. 先说「神识」到底有没有? 神识可说「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都可说是神识存在的一种形 式。 但这「有」是「缘起有」,是由刹那刹那无常相续的意识流所组成。并非真有一个独 存的「神识」。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是由相续的水流所组成。所以也称为「假有」。 但「假有」不是没有(没有是断灭见),而是像芭蕉一样,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核心。所 以佛法教我们要照见五蕴中没有一个永恒独存的「神识」,破除身见。 2. 每一位众生到底是只有一个「神识」?或有多个「神识」? 有点类似在问:「淡水河」是一条河或多条河? 「淡水河」的确可说是一条河,但若要细分也可说上游和下游是不同的河,支流和主 流是不同的河,甚至昨天和今天的河水完全不同,也可说是不同的河。另外,佛典中 也常用「烛火」来比喻无常相续的缘起。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Mon Aug 17 15:09:08 2015 以蚯蚓为例,生殖环带以前包含所有生存所需的脏器 (不可再生),之後则以运动用 肌肉及排泄器官为主 (可自生殖环带区再生)。因此,蚯蚓再生是类似蜥□断尾求生 的概念,肉身主体还是单一存在的。 不过以涡□为例,就真的是可以单体多段分切後,各自长成个体。决定因素在於环境 条件与原个体细胞存活能力,是一种个体无性增殖的概念。 以上豆知识供参考~ > -------------------------------------------------------------------------- < From: 周靖山 Time: Mon Aug 17 16:44:08 2015 谢谢Ming-Hong Bai及金山豆师兄提供宝贵意见。 金山豆师兄提供的生物知识,是确实也可理解。Ming-Hong Bai说「有」是「缘起有 」,是由刹那刹那无常相续的意识流所组成,这也可接受。 但我之会借蚯蚓将其截成两半,但其两半却可以各再生另外一半,而成各两个个体能 存活著。来探讨如果活要有「神识」才能存活,那麽一条蚯蚓如只果有一个「神识」 ,如何变两条蚯蚓还能存活?还是每一条蚯蚓都具有俩个以上「神识」,所以分开成 各两个个体都能存活著?或是「神识」可分割成两个使两段蚯蚓还能存活? Ming-Hong Bai举「淡水河」为例:「淡水河」的确可说是一条河,但若要细分也可 说上游和下游是不同的河,支流和主流是不同的河,甚至昨天和今天的河水完全不同 ,也可说是不同的河。这在解释生每一个生命是由刹那刹那无常相续的意识流所组成 ,这是恰当的。但要解释由一个个体将其截成两半,但其两半却可以各再生另外一半 ,而成各两个个体能存活著的「神识」问题,我是认为有所疑义。就如我们生个儿子 ,这儿子虽是我们相关细胞〈精子〉及母卵所分裂增生而成。但你能说你与你儿子是 同一个「神识」或「意识」吗?所以以「淡水河」是同一条河的比喻并不是很恰当。 就如我在网路找到的资料及金山豆师兄提供正确资料,那麽对我上面延伸所提问的蚯 蚓的几个问题便已不存在。 但或许可改提问:「涡□为例,就真的是可以单体多段分切後,各自长成个体。」那 各自长成个体是各具有「神识」或「意识」吗?还是同具一个「神识」或「意识」? 还是没有一个「神识」或「意识」,只要某些条件因缘就可形成生命?就如像智能机 器人可能有一天像人可修成佛。 > -------------------------------------------------------------------------- < From: 杨灏灏 Time: Tue Aug 18 11:33:07 2015 其实涡□不是好例子,好例子是珊瑚。珊瑚是无数的珊瑚□组成的,而彼此间是相连 的。各别珊瑚□都有完整构造,而分离单一珊瑚□有机会藉由出芽,再长成珊瑚。若 是以单一珊瑚□构造完整成度论个体,出芽哪个阶段算是一个个体?如果是整个珊瑚 才算一个个体,那麽如何计算这个体寿命将会困难。 对於珊瑚我觉得很困难。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Aug 18 12:22:31 2015 谢谢!杨大德又举个好例子。我的问题重点是:「涡□既然可以单体多段分切後,各 自长成个体而能生存。」那麽延伸的问题是:1. 涡□单体多段分切後,其各自长成 个体,是各具有「神识」或「意识」吗?2.如果是各具有「神识」或「意识」,那具 有「神识」或「意识」,是同具一个共用「神识」或「意识」吗?还是各具有不同「 神识」或「意识」?3.如果是同具一个「神识」或「意识」,那是表示「神识」可以 分割?4. 如果没有一个「神识」或「意识」,只要某些条件因缘就可形成生命,就 如像智能机器人可能有一天像人可修成佛? 如果2.3.4.回答都是,请问这合乎佛法吗?能用佛法解释这现象吗?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Tue Aug 18 14:57:16 2015 我简单用我所理解的佛法来谈谈, 这只是纯猜想, 不是标准答案. :) 想像有一个 A 个体, 当生出一个可以生存的 B 个体时, 有某种因缘成熟, C 个体刚 好死亡, 业力让其识在 B 个体上生起, 则 B 个体开始新的生命. 