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
阅读文章: 第 103/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BlackJack (BlackJack) 看板: BudaSitting 标题: [转载]射艺中之禅导读(八) 时间: Wed Jul 2 23:23:56 2003 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bwmc.org.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第八讲 八十三年十月三十一日 日常法师开示於凤山寺 现在不按照本书的页数,一段一段的和大家讨论,而是先指出几个重要的大纲,再说 明它所要显示的内涵。 从三十八页一直到三十九页,书中告诉我们,学射艺是进入大道的一个方法。但是射 艺要学到什麽状态呢?它所要达到的那个状态叫做「无机心」。「无机心」不是痴痴呆呆 的状态;有时候我们坐在这里,糊里糊涂的像睡觉一样,这个不是「无机心」。它是我们 内心当中的执著,澈底净化的状态,那个时候宇宙间的所有东西,我们都可以看得清清楚 楚,它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本书所提出的,还仅是局限於射艺的这一部份)。 作者的故事你们仔细看完了以後才会了解,只有在「无机心」的状态当中,才能够做 到别人绝对做不到的事情。换句话说要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定得在「无机心」的状态 当中做好。不过,有一个现象是我们要特别小心的,那就是证入「无机心」的状态时,思 惟和练习的能力都会消失,怎麽办呢?惟一的办法是事前做好准备,所以三十八页上面告 诉我们,在还没有进入「无机心」之前,可以学到的技术部份,必须练习到十分纯熟的地 步。 禅宗所说的「开悟」,也就是佛法所说的证入空性,其特徵即本书所说的「无机心」 。不过性质虽然相同,「开悟」的内涵远超过本书所说的「无机心」甚远。二者深浅有别 ,但都有个共同的情形,那就是假如先进入「无机心」的状态,学这件东西不但学不好, 而且也不会、不想去学。所以本书才会提醒我们,在还没有进入「无机心」之前,关於这 个学问的技巧部份要先练得非常纯熟。所以作者必定要先把「射箭」的技巧射得非常纯熟 ,就如写字要写得非常熟练一样。做任何一件事情无一例外,愈练愈熟,愈熟愈巧,所以 有一句话说「熟能生巧」。譬如骑脚踏车,刚开始练的时候,坐上去、跌下来;坐上去、 跌下来…练到最後,技巧纯熟了以後,一跨上去,两脚一踩轮子,车子就自然往前滑动, 不用刻意去想要转弯、想要煞车,到时候自然就转弯了、就煞车了,不用动脑筋去想,只 要坐上去,自然就不会跌下来,这个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无机心」。因此必需先把那技 巧学会了以後,就会自然而然用「心」来驾驭。不过这个「心」还存在著执著,所以这本 书就告诉我们,必需把属於技巧的那部份练得非常纯熟,练到什麽状况呢?好像自动自发 的样子,实际上还是由「心」来控制,进一步再把那个「心」进入到「无机心」的状态, 到了那种状态,所要学的那样东西——现在作者所要学的是射箭,就可以达到别人绝对做 不到的地步。 学习任何一个「大道」都一样,得先把它的技术部份学得十分纯熟,例如日本人学「 武士道」,第一步得先把剑的技术部份练熟;学「花道」,第一步得把插花的技巧学好; 学「书道」,第一步得先把练字的技术练好……既然无一例外,那麽,请问,我们现在所 学的「佛道」,在正式进入「无机心」之前,应该学些什麽呢?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准备呢 ?准备些什麽呢?言简意赅的说就是六度万行!一定不能等到证了空性以後,再去行六度 万行。【法华经】上面就告诉我们,一旦证了空性以後,处在空性当中,不但活动的能力 大大减低,而且也不想去动了。所以佛经上面告诉我们「沉空滞寂」,那种非常美妙的境 界现起,谁还愿意去动、去忙其他的事情呢?因此证空性之前,一定要先去帮助人家,学 习各式各样的东西,这就是相当於本书作者所说的,应该练的技巧部份,要把它整个学会 。「广论」也是如此说的:一定要先学悲心,否则一旦证得空性,在「空」当中什麽都缘 不到,也不会去缘。