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
阅读文章: 第 246/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iyuki (美雪) 看板: BudaMagazine 标题: 明轮月刊第354期 时间: Mon Jul 4 21:43:57 2005 退转容易发心难 语云:「破坏容易建设难,退转容易发心难。」说到「破坏容易建设难」,世间任何事情 ,在开创之初,无不是困难重重,胼手胝足,从无生有。但要破坏,何其容易啊!只要不 再用心维护与经营,开创之初的心血,马上会化为乌有。看看世间大楼爆破的影片,一刹 那间,砖石瓦砾,灰飞烟灭,一切回归到原点。 再谈「退转容易发心难」吧!生在娑婆世界,谁能不退转?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声光诱 惑,八风乱舞的社会,刚发冒的善根,往往在转瞬间就被挫折、困难摧残掉了。发无上菩 提之心难,发长远心更是不易。雪公常对学生说:「你们的发心只有五分钟。」五分钟, 三百秒,何其短暂啊!雪公又说:「人没有经过忧愁患难,就不容易发心与悟道。」谁喜 欢忧愁患难啊?偏偏忧愁与患难可以磨练人的心志,强化耐苦的毅力,体会生命的本质, 提升崇高的性灵。 正如「为学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求道亦然。道心不往前精进就是退转。印祖 以「死」字挂在关房门口,并书「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雪公也以: 「警觉命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三途六道,千劫万生。得意时,想到生命;失意时,想 到生命;见五欲时,想到生命;动七情时,想到生命;一切一切时,想到生命;对於念佛 ,便不懈怠矣!」来勉励後学精勤念佛。还说:「凡事看得破,忍得过,放得下。是精进 象徵。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亦是精进象徵。」 众生心念的升沉,就在烦恼与菩提、退转与发心中拉锯。而修行人在宿生累劫中漂泊 沉沦,今生得遇佛法,岂可任由懈怠盘据心头而又空过此生?所以,在拉锯中加入精进的 元素,护住了菩提,坚持著初心,则脱离苦海,直达彼岸,难云乎哉? 昔同南岳睹毫光 一诵莲经悟药王 论释十疑垂万代 唱经况复示西方 —— 元代 李济 隋代的智者大师,由於过去生随同南岳慧思大师在灵鹫山听闻佛说法,亲睹毫光蒙 佛教化的因缘,此生一诵《妙法莲华经》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 。」便身心豁然大悟,寂然入定,照了《法华》妙义,通达一切法相。像他这样道德崇高 的天台宗祖师,後来作《观经疏》、《净土十疑论》专门赞扬净土,永垂万代,利益众生 。而临终舍寿的时候,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唱《无量寿经》及《观经》经题,并指示弟子 修净土生西方的要义。只以西方净土为归向,其中意旨,便可想而知了。 谁不知念佛 ● 清 妙空大师 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 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 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 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一四) ●智 果 ◎加行位(续五)—— 明所观境 ※前 言 唐慈恩大师於《述记》九末,以十门分别「加行位」,前已略说六门,今续释第七门 「明所观境」,即指此位菩萨以胜妙智慧所观之「理境」也。《成唯识论》九,以三点说 明其所观之理境,如下表所示: (一)明所观谛 《论》九云:「此位菩萨,於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谓此加行位菩萨,无□□□w立谛、或非安立谛,都修学观察之。何谓安立谛、非安立谛? 《瑜伽》七十二云:「谛有二种:一安立谛 —— 谓四圣谛。二非安立谛 —— 谓真如 。」 先说「安立谛」: 《心要》九云:「安立谛者,於苦等诸法中,安立苦等四谛理也。」 《述记》九末云:「有差别、名言者,名『安立』。『安立』者,施设义。」 由上述可知:所谓「安立谛」即是方便施设种种名相、言语,来显示苦等四谛,染净 因果等差别道理,普令行者,断恶修善,而证入涅盘也。故亦名「方便安立谛」也(四种 世俗谛之一)。 次说「非安立谛」: 《心要》九云:「非安立谛者,三无性所显二空真如。此谛通一切法,无有差别,故名 『非安立』;离颠倒、无变易,故名为『谛』。」 《述记》九末云:「无差别、离名言者,非安立。」 由上述可知:所谓「非安立谛」即指「一真法界」,「一」即无二,「真」即不妄, 交彻融摄,故称「法界」。此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内 无外,体妙离言,迥超众法,唯一真实,不可思议,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故 亦名「废诠谈旨谛」(废舍言诠而直指其理,亦即四种胜义谛之「胜义胜义谛」也。) 上来「明所观谛」已略释讫。 (二)观谛功能 《论》九云:「为引当来二种见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谓此加行位菩萨,为引发将 来「真见道」(「根本智」证真谛理)与「相见道」(「真见道」之後,起「後得智」, 重虑缘真),及伏除由「分别」所起之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之故(即由邪师、邪教、邪思 维三缘所起之惑种),所以此位菩萨,对於安立、非安立谛,都要修学观察。 故《心要》九云:「学观非安立谛,引『真见道』;学观安立谛,引『相见道』。学 观非安立谛,伏分别所知障种;学观安立谛,伏分别烦恼障种。」 《述记》九末云:「此位菩萨,若加行,不作二种观者,不能引『真』、『相』见二种 生故,亦不能伏二乘者故。」意即:若不修学二种观者,尚且不能伏断二乘之烦恼障,遑 论大乘之所知障? 上来「观谛功能」已略释讫。 (三)三乘旁正 《论》九:「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即大乘加行位菩萨正观「 非安立谛」,旁观「安立谛」(旁者,辅也),若是二乘则唯观「安立谛」。 故《述记》九云:「(菩萨)为入二空观真如理,正观『非安立』;为起『游观』( 游履观察重缘谛理),起『胜进道』(於「解脱道」後,为更进一步断除馀品烦恼而继续 向上进修,乘此可通往涅盘城故),成熟佛法,降伏二乘,亦观『安立』。」 又《瑜伽》六十四亦以问答方式,辨明建立二谛之所以然。 问:若是「安立谛」,已立为谛,何故复说「非安立谛」? 答:若唯说「安立」,离「非安立」,二种解脱(即於「二缚」解脱),不应理故( 即不合道理也)。所以者何?若有行於诸「安立谛」,行皆有相故,於诸「相缚」,不得 解脱!於诸「相缚」不解脱故,於「□重缚」亦不解脱,若有行於「非安立谛」,不行於 相,不行相故,於诸「相缚」便得解脱,「相缚」脱故,於「□重缚」亦得解脱。 问:若唯由彼「非安立谛」,於一切缚解脱清净,何须复说「安立谛」耶? 