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
阅读文章: 第 316/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iyuki (美雪) 站内: BudaMagazine 标题: 明伦月刊357期 时间: Sat Oct 15 01:21:18 2005 文明病 鞭鼓生 处身在现代社会中,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被忙碌与紧张推著走。雪公说:「世间事,千万端 。百不自由,时时生忧烦。」走著走著,究竟有几人得以满意成功、心想事成?生活上、 感情上、事业上,遇到不如意,一桩桩的压力,逼得精神上,心理上无法承受,加上缺乏 关怀与支持,就很容易掉入忧郁的情绪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廿一世纪的三大疾病,第一癌症;第二爱滋病;第三就是忧郁症 。癌症和爱滋病,大家比较明白其严重性。然而忧郁症呢?这种「心情郁卒」的毛病,多 半人都认为是「自己想太多」的情形,竟然也和癌症、爱滋病一起并列为廿一世纪三大疾 病。专家还统计说,患重度忧郁症的现代女性,比率高达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四人中有一 人会得病。而在学佛圈内,也经常碰到患有忧郁症的莲友。其实,忧郁症的本质和癌症或 爱滋病有很大不同,它需要治疗、可以治疗,并且有很大机会治愈。 因此,患忧郁症的莲友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它,万万不可轻忽,同时得随时注意自己及周 边的亲友,是否困在自己的忧郁情绪中。的确,每个人都有忧郁的日子,那些日子,或觉 得心里乱糟糟,或茫然空洞,或寂寞孤单,或暴躁不耐,整个人精疲力尽,无法提振,乃 至於会想结束生命,真是其惨无比。然而,真的无法可施吗?专家说,选择适合自己的生 活哲学来舒解情绪是必要的,并提供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找事情做,转移注意力,例如散步、种花、骑脚踏车、阅读励志书籍等。2.找朋友倾 诉,加以发□。3.凡事只求尽力,结果的呈现并非自己可以决定。4.营养能控制情绪, 运动有助於克服忧郁症,如果平日就有运动的习惯,不妨试著耗尽全身力气。5.去医院找 身心医学科,让医生帮你找出不舒服的原因,让你轻松战胜压力。 印祖云:「凡人有病,可以药治者,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虽仙丹亦无用处。 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必即见效。」念 佛是净业正因,患了恼人的文明病,除了参考专家的处方外,更是要诚心念佛,求佛慈悲 愿力,哀愍加被,宿障自除,善根增长。 梦感弥陀为说法 空中宝像显神灵 天童给侍瓶常满 舍识亲承圣众迎 ——元代 李济 天台宗三祖南北朝的高僧南岳慧思大师,他曾梦弥勒菩萨和阿弥陀佛为他说法,因此恭造 二幅圣像供养。又梦见宝像在空中显圣灵,他随从弥勒菩萨同处龙华海会。自己心想:「 我在释迦佛末法时期受持《法华经》,如今万幸能够遇见弥勒慈尊!」因而感伤悲泣,豁 然觉悟。 此後更加精进,种种灵瑞接连而来。比如净瓶的水时常充满,一切供养事物庄严齐备,好 似有天童在随侍护卫著大师。临命终时,大师说:「我将要去西方了!圣众前来相迎的很 多。」 四心求定 雪庐老人 欣心念(欣求极乐的心念佛) 厌心念(厌离娑婆的心念佛) 悲心念(救拔亲眷的心念佛) 惧心念(惧堕三涂的心念佛)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一七) 智 果 ◎通达位(续一)—— 一心真见道 ※前 言 《成唯识论述记》第九末,以四门说明「通达位」,上回已略释前二门讫,今当续释第三 门「解见道真相差别」,即解释大乘菩萨见道位之差别也。 (三)解见道真相差别 《述记》又分科如下: ○总 标 《论》九云:「然此见道,略说有二」然而此「见道」之类别虽多,略说则有二种。 ○别 解 ▲真见道 壹、出真见道体 《论》九云:「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所谓「真见道」就是指前面所说之「无漏根本 无分别智」。何以故?唯此智能证「唯识真胜义性」故。 贰、释其「真」义 《论》九云:「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此根本无分别智,能真实证知 由「生、法二空观智」所显之真如理体,能真实断灭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後天环境所 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故名「真见道」。 参、通 妨 问:见道之功,须八忍八智十六心,缘四谛下真如理,方得见道,何故《论》云:「加行 无间,一心见道」邪? 答:《论》九云:「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谓此断证之事,虽经无 间道、解脱道,涉於多刹那,方功圆行满,然合三界分别烦恼,以为一品;又合三界分别 所知,以为一品。合此二障而一念断,即以「生空智」断「烦恼障」;以「法空智」断「 所知障」,断惑之一念名「无间道」,证理之一念名「解脱道」。以《仁王经》卷一云: 「九十刹那为一念」故,此断惑证理之二念,为历多刹那也。但以其念念之行相,相似相 等,非别有所作故,名为「一心真见道」也。 问:断证之位,当是俱时,如彼明来□去之时,何有二道耶?