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265/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iyuki (美雪) 看板: BudaMagazine
标题: 明伦月刊335期
时间: Wed Aug 31 23:34:51 2005

横逆来磨  鞭鼓生

古人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修行人平日勤於守戒护法,养德植节,这是本分工夫
。至於功力深浅,若没有烦恼境界发生,则完全无法论断。印祖云:「起烦恼境,不一而
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是啊!当财色来诱惑,我们把持住了吗?当横
逆来磨难,我们又是如何自处?

暂且不论财色的烦恼,谈谈横逆吧!这次台湾Sars的疫情,就是横逆。瘟疫的病毒,很无
情地威胁著每一个人,干扰著每一个人的情绪与生活,让人陷於紧张与忧虑,抗疫成了当
前国家社会最棘手的问题。你可曾思维到,在这波战疫中,自己也有可能会被传染到,因
而一命呜呼?你可曾意识到,从发病到死亡到火化的快速进行,令助念也成为不可能?当
「政府无力应变」,而「个人的私益又强於公益」的时候,疫情就会像决堤般的□滥成灾
,十四世纪欧洲的黑死病(鼠疫),不就如此重创了整个欧洲!

病菌与病毒在一夕之间,造成大规模人口锐减的史实,古今中外都有,其毁灭性,更甚於
传统战争。而在人与病毒角力之间,假使被打败了,或亲人得病死亡了,当中又夹杂著人
为的疏失,人性的丑陋,或世间失去了公理与温情,这样的打击要如何以对?

印祖说:「至於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做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
,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
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大光明藏。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炼纯。莲因淤
泥滋培,方得清净光洁。」

「生怜悯心」,「生欢喜心」,怜悯恼人的病毒与腐化的人性,欢喜今世的冤家与宿世的
债主,不报复,无烦恼,而这还只是抚顺初机。切莫小看祖师这抚顺初机的引导,道在躬
行,能切实履行,才能进而「化横逆」「了我空」「转烦恼为菩提」,这是修行人抗煞的
独门妙方啊 !

生死犹如臂屈伸
情锺我辈一酸辛
乐天不是蓬莱客
凭仗西方作主人
  (吊天竺宝月大师 苏东坡)

生死无常迅速,就好像在手臂屈伸的一瞬间一样。像我等这种感情厚重的人,一生更是充
满了辛酸滋味。唐朝的乐天居士白居易先生是个模□,他不是蓬莱修仙客,而是凭仗著净
土法门,往生西方,花开见佛,乃至圆满菩提作了本性的主人!

读易散记:大有彖辞 自明

乾下  离上  大有。元亨。

虞仲翔注:「与比旁通。柔得尊位大中。应天而时行。故元亨也。」

姚规注:「互体有兑,兑为泽,位在秋也。乾则施生,泽则流润,离则长茂,秋则成收,
大富有也。大有,则元亨矣。」

郑康成注:「六五体离,处乾之上。犹大臣有圣明之德,代君为政,处其位,有其事而理
之也。元亨者,又能长群臣以善使,嘉会礼通。若周公摄政,朝诸侯于明堂是也。」


以上各注,依李氏纂疏解释如下:

虞注。「与比旁通」者,取消息卦例,由比卦初六变为初九,即由比变为屯。此为阳气初
动,也就是初息。由此继续往上息,息至上爻,即成大有。大有与比卦旁通。故云:「与
比旁通。」成就大有一卦之主,即在六五。虞氏即引下面彖传文「柔得尊位大中,应天而
时行。」以明六五之义。

姚注。三至五是互体兑。说卦传:「兑为泽。」又:「兑正秋也。」兑卦方位与正秋八月
皆指西方而言。故云:「位在秋。」内卦乾阳,主於施生。互体兑泽,主於流润。外卦离
,是南方之卦,时为正夏,主於万物长茂。兑秋,则主於收成。秋收,故为大而富有之象
。唯其大而富有,是以元亨。

郑注。这也是就六五爻解释卦义。六是阴爻,五是君位。阴为臣象。故云犹如大臣。外卦
离,六五在离中。故云六五体离。说卦传:「离,明也。」故云有圣明之德。离处於内卦
乾之上,故云代君为政。六处五位,则当执行君主之事。故云处其位有其事而理之也。乾
文言传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故云,长群臣以善使,嘉会礼通。礼记明
堂位记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於明堂。」
是周公摄政之事。

彖传说::「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
时行。是以元亨。」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王辅嗣注:「处尊以柔,居中以大。礼二阴以分其应。上下应之,靡 不纳。大有之义也
。」

此以六五解释卦名大有之义。孔氏正义:「谓六五处大以中。柔处尊位,是其大也。居上
卦之内,是其中也。」

李氏疏说。处尊以柔,居中以大。即指六五而言。五在此卦是唯一的阴爻,而众阳皆与五
应。故云?二阴以分其应。五与九二正应,而又上承上九,下乘九四。三与五同功。亦有应
义。唯初九在应外,但亦比於二以应五。故云,上下应之,?所不纳。上应则天道助信,下
应则人道助顺。故曰大有。助信助顺之义,见後面上九爻辞虞氏之注。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虞仲翔注:「谓五以日应乾,而行于天也。时,谓四时也。大有亨比,初动成震为春,至
二兑为秋,至三离为夏,坎为冬。故曰时行。以乾亨坤,是以元亨。」

爻辞「其德刚健而文明。」张编修说:「刚健,乾。文明,离。」又解释「应乎天而时行
。」说:「象曰,火在天上。应天时行,唯日耳。」

李氏疏说。乾德刚健,离德文明。五本乾阳,天位。动变为阴而成离。离为日。故云五以
日应乾,而行于天也。应天而四时常行者,唯为离日,故云,时谓四时也。「大有亨比」
者,亨作通字讲,即是大有旁通于比之意。下文「以乾亨通」亦然。比初六动变为初九,
则成为震。震是东方之卦,其时为春。阳动为息。息至二,成兑,兑是正秋。息至三,出
现互体离,离是南方之卦,其时为夏。比卦上体坎,是北方之卦,其时为冬。此为四时常
行之象,故曰时行。乾为元,亨为通。故云以乾通坤,是以元亨。

王辅嗣注:「德应於天,则行不失时矣。刚健不滞。文明不犯。应天则大。时行无违。是
以元亨。」孔氏正义:「刚健,谓乾也。文明,谓离也。应乎天而时行者,褚氏庄氏云,
六五应乾九二,亦与五为体,故云应乎天也。德应於天,则行不失时。与时无违,虽万物
皆得亨通。故云,是以元亨。刚健,则物不拥滞也。文则明粲,而不犯於物也。能应於天
,则盛大也。以时而行,物?违也。以有此诸事,故大通而元亨也。」

大有六五为此卦之主,得上下五阳之应,具内卦乾德刚健,与外卦离德文明,由此应天而
时行,是以元亨。应天的天字,来氏知德、何氏楷,皆作天理讲。天理就是天然本有的真
理。应天而时行,即是应乎天理,而行得其时。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所
以超乎诸圣,就是所行皆得其时。能行得其时,自能发挥刚健文明之德,普泽天下苍生,
是以大有元亨。

象传说:「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火在天上,大有。」

荀慈明注:「谓夏,火王在天,万物并生,故曰大有也。」

李氏纂疏:「离位南方,故谓夏。离为火,在乾上,故云火王在天。夏正万物并生之时,
故曰大有。不曰日,而曰火者,日中则离,阴阳相就,阳气盛行,万物毕纳,故曰大有。
日中则盛如火,故曰火在天上。」五行由於相生之义,依春夏秋冬之序,更相为王。详见
白虎通五行篇。五行更王,夏则为火王。说卦传:「离为火,南方之卦。」大有下乾上离
。故云:「夏火王在天。」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虞仲翔注:「遏,绝。扬,举也。乾为扬善,坤为遏恶,为顺。以乾灭坤,体□。扬于王
庭,故遏恶扬善。乾为天休,二变时,巽为命,故顺天休命。」

据李氏疏解说。乾阳为善,阳升为扬善。旁通比坤,坤阴为恶。阴凝为遏恶。坤又为顺。
大有初至五爻体□,即五画连互体为□。□是坤宫五世卦,由坤初变以至五变而来,本
来是坤。五变至□,坤体已灭。故云以乾灭坤。灭坤,即是遏绝阴恶之意。□卦辞说:「
扬于王庭。」即是扬善之意。乾文言传:「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故乾为美利。休,即
是美。故为天休。二失位,变正时,互体为巽。巽彖传说:「重巽以申命。」故为命。内
卦伏坤,为顺。故曰:「顺天休命。」

