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26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iyuki (美雪) 看板: BudaMagazine
标题: 明伦月刊337期
时间: Sun Sep  4 04:06:58 2005

认真座   鞭鼓生

这些年整个社会弥漫著一股星座风。各种算命、预言、风水、命理等行业,在百业萧条中
,竟能一枝独秀,蓬勃发展。

说到星座风,它已经是许许多多人平日交谈的主要话题。近日参加一个聚会,主其事者,
很正经八百地问大家:「你们谁知道下半年度,有哪两个星座运道特别好?诸事顺遂,财
运亨通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主持人一一询问过大家所属的星座後,人人都满怀
希望,期盼自己的星座是特别吉祥如意的。

最後主持人语带神秘地宣布说:「第一个好运道的星座是认真作(座),第二个好运的星
座是一直作(座)。」听後大众哗然。主持人藉著群众的好奇心,将人类真正成功的本质
,很巧妙地宣导出来。真是聪慧啊!

想想看,不论世法或出世法,没有「努力不懈」的耕耘,是永远达不到目标的。有说「学
佛也拼命地往前冲,那跟世俗人追求名利的心有什麽不同?」努力认真的过程是相同的,
但是因地的存心不同,产生的结果也绝对不相同。学佛的人是要忙著「离染」,名利中人
是忙著「著染」,一个是努力要把心擦乾净,另一个则是努力要把心沾染上五欲六尘。所
以学佛的,将来成佛。学作众生的,将来还是众生。

在日本把素菜称为「精进料理」,把素食者,称为「精进者」。这给实践戒杀斋食的佛教
徒,莫大的肯定与鼓励。精进,是依佛教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
懈怠地努力上进。精进是修道的根本,在日本吃素,每餐进食中,都能以「精进」来提醒
修行人,这就是将修道融入生活中。

在这滚滚红尘,轮回路险的浊世中,你可以是一滩污水,也可以是一股清流。清浊之别,
就在平素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心?譬如,大夥言不及义地胡扯瞎说时,你是毫无定见
地跟著和稀泥,还是巧妙地善护身口意。就如佛经上所明示:一切众生,无边的生死,但
依一念而系之。这一念的升沉,端看我们认真作些什麽了。

叙佛化缘
能仁现秽取娑婆
折摄刚强方便多
横截爱河无别法
唯教专志念弥陀
(净土咏史 西湖居士李济)

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在秽土,专门摄取娑婆世界的众生。由於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
因此世尊所用的种种折服、摄受的便用方法就非常多了。但是谈到要直接了当地截断生死
爱河,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唯有教导众生专心一志地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净
土。

读易散记:大有六爻 自 明

九四。匪其□。(王注本□作彭,子夏传作旁。)?咎。

虞仲翔注:「匪,非也。其位□,足□,体行不正。四失位,折震足,故□。变而得正,
故?咎。□、或为彭,作旁声。字之误。」

据李氏疏说。爻辞匪其□,匪作非字讲,虞注其□为其位□。张编修说,其位,即鼎卦四
位。大有二变得位,则二至上,即为火风鼎象。所以大有九四之位,即是鼎四之位。鼎四
有折足之象。故云其位□。说文:「尢,也,曲胫人也,大,象偏曲之形。」尢是象形字
,篆文作,省作□。是跛字的古文。所以虞注□为足□,□即是跛者。故云体行不正。「
四失位,折震足,故□。」者,九四失位,应当变正,变正之後,则三四五为互体震。今
以未变而言,则三四五为互体兑。说卦传:「兑为毁折。」以兑毁折震足,是谓折震足。
震足被折,故云足□。「变而得正,故?咎。」者,此释匪其□。九四变为阴爻,得正其位
,则互体兑变为震,震足不折,其足不跛,故匪其□,?咎。□,今本作彭,子夏传作旁。
干宝云:「彭亨,骄盛貌」。姚信云:「彭,旁也。」是皆读彭为旁。旁□声相近。故云
字之误。

王辅嗣注,彭作旁字讲,旁指九三。孔氏正义:「匪其彭?咎者。匪,非也。彭,旁也。谓
九三在九四之旁,九四若能专心承五,非取其旁九三。言不用三也。如此乃得?咎也。既失
其位,上近至尊之威,下比分权之臣,可谓危矣。能弃三归五,故得?咎也。」

程伊川说:「九四居大有之时,己过中矣,是大有之盛者也。过盛则凶,咎所由生也。故
处之之道,匪其彭,则得?咎。谓能谦损,不处其大盛,故得 咎也。四近君之高位,□处
太盛,则致凶咎。」

姚氏配中说:「干宝曰,彭亨,骄盛貌。案乾为盈,四化成兑泽,虚以受人。故匪其彭。
」二三四为互体乾,四化为阴爻,则成互体兑。兑为泽,是虚受之象。

象传说:「匪其□?咎,明辩折也。」(王注本折作□。)

虞仲翔注:「折之离,故明辩折也。四在乾则□,在坤为鼠,在震噬□得金矢,在巽折震
足,在坎为鬼方,在离焚死,在艮旅于处,言?所容,在兑睽孤孚厉。三百八十四爻,独?
所容也。」

据李氏疏及张编修解释如下。

「折之离,故明辩折也。」折之离,解释象传明辩折。九四是上体离卦,虞氏说卦传:「
离为折上槁。」故云折之离。意指离为折。惠徵君说:「折,今作□,从日,折声。古文
通折,音制。」释文□又作哲。杨敬仲说:「九四入离卦,有明象。」离为火,故有明象
。互体兑变震,或四五震象半见,震为言,有辩别之义。是以折之离,即是九四以离明震
辩,明辩自己失位,知所变正。此即明辩折之义。九四能明辩自己,故能匪其□,?咎。

「四在乾则□。」四在互体乾,虞氏逸象:「乾为人。」故象足□。

「在坤为鼠。」此指九四在晋卦四位而言。大有上体离,与下体伏坤,为火地晋。晋三与
上易位,则为雷山小过。小过卦内有飞鸟之象。小过下体是艮。虞氏逸象:「艮为穴居。
」飞鸟从穴中飞出时,飞而不高,是硕鼠之象。故晋九四爻辞曰:「晋如硕鼠。贞厉。」

「在震噬□,得金矢。」此以九四在噬嗑九四之位解释。噬嗑下震上离,下互艮。虞氏逸
象:「艮为肤。」艮上阳爻为骨,下阴爻为肤,中阴爻在肤□为肉。肉有骨,即是连带骨
头之肉,叫做□。上体离为火,又为乾燥。以离火□乾,叫做乾□。离又为戈兵,下体震
,为雷,由雷发动兵器,即是金矢象。金矢是毒害之物。噬嗑九四爻辞:「噬乾□,得金
矢。」噬是□食之义。噬食乾□,却□得金矢。即是□乾肉骨而中毒之意。

「在巽折鼎足。」以九四在鼎四之位解释。鼎四爻辞:「鼎折足,覆公□。」详见上注。

「在坎为鬼方。」以九四在未济四之位解释。火水未济九四爻辞:「震用伐鬼方。」九四
失位,变之正,上互为坤,下互为震。上互连下体,即为地水师。虞氏逸象:「坤为鬼方
。」张编修说:「鬼方谓四,震谓三也。」四为三所伐,故曰:「震用伐鬼方。」

「在离焚死。」以九四在离四解释。离九四爻辞:「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离卦九四,在下体离之上,为下离火所焚,故曰焚如。离二至五爻,是互体泽风大过。

杂卦传:「大过颠也。」虞注:「颠,殒也。」大过有死象。故曰死如。

「在艮旅于处。言?所容。」以九四在旅四之位解释。旅,艮下,离上。旅九四爻辞:

「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虞注旅四说:「巽为处。四,焚弃恶人,失位远应,
故旅于处。言?所从也。」旅二三四为互体巽。巽为入、为伏,是居处之义,故云旅于处。
所从,即是?所容之意。张编修说:「?所从,言若寄处人家者然。」

「在兑睽孤孚厉。」以九四在睽四之位解释。睽九四爻辞:「睽孤。遇元夫。交孚。厉?
咎。」虞仲翔注:「孤,顾也。在两阴□,睽五顾三。故曰睽孤。震为元夫,谓二已变,
动而应震,故遇元夫也。震为交,坎为孚,动而得正,故交孚厉?咎矣。」睽,据说文解
释,是目不相视之义。孤,据刘熙释名,作顾字讲。睽卦九四,在六三与六五两阴之间,
不承六五,而据六三,即是睽五顾三。故为睽孤。惠徵君说:「震初,为元为夫。二变,
初体震,四动而应之。故遇元夫。遇者,志相得。初四正应,故亦云遇也。震初,阳始交
於坤。故为交。坎信为孚。四交於初,故云交孚。二爻得正,故虽危?咎也。」九四失位
,不变,则为睽孤,变正而与震初为正应,则为交孚厉?咎。