答:为令「资粮」及「方便道」(「方便道」即指唯识五位之第二「加行位」)得清 净故,有所厌舍,有所修习,有所进趣,有所了知,故立「安立」。 然准《心要》九载,此加行位菩萨,亦观「安立谛」者,须约界外四谛言之,即: 苦谛 —— 变易生死;集谛 —— 根本无明及无漏有为;灭谛 性净涅盘、无依(即 无馀依涅盘)、无住(即无住处涅盘);道谛 —— 中道正智,无作道品。 上来「明所观境」一门已略释讫。 梦 里 故 事 ●治 烦 山中有一座精舍,建有禅房供各方游僧挂单。其中有一间禅房经常出现鬼魅,惊扰僧 众的清修,众人因而移住其他禅房。久而久之,这间禅房一直空无人住。有一天,一位云 水僧来挂单投宿,掌管内务的维那僧,分配给他这间空房,同时提醒他空房里常有鬼魅扰 人的事情,如有能耐则可安住。云水僧自信平时持戒严谨,听闻後便说:「荒野小鬼,有 何可惧?待我将他降伏,使他不再作怪扰人。」随即进住禅房。 夜晚时,另有一位云水僧来此投宿,维那僧仍分配给他这间禅房,并同样告诉他关於 鬼魅扰人之事。晚来的云水僧也不以为意,与前一位僧人一般,自认为有能力压制鬼魅。 前一位僧人进住禅房後,便闭锁门窗,端身正座,严阵以待。晚来的僧人,到了禅房 ,见房门闭锁,於是轻敲房门,请房内僧人为他开门,房内僧人误以为鬼魅来扰,坚持不 开门。在房外的僧人眼见天色愈暗,心急之下,敲门力道愈加猛烈,房内僧人以身体极力 抵挡房门。不久,门外的僧人力胜一筹,冲开门进到房内,房内的僧人不问青红皂白,向 闯进来的僧人挥拳过去,而进来的僧人也予以反击。二人激烈地扭打,直到破晓时分。众 僧听闻扭打声而聚集在禅房外,此时天色逐渐明亮,两人见了面,同声惊呼,竟然是以前 的学道同窗,两人满脸通红,羞愧不已。众人见状,哄然大笑。(见《宗镜录》第五十八卷 ) 万法心造,两人本以为对方是鬼魅,不疑有他,因此发生了这件有趣的插曲。世间一 切万法都是「情有理无」,无不是遍计所执性的虚妄分别。当那一天大梦初醒了,才恍然 大悟,原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後空空无大千」,眼前的忧悲苦恼,全是自变自缘。 雪庐老人往生十九周年献言 民国九十四年国历四月十三日(夏历三月初五日) ●徐自民讲述 ●黄德川敬记 各位莲友大德: 今天是导师 —— 雪庐老人,往生西方十九周年纪念日,各位在此齐聚一堂,共修念 佛以此纪念,非常有意义。 雪公当年慈悲教化,传授我们大家修学净土念佛法门,在台中道场,成就了很多莲友 大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直到现在,仍有众多之菩萨莲友大德,继续用功,老实念佛 ,相信 雪公在西方极乐世界,亦深感安慰。 雪公一到台中,所讲之佛法,非常纯粹。一开始就教导我们修持念佛法门,尤其是「 持名念佛」。 ◎应修净业三福 我们净土宗念佛法门,所修持之行为就是「净业」。《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记载 — — 释迦牟尼佛告诉韦提希夫人:「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 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我们修学净土宗,欲成就净业,须修此三福,福慧双修,福慧修到圆满,称为「二足 尊」,就成佛了。 释迦牟尼佛在讲完净业三福之後,又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 ,净业正因。三世诸佛,成就佛果,皆须修此三福,因此三福乃是「净业正因」。 此净业三福,过去莲友大德在莲社听经,亦共同研究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今不 重述,仅就三福中之「奉事师长」,提出来和诸位互相共勉。 ◎如何奉事师长 「奉事师长」,师长即指「老师」,一般学生求学皆有老师,但佛经中所言之师长, 除了平常求学的学生对师长必然要尊敬之外。就学佛者而言,最高之师长就是本师释迦牟 尼佛,固然必须尊敬,其他如菩萨、罗汉,乃至各宗的祖师、高僧、大德等,皆是师长, 因其乃教导我们出六道、了生死,乃至成佛道之出世间法,尤其必须特别的尊敬奉事。 我们修学净土念佛法门,应当知道净土五经等净土经论,乃佛亲口所说,尔後由历代 祖师大德宏扬,一直到佛法传至中国,自庐山慧远祖师首创莲社,为我国净土宗之初祖, 由远公祖师一直传下来,至民国印光祖师乃十三代祖师,印公祖师所教之弟子甚多, 雪 公乃直接自印公祖师学得净土念佛法门,再传到台中,再教导我们大家。 净业三福之「奉事师长」,我们当知 雪公乃直接教导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之师长, 我们如何来「奉事师长」呢?那就应当遵照 雪公老恩师之开示,以及维持其所开办之道 场,所创立之弘法利生事业之精神与悲愿,依教奉行,方为真正的「奉事师长」。 ◎雪公讲明夷艮卦 雪公在往生前二年,预知时至,特别向诸弟子讲解《易经》中之二个卦 —— 一为「 明夷」卦,二为「艮」卦。雪公解释「明夷」之卦象,上面是大地,下面是火光,火光被 大氖住,光无法显露,大地一片黑暗,亦即一般有智慧、有光明者,被埋没住,无法出来 发挥所长。此亦即表示无论是学佛者办道业,或是一般人办事业,在此时代皆如火光被大 地覆盖住,大地一片黑暗,环境非常不好。 雪公自民国七十五年夏历三月初五日往生後,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各道场之现象,很 明显的一天天的坏下去,一直到现在,还是继续的恶化,有心人同感忧虑,深觉中华文化 所讲究的「孝道」,以及佛法中所重视的净业三福之第一福「孝养父母」已渐淡薄,反观 在今日之社会,却经常出现弑父弑母之堕落现象,此皆是堕入无间地狱之罪业行为。我们 虽然未造此业,然而经常见闻到这些堕落乱象之报导,心中即落入印象,久而久之认为很 自然,此印象就变成自己心中之罪业种子,这是非常危险之现象。所以 雪公教导我们大 家一定要「放下万缘,老实念佛」,决定要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业。若不往生,决 堕三恶道。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乱象中,一见闻到这些造业的现象,八识田中落入 杀、盗、淫、妄等的种子,到临终时,若自己念佛功夫不好,这些三恶道的种子就起现形 ,则必堕地狱、饿鬼、畜生三途。 雪公明示我们,处在黑暗之时代,如何成就往生西方之道业? 雪公又教导我们《易 经》上的「艮卦」,艮卦之卦象,乃两座大山堆积起来,山是静态的,毫不动摇,我们处 在黑暗之时代,千万不要动摇自己修道之信心,要坚持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由 此「艮卦」推广学习,进而言之, 雪公慈悲教导我们修学「持名念佛」之净土法门,我 们必须很坚固的守住修持此法门,无论外面提及其他一般通途法门如何的殊胜,我们要永 远坚守住 雪公所教的持名念佛法门,永不更改。 助念多久为宜 印祖云: 「观令夫人之临终景相,则往生西方,可以无疑。至於扶乩所说,究不出理事判断之 外,可以无须疑豫。唯亡後只念半小时佛,即举哀,放倒揩身,尚觉太早。光《文钞》中 ,顺人情,令过二小时後再举行,尚属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实则宜四五时方好。尚有 经一日者,为尤好。 阁下上有老母,当与儿女辈预讲此义。临终闻佛声,心清净,亦可随念。闻哭声,心 悲痛,正念便失。孝子事亲,当在实际上致力,不当在世俗派调上袭行。」