王辅嗣注:「大有,包容之象也。故遏恶扬善,成物之性。顺天休命,顺物之命。」

象说火天大有。火表光明智慧,高居在天,无所不照。郑康成以此比喻周公摄政。周公制
礼作乐,以礼乐治天下,以礼乐教化天下人。礼乐施於政教,皆须以明智辨别善恶,遏恶
扬善由此顺天休命。天命,就是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天命。此卦王辅嗣注为:「成物之
性,顺物之命。」来氏何氏解释为天理。皆指人人天然而有的性德而言。顺是顺从,休作
美字讲,亦作善字讲,是形容辞。顺天休命,就是顺从此天然而有既美又善的性命,也就
是率性之意。周公礼乐,无论施於政治、教育,皆是以此为本。学易的君子必须以此推己
及人,断恶行善,以资顺乎本有的性德,以为学圣之阶。

唯识三十颂研究(九十五)  智  果

○释三性不成难 ——  二性一异

※前 言

上来第二十、二十一两颂,释三性(遍计、依他、圆成)不离识已讫,今当续说第二十二
首颂之初三句「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此即说明「二性(依他、圆成
)一异」也。

然世亲及无性菩萨之摄论释卷四,皆对三性明一异,彼论文中自有详说,需者祈往见之,
兹仅举「蛇绳麻喻」,略述三性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之义:

譬如□中有一绳,愚人以为蛇,种种恐怖,依此而起。尔时觉者教之令悟,迷乱深故,辄
难觉悟,数数思维,渐渐醒悟,遂除其迷,知彼蛇空!如是知已,但见有绳,夫彼绳之相
貌,极似蛇形,是故愚人迷以为蛇,今既觉彼非蛇,可谓是一重觉。

然彼愚人,犹执是绳谓为真实。更数思维,又知绳空,其性即麻,更无实绳。绳相但是众
缘所生,如幻假有,非有非无,此麻即是非有非无之绳之实性。彼实蛇相及实绳相,於此
麻中,一向远离。

如是即以蛇、绳、麻三种,比喻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由遍计所执,当情所
现之实我实法之相,犹如见绳为蛇之妄觉;观依他起,依缘生灭,无常无我,而除去我法
二执,犹如知绳而遣蛇之妄觉;见圆成实而悟依他起如幻假有,犹如知绳由麻所成,更除
绳为实有之错觉也。故前颂云:圆成实性者即於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之遍计所执性
也。此即三性对望,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之义。

今成唯识论卷八则唯对二性辨明一异,何以故?以三性之中,依圆二性是有体之法故,有
望於有,方可对辨一异。若遍计所执则是无体之法,如龟毛兔角,无可对辨故。

故述记第九本云:「此中但对依他起者,以此二性有法相对,非计所执,以无体故。彼(
摄论)约性对,故三皆对;此(本论)约体对,彼(遍计执)无体故,但对二。」文易可
知。

(甲)句解颂文

(乙)广解颂文

(子)法 — 广解初二句

论卷八云:「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
,此性应是无常。」由前文所说,依圆二性不即不离之理,即可推之:此圆成实性与彼依
他起性,非异非一,何以故?

前文曾云:「真如是诸法之实性」,今若言定异,则真如应当不是彼依他起诸法之实性矣
!

前文又曾云:「真如理体,常住不灭」,今若言定一,则此真如性,应当同彼依他起诸法
,皆是无常生灭之法矣!

论卷八又云:「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後智,用应无别。」此文乃另解依圆二性非
不异也。其义云何?

前文曾云:「依他起通於染净,圆成实唯净。」今若言二性定不异,则依圆二性俱应通於
染净矣!

又瑜伽七十四卷云:「圆成实,唯圣智境所行;依他起,凡圣二智所行。」

佛地经论七卷亦云:「圆成实性,唯圣智境;依他起性,亦凡智境,亦圣智境。」

「圣智」者,指见道位(初生无漏智,体会真如之阶位)以上圣人之智也。

「凡智」者,指见道位以下凡夫未见真理之智也。

今若言二性定不异,则依圆二性俱通於凡圣二智之境矣!既然如此,则二种「圣智」:「
根本智」(直证二空所显真如之智)与「後得智」(了知依他如幻之智)照鉴之妙用,应
无别体,何以故?述记第九本云:「根本智本缘真如,亦缘依他;後得智缘依他,亦缘真
如故。」岂有此理耶?可见:依圆二性非不异也。

上来广解初二句颂「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已讫。

(丑)喻 — 广解第三句

论卷八云:「云何二性非异非一?如彼无常、无我等性;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
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何以说依圆二性非异非一?譬如那无常、无我、苦、
空等「总性」(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有为法之关系一样
,唯识心要卷八分析如下:

譬如:五蕴法中之「色」无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十二处中之眼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色无常,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十八界中之眼界无常,乃至意识界亦复如是。

既无常,则「无我」(不得自在),无我故「空」(无有实体)、「苦」恼(逼迫身心)
、「不净」(污秽龌龊)等。

是故蕴、处、界等一切有为法,各有法体,名为「自相」;无常、无我、苦、空、不净等
,遍於诸法,名为「共相」。彼自相,与此共相,不一不异,何以故?

若言定异,则彼蕴处界等诸有为法,不应无常、无我等。

若言定一,且如「色」与「无常」既一,则受想行识与「色」异故,应非无常(即此「无
常」应非彼蕴处界等诸有为法之「共相」矣!此说非理也。)馀可例知。

故无常等性(共相)与彼诸行(一一有为法,即「自相」也)非异非不异也。

(寅)合

论卷八云:「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
俗,相对待故。」由上述之譬喻,即可显示此圆成性与彼依他起性,非一非异,何以故?
盖依他起之法,与圆成实之法性,在道理上说,必然当该如此,以圆成实性是「胜义谛」
(真谛),依他起性是「世俗谛」(俗谛),二谛相待而立故。

窥基大师法苑义林章卷二载:

问:此二谛为同为异?

答:亦同亦异。

第一世俗,有名无体,俗中极劣,无可过胜,假名安立,唯俗非真,是名为异。

第四胜义,体妙离言,不可施设,真中极胜,超过一切,唯真非俗,是名为异。

馀可为同。由此二谛,四句分别:

(1)有俗非真 ——  谓第一俗。

(2)有真非俗 ——  谓第四真。

(3)有真亦俗 ——  谓真前三,俗後三谛。

(4)有非真俗 ——  谓除前相(即除第三句之表义,其遮义即为第四句,如龟毛兔角等
无有本质,不从因缘生者,即是「非真亦非俗」也)《见法苑义镜卷三》

述记第九本亦云:「若有俗理必有真,若无真时,待何为俗?非龟毛望兔角,可说异一,
以体无故。若有真时,理必有俗,若无俗者,待何为真?由斯道理故,前三真亦名为俗,
真家俗故;後三俗亦名为真,俗家真故,如斯胜理故,彼二性,非异非一。」文易可知。

上来释「二性一异」已讫。

定步观瞻 □益大师

发一言,不足自利利他,勿言也。

举一步,不足自利利他,勿举也。

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勿念也。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五) 徐醒民  讲述 慧安、宜伦  整理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请翻开经本二百零九页,第一行「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
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今天是农历新年之後开始与各位研究这部经,在此恭
祝各位在新年之後万事如意、法喜充满。

念佛圆通章

方才念这一段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的一段经文。这圆通章在二十五圆通里非常重要
,为什麽呢?我们这里是净土宗的念佛道场,这二十五圆通本来是每一个圆通都能成就的
,那些大菩萨各人讲他们自己是从那一方面得到成就,但是,在这些之中,最好的、最适
合修持的方法,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圆通章的好处在那里呢?它讲念佛的方法,讲得非常详细,这对於我们修念佛法门特别重
要!因此,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特别把这章经书列为净土宗的一部经。本来
净土宗有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是「净土三经」。
印光祖师加入这一章(念佛圆通章),及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成为「净土五经」。由此可以
想见这章经是多麽重要,所以我们就要多花一些时间来研究。

经文分成以下几段。从「大势至法王子」开始到「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是第一段。这是
用「作礼」这一段作为这一章经文的开始。第二段是从「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
到「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说他过去修行的历
史。从「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一直到「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是
第三段。从「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开始,到「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是第四段。最後从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一直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是第五段。

念佛譬喻

今天开始就接著上回讲的第三段,这是讲比喻。要记住,这章经讲的是超日月光佛教大势
至菩萨念佛三昧,是讲「正定」。不论那一宗,都要修「正定」。就这部经来讲,叫「楞
严大定」,也就是要修楞严三昧。

念佛三昧是指得了「定」,得到果了。换句话说,要得到这个正定,前此提到的二十三个
圆通都各有方法,而大势至菩萨从超日月光佛得修正定的方法,是由念佛入手的。也就是
说,他是从念佛得到了三昧。