「三百八十四爻,独?所容也。」?所容也,是离卦九四象传文。虞氏广引以上诸卦,最後
引离四象传,可知九四恶人,宜焚,宜死,而?所容。

孔氏颖达正义:「明辩□也者,释匪其彭?咎之义。明,犹才也。九四所以能去其旁之九
三者,由九四才性辩而□知,能斟酌事宜。故云明辩□也。」

程氏易传:「彭,盛多之貌。□,明智也。贤智之人,明辩物理。当其方盛,则知咎之将
至。故能损抑,不敢至於满极也。」

九四在上体离卦,有自知之明,失位而能变正,可以?咎。如果不能变正,则为邪恶之人,
何能?咎。

唯识三十颂研究(九十七) 智  果

◎释三无性不成难

 ※前 言

世亲菩萨所造之唯识三十颂,针对外人质疑「万法唯识变」之学说是违理、违教之责难,
遂作成两点解释,以说服之:

(一)释违理难—— 即以第十八首颂「释分别由何难」及第十九首颂「释生死由何难」,
藉以破除外人谬解「唯识」之说是违理之疑惑。

(二)释违教难—— 即以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共三首颂「释三性不成难」,又以二十三
、二十四共两首颂「释三无性不成难」,藉以破除外人谬解「唯识」之说是违教之疑惑。

上回既已将「释违教难」中初三颂「释三性不成难」略释讫,今当续说後二颂「释三无性
不成难」。

(甲)外人问难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成唯识论卷九)即外人责难云:「假若
说诸法皆有不离识之三性(遍计、依他、圆成)何故世尊在般若经中却说『一切法皆无自
性』耶?」

按:世尊於王舍城灵鹫山,为荡空破执,说摩诃般若等经,开示诸法皆无自性,谓彼蕴等
诸法,从缘幻有,生灭皆幻,都无自性;设有一法过涅盘者,我亦说言,如幻如梦。外人
难云:汝唯识家既说诸法皆有不离识之三性,这岂不是与世尊「诸法无性」之言教相乖违
乎?

(乙)论主回答

(子)举本颂答

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兹
先将此三颂,兹分述於後:

(一)初颂总答兹先句解初一颂,总答诸法无性,并释其所以。

次以长行文解释初一首颂文如下:

 (1)先释颂初二句

问:何故先说「三种自性」,後说「无性」?

答:无著菩萨所造之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载:「当知『无性』不离『自性』,是故先说『三
自性』」。并举颂云:「三自性应知,初遍计所执,次依他起性,最後圆成实。三无性应
知,不离三自性,由相无生无,及胜义无性。」又成唯识论卷九亦云:「即依此前所说三
性,立彼後说三种无性,谓相、生、胜义无性。」

由表可知:「三无性」之体并不离「三性」,「表门」是「三性」,「遮门」是「三无性
」。(按:「表」者,直示当体,即从正面作肯定之表述也;「遮」者,遣其所非,即从
反面作否定之表述也。)
   □ (2)次释颂後二句

问:佛约「三性」立「三无性」之用意为何?

答:兹依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记载,解释如下: 

1、反释

世尊云:「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别观依他起自
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意即:并非由於有情世间中之诸有情众
生,各别观待(相待)於三种自性,如其次第,为遮遣三性故,安立三无性。所以者何?
当知:非唯「相无性」能遮遣「遍计所执性」,馀二(生无性、胜义无性)亦能遮遣「遍
计所执性」故!

是故当知:(1)佛安立三无性者,一一皆为遮遣「遍计所执性」也。(2)佛安立後二无性,
并非为遮遣「依他」、「圆成」也,以「依他」、「圆成」不可遮遣故。 

2、顺释

世尊云:「然由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
自性性。」然而诸有情众生,在依他、圆成之上,不了解诸法之缘生相、寂灭相,遂生起
诸法实有之执著,因此佛才安立三种无性。即佛安立「三无性」之用意者,一一皆为遣除
有情众生增益执之过患耳!此於如来说法之四种善巧秘密中,属於「相秘密」也。

※傍论四种秘密

杂集论卷十二说有四种秘密(1)令入秘密、(2)相秘密、(3)对治秘密、(4)转变秘密,如是
四种,於大乘中略摄如来一切所说秘密道理。兹略释如左:

(1)令入秘密—— 如来为导引众生入真实智,先依世俗谛理而说,如於声闻乘中,说色
等诸法,皆有自性;於大乘中,说心等诸法为常,令彼等无断灭之怖畏,而渐渐悟入圣教
空、无我等理。

(2)相秘密—— 如来於诸法之三自性,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以破外道、凡夫
之增益遍计所执。

(3)对治秘密—— 如来为对治众生种种过失故,宣说种种法:1、为对治「轻佛障」故,
说往昔毗婆尸佛,即我身是。2、 为对治「轻法障」故,说於无量□河沙佛所,修行大乘
,乃得生解。3、为对治「懈怠障」故,说有众生愿生安乐国,一切得往生;称念无垢月光
佛名,决定当得无上菩提。4、为对治「少善喜足障」故,於施等行,或时称赞,或时毁□
。即先为悭贪赞叹布施,後为乐施毁□布施;先为犯戒赞叹尸罗,後为持戒毁□尸罗。何
以出尔反尔?为欲令修胜品善故。5、为对治「贪行障」故,称赞佛土富乐庄严。6、为对
治「慢行障」故,称赞诸佛或有增胜。7、为对治「悔行障」故,说如是言:「於佛菩萨,
虽行轻毁,然彼有情,亦生天趣。」8、为对治「不定种性」故,令舍声闻下劣意乐,授记
「大声闻」(即「回心声闻」,回小乘心,向大乘道,出离化城,涉俗利生之「大乘声闻
」也)当得作佛;又说一乘,更无第二。

 (4)转变秘密——如来宣说甚深隐密之名言,其意义与表面上之名言全别,即其真义隐含
於名言之中,非如表面名言之所示也,如有颂言:「觉不坚为坚,善住於颠倒,极烦恼所
恼,得最上菩提。」其真义为:「行者」若能——

1、於调柔不散乱之正定,生起坚固尊重之胜慧。

2、於四颠倒(无常计常、苦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善能安住,知是颠倒,决定不动
。 

3、於长时劫,精勤苦行,极为劳倦之所逼恼。

此人具如上所说三事故,定速当证无上菩提。

上来傍论四种秘密已讫,今应回归本颂。

即第二十三首颂之後二句「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者,说「密意」言,显非了义也,
亦即上述「四种秘密」中之「相□密」也。

论卷九释此後二句云:「故佛秘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又云:「谓後二性
,虽体非无,而有愚夫,於彼增益,妄执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
佛世尊,於『有』及『无』,总说无性。」

意即:佛为对治不达二空真理之愚夫,在依他、圆成二性之上,横起增益,遍计妄执实我
实法(按:诸法所依之「圆成实」,并非愚夫虚妄执著之能遍计心之「亲所缘缘」,然而
,就间接义说,「圆成实」亦可是愚夫能遍计心之「疏所缘缘」)故佛世尊,遂於三性之
中,於「依、圆」之「有」及「遍计」之「无」,总密意说「三无性」,虽说「三无性」
,非谓无後二性也,但无「遍计所执性」耳。

或问;前句解颂文时谓:「诸法无性」,即是「百法无性」,亦即是「三性无性」,「百
法」与「三性」相摄情形如何?

答曰:百法中之六无为法,是「圆成实性」,其馀九十四法,悉是「依他起性」,「遍计
所执性」无有别法,只是妄执在依圆二性上所起之妄相耳!

复次,若就凡夫之迷执观百法,则百法皆「遍计所执性」也;若就圣人之圣智观百法,则
百法皆「依、圆」二性也。

世亲菩萨之百法明门云:「一切法无我」,言「无我」者,即「生无我」(生空)与「法
无我」(法空)也,谓百法中,一一法皆空,决无实我实法可得也,此即本颂中「一切法
无性」之义也。上来初一首颂总答佛说「诸法无性」之所以然已竟。

愈病不在驴驼药

印祖云:

道绰禅师乃出格高僧,专弘净土。寿七十馀岁,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即二十岁讲,
五十多年,年须二三次方可。彻悟语录与一居士书云:「一夏两终楞严」。

何畏行愿文长,而非七日所了乎?七日过促,或作十日。讲经岂定规要任讲者尽量东拉西
扯,不在肯綮处指点乎?汝之知见,是知涉博而不知守约。欲以博益初机,则是门庭建设(
注一)中事。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愈病不在驴驼药(注二),皆守约之古训也。(三编
卷三复林赞华居士书)

注一:门庭建设,意谓佛门宗师接引度化初学佛的人,所使用的方便机法。

注二:驴驼药: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说:「瘥病不假驴驼药,若是对病与药,篱根下拾
得一茎草,便可疗病,说什麽朱砂、附子、人参、白术。」驴驼常与「马载」同用,故「
驴驼药」意谓以驴马驼载一大车的药材。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七) 徐醒民  讲述 慧安、宜伦  整理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
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以上是本经的第四段经文,这是讲比喻。上回经文说到十方世界的佛都是悯念众生的。怎
麽个悯念法呢?就如同母亲想她的儿子那麽样的深长。假使母亲那麽样地念著儿子,而儿
子不念她,逃家逃远了的话,母亲虽然一直在想,又有什麽用处呢?另外,就她儿子这方
面来讲,经文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假如这个儿子想念他的母亲,就如同他的母
亲想念他一样,两者互相想念的话,就是「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母子生生世世都是在
一起的,这就归到这段经文的本意上来了。

若众生心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是把上回讲的那个比喻说
到事实上面来。假若众生的心一直在忆佛念佛的话,「现前」现在就能够见到佛;或者是
「当来」现在以後的时候,必定能够见佛。这样,「去佛」距离佛就不远了。