引用一段经文: 《长阿含经》卷20〈忉利天品 8〉: 「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得生人中,此後识灭,人中初识生, 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CBETA, T01, no. 1, p. 133, c27-29) 在上例中, A个体就是母亲, B个体就是受精卵或胚胎, C个体就是经文中身口意善的 众生, 其後识灭, 人中初识生, 藉著受精卵为环境, 名色互相增长, 新的生命就出现 了. 同理, A个体也可以是一只□, B个体则是其身上的一小段, 或是其他无性生殖产生的 片段, C个体就是某个刚死亡的众生, 其业力在其後识灭後, 初识就生在这种□的新 片段中了. 其实, 当父母生下小孩, 我们并不会认为小孩的神识是父亲或母亲的神识的片段, 那 麽那些无性生殖的生物, 也可以同理类推, 就当成是某个众生来投生, 这样就比较容 易理解了.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Tue Aug 18 15:14:16 2015 周靖山 试著推论看看您提出的问题: 从第四个问题回推,若机器人具有完整六根构造、能分别六尘法相,自然因缘和合生 六识。这个机器人如果又具有寿 (命根能续能持),以及暖 (运作生温)的特性,那麽 与有情众生实无分别。再由此倒推前面的问题,识的存在取决的根、尘因缘和合,若 众生 (生命) 具有完整个体可供识做为根基,自然形成此一个体相应的识。此识或与 其它个体存在因缘关系 (例如父母) 而产生关联,但依然因其凭依所生之个体而存在 。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Aug 18 16:42:52 2015 其实这是有可能不见得认同佛法的人,提出对生命「神识」为轮回主体的反驳问题。 例如对蚯蚓或涡□单体多段分切後,其各自长成个体,或珊瑚是无数的珊瑚□组成自 长成个体,会提出生命的存活如果必须包含有一个「神识」或「意识」,那麽如何能 使一个「神识」或「意识」,变成其各自长成个体也含藏有一个「神识」或「意识」 ?这是不可能,因而否定生命须具备一者寿。二者暖。三者识之说。因此我借此发表 问题,大家脑力激荡一下。 有关此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1. 关於众生须包含有一个「神识」或「意识」,这我在上面有引阿含经卷第五十八 ?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第九及佛说决定义经加以说明。 2. 我对自己提出的4个问题看法如下: 分体前的一,分体後的多,其业识都应该是有的。可是虽有其共业的部份但分体 後却应各有其别业的因缘,所以大小身体寿命长短或有不同。这合乎因缘生。第3小 题,就如郭志弘师兄所提八不中道,从四门不生的不自生不他生来看,应不成立。第 4小题,类似无因生,所以也不成立。再者有关第2小题中,同具一个共用「神识」或 「意识」,应该也不成立。应该也是具有共业业缘成熟之不同「神识」或「意识」众 生所投生或湿 生、化生。不是同具一个共用「神识」或「意识」。 3. Ming-Hong Bai师兄「有」是「缘起有」,是由刹那刹那无常相续的意识流所组 成。郭志弘师兄所提八不中道。金山豆师兄提供蚯蚓再生是类似蜥□断尾求生的概念 ,肉身主体还是只有单一存在的。及另以涡□为例,是可以单体多段分切後,各自长 成个体。杨灏灏大德 提供好例子珊瑚。珊瑚是无数的珊瑚□组成的,而彼此间是相 连的。Heawen Chou 提A.B.C例子深入浅出的说明。各宝贵意见皆值得参考。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Aug 18 18:05:56 2015 有小地方需要□清。 法乐比丘尼经文中的『法乐比丘尼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弃□间。如木无情。云 何为三。一者寿。二者暖。三者识。是谓三法生身死已。身弃□间。如木无情。』, 其中的"识"以人道而言指的是六识而非单一识,也就是由名色起之後产生的六识,此 六识在命终之後会毁坏(同於地藏经中所说的命终之人『诸识分散』),然而进入下一 世後继续再生"新"的六识。 识本身能同时存在於两个地方,或者以"多工"来理解可能比较容易。当行者入定(含 四禅及之前)後以意生身至他方後如往来天界,同时间肉体的耳识虽然几乎完全休眠 但一样能接受到部份的声音,这也是为何弘一大师能以引磬请广钦老和尚出定的原因 。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Aug 18 18:17:44 2015 以意生身至天界来说,此时行者有两个身体,一为入定中的粗重身,一为识离躯之微 细身(意生身),然而行者的识不会因此变成两个不同的识。经中有种说法是如同印章 盖一下印泥并带走印泥一样。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Aug 18 21:48:12 2015 不过有那部经作出如同印章□一下印泥并带走印泥一样的比喻。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Aug 18 22:27:58 2015 修行道地经,这是一部以经为名的实修指南,有志於实修禅法者的很好的教材。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Aug 19 09:46:19 2015 请问这是出在「修行道地经」,那一卷? 只在诸经要集卷第十三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看到:「…此阴灭时彼阴续生 。如灯生□灭。