譬如上回讲的一段:比如有两个人,以甲、乙为代表,当两个人分开没有在一起的时候,
甲专门想乙,而乙却专门忘记。提到「忘记」,就要注意了,这说明乙和甲是有密切关系
的人,如果没有关系的话,乙怎麽会忘记呢?乙之所以会忘记,可见他们原来就认识,因
为若不认识就谈不上忘记。要知道这个「忘」跟「记」是相对的,普通人对於一椿事情,
有时候会忘记,有时候会想起来,经上讲「一人专忘」,「专忘」就是一直没有想起来。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若,作「好像」讲。逢,是遇见。不逢,其实未遇
见。这两个人中,甲一直在想念著乙,想著想著,就出现相了,好像就看到乙了,而实际
上并没有遇见乙。如果我们研究一个人的心理,当他对某一个人时常在想念时,想著想著,
好像想的那个人就出现了,这叫「若逢」。实际上是「不逢」。也就是根本没有遇到。这
说明了甲是「专忆」,专门在想,而且想得那麽恳切。至於「或见非见」的「见」跟下面
那句的「逢」是不一样的,「逢」是想出来的,是想像的,而「见」则是有时候真的见到
了,但是却又「非见」!为什麽真见到却又「非见」?甲看到了乙,但是乙却没有见到甲
,这两者当面错过了,叫做「非见」。上回讲到这里为止。

二人相忆

今天开始讲「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这跟上回那一段情况就不同了,怎麽说呢?前面讲
一个人专门在想念,另一个被想念的,就专门忘记,这是一个忆、一个不忆。现在这个「
二人相忆」就不同了。甲乙两个人,甲想念乙,乙也想念甲,互相想念。「二忆念深」两
个人不但互相想念,而且念得非常深沈,不只是肤浅地在想而已,而是一有了念头,就相
互想到对方,这样彼此就能够见得到。而前面经文说到一个忆,一个不忆,这样是碰不到
面的;「或逢不逢」那是甲一个人想出来的;「或见非见」,那是甲真想到也见到乙了,
但乙还不认得,所以那样的状况,还是没能见到。而这「二忆念深」,是说就能见到面了
。这个「念」字,是指只要甲乙两者互相忆念的话,一念之中就能见面的。

这里还只是讲比喻而已,到後面讲到就会知道了。经文讲的「如是」指的是「二忆念深」
。这两个人只要彼此都想念得很深刻的话,不但现在能够见到面,而且「从生至生」从这
一生到来生,以至於再来生,生生世世都「同於形影」。形,指我们的身体、形状。影,
指的是什麽呢?譬如我们站在这里,日光或灯光把身体一照,就有一个影子变出来了,而
这影子与身体是不能分的,所以说「如同形影」。

不相乖异

「不相乖异」是说这两个人只要互相都能够想念的话,从这一生到来生,生生世世就像一
个人的身体跟他的影子一样,不相乖离,是分不开的。「乖异」是「分离」的意思。为什
麽这样呢?世俗人不也常常讲「三生有幸」吗?三生是指过去、现在、未来,若三生都能
够在一起就是很幸运了。但讲归讲,普通人并不明了是什麽道理。就佛法来说,「三生有
幸」就是三世都有缘分。

一个人和他的家人、朋友以及一切人相处,都是缘分啊!尤其是家族、家庭关系,就中国
文化来讲是天伦,就佛法来讲是最亲密的一种缘分啊!不管是好的缘分,是不好的缘分,
总而言之,缘分就是在这里!从这一点看的话,世间很多「冤家」总是碰到一起,好的缘
分也碰在一起,总之都是一个「缘」字。

这一段经文所说的情境跟前面那一段不同。前面一段是不见的,这一段是能够见了。而所
以能见就是因为能够相互的忆念。要知道「忆」就是「想念」。想,是思想。我们修持名
念佛的,对这个要注意了!这非常重要。怎麽说呢?一般而言,我们念佛,是用口念出声
音来,然而除了口念之外,心里也要念啊!心要用在上头啊!若只是口念,没有心在那里
思想的话,念的就不实在。以「念」字来说,中国人造这个字,根据说文解字:「念,常
思也」。「常」是经常的常,不间断地。「思」就是思念、思想。要知道,「思」就不是
用口,而是用这个思想,即一般人所说的用「脑力」,以佛法来讲,就是用「第六识」。
思想在起作用,在思维,这才是「念」啊!对这一层,我们念佛人要特别注意!假如我们
只注重口出声念佛才叫念,口不念佛的时候就是不念的话,那我们一天能念多少佛啊?必
得要懂得这个「念」字,心里要时常挂著、想著。所以祖师就开示∶「佛号必得要从心里
起来,口里念出声音来,然後再听回心里去。」这个意思就是教我们要用心,不用心的话
,念佛的功德不知要减多少!所以,念佛要得「一心不乱」,要得「一心三昧」的话,必
得要用心。 (待续)

因指见月 三  省

勤求多闻,常无厌足。於所闻法,不著文字。 (摘自大般若经)

娑婆众生,耳根最利,因此释迦佛便广说八万四千法门,令听闻者咸得解脱。吾人今生若
欲在菩提道上有所成就,自必凭藉多多闻法熏习,不疲不厌,如此善根方得增长,道业方
得成办。

然而,佛陀说法乃观机而说,故教法有大小偏圆、顿渐权实之别,又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
、人心,因此讲说上亦必有权宜、方便之处。因此,吾人听经闻法,必得善听善学、深入
体会,若是望文生义、死在句下,便离觉道远矣。

语言文字是我们进入佛法堂奥的重要媒介,佛经上将之比喻为「标月指」,意即指引我们
得见明月的那根手指。既然赏月之人的关注焦点是在明月,就不应该舍弃明月不赏,而死
执那根指引的手指。所以,在我们因听经研教而深感佛法浩瀚的同时,也别忘了笃行实证
、亲身践履,如果只是在文字上打转,而不知「依义不依语」的话,那便是佛法的大冤家
了。

疫不入境

印祖云:「有福有慧,便能自利利人。念观音,不独邀净友念,当於村中及近村宣告,无
论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家各人在各人家里,一路做事一路念。於
行住坐卧中常念,决定可以不遭瘟疫。……甘肃甘谷何鸿吉居士提倡念佛,凡念佛处,疫
不入境。汝邀净友念,是小办法。教全村中老幼男女念,是大办法。顶好吃净素,如其不
能,亦须少吃。即未吃素,亦要念。当此凶险之时,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能救护。」 □(复穆宗净居士书二)

莲池馀馨之十 — 律航法师 智  展

律航法师(一八八七 ——  一九六O),是台湾第一位中将和尚。未出家前,曾历任军中
要职,参与过北伐、剿匪、抗日诸役,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将官。

律老之所以得闻佛法,乃因五十一岁时患了眼疾,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不能视物,身为病痛
所苦,心又不得宁静之下,由温彦赋将军引介,才得入佛门。法师自从皈依佛教後,不但
受在家菩萨戒,发愿终身茹素,而且还遍参僧俗善知识,希望能彻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由
於了生死之心日切,终於在民国三十七年到台湾时,於慈航法师座下剃度出家,从此做法
门龙象。

律老未出家前,即专修净土,而出家之後,无论僧俗,凡来请教者,皆劝人发愿念佛,求
生西方。净土念佛法门之殊胜处何在?何以律老如此殷勤劝修?□将其重要开示汇整如下
,普愿见闻者,专精深入,共沾法益。

为什麽修净土法门

律老曰:「佛说法门大别为教、律、禅、密、净五宗,然若教观、若戒律、若参禅、若密
宗,皆仗自己力量,或大开圆解、或精严戒行、或明心见性、或三密相应,悉皆全靠自力
断惑证真圆成佛道。惟净土法门,除自己信愿持名外,全仗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来摄受,
感应道交,呼应同时。若行人念力和弥陀愿力打成一片,则临命终时万缘俱寂,心佛显现
而往生义成。所谓教内别传不可与其他仗自力的一切法门相提并论者此也。」

为什麽念佛

律老曰:「凡人不能一息无念,一弹指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大概粗的念头
,容或觉知,细的念头,多不知道。无始以来,刹那相续,为生死的根本。这个念头虽然
纷纷起落,总不出乎十法界。不念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便念六凡(地狱、饿
鬼、畜生、修罗、人、天)。不念人天,便念三涂(地狱、饿鬼、畜生)。凡夫境界,一
念贪爱,便种饿鬼的因;一念□怒,便种地狱的因;一念愚痴,便种畜生的因。你看可怕
不可怕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彻底悲心,劝一切众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了生脱死,永出轮
回。因为阿弥陀佛曾发四十八愿,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乃至十念
,必可得生,若不生者,誓不成佛。阿弥陀佛既发此誓愿力,我辈众生又具本有佛性力,
果然念到一心不乱,即得了念佛三昧力。这三个力量,好比三股绳子,合为大索,重者先
牵,所以经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净土不可入禅机

律老云:「近人好言禅净双修,每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为口头禅;殊不知此系祖师
恐人高推圣境,不向自己心性去体验,特举此语,以见所谓:净土弥陀者,人人俱有,个
个不无,不必向外驰求耳!然後人反误会其意,以为但净其心,极乐不离当处,何必求生
西方?但了自性,弥陀原非别人,无须更念弥陀,说土说佛,统属寓言。则差之毫□,谬
以千里,遂令释迦之悲心,弥陀之大愿,竟拨无置何有之乡,讵非大法魔殃耶!

