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72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标题: 请教大家 时间: Thu Nov 09 11:56:45 2017 请教大家: 证初果後,到二果、三果、四果的「修行方法」。 感恩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1:58:15 2017 真是大哉问,请已证初果圣者慈悲教导。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2:30:36 2017 XD 你後面那句请初果圣者开示真有趣~我摸著头笑很久~看到你这样回我很犹豫该不 该回XDDDDD 没证果的可以回嘛~???我是凡间愚痴凡夫XDDDD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2:35:05 2017 可以啦,理论上来说我们将来都会解脱,现在先回一下应该是没关系的。?? 抱歉,开开玩笑,请别介意 :P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2:05:27 2017 ??? 如果真的证初果 那修行的法次法向就 是正确的 既然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後 面的路会不知道怎麽走吗? ……所以重点是要先证初果吧……: 杂阿含797(1067)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2:13:55 2017 SORRY 就是未证果 才不知道後面的道路 请仁者垂哀 条理显示後面的道路为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2:23:58 2017 Archie Chuang 那不先问初果 先问後面的是=.=?...杂阿含经文我觉得写得很清楚了 如果愿意看经建议从杂阿含12卷~283经一直看下去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2:25:04 2017 谢谢你提供宝贵的意见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2:32:28 2017 说一切有部系统答案:和证初果一样止观方法。除了加深定力可修可不修。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7:45:46 2017 谢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8:34:22 2017 有部认为提升定力对证果有帮助,有部特色定-杂修静虑就是一例。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01:24:53 2017 一切有部修道证果在杂阿□昙心论卷第五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01:28:51 2017 从是名为□ 於法觉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观察四圣谛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01:29:14 2017 法增长已 生顶及於忍 得世第一法 依於一刹那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01:33:45 2017 一切有部经过□/顶/忍 /世第一 ,才迈向初果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11:49:49 2017 比较详细的说:修出二果三果有两条路线,把定力直接修上去,或者观四圣谛。有部 论义世俗道可断烦恼。还有苦集谛修欲界,灭道谛修三界接可。 白话说,有部认为只要一果者修出初禅,就有了三果。这是世俗道可以断烦恼。 修阿罗汉只能观四圣谛,而与以前区别在苦集二谛必须修色界无色界,灭道二谛三界 接可。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11:51:59 2017 为何四圣谛观察对象有三界区别?欲界贪与□隶属欲界,而色界贪无色界贪隶属色无 色界。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12:56:38 2017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12:57:40 2017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2:32:30 2017 在网路上查询到的,请大家指教。 如下: 作五项观察:(1)由此道得来的道智,(2)曾获的功德的果智,(3) 以之为所缘的涅盘 ,(4) 已断舍的烦恼,(5) 未断舍的烦恼。 初二三四果圣者皆如此反照观察,但四果圣者已无未断舍的烦恼可观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20:37:55 2017 这应该是十六观智的省察智, 也就是证果後所进行的省察. 不是证果前修行的方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20:40:35 2017 是的 我们是讨论证果”後” 是否再提供补充 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20:56:20 2017 我简单解释一下, 十六观智就是修行的次第. 以初果来说, 第十四智是初果道智, 第十五智是初果果智. 第十六智就是初果的省察 智. 此时初果圣者会省察道智果智的功德及已断未断烦恼. 例如初果断身见结, 但没有断贪、□等结。 你所列的就是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确是证果後. 但并不是继续证二果的方法, 你原 本的问题应该是要问继续证二果的方法吧?! 要继续证二果, 方法和证初果一样, 就是继续深入十六观智, 同样观五蕴无常、苦、 非我,就如 Linus Hsao 引用的 《杂阿含经》卷10(二五九)经。 二果的道智、果智生起後,依然会有你贴的这段省察智. 四果都一样,只是四果的省 察智就没有任何未断的烦恼可以省察了, 因为烦恼都断尽了. 所以我只是要表达, 你贴的只是证果後的省察智, 是证果的最後一个步骤. 不是继续 修证下一个果位的方法, 修下一步的方法就是回到最初的步骤, 再来一次就对了.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21:08:25 2017 我换个更简单的比喻好了. 例如要吃一顿美好的餐点, 它的方法是: 买菜、洗菜、煮菜、煮熟、吃饱、散步消化。 而Archie Chuang 贴的那段,就类似 "散步消化" 的步骤。 它是吃饱後的动作,但不是准备下一餐的动作。虽然它的确是在吃饱和下一餐的中间 。 :) 而下一餐的方法,就是和第一餐一样: 买菜、洗菜、煮菜、煮熟、吃饱、散步消化。 这样应该比较好懂了。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21:10:10 2017 Heaven Chou 感恩您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21:16:36 2017 看来 Heaven 很会煮菜喔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3:47:36 2017 都一样,阿含经中就有。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4:04:44 2017 谢谢你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4:09:24 2017 能约略说明或指出经文位置吗?感恩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4:11:57 2017 《杂阿含经》卷10:「(二五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罗在耆□崛山。 摩诃拘□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时,摩诃拘□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 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 、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阴 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 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 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摩诃拘□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言:「拘□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 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 摩诃拘□罗又问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言:「拘□罗!