【〈复章缘净 居士书三〉】 印祖十念记数念佛法 及与其他摄心念佛法的比较(中) ●火 莲 四、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其他摄心念佛方法的比较 印光祖师在《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中说:对於朗声念、小声念、金 刚念、默念,以及散持和摄心净念等问题「於此数则,曾颇费研穷。」可见,祖师在发明 十念记数念佛法之前,对各种念佛方法,如宝王随息念佛法、掐珠念佛法、晨朝十念法进 行过仔细研究和比较。下面摘录大师有关开示,以见各种摄心念佛方法的利弊和十念记数 念佛法的殊胜。 1、摄心念佛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摄心念佛的基本要求,本於《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光祖 师对此作了广泛的开示。〈圆通章〉的基本要求是各种摄心念佛方法都要遵守的。《文钞 续编》卷上〈复吴希道居士书〉: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 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云: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 □念得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 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的声,仍然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 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 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 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 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 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 念全无之一日。」 文钞《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云: 「念佛之要,在於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 ,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 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 《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云:「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 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 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总之,摄心念佛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就是随念随听、自念自听,念清楚,听清楚。 2、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宝王随息念佛法 在《增广》卷一〈与谛闲法师书〉中,印光祖师曾向谛闲法师推荐宝王随息念佛法, 原文为: 「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 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 束心,当本乎此。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 其法。 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 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 ,染心渐可断绝,□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 根法门。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 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後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 ,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信首有「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印 光祖师一八八一年出家,因此该信大约写於一九0一年,比提出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民国六 年约早了六年。 宝王随息念佛法的原文,在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所撰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 「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焉。又一息不还,即属後世者。亦诚如所问, 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 随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惧於一息不还,属後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今昏寐 ,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於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 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 关於随息念佛的具体方法,印光祖师在《三编》卷四〈答幻修学人问〉开示: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 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於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 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 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 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 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宝王随息念佛法的共同点:两者都是摄心念佛妙法。