可是,假定为了救一切众生,那个强大的悲心引发出来以後,即使证 得了「空性」,那个「悲」的力量馀势还在。你们还记不记得「广论」这段话? 努力学到後来会怎样呢?我们看三十八页的最後一行:「它对外的表现必须自动的发 生,而毋须靠智能的控制和思惟。」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骑脚踏车的状况,刚开始做时很困 难,等到纯熟了以後,就能得心应手。当把技巧部份练熟以後,再进一步练习「无机心」 。 正因为这个技巧部分必须非常熟练,而那个技巧又是没有什麽道理好讲的,所以,只 得重复练习以达纯熟。我们要学一样技术,一天到晚只靠老师告诉我们要这样、要那样, 有没有用呢?没有用的!就像要学游泳,老师在课堂里面教导我们技巧,教完了,发一张 考卷给我们,我们一一做答,结果考了一百分,等到真正跳到水里面要游泳时,这「一百 分」有没有用呢?「一分」都没有用!你考的分数是一百分,跳到游泳池里就像石头沉下 去了,严重的话还会遭到灭顶的不幸。所以不能只在教室里面教我们怎麽游泳,而是带我 们到游泳池里,不停地游,不停地练,把老师教我们的方法熟练,如此也许卷面上「一分 」都考不出来,但是真正游泳的时候,有能力浮在水面上,一跳下水能得心应手地游来游 去。因为这样的理由,所以,书上三十九页第二行这样写著:「日本式的训练和教导,正 是采取此一形式,并以熟练为要旨。」为了要达到熟练,没有道理可讲,也没有其他的办 法,惟一的方法—「练习,又练习,再练习,重覆又重覆,愈练愈加紧,是它最突出的特 色。」我们做很多事情,都要这样做,才能熟能生巧,水到渠成!既然任何事都要这样, 那最究竟、最圆满的佛道,怎麽能不这样地练习、这样地重覆呢?做一件事,不管遇见多 大的困难,绝对不要退,要嘛不做,做了以後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必须要以这个意 志去克服一切困难,才可望做到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练习…直到纯熟成功,否则会做了一 点点或遇到困难,就觉得好麻烦,而退却下来,甚至於会痴望奇迹出现,最好样样东西从 天上自然掉下来,最好今天晚上睡了一觉,明天早晨醒来就成了佛。——然而天下怎会有 这种事情?本书这一段的叙述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这一个特点。 成功不会凭空掉下来,技术纯熟一定要重覆练习,所以第三行继续写著:「这占了整 个训练中长长的一段。一切传统的艺术,莫不皆然。示□,示例;本能,模仿-这就是师 生之间的基本关系。」这是日本人一向采取的方式。我们都知道,中国有非常深厚的道德 交化,但这一套固有的传统宝贝,自从西方人的科学文明进来了以後,几乎被毁得无影无 踪,真是可惜。反过来,看看日本,日本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包括佛法。当 西方人的概念传到日本的时侯,日本人尽管也接受西方现代的科技知识,但是并没有把自 己的传统遗忘或摧毁。看三十九页第四行所写的:「虽然在最近的数十年中,日本引进了 新的教育题材,欧洲式的教育方法,也已获得了立足之地,无可否认的为日本人所了解与 施行。」这几句话,就是说明日本人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但是有没有放弃自己的东西呢? 我们看下面这句话:「但日本人对新事物的初期热诚,却并未使此教育改革触及日木的艺 术风格。」这几句话更清楚地指出,日本人不但吸收了西方人的教育方法,而且对西方人 传进来的新事物很热衷,甚至於把日本很多传统的方法改革了,但日本基本上的艺术风格 却一动也不动,换句话说,日本的艺术风格保留的完完整整,丝亳未损。 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後提出一个疑问说:「这是怎麽回事呢?」也就是说,日本人的艺 术风格怎麽会不受西方的影响呢?下面那一段很有趣,作者说:「这个问题不很容易答覆 ,但是仍须一试。即使是一个很概略的答案,也可以使读者多少明了,他们教导的法式和 模仿的意义。」虽然很难回答,他仍旧愿意试一试,的确,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思惟观 察的地方。