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305/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iyuki (美雪) 看板: BudaMagazine
标题: 明伦月刊354期
时间: Fri Oct  7 00:42:19 2005

退转容易发   鞭鼓生

语云:「破坏容易建设难,退转容易发心难。」说到「破坏容易建设难」,世间任何事情
,在开创之初,无不是困难重重,胼手胝足,从无生有。但要破坏,何其容易啊!只要不
再用心维护与经营,开创之初的心血,马上会化为乌有。看看世间大楼爆破的影片,一刹
那间,砖石瓦砾,灰飞烟灭,一切回归到原点。

再谈「退转容易发心难」吧!生在娑婆世界,谁能不退转?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声光诱惑,
八风乱舞的社会,刚发冒的善根,往往在转瞬间就被挫折、困难摧残掉了。发无上菩提之
心难,发长远心更是不易。雪公常对学生说:「你们的发心只有五分钟。」五分钟,三百
秒,何其短暂啊!雪公又说:「人没有经过忧愁患难,就不容易发心与悟道。」谁喜欢忧
愁患难啊?偏偏忧愁与患难可以磨练人的心志,强化耐苦的毅力,体会生命的本质,提升
崇高的性灵。

正如「为学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求道亦然。道心不往前精进就是退转。印祖以「
死」字挂在关房门口,并书「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雪公也以:「警
觉命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三途六道,千劫万生。得意时,想到生命;失意时,想到生
命;见五欲时,想到生命;动七情时,想到生命;一切一切时,想到生命;对於念佛,便
不懈怠矣!」来勉励後学精勤念佛。还说:「凡事看得破,忍得过,放得下。是精进象徵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亦是精进象徵。」

众生心念的升沉,就在烦恼与菩提、退转与发心中拉锯。而修行人在宿生累劫中漂泊沉沦
,今生得遇佛法,岂可任由懈怠盘据心头而又空过此生?所以,在拉锯中加入精进的元素
,护住了菩提,坚持著初心,则脱离苦海,直达彼岸,难云乎哉?

昔同南岳睹毫光
一诵莲经悟药王
论释十疑垂万代
唱经况复示西方
——  元代  李济

隋代的智者大师,由於过去生随同南岳慧思大师在灵鹫山听闻佛说法,亲睹毫光蒙佛教化
的因缘,此生一诵《妙法莲华经》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便
身心豁然大悟,寂然入定,照了《法华》妙义,通达一切法相。像他这样道德崇高的天台
宗祖师,後来作《观经疏》、《净土十疑论》专门赞扬净土,永垂万代,利益众生。而临
终舍寿的时候,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唱《无量寿经》及《观经》经题,并指示弟子修净土
生西方的要义。只以西方净土为归向,其中意旨,便可想而知了。

谁不知念佛  清  妙空大师

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
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
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
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一四)  智  果

 ◎加行位(续五)—— 明所观境

 ※前 言

唐慈恩大师於《述记》九末,以十门分别「加行位」,前已略说六门,今续释第七门「明
所观境」,即指此位菩萨以胜妙智慧所观之「理境」也。《成唯识论》九,以三点说明其
所观之理境,

(一)明所观谛

《论》九云:「此位菩萨,於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谓此加行位菩萨,无论对
安立谛、或非安立谛,都修学观察之。何谓安立谛、非安立谛?

《瑜伽》七十二云:「谛有二种:一安立谛——谓四圣谛。二非安立谛——谓真如。」

先说「安立谛」:

《心要》九云:「安立谛者,於苦等诸法中,安立苦等四谛理也。」

《述记》九末云:「有差别、名言者,名『安立』。『安立』者,施设义。」

由上述可知:所谓「安立谛」即是方便施设种种名相、言语,来显示苦等四谛,染净因果
等差别道理,普令行者,断恶修善,而证入涅盘也。故亦名「方便安立谛」也(四种世俗
谛之一)。

次说「非安立谛」:

《心要》九云:「非安立谛者,三无性所显二空真如。此谛通一切法,无有差别,故名『
非安立』;离颠倒、无变易,故名为『谛』。」

《述记》九末云:「无差别、离名言者,非安立。」

由上述可知:所谓「非安立谛」即指「一真法界」,「一」即无二,「真」即不妄,交彻
融摄,故称「法界」。此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内无外
,体妙离言,迥超众法,唯一真实,不可思议,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故亦名
「废诠谈旨谛」(废舍言诠而直指其理,亦即四种胜义谛之「胜义胜义谛」也。)

上来「明所观谛」已略释讫。

(二)观谛功能

《论》九云:「为引当来二种见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谓此加行位菩萨,为引发将来
「真见道」(「根本智」证真谛理)与「相见道」(「真见道」之後,起「後得智」,重
虑缘真),及伏除由「分别」所起之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之故(即由邪师、邪教、邪思维
三缘所起之惑种),所以此位菩萨,对於安立、非安立谛,都要修学观察。

故《心要》九云:「学观非安立谛,引『真见道』;学观安立谛,引『相见道』。学观非
安立谛,伏分别所知障种;学观安立谛,伏分别烦恼障种。」

《述记》九末云:「此位菩萨,若加行,不作二种观者,不能引『真』、『相』见二种生
故,亦不能伏二乘者故。」意即:若不修学二种观者,尚且不能伏断二乘之烦恼障,遑论
大乘之所知障?

上来「观谛功能」已略释讫。

(三)三乘旁正

《论》九:「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即大乘加行位菩萨正观「非
安立谛」,旁观「安立谛」(旁者,辅也),若是二乘则唯观「安立谛」。

故《述记》九云:「(菩萨)为入二空观真如理,正观『非安立』;为起『游观』(游履
观察重缘谛理),起『胜进道』(於「解脱道」後,为更进一步断除馀品烦恼而继续向上
进修,乘此可通往涅盘城故),成熟佛法,降伏二乘,亦观『安立』。」

又《瑜伽》六十四亦以问答方式,辨明建立二谛之所以然。

问:若是「安立谛」,已立为谛,何故复说「非安立谛」?