自唐飞锡法师 提出宝王随息念佛法後,历代传承不绝。如《净土圣贤录》上册唐飞锡条、《乐邦文类》 〈宝王论〉拣示往生义都有记载。 另外,《莲宗宝鉴》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云: 「凡修禅定,即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 此身兀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不烦禁止。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时觉此息,从毛 孔中八万四千云蒸雾起,无始已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 尔时见彻不用寻人指路也。 今此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 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 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 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讲的也是随息念佛,但是印祖认为前面谈数息时把「从一数至十」讹作「从一数至十 。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 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宝王随息念佛法的区别是:随息念佛法是借气束心,借呼吸帮助摄 心念佛,而十念记数念佛法是借数佛帮助摄心念佛,与呼吸无关。印光祖师对此也有开示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云: 「十念记数,不是数息。以其从一至十,同於数息。又以《莲宗宝□》讹作至百千万, 恐受其病,引为证明。目为数息持名,断断不可。」 《续编》卷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民二十一年): 「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答: 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 二字相似於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 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 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关於随息念佛,大师还开示:「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 听之法。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 可云数息。光《文钞》随念随听之法,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 已。」 (《三编》卷二〈复周寿超居士书〉)。 印祖的念佛办法,以志诚为主,再辅以随念随听的十念记数。(中) ◎必须正助双修 雪公教我们修学持名念佛法门,必须「正助双修」, 雪公在每次佛七讲话时,到最 後都会提醒大家:「放下万缘,一句弥陀,一直念下去!」我们虽然每天看到社会一些造 罪业之乱象,但看过後就要立刻放下,随时看见、随时放下。乱象如毒素,随时看到,随 时就要消毒,如何消毒?就用「阿弥陀佛」的佛号来消之,此即「放下万缘」。平日我们 在家中固然必须用功念佛,但一见到这些社会乱象亦须马上用佛号来消除之,如此才能做 到「放下万缘」。 ◎遵循雪公师训 除此之外, 雪公在台中所建立之道场,首先是莲社,接著联体机构相继成立。 雪公 在往生前二年,即向道场之办事人员交代,若其往生後,办事人员一方面修道,一方面办 事,有关其所创办之道业,若要再求发展已经很困难,能够维持住原来创办之精神不变, 就很好了。 雪公所创办之道业,就莲社而言,以「讲经」、「念佛」二大重点为主, 雪公生前 在台中长期讲经说法,往生後,由周老师圣游和我学人以及几位年轻弟子续讲, 雪公虽 已经往生十九年周年,然而就以周老师及我学人而言,所续讲之经,皆是以 雪公恩师生 前所讲授者为依据,不敢有所变更。 在「念佛」方面,各位莲友大德,长年在莲社参加念佛班会之共修念佛及研讨佛法, 长年不断,没有变更,此实难能可贵,亦即将 雪公之道风维持不变。 雪公生前成立许 多念佛班,每一班皆有其历史及意义,由班长到班员, 雪公皆希望能够永久维持念佛班 的精神,老实念佛,永不变更。 维持 雪公道风有很多种,今日学人仅举出此两点与诸位先进长者、大德莲友,大家互 相共勉,如此才足以告慰 雪公於常寂光中。 最後恭祝各位:福慧双修、光寿无量。 观 空 ●雪庐老人 观空《华严》〈明法品〉,答正成行相,「知一切法,皆如虚空。」《疏》云:「加 行观空,方能不息。」 按:有相皆妄,妄由念生,念由习起,习由缘引。正念相继曰不息,正念提起,则诸 妄无由生矣,故必须知空。。 典型夙昔之十五 —— 东初老和尚 ●智 展 东初老和尚(一九○八 —— 一九七七),法名镫朗(东初为其号),江苏泰县人 ,是台湾战後初期对佛教相当具有贡献的人物。老和尚於民国三十八年来到台湾,在经济 拮□的状况下,创办了佛教杂志 —— 《人生》,这对当时处在动□时局中的僧尼二众, 具有很大的安定力量。其次,「中华佛教文化馆」的兴建,及发起印行台岛第一部「大藏 经」(日本大正新修版),不但对当时堪称「佛法沙漠」的台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日 後亦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不安、困顿的年代,老和尚能够为佛教在台湾的发展,不断地扎根、开创,其行谊必 有过人之处。以下,藉由各方大德对老和尚的缅怀,且让我们一同来瞻仰这位「先行者」 不凡的修行风□。 护国护教 毅力可钦 前文曾提及,东老对战後佛教在台湾发展的两项最大贡献,即「办杂志」和「印藏经 」,这两件事吾人现在看来虽然不难,但在当时许多人眼中,却是「不可能的任务」。大 陆易色,我佛教遭遇厄运,僧侣或还俗,或流海外……… 大藏经典亦遭毁弃。……… 乐 观法师说:「东老深感悲痛,於是生发抢救佛教之心,认为当务之急,在发扬佛教文化, 乃发行《人生》杂志,广作佛化宣传,那时,他是在人力与财力双重困境中从事文化工作 ,多麽艰难!这样,奋斗了几年,接著,在民国四十四年间,又发大心,在北投名胜地区 创建一所佛教文化馆,而印行台湾第一部『大藏经』(案:之後总计共印「正藏」八百部 ,「续藏」五百馀部),这是佛教中的非常事业,人多以为不可能,然而,东老他有愿心 ,有毅力,居然做到了。」 当时,有人为了分化台湾和缅甸之间的外交关系,在缅国散布谣言,说台湾是基督教 政府(案:缅甸乃佛教国家),仇视佛教,缅国人民多受到蛊惑。为了表达台湾对缅甸的 友好,巩固两国的邦谊,身在缅甸的乐观法师向东老建议,赠送一部藏经给缅甸佛教界。 东老作何反应呢?乐观法师说:「他毫不犹豫的采纳了,虽然一部藏经的款额高达当时币 值的几万元,东老能如此施舍是很难得,最值得再一提的是,当时如何把这部大藏经运抵 缅甸,才是令人颇费心思的。