在这段经文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众生心、忆佛、念佛」这几个地方。什麽是「众生心」
呢?我们都是凡夫众生,我们的心理又是怎麽样的呢?念佛的人就知道,正在念佛的时候
,往往口还在念,心却散乱,到处攀缘。即使心不散乱,也会掉举。就像有一个东西悬在
那里,上上下下的,心定不下来!所以我们众生的心,不是散乱,就是掉举。有了这两个
心理,你想,要怎麽入定?念佛都不能够入定,就是其他任何一个法门要入定也都很难的
。

再说,我们众生不起念头则已,一起念头就脱离不了贪、□、痴这些烦恼,这些烦恼就是
迷惑颠倒的「惑」。我们凡夫众生没有一时一刻不起惑的啊!起了惑就贪图这个、贪图那
个,无论是贪名或贪利,都是「惑」。有惑就造业,抢著跟人家争名夺利,而造了业就要
受报。我们凡夫的心都被惑、业、苦所缠绕,而得不到自由。

那麽,不造恶业,做些善事,如何?要知道,虽是做善事,但大多数人都想要得福报,得
了福报以後就可以享福。不过,在享福的时候又是在造业了。所以不只是我们凡夫,就是
到了欲界的第六层天(魔王波旬之他化自在天)也是一样。既然如此,要解脱轮回,乃至於
成佛,要用什麽办法呢?就是要把这个众生心变化过来。怎麽变化法呢?在这章经文里面
讲的方法,就是忆佛、念佛。

忆佛念佛

「忆佛」是什麽呢?忆佛就是起了「想佛」的念头。想佛为什麽叫忆呢?这个「忆」字,
就表示并非一直在想,而是有时候停止不想了,过一些时候又想起来了,也就是回忆起来
了,这叫做「忆佛」。

什麽是「念佛」呢?念,就是明记不忘,念兹在兹。正在念的时候,即是制心一处,将散
乱心定在佛号上。如此念念相续,而不间断,即得念佛三昧,即是得正定。亦如儒经所说
的克念作圣。「忆佛」与「念佛」这两者有什麽不同呢?

「忆佛」是用我们的第六识在那里想念佛。而这个第六识,本是生灭无常,忽然想到这里
,忽然想到那里,它的杂念很多。平常我们往往一做事情就把佛号给忘记了,不忆了!过
些时候才又想起来。

念佛,当然也是第六识在念,但是如果你制心於一处,即将第六识散乱心定在佛号上,相
续不断,散心即转为定心。第六识转变,带动第七识转变,此即後文所说的「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所以要得念佛三昧的话,必得要下功夫念佛。

那麽还要忆佛干什麽呢?因为我们任何一个人,不论在家、出家,只能在做早晚功课、打
佛七,或者是在道场共修念佛的时候,才正式在念佛,除此以外,我们谁也不能够一天二
十四小时都在念佛。因此,在不念佛的时候,我们就忆佛,以弥补这个空档。因此必须「
忆佛」、「念佛」两者都使用,才能够净念相继。

以上这段经文是说:「众生心」就是轮回心。由於此心起贪□痴等惑,起惑则造业,造业
则受苦。若能够以众生心来忆佛、念佛的话,那众生心就变为佛心了。众生心一变的时候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就是眼前以及今生。「当来」就是将来,以及来生。
眼前或将来,必定能够见到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念这麽多年的佛,我们有没有看见佛呢?」这要把教理说一说。此
理是古时候祖师注解的。我们所见的佛都是法身佛。法身是无相的,只有一片光明,整个
大光明藏。比如说阿弥陀佛,「阿弥陀」就是无量光。我们众生自己每一个人都有法身。
再讲「报身」,报身就是「赞佛偈」里那句「相好光明无等伦」,即万德庄严的相好身。
报身佛有形相,也有动作,也有言语。还有「应身佛」。「应」是由我们众生感应来的。
既然是感应来的,就不一定了。或者他是跟我们人的身体一样;或者是其他的物体;或者
是我们在道场看见的佛像。佛像有木头雕的,有金属铸的,有泥塑的、纸张画的,这都是
应身。

佛有三种身,我们见佛是怎麽见呢?入了定即能见佛。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得到念佛三昧
的时候,就见到法身佛,也见到报身佛。念佛功夫深的人,念到寤寐一如,白天忆佛、念
佛都非常精进,到了夜间作梦的时候,也可以见佛。梦中或者是见报身佛,或者见应身佛
。除了定中、梦中以外,在平常的时候,也可以见到佛,但只见到应身佛,而且是信佛的
人才能见到。例如见道场里的佛像,即起恭敬心,就是见到了应身佛。不学佛的人,虽见
佛像犹如不见。比如说在敦煌石窟里,有很多的佛像、菩萨像,一般人也见到了,但是他
们把它当艺术品来看,不把它当作佛,这就是见如不见。而我们佛教徒见到佛像的时候,
一心恭敬即是见佛。

印光祖师告诉我们,念佛要存恭敬心、真诚心。我们念佛的人,有恭敬心、真诚心,看见
佛像就是看见「应身佛」。所以经文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眼前就
见佛。功夫好,真得一心不乱的话,就可以见到报身佛。至於法身佛不必说,法身佛就是
光明,光明就是智慧,你一念佛,心就发现光明,就有智慧!世间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
能以智慧来解决。开了智慧了,法身佛的光明跟你本性的光明能够感应道交,就见到佛了
。所以,工夫好都能见到。我们平常到寺庙、道场里面,见到佛像就是见到应身佛。但必
须要像印光祖师所讲的,以至诚心——至诚恭敬心来见佛像,比如见到释迦牟尼佛像,释
迦牟尼佛就在这里;见到阿弥陀佛的佛像,就是阿弥陀佛在这里,那你就是见到佛,见到
应身佛了。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去佛不远」。「去」,作「「距离」讲,距离佛就不远
了。前面那段经文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果然这样的话,
就是母子两人互相忆念,就一定能够见面而不会违远的。前一段就跟後面这一段「去佛不
远」相照应。只要肯念佛,当下就离佛不远了。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下面经文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指念佛法门,不需假借各种方便法。一般人都
说念佛是正助双修,「助」是助工夫,正工夫就是念佛。如果照这个方法来念的话,不需
要方便法,就能够证到念佛三昧。这怎麽说呢?如□益祖师所著的阿弥陀经要解就讲,善
根福德因缘,皆是念佛。都不能少,而且还要多呢!□益祖师的注解告诉我们,持名念佛
就是多善根,也是多福德。只要你如法持名的话,就是正助双修。祖师这麽注解是有依据
的。他就是根据楞严此处「不假方便」而说。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果能这样持名念佛,就不需要一切方便的方法。方便的方法是
什麽?比如说三十七助道品、四加行等,那些都是念佛法门的助道。经文讲不要一切方便
,是指一切方便都没有念佛直截了当。不假方便,念佛即能破迷,故云「自得心开」。不
过,有一点必须了解,我们研究楞严经时这麽讲是不错的,因为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的念
佛的办法。我们虽然了解这个方法,但是用於正工夫的能力还不足,因此,还需要助工夫
。果能这样忆佛、念佛,就「自得心开」。

前说「众生心」,众生心就是起惑、造业、受报,由种种障碍使真心无法显露。如果能这
样念佛的话,众生心障碍一撤除了,便「自得心开」了。 (待续)

莲池馀馨之十二 — 黄念祖居士 智  展

黄念祖居士(一九一三——一九九二),是中国近代的净宗大德。他的母亲笃信佛教,舅
舅就是民初的大居士——梅光羲先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种下了深厚的善根。黄
老对净宗有深入的探究,是在成为禅净大德夏莲居居士的门生之後。夏老对於净宗要旨深
造自得,曾讲解无量寿经,黄老於此详作笔记,遂深得禅净二宗法要。他所撰写的无量寿
经玄义提纲,深获夏老的印可,因此受嘱弘扬此经。

黄老於海内外流通最广的著作,即无量寿经解。他为报佛恩,也为报师恩,六年内闭门谢
客,把全副心神都用在遍观众经论及注经上。在一番苦心参研和构思酝酿之後,才完成这
部弘扬净土的力著。黄老的弘法活动集中在晚年,他在佛学院及居士林开设净宗讲座,只
愿传佛心灯,畅佛普利群生的本怀。兹将老人对於净土念佛法门的重要开示整理如下,愿
见闻者皆能共沾法益。

念佛即天台圆中观

弥陀经云,净土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既曰「难信」,众生该如何生起坚固
的信心呢?黄老说:「为了能信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就须发起无上之心,参究净宗的理
体。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两句最重要的话。『是心是佛』,本心是佛,这是
自性的德,是性德。你虽然本来是佛,但现在你肯定不是,所以就需要『是心作佛』,也
就是这个心在念佛,这是修德。我们就是从我们本来是佛的这个心,生起了念佛。这个本
来是佛的心是我们的性德,我们现在在念佛,不是从性德产生出修德来了吗?这个在佛教
的语言,叫『从性起修』。你起心念佛,佛是什麽呢?佛就是你的本心。所以从性产生了
修,修的还是性。

我们也可以说,念佛就是以心念心。因为我们念的是佛,佛就是我们的本心,所以能念是
心,所念的还是心,这样,能念跟所念就是一回事了。念佛时,能念所念是一个,本来没
有分别,就是从容中道(色空不二),这是佛法圆教中最高深的道理。只要老这麽念的话
,自然而然合乎这个道理。」

念佛法门的四个优点

净土念佛法门既然符合圆中理,那它和别宗相较,究竟有何优点呢?黄老云:「第一是『
稳』。它不像禅宗和密宗,密宗师父很重要,禅宗同样要选择师父,相信师父,靠师父。
若你遇见一位无面目的长老,被他拿一个冬瓜印子,给你一印。也就是说,你本来没有开
悟,偏偏又遇见一个不长眼睛的长老,拿一个用冬瓜刻成的印,给你盖印。冬瓜刻的印,
印文必定模糊不清(这是譬喻)。这位长老有名无实,你自己并没有开悟,偏要强作会家
,给你一个糊里糊涂的证明,印证说你开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没有出头之
日了。但是净土法门『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无量经论都在给我们
作证,只要能信这个法门,由信生愿,由愿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没有任何危险。
只要老实念佛,不须东参西访,自然远离恶师恶友,不易上当。

第二是『易』。小孩叫他念阿弥陀佛,一教就会。很多一字不识的老太婆就念阿弥陀佛,
得到很好的结果。人人都会,可见容易。

第三是『普』。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都求生净土,下到五逆十恶,地狱现前,念
佛十声,也都往生。这种根器它都可以普被呀!