答:若唯说「安立」,离「非安立」,二种解脱(即於「二缚」解脱),不应理故(即不
合道理也)。所以者何?若有行於诸「安立谛」,行皆有相故,於诸「相缚」,不得解脱
!於诸「相缚」不解脱故,於「□重缚」亦不解脱,若有行於「非安立谛」,不行於相,
不行相故,於诸「相缚」便得解脱,「相缚」脱故,於「□重缚」亦得解脱。

问:若唯由彼「非安立谛」,於一切缚解脱清净,何须复说「安立谛」耶?

答:为令「资粮」及「方便道」(「方便道」即指唯识五位之第二「加行位」)得清净故
,有所厌舍,有所修习,有所进趣,有所了知,故立「安立」。

然准《心要》九载,此加行位菩萨,亦观「安立谛」者,须约界外四谛言之,即:

苦谛——变易生死;集谛——根本无明及无漏有为;灭谛——性净涅盘、无依(即无馀依
涅盘)、无住(即无住处涅盘);道谛——中道正智,无作道品。

上来「明所观境」一门已略释讫。
  
梦 里 故 事  治 烦

山中有一座精舍,建有禅房供各方游僧挂单。其中有一间禅房经常出现鬼魅,惊扰僧众的
清修,众人因而移住其他禅房。久而久之,这间禅房一直空无人住。有一天,一位云水僧
来挂单投宿,掌管内务的维那僧,分配给他这间空房,同时提醒他空房里常有鬼魅扰人的
事情,如有能耐则可安住。云水僧自信平时持戒严谨,听闻後便说:「荒野小鬼,有何可
惧?待我将他降伏,使他不再作怪扰人。」随即进住禅房。

夜晚时,另有一位云水僧来此投宿,维那僧仍分配给他这间禅房,并同样告诉他关於鬼魅
扰人之事。晚来的云水僧也不以为意,与前一位僧人一般,自认为有能力压制鬼魅。

前一位僧人进住禅房後,便闭锁门窗,端身正座,严阵以待。晚来的僧人,到了禅房,见
房门闭锁,於是轻敲房门,请房内僧人为他开门,房内僧人误以为鬼魅来扰,坚持不开门
。在房外的僧人眼见天色愈暗,心急之下,敲门力道愈加猛烈,房内僧人以身体极力抵挡
房门。不久,门外的僧人力胜一筹,冲开门进到房内,房内的僧人不问青红皂白,向闯进
来的僧人挥拳过去,而进来的僧人也予以反击。二人激烈地扭打,直到破晓时分。众僧听
闻扭打声而聚集在禅房外,此时天色逐渐明亮,两人见了面,同声惊呼,竟然是以前的学
道同窗,两人满脸通红,羞愧不已。众人见状,哄然大笑。(见《宗镜录》第五十八卷)

万法心造,两人本以为对方是鬼魅,不疑有他,因此发生了这件有趣的插曲。世间一切万
法都是「情有理无」,无不是遍计所执性的虚妄分别。当那一天大梦初醒了,才恍然大悟
,原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後空空无大千」,眼前的忧悲苦恼,全是自变自缘。

雪庐老人往生十九周年献言民国九十四年国历四月十三日(夏历三月初五日) 徐自民讲述
黄德川敬记

各位莲友大德:

今天是导师——雪庐老人,往生西方十九周年纪念日,各位在此齐聚一堂,共修念佛以此
纪念,非常有意义。

雪公当年慈悲教化,传授我们大家修学净土念佛法门,在台中道场,成就了很多莲友大德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直到现在,仍有众多之菩萨莲友大德,继续用功,老实念佛,相
信雪公在西方极乐世界,亦深感安慰。

雪公一到台中,所讲之佛法,非常纯粹。一开始就教导我们修持念佛法门,尤其是「持名
念佛」。

◎应修净业三福

我们净土宗念佛法门,所修持之行为就是「净业」。《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记载——释
迦牟尼佛告诉韦提希夫人:「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
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我们修学净土宗,欲成就净业,须修此三福,福慧双修,福慧修到圆满,称为「二足尊」
,就成佛了。

释迦牟尼佛在讲完净业三福之後,又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
业正因。三世诸佛,成就佛果,皆须修此三福,因此三福乃是「净业正因」。

此净业三福,过去莲友大德在莲社听经,亦共同研究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今不重述
,仅就三福中之「奉事师长」,提出来和诸位互相共勉。

◎如何奉事师长

「奉事师长」,师长即指「老师」,一般学生求学皆有老师,但佛经中所言之师长,除了
平常求学的学生对师长必然要尊敬之外。就学佛者而言,最高之师长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固然必须尊敬,其他如菩萨、罗汉,乃至各宗的祖师、高僧、大德等,皆是师长,因其
乃教导我们出六道、了生死,乃至成佛道之出世间法,尤其必须特别的尊敬奉事。

我们修学净土念佛法门,应当知道净土五经等净土经论,乃佛亲口所说,尔後由历代祖师
大德宏扬,一直到佛法传至中国,自庐山慧远祖师首创莲社,为我国净土宗之初祖,由远
公祖师一直传下来,至民国印光祖师乃十三代祖师,印公祖师所教之弟子甚多,雪公乃直
接自印公祖师学得净土念佛法门,再传到台中,再教导我们大家。

净业三福之「奉事师长」,我们当知雪公乃直接教导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之师长,我们如
何来「奉事师长」呢?那就应当遵照雪公老恩师之开示,以及维持其所开办之道场,所创
立之弘法利生事业之精神与悲愿,依教奉行,方为真正的「奉事师长」。