莲池、□益诸大师痛斥其非,余曾会通其意,在拙作〈持名念佛四大要领〉中加以说明:
阿弥陀佛,为正报教主之号,实有其人,绝非权现的幻化人。乃至行人须从这里信入,方
肯脚踏实地,老实念佛。倘有人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见告者,当下应即体会,净土
虽为唯心之净土,但却有可到之地;弥陀虽为自性之弥陀,但实有能见之人。盖唯心自性
云云,原指吾人之圆觉真心横遍竖穷,十方世界、三世诸佛皆悉真心中所现物,又何仅极
乐弥陀,当然不在心外,然而决非六尘的缘影与虚妄的业识所可假冒也。故古德谓:『参
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乖,二门俱破
。此实为剖肝沥胆之忠言,念佛行人,幸三思之。」

律航法师半生戎马、官拜中将,然而却能透视宇宙人生真相,放下尘缘、出家修行,这若
非具有勇武的大丈夫气魄,常人孰能为之?再者,法师虽为晚年出家,但却能於净土一门
深造自得,临终自在无碍往生,更足为净业行人之模□、表率。

根据广化法师的记载,律老往生当天与平时毫无异状,仍独自步行去沐浴。沐浴後,还面
西而坐,对大众开示:「佛教修行的法门多得很,而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最圆顿殊胜。
你们看我念佛念了二十多年,到现在临命终时,一心不乱,求生西方,我这就是现实最好
的证明。」下午五点三十四分,律老就在大众的助念声中,安详往生;几日後荼□,还留
下数百颗希有的五彩舍利,激发了大众对念佛法门的强烈信心。

欲将生死大事於今生做个了断的善男子、善女人,快快循著律老的步履踏实行去,相信努
力「栽莲」的人,必定功不唐捐。

西林寺今昔 净  业

西林的寺塔,曾是无数高僧、诗家驻留忘返之地,在此遥望庐山胜景,「纵皆不尽庐山真
境,要不失各各亲见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
西林壁」诗是苏东坡居士四十九岁游庐山,在西林寺壁题写的诗。先有西林,後有东林,
两寺原是庐山的千年古刹。自从慧远祖师在东林寺弘开净土宗之後,东林的光辉便长照污
,历久不衰,而西林寺的馀晖却逐步暗消,以至寺宇全无,唯留一塔,孤零零地站在庐山
烟雨之中。如今的西林,寺名改作「西琳」,塔寺焕然一新,与东林合璧,成为「东林二
堂」。

德感舍宅为寺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东晋南迁,北方僧众也纷纷往南方移动,慧远祖师的同学——慧永
大师来到浔阳(今九江县)。当时有一位刺史名陶□,陶□是浔阳当地人,他是陶侃的儿子
、陶渊明的叔祖父。陶□非常仰慕慧永大师的道风,彷佛是宿世的故旧知己,恳请慧永大
师留在浔阳的庐山修行,并把自己的住宅施舍出来作为寺院。慧远大师建立东林寺後,便
把这寺院名为「西林」。

慧永大师与慧远祖师,两人都是道安法师的弟子。永公从北方来到浔阳,因为陶□的请求
,便在庐山安止下来,以陶刺史施舍的宅院为修行之地。为了能安心修行,永公又在後山
岭头建立一间房舍,修定念佛。房子四周散发香气,因此名为「香谷」。慧远祖师初来庐
山,因徒众渐多,房舍不足,也曾受邀来香谷用功。

西林寺建後不久,慧远祖师因永公关系,转辗也来到了庐山。慧远祖师徒众先在西林寺安
止修行,後因西林寺不敷使用,才在西林寺不远处另立东林寺。西林寺建於东晋太元二年(
三七七年),东林寺则建於东晋太元十一年(三八六年),两寺兴建,前後不过九年。

慧永大师为人真诚自然,持戒不懈,好乐经典,善於讲说佛法,讲话常带笑容,不曾说出
伤人的言语。每次礼佛必定至诚恭敬,一心专修净土法门。慧远祖师等一百二十三人在东
林寺创立「白莲社」,永公也随喜入社,僧众居士中有十八位德学尊崇者,人称「白莲社
十八贤」,永公是其中之一。

慧远祖师驻锡东林寺三十年,立下「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的誓约,永公在西林寺也是这
样自我规□。八十三岁那一年,永公生病,有一天忽然从床上起来,整衣合掌,要找鞋子
,好像看见什麽。众人惊奇询问,永公说:「佛来迎我。」说完就自在往生了。

寺塔历尽风霜

经过了南北朝、隋代,到了唐朝,西林寺後方多了一座千佛塔,这是由唐玄宗敕令修建的
。塔高七层,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龛。清朝道光年间曾裂开,经当地百姓诚心祈祷,千
佛塔又复合起来。这座历尽世态风霜的西林古塔,千百年来一直巍然屹立。

西林的寺塔,曾是无数高僧、诗家驻留忘返之地,在此遥望庐山胜景,「纵皆不尽庐山真
境,要不失各各亲见庐山」(□益大师弥陀要解序)。自晋至唐,西林寺一直处於鼎盛时期
,元朝毁於兵火,明代加以修复,清朝咸丰四年再毁,十一年重建,又毁。到了二十世纪
的六十年代,这里经历一场文革浩劫,西林殿宇化成一片田野,独留孤塔一座,有人记下
当时的景况:

「过陶渊明墓,往东走二十里,就是建於东晋太元二年的西林寺,应该说就是西林寺的遗
址。大名鼎鼎的西林寺,连半堵残垣都没能留下。文革初期就拆掉了。问了几个人,都不
知道是为什麽。剩下的,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西林塔。这座建于唐代的六角七层的砖塔,下
面几层的木梯也被拆掉了,上不去。砖缝嵌著绿苔;塔顶长满茅草,成了乌鸦窠。看著周
围正在抽芽满是生命力的青翠的水稻,觉得这座灰糊糊的破塔好凄凉。」(见散宜生「文革中
的庐山五大名寺」文)

西林重现庐山

八十年代,果一老和尚发心重建东林寺,觉海比丘尼襄助甚多。觉海尼师祖籍江西修水人(
注),是大陆来台人士,略有赀财。来台多年後得悉家中高堂健在,即辗转从美国回到江西
修水。老母亲见了女儿一面,怕女儿留下来受苦,要她速速离境,誓言:「一日不走,一
日不食。」适逢果一老和尚正为复兴净土宗祖庭奔走,为此因缘而留在庐山,协助海外劝
募。在台中佛教莲社未改建前的旧莲社,雪庐老人为培训弘法人才,曾挑选数名师姑学讲
经典,当时还是在家居士的觉海尼师一度有缘参与。

东林寺重建完成後,经不住各方的敦促,觉海尼师一肩扛起复兴西林寺的重任。为了节省
经费,所有殿宇的设计规画,都是他一手包办,并以「西琳」为寺名,祈求诸佛菩萨、龙
天护法加被,西琳昌盛,佛日增辉。现在的西琳寺,入寺不须门票,觉海尼师说:「寺院
就是为了利益穷人!」,寺里不随便为人剃度,平日住众功课以净土念佛为主。

一行人来西林寺参访前,觉海尼师正为寺里一 笔为数不少的钱遭窃而烦恼,听说台湾莲友
要来的讯息,心头懊恼顿时一扫而空,亲自到西林塔前招呼大家。一行人身在庐山之中,
仰望高耸的千佛古塔,在西林的大殿前围坐,享用师父施给的茶水果品,聆听师父诉说西
林、东林的前尘往事,不觉日已西移。

注:明伦月刊二O八期,黄永枢居士的「朝觐庐山东林寺慧远祖师纪实」一文,对觉海尼师
生平及西林寺的重建过程,多有描述,意者请自行查阅。

消除时疫根本之道 焦国宝

最近SARS在大陆、台湾甚为猖獗,以致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究其根本原因,应系两地人
民杀业太重,所获恶报之故。或有未之信者,而吾人知道,今日科学昌明,所谓「能力不
灭」,已得到科学上之确证。在佛学上,更说明「灵魂永存」,灵魂即人之心识,依其业
力,在六道中轮回变现,时而人天,时而畜生、饿鬼等。

试想,仅以细小之针尖戳刺吾人之肤,便顿觉疼痛难忍,何况用刀斧等凶器,戮杀啖食同
为有情众生之身命,其所感疼痛之烈,吾人应可想见。「痛入骨髓」,「痛彻心肺」,恐
都难形容於万一。惨遭被杀被食之辈如何能容忍得下?谅必怒气冲天,怨深似海。似此深
仇大恨,莫白之怨,又焉能不随时伺机寻求报复?此次疫疠之灾,或许就是渠等寻求大肆
报复之一途。

於此,亦请勿以迷信视此说。我国古典所载「衔环结草」等史实,亦应为吾人所能耳熟能
详之者。常言:「有恩报恩,有怨报怨」、「欠钱债者还钱,欠命债者偿命」,物之情也
。亚圣孟子亦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杀人者
亦当人恒杀之。是以此时,吾人实应真诚忏悔,业由自作,罪在己躬。自今日起,不再伤
害物命,而慈悲戒杀,发心茹素,并恭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

何以言此?依据因果法则,吾人前生所造者为业因,今生所造者为业缘。因缘具足,而果
报生焉。以此,倘吾人今生不造杀啖之业,缘既不具,其因虽在,而果便无由以生矣。如
置豆瓶中,不触土水,纵时经千载,瓶中豆亦不会发芽结果,其理至明。

且慈悲戒杀,行大仁也;恭念佛菩萨名号,亲圣德也。尝闻「一念善心生,其命当即随之
而转善矣」,行大仁,亲圣德,此善之至大者也,命再险恶,亦必当即随而逢凶化吉,转
危为安。况且行大仁、亲圣德之举,仅一念之间事耳,轻而易行,勿需劳苦,勿需成本,
便能深获大利,而护身保命,而国泰民安,何乐而不为!□世人能自今日始,日日时时而
为之,则此等灾难,便可永绝於世间。若其不然,则此等灾难,亦必每隔一段年月,次次
重演,而为祸害,岂可不忧不惧?