想想我俩一在台湾,一在缅甸,东老每次寄上两册,都要等 到我收到後,再寄上两册,如此把藏经一册也不少的全寄达了,是多麽艰辛的一项工作, 而东老不厌其烦的完成了。由这一点可以看出东老的爱国情操,爱教的热忱。」(案:据 乐观法师文载,东老当时之所以一次寄两册,乃因为文化馆每个月只能印出两册。「正藏 」五十五册,共费时两年多才全数寄达;而「续藏」四十五册的邮寄工作,亦花了两年光 景。) 少欲知足 节俭惜福 关於东初老和尚的「节俭」美德,身为他座下大弟子的圣严法师,有很深刻的印象: 「他老人家的省吃俭用,使人看来,几乎近於吝啬,从来未有一人骗到他的钱,一般年轻 人,便放他的谣言,说他如何如何地富有,甚至当面问他:『老法师,你既不化缘,也不 做佛事,更没有香火,大门终年紧闭著,可是听说你很有钱,钱从哪儿来的呢?』他说: 『在这个时代的社会里,钱即代表了地位和身分,人说我有钱,至少不会有人怕我借钱不 还了。』但他又反过来问那个人:『你既说我钱多,又怀疑我是否真的有钱,至少我没有 去抢劫银行,也不曾有人抓住我说偷了他家的钱吧!』的确,他老人家节俭到一块豆腐乳 要分成两餐吃,文化馆最好的菜是一碟子炒花生米及一盘子白水豆腐。一斤花生米,可吃 上个把月,两块豆腐可以供他老人家及住众们吃一天,而且,有豆腐吃,就等於加了菜。 可是他从来不叫穷,他常向我说:『你师父没有向人家借过钱,只有人家欠我的,我不曾 欠人家的』。」 正因东老如是刻苦修行,所以默如、真华两位法师均赞叹他为「少欲知足的僧宝」。 复兴文化 治学严谨 前文曾述及东老对於佛教文化事业的重视及贡献,其实,他老不只钻研佛学,对於中 华文化的涵养亦十分强调。晓云法师针对此点,曾回忆道:「这位老法师不只对收藏佛教 典籍有兴趣,同时有关中华文化复兴出版的书刊都热心购阅。他说,研究佛学尤其是现代 佛教,很重要需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更要知道中国文化的趋向,然後佛教思想才不会落後 。因此,我们晤谈之时,总觉得这位老人家还是很年轻的,因为他研究的态度多麽广阔, 而且思想是相当庄严活泼的,尽管他的外貌是现一位老僧相吧!」 这样一位戮力於文化工作的长者,有诸多著作刊行於世,其治学态度亦相当积极、严 谨。慧严法师如是说道:「老人是不承认老,不服输的,尤其是绝不落於自己的弟子之後 ,如果我们细细观察老人作品的年代,可以得到证明。同时老人的游访四方,也绝不是泛 泛之游。他的印度之行,而有《中印佛教交通史》之作;日本之行,则有《中日佛教交通 史》的问世;北美洲之游,也有报导刊於《海潮音》。可见老人,无论是在斗室潜读或出 外游化,均能留心治学。……… 记得老人曾告诫我:『慧严!做事、研究学问,不要忘了 它的重要性,及自己的兴趣,不要去附和人家的潮流,唉!我就喜欢专挑别人不要做的事 』。读者们!老人的《中国佛教近代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 关於东老对於弟子们在治学上的期勉,当时留日攻读博士学位的圣严法师曾接获老人 来信告诫:「汝当做大宗教家,切勿为宗教学者。」圣严法师阅毕信後,「用毛笔恭书, 悬在我的斗室之中,朝夕以此自警自勉」。方甯书居士亦曾对老人的治学态度有如是表述 :「脑袋里要有,嘴巴上要没有,如此,则免遭非议,水到渠成,实至名归,自助人助, 功德圆满」。此种勤恳务实、厚积薄发的治学精神,实在值得吾人学习、效法。 东初老和尚於民国六十六年往生,临终前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安详而逝。圆香居士 在〈东初长老略传〉中,对其往生前後之状,有详尽的描述:「长老虽逾古稀之年,然精 神健朗、活力充沛,为国为教之热忱,毫□不减,六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下午五时,亦 如往常,略无异状,照常进斋,仅谓□心、海智二师曰:『明晨不必为我备早点了!』□ 、海二师虽随侍长老廿馀年,当时并未介意,以为将有他事下山。长老斋毕随即沐浴,然 後竟自登楼,回方丈室,尚与王海涛居士通电话,旋有皈依弟子王小芳入丈室礼谒,见师 结跏趺坐,然呼之不应,方知已安详迁化,前後仅三数分钟之隔而已,世寿七十有一。二 十一日荼□,得舍利百数十颗,四众哀悼之馀,无不叹为希有。」 乐观法师曾说:「平时大家都以为东老只不过是个讲学、做事的人,并不觉得他有修 持,而他本人,也从不在人面前标榜他有行持,直到他命终,这才体会他有修行。」由此 可知,东老是真有功夫,而非徒作表面。这样一位终生为佛法鞠躬尽瘁的高僧,虽然已往 生多年,然而展读众人对其行谊之记述,仍能感受到不朽的凛凛道风。 注:引文部分参见《东初老和尚永怀集》(中华佛教文化馆印行)。 养 蜂 法 ●乃 济 有关东初老和尚的「节俭」美德,或可再从以下事迹略知一二: 民国六十五年,东老代其徒圣严法师所收的弟子果如师,写信给圣严法师,向其诉苦 ,说自己有病在身,东老却不给治疗的费用,此举让他颇有退转之心。圣严法师回信劝他 ,东老对他也是如此这般。当年他临欲东行留日求学之际,老和尚严肃地交待,会给予他 一些资助,但这是比照以往留日的比丘及比丘尼出国时所给予的费用,而非因为他是老和 尚的弟子才给的;而且一笔钱还要分四次才汇到。圣严法师说,这是他老人家教育徒子徒 孙的一种好方法。老人家用的是「养蜂」的方式,而非「养金丝雀」的方式。养蜂是让蜜 蜂自行飞去采花酿蜜,以求生存;养金丝雀则是由人供给食物,而使金丝雀失去谋生的能 力。老和尚怕弟子们养成了依赖人家供养的习惯,及做大法师或大和尚的架子,所以才要 他们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亲自去做事;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随便向人求援。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他如何地严以律己,如何地以节约长养自身的德性。他不仅自 己这麽做,教徒弟亦复如是。正因为如此刻苦自励,无怪乎人赞其颇有「百丈家风」。 吴 克 己 ●吕富枝 吴克己,宋朝钱塘(今浙江省杭县)人,字复之,自号铠庵居士,居住在安徽的浦江 。少年时阅读《周官》(《周礼》),慨然有济世的志愿。後来不得行其志,隐居在左溪 。 吴克己曾经为眼睛疾病所苦,有人劝他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吴克己遵从劝导,虔诚 持念,後来眼病痊愈了,於是对佛法深深生起信心,从此开始研读佛经。 最初阅读《楞严经》,有一天读到经中说:「空生心内,犹云点太清」,豁然开朗, 好像迷蒙忽然启开。又读《宗镜录》,经过了一段时日後,便有所领悟契入。 後来遇到宝积实公,教他阅读《法华》、《止观》,并指示他净土法门,吴克己深入 研读,果然由此大悟,著作了《法华枢键》,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内容说到:「不读 《法华经》,不能明了我心本自具足妙法;不生极乐世界,不能印证我心本自具足妙法。 我佛如来谆谆叮咛,开示教诲,智者大师恳恳切切宏扬经教,佛陀和祖师慈悲垂怜众生的 本怀,都是相同的。」 宋孝宗乾道年间,吴克己居住在苏州,与宝积实公等共同组成莲社,共修念佛,吴克 己请工匠於正堂下两旁的走廊,绘画十界九品图,一边是显示万法唯心的道理,一边是指 示往生西方的捷径之路。莲社社友锺离松,特为此作文记载。 宋宁宗嘉定七年冬,吴克己往生於宝山,留下遗言,要以出家众的方式荼□,世寿七 十五岁。 赞美别人等於帮助自己 ●陈木村 没有人不喜欢受人赞美,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赞美,往往也能够使人振奋和鼓舞,并得 到自信和不断进取的力量。