◎雪公讲明夷艮卦

雪公在往生前二年,预知时至,特别向诸弟子讲解《易经》中之二个卦——一为「明夷」
卦,二为「艮」卦。雪公解释「明夷」之卦象,上面是大地,下面是火光,火光被大地盖
住,光无法显露,大地一片黑暗,亦即一般有智慧、有光明者,被埋没住,无法出来发挥
所长。此亦即表示无论是学佛者办道业,或是一般人办事业,在此时代皆如火光被大地覆
盖住,大地一片黑暗,环境非常不好。

雪公自民国七十五年夏历三月初五日往生後,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各道场之现象,很明显
的一天天的坏下去,一直到现在,还是继续的恶化,有心人同感忧虑,深觉中华文化所讲
究的「孝道」,以及佛法中所重视的净业三福之第一福「孝养父母」已渐淡薄,反观在今
日之社会,却经常出现弑父弑母之堕落现象,此皆是堕入无间地狱之罪业行为。我们虽然
未造此业,然而经常见闻到这些堕落乱象之报导,心中即落入印象,久而久之认为很自然
,此印象就变成自己心中之罪业种子,这是非常危险之现象。所以雪公教导我们大家一定
要「放下万缘,老实念佛」,决定要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业。若不往生,决堕三恶
道。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乱象中,一见闻到这些造业的现象,八识田中落入杀、盗
、淫、妄等的种子,到临终时,若自己念佛功夫不好,这些三恶道的种子就起现形,则必
堕地狱、饿鬼、畜生三途。

雪公明示我们,处在黑暗之时代,如何成就往生西方之道业? 雪公又教导我们《易经》
上的「艮卦」,艮卦之卦象,乃两座大山堆积起来,山是静态的,毫不动摇,我们处在黑
暗之时代,千万不要动摇自己修道之信心,要坚持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由此「
艮卦」推广学习,进而言之,雪公慈悲教导我们修学「持名念佛」之净土法门,我们必须
很坚固的守住修持此法门,无论外面提及其他一般通途法门如何的殊胜,我们要永远坚守
住雪公所教的持名念佛法门,永不更改。

◎必须正助双修

雪公教我们修学持名念佛法门,必须「正助双修」, 雪公在每次佛七讲话时,到最後都
会提醒大家:「放下万缘,一句弥陀,一直念下去!」我们虽然每天看到社会一些造罪业
之乱象,但看过後就要立刻放下,随时看见、随时放下。乱象如毒素,随时看到,随时就
要消毒,如何消毒?就用「阿弥陀佛」的佛号来消之,此即「放下万缘」。平日我们在家
中固然必须用功念佛,但一见到这些社会乱象亦须马上用佛号来消除之,如此才能做到「
放下万缘」。

◎遵循雪公师训

除此之外,雪公在台中所建立之道场,首先是莲社,接著联体机构相继成立。雪公在往生
前二年,即向道场之办事人员交代,若其往生後,办事人员一方面修道,一方面办事,有
关其所创办之道业,若要再求发展已经很困难,能够维持住原来创办之精神不变,就很好
了。

雪公所创办之道业,就莲社而言,以「讲经」、「念佛」二大重点为主,雪公生前在台中
长期讲经说法,往生後,由周老师圣游和我学人以及几位年轻弟子续讲,雪公虽已经往生
十九年周年,然而就以周老师及我学人而言,所续讲之经,皆是以雪公恩师生前所讲授者
为依据,不敢有所变更。

在「念佛」方面,各位莲友大德,长年在莲社参加念佛班会之共修念佛及研讨佛法,长年
不断,没有变更,此实难能可贵,亦即将雪公之道风维持不变。雪公生前成立许多念佛班
,每一班皆有其历史及意义,由班长到班员,雪公皆希望能够永久维持念佛班的精神,老
实念佛,永不变更。

维持雪公道风有很多种,今日学人仅举出此两点与诸位先进长者、大德莲友,大家互相共
勉,如此才足以告慰 雪公於常寂光中。

最後恭祝各位:福慧双修、光寿无量。

助念多久为宜

印祖云:

「观令夫人之临终景相,则往生西方,可以无疑。至於扶乩所说,究不出理事判断之外,
可以无须疑豫。唯亡後只念半小时佛,即举哀,放倒揩身,尚觉太早。光《文钞》中,顺
人情,令过二小时後再举行,尚属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实则宜四五时方好。尚有经一日
者,为尤好。

阁下上有老母,当与儿女辈预讲此义。临终闻佛声,心清净,亦可随念。闻哭声,心悲痛
,正念便失。孝子事亲,当在实际上致力,不当在世俗派调上袭行。」【〈复章缘净居士
书三〉】

印祖十念记数念佛法及与其他摄心念佛法的比较(中)  火 莲

四、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其他摄心念佛方法的比较

印光祖师在《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中说:对於朗声念、小声念、金刚念
、默念,以及散持和摄心净念等问题「於此数则,曾颇费研穷。」可见,祖师在发明十念
记数念佛法之前,对各种念佛方法,如宝王随息念佛法、掐珠念佛法、晨朝十念法进行过
仔细研究和比较。下面摘录大师有关开示,以见各种摄心念佛方法的利弊和十念记数念佛
法的殊胜。

 1、摄心念佛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摄心念佛的基本要求,本於《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光祖师对
此作了广泛的开示。〈圆通章〉的基本要求是各种摄心念佛方法都要遵守的。《文钞续编
》卷上〈复吴希道居士书〉: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

 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云: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
念得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
,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的声,仍然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
,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
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
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
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
无之一日。」

 文钞《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云:

「念佛之要,在於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
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
令一切人皆依此修。」
   □《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云:「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
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
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总之,摄心念佛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就是随念随听、自念自听,念清楚,听清楚。

 2、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宝王随息念佛法

在《增广》卷一〈与谛闲法师书〉中,印光祖师曾向谛闲法师推荐宝王随息念佛法,原文
为:

「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
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
心,当本乎此。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
法。

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者,
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
心渐可断绝,□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
门。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
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後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
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信首有「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印光祖
师一八八一年出家,因此该信大约写於一九0一年,比提出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民国六年约
早了六年。