而今各方在防治疫情上,虽都尽心尽力,倾其所能,如同作战然,令人敬佩。但审而视之
,其所急而为之者,亦只是劝导:勤洗手、通空气、戴口罩、穿防护衣、消毒净空、强制
隔离而已。此不过都是些消极作法,或有些许防预之用,终非根本之图,难有积极究竟之
功。甚者,尚有不明事理之辈,心怀政治意识型态,乘此疫情□滥,难以控制之情,大打
口水战,指责攻击,将所有责任,都归诸政敌,尤无谓也。

当此疫情肆虐感染死亡,不知何时又将卷土重来之际,余心不免有戚戚焉。乃不揣浅陋,
撰此拙稿诗偈,期能於疫情之遏止化解,有所助益。诗偈曰:

应念疫疠诸灾难,悉由吾人业所感。
万勿畏惧与恐慌,但须至诚将心忏。
真存好心做好事,好和有情结善缘。
爱护众生心常乐,戒杀茹素解宿怨。
观音立誓拔我苦,弥陀且有度我愿。
勤念弥陀观音名,自然身健家平安。
是以,至诚恳祈大家,速发慈悲心,爱护物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日日戒杀茹素,时
时恭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音菩萨。此乃拔本塞原之图,消除疫灾,根本之道也。诚能
恭勤为之,不但「煞斯」疫灾,即使一切种种灾难,其未生者,自不生,其已生者,亦将
迅速除灭。

常言:「人在做,天在看」,又云:「人心即天心,人心善,天心自善。」更何况「天有
好生之德」,吾人既然诚心行善,天又如何能反行其恶,而为祸害於吾人?所谓「果能心
怀善念,连毒蛇猛兽都会速速远离而去,不欲毒害於人。」何况像广大灵感,寻声救苦之
观世音菩萨,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之阿弥陀佛,又岂能不立即相应,时时慈悲护念,
使令平安度日?其情若此,吾人尚复何忧何惧!

随喜布施福无量  坤  德

从前有位居士,他在参访佛寺後,深深被佛寺的庄严所震慑,因而动了建造的念头。可是
,他回头一想,自己不过是一介平民,那有多馀的钱财来盖寺建塔呢?他百般思索,终於
想到一个办法:「有人说深海中有稀世珍宝,我何不潜入海中寻求珍宝,来盖国中第一大
寺呢?」不久,居士果然如愿以偿,获得珍稀宝物而归。可是,他又反覆思量:「盖寺庙
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有人齐力合作才行。该找谁呢?」居士想到,曾听人说过国
王希望盖寺建塔,却未能如愿,因此,他就抱著姑且一试的心情来到皇宫,并将珍宝献给
国王。

国王抚摸著珍宝,非常高兴地说:「你是从那儿得到这样珍奇、罕见的宝物呢?」居士回
答说:「我因为有『三利功德』,才能得此珍宝。」国王好奇地问:「怎麽说呢?」居士
说:「我曾发愿建盖佛寺,因钱财不足而无法如愿,因此独自入海寻求珍宝,如今平安归
来,这是第一利。入海之後,能顺利取得珍宝,没有空手而返,这是第二利。又,我得宝
以来,从未起贪著之心,只求兴立佛寺,这是第三利。如今,虽然达成得宝的心愿,但因
欠缺人力盖寺,所以前来向国王求助。」国王听了之後说:「我也可以称得上拥有『三利
功德』:第一,我身为一国之尊,为人民崇敬。第二,我拥有丰饶的财宝和兵力,威势显
赫。第三,国内所有人都听从我的命令,不敢违抗。凭这『三利功德』,我自当与你一同
兴建佛寺。」

国王得到宝物之後,想把它送给后妃们,後宫佳丽听到这个消息後,纷纷将自己打扮得明
艳动人,希望能得到国王的眷顾。唯独大夫人丝毫不在意,打扮得和平日完全一样。国王
好奇地问大夫人:「□怎麽没有刻意打扮呢?难道□不想要这个宝物吗?」大夫人回答说
:「陛下,我身为王后,已具备了『三利』:一来,我受到後宫所有人的敬重;二来,我
生的儿子能成为太子;三来,我不好享乐,只爱听经闻法,并发愿布施,建盖佛寺。正因
如此,对於宝物没有贪恋。」国王听了之後,非常敬佩大夫人的德行,便将珍宝赐给大夫
人,而大夫人则捐出千两黄金,赞助国王和居士的义举。

不久之後,三人的愿望果然达成,建造了一座庄严、巍峨的佛寺。国王不以此沾沾自喜,
反而说:「全国上上下下,难道只有三个人有福气来建盖佛寺吗?应该让其他国人都能随
喜功德才是。」於是他下令,如果有人愿意捐献,一律接受布施。国中的人非常高兴有这
个机会,纷纷捐出金钱来赞助、随喜。有一个以乞食为生的贫穷女孩,听到这个消息後,
非常自责地说:「唉!我就是过去生太贪悭,从来不愿意布施,所以今生才这麽穷困潦倒
。」她解下身上的布裙,趁著国王使者经过她的破旧茅屋时,向屋外抛出,并大声说道:
「大人!我非常希望能出一分力量,帮助国王庄严佛寺,可是我身无分文,只有一件布裙
,希望您能成全我的随喜之心。」使者非常惊讶地拾起布裙说:「姑娘,可以出来说清楚
吗?」女孩惭愧地说:「我身上只有这件布裙,除此之外,就没有衣服可以穿出门了。」
使者将这件事向国王禀告,国王听了,对女孩的善心既讶异又感动,便命後宫五百夫人,
每人捐出一件衣物送给女孩,并命令使者将女孩接来王宫相见。国王与女孩谈话之後,深
深被她善良、真诚的心意感动,便封女孩为第二夫人,希望後宫嫔妃能扬弃只重外表的想
法,转而学习她的美好德行。 (出自譬喻经)

善住法师 吕富枝

善住法师,字无住,号云屋,元朝苏州(今江苏省吴县)人。天性清高,洁身自爱,不近
声色财利,擅长作诗,又能撰写文章。居住在苏州城内的报恩寺。
曾经关闭在一间屋内,每天昼三时 —— 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 ——  初夜、中夜、
後夜,精勤念佛,读诵大乘经典,及礼拜忏悔,虽然身体久病在身,仍然精进念佛,始终
没有改变他的心志。

当时苏州城□,修持净土念佛的出家僧众当中,以善住法师的道心道行,最为高深,很多
出家在家信众,都以善住法师做模□,向他效法学习。

到了临命终时,整个屋内充满微妙香气,法师就安详自在往生了。生平著有「安养传」和
「谷响集」,流通於世。

寻孔颜乐处 吴孟谦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家始终抱持著一个信念:「科技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但是在两次
的世界大战後,已开始出现反省的声音;直至今日,现代工商社会的物质享受确实已非前
人可堪比拟,然而愈先进的国家,忧郁症之比例却愈高,自杀事件更屡见不鲜。人们彷佛
徘徊在华厦广幢之中,找不到一方安身之地;踟蹰於盛馔珍馐之间,觅不得一个下箸之处
。於是他们将迷惑的问道:「快乐究竟在哪里?」这是个对於科学家而言极讽刺的问题,
或许也同时是科学家蓦然回首时的疑惑。

提升人类智慧

廿一世纪的资讯革命,乃至生物科技的发展、基因的研究等等,已经到了人类收摄不住的
地步,当人类的智慧不能同科技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之,就会转而被科技所牵制,而科技
发展的方向本是人类赋予的,既然人类丧失决定权而一任发展,也将把自己带往未可知之
处,并且这个未可知,极有可能是一处超乎想像的深渊。想要挽救危亡,唯有提升人类的
智慧,也唯有当人类的智慧提升了,才能够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追回与我们渐行渐远的
快乐!