生活中缺少了赞美和鼓励,每个人都会失去自信心,甚至失去 生活的勇气。大家都需要被人赞美,也应该懂得怎样去赞美别人,从而共同创造生活的乐 趣和喜悦。 赞美人的艺术就是了解人类对於赞美的需要,诚恳而发自内心地赞美别人,并随时寻 找值得赞美的东西,帮助人们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各种磨擦,使大家轻松自在,能重 新燃起信心与勇气。 无论大人物或是小人物,每个人无不为真正的赞赏所激励。耶鲁大学的教授费普说: 「有一个很热的夏天,到火车上拥挤餐车中吃饭,当侍者把菜单递给我的时候,我对他说 :『厨房中那些伙计们今天一定很受罪了。』那个侍者很惊讶地望著我说:『人们到这里 来几乎都埋怨服侍不周,饭菜不好,或是抱怨天气太热,在近二十年来,你是第一个对厨 房中的厨师表示同情和赞美的人。』」 赞美总是会给人力量,所以,诚恳是很重要的,它会带给人惊喜的效果。有个人在劳 累一整天後回家了,远远地看到了子女们倚窗探望的脸,进到家里又看到妻子挂著欢笑的 脸,这是无言的赞美,内心真挚情感的表露,他为此感到欣慰,精神上那种疲倦也一下子 全消失了。 赞美对一个女人来说似乎更重要,因为女性比较常以情感来体验生活。作家里昂梅尔 逊和他的妻子梦丝是在二月二十三日结婚的,里昂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结婚的日子 ,因为那是在华盛顿生日後的一天。」但他的新娘却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华盛顿的生日 ,因为那是我们结婚的前一天」。 法国上流社会的男人就很习惯会对女人的穿著打扮表示赞美,而且一个晚上不止赞美 一次,常常是好几次,因为它们有教养,懂得赞美的重要。 赞美对家庭婚姻是不可少的。妻子或丈夫在适当的时候说些赞美、鼓励对方的话,无 异会获得颇有成效的婚姻保障。 有一天晚上,皮尔勃爵士和他白发老妻一同去赴伦敦戏剧界的宴会,他们一走进室内 ,不料就被一大群的美女包围著,因为她们都想给这位伟大的批评家一个好印象,然而, 爵士却掉头对挽著他手臂的夫人说:「亲爱的,让我们找个清静的地方坐下吧!今晚□看 起来是这样漂亮,我只想单独和你谈谈呢。」 在这种场合里,大名鼎鼎的爵士对年老的妻子有这样一番的赞美,无疑地,能看出他 们的婚姻生活是令人羡慕和赞赏的。 小孩子得到鼓励和赞赏,对他们的成长和日後的发展而言,就如给了他们一块自信的 基石,哪怕是一丁点诚恳的赞赏也会令小孩渐渐培养出好个性,而且终生受用。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曾经讲过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说她的小孩常常因做错事而受到她 的责备,但是有一天,小孩没有做一点错事,到了晚上,她把孩子放到床上转身往楼下走 去时,突然听到小孩的哭泣声,她转身去,只见小孩正把头埋在枕头中抽泣地问道:「难 道今天我没有做一个好孩子吗?」这一问就像触了电一样地震动著她的全身,年轻的母亲 说:「当小孩做错了事时,我总不放过纠正他的机会,但当他极力的往好处做时,我却没 有注意到,因我把他放到床上时,甚至连一句表扬及鼓励的话都没有说。」 人们聚集在一起谈论时,集中精神,多动脑筋是很需要的,而一个和善的人,总会帮 助每个人,使他感到自己也在参加谈话。 无论男人或女人,都希望获得赞美和热爱,若大家都能真心地表示赞赏和热爱,世界 上就充满了爱,充满了喜悦,这实在是人类得到快乐的捷径。 衷心地表示赞美吧!每个人总会有不少好话要说,也必有不少好话能说。 少汤投冰池 ●三 省 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益利,反更坠落 。 (摘自《大智度论》) 尚未断除无明惑的菩萨,因为福德智慧尚嫌不足,不知如何善巧方便度化形形色色的 众生,此时,若是远离诸佛独自修行,以一己之力广行六度万行之事,虽能利益些许众生 ,但自身的道业却会因而耽误,甚至大大地退转。 对於自修根基不稳,便急於展开度生事业的行者,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表示, 那样所能带给众生的利益是相当有限的。譬如拿少许的热水,倒入一个结冰的大池子中, 虽然能将冰融化,但毕竟只是大池子中的一个小角落,无法融解整座冰池。况且,在寒气 逼迫下,刚刚融化的部分又立即结成坚冰,而且结冰的面积又比之前更大,这样一来,先 前自认为的「融冰妙法」,岂不是徒劳无功、雪上加霜吗? 学佛修行,正助工夫的拿捏相当重要。能自利又能利人,当然是再理想不过,但是, 在定慧修持仍然摇摇欲坠之际,恐怕还没「力挽狂澜」之前,就已经有「随波逐流」的危 机了。因此,薄地凡夫如吾人,还是要以善知识为依,以自修为重,度众之事仅能做为辅 助,随分随力行之,如此方不至於本末颠倒,白费功夫。 清明礼俗探秘 ●邱明川 清明时节雨纷纷,家家户户扫墓祭祖。扫墓时,有些人会在坟头将水煮蛋滚动、敲壳 、剥壳,把蛋壳覆盖在墓上,以及食蛋,却很少人能解释其中的生命礼俗意义。除了脱壳 以去除厄运的说法外,其实还有更深更丰富的社教功用。 首先将水煮蛋在坟头或墓碑上滚动,象徵「科甲衮衮」。蛋壳为甲壳,代表科甲;滚 动的谐音为衮衮。科甲衮衮,期许子孙功名连续而盛大,不是为了蛋壳好剥而在坟头滚动 。 接著是敲蛋壳,象徵「一甲一名」。敲蛋壳会发出清脆「鸣」声,谐音为「名」。因 此以一颗蛋敲壳发出一生鸣声,代表一甲一名。古时殿试放榜,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故 一甲一名是期望子孙不但科甲衮衮,最好还能独占鳌头出状元。所以一人取一颗蛋只敲一 声,若拿很多颗或敲很多下,便弄巧成拙,不知是第几甲第几名,搞不好名落孙山了。 敲蛋後是剥壳并将蛋壳抛覆在墓上,象徵「由剥而复」。覆的谐音为「复」,剥壳後 覆壳,代表由剥而复。愿子孙之中运势较差的,虽不能科甲衮衮、一甲一名,至少也要振 作,才能由剥而复、否极泰来。也由於复运是开运,因此要将蛋壳抛覆於自家祖坟上,而 不是随便乱扔,以免浪费好运。 最後的食蛋之举,象徵「生化不息」。世人认为蛋是孕育生命而代表生命力的东西, 食蛋是汲取生命力,达到生化不息的目的。蛋也代表男子,因此食蛋也象徵子嗣的祈求。 生命礼俗具有宗教成分,有心身治疗的功能。从谐音产生相似联想;例如「甲」、「 衮」、「名」「复」,都是顺势疗法运用相似律产生交感作用。食蛋以汲取生命力,则很 明显是接触疗法,运用接触律产生直接交感作用。 很多宗教仪式变得神秘、迷信乃至失真,十分可惜。现代人若愿意学习正信的宗教, 藉由生命礼俗的解析,了解正面的社教功能,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主导自己的命运。 不 染 心 ●瑜 扬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 孟浩然〈题义公禅房〉 我的方外之交义公,为了修习甚深禅定,所以在这空幽的树林中结庐而居。往禅房前 门望去,一座秀丽的山峰巍巍挺立著;台阶前,则是一片深不可测的山谷。每当下雨过後 ,夕阳西下的时刻,天边的暮色总因为苍穹、山峦的明净而更加绚烂、耀眼。空气中饱含 的水气,也随著树林的绿荫,飘落到庭院中来。啊!能选择在这远离尘嚣,如莲花一般清 净的山林之中修行,想必是因为义公拥有不为俗世染浊的高尚襟怀吧! 在盛唐时期,孟浩然以田园山水诗著称於世,时人将之与王维相提并论,合称「王孟 」。