第四是『妙』。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不是要求你完全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合道
。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很诚恳,很清净,自然
就离开了妄想,从有念(持名念佛)达到无念(实相念佛),不知不觉合了道妙。往生见
佛闻法而证无生法忍,正是『巧入无生』,所以它极妙。」

最殊胜的法门

黄老云:「有人喜欢以上根自居,认为念佛是愚夫愚妇、斋公斋婆都能用的法,他就有点
不甘心。我就举一个比方,这个傻子照相机(傻瓜相机),傻子都会用,那麽这个傻子照
相机傻不傻呀?傻子都会用,正证明这个照相机十分高级,所以才这样简便,只要按一下
就成功嘛!不能因为傻子也会用,就说设计制造这个机器的,都是傻瓜呀!正因为傻子也
会用,说明设计制造的人十分聪明。下根、五逆十恶、动物、地狱中的众生都可以得度,
正证明这个法门十分殊胜。」

黄老终身都以弘扬净土法门为职志,往生前两年,即使病痛缠身,依旧兢兢业业地著手撰
写无量寿经白话解,可说为了弘法大事,完全将个人死生置之度外。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
七日凌晨,黄老在念佛中安然往生;荼□之後,留下了百馀颗的五色舍利,海内外的佛弟
子纷纷前来瞻仰,并争先引请供奉。黄老的往生,在当时起了很大的警醒作用,许多在家
居士都因此觉察到了修行的迫切性。

吾人今日有幸得闻殊胜妙法,身体又无疾病交煎,实应把握光阴,储备往生资粮,切莫在
尘世俗务中瞎搅和後,才惊觉大好的用功时刻已翩然消逝。

念佛借镜 雪庐老人

如「鸡孵卵」,念不暂舍,观想六字。

如「猫捕鼠」,屏绝环境,内心专注。

如「油滴瓶」,清听六字,滴入心底。

如「数钞票」,集心口手,清计数目。

宗       赜  吕富枝

宗赜大师宋朝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号慈觉。幼年时父亲就过世了,孤苦无依,他
的母亲陈氏把他带到舅父家中抚养。

宗赜大师从小读诵研习儒学,广博通达世间经典。

到了二十九岁时,忽然觉悟人生无常,立志出家修学佛法,於是礼拜真州长芦寺法秀禅师
出家。参究佛理,愿力宏深,深明禅宗道理,透彻领悟心要。

宋哲宗元佑年间,宗赜大师承继为长芦寺住持,想到母亲养育深恩,当图报答,於是迎接
母亲陈氏前来,让她居住在室内住持东边的房屋,朝夕侍奉,并劝母亲剃发出家,除丰富
的物质供养以外,更恳切劝导母亲持念阿弥陀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母亲精进一心念佛
,经过七年,後来临命终时,果然毫无痛苦,正念分明,安详念佛往生。

宗赜大师自己认为报答亲恩的孝心已经尽到了,於是遵照慧远大师庐山莲社的遗规,建立
「莲华胜会」,普劝出家在家四众弟子,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回向发愿求生西方净土
。

宗赜大师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位头戴黑色头巾,身穿白衣的人士,风度相貌清净庄严,年
纪大约三十多岁,向宗赜大师拱手作揖说:「我想要加入赜公所建立的『莲华胜会』,请
求书写名字列入名录。」宗赜大师取出「莲华胜会」的名录问道:「阁下什麽姓名?」白
衣人士回答说:「普慧」。大师便将他的名字写入名录。白衣人士又说:「家兄也请求书
写列入『莲华胜会』名录。」大师问说:「令兄什麽名字?」白衣人回答说:「家兄普贤
。」话说完忽然就不见了。

宗赜大师醒後,检查华严经离世间品,有这两位菩萨的名字,於是对年高德劭的长老辈说
:「华严经离世间品,有普贤、普慧两位菩萨,帮助弘扬佛法,我今天建立『莲华胜会』
,会同大众结会念佛,一同祈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感应两位大菩萨暗中赞助,所以『莲
华胜会』名录中,就以这两位菩萨为会首。」於是远近的在家出家信众,归向接受教化而
参加「莲华胜会」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当时灵芝元照律师,称赞宗赜大师为近代大乘佛法导师。观大师以上生平事迹,更令人相
信此赞不虚。

宗赜大师临命终时,念佛安详坐化。生平著有坐禅仪、苇江集、禅苑清规。又著有劝孝文
一百二十则,大意以劝父母修净业念佛,是出世间的孝道,而以往生西方上品上生为果者
,更当以孝养父母为先。

※莲池大师赞语说:「凡僧发心结社念佛,感应古圣人来书写名字入会,真是不可思议啊
!可知净土念佛法门,真正不是小因缘!由於举办『莲华胜会』念佛,发心出自真诚,因
而冥冥之中感通灵应。如果一有虚伪不真诚,人世间尊重自己人格的人,尚且对他轻视,
何况古圣人?今日之下,所谓建立念佛法会的人,如果赜公看到了,必当感慨,长声叹息
。」

※又莲池大师曾说:「为人之子,对於父母,服劳奉养,使父母生活过得安乐,这是孝啊
!如果能够自立於道,人格声名称扬於世,以荣耀父母,这是大孝。至於以念佛法门,劝
导父母,使父母得以往生西方净土,这是大孝中的大孝。就像宗赜大师,度化母亲往生西
方,可以说是『大孝中的大孝』了。」

法华经玄义释签证释会本 藏  头

民国四十七年,我在狮头山闭「法华关」,关中阅读法华玄义,虽有释签,仍感有许多不
能了了。好在山上的妙清老法师给我一部木刻本「玄签证释」,注解玄签,获益良多!当
时就想:证释别行,对阅困难,若将证释会入玄签,则研习玄签尤感方便!但当时没有时
间,想留待他日;没想到这一「留」,就「留」过四十馀年!而今,年过古稀(二○○三,
七十六岁),且病魔缠身,十卷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完之後,为了调治幻躯,停止讲经。病稍
轻时,想做点工作,才把这「留」了四十馀年的心愿请出来,但老眼昏花,又兼右手指不
听使唤,要写,是不可能!好在有影印机,用影印剪贴方式进行,尚能运作。来日无多,
一息尚存,能做多少算多少,如此而已!

一、智者大师於隋.开皇十三年(西纪五九三)於荆州玉泉寺,一夏九旬,开示「妙法莲华
经」五字经题,章安尊者记成十卷(各分上下,则成二十卷),是谓「妙法莲华经玄义」,
简称「法华玄义」。

二、唐.荆溪湛然大师著释签—— 「昔於台岭,随诸问者,签下所录……晚还□坛,辄添
肤饰……繁略颇驯,呈露後贤……」荆溪尊者,生於唐睿宗景云二年(西纪七一一)。玄宗
开元十八年(七三○),二十岁,以处士服,亲近左溪玄朗大师,受教观之道,至天宝七年
,三十八岁,始得受具足戒,著僧伽梨。唐德宗建中三年(西纪七八二)二月五日入寂於佛
陇,寿七十二。统纪赞曰:「疏以申经,记以解疏……大哉释签之文,其能发挥天台之道
,厥功茂焉!」。

三、宋——南宋智铨法师著「玄签证释」十卷,智铨法师未见传记,生寂不详,惟其文中
,有引用「佛祖统纪」之文,统纪作者志磐法师,据其序,此纪成於南宋度宗咸淳(一二六
五——一二七四)五年(西纪一二六九),可知玄签证释作於佛祖统纪之後耳。四、玄义、释
签一向别行,如大正藏经疏部,玄义二十卷,释签二十卷,诸藏皆然。惟乾隆大藏(新文丰
版)是玄义释签会本,但不载会者大名。壬寅年(一九六二)香港印行玄义释签会本,三十二
开,精装三厚册,内署「明.沙门真觉分会」。今此会本之玄签,即据港本。

五、玄签证释木板本不便影印,□续藏有此证释,兹依□续放大印出剪贴,打字排版,以
成今本。

六、编排方式:玄义最顶格,释签低一字,证释低二字。如有所增,则加「案」语以别之
,或标示其出处,或以不同字体以表明之。 (一)