为什麽在这里要停下来思惟呢?假如我们真正能了解这个特点的话,可以不断 吸收外面又多又新的知谶,吸收以後不但可以利用它,而且自己好的东西也不会动摇。否 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顽冥不灵,固守自己的东西,不肯去吸收外来的东西,结果呢 ,因为时代在变,别人的确有好东西,我们因为不能吸收,而为潮流所淘汰。另外一种是 一味求新求变,吸收了外面的好东西,却把自己原有最精彩的东西毁掉了,後一种更可惜 。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不幸。我们古代有最精彩的东西,但都因吸收 了外来的东西而毁掉了。实际上,拿外国人最精彩的和中国人最精彩的相比的话,完全没 得比。西方人最精彩的假定值一百块的话,那麽中国人最精彩的至少值一千万,一千万和 一百块钱,怎麽能比呢?现在我们居然把西方的「一百块钱」拿进来,把自己的「一千万 」毁掉了,岂不是颠倒? 你们现在看到日本的禅道、射艺很有名,但是仔细想想看,日本人所讲的禅,是不是 从中国传过去的?当然,禅的发源地是印度,因为佛教的中心在印度,但是禅的真正发扬 光大是在中国。还有日本的箭术,真正最早讲射箭的是中国,儒家的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可惜、後来没有传下来,而传到日本後,他们把它保留并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讲「射」是有师承的,不妨告诉你们几则中国古代有关射的故事。四书上面 提出两个故事,一个是夏朝的后羿,还有一个是周朝的尹公之他。我现在告诉你们尹公之 他的故事,他是一个武士,是带领国家军队的将军,有一次,正在与敌国打仗的时候,突 然生了病,不能休息也不能请假,他很担心,敌人正好趁他生病的机会攻打他,他就只有 死路一条了。於是他就问属下:「今天对方来的人是谁?」属下就告诉他:「来的人是敌 方射箭技术最好的一个人。」他一听高兴的说:「这下我得救了,我不会死了。」大家感 到很奇怪,就问他:「来的人既是箭术最好的人,你怎麽反而说不会死呢?」他回答:「 这个人的箭术,是跟他老师学的,而他老师的箭术正是我教出来的。我这个弟子是个很有 道德的人,他教出来的弟子一定也会尊重一个原则,绝对不会把自己学的艺术来害他的尊 长,所以我不会死了。」 果然,两个人碰面以後,对方看他一动也不动,完全不想射箭的样子,就问他:「你 为什麽不拿出弓箭呢?」他说:「我今天生病,没有力气,所以不能动。」对方一听,就 拿出一根箭,一根箭包括箭羽、箭镞、和箭□,中间是箭□,头上面装有铁制的金属物, 很尖锐也很牢固。对方就拿出那根箭来,在轮子上敲,把箭镞上铁的部分敲断了,然後才 射出箭。如果箭头上没有铁的金属物,即使射在身上,也不会射伤。对方为什麽要这样做 呢?他说:「因为我的老师是跟你学射箭的,所以我不能用刀来伤害你,这是讲『义』。 不过,今天我们相争是为了国家,所以也不能不射,只好把箭镞头上的金属物敲断,以免 射伤你。」最後,连射三箭,就离开了。这个故事说明了古代「师」、「弟」之间的关系 非常严密,射箭可不能随便射的啊! 我再讲几个故事。这些平常的人不了解,一定当作「故事」听,但我们要了解知道这 都是事实。你们有没有听过李广这个人?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人们都尊之为飞将军, 是西汉时人。有一次他到野外打猎,到了山上,有一块石头很像一只老虎,他远远的看, 看不清楚,误以为是一只老虎,就拿出一根箭来,对准那个石头射出一箭。李广是个神射 手,一射当然射中了。因为他以为是老虎,看到老虎一动也不动,觉得很奇怪,这只老虎 就是被箭射中,死了之前也要跳一跳、动一动呀!怎麽亳无动静呢?他好奇的跑过去一看 ,赫然发现原来是一块石头,更让李广惊奇的是那根箭整个的射进石头里面去了,他觉得 自己的力量怎麽这麽强啊!於是他回到原地再射,但是怎麽射都穿不透石头,只是射在石 头上面,一射到石头表面,「砰」一声跳掉了。「砰」一声跳掉了,再也无法射穿石头。 更早的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叫熊渠子的人,他是有名的神射手,有一天晚上, 他看见一只老虎,实际上这只老虎也是一块石头,他就拿出箭来,一射就射中了,当晚他 并末理会这只老虎。