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809/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标题: 汉传佛教讲求 时间: Sun Mar 25 17:47:30 2018 汉传佛教讲求 行菩萨道直至成佛 那上座部佛教 为何不也这麽做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r 25 17:57:10 2018 先去了解过 我们经典吧~~?????? (有引战 之嫌 恕不再回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r 25 18:05:41 2018 人各有志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r 25 20:31:45 2018 我想也是 X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r 25 18:42:59 2018 上座部佛教有发展自已的菩萨道,但他们的理论中,菩萨的道果不高於阿罗汉,因为 修到阿罗汉就出轮回了,所以要走菩萨道要不停轮回修行波罗蜜,直到修成具足教化 众生能力的佛陀,但佛陀也是最後一世。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r 25 20:21:15 2018 因地制宜 随顺众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r 25 23:47:39 2018 部派佛教已经分裂的事实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02:01:11 2018 建议您了解佛教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是如 何演变的。 南传佛教的巴利经典,与北传佛教的阿含经,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佛教经典,可以探 索原始佛教的面貌。 上座部佛教所依据的经典是:巴利三藏。 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时期,巴利三藏就传入斯里兰卡、缅甸等地,两千馀年来,一 直以较为原始的形态保留了下来,未曾有明显变更。 根据现代佛教文献研究,一般认为,大乘佛教兴盛於公元2世纪至3世纪间。 集结於公元前3世纪的巴利三藏,与兴盛於公元2世纪的大乘佛教,相差了500年。 所以: 在巴利三藏中,没有後期佛教的[大乘、小乘]的争议。 在巴利三藏中,虽然也有一些佛本生故事,但是并没有鼓励修行[菩萨道]。 在巴利三藏中,菩萨就是[成佛前的凡夫],例如:娶妻生子,享受世俗欲乐的悉达多 太子,就是真正的菩萨。 在巴利三藏中,没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 *** *** *** 为什麽会有所谓的“大乘”、“小乘”呢? 话说在佛灭(佛陀般涅盘)後五百多年(公元前1世纪),印度本土兴起了一场佛教 改革运动,主张修行菩萨道,普度众生,并以成就佛果为最终目标。 这些新兴的佛教自称“大乘”,并把以前的佛教传统和当时与之并行的说一切有部、 经量部、大众部等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 然而,上座部佛教早在佛灭二百多年的阿首咖王(Asoka, 阿育王,公元前3世纪在位 )时期,即从印度往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大乘”“小乘”之分是在其後两 百多年才发生於南亚次大陆的事。 所以,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整套巴利三藏及其注释中,都找不到“大乘”、“小乘” 等北传佛教的专有名词。 就像中国大陆在20 世纪50-70年代经历了“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如果你 一定要把“四类分子”等的帽子硬扣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头上,很 容易闹出历史笑话! ~~摘录:《您认识佛教吗?》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11:21:24 2018 能够彻底修行上座部佛教 [到底] 我想也不容易^^。 南传佛教 阿姜查 比丘,到坟场修行的经验,我建议可以读一下,真是吓死我XD, 我也常问自己:我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吗? 引用印顺法师的话:当我们在争论中观与唯识哪个更究竟时,我们好比在山脚下,争 论哪座山比较高,而如果真的爬到顶峰,山与山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12:33:53 2018 bodhi=觉,sattva=有情众生。菩提萨□其实字面上意思就很明确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20:43:46 2018 能否请您说明清楚,您这个回答和问题有何相关?谢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20:57:05 2018 我的意思和 Jiss Ye 的贴文一样:「在巴利三藏中,菩萨就是『成佛前的凡夫』。 」如果对於「菩?」的定义不同,那再讨论什麽是「菩?道」也是无用。大乘的解释是 「补处菩萨」接下来要成佛了。小弟认为如果 sattva 是有情众生的话,那菩萨应该 是「有情」,也就是有觉的人。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12:35:24 2018 大乘也有不净观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20:55:48 2018 Peter Yang 同学,诚心的建议您好好去读一读佛学基础,像圣严法师的书就很好。 您的文章当中不正确的观念太多,多到没有办法修正。也没有时间一一去修正,基础 功夫必需由您自己去加强及建构。请记得,八正道当中,正见是第一最重要,没有正 确的知见,往上如何的叠层架屋都是危楼,自误误人而已。 这段时间,非常非常多的同学很用心的回答您的问题,花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脑 力来帮助您学习佛法。但是您似乎一点也没有了解大家对您建议的重点。