(即「无间道」时,已无惑 种,何用复起「解脱道」?) 答:此有二因: (1)由於加行时,期心(希求、冀望之心)别故,即「无间道」期於断惑,「解脱道」期 於证灭,有此用别故,复起「解脱道」。 (2)「无间道」时,虽无惑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心要》九云:「□重性,即无 堪任性,乃惑品之馀气耳。」),为舍此「无堪任性」故,复起「解脱道」。 《相宗纲要》「真相见道」章谓此上之二因,以第二为正义也。 肆、断证异说 1.初师渐义 □□《论》九云:「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於见道中 ,根本无分别智,所证之二空真理,所断之二障种子,都是渐证、渐断的,何以故?《心 要》九云:「生空理浅,故先证,法空理深,故後证;烦恼障粗,故先断,所知障细,故 後断。」《述记》九末亦云:「理有浅深,障及智行,有粗细故。」 2.二师顿义□□《论》九云:「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於见道中 ,根本无分别智,所证之二空真理,所断之二障种子,都是顿证、顿断的,何以故?□祖 《心要》九云:「由大菩提意乐,有堪能力故也。」即由此菩萨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以增上「意乐」(作意欣乐,不可倾动),恒随顺菩提,趣向菩提、亲近菩提、爱乐 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证欲证,不懈不息,於菩提中,心无暂舍故,有能力顿证 顿断也。 上来渐顿二义,《心要》九以「顿义」为正。 □再将「一心真见道」断证之义,列表如左: 上来「见道」二种之一「一心真见道」已略释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浅释(二) 印光祖师/撰 净 常/释 (三)净土源流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 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 吾人若向上去查究这个净土法门,最初发起的因缘,确实是在这一部《华严经》上,只是 因为在《华严经》上,并没有详细显示: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大愿、修大行及果地中所成 就的不可思议功德;西方净土依正二报殊胜的庄严相;净土行者的修因,以及往生後所证 得的果位等。 因此之故,遂招致一般学佛的人,多半轻忽了净土法门,以为修学净土法门是愚夫愚妇之 所为,而不肯宣扬、倡导净土法门! □「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等觉,妙觉,诸因果法。其预会者,乃已破无明,证法性之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门虽说十信,然以信位未破无明,未证法性,不能预会 ,况凡夫二乘乎哉!」 当知:从前释迦如来,在印度摩竭陀国尼连河边菩提树下,最初成就佛道时;与莲花藏世 界中,德行深远,数目众多,犹如大海的诸大菩萨众,互相酬答唱和,宣说了大乘凡圣菩 萨共五十二阶位(「十信」为「凡位」,「十住」以上至「妙觉」为「圣位」)种种修因 证果之方法。那些参预《华严》会上的诸大菩萨,个个都是已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 的「十住」乃至「等觉」的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佛在《华严》会上,虽然也说十信位菩萨 修学之法门,然而,因为圆教十信位的菩萨,属於内凡位,只断见思惑及尘沙惑,还未破 无明,未证法性,所以不能参预《华严》法会,更何况是具缚凡夫,及只断见思惑的二乘 凡夫呢! 「及至末会〈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最初於德云比丘处, 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是为法身大士。」 到了佛说《华严经》「七处九会」最後一会——逝多林会,说〈入法界品〉,介绍善财童 子修学菩萨道的历程,当时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的地位,来到文殊菩萨的住处——福生 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向文殊菩萨请教:如何修学菩萨道,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文殊菩萨告诉他亲近善知识乃是得道的全因缘。於是善财童子在接受文殊菩萨的教导之後 ,就向南方游行,经历一百一十城,次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第一位参访妙峰山的德云 比丘,在他那里听闻到「念佛法门」(全名叫「忆念一切诸佛平等境界无碍智慧普见法门 」——《四十华严》),此时,善财童子马上就证得圆初住的地位,成为法身大士。 「自此遍参诸知识,各有所证。末至普贤菩萨处,蒙普贤开示,及威神加被之力。所证与 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与 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从此之後,他又普遍去参访诸位善知识,每参访一位善知识,每听到一个法门,他就更破 一分无明,更证一分法性,修行的阶位也就更向上提升。