第二天跑去一看,和李广的情形一模一样,是个石头,而且他射出的 箭也穿透了石头,後来他又再去射,怎麽射也射不透石头。 还有一个更早期的人,也是个神射手,他更妙,他猎鸟不用箭,只用弓。通常真正打 中猎物的是箭,把那张弓弯过来,然後把箭射出去。但是他不是这样射伤猎物,他拿了那 张弓,对准一只鸟,「嘘」「嘘」的那麽一发,鸟就跌下来了。你们如果听见这个故事, 一定会想,这个人真是异想天开,做这种事情真是笑话。在以前我们一定会以为这是神话 ,但事实就是这样,等到你们把「射艺中之禅」这本书了解以後就会相信其真实性。 我但愿有机会把这个道理告诉你们,等到你们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以後,就会确信不疑 ,事情就是这样。但是最可惜的是我们现在都向西方人学习,西方人他们所见到的,不能 说他们见不到,但见到的实在非常有限,然後,自以为见到了一切,便否定所未见的一切 ,这是最最可怕的一个事实。 以简单的例子说明,譬如我们去量一间房子,量出这间房子有多少长,现在请问,假 如单单说这间房子有多长,这句话有没有多大意义呢?要表达这间房子的大小是没有多大 意义的,因为也许这间房子是三尺长,但是它的宽可能只有两尺宽,也可能是三、四尺宽 ,或五、六尺,同样的长,可是不同的宽,却会影响房子的大小。 进一步,如果这间房子要当仓库堆置东西的话,还要一样很重要的条件——它的高度 ,如果这间房子高度很低,堆置的东西就很少;高度很高堆置的东西就很多。实际上,还 有其他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存在,即使我们把这座房子造得很大,但是要堆置东西的时候, 说不定地基下面的土很松软,东西就堆不多了,随便堆放一点东西也许可以,如果要堆放 很重的东西,就会压下去,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与一间房子有关的东西很广很多,假如 只固执很浅的一部分,其它的部分我们就完全不能了解。现在的科学就是犯这个毛病,只 认识最小的一部份,然後在所认知的□围里钻牛角尖,总觉得自己这个最科学,其它的都 不科学,执守自己的而否定其它的。 当你们看了这本书以後,有没有注意到作者这个德国人为什麽学不好呢?因为他受了 西方人的影响。而日本人为什麽学得好呢?因为日本人有日本人的传统。所以三十九页倒 数第四行说:「日本学生来时带有三件东西:良好的教育,对所选艺术的热爱,和对老师 绝不批评的尊敬。」这三件东西对我们的学习很重要,为什麽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讨论 。 第一:良好的教育。我们对日本的整个风格,并不是很了解,以中国来说,我们的传 统,都是以儒家精神为主的,所以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孝悌」的教育。凡是一个讲孝悌的 人,不论走到那儿,一定会考虑到别人,对父母不但不会忤逆,而且听话孝顺;对兄弟不 但不会争论,而且友爱照顾。以孝悌为基础,进一步尊敬尊长,在这种情况之下,尊长、 老师给他的教导,它一定很恭敬、很认真的接受。可惜,目前的教育受西方影响,产生了 很大的缺点。最严重的是把教育交给「电视机」,孩子们从小看惯了电视,玩惯了电动玩 具,将来长大了无一技之长,更无刻苦耐劳之能力,只想坐享其成,想尽办法赚钱享受, 赚不到时就当流氓、去抢去偷,不如意时就飙车吸毒麻醉自己。这样的一生,最後一定下 堕。这真是现代教育带给我们的致命伤。 第二:对所选艺术的热爱。日本人一旦选定了一项艺术,就对它有非常强大的爱好, 而把全部精神贯注进去,这样才能够学得好。以我们现在来说,学了佛以後,要有非常强 大的善法欲,我们不但要学一生,而且要生生世世永远学下去,再大的困难绝不退却,不 到成佛绝不停止。因此,对於自己所选择的路一定要热爱它,才会推动著我们不停地走下 去。 第三:对老师绝不批评的尊敬。广论告诉我们,我们学佛学得好不好,依止师长极端 重要。当然,这个师长须是个好老师。如果找到具足条件的师长,对他要有信心。像本书 所说的,如果对老师没有绝对的信心,射艺是学不会的;而我们学佛更是重视依止师长, 更强调净信心的重要。 学生对老师要有绝对的信心,老师对学生又是怎样呢?书上说:「日本人的师生关系一 向是一项人生的基本义务。因此,在老师方面必须负起远超过他的职务的重大责任。」那 麽,老师是怎麽去教学生的呢?