化入弥陀的微笑  道证法师生平介绍 道证式叉摩那尼追思法会  敬撰

 前  言

道证法师於民国九十二年(西元二○○三年)夏历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预知时
至,正念分明,吉祥卧念佛生西。

法师出家以前以郭惠珍医师身分讲述之学医与学佛、倾听恒河的歌唱、朝圣之旅,及因罹
患卵巢肿瘤而毅然於广轮精舍出家後讲述之清莲飘香、画佛因缘等一系列感人至深之佛法
,经莲友恭录、法师饰文後在明伦月刊连载出书流通,深获海内外读者极大之回响。自从
其先翁往生後,法师尚有毛毛□变蝴蝶系列之讲述,影响颇为深远。

法师早年就读中国医药学院,参加医王学社,发心学佛。於广钦老和尚座下皈依,参加忏
云老法师主办之大专学生斋戒学会,复发心到台中恭听雪庐老人讲解华严经义,参与莲社
佛法复讲,受益良多。曾血书慈云忏主(净土文)赠莲社留念,且於往生前数月至嘉义助念
时巧遇莲友,仍感恩表达其净土念佛法门坚固信心之建立,肇端於莲社,其朝夕顶礼自己
恭绘阿弥陀佛圣像之对联云:「老实持名全摄佛德成自德,深具信愿决定往生证无生」足
可表明决志念佛生西之心愿。

今法师娑婆化缘尽,功满到莲池,特恭录其生平简介,以利见闻,行解相应,并祈法师莲
品高增,早日乘愿再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德川谨案

道证法师,民国四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台南市,俗姓郭名惠珍。祖父是一名中医师
,父亲从小就要帮忙泡制中药,在烦杂的工作中苦读,考上台大医学院,半工半读完成学
业,专攻肺结核,为那些当时很难治愈的病人治病。法师从小看到父亲总是尽心的照顾病
人,深受影响,也走上学医的路,是中国医药学院的高材生。 

双亲折摄互用

法师自幼颖悟、聪慧,在父严母慈的教导中成长,从懂事开始,父亲常常用「折法」来教
她,使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刚上小学,第一次考试每科都考一百分,得第一名时,她父亲却
对她说:「你不要以为考第一名有什麽了不起,在我看你是零分。」到她上医学院时,让
她用最古老的显微镜;甚至好几个月不寄生活费给她,让她只能努力的靠领奖学金、当家
教、兼褓姆来完成学业,使她在富贵中刻骨铭心的体验贫穷的滋味。而母亲总是在她快要
被父亲的「折法」打败时,以「摄法」来安慰一颗不解深沉父爱,而觉得被伤害的心。

在双亲折摄互用中,法师养成了心怀慈悲、坚毅不拔的特质。法师秉性纯孝,虽然深受父
亲的影响,但也是因为母亲「克绍箕裘」的期盼,所以大学考医学院。当她当上医师时,
对著母亲说,只因为要让您欢喜,我才当医师;并且在她父亲往生时,把父亲最喜爱的布
拉姆斯(摇篮曲),改成念佛歌曲,帮老人家助念;由此可知法师一片孝子赤诚,以及度亲
的善巧。 

学医与学佛

法师宿具善根,在校期间,就发心学佛,参加医王学社。民国七十一年毕业後,翌年同时
考上中西医执照。七十二年到高雄阮综合医院内科服务,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郭惠珍医师
」。民国七十三年十二月往印度朝圣,所著朝圣之旅,可以说是修行者、迈向菩提之道的
心路历程。回台湾之後,七十四年辞去内科医师到台中顺天医院担任肿瘤科医师。她以医
药治疗患者病苦,又适时以佛法解除病患忧恼,录制「莲音小故事」。犹如涓涓清凉甘露
,沁入临终病人心灵,引导他们皈依三宝,求生西方。也常受邀到各大专佛学社团演讲佛
法,「学医与学佛」、「倾听恒河的歌唱」等的讲座最感人肺俯,动人心弦。

在行医多年中,她殷殷勤勤、悲悲切切,不知帮助多少的肿瘤病患,从病痛生死绝望的深
渊,带领到弥陀慈悲的大愿海中;她不舍众生痛苦,将甘露法水滋润到他们心中,然而最
後自己竟不幸也罹患肿瘤。 

老和尚的感召

道证法师在医学院毕业後,曾经往土城承天寺参访上广下钦老和尚,老和尚一见面就要她
放下一切,出家修行,然而因缘未具,错失良机,未能在老和尚座下披剃。而老和尚的两
位弟子传缘法师、传净法师得知道证师身患肿瘤後,前往探视慰问,据道证法师描述,就
在两位法师进门那一刹那,顿然在两人之间,她看到了老和尚的慈容。

宿缘所追,深植的善根终於成熟,就在七十六年佛诞日的前几天,她毅然放下尘俗一切熙
熙攘攘,入山潜修,三步一拜来到殿前,恳请两位法师慈悲,成就她修行的心愿,就在佛
诞日,她遂心满愿,终於剃染出家,法名道证。 

病来道转亲

道证法师出家後,仍然病苦缠身,病情起伏不定,两位法师及常住大众师兄弟,一心一意
全力护持,只要得知任何可以治愈的方法□当听说小麦草对於肿瘤具有特殊疗效时,大众
无不尽心供应照拂,只希望她能早日痊愈。在画佛因缘中提到:「小麦草的种子,从泡水
、催芽,到播种、松土,其中的过程都是非常辛苦,恩师深夜十二点起来持诵大悲咒,来
灌溉小麦草。远远看到大家辛勤忙碌的背影,眼泪总是充满眼眶……」。

两位法师为了帮助道证师突破病苦的折磨与修行障难,时时耳提面命老和尚的教导与开示
,使她度过重重的考验,画佛因缘中又提到:「恩师很慈悲,总在疾苦考验的时候,告诉
末学一些上广下钦老和尚的开示,老和尚要大家在疲惫不堪的夜里,把大小铁钉捡好,告
诉大家说:『难道临命终的时候,还让你们选时间吗?』等到恩师捡好,老和尚又说:『
要捡也是你们的事,不捡也是你们的事!』临命终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是在那一个舒
服的时候……所以只能努力的练习,不管在任何痛苦的时候,都要正念分明,因为师父这
样子的教导末学,在每一个困顿的时候念佛。」

法师如沐甘露法水,得以借境□心,度过一次又一次的病苦折腾,所以法师感念师长之恩
,不时流露於言表。在毛毛□变蝴蝶中这麽说:「感谢菩提道上师长恩□很幸运,我在修
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好的师长,就像临床上遇到很好的教授一样,他们平常运用机缘出考
古题,帮我们培养实力,遇到境界的时候,也会用他们自己修行的经验,以适当的启示,
帮我们度过难关。」法师那种尊师重道虔敬的心,真是难以尽书。

在病苦之中法师仍精进勇猛,信愿坚固,求生西方;背诵净土五经,依经典的境界义理,
恭绘五幅弥陀慈父圣容,以慰娑婆游子不胜思慕之心;刺血恭书念佛圆通章及行愿品;录
著「清莲飘香」、「画佛因缘」等录音带及书籍;并恭写许多念佛法语跟大家结清净法缘
,用报四重深恩,广引迷津,皆是法师宿生愿力、悲心之所致。 

放大光明生极乐

民国九十一年圆因老法师往生前,亲嘱大众,希望把莲子放生团放生事宜交给法师推动,
而法师也不顾自己的病情,为持续老法师的志业,周密擘画,由於她见识的独到,愿力的
宏大,感召数千名会员,定期举办大放生,活命无数。

近来刀兵、瘟疫横行,大众正庆幸有法师的领导,藉著多放生来消弭劫数时,讵料化缘忽
尽,於九十二年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清晨两点四十分,舍报往生,得年四十八
,僧腊十有七年。临终正念分明对陪侍者说:「念佛的心态很重要,要知是佛在念我,不
是我在念佛,现在我已完全明白了。」说完了,又念几声佛,便自在往生了。入殓时,容
颜祥和,全身柔软。

当传净法师得知法师往生的消息时,当下就打电话告知远在加拿大的传缘法师,法师立即
指示,接回本山办理荼□、追思事宜。当传净法师赶到她潜修的地方时,莲子放生团诸莲
友已在助念,得知将接回本山时,大众长跪不起,恳求在潜修处办理,法师进退维谷,不
忍拂逆大众一片诚心,勉强答应,然而实是权宜之计,不是佛制常规。 

化入弥陀微笑

综观法师一生,有如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有如地藏菩萨的弘誓大愿,用她回春的医术
、精湛的佛法,救拔众生的身心痛苦;又示疾说法,使许多人深深体会到娑婆界中,生老
病死的无奈,而发心学佛,深信切愿,求生极乐。

法师在「日落之歌」中说:「最後的一口气,让我竭诚歌咏阿弥陀佛。……最後的一抹微
笑,愿化入弥陀的微笑,化入那永恒召唤,无尽奥妙的微笑。最後的呼吸,愿纳入弥陀的
鼻息,成极乐国土涌自光明,奏百千种乐的阵阵清风。」