宝王随息念佛法的原文,在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所撰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此
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

「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焉。又一息不还,即属後世者。亦诚如所问,世
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
随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惧於一息不还,属後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今昏寐
,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於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
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

关於随息念佛的具体方法,印光祖师在《三编》卷四〈答幻修学人问〉开示: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
只云称佛名号,随之於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
,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
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
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
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宝王随息念佛法的共同点:两者都是摄心念佛妙法。自唐飞锡法师提出
宝王随息念佛法後,历代传承不绝。如《净土圣贤录》上册唐飞锡条、《乐邦文类》〈宝
王论〉拣示往生义都有记载。

另外,《莲宗宝鉴》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云:

「凡修禅定,即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此
身兀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不烦禁止。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时觉此息,从毛孔
中八万四千云蒸雾起,无始已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尔
时见彻不用寻人指路也。

今此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
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
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
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讲的也是随息念佛,但是印祖认为前面谈数息时把「从一数至十」讹作「从一数至十。
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

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宝王随息念佛法的区别是:随息念佛法是借气束心,借呼吸帮助摄心念
佛,而十念记数念佛法是借数佛帮助摄心念佛,与呼吸无关。印光祖师对此也有开示,《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云:

「十念记数,不是数息。以其从一至十,同於数息。又以《莲宗宝□》讹作至百千万,恐
受其病,引为证明。目为数息持名,断断不可。」

《续编》卷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民二十一年):

「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答:念
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
字相似於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
,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
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关於随息念佛,大师还开示:「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
法。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
数息。光《文钞》随念随听之法,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
」(《三编》卷二〈复周寿超居士书〉)。

 印祖的念佛办法,以志诚为主,再辅以随念随听的十念记数。(中)

观  空  雪庐老人

观空《华严》〈明法品〉,答正成行相,「知一切法,皆如虚空。」《疏》云:「加行观
空,方能不息。」

按:有相皆妄,妄由念生,念由习起,习由缘引。正念相继曰不息,正念提起,则诸妄无
由生矣,故必须知空。。

清明礼俗探秘  邱明川

清明时节雨纷纷,家家户户扫墓祭祖。扫墓时,有些人会在坟头将水煮蛋滚动、敲壳、剥
壳,把蛋壳覆盖在墓上,以及食蛋,却很少人能解释其中的生命礼俗意义。除了脱壳以去
除厄运的说法外,其实还有更深更丰富的社教功用。

首先将水煮蛋在坟头或墓碑上滚动,象徵「科甲衮衮」。蛋壳为甲壳,代表科甲;滚动的
谐音为衮衮。科甲衮衮,期许子孙功名连续而盛大,不是为了蛋壳好剥而在坟头滚动。

接著是敲蛋壳,象徵「一甲一名」。敲蛋壳会发出清脆「鸣」声,谐音为「名」。因此以
一颗蛋敲壳发出一生鸣声,代表一甲一名。古时殿试放榜,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故一甲
一名是期望子孙不但科甲衮衮,最好还能独占鳌头出状元。所以一人取一颗蛋只敲一声,
若拿很多颗或敲很多下,便弄巧成拙,不知是第几甲第几名,搞不好名落孙山了。

敲蛋後是剥壳并将蛋壳抛覆在墓上,象徵「由剥而复」。覆的谐音为「复」,剥壳後覆壳
,代表由剥而复。愿子孙之中运势较差的,虽不能科甲衮衮、一甲一名,至少也要振作,
才能由剥而复、否极泰来。也由於复运是开运,因此要将蛋壳抛覆於自家祖坟上,而不是
随便乱扔,以免浪费好运。

最後的食蛋之举,象徵「生化不息」。世人认为蛋是孕育生命而代表生命力的东西,食蛋
是汲取生命力,达到生化不息的目的。蛋也代表男子,因此食蛋也象徵子嗣的祈求。

生命礼俗具有宗教成分,有心身治疗的功能。从谐音产生相似联想;例如「甲」、「衮」
、「名」「复」,都是顺势疗法运用相似律产生交感作用。食蛋以汲取生命力,则很明显
是接触疗法,运用接触律产生直接交感作用。

很多宗教仪式变得神秘、迷信乃至失真,十分可惜。现代人若愿意学习正信的宗教,藉由
生命礼俗的解析,了解正面的社教功能,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主导自己的命运。

信  三 学

人言为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生在世的无价资产。

个人为了维系信誉,不惜倾家荡产,留得诚信在人间。心存公道的公司行号为了维护商业
信誉,产品一旦被人检举有瑕疵,所有贩售的商品不惜全数下架。多年前,某公司生产的
饮料遭人下毒勒索,虽然只是某一区商店的几罐饮料被注入毒物而已,但是商家为了取信
顾客,全数收回销毁。当时的损失超过一亿元,但是信誉永在,至今仍稳居饮料商品界的
龙头宝座。

一生打造的信用

信有什麽大用呢?《左传》鲁哀公十四年记载一段故事,话说春秋时代,有一个名小邾的
诸侯国,据考古学家考证,小邾国是在现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的东江村一带。鲁哀公十
四年,小邾国名叫射的大夫来投奔鲁国,愿意把小邾国叫句绎的土地纳入鲁国领域。他开
的条件是:「让子路来跟我约定,我不须要跟鲁君设坛结盟。」鲁国於是指派子路去和射
大夫约定,子路拒绝了。掌握鲁国大权的季康子要冉有去说服子路。

冉有说:「射大夫不接受千乘之国的诸侯盟誓,却相信您说的承诺,您有什麽可耻辱的呢
?」

子路说:「鲁国对小邾国有战事,我不敢问是什麽原因,要我去作战死在城下,我可以答
应。但是这位大夫背叛他的国家,如果我去跟他约定承诺,那是让他的背叛行为变成合义
正当,我仲由不能答应。」