他不会讲很多道理,只是告诉学生怎麽做,所以四十页第 一行说:「老师常避免长篇大论的说教和解释,只循例发些命令,并不打算学生会问问题 。」老师只向学生发些命令,然後学生就在那儿慢慢摸索。学生做错了怎麽办?很妙喔! 大家看下面那一句话:「他对学生所做错误之努力,淡然旁观。」学生错了,老师不急著 纠正他,就让学生在错误当中不断的摸索,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毫不希望他们有 独立性和自发性,只是耐心地等待他们生长、成熟。两者都有的是时间:老师不催逼,学 生也不过分耗费精力。」 为什麽老师这样对待学生呢?我们看下一段第一句话:「老师完全无意要学生的艺术 禀赋提早成熟。」这一句话很重要、很富意义。做任何事一点都急不下来的,不管是老师 教还是学生学,都须一步一步的努力做才可望完成。那麽老师第一件要做的是什麽呢?请 看下一句话:「他认为他的第一件工作便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精娴技巧的匠人。」学生怎麽 办呢?书上说:「学生则以不倦的精进为报答,以实现老师的这一番心意,就像他再没有 更高的志趣一样。」学生努力把自己应该学的技巧,学得非常的熟练。虽然,他真正的目 标不在技巧,而在「大道」,也就是「无机心」,可是,第一步老师根本不教「大道」, 只是让学生在技巧上面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如果像一般人一样,说「我是求大道 的人,老师怎麽一天到晚只教我这个呢」?就会因此抱怨而退失信心。所幸日本人先天上 面教育就非常优良,学生不会抱怨。老师教他怎麽做,他就死心塌地的做,而且以精进不 倦做为报答;老师教他继续磨这个,他就去磨这个,而且很努力的去做。这两句话,对我 们学佛的弟子是极端重要,如果这一点学不好,学佛是绝对学不好的。 我们学佛,常常有一个概念——我来就是要大彻大悟的,我来是要成佛的,我来是要 往生的,我来是…,一大堆的要这样、要那样,心里面老是想要很快达到目标。学佛就希 望三天能成佛;三天不成,三个月总成吧;三个月不行,三年总成吧!念佛就希望老师赶 快教我怎麽念,才可以念得一心不乱,好往生极乐世界;参禅就希望老师赶快教我开悟的 方法。事实上,佛说得很清楚,佛最赞叹随喜的是「六度万行」。他前面不教我们怎麽大 彻大悟,教我们要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自利以後要利他,行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世间的艺术要想达到登峰造极都不可以急,何况是世出 世最圆满的佛法?学佛居然匆匆忙忙的急求解决,有这个道理吗? 谈到这里,有人会反问:如果我们不著急,那在生死当中流转,不是很危险吗?那怎 麽办呢?例如大家常说的「隔阴之迷」,到时候怎麽办呢?本书前面说的技术部分要练得 很纯熟,我们做护持就是做那个技术部份。现在我们修行佛法的人,要行六度,资粮才可 以积聚,那麽,万一积聚不足就死了,怎麽办?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既然是护持别人学 ,自己学都还没学,那麽,万一还没学到就死了,怎麽办?这个问题,佛法里都给了我们 最完整的答案。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会是护持,是因为资粮不够,所以,这一生我们努力 护持,下一世来我们就像小沙弥一样,十二岁就被送到佛寺了,身不由己地来学,我们的 希望不就是如此吗?这个道理了解了以後,对我们该做些什麽事就很清楚了,而且知道做 事的时候要全副精神去做。否则,又要学又要做事,结果两头都想顾,两头都顾不好。 总之,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走的路,然後,一步一步稳稳当当的走;这一生、下一生 、再下一生、生生世世的走上去。 我们再回到要讨论的课程,书上四十页以後,作者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譬如插花 、画画、艺术等等。这一部份你们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不必再细说。现在跳到第四十三 页,由於老师不断的教导他,慢慢的,他才有了这样的成就,成就了以後呢?