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一言蔽之是所谓「内圣外王」,也即是令人人都寻得自己安身立命
的所在,进一步将小我提升至大我,达到天下一家、大同世界的终极目标。今日暂且不论
大同世界有否实现的可能,《大学》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
下平的基础,应在於人人皆能够修养自身。为何修养?孟子曰:「人之与禽兽相去者几希
矣!」人与禽兽相去不远,之所以有别於禽兽,在於一点灵明之心,拥有人之所以为人的
智慧,而明白如何为人,也才能享受人的快乐。

现代人何以在进步的物质条件中寻索不到这分快乐?因为他们用以追求的是耳目口体,而
非那一颗灵明之心,因此所获得的,也只能是生理的「快感」、而不是心灵的「快乐」。

迷雾中的烛火

走什麽样的路,就会通往什麽样的目的地,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人们被自己欲望的
大雾所遮蔽了视线,只在快感这条路上原地打转,不知何去何从。尤其可哀的是,中国文
化自西化运动以後不再被国人重视,一提及传统,便谓之僵腐、封建,殊不知智慧无古今
之分,前儒智慧正有以启发现代人的智慧。如果自己身在迷雾之中,又拒绝他人的烛火,
那麽想要寻得人生真乐,必将遥遥无期。

远在北宋时期,大儒周濂溪就曾提示二程子(即程颢、程颐兄弟):「寻颜子、仲尼乐处,
所乐何事。」当时这个问题实是发前人所未发,宋明理学家其後为儒学心性修养的层面开
辟了一个新天地,濂溪这段话可说是一发端。我们既不知如何求快乐,不妨探本溯源,看
看圣贤的快乐是从何而来。《论语》中孔子自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又赞美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两章表现出同一个特点,孔子、颜回都
在一种□实甚至简陋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快乐的原因并没有明白点出,但自然不是因陋劣
的生活条件而快乐,而是因为有更深刻丰盈的东西超乎其上,一旦在这上头有所得,心灵
就获得自由,不会因外在环境的迁移有所改变。那麽这个东西究竟是什麽?子曰:「士志
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
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而颜回,孔子曾称美他「其心三月不违仁」,
又赞以「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

实践仁心的生活

综合起来看,显然孔、颜所好、所重视、所追求者即是「仁道」,再对照孟子所说:「仁
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为什麽孔、颜重视人?正因为仁心是人所以异於禽兽之
处,人能够反求诸己,持守住此仁心而不放失,即是所谓道。心能够合於道,不惑於私欲
,就不再执著於感官享受、人我得失,而能以澄明的智慧去应对进退、安身立命。凡此都
不是口耳之学,而是彻彻底底的生活实践。

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或许懂得比古人多,在讥笑古人迂阔的同时,我们并未自觉到,自
己这些知识才真正是僵死的,因它仅止於资料性地建档在我们脑海中;儒家的学问,每一
章却都是生命的学问,「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体认的背後,必带有笃行的
功夫,知行一分,就长一分智慧、得一分受用,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愈加明了。孔子
曾经自述平生,从十五至七十,境界层层翻升,到最後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亦即
《中庸》所说的「无入而不自得」、「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岂不是一种最大的快乐
吗?

志於道不忧不惧

现代人常说「跟著感觉走」,「只要我喜欢,有什麽不可以」,却不知自己并没有孔子从
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没有洞达世事的智慧,盲目的冲撞,只有让自己头破血流而已。这
就是何以儒家教我们「志於道」之因,心中有道,就有标准、有依托,就能步步踏实、不
忧不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慢慢修养,就可从认知此道
、欣仰此道,进至於道我浑融、乐在其中了!

当代学者许倬云曾说:「我们必须著手重建文化,重建一个民族之灵魂。文化不是表演艺
术,不是奖状奖章,也不是大学课程,文化是生活」。探寻孔、颜之乐处,正是向古圣先
贤撷取文化的精神,而这分精神并不空疏玄远,没有时代隔阂,而是平平实实地存在於我
们日用之间,端看我们愿不愿意求、愿不愿意用而已。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快乐、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怎能不迷途知返、发愤以求呢?

骊歌声中的叮咛  吴省常  述  常惺/慧玲  整理

唧唧的蝉鸣,怒放的凤凰花,又是一批莘莘学子要步出校园的季节了。毕业不是学习的结
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此时,师长的叮咛尤为珍贵。

吴省常老师,去年自台中女中退休,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代表全校师长致词。词中对学
生所流露的殷切期许,不但可为学子立身处世之指南,更可作为迈向成功彼岸的津梁。本
刊特将吴老师的演讲词加以誊录、整理,愿所有不断追求「成长」的人,都能得到裨益。

各位亲爱的同学:今天是你们的毕业典礼,也是我退休要离开学校的时刻。记得刚来的时
候,正谊楼才建好不久,但是现在放眼望去,最老的建□却是它。它跟我一样,最初还是
中坚分子,现在也变成长老级了。在服务学校的漫长岁月中,经历过的一切,都将成为我
生命中的一部分,紧紧相随,这就是成长,而伴随成长而来的,便是积累在心中的些许感
想。在教职结束之前,非常乐意把一点点心得贡献给各位。

柔软的心

首先,就是希望大家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现在的时代,竞争非常激烈,在这当中,常
会看到弱肉强食的情况。我们女中的孩子都很优越,但要小心的是,挟带著这种优越,很
可能落入要凌压过人的状况,当这时候,那颗柔软的心就会消失。而我们为人处世,基本
的存心却是要给别人留馀地。各位回忆一下:论语中记载,有回子贡请教孔子:「有一言
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道:「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意思就是说,我过得去
,对方也要过得去。

汉朝,有一位名叫刘宽的人,他当到了尚书令,个人事务非常繁忙,不过,虽然繁忙,却
总是很从容,而且不会生气。有一回,他夫人想试试他到底有没有脾气,就在某一天的早
上,指使他的婢女,端了一碗肉羹,故意失手打翻,把汤汁溅到他的朝服上。各位设身处
地想想,就要上朝了,朝服却给弄脏了,换作你,你会不会气急败坏?而刘宽的第一句话
竟是:「□有没有烫伤啊?」他夫人从此真的是服了他。

另外,清朝康熙年间的进士,後来当到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由於他官高势大,很害怕自
己的子弟仗著高官的威势欺凌人,所以常常告诫子弟要谦让。邻居知道这个情形,便恶意
侵犯,故意在□墙的时候越过界。家里的子弟很难过,写了一封信,向父亲报告这个状况
,张英却只是淡淡地说:「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
年秦始皇」。张英处在最优势的地位,但他却能用一颗柔软的心来对待邻居,在如今这个
什麽都讲究竞争的时代,这种美德实在需要极力提倡,希望大家存心要「温柔敦厚」。

宏阔的眼

第二,要跟大家谈的是「宏阔的眼」。大家都知道,现在不论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在
讲「全球化」,意即整个世界就是地球村,我们必得要跟著时代的脉动,才不会变成井底
之蛙。各位都知道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吧!曾经有人访问他,问他最近看些什麽有趣的书
,张忠谋回答,他比较关注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正在读的是William Brada的大势所趋。可
是张忠谋并不是只读这个,他也在读有关美国建国时期历史的书。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
他为什麽不读中华民国的,而要读美国的呢?其实我们不必这麽狭隘,成功的经验往往相
通啊!其次,在文学方面,他经常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萧伯纳的戏剧、海明威的短篇小
说,前阵子还读了徐志摩的诗集。由张忠谋先生阅读□围的宽广,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有
成就的人,必需要有开阔的眼界。

明朝有位大思想家王阳明,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看法:「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
山大於月」,因为山在眼前,而月在遥远的天边,就觉得山比较大,月比较小。可是「若
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这眼界就不一样了。

殷切的愿

眼界很宽,看得很多,也有见地了,接下来,对於自己的心愿,就要诚诚恳恳地去完成,
也就是要有「殷切的愿」。大家都知道「武训兴学」的故事,武训身为一个乞丐,他怎麽
以一个乞丐的身分来兴学呢?就是靠他殷切的愿。各位未来假使立志,一定要有「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的精神,对於愿望,要有很恳切要去完成的那颗心。可是退
回来说,假使是空腹高心,那也不行,所以下面第四个要提出来的是「踏实的脚」。

踏实的脚

脚踏实地,是成功的基础。我发现,你们这一代,由於生活非常优渥,因此并不知道创业
的艰辛。我看同学做事的时候,有一些情况,其实满担心的,就是踏实度不够。比如说扫
地,总是扫把拿起来挥几下就算扫过了;拖地,也是一个拖把这头拖到那头,整个教室一
个拖把拧一次水就算拖完了,像在画画。你说这是清洁工作,可是事实上它也和你的做事
态度有关,假使马马虎虎,抱著「有做就好」的心态,事情就不会成功。未来你们竞争的
对象很多,你要靠什麽?就是脚踏实地,真的有内涵。各位都知道老虎.伍兹,他的成就
源头,就在於勤奋。他说他在比赛击出的每一个漂亮的球,在练习的时候,已经练过千百
回了。各位同学,你们再过半个月就要考试了,想要有好成绩,就要凭藉平常千百回的练
习、思惟去应考。「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只有肯下苦功,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刚毅的骨