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 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摩诃拘□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诃拘□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 、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CBETA, T02, no. 99, p. 65, b5-c11)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Nov 09 14:12:59 2017 谢谢??谢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16:43:26 2017 顺便请问法友们: 《杂阿含259经》及《相应部22相应122经》.同样都是说明: 欲证得初果~四果.都必须如理作意五取蕴为:无常、苦、病、肿瘤、箭、、、、空、 无我。 即使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也依然是如此的修行.为什麽呢? 《杂阿含259经》说: 「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 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 《相应部22相应122经》说: 「阿罗汉比丘也应该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 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 学友!阿罗汉不再有更进一步应作的,或对已作的增加[什麽],但当这些法已修习、 已多修习时,当生导向乐的住处,以及正念与正知。」 *** *** *** 然而.在《增壹阿含34品1经》却是这麽说的: 「诸比丘问曰: 「阿罗汉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 「汝等所问何其过乎!罗汉比丘所作以(已)过,更不造行,有漏心得解脱,不向五趣 生死之海,更不受有,有所造作。 是故,诸贤!持戒比丘、须陀{恒}[洹?]、斯陀含、阿那含当思惟此五盛阴。如是, 诸比丘!当作是学。」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298.htm 《增壹阿含34品1经》说:「持戒比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必须思惟五盛阴。 」 而阿罗汉不在此限.所以就不必思惟五盛阴了? 舍利弗报言:「汝等所问何其过乎!」 这似乎是有点责备的语气啊! ^_^ 请问法友们: 如何解读《增壹阿含34品1经》?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Nov 10 21:50:20 2017 如果不考虑经文传抄的错误,我的善意猜测如下。 :) 前者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与辩才无碍的摩诃拘□罗尊者二位在对答。这二位都是 高手中的高手,他们应该不是有问题在请教对方,而是在彼此印证或参考对方会如何 回答,而且摩诃拘□罗尊者好像是舍利弗的舅父,所以二位是各尽所能的回答对方的 问题。 至於增壹阿含那段,应该是比丘们在向舍利弗尊者请教,但大概是为了问而问,已经 问过头了。明明还在学走路,却问如果100公尺在九秒内跑完,要怎麽保留成绩才能 被国际认可? 所以舍利弗尊者才说,你们问的已经超过该问的□围了,阿罗汉的等级是如何高啊, 还需要我来教他们学习怎麽做吗? 也就是请那些还在学习中的比丘,不管是初学或证三果,一律思惟五阴无常苦无我。 至於阿罗汉圣者,不是不用做,而是阿罗汉自己知道该怎麽做,你们(指比丘们)不用 替他问,真的阿罗汉也不用我(指舍利弗)来教。所以就没有说【阿罗汉也是思惟五阴 无常苦无我】。 以上纯猜测。 ^__^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Nov 11 20:46:29 2017 再顺便一提: 思惟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具体修行方法,即是:【四念处】。 《杂阿含621经》、《相应部47相应4经》就都清楚说明: 刚出家的凡夫比丘,应当教他修行四念处。 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圣者,也要继续修行四念处。 至於所作已作的阿罗汉圣者,仍是不放逸的修行四念处。 *** ***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21.htm 《杂阿含621经》 佛告阿难: 「此诸年少比丘当以四念处教令修习,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 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 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於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 若比丘住学地者,未得进上,志求安隐涅盘时,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 正念、正智,寂静於心;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 智,寂静於心,乃至於法远离。 若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正知善解脱,当於彼时,亦 修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於心;受……心……法法观 念住,乃至於法得远离。」..... 《相应部47相应4经》 ...世尊召唤比丘们……(中略)这麽说: 「比丘们!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来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们!那些比丘的四念住修 习,应该被你们劝导、确立、建立,哪四个呢? 来!学友们!请你们住於在身上观察身,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 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身的如实智;请你们住於在受上观察受,热心的、正知的、 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受的如实智;请你们住於在心上观 察心,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心的如实 智;请你们住於在法上观察法,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 心一境的、为了法的如实智。 比丘们!凡那些有学、心意未达成、住於无上离轭安稳希求中的比丘,他们也住於在 身上观察身,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身 的遍知;住於在受上观察受,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 一境的、为了受的遍知;住於在心上观察心,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 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心的遍知;住於在法上观察法,热心的、正知的、成为 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为了法的遍知。 比丘们!凡那些烦恼已尽、修行已成、应该作的已作、负担已卸、自己的利益已达成 、有之结已被灭尽、以究竟智解脱的阿罗汉比丘,他们也住於在身上观察身,热心的 、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离身缚;住於在受上观察 受,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离受缚;住於 在心上观察心,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境的、已离 心缚;住於在法上观察法,热心的、正知的、成为专一的、心明净的、入定的、心一 境的、已离法缚。 .... 比丘们!凡那些出家不久、最近来此法律的新比丘,比丘们!那些比丘的这四念住修 习,应该被你们劝导、确立、建立。」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72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