如今法师真的潇□地撒手西去,大家都深深企盼著,企盼著法师本著「不忍众生苦,那堪
圣教衰」的大悲本怀,早日乘愿再来。阿弥陀佛。

完美的利益 玉  成

「今化众僧,施汝等每人三文钱。吾复亲至汝等前,每人施吾钱一文,皆要口中念佛,双
手奉之。为汝等供众,植清净福田,当来离贫穷苦。」 一梦漫言

菩萨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利益众生,如果只是布施财物给众
生,令他欢喜,自己就觉得心满意足了,却没有帮助众生远离烦恼困境,教他把心思放在
了生死成佛的终极目标。这样的度众方式叫做「非方便行」,并不合乎佛法的权巧方便。

明末清初的见月律师,住持南京宝华山长达三十馀年,将衰落千年的律宗中兴起来。顺治
九年,江南遭到蝗□和乾旱之灾,寸草不生,老百姓挨饥受饿。村里老少男女都上宝华山
来求食,这些人并不全是乞丐,其中也夹杂有田地者,一来就是一两百人。见月律师告诉
僧众,减少口粮来周济。有一天中午时分,来的人比平常多了几倍,殿堂庭廊之内,挤满
了人。见月律师就乘机向他们开示:

「大家今天不得已来到山上,人人都应该观察一下以往造的因。因为前世不信三宝,悭贪
不肯惠施贫苦之人,所以才招来今天这样的报应。今天我向众僧筹化,布施给你们每人三
文钱,我再到你们前面,每人布施给我一文钱。你们都要口中念佛,双手恭敬奉呈,一来
为你们供众,培植清净福田,二来以後都可因此脱离贫穷之苦。」见月律师这样教化灾民
,一时佛声震吼如雷。随即命僧人把米仓彻底扫净,将所得之米煮成饭,让大家随量饱餐
之後,都念佛而去。

解深密经说,对众生有真实利益的菩萨,不只是以财物令众生欢喜。像粪便的脏东西,不
管数量多少,终究不可能变得芳香洁净的。被烦恼所困的众生也一样,一切动作都是未来
受苦之因,根本苦头潜藏其中,若光是用财物来利益众生,也只是暂时减轻他的一些痛苦
而已。带给众生真实利益的菩萨,唯有以佛法教导众生,让众生的心安住在菩提善法中,
方可得名第一饶益。

见月律师善巧布施,方便开导,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也把因果与念佛的治本之道深植人
心。弘一大师在一梦漫言的题记说:「师(案:即见月律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於恩,
或有疑其严厉太过未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
顺俗以自文饰;此书所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

不教人「了生脱死」的慈悲,只是随俗善心。若在布施济众之间,保有佛法大意,不失佛
法原味,才是完美的利益。

持戒念佛保吉祥  坤  德

从前有一位受三皈五戒并对佛法具有清净信心的男子,他刚开始受戒时,勇猛精进的精神
几乎无人可及。然而随著年岁增长,男子离开了一起同修的贤友,独自一人居住在偏远山区,
随著年老体衰,不仅无心於田园的农务,就连曾经精进不懈的佛法也忘得一乾二净,求道
之志就这样慢慢地随岁月而消减。有一天,一位修行者经过山区,向男子乞求饮水,男子
因故没有回应,使得修行者心生怨恨,忿忿不平地说:「此仇必报!」他曾修□过各种法
术,不仅可以使人起死回生,也可以驱使鬼神为所欲为。於是便召来杀人鬼,对他说:「
这个可恶的男子,竟然敢污辱我,你速速前去杀了他。」杀人鬼点点头,接受命令离开了
。

有一位得道的罗汉知道了这件事,立刻启程前往男子家。男子见到罗汉化身的沙门,非常
高兴地向沙门礼拜,同时殷勤地设食供养。沙门对男子说:「你将有大难临头,从现在
开始,你早晚都要燃灯供佛,诵念三皈依,守口如瓶,不打妄语,摄心如绳,不起妄想,
对一切众生心怀慈悲,如此一来,才能全身而退。」罗汉离开之後,男子便照著他所说的
,念佛诵戒,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日,杀人鬼奉命来到男子家门口,想要找机会下手除去男子的性命。可是过了很久,只
见男子精进修行,一点儿也没有下手的机会。杀人鬼懊恼地心想:「我接了杀人的符令,
可是这位持戒念佛的有德男子,那有非被我害死不可的理由呢?但迫於命令,我又非杀不
可,该怎麽办?该怎麽办?」杀人鬼烦恼不已,□火一起,便决定反过头去杀害命令他的
道人。此时罗汉适时出现,将道人藏了起来,让杀人鬼遍寻不著,最後放弃了杀人的念头
。

结果,男子藉由这个机会重归了佛门,对修行更加坚定不移,而心高气傲的修道人也免了
杀身之祸,杀人鬼也没有轻率地铸下杀人的大错。结局能够平安收场,全是因为男子诚心
诚意地受戒、诵戒,及念佛精进不懈的功德啊!

佛经上曾说,发心菩萨如鱼子□摩罗华,这是比喻初发心容易,可是坚持到底始终不退转
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凡夫愚痴,不明因果事理,以为用功精勤但现前获益少,便因此退
了道心。殊不知,持戒念佛的功德力用,绝非凡夫凡眼所能测度的啊! (出自譬喻经)

明伦月刊资讯网上路 弘  毅

为了扩大对广大读者的服务,明伦月刊网路版自八月分起,正式更名为「明伦月刊资讯网
」
   (网址:http://www.minlun.org.tw)。

读者们除了可以藉由上网,阅读、检索当期和过期的明伦之外,更可以阅览雪公老师的诸
多著作(雪公专集),及明伦出版的系列丛书(明伦电子丛书)。此外,为了裨益更多有
志研教的读者,网站上更增添「学海无尽藏」一项,只要点选进入,便可浏览教典,深入
经藏。

明伦月刊资讯网的开张,便是为了增加和读者双向交流的管道,您可以在网站上和我们切
磋学佛心得(明伦海会),也可以提出您对明伦的意见和期许(读者回响)。若想上网一
探究竟,可以直接输入网址,或透过台中莲社网页及各入口网站搜寻,点选进入。期待明
伦资讯网的上路,能为浊世带来一股清凉。

夫子门前数仞墙  三 学

一位喜欢阅读的学者,住在不产水果的乡村,他常读到对水果的描述,十分好奇,於是他
决定去寻访水果之乡。他按图索骥,找到一大片苹果园。正值春天,苹果树开满花朵,学
者摘食美丽的苹果花,却是苦涩难□,学者失望地回到家乡,告诉乡人说:水果是一种被
过度美化了的食物。这是一则寓言。

孔子的道德学问,子贡比喻作「数仞宫墙」。宫墙里的丰富宝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
多年了,许多人浅尝即止,不曾吃到甜美的果实,就轻率地否定排斥,那不就像这位只吃
到苹果花的学者吗?

外行看热闹

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习认知因人而异。住在兖州附近的达巷党人,他心目
中的孔子很伟大,论语子罕篇说: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

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因为孔子多才多艺,样样精通,不知道要称赞他是那一门专家。孔子耳闻之後,跟弟子们
谈起来说:「我来专治『礼、乐、射、御、书、数』那方面的才艺好呢?专精驾马车?还
是专攻射艺?我还是专精学驾车好了,至少在师长有事时,为人弟子可以驾车服其劳吧。
」孔子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岂只是博学多能的「专家」?面对孔子数仞宫墙,达巷党人
望见的就这一丁点。

另外有一位太宰的高官,羡慕孔子拥有圣人的博学多能,子罕篇说:

太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向子贡问说:「孔夫子大概是天生的圣人吧!为什麽他有这麽多的能力呢?」子贡一
听心里明白,这位锦衣玉食的高官也是外行看热闹。孔子之所以成圣在道高德厚,那里是
在博学多能一端?所以子贡回答说:「孔夫子原是上天放任他成就的大圣人,额外附加多
有才能而已。」两句话点出了孔子成圣的来由,又表明了才能只是圣人的点缀而已,既不
会损到太宰的自尊,又能说出真实义,的确是精於言语的大哲。孔子也耳闻了太宰的赞美
,孔子说:「太宰真的了解我吗?我年少时身分低贱,什麽事都得自己动手,所以会乡野
人的生活技能。要齐治群众的君子,何必多才能?不必样样才艺都精通!」君子该具备的
是「好义、好礼、好信」的德学,太宰也只是窥见孔子宫墙的一个角落。

青岂胜於蓝

达巷党人、太宰和孔子活在同一时代,关心的是孔子表面形像,认知不够深入。孔子过世
後,世人更不解孔子之道了。孔门弟子在夫子谢世後,发愤用功,有人就以为青出於蓝而
胜於蓝,比夫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清朝刘宝楠云:

「夫子殁後,诸子切□砥砺,以成其学。故当时以有若似圣人,子夏疑夫子,而叔孙武叔
、陈子禽皆以子贡贤於仲尼。可见子贡晚年进德修业之功,几几乎超贤入圣。」(论语正义
子张篇注)

孔子殁後,孔门有些弟子奉有若如夫子,魏国人「知子夏而不知有夫子」,少数鲁国大夫
见子贡努力进德修业,几乎超贤入圣了,更是肯定「子贡贤於仲尼」。子张篇云:

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鲁国叔孙武叔在朝廷之上,跟同朝为官的大夫说:「子贡的德学超过了孔子。」另一位大
夫子服景伯下朝後告诉子贡这件事,子贡一点都不惊讶地说:「以宫室周围的墙作个譬喻
,赐的墙,只有一个人的肩膀高,里面的室家美好一眼瞧尽。孔夫子的墙有好几仞,如同
天子诸侯的庙堂,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多,站在墙外很难观察。必须由门而入,才看
得见里头的广大美好。现世能找到门的人很少了。叔孙夫子会如此说,那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他连孔子的宫墙大门在那里都不晓得。

孔门弟子陈亢(字子禽),好奇心特强,例如他很好奇:为什麽孔子到任何一国,都能掌握
该国政情,是求来的呢?还是有人主动提供?他也很好奇孔子在家教儿子伯鱼,有否独到
的教法?他很佩服子贡的才学,好奇子贡和孔子到底孰高孰下,子张篇说:陈子禽谓子贡
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
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
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向子贡说:「您是谦恭了,仲尼怎能贤过你呢?」子贡当面对他说:「君子开口说
一句话,便知你是智者还是不智,说话不可不谨慎。孔夫子的道德学问高不可及,像天那
麽高,不可用阶梯升上去。夫子若能获得治理国家的机会,以礼立人,人民自然能立;以
德导人,人民便能奉行;以仁政安人,则远方之人来归;以乐教感动人,则人民和睦。在
世时,受到天下人民的赞叹荣耀;殁後,天下同感悲哀。夫子有这样的道德功业,他人如
何能赶得上?」

陈子禽虽是孔门弟子,但是还未登堂入室,所以不能窥见内里的殿堂之美,何况是一般门
外汉。

自绝於日月

孔子之道如万仞宫墙,有人站在墙外不著边际的赞叹几句,有人入了门,却停留在文字知
解阶段,少了实践笃行功夫,终究还是不见堂奥的美妙。这两类人虽不得孔子之道,还是
赞叹肯定的,至於毁谤否定者是少之又少,叔孙武叔就是少数的异类,子张篇云: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子贡听说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毁谤,仲尼无可毁谤。他人的道德,高如丘
陵,还可以任人逾越。仲尼的道德,高如日月。有人虽想诋毁中伤日月,其实是他自己绝
弃於日月,那对於日月有什麽伤害呢?恰好足以自显他不知分量而已。」

毁谤孔子,莫过於六十年代的「文化否运期」了。当时,曲阜这孔子的故乡,进行得如火
如荼,一干人泼妇骂街般的批判和诋毁,把孔子名字倒写并打上红叉,将「大成殿」的孔
子塑像捣毁。浩劫之後,过了几年,曲阜城几乎全靠孔子维生。位居孔庙旁的阙里宾舍,
住的是参访孔庙、孔府、孔林的游客,文具店卖的是有关孔子儒家的文物,餐厅打的是「
孔府家宴」招牌,路边小贩兜售的东西都和孔子沾得上边。孔子高如日月,毁谤他是不自
量力,学习他则是自得其益,於孔子有何损益?

谁进入宫墙

万仞宫墙,如何入门、登堂、入室?孔子曾指引一条进入宫墙的路径,子罕篇说:「可与
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首先要「共学」,讲习切磋,彼此资益。共学求知之後,再者「适道」,和志同道合的朋
友,共往大道而行。其次是死守善道,安住不动摇,才叫「立」。最後是「权」,通权达
变,因时制宜,治事恰如其分。

迈入「共学」的门槛,经过「适道」的通衢大道,「安立」在居仁由义的大堂之上,最後
到达「通权达变」的时中完美境界。一路行来,终能饱览宫墙里的风光之美者,除了「复
圣」颜子、「宗圣」曾子,千古之下还有谁?没有这等工夫,那还是多在「共学、适道」
上切磋琢磨,少做轻薄之举吧!
 
行有馀力多行善 李坤海

美国著名的布道家慕迪说得好:「你若不能做灯塔,就做一支蜡烛吧!」朋友们!当您行
有馀力时,请踊跃参加发光发热的行列!

根据宋朝国学进士王日休的龙舒净土文卷九「葛守利人说」一文中指述:有某一年轻官员
透过昔日父亲送葬时的陪物□□一双长靴,而离奇地邂逅来自幽冥的亡父。亡父荐引他必
须诣访被幽冥众生所敬重的镇江太守葛繁。这位官员从开封迢迢千里前往拜见葛繁,并请
问他为何能让幽冥界如此敬重?葛繁说:「我一开始的时候,日行一件利益众生的事,其
次行二事,再而三……或至十事,至今四十年,未尝一日停止。」葛繁後来以高寿坐化往
生。葛繁之所以有这般特异殊胜,除了每日多行善事外,更兼修净业。 

游民的记号

先哲古德教人□□「行有馀力,则替人类社会多做好事」,但是在今日「争看桃李缤纷日
,那看风霜冷落人」尖锐浇薄的社会下,能学葛繁每天利人,实践上述所言者,究竟有多
少?

根据佛法,行为业力有善、恶、无记三性。善业能招致善果,恶业能招致恶果,无记即不
感善恶果报,因此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耳提面命地力劝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关於善业招来善果一事,笔者想起前几年美国大选时,第三党总统候选人裴洛家人因施
舍有方得福报的真实故事。

裴洛少年时候住在美墨边界的火车站附近,许多来往的游民常到他家乞食。有一天,家人
问游民们说:「你们怎麽会知道直接到我们家讨吃的?」游民们说:「游民之间,只要知
道那一家有好处都会互相传报,并且在这户人家门口划个记号引别人来。」小裴洛告知妈
妈说应该赶快擦掉记号,免得以後付出更多。但他的母亲却反对这麽做,还告诫儿子:「
人有馀力应多行善事。」裴洛牢牢记住母训,到了他年长成人发迹,还经常去帮助那些随
时需要他帮助的人,即使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如今他成为美国大富豪之一,这是他热心
助人,行善业招来善果的最好证例。 

宰相的家仓

或许因为穷困出生,所以较懂得经营慈善事业,譬如宋代名相范仲淹,因父亲早亡,母亲
改嫁,以致他年少时穿破衣、吃□饭菜羹,幸得乡人的接济,得以维生。当了宰相後,他
为了回馈乡人,曾设置「范家仓」,把他的积蓄投入其中,用来赈济桑梓中的穷困人。

现今正值台湾经济衰退,为社会慈善尽心力者仍不乏其人,但一毛不拔又吝於出力者也不
少。从媒体报导得悉,为失业者、游民伸出援手解困的,籍籍无名的小老百姓远多於那些
高官、金主。尤其是耽乐於挥高尔夫球□、专搅「政争」和声名狼籍的「金牛」民代们,
握有社会丰厚资源,却极少听到他(她)们出钱出力,帮助需要的人,比起克勤克俭又乐
善好施的小老百姓,实在要惶愧无地!

行善并非局限於捐财布施,凡是能利益他人,爱人利物,说好话、存好心……等均属行善
。据笔者所得资讯,如瑞典、比利时,上自首相,下至贩夫走卒等,都热心於社会慈善活
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周末假期中,在医院、孤儿院、养老院的义工们中,不乏首相
、部长夫人、大学教授、董事长等人士。放眼世界,社会福利及慈善事业做得最好的就属
这两个国家。 

灯塔和蜡烛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贵在能为人类社会发光发热。美国著名的布道家慕迪说得好:「你若
不能做灯塔,就做一支蜡烛吧!」朋友们!当您行有馀力时,请踊跃参加发光发热的行列
!葛繁每日一善乃至二善、三善……,四十年如一日的事迹,如能努力仿效,我们的社会
自然安和乐利,温馨幸福。「见贤思齐」是孔夫子教人的为人处事重要原则,想想葛繁、
范仲淹、裴洛………「彼既丈夫我亦尔」,只要发心,有愿必成。

承  担 瑜  扬

有一则电视广告是这样的:一个中年男子买了新车,想要回家载老爸爸出去兜兜风。在回
家的路上,他想起了小时候有一回半夜发高烧,体温怎麽也降不下来。焦急的爸爸背起了
意识昏迷的儿子,二话不说,就往村外的诊所冲。当时,屋外虽然下著大雨,但男主角伏
在父亲背上,感受著父亲奔跑时的心跳和汗水,却觉得分外安全。画面回到现实,父亲头
发已然斑白,望著老父亲的背影,男主角说:「我觉得全世界最坚固的车,是爸爸的肩膀
。」很多人听到这样的口白,相信都会点头称是,因为父亲那牢靠有力的臂膀,确实撑起
了一个家,撑起了一片幸福的屋檐。当我们年纪渐长,开始必须去承担一些什麽的时候,
我们的肩膀是否像父亲的一样坚实呢?