看这一页的 第二段:「即令他的才具足够胜任这愈益加重的压力,在他成功之途上,仍有一个极难避 免的危险。这危险不在他因自满而浪费了生命——因为东方人并没有妄自尊大的素性—— 而是在有了成就以後,声名大噪,遂致故步自封。换言之,其危险性乃在於从此他的行为 便处处表现,惟有艺术性的生命,才是正当的生命。」这整段话的意思是什麽呢?眼前我 们虽然还没有到书中所说的程度,但是它的确是我们修学过程当中,将来会遇见的实际问 题。自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都是最危险的东西,更确切地说,一个人一自恃,会以为 就是这个才是对的,别的都不对、别的都不行,换句话说,慢心一起,就会「慢如高山, 法水不入」,现在的科学家也犯了这个毛病,如果说科学家毫无成就,那也不够客观,的 确有他们的观察面。但是,最麻烦的就是「自恃」,总以为除了科学以外,别的东西都没 有了,实际上他们所看见的仅是宇宙当中最细微的那一点,比起宇宙的浩瀚几乎等於零。 老师早已预见这个危险,因此很谨慎而敏捷地继绩引导学生,及时拨转学生的方向, 以免学生走入歧途。但老师毕竟只是引导,这一条路还是学生个人自己去走的。所以四十 三页的最後一行说:「老师就像这样的让他的学生走他自己的心路历程。」日子久了,学 生会产生什麽情形呢?继续看,四十三页最後一行:「接受力日益增加的学生,也让老师 将若干他只曾耳闻的事物景象,引入他的视域。由於他自身的经验,这些景象的真实性, 到此已渐渐成为可以捉摸了。」因为学生不断地走,慢慢的,接受力自然一天一天的增长 ,也就是说他自己经验到了。很多事物的景象,必须自己经验到了,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 性,在没经验到之前,听老师讲,经验到了以後,自己看见了。由於他亲自体验到,所以 以前只是耳闻的事物景象,现在引入他的视域;以前这些景象模模糊糊的,现在都变成真 实而且可以捉摸了。 这些描述都是说明佛法最重心的道啊!所以下面说:「老师叫这些景象做什麽名称, 完全无关宏旨,他也许根本不提它们的名字,而学生却能了解他的意思,即使老师保持缄 默也一样。」最後一句话很有意思,即使老师不提,不只是不说明,连口都不开,学生也 能体会得到。说到这里,佛门里面有一个公案——「不二法门」这是【维摩诘经】上的一 段公案。很多大菩萨谈论佛真实的境界是什麽?大家纷纷描述,最後,文殊师利菩萨请最 高位的一个大菩萨——维摩诘大士,请他说说看佛的实相是什麽内涵。照道理,维摩诘大 士应该很认真的站起来回答,结果他却好像没听见一样,痴痴呆呆般的坐在那里。我们看 起来觉得这个人怎麽这麽没道理呢!但是文殊菩萨可不这麽想,他说:善哉!善哉!大士 是真正的在这儿说「不二法门」啊!本来当场很多人还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经文殊菩萨一 讲,才猛然发现了。所以前面的人讲了那麽多的话,都比不上维摩诘大士的一句不讲。文 殊菩萨请他,他就是不理,结果「不理」的这个表示却是最好的表示。这个道理,说明很 多事物在我们未经历之前,我们所听到的只是依稀彷佛的,如果自己实际去做,慢慢走进 去的时候,经验到了就能够完全体会到其中真正的内涵。 继续看下一段,书上说重要的是什麽呢?——「重要的是,他从此开始了一项内心的 变动。」佛法讲的是内明,不是外面。但是现在我们所看见的都是外面,看到钞票越赚越 多,财富越积越多……,所有我们现在玩的、看的、在意的东西,都是外面的。但是佛法 不是,射艺也不是,完全是「内心的变动」,所以,老师只是密切的注意他的动向,以他 所知的最秘密最深奥的方法来帮助他的学生,这个方法在佛法上叫做「传心法」。佛法真 正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方法,讲了很多道理,无非是要拿这个道理运用在内心净化自己, 且渐渐的加深加广,最後一步一步的透脱。 第四十五页有一段话很有意义,谈到要走一条路,但这条路非常难走,怎麽办呢?书 上说想走这条路的人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而且只有这个条件,别无其他。请看四十五页第 五行:「登峰造极之途是峻峭的。学生除了对他老师的信心之外,更无别物使他勇往直前 。到此时,他对他老师的造诣已渐能体会。老师是深邃内涵的活生生的典□,□要他一出 现,学生便自然翕服。」