□灭灯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 不变在泥。亦非泥出。不馀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 这是在讲中阴阴生,虽然人的肉体死亡像印章虽已毁坏,但中阴阴生会留下印章所盖 留的印泥文相。也就是人死後的中阴生会程现跟生前的相似模样及脾气,直到下次投 胎随因缘业力改变成另一不一样的模样及五蕴。 及比喻印心:印证之心,如印印泥,印去影存,文彩毕露,亦无印泥之迹,故曰印证 。 都没如你所说:用经中有种说法是如同印章盖一下印泥并带走印泥一样。来比喻以意 生身至天界来说,此时行者有两个身体,一为入定中的粗重身,一为识离躯之微细身 (意生身)。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Wed Aug 19 11:02:16 2015 的确是的,修行道地经所形容印章印泥是人命终之後诸识分散,过度到中阴的过程『 简述』。中阴本身是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介状态也就是暂时的状态,而入定後的意生 身本身也是暂时的状态,两者是很类似的,因为两者都有识离躯的过程也都产生意生 身。请以『意生身』找杂阿含就会找到,阿含是有讲中阴的,只不过阿含是师父用的 大纲,详细的解说得问师父。以藏传来说就直接将入定的状态形容为定中阴,像藏传 之所以能以梦法来修解脱道(然非现证法门),其理论基础也类似,都是关於意生身模 拟死亡中阴的修习。也因此如果某某法门没有禅定的修习,自然无法了解中阴。 这也是为何阿含经这类现证法门(也就是止观二道)会需要有禅定的基础的原因,因为 阿含所描述的止观二道其过程就是灭五蕴,五蕴灭同时也是死亡时会自然发生的(受 生时五蕴再生),换句话说止观二道也就是种死亡模拟,一个有死亡经验的人才能知 道自己死後能不能般涅盘,此为现证之意。 解脱道的心要如世尊所说就是灭五蕴,而五蕴灭也是死亡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差别在 於一般人在过程中是随业受报且没有经验,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Wed Aug 19 11:06:42 2015 而经中以印章印泥做比喻,其实是用来解释人命终到中阴『识之间的转换』,本身是 不一不异如MHB所提的恒河水比喻。业力随身则是不变,除非识灭永不再生。请想想 ,如果印泥是识,那啥是印章?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Wed Aug 19 11:15:59 2015 《修行道地经》卷1〈五阴成败品5〉:「尔时其人命已尽者,身根识灭,便受中止; 譬若如称,随其轻重或上或下,善恶如是。神离人身住於中止,五阴悉具无所乏少。 死时五阴不到中止,中止五阴亦不离本也;譬以印章以用印泥,印不著泥亦不离之; 如种五谷苗生茎实,非是本种亦不离本;如是人死精神魂魄,不齐五阴亦不离本也。 随本所种各得果报,其作德者住善中止,履行恶者在罪中止,唯有道眼乃见之耳。」 (CBETA, T15, no. 606, p. 186, a30-b8)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Wed Aug 19 11:18:29 2015 上述修行道地经经文末了所说中阴现象『唯有道眼乃见之耳』也是在告诉我们,能得 见中阴现象本身得有不只两把刷子才行。如地藏经所云能见地狱实相者『若非威神终 须业力』。 > -------------------------------------------------------------------------- < From: 杨灏灏 Time: Fri Aug 21 14:14:28 2015 有没有中阴是至今诤论问题,部派佛教的大哉问之一,虽然北传藏传因为瑜伽师地论 终止争论—定论有中阴,不过南传佛教依然认为无中阴。 能靠瑜伽师地论,是诉诸弥勒的权威性,不过不承认者恒无用。 藏传六中阴说是比较後来的说法。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Fri Aug 21 16:01:23 2015 某一天两个小和尚在争论有没有中阴,僵持不就跑去问老和尚。 小和尚1说『因为这样这样,所以我推断有中阴,老和尚您说是不是?』老和尚沉吟 半饷『对』,小和尚1很满意的磕头走人。 没多久小和尚2来了。 小和尚2说『因为这样这样,所以我推断没有中阴,老和尚您说是不是?』老和尚沉 吟半饷『对』,小和尚2很满意的磕头走人。 在旁边的小和尚3看在眼里很是不解,他也问了:『老和尚你说两个都对,到底是谁 对?』 老和尚看著他说『你对』。 小和尚3说『师父师父,你当我是笨蛋喔。现在是2015年了我也会上网喔,已经看过 『老和尚说你对』的故事了』 老和尚说『那你还在杵这里做啥?,没听过CBETA吗?』 > -------------------------------------------------------------------------- < From: RG Shi Time: Sat Aug 22 08:27:47 2015 没听过 CBETA。 没听过有人把CBETA写在他/她的论文参考来源的。CBETA做了这麽多 年,真是可惜,就求得学术一席之地这件事上来说。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666/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