由此诗写景技巧来看,远山近树、高山纵谷的排列,发挥了层次分明的效果;夕照的 绚丽搭配林荫森森,亦可见颜色描摹之丰富。文字虽然□实无华,但却与脱俗的世外雅境 形成了完美的组合。由结联二句可知,诗人写作此诗并非纯为描绘景色,而是在赞叹优美 风光之外,对於得居宝地的友人(义公)的人品、修持,表达推崇、敬仰之意。义公能觅 此佳境结庐修行,可见其心清净无染;因为唯有高远、超凡的志向,方能与这莲花一般的 出尘之境两相契合。全诗至此,不但将写作动机巧妙地点示出来,也让其人、其景相互交 融,相映成趣。 《阅微草堂笔记》简介 ●九 思 大清第一才子纪昀,字晓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晚年将奇闻异事写成的随笔杂记 □—《阅微草堂笔记》,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 》、《滦阳续录》等五种二十四卷。 本书近四十万言,收录奇闻异事一千二百零八则,凡地方风情、考证之学、医卜星相 、轶闻趣事、狐精鬼怪等,无所不包。阅微,取法古人「见微知著」之义,写的不是经世 济民,从小故事谈人生的大道理,而主旨却在惩恶扬善,纠正人心的偏执,以期克念作圣 ,极具启发性。 据说当书脱稿之际,他曾遗憾的吟咏道:「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 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他何以甘冒「不语怪力乱神」的禁忌编录这鬼神世界? 实由於异族高压统治下,超脱世俗的鬼神文学,是一面最足以反应现实世界的照妖镜,这 绝非出於消极的无奈,反而更能够借古讽今,以阴讥阳,对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士 大夫的无耻、道学家的虚伪、小人的奸诈、豪门的不法等,给予犀利无情的剖白与鞭笞。 在那极端专制的时代,藉鬼神之口抨击社会,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全书实事实录,著重於忠孝节义与因果报应思想的宣扬,没有长篇大论的沈重说教, 却比诗词歌赋更能贴近庶民的生活与智慧。全书体例谨严,用字遣词,极为简□明畅,全 无累赘沉滞之病,偶於庄重中忽杂以冷讽隽语,一语点醒梦中人,馀韵无尽,堪称「文以 载道」的笔记典□。乾隆皇帝也说:「此书比《四库全书》更有大学问,比《四书五经》 更有益教化。」处在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今日,这一本床边的故事书,无疑是暗夜里的 一盏明灯! 雪庐老人曾要学子们学习经史子集,若是没有□暇读尽集部所有文章,至少要读《阅 微草堂笔记》。雪公教人读这本书,要人留意作者如何精练的遣辞用句,如此可以锻炼文 字,深入文章艺术。 我要飞上青天 ●慕 如 看到一个刚刚上大学的孩子,在BBS班版上留言道:「若是过度自由,到底还是得不到 自由的。」真是……令人欣喜万分的十七个字啊!不禁令人踊跃喝采:这就是莲社国学启 蒙班外儒内佛熏习下,教化得力的无价至宝啊!阿弥陀佛! 一般的孩子,在没有这麽幸运,能听闻正知见的情况下,一进入大学,就想玩四年, 在玩乐中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自由」。早上睡到自然醒;天气不好懒得出门;教授穿著 没品味,不想看到;班上美女帅哥少,没意思;完全听不懂,不想浪费时间……,还不只 这一些,通通都能构成不去上课的理由。 然而这孩子却不这麽想,她还说:「自己作了决定,就要自己负责。」您感受到这是 一颗内里很实在、坚强的草莓了吗?有时候会觉得,时下流传七年级「草莓族,不堪一击 、不想负责任」的集体特质,或许这是大人们一厢情愿的看法,以坚强根深的老树立场, 去要求一株刚发芽的幼苗「你要站直、不准弯腰」,真是多麽为难他们呀!有时就这麽伤 了一株株幼苗的心,努力的诚意顿时消失了。大人们,您可曾想过这是多麽不值得继续存 在的成见啊! 我们何不敞开胸怀,乐观其成并耐心等候呢?只要经过几度春风的吹拂,几场夏雨的 滋润,还有秋霜、冬雪的历练,不要多久,稚嫩的幼苗也会成熟茁壮起来,成为英挺的大 树,自己担负起光合作用,和为行人遮阳挡雨的责任来的 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有许许多多的功课要作,如果一闻净土法门把手便行,踏实 认真按部就班的一项项完成,就能够当生成就;偷懒没作完的,只好继续留级在三界里, 直到作完的那一天为止。 这一些功课当中,有「共同」与「不共同」的两种,在共同的功课中,「认识自己」 这一门就非常重要,肯发心钻研的就能拿高分,他们在社会上表现杰出,即所谓的IQ高EQ 也高。而不共同的功课中,有的人经过细细的观察後,也能发现自己的毛病,比如得失心 很强,就会努力地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太执著,一切外在的追逐终成梦幻泡影」,这也是 了不起的「自修」工夫,力图把自己重新整修,充实内在;而不是表面涂装,粉饰内心的 杂乱无章,其实是六神无主。可惜的是,後者往往觉得自己比较有效率,短期间就看得出 成果。更甚的是,许多无知狡诈的宣传媒介,也会将此邪见炒作为正确见解,而大肆鼓吹 这种泡沫式的伪成功思想。 稍稍有智慧的人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吊诡」、「这是一个陷阱」! 海砂屋是怎麽来的呢?就是因为想省时间、省钱、有效率而来的。结果呢?完全失去 了一栋房子该给人的安全保障,而这只是一栋房子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而已;其他的装潢、 家饰,不过是在本有基础上多添一点趣味而已。然而生活情趣却不一定得靠这些物质才能 建构起来,最终还是得回到一个「存心」的问题上来探讨。只要有了温暖的诚意,还怕家 庭会不温馨吗?唯有「正视存心」才能追根究柢、正本清源。 朋友,不管您现在还年轻,或者已经过了半百,如果您想飞上青天,寻找自由,您千 万得先思考这个孩子的话,有没有一点道理?如果您不经思考,就贸然加入某些团体,企 图因此获得自由,那恐怕将是另一副「缚具」而已,更加令自己动弹不得。 因为真正的自由,只有「智者」与「觉者」才能得到! 请试著将「心灵之门」打开,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去了解、去包容一切,这 □围涵盖了我们所有以「不」字作为开头的习惯:我不喜欢、我不想、我不要…。不断诚 恳的修改;不断的精进自我要求…,有一天,当气质渐渐由「小气」转变为「大气」的时 候,真正大自由的滋味才会渐渐透显出来,这时不但自己著实受用,身旁的人也能感受到 一股谦卑自牧而凛然的道气。 推究道路有多远,并不是最重要,重要在於我们动身走去了没有? 我们虽然都还只是凡夫,但是只要立定志向抛弃生死轮回,对於光明大道「虽未至, 而心向往之。」锁定目标勇往直前,右手提起「南无阿弥陀佛」、左手提起「三十七助道 品」,一直走下去、念下去、坚持下去……终将真正的飞上青天,获得世出世间真正的大 解脱、真自由! 飞往自由的莲花班机,随时都在升火待发,您准备好了吗? 尊 重 ●拾 穗 「凡与宾客对坐,及往人家,见人得亲戚书,切不可往观及注目偷视。若屈膝并坐,目 力可及,□身而退,候其收书,方复进以续前话。若其人置书几上,亦不可取观,须俟其 人云:足下可观。方可一看。若书中说事无大小,以至戏谑之语,皆不可于他处复说。」 (吕祖谦《辨志录》) 凡是与宾客对坐,以及去人家中,见到别人接到亲戚的书信,一定不要看,也不能注目 偷看。