登峰造极的路是非常峻峭的,要想爬到顶点很困难,难如登天。 怎麽爬上去呢?书上告诉我们的方法是:学生除了对他老师的信心以外,更无别物使他勇 往直前。 只要是「学」,□有一个方法——对老师绝对的信心。换句话说,老师说,你就信。 除了这个外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好走了,这叫绝对的信心,譬如老师问这本簿子是什麽显色 ?你们回答是蓝色的,但老师告诉你们是白色的,这时候就要相信这是白色的。相信有两 种,其一,老师说是白色的,我只好说是白色的,口中敷衍,心□却想明明是蓝色的。如 果这样,是毫无用场,因为,没有信心或假装的信心永远学不会、学不好。那麽耍怎样的 信心才可以学好、学会呢?老师说这是白的,你就想:老师告诉我是白色的,应该是白色 的,但我怎麽看成是蓝色的呢?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我要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把它看成白 色的。这才是学佛时真正要有的信心!既然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白色的,就要一天到晚想: 这是我的罪障啊!明明是白色的,我怎麽看起来是蓝色的呢?这时候就去忏悔祈求,一心 相信老师、依止老师继续学下去才可能成功? 这本书就是不停的告诉我们净信心的重要,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老师教作者拉弓 ,教他不要用力、肌肉不要动。作者想怎麽可能?这时候假如他对老师没有信心,他愿不 愿意跟老师学呢?他一定不愿意啊!所幸他对老师有信心,信得过老师所讲的,於是一心 去「拉」,拉到最後,肌肉真的完全松开了。後来老师又教他放箭,教他不要「放」,他 又想明明我是在放,怎麽叫我不要放呢?.最後教他射箭要射中靶子,但是要闭上眼睛,不 能看靶子,不要看外边,要看里边,里面怎麽看呢?最後都是因为对老师的信心,听老师 的话而成功了。假如对老师没有绝对的信心,完全听从老师,作者可能学会吗?所以说除 了对老师绝对的信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能让他继续学下去的东西。 刚才告诉你们几个古时的例子,如以箭射穿石头,以弓弹杀鸟,在我们想那是很荒唐 的事情,但其实都是事实,真正的心路历程就是这样。所以,除了对老师绝对的信心以外 ,没有其他的方法能使学的人勇往直前。将来我们真正学佛的这条路,最重要的就是在这 一点。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的话,世间做不到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那时候再回过头去 看科学,会发现科学真是幼稚,现在很遗憾的是大家学了科学而否定了一切,所幸有像【 射艺中之禅】、【前世今生】这一类的书问世,否则大家误以为科学是万能,而把真正最 好的东西毁坏,那真是一件最可惜、最严重的事情。 最後告诉你们一个比喻,这是一位科学家讲的,形容现代科学家固守己见、否定一切 的可笑作风。就像一个人,驾著一条船到大海里面去捞鱼,到了海里,他撒下一个小小的 网,结果网里没捞到一条鱼,捞鱼的人就下一个断语:大海里没有鱼。再问他鱼在那里呢 ?他说从树上长出来的,他还辩说他曾亲自去捞鱼捞不到,但是他不了解,大海是那麽大 ,鱼网是那麽小啊!今天研读这本书,要突破的概念,就在这里,不要把自己的概念,限 死在狭隘的□围里,好好张开眼睛去看一切,那时会发现,啊!世间这麽无限!这麽广博 !而真正能洞悉一切,看见一切真相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佛!因此,我们要学佛。而世 间的学问,都要有绝对的信心,学佛,难道不要绝对的信心吗?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教X档案 - 用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死角 BudaXfile |
阅读文章: 第 103/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