请您好好的 找一位善知识学习,并且到正信的佛教道场真正皈依三宝,受戒,持戒。再进一步, 到正信佛教道场学习佛法的禅修,一门深入,老实修行。相信这麽做,会比您花大把 时间在这边天马行空,讨论您「想像」出来的佛法,来得有用得多了,衷心的祝福您 在菩提解脱道上精进有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21:31:24 2018 Yen Cheng Shi 能否请您说明一下您这个问题,汉传佛教强调什麽,上座部为什麽 要照著做?这二者末学看不出有何相关。 您这麽问,大家的讨论会流於空泛,摸不著边。如果是末学程度太差而看不出您这个 问题的逻辑性,那也是真的,末学的程度不好在这边是人尽皆知,那就更要劳烦您, 将您的问题说明清楚,谢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23:14:17 2018 Cathy Kao转过来问,为什麽上座部佛教不走跟汉传菩萨道的路?(我是替Shi转问),上 座部有解释菩萨道吗?(原题....汉传佛教讲求 行菩萨道直至成佛那上座部佛教 为何不也这麽做 ?).......先表明我的立场,我不企图解决这个问题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Apr 17 13:26:06 2018 很抱歉,上面原本我写了一个留言,经板友提醒,我自己也承认那是一个很不恰当的 言论,所以删除了,在这边向 乔瑟夫 同学道歉。对不起,以後我会注意自己的发言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Mar 26 23:19:38 2018 Cathy Kao你可以引导问题成两个导向,a.找出上座部对菩萨理解或解释的论点或观点 ?b.找不出上座部对菩萨理解或解释的论点或观点?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Mar 27 06:49:50 2018 http://yinshun-edu.org.tw/archived/dynamicdata/flash/book/b04/b04_chap10_h orngYinn.php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Mar 28 12:03:26 2018 生死轮转是长久不可计算的。有些人的意愿是跑马拉松,另一些人却选择跑百米接力 。当不再有人接棒跑百米接力时,就由已达到终点跑马拉松者指导如何跑百米接力, 一棒接一棒的传承下去。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Apr 16 11:41:33 2018 上座部佛法盛行的地方当然也有菩萨道,那里的菩萨也从来没有比较少过。 所谓的菩萨,严格定义的话,是指这个人在今生就已经具有能够证得阿罗汉的资质, 却因为不舍众生苦,而发愿经历漫长的生死来圆满波罗蜜,证无上正等觉,成为度脱 无数天人的佛陀。 站在希望一切众生速能离苦得乐的立场,佛陀不会随随便便鼓励人走上菩萨道,因为 走上这条路所需多经历的不是几百世、几劫,而是不可思议久远。佛陀自己走过这条 路,明白其中的辛苦,也明白这都是行者根性不同,没有高下之分。 站在成就佛果能度脱无数天人的立场,对於能行、愿行、已行菩萨道的人,佛陀则是 会给予鼓励与安慰,宣说种种法门,就好像慈母为了决定远行的子女添加种种衣物装 备。然而因为佛陀自己走过这条路,所以也明白无论再怎麽想帮助,慈母也无法代子 女行走。 因此不要因为自己的宗派强调菩萨道,就说其他宗派不慈悲,同样的也不能因为自己 的宗派不强调菩萨道,就认为提倡菩萨道的宗派非佛陀所认可。 强调与不强调菩萨道,有其不同的说法因缘,却都是佛陀的慈悲,南传的菩萨道是在 尼科耶( nik?ya)中以本生(J?taka)的方式来阐明,或许当时、当地的环境以及听 法因缘比较适合以这种方式来学习菩萨道,所以千万不要轻视任何宗派,探究佛法也 不需画地自限。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Apr 17 23:51:55 2018 一位法师在密集禅修时,一开始进步很快,後来卡住。後来禅师询问,您过去是不是 发了很多菩萨愿,回:是的。 禅师建议法师舍愿。并不是不帮助人,只是求解脱道路上,跟发菩萨愿再来轮回,二 选一。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Apr 18 05:40:55 2018 这位法师大概需要用大乘禅法继续精进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Apr 18 06:01:06 2018 法师是汉传出家20多年。我听到他分享这个经验,也觉得蛮有趣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Apr 18 06:10:22 2018 魏孝丞 在书上有看过类似的例子,不知道是否是同一位当事人。当时的第一个反应 是菩萨愿障碍了解脱,後来想想应该是修行路线走到叉口。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Apr 18 06:14:06 2018 应该不是喔!!这是最近听法师亲身分享去禅修时遇到的经验,以及禅师的建议。 以前我对这种会蛮困惑,现在听一听觉得接受度很高。就像这位禅师也是持续在指导 想精进的人禅修,这从世间来看也是一种菩萨行,教导离苦道路。只是他们舍掉发这 种世世轮回的愿,专注往解脱道路冲刺。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Apr 18 06:52:32 2018 魏孝丞 阿姜满尊者传也有这麽一段。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Apr 18 07:17:58 2018 魏孝丞 说的岔路是菩萨乘跟声闻乘的方向不同,修行方法也有差异,所以原来修汉 传的法师在一个点碰到这情况。要麽用大乘禅法继续精进,要麽转换志愿。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Apr 18 18:09:56 2018 Victor Charles Chang 这跟那一种禅法没有关系,而是努力的重点要转往波罗蜜的 圆满,北传讲六波罗蜜,南传则是强调十波罗蜜的圆满。 比如说发了度众生的愿之後,由於这种愿多半清净而力量很大,因此在此生就冲刺涅 盘的这个方向上,这个愿就会成为一个挂念、障碍,南传一些部派认为这种情况此生 最多只能证到行舍智。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809/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