子路一生「无宿诺」(《论语》〈颜渊篇〉),不预先轻率的答应人家,只要答应了必定不
会失信。子路的守信,赢得世人的尊敬与信服,做官判案,只字片语就让原告、被告两造
心服口服。子路谨守信用,让他在世间站得住脚,处处行得通,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孔门贤
哲。

因为「信」,使得人与人之间结合得更紧密,没有芥蒂嫌隙,可以减少无谓的隔阂和猜忌
。有人研究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发现这四个地区的企业主与员工比较能上下和谐,劳
资关系远较欧美良好,没有长期的罢工风潮,原因是什麽?因为这些地区奉行儒家思想,
「信」的价值存在人们的心中,因为「讲信」所以上下同事之间,奠定了「互信互谅」的
基础,缩短了沟通的距离。研究人员还发现,雇主与其学欧美企业常办鸡尾酒会,以缓和
劳资紧张关系,还不如在「诚信」上自我磨砺,一点一滴累积出给员工的「信心」,自然
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信力」。

在子路身上凝聚的「信心」,它的威力远远胜过有形的盟约牵制。

信要紧靠著正义

信要如何用得有智慧,才不会落到「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的反效果呢?信固然是连结
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但是一味喜好守信,不知信的根本在「义」,这种「信」适足以害人
害己。《论语》〈学而篇〉有子说:「信近於义,言可复也。」诚信要紧靠著正义,一旦
发现信守的诺言会损伤正义时,就可以收回原有的承诺。所以修养德学的君子要学「贞而
不谅」(《论语》〈卫灵公篇〉),坚守端正的立场,而不要固执有害正义的小信。

去年长庚大学一位学生跟同学打赌,赌「今年美国NBA篮球队那一队会赢?」输的一方
答应要裸奔,後来输的同学为了信守诺言,他也真的去裸奔了。学校认为有损校誉,记以
两大过两小过、留校察看的惩处。有些学生不服校方的处罚,纷纷声援这位「能信守诺言
」的同学。理由是,学校不是教人要立足诚信做事吗?怎麽可以违反教育原则呢?

裸奔的轻狂举动,为世所不容,先前有欠思虑的承诺,事後思惟发现於义不合,大可觉今
是而昨非,不必信守违反「礼俗校规」的诺言,如此反复,明理的人也不致於追究怪罪。
如果执意要实践「不义之信」,虽然保住了一时的面子,但是这裸奔之举却将终身伴随当
事人,永为笑柄,往後如何面对亲人、子女、属下?

「君子贞而不谅」,修养德学的君子要坚持的是大是大非端正的观念,而不是固执有伤大
雅的小信。坚持处以重罚的长庚大学包姓校长,正是宋代包拯的後代,赏罚分明,毫不苟
且,真有青天之风。

重然诺而不轻诺

合义的信,有如一辆汽车的汽油,少了它,无论多高级的车种也寸步难行。有了它则能远
能近,即使蛮陌之邦一样通达无碍。因为「信」如此重要,所以古德教人要「不轻诺」,
尤其是喜怒当头,感情重於理性,最忌有所承诺。

如果应允了,又不失正义,就得「重然诺」,全力以赴把诺言结结实实的填满。累积一回
一回的信用,日久这一诺就有千金的分量了。

悔过还钱  吉 光

民国九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联合报,报导了一则发生在周遭的感人故事。

少部分民众搭台铁火车会逃漏票,但也有民众事过多年後很後悔,寄钱补票。台中火车站
日前就接到三名乘客「自动补票」,有两名六十五岁的比丘尼,送上壹万元补票,还红了
眼眶不断忏悔道歉。

火车站站长说:「台中火车站日前连续有旅客在事隔多年或多月後,主动回到车站补票的
感人故事。第一次是本月十四日,有两位出家的比丘尼到访,她们表示,不知年龄要满六
十五岁才能买半票的规定,於是按台湾习俗,在近一年前虚岁六十五就开始买敬老半票,
直到日前才知道相关规定。」

站长表示,这两名比丘尼知道自己「犯错」後,马上到车站,主动要补票,并向铁路局致
歉,她们说:「已不记得搭乘过多少次火车,因此坚持多补一点,以免犯了戒律。」两人
坚持各补票伍仟元,合计壹万元。在谈话中,两名比丘尼红著眼眶,不断忏悔、道歉。

站长指出,无独有偶的,本月十七日,又收到一封没有属名有住址的信,信的内容写道:
「多年前还是学生时,曾经逃漏票,直到今日,深觉当时行为错误,甚感愧疚,於是主
动寄还贰仟元。」

《论语》〈子张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世上只有圣人可以无过,贤人君子也难免犯过。君子犯过,就像天上发生的
日蚀月蚀,人人都见得到,藏也藏不住。发现有过,痛悔之下把过改了,这个举动也是有
目共睹,人人称叹。

同气连枝莫伤情   一  凡

张邦奇,字常甫,明世宗嘉靖年间人氏,鄞县人(今浙江省境东),卒□文定。自幼耳聪
目明又好学,年仅十五岁时就读书有得,著作了《易解》及《释国语》二书。成年後,拜
在他门下求学的人愈来愈多,他的教学精神是:「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
褒,吾且斥之。」而学生们也都能不负所望,精勤学习。

邦奇事奉母亲至为孝顺,若朝廷任官地点离家太远,不便照顾母亲时,他宁愿辞官留在家
中,以便克尽孝养母亲之子道。他的孝心早在武宗皇帝时代即被重视,武宗曾说:「提学
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虽然当宰相的这一条路,最後为人所阻,而改任其他职事
,但是显见为人正直与孝顺,乃是立住人格的根本。

下面我们要说一个有关张邦奇与父亲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将能体会到,「家教」对
人格的养成,是有著多麽深远的影响啊!