第五,跟大家谈的是「刚毅的骨」。要贯彻一件事,靠的就是它!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
进士名叫于谦,他在十九岁的时候,写了一首〈石灰吟〉。他说:「千锤百琢出深山」,
石灰从深山中采出後,要经过千百次的锤□。「烈火焚烧若等□」,还要经过烈火的烧制
,才能去芜存菁,可是石灰却不把火焰当一回事。「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我(石
灰)完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因为石灰是越烧越白,所以用「清白」形容。「清
白」是一语双关,意思是愿望的贯彻。有一次,我做事觉得好辛苦的时候,对我的老师说
我想辞职,他告诉我,莲花种在水里,这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种莲叫做「火中莲」,是
由锻烤而生的。我听了以後,心力就增强百倍。所以,想要有成就,就要坚持到最後一秒
钟,这便是「刚毅的骨」。

此外,请各位再记住两点,就是要有「团队意识」,及成就之後的「虚怀若谷」。我在媒
体上听过一段访谈,记者问受访者:「你要投资的公司是不是企划案要非常好?」他说:
「不,企划人人会作,而且可以作一大本,我要看的是这个公司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好
的话,经营起来就会好;企划是用『作』的,团队精神才是真正去执行的。」所以,各位
除了前面那五点之外,再记住这个团队精神,对大家未来在办事上,会有很好的加分效果
。至於保有虚怀若谷的心,相信大家应当都能体会,时间不多,我就不再赘言了。"

最後,祝各位贵宾、家长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祝各位同学金榜题名,如愿以偿。

心   病   弘  毅

从前唐太宗亲征高丽的时候,有天晚上他在营区附近取水坑里的水来喝,结果天亮的时候
,才发现水坑的水非常肮脏,水面还漂浮著小□。从此以後,太宗便觉得自己全身有病,
肚子里好像有什麽怪东西。回朝之後,他召来宫中的太医们为他看病、诊治,可是大家都
说太宗健康无病,不须服药治疗。太宗大怒,认为这班太医全都昏庸无能,把他们都喝斥
了回去。

几天以後,太宗听说民间有位名叫孙思邈的大夫,医术十分高明,於是便下召请他到宫中
来看病。孙思邈在询问病况,并详细诊断之後,说:「皇上的确有病,我拿一些药丸给您
服用,过几天就会比较舒服了。」结果,太宗在吃了药丸之後,腹痛如绞,如厕的时候,
果然在排泄物中发现一些小□。这时,太宗龙心大悦,便立刻要赐官给孙思邈,孙思邈辞
不肯就,太宗只好亲自送他出宫。其实,孙思邈给太宗服的药丸,并不是什麽祖传秘方的
特效药,只是将一些小□裹在泻药里而已。他知道太宗患的是心病,所以才用了这帖「良
方」,没想到,果真药到病除呢!

说到「病」,近月以来,人人可说是闻「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色变;病毒不
但对人命造成威胁,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冷漠。且看这段期间,有多少「疑
似」染病而在家隔离的人,在确定健康无虞而走出家门後,却遭到邻居、亲朋的厌离和歧
视;有多少遭谣言恶意中伤的人,因被传为染病患者,而受到街头巷尾的议论纷纷。此时
,令人畏惧的恐怕不是病毒,而是昏乱暗昧、三毒炽盛的人心。随著感染高峰期的过去,
人类可以很快发明对抗病毒的良药,可是,生了重病的人心,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如
何去疗治呢?

勉   强    瑜  扬

在日文当中,你知道用来形容「读书」的汉字是什麽吗?答案是「勉强」二字。对素来使
用汉字的吾人而言,这两组字的字义似乎没有什麽关连,但若仔细玩味,却又会为其运用
的传神而不禁会心一笑。学问要有所成,必得在万卷书中钻研、深究,日久天长,方能读
出味道和心得。这样的过程不似漫不经心的游戏,不容许「一天捕鱼,三天晒网」,若没
有凝定的心神、过人的毅力,是无法拥有显著成效的。这样看来,读书求学也是一段和自
己懈怠、懒散的习气对抗的历程,面对贪恋□适的毛病,学问又要日益精进,谁说不需要
一点「勉强」呢?

生活若没有丝毫压力,外在环境又没有督促的力量,人想要凭藉一己之力日新又新、超越
颠峰,是难如登天的。因为人最容易厚待、宽恕自己,对於「自我鞭策」这件事,总是执
行得不够彻底,甚至相当吝惜。因此,在学问乃至事业上,若想出类拔萃,拥有不凡的成
就,和自己的不良习性反其道而行,让阻碍自己进步但却已形影不离的弊病受点委屈,似
乎是必要的。只有勉强自己停止随性、错乱的步伐,我们才能让清晰的理性思维作主,让
它引领我们踏出正确的、迈向卓越的每一步。

毛毛□要化身为翩翩彩蝶之前,一定要经过将自己困於蛹中的阶段;吐丝的蚕若想翻化成
蛾,也必须先将自己层层包裹。表面看来,它们似乎是找苦吃、找罪受,但如果没有这一
番的挣扎、搏抗,如何能探知自己的潜能,又如何能开展出另一种不同的生命光彩呢?人
何尝不是这样,若要成就天下第一等学问和事功,将原本依赖甚深的陋习作一番大改造、
大整顿,绝对是必要的「工程」。当然,在提升境界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要和自己的
爱憎唱反调的,这时,自然不免觉得「勉强」。但是,若能咬紧牙根,持之以恒地进行下
去,「勉强」终究会变成「自然」,而原本的生命行迹也终究会和向往的层次接轨,导引
我们迈向更成熟、圆满的人生。到那时候,「勉强」不再使我们皱眉,我们反而还要为他
激发了生命不同的可能,变成我们性地上「除旧布新」的动力,表示万分庆幸呢!

老子云:「为道日损」,佛家云:「性从偏处克将去」,这些修养工夫的下手处,其实都
要从「勉强」自己开始。「勉强」自己止恶修善,「勉强」自己心念专一,如此细水长流
、绵绵密密行去,涣散瘫软、残破不堪的心灵才能逐渐得到修补,进而发挥它无量的德能
。古德常言:无天生的释迦,亦无自然的弥勒。福慧圆满的妙觉佛,尚且由历劫行道、积
聚善种而来,烦恼炽盛的吾人,若有成圣成贤的鸿鹄之志,怎能不收束身心,在凡夫习气
上好好痛拶一番呢?

宽厚待人  慧 文

尽全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有能力,宽厚看待其他的人。

孩子们:

不知道哈利波特是否曾经征服了你,让你神游在奇幻的魔法国度里?即使在霍格华兹那样
的学校,也少不了像马份那样的人:高傲自大,看不起贫穷、卑微的同学。看著他们极尽
羞辱、欺负嘲弄可怜的学生,你是不是也曾满腔正义,愤慨不已呢?

有了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哈利波特的教父天狼星就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你若想
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就应该好好去观察他是怎样对待地位比他低的人,而不只是去看他如
何跟同等地位的相处」所谓的地位低应该包括

年纪比自己小、才能不如自己或是家境比自己差的人。如何面对这些人?怎麽相处?正考
验著一个人的品德与人格,是不是值得和他交往,也有了分辨的标准。

有一对穿著时髦华丽的年轻夫妇,趾高气昂地走进一家高级皮饰店,店员们很客气地招呼
款待,耐心地为他们介绍各式各样的商品。只是客人不断从鼻孔中发出不屑的嗤笑声,下
巴 得比额头还要高出许多,对於每一件店员拿来的物品都能够找出最尖酸刻薄的字眼加
以挑剔,一点也不给人留颜面,末了总是抛下一句:「这东西根本不符合我的风格,你们
这是什麽店呀?」弄得店员一个个灰头土脸、四散逃开,不得不放任这个无礼的客人自行
□逛。突然间,那个年轻男子惊呼一声:「啊哈!终於让我找到了,只有这样的皮带才得
以显示我独特的个性!」话刚说完,就拿起放在角落一条粗大的皮带,然後比了比自己的
腰部,骄傲地向他的太太夸耀:「这种皮带一定不便宜,不过我有的是钱,价格不是问题
,重要的是品味。」旁边一个店员听了,满脸困惑地望著他,缓缓地说道:「可是,先生
,那是狗儿专用的项圈啊!」
  
古人说:「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家富而骄人」。今日的富贵难保长长久久,若因无知种
下恶因,与人结了恶缘,他日恶果现前,要怎麽收拾呢?因此培养宽厚的心肠,才是立身
处世的正确标竿。

应如何跟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相处呢?