现代的社会流行「出走流浪」和「自我放逐」,鲜少有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提到「承
担」。因为「承担」代表面对问题,代表自陷火坑,代表和所有不堪正面交手,很多人一
触及,便觉意乱心烦,便觉乌云罩顶。还是悄悄地走吧!找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斩
断混乱、纠缠的葛藤,明早醒来,阳光一定格外灿烂。可是,新的地方终究会有新的问题
,当事情的态势又逼迫自己走上悬崖边缘的时候,是不是又要计画另一次的逃离呢?生命
如果不断在逃,不但自己的理想无法搭起完整的架构,也不能为其他人带来幸福,不能自
立又不能利人,怎能堂而皇之的称为「成长」?一个人如果真的成长了,应该会比过去多
了扛重担的信心和勇气,也会具备冷静处理复杂问题的毅力和耐心。倘若只是外表卓然成
立,面对困顿却仍逃之夭夭,习惯丢烂摊子让别人收拾,那就表示在岁月流逝中,只是马
齿徒长,双臂还不足以撑起一片天。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可
见,没有人天生就能担当大任,能担当大任者,必定经过一番身心的煎熬和环境的试炼。
因此,面临生命经验前所未有的难题,或遭逢超越身心所能负荷的棘手事件时,只要能挺
得过去,能力自然长一分,见识也自然多一分。「成长」就是这样一次次和自己冲撞、对
抗而来,只要我们不瞥开头去,只要我们不临阵脱逃,困境的烈焰自然会为我们烧制一副
「金刚不坏之身」。有人总认为,要在别人已经擘画好的安稳、馨香的天地中,才能触及
到一切能力所能发挥的极致,事实上,不敢向自我挑战,不敢扛起责无旁贷的担子,就等
於放弃了生命境界的再次拓展。

世路崎岖,似乎没有哪一条路是绝对的康庄大道,人若想有所长进,都必须挥汗耕耘、流
血流泪,甚至付出沉痛的代价。随著年龄渐长,虽然要承担的事情越多,但何妨将之视为
上天对我们的造就,能扛得起来,我们就有机会看见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面对生命可能
出现的崭新面貌,难道你不引颈期待吗?

不偏见 慧 文

偏执己见,如同井蛙观天,所见宇宙小!小!小!
事理圆融,便似旅人登山,俯瞰大地妙!妙!妙!  

孩子们: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瞎子摸象」以及「井底之蛙」的故事,或许你还曾经因为他们的偏
见、无知而觉得好好笑。因为他们看不到大象的全貌,跳不出局限眼光的井口,只凭旧有
经验来臆断浩瀚的宇宙,闹笑话的结果是可想而知!

慢慢长大後,我们开始接触很多人,面对繁多的事物,甚至亲手驾驭自己的人生,回首这
些故事,就是在提醒我们千万别重蹈覆辙,执著错误的偏见而不自知。如果只会耍些小聪
明、刚愎自用,总以为自己的看法天下最妙,到头来免不了四处碰壁、贻误前程,那才是
冤呢!

以下几点是我们特别要留意的:

一、人的偏执:我们往往因为个人的好恶或被对方蒙蔽而产生偏见,所以会特别喜欢某人
或讨厌某人,喜欢的人常常看不见他的过错,甚至为他找藉口、找理由;如果是憎恶的人
那就像被判了死罪,永不得翻身,这实在不合情理。孔子教我们「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
言」,必须用心观察、就事论事,才不会错失好人,尤其是当领导者的更是重要。宋太祖
平定天下以後,不久遇到某一官位出缺,就命令宰相赵普举荐一个适当的人选来继任。赵
普接到命令後就立刻写好一个名字呈给宋太祖,恰巧这个人正是宋太祖平日最讨厌的人,
他一看很生气的说:「这个人怎麽能用?」话没说完,他已经把那张纸撕破了,扔在地上
。但是赵普一声不响,悄悄地把地上的破纸片捡起来藏在袖桶里。第二天宋太祖又要赵普
提出名字来,赵普又把昨天用糨糊黏好的破纸片呈上去,太祖很惊奇地问:「为什麽还是
这个人?」赵普不慌不忙地回答:「因为我一时还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太祖沉吟
片刻,点点头说:「就照你的意思用他吧!」
  
如果我们都以个人的偏私喜好来用人,那能为国举贤?替百姓创造福祉呢?事的偏执:总
有一些事我们想不通,总在关键的时候,牛角尖一直钻不透,如果没有人点拨,可能会一
直身陷漩涡苦不堪言。因此得闻大道、开启胸中的智慧是人生多麽幸福的一件事啊!颜渊
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这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境界
,就像终日在红尘俗世中打滚,绝对感受不到足蹬高山、俯瞰大地的喜悦自在,所以心中
有了道,看事情自然通透明亮、无所障碍,就算遭遇逆境挫折,也能怡然自适顺心而过。

有个忧郁悲观的小孩名叫小山,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让他闷闷不乐。有一天,老师特别留
他下来,拿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杯子问他说:「这杯水一半是空的对不对?」,小山点点
头。老师又说:「这杯水一半是满的对不对?」小山迟疑了一下说:「也对呀!」老师笑
著说:「这就对了,同一件事物,要看我们用什麽心态去看它。假如你一直在意的是空的
那一半,那麽永远也快乐不起来,又如何把事情做好呢?」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也常有这
样的执著?

二、钱的偏执:自古以来,凡能闯得过钱关者才是真英雄,如何善用金钱,更是大智慧者
必修的功课。一般人终日为了钱而忙忙碌碌,或者不择手段、强取豪夺,接著再尽情地花
钱,累积更多的恶业苦报,还自诩为辉煌的人生,那是多麽可悲褊狭的偏见。我们要目光
宏远,看清楚金钱在人生扮演的角色,利用它的功能成就圆满的人生,而不是让它牵著鼻
子走,走!走!走!走到乌烟瘴气的罪恶深渊,如何回头?

三、不信因果:许多人羡慕「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生活,如果能一夕致富,就算「数钱数
到手抽筋」那更是好。乐於要求却不愿劳动,因此成天抱怨连连,永远得不到安心的生活
,那真是苦啊!尤其只看到眼前的一生,深恐虚掷青春似的尽情享受、恣意挥霍,甚且毫
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胡作非为,总以为「二十年後又是一条好汉」,没什麽好怕的,这种
错误的偏见与井底蛙又有什麽差别?人世间没有凭空幻化的事物,都要具备无数的因缘才
能成就眼前的果,不管是善果还是苦果,总得造作者自己亲自来尝,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如果能有这样的思维在心头,那麽顺境、逆境都能了然於胸,欢喜度过,权势、名利也不
再是迷人的诱惑,关键就在勇敢的跳出那一方狭小的井口!

孩子们:凡夫肉眼,所见极其有限,必得经过圣贤的心、佛陀的眼,为我们分析解剖,才
能得其真相,因此让我们把错误的偏私邪见摊在亮丽的阳光下吧!唯有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这一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呀!

永不再造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
以为日课,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
,一忏永不复造,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地铁广告

东莱先生吕祖谦,少时性情十分偏执,有一次在病中读《论语》,读到「躬自厚而薄责於
人」,立刻醒悟性情,从此不再随意发脾气,责备他人了。新加坡是个推行儒家思想的国
家,地铁站随处都可读到节录的《论语》,新加坡人不必等到生病,只要常搭地铁,随处
会在地铁站的墙上看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这广告牌。(摘自英培安 (躬自
厚而薄责於人))

又透一关

日录是明朝大儒吴康斋所著,专记个人的「戒怒惩忿」经过,其中一则说:「去年家中童
仆丢了一只鸭子,不觉大怒。今年又丢了一只鸭,虽然当下不能不怒,跟去年比较,今年
只是稍微一怒,很快就忘了。」这又透了一关。(出自四书反身录)

礼乐生活

雪公云,礼乐全球皆不一样,中国是礼义之邦,以礼乐治国。平常过日子,即是学礼、学
乐。见面有一定之规矩,即是礼。人人有思想,即有七情,乐记中记载喜怒之音皆不一样
,不让感情冲动,故以音乐调和。违背礼乐方用警察,再不听即犯刑法,坐监狱。法治好
吗?成天打官司。坐监狱好吗?成康、文景之治,犯法坐牢的人少,监狱长出草来,这才
是好。

唐楷先驱

「吕胡暨妻李氏墓志并盖」

隋大业五年(609)十一月刻,正书。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

从本志中,我们似乎可以见到唐楷的风貌,因为魏碑放荡不羁的造型感,已开始被比较严
格的法度限制所取代。

首先,字的位置在界格中守定中宫,不再随处摆放。字形上,大字缩紧,小字舒展,来达
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再者,在结体上,不过分夸张点线间的对比关系,使这种变化显得更
加含蓄微妙。总之,这件作品已初具唐楷的规□风格,透露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风韵。

当然,这种森严的法度会束缚一些书家的创作自由,但是,如果能在有限度的自由下游刃
有馀,无疑会更加锤炼书者的创作功力。

●寄东辑

三层五足银薰炉—唐

此器高三三.五厘米,腰围三八.五厘米,於西元一九七0年□西西安何家村出土,为唐朝
产物。通体分作盖、笼与炉身三部分,炉盖近半圆形,以荷蕾为纽,透雕两排小朵云纹,
上下颠倒间错。笼口略宽而束颈宽肩,透雕较繁复之大朵云纹,勾卷回绕布列齐整。炉身
则为直口平底圆盘,以五足撑地,间以数串环纽以便悬挂使用。型式简单又不失变化,现
存□西博物馆中。
  
以香供佛需诚心敬意外,更要明了「戒香」意义。《佛说戒香经》中云:「世间若有近事
男、近事女,持佛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及不饮酒,是近事男、
近事女,如是戒香遍闻十方……是人获如是之香,有风无风,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而得
爱敬。」若能净守五戒以菩提心香上供诸佛,才可说是如实修行,行真供养也。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别害羞, 尽管问喔!                               BudaHelp
阅读文章: 第 26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