如果是屈膝并排坐著,视线可以达到的,就应收□身体退後,等他收拾过书信後, 才能坐回原处续说前话。如果那人放书信在桌上,也不可取来观看,必须等他说:「你可 以看的。」才可以看看。如果信中所谈论的没礼貌,甚至有开玩笑的话,都不能在别处再 说出去。 细细品味此诗,任谁都会对那充满灵秀之气的美景心生向往,尤其念念希企「背尘合 觉」的修行人,谁不是朝思暮想,盼望能摆脱俗务的牵缠,隐居山林,发愤精进呢?然而 ,吾人毕竟身在红尘,放眼天下,又岂是人人都有此等福报的。因此,走在喧嚣、扰攘的 尘世,穿梭在无休无止的备忘行程中,我们似乎只能学习陶渊明,期许自己「心远地自偏 」(注)了。孟浩然在诗中盛赞义公,因为心地清净,故能感得莲花一般的修行宝地;吾 人居尘学道,或许难以朝夕俯仰於山林之间,但若能时时息灭烦恼火,让身心沐浴在清凉 池中,则虽处闹市,亦能如入禅房,享受那分寂静、安然。 古德曾云,居士学佛,譬如火中栽莲,於道业上要有所成就,本就要比出家众付出更 多的努力,接受更多的试炼。从修行的环境来看,或许不能尽如人意,自在选择,但我们 却拥有将心安置於「染污」或「清净」的决定权。只要自心与菩提觉法不相舍离,相信, 境界终会随著心念而转,游走在娑婆,也能感觉极乐世界的宝树、楼阁、风声、鸟语如在 目前,非在遥不可及的天边。 注: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论语简说(六十一) ●子 圆 八佾第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 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 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就认为说:「那麽管仲是不是节俭呢?」孔子 却说:「管仲的住家就有三个处所,并且管理家中事务的官员,都是专职,不必兼摄多项 事务,人事庞大,怎麽算得上节俭呢!」有人又问:「管仲如此的设施,是不是管仲知道 礼制,依礼而行呢?」孔子接著说:「国君在门口树立屏风,管仲也仿照国君树立屏风; 国君为了两国国君友好的聚会,设置反坫的土台,管仲也跟著设置反坫,这都不符合礼制 。假使认为管仲知礼,那麽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仲,本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任为宰相,帮 助桓公成就霸业,被尊为「仲父」。孔子当时,虽然管仲已经去世,但是齐国仍然强盛, 管仲的名气很大。很多人认为管仲有王佐之才,必定器量宏大,但是孔子却说管仲小器而 已! 「或曰:『管仲俭乎?』」有人听孔子评论管仲器小、格局小,便以为管仲有节俭的□□,但是孔子不承认。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归,是处所。摄,是兼差。礼制规定,诸侯府中 事情多,官职才能专任。而管仲虽为齐国宰相,但身分仍是大夫,家中事务兼摄办理就可 以了,不可奢侈耗费人事。 「然则管仲知礼乎?」又有人以为管仲三归之家,是国君所赏赐。《礼》云:「长者赐 ,不敢辞。」齐国国君当然是长者,管仲不敢辞退三归之家,应该算是知礼吧?但是孔□却不认为。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 孰不知礼?」孔子举出两个例子,导正提问人的误会。塞门,就是屏风,诸侯在门外设立 屏风,分别内外。大夫也可设置屏风,但须规模小些。管仲却和国君规模一样。反坫,国 君在房屋两楹之间,设置土台,安放两国君聚会的酒器。而一般人酒器置放在桌上,这种 设施和个人贫富无关,和礼制有关系。管仲设置屏风及反坫,违反礼制。孔子却反讽,管 仲僭越礼制,显出骄慢及奢侈的态度,如果还算知礼的话,那麽还有谁不知礼呢? 不过,在另外的场合,孔子曾大大赞美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假使 没有管仲的贡献,我们华夏民族早被外族统治,被迫和外族一样,披著头发、穿著左边钮 扣的衣服,饱尝亡国之痛了。如此看来,孔子说话是不是前後矛盾呢?其实孔子对於管仲 的作为,就事论事,有褒有贬,绝不人云亦云,含混不清。孔子要我们明辨是非,为善去 恶,正是为当时及後世,留下学习及警惕的活教材。 戒坛石 唐代黄檗禅师的清规,有一则说:「本山及诸山,凡称黄檗法属者,概不许荤酒入山 门,破佛重戒。」并附有一幅「石标」图,石标高六.七尺,广一尺二寸,上头刻「不许 荤酒入山门」,立在山门外。现今日本黄檗、曹洞等禅院门前多立此碑,称为「戒坛石」 。 重根本 韩国最大电脑公司TriGem创办人李龙兑,平时勤练书法,并且用汉文做诗。在儿子赴 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前夕,李龙兑要求儿子熟背《论语》。到了出发的时间,李龙兑却认为 儿子了解不够深入,要求儿子延迟赴美行程。(摘自〈韩国的传统与现代化教育巡礼〉) 学周易 邵雍青年时代,一心於科举之学,曾在河南苏门山的百源□庐用功,冬不燃炉,夏不 挥扇,刻苦钻研。後来随李挺之学习周易,邵雍三年不设榻寝,昼夜端坐思惟。他把整部 《周易》写贴在墙上,每天熟诵十遍,终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代《易》学大师。 感动人 雪公云,礼在於敬,不是炫耀,用金盘玉碗招待来客有什麽用?普通的水边苹藻也可 以荐敬神□,要在心诚。如今提倡文化,只贴标语不行,总之得做真事,做实在事。吾希 望你们学诚,办事拿出真心来,不要欺骗人,至诚就能感动人。 形质兼备、生机盎然的 ——「杜夫人郑善妃墓志」 全称《齐故华阳王长史杜府君夫人郑氏墓志铭》,隋大业十三年〈617〉十月刻,正 书,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 此志笔法精良,点画独到。它的用笔结构除了魏体因素外,已经具备楷书的雏型 。碑刻中所特具的方笔和圆笔、转角紧结的特点,堪称是由魏碑过渡到楷书的典型之一。 被誉为「铁画银钩」的笔法,在这里明显的被运用:铺笔直下,至转笔处用力顿 笔,再向左上方带出,显得坚劲而有力度。 书家有深厚的创作能力,善於把众多优良 的因素统合在一个整体中,用最生动的方式,把自己的书作变成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这 正是隋朝【杜夫人郑善妃墓志】大放异彩的原因。 镀金仙鹤 —— 清朝 丹顶鹤国人多以仙鹤称之,平均寿命在三十到五十年之间,型态优美脱俗,翱翔舞动有 如天上神鸟。古来有仙人伴鹤乘云升天的传说,常成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徵。数年前在秦始 皇兵马俑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十三只二二OO年前的青铜鹤,其中便有两只仙鹤,藉此反 映了秦皇升天的思想依据。而清朝文官一品官服也以仙鹤为纹,可说是中国人的吉祥仙鸟 。 此器高约一五五、一五一公分,做成一对长喙昂首仙鹤。丹顶饰乳丁纹,长颈短尾而开 展双翅,鹤身与双足均披羽翎,钉立在方形座上。通体镀金,现藏故宫博物院中。 -- □ 狮子吼站 相关资源: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电子三藏结集中 http://www.cbeta.org |
阅读文章: 第 246/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