张翁洞云,正是张文定公邦奇的父亲。在邦奇当学宪任内时,官邸的厅堂很小,才仅仅两
根柱子间的□围,每当上级长官来巡视时,都甚感不方便。而屋旁紧连著的就是叔父的住
所,刚好叔父还积欠了一些税款,愿意将屋子转卖给邦奇,以纾解金钱压力。邦奇就以两
倍的价钱向叔父购买了房屋,并且准备重建厅堂,於是向父亲禀告此事。

父亲知道儿子的所为之後,刚开始内心非常喜悦,但是不一会儿,忽然泪下如雨。邦奇非
常讶异,就问:「父亲为何突然哭得如此伤心呢?」父亲感叹说:「一旦拆掉他们的房子
,改建成我们的房子,他们夫妇将会怎麽舍得呢,真是情何以堪啊!」

邦奇了解了父亲的忧虑後,非常悲伤地说:「父亲大人,孩儿知道了,请您放心,孩儿马
上去将房契还给叔父。」於是他准备转身将房契拿出来,到叔父家去。

父亲对他说:「我想他们拿到你给他的钱,大概已经随手就拿去偿还人家了!」

邦奇对父亲说:「父亲,孩儿把房契还给叔父,连先前给他的价款也不讨回来了。」

父亲听了这话,显得非常喜悦,慈祥地对儿子说:「你能这麽做,真是令我感到非常安慰
啊!」

邦奇目睹父亲「兄弟怡怡」之身教、言教,日後对父母更是孝养有加。

父亲过世後,他独力抚养母亲,对於白天所作所为,夜里必定一一将之记下,日省功夫年
复一年,不曾中断。每天夜里他总要起身数次,见母亲睡得安稳後,才悄然退下。他的母
亲因为有了无微不至的照顾,非常长寿超过一百岁。更难得的是,他事奉寡嫂,也和事奉
母亲一样地殷勤。

邦奇享年六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作有《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
,全部都是出於他那纯粹专一、正直不阿的心所写成的。(故事出自《德育古□》〈功过
案 和睦类〉)

不 染 心  瑜 扬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 孟浩然〈题义公禅房〉

我的方外之交义公,为了修习甚深禅定,所以在这空幽的树林中结庐而居。往禅房前门望
去,一座秀丽的山峰巍巍挺立著;台阶前,则是一片深不可测的山谷。每当下雨过後,夕
阳西下的时刻,天边的暮色总因为苍穹、山峦的明净而更加绚烂、耀眼。空气中饱含的水
气,也随著树林的绿荫,飘落到庭院中来。啊!能选择在这远离尘嚣,如莲花一般清净的
山林之中修行,想必是因为义公拥有不为俗世染浊的高尚襟怀吧!

在盛唐时期,孟浩然以田园山水诗著称於世,时人将之与王维相提并论,合称「王孟」。
由此诗写景技巧来看,远山近树、高山纵谷的排列,发挥了层次分明的效果;夕照的绚丽
搭配林荫森森,亦可见颜色描摹之丰富。文字虽然□实无华,但却与脱俗的世外雅境形成
了完美的组合。由结联二句可知,诗人写作此诗并非纯为描绘景色,而是在赞叹优美风光
之外,对於得居宝地的友人(义公)的人品、修持,表达推崇、敬仰之意。义公能觅此佳
境结庐修行,可见其心清净无染;因为唯有高远、超凡的志向,方能与这莲花一般的出尘
之境两相契合。全诗至此,不但将写作动机巧妙地点示出来,也让其人、其景相互交融,
相映成趣。

细细品味此诗,任谁都会对那充满灵秀之气的美景心生向往,尤其念念希企「背尘合觉」
的修行人,谁不是朝思暮想,盼望能摆脱俗务的牵缠,隐居山林,发愤精进呢?然而,吾
人毕竟身在红尘,放眼天下,又岂是人人都有此等福报的。因此,走在喧嚣、扰攘的尘世
,穿梭在无休无止的备忘行程中,我们似乎只能学习陶渊明,期许自己「心远地自偏」(
注)了。孟浩然在诗中盛赞义公,因为心地清净,故能感得莲花一般的修行宝地;吾人居
尘学道,或许难以朝夕俯仰於山林之间,但若能时时息灭烦恼火,让身心沐浴在清凉池中
,则虽处闹市,亦能如入禅房,享受那分寂静、安然。

古德曾云,居士学佛,譬如火中栽莲,於道业上要有所成就,本就要比出家众付出更多的
努力,接受更多的试炼。从修行的环境来看,或许不能尽如人意,自在选择,但我们却拥
有将心安置於「染污」或「清净」的决定权。只要自心与菩提觉法不相舍离,相信,境界
终会随著心念而转,游走在娑婆,也能感觉极乐世界的宝树、楼阁、风声、鸟语如在目前
,非在遥不可及的天边。

注: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阅微草堂笔记》简介  九 思

大清第一才子纪昀,字晓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晚年将奇闻异事写成的随笔杂记——《
阅微草堂笔记》,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
滦阳续录》等五种二十四卷。  

本书近四十万言,收录奇闻异事一千二百零八则,凡地方风情、考证之学、医卜星相、轶
闻趣事、狐精鬼怪等,无所不包。阅微,取法古人「见微知著」之义,写的不是经世济民
,从小故事谈人生的大道理,而主旨却在惩恶扬善,纠正人心的偏执,以期克念作圣,极
具启发性。  

据说当书脱稿之际,他曾遗憾的吟咏道:「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书仓
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他何以甘冒「不语怪力乱神」的禁忌编录这鬼神世界?实由
於异族高压统治下,超脱世俗的鬼神文学,是一面最足以反应现实世界的照妖镜,这绝非
出於消极的无奈,反而更能够借古讽今,以阴讥阳,对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士大夫
的无耻、道学家的虚伪、小人的奸诈、豪门的不法等,给予犀利无情的剖白与鞭笞。在那
极端专制的时代,藉鬼神之口抨击社会,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全书实事实录,著重於忠孝节义与因果报应思想的宣扬,没有长篇大论的沈重说教,却比
诗词歌赋更能贴近庶民的生活与智慧。全书体例谨严,用字遣词,极为简□明畅,全无累
赘沉滞之病,偶於庄重中忽杂以冷讽隽语,一语点醒梦中人,馀韵无尽,堪称「文以载道
」的笔记典□。乾隆皇帝也说:「此书比《四库全书》更有大学问,比《四书五经》更有
益教化。」处在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今日,这一本床边的故事书,无疑是暗夜里的一盏
明灯!
  