第一、常怀感谢:也许你认为自己是「施」的一方,为何要我感谢?其实何者为「施」,
何者是「受」,本身就很难界定。没有弟弟妹妹的陪伴,怎麽能体会出「血浓於水」的手
足亲情?没有需要帮助的同学,又怎麽能将自己的长处完全发挥,觉得自己是很有用的呢
?有个老师准备了一盘沙,并在里头羼杂一些铁砂,他要同学试试看有没有办法把铁砂找
出来。很多人用手拨弄了老半天也找不出一粒,接著老师拿出一个小磁铁,轻轻地在沙堆
里来回地吸,不一会功夫,磁铁上就吸满了一大堆的铁砂。感恩的心就像这块磁铁,许多
被我们一再忽视,总认为理所当然的深情,都将一一浮现,攻占我们的心灵,那些傲慢与
欺凌都将冰消瓦解,人我之间唯有真情一线牵。

第二、将心比心:想一想当初自己年纪小的时候,是不是也讨厌爱欺负人的大哥哥、大姊
姊?当自己曾经技不如人的时候,是不是更需要别人的提携与鼓励?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
,就会知道怎麽做最恰当。有一个年轻的牛仔,正要把一群牛赶进牛棚里,当所有的牛只
都已经进去後,偏偏有一只小牛抵死不从,怎麽哄骗推拉,小牛就是不肯进去。一个老牛
仔看到这个情形,便走了过来,用手指头放进小牛的嘴里,只见小牛一边吸吮,一边就跟
著老牛仔走进牛棚里了。老牛仔对年轻的牛仔说:「你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只想赶快把
牛全部赶进去,可是我却站在小牛的立场想,也许它肚子饿了,想找妈妈要吃奶,这样就
能顺利将它引进棚子里啊!」多一点关怀,多一点爱,人我之间的相处就不会有障碍。

第三、包容善解:聪颖的或许不知迟钝的辛苦,一如富贵者往往忘却贫贱的悲哀。因此,
拿自己的行事标准去看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或许会样样不顺眼,处处不自在。但是若能
放低姿态,包容对方的缺失,改以赞叹提拔的心情相互打气,不仅成全别人,也造就自己
,这是多美好的事呀!我们一定要将褊狭的心胸打开,光明的能量才会源源不断地进来。

孩子们:人生扮演著各种不同的角色,有时是施,有时是受;有时在上,有时又在下。古
德提示我们:「施者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同样的,若身处下位,则要虚心受教、敬谨
有礼;若身处上位,则该温和宽厚、奖掖提携。如此上下一团和睦,如暖暖冬阳,更似一
片和煦春光,多好啊!来吧!现在就从你我的身边做起。

论语简说(四十三)      子  圆

八 佾 第 三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请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麽?孔子赞叹说:「太重大了!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礼节与其奢侈浪费,还不如节俭的好。办理丧事,与其有条不紊、和和气气的,还不如处
理得虽然不完备,但是内心却充满著哀戚。」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林放是鲁国人,也有说他是孔子的学生。观察一
棵大树,不注重外在的花、果、枝、叶多麽茂盛,反而想要了解潜藏地下的树根,这是难
得的想法。林放能问到礼的根本,难怪孔子大为赞叹!古代的礼节,有吉礼、凶礼、军礼
、宾礼、嘉礼五种,为首的吉礼就是祭祀的礼节,凶礼就是丧事,孔子略举这两种礼节来
答覆林放。吉礼和凶礼的精神在不忘本,例如祭祀时所供的「玄酒」,是最普通的白水,
白水是酒的根本。祭祀海神及河神时,要先祭河?还是先祭海?应当「先河後海」,这并
不是以河和海的大小来判断,而是著重海的根源来自於河流,所以一定先祭祀河神,再祭
祀海神。

「礼,与其奢也,宁俭。」祭祀的根本在於诚心,如果只是为了讲究礼节的完备,而流於
浮华,缺少内心的诚敬,还不如失於节俭,而保有诚心。诗经上说平常的白水和一般的水
草都可作为祭品,只要一片诚心,就能得福。

我国东周时期,周平王任命郑伯(郑国的国君)主持政事。後来周平王对郑伯不信任,想
改任虢公主政。郑伯知道後心中怨恨不平,平王为了取信郑伯,叫自己的儿子王子狐到郑
国当人质,郑国也派了公子忽到周朝当人质。平王去世後,换虢公主政,郑伯就率领军队
到温县,私自收割属於周天子的麦子;同年秋天,又拿走成周的稻谷,周朝和郑国从此关
系交恶。

有德的君子评论说:「如果不是出於真诚,交换人质也是没有用的。诗经中记述,溪边的
小草、平常的野菜、简单的容器、邻近的清水,只要诚心诚意,都可作为祭品,祭祀鬼神
;也可用来当作贡品,进献王公。」

「丧,与其易也,宁戚。」「易」是和顺的意思,办理丧事礼节周到、有条不紊,进行得
和顺自在,却感受不到失去父母亲的哀戚亲情,这怎能算是合礼呢?父母亲去世,孝子哀
痛逾恒,一时神志恍惚、身心交瘁,无心顾及丧事的完备与否,只有孝子的无尽哀思,这
样至少没有失去丧礼的根本!

时下大众追求名利,讲究物质享受,婚丧喜庆各种礼仪办得体面十足,奢侈浮华,但是人
情却变得虚伪疏离。礼节除了讲究威仪规矩、不断练习之外,更应把握礼的根本,存心诚
敬,才能「祭则得福」,不会流於热闹一场!

教子的金科玉律  治  烦

父母同负教育子女责任,今我寄旅京华,义方之教,责在尔躬。而妇女心性,偏爱者多,
殊不知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维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
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
,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子。虽仅十
六字,浑括无穷,尔宜细细领会,後辈之成功立业,尽在其中焉。(纪晓岚家书  寄内子)


教育子女是父母共同的责任,我因为公务在身,常年旅居京城,教导子女的重责就全靠□
了。妇女天生就偏爱子女,不忍心严厉苛责,让子女养成骄纵的态度,反而害了他们。教
育子女的办法,约略说,要禁止「晏起、懒惰、奢华、骄傲」,应该「勤读、敬师、爱众
、慎食」。

这八条规则是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应铭记心中,经常教导三个孩子。虽然只有十六个字
,却涵盖一切教子方法,希望□能仔细领会。孩子们未来的成功立业,就在这四戒四宜。

道安大师

东晋道安大师注解佛经,深怕不合佛理,立下誓愿:「若所注合理,愿见瑞相。」果然梦
见一位天竺白眉罗汉说:「你所注的佛经非常合乎佛法妙理。我不得入涅盘,今在西域,
当来协助你弘扬佛法,可在用斋时为我设食。」後来慧远大师从十诵律中,得知道安大师
梦见的正是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三宝感通录)

奉  茶

北埔路边还有不少奉茶亭,过去的奉茶习俗是将米糠放入茶水中,路人每喝一口茶水,便
须吹一下,以免因过度口渴喝得太急以致伤身,这种温暖体贴的情意正是北埔浓郁人情味
的流露。(北埔人的原乡记忆)

真实用功

王心斋初读论语,至「四勿」节,叹曰:「此孔门作圣之功,非徒令人口耳也。遂制一手
板笏,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於其上。」朝夕执,出入不替,
常目在之,须臾无忽,亦可谓实用功者。(四书反身录)

学有根基

雪公云,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必温故知新,可以为人师。学而时习之,至死不息,方有
根基,若飘浮,时到不能用。会一字即会一句,会一句即会全篇,会一本则四库全书皆会
,如习字会写一「永」字,就会写他字。

含隶入楷妙趣天然的 ——「张怦暨妻东门氏墓志并盖」

隋大业三年(607)十月刻。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

此墓志书体用笔简洁痛快,隶意浓而楷法自然。完全符合康有为对六朝书法的描述:笔画
「意势舒长,虽极小字,严整之中无不纵笔势之宕往」。

这件作品笔法舒展自然,隋心所欲而不失时代风貌。其结体奇正相生,特具隶意,极似【
嵩高灵庙】的古□奔放;不失楷法,颇具锺繇表章之飘逸情致。

难得的是:全篇布局虽设丝栏为界,然每字皆雀跃错落,各具姿态,妙趣横生,宛如星汉
之闪烁、珠玑之璀璨。极尽字的真态,而不掺揉私意,可以无愧於隋代碑志的神品。

●寄东辑

玉耘田器—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生成的时期,约在公元前三三00□二二五0年,属新石器时代。一九三六年首次於
馀杭县良渚镇发现,之後於一九八一年又进行大规模的挖掘,而有许多珍贵文物出土。此
器即良渚文化中特有的农具,横长一五.五公分,因久埋底下,玉质已呈不透明带有玻璃
光的乳白沁色。左右边角上翘,圆弧刃线於下,轮廓均匀对称、琢磨细致,透露著工匠虔
诚而高超的技术。然此器已非实用农具,乃标志身分以及祭祀神祖的礼器,并用来纪念发
明耘田器而改革农业的祖先。

数千年来中国农业随著知识的累积及农具的不断创新,耕作技术有著优异的表现。然前人
在享受成果之时,仍不忘谢天敬拜祖先,身为後代子孙的我们,亦当时时心存感谢造福未
来。(现藏於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WWW:                             http://cbs.ntu.edu.tw
阅读文章: 第 265/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