雪庐老人曾要学子们学习经史子集,若是没有□暇读尽集部所有文章,至少要读《阅微草
堂笔记》。雪公教人读这本书,要人留意作者如何精练的遣辞用句,如此可以锻炼文字,
深入文章艺术。

我要飞上青天  慕 如

看到一个刚刚上大学的孩子,在BBS班版上留言道:「若是过度自由,到底还是得不到自由
的。」真是……令人欣喜万分的十七个字啊!不禁令人踊跃喝采:这就是莲社国学启蒙班外
儒内佛熏习下,教化得力的无价至宝啊!阿弥陀佛!  

一般的孩子,在没有这麽幸运,能听闻正知见的情况下,一进入大学,就想玩四年,在玩
乐中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自由」。早上睡到自然醒;天气不好懒得出门;教授穿著没品
味,不想看到;班上美女帅哥少,没意思;完全听不懂,不想浪费时间……,还不只这一
些,通通都能构成不去上课的理由。  

然而这孩子却不这麽想,她还说:「自己作了决定,就要自己负责。」您感受到这是一颗
内里很实在、坚强的草莓了吗?有时候会觉得,时下流传七年级「草莓族,不堪一击、不
想负责任」的集体特质,或许这是大人们一厢情愿的看法,以坚强根深的老树立场,去要
求一株刚发芽的幼苗「你要站直、不准弯腰」,真是多麽为难他们呀!有时就这麽伤了一
株株幼苗的心,努力的诚意顿时消失了。大人们,您可曾想过这是多麽不值得继续存在的
成见啊!

我们何不敞开胸怀,乐观其成并耐心等候呢?只要经过几度春风的吹拂,几场夏雨的滋润
,还有秋霜、冬雪的历练,不要多久,稚嫩的幼苗也会成熟茁壮起来,成为英挺的大树,
自己担负起光合作用,和为行人遮阳挡雨的责任来的  

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有许许多多的功课要作,如果一闻净土法门把手便行,踏实认真
按部就班的一项项完成,就能够当生成就;偷懒没作完的,只好继续留级在三界里,直到
作完的那一天为止。  

这一些功课当中,有「共同」与「不共同」的两种,在共同的功课中,「认识自己」这一
门就非常重要,肯发心钻研的就能拿高分,他们在社会上表现杰出,即所谓的IQ高EQ也高
。而不共同的功课中,有的人经过细细的观察後,也能发现自己的毛病,比如得失心很强
,就会努力地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太执著,一切外在的追逐终成梦幻泡影」,这也是了不
起的「自修」工夫,力图把自己重新整修,充实内在;而不是表面涂装,粉饰内心的杂乱
无章,其实是六神无主。可惜的是,後者往往觉得自己比较有效率,短期间就看得出成果
。更甚的是,许多无知狡诈的宣传媒介,也会将此邪见炒作为正确见解,而大肆鼓吹这种
泡沫式的伪成功思想。  

稍稍有智慧的人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吊诡」、「这是一个陷阱」!  

海砂屋是怎麽来的呢?就是因为想省时间、省钱、有效率而来的。结果呢?完全失去了一
栋房子该给人的安全保障,而这只是一栋房子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而已;其他的装潢、家饰
,不过是在本有基础上多添一点趣味而已。然而生活情趣却不一定得靠这些物质才能建构
起来,最终还是得回到一个「存心」的问题上来探讨。只要有了温暖的诚意,还怕家庭会
不温馨吗?唯有「正视存心」才能追根究柢、正本清源。  

朋友,不管您现在还年轻,或者已经过了半百,如果您想飞上青天,寻找自由,您千万得
先思考这个孩子的话,有没有一点道理?如果您不经思考,就贸然加入某些团体,企图因
此获得自由,那恐怕将是另一副「缚具」而已,更加令自己动弹不得。  

因为真正的自由,只有「智者」与「觉者」才能得到!  

请试著将「心灵之门」打开,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去了解、去包容一切,这□围
涵盖了我们所有以「不」字作为开头的习惯:我不喜欢、我不想、我不要…。不断诚恳的
修改;不断的精进自我要求…,有一天,当气质渐渐由「小气」转变为「大气」的时候,
真正大自由的滋味才会渐渐透显出来,这时不但自己著实受用,身旁的人也能感受到一股
谦卑自牧而凛然的道气。  

推究道路有多远,并不是最重要,重要在於我们动身走去了没有?  

我们虽然都还只是凡夫,但是只要立定志向抛弃生死轮回,对於光明大道「虽未至,而心
向往之。」锁定目标勇往直前,右手提起「南无阿弥陀佛」、左手提起「三十七助道品」
,一直走下去、念下去、坚持下去……终将真正的飞上青天,获得世出世间真正的大解脱
、真自由!  

飞往自由的莲花班机,随时都在升火待发,您准备好了吗?

论语简说(六十一)  子 圆

八佾第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就认为说:「那麽管仲是不是节俭呢?」孔子却说
:「管仲的住家就有三个处所,并且管理家中事务的官员,都是专职,不必兼摄多项事务
,人事庞大,怎麽算得上节俭呢!」有人又问:「管仲如此的设施,是不是管仲知道礼制
,依礼而行呢?」孔子接著说:「国君在门口树立屏风,管仲也仿照国君树立屏风;国君
为了两国国君友好的聚会,设置反坫的土台,管仲也跟著设置反坫,这都不符合礼制。假
使认为管仲知礼,那麽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仲,本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任为宰相,帮助
桓公成就霸业,被尊为「仲父」。孔子当时,虽然管仲已经去世,但是齐国仍然强盛,管
仲的名气很大。很多人认为管仲有王佐之才,必定器量宏大,但是孔子却说管仲小器而已
!

「或曰:『管仲俭乎?』」有人听孔子评论管仲器小、格局小,便以为管仲有节俭的美德
,但是孔子不承认。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归,是处所。摄,是兼差。礼制规定,诸侯府中事
情多,官职才能专任。而管仲虽为齐国宰相,但身分仍是大夫,家中事务兼摄办理就可以
了,不可奢侈耗费人事。

「然则管仲知礼乎?」又有人以为管仲三归之家,是国君所赏赐。《礼》云:「长者赐,
不敢辞。」齐国国君当然是长者,管仲不敢辞退三归之家,应该算是知礼吧?但是孔子却
不认为。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
不知礼?」孔子举出两个例子,导正提问人的误会。塞门,就是屏风,诸侯在门外设立屏
风,分别内外。大夫也可设置屏风,但须规模小些。管仲却和国君规模一样。反坫,国君
在房屋两楹之间,设置土台,安放两国君聚会的酒器。而一般人酒器置放在桌上,这种设
施和个人贫富无关,和礼制有关系。管仲设置屏风及反坫,违反礼制。孔子却反讽,管仲
僭越礼制,显出骄慢及奢侈的态度,如果还算知礼的话,那麽还有谁不知礼呢?

不过,在另外的场合,孔子曾大大赞美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假使没有
管仲的贡献,我们华夏民族早被外族统治,被迫和外族一样,披著头发、穿著左边钮扣的
衣服,饱尝亡国之痛了。如此看来,孔子说话是不是前後矛盾呢?其实孔子对於管仲的作
为,就事论事,有褒有贬,绝不人云亦云,含混不清。孔子要我们明辨是非,为善去恶,
正是为当时及後世,留下学习及警惕的活教材。

尊  重  拾 穗

「凡与宾客对坐,及往人家,见人得亲戚书,切不可往观及注目偷视。若屈膝并坐,目力
可及,□身而退,候其收书,方复进以续前话。若其人置书几上,亦不可取观,须俟其人
云:足下可观。方可一看。若书中说事无大小,以至戏谑之语,皆不可于他处复说。」 (
吕祖谦《辨志录》)

凡是与宾客对坐,以及去人家中,见到别人接到亲戚的书信,一定不要看,也不能注目偷
看。如果是屈膝并排坐著,视线可以达到的,就应收□身体退後,等他收拾过书信後,才
能坐回原处续说前话。如果那人放书信在桌上,也不可取来观看,必须等他说:「你可以
看的。」才可以看看。如果信中所谈论的没礼貌,甚至有开玩笑的话,都不能在别处再说
出去。

戒坛石

唐代黄檗禅师的清规,有一则说:「本山及诸山,凡称黄檗法属者,概不许荤酒入山门,
破佛重戒。」并附有一幅「石标」图,石标高六.七尺,广一尺二寸,上头刻「不许荤酒
入山门」,立在山门外。现今日本黄檗、曹洞等禅院门前多立此碑,称为「戒坛石」。

重根本  

韩国最大电脑公司TriGem创办人李龙兑,平时勤练书法,并且用汉文做诗。在儿子赴美攻
读物理学博士前夕,李龙兑要求儿子熟背《论语》。到了出发的时间,李龙兑却认为儿子
了解不够深入,要求儿子延迟赴美行程。(摘自〈韩国的传统与现代化教育巡礼〉)

学周易    

邵雍青年时代,一心於科举之学,曾在河南苏门山的百源□庐用功,冬不燃炉,夏不挥扇
,刻苦钻研。後来随李挺之学习周易,邵雍三年不设榻寝,昼夜端坐思惟。他把整部《周
易》写贴在墙上,每天熟诵十遍,终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代《易》学大师。

感动人

雪公云,礼在於敬,不是炫耀,用金盘玉碗招待来客有什麽用?普通的水边苹藻也可以荐
敬神□,要在心诚。如今提倡文化,只贴标语不行,总之得做真事,做实在事。吾希望你
们学诚,办事拿出真心来,不要欺骗人,至诚就能感动人。

形质兼备、生机盎然的——「杜夫人郑善妃墓志」

全称《齐故华阳王长史杜府君夫人郑氏墓志铭》,隋大业十三年〈617〉十月刻,正书,二
十二行,行二十一字。

此志笔法精良,点画独到。它的用笔结构除了魏体因素外,已经具备楷书的雏型。

碑刻中所特具的方笔和圆笔、转角紧结的特点,堪称是由魏碑过渡到楷书的典型之一。  

被誉为「铁画银钩」的笔法,在这里明显的被运用:铺笔直下,至转笔处用力顿笔,再向
左上方带出,显得坚劲而有力度。   书家有深厚的创作能力,善於把众多优良的因素统
合在一个整体中,用最生动的方式,把自己的书作变成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这正是隋朝
【杜夫人郑善妃墓志】大放异彩的原因。

镀金仙鹤——清朝

丹顶鹤国人多以仙鹤称之,平均寿命在三十到五十年之间,型态优美脱俗,翱翔舞动有如
天上神鸟。古来有仙人伴鹤乘云升天的传说,常成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徵。数年前在秦始皇
兵马俑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十三只二二OO年前的青铜鹤,其中便有两只仙鹤,藉此反映
了秦皇升天的思想依据。而清朝文官一品官服也以仙鹤为纹,可说是中国人的吉祥仙鸟。  

此器高约一五五、一五一公分,做成一对长喙昂首仙鹤。丹顶饰乳丁纹,长颈短尾而开展
双翅,鹤身与双足均披羽翎,钉立在方形座上。通体镀金,现藏故宫博物院中。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大家来读经板 - 共同深入经藏, 以期智慧如海                      BudaDigest
阅读文章: 第 305/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