最後第五十三参,来到普贤菩萨 的所在,接受普贤菩萨的开导指示,以及威德神通加持护念之力,令善财童子所证得的境 界,与普贤菩萨平等平等,与十方诸佛平等平等,而成为等觉菩萨。这时普贤菩萨就为他 说九十五首偈颂,称赞如来殊胜微妙的功德,前面九十三首偈颂叫「别叹佛德,微妙难思 」,最後两首偈颂叫「结德无尽,劝信勿疑」。今只说最後两颂,初一首叫「结德无尽」 : 「刹尘心念可数知」——众生自无始劫以来的起心动念,虽然好像将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 尘数那麽多,但是还可以想办法计算出来。 「大海水中可饮尽」——浩瀚无边的四大海水,虽然多到不可测量,但是还是可以将它一 口一口地喝完。 「虚空可量风可系」——虚空虽然广大无有边际,但是还是可以测量出它的□畴;飘忽不 定的风向,虽然不可捉摸,还是可以将它束缚住。 「无能尽说佛功德」——可是却没有人能道尽佛究竟圆满的功德海。 次一首叫「劝信勿疑」: 「若有闻斯功德海」——假若有人听闻到佛这种广大无边的圣妙功德。 「能生欢喜信乐心」——能生起欢喜、好乐的信解心。 「如所称扬悉当得」——那麽这一位善根深厚的人,必定能完全证得像上面我普贤所称扬 赞叹的佛的一切圣妙功德。 「慎勿於此生疑心」——对於这一点,你们要审慎思惟,印可任持,千万不要生起怀疑的 念头。 普贤菩萨称赞过如来的圣妙功德之後,更进一步劝勉善财童子以及莲华世界中,德行深远 犹如大海的菩萨众,一同修学「十大愿王」,所谓: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 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并将这些修学的功德,一齐向上提升,回转趣向一切众生,愿与一切众生,一同往生到西 方极乐世界,并且期望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成就无上佛果。 「并不一说弥陀誓愿,净土庄严,往生因果。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无庸复说。」 但在《华严》会上,佛都没有详细说明:阿弥陀佛四十八条广大的誓愿、西方净土的微妙 庄严、以及往生西方净土的修因及所证得之果位。为什麽?因为这些《华严》会上的法身 菩萨,都已遍游尘刹佛国,对弥陀净土的种种庄严,都已完全了解,所以根本不用再说。( 二) 食荤增杀机 印祖云:凡学佛之人,更有应注意之事,即切戒食荤,因食荤能增杀机。人与一切动物, 生於天地之间,心性原是相等,但以恶业因缘,致形体大相殊异耳。若今世汝吃他,来世 他吃汝,怨怨相报,则世世杀机无已时矣。若能人人茹素,则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 。否则纵能念佛,而尚图口腹之乐,大食荤腥,亦未能得学佛之真利益也。(〈上海护国 息灾法会□第一日说念佛吃素为护国息灾根本〉) 深得学佛大本的林则徐(二)——学佛修净 善友为依 藏 密 端楷恭书行舆日课 嘉庆十二年,林则徐二十三岁,进入张师诚的幕府。嘉庆十九年,张师诚著手编辑《径中 径又径》,在张师诚有心培植林则徐的因缘下,这本劝人专修净土《径中径又径》一书, 和林则徐必大有关系。两人在忙於政事之馀,时常畅谈国家大计,而学佛修净土也是两人 经常触及的话题。 当林则徐进入张师诚的幕府那一年,就时常为张师诚的太夫人书写佛经。林则徐自己也以 端楷恭书「三经二咒」||《佛说阿弥陀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 蜜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 心陀罗尼》。为了出入携带方便,这本「三经二咒」,长只有四寸,宽有三寸,每面六行 ,一行十二个字。用一个匣子装著,匣面上亲书「行舆日课」,内页则写著「净土资粮」 。 官吏坐著轿子四处巡视工程,这叫「行舆」,林则徐每天趁著坐轿子的时候,便取出这个 匣子,恭诵一遍三经二咒,做为自己发愿往生净土的资粮。 林则徐历官十四省,经过多次烽火战乱,很多的墨宝都遗失了,唯有「行舆日课」还保留 下来。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说:「丧乱之後,仅存此册,然亦足见栖心净土,行持无间, 迥异寻常者矣。」从「行舆日课」的保存不失,足见林则徐终其一生都在受持这个净土「 日课」,每天都在累积临终的往生资粮。 薪火相传现宰官身 林则徐从政四十馀年,「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左宗棠挽林文忠公〉,这 分施政功德始於张师诚的赏识,而为政之有佛法为後盾,也多赖张师诚引导,使得林则徐 有日课修净的功夫。张师诚往生时,林则徐写一幅挽联: 感恩知己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知一纸音书,竟成绝笔。 尽忠补过今已矣,忆平昔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也合升天。 张师诚外儒内佛的处世为官,以及学佛的恭敬真实,二人是薪火相传,前後辉映,也是近 代现宰官身修净土的一段佳话,值得大书特书。 志同道合的挚友 林则徐日课「三经二咒」,以净土为依归,除了张师诚的启发,另有同行善友为依。龚自 珍、魏源二人正是林则徐在菩提道上的挚友。 龚自珍小林则徐七岁,魏源小林则徐九岁,三人一度齐集北京,与「宣南诗社」成员过往 甚密。诗社成员多是有志之士,在「消寒、赏菊、忆梅、试茶、观摩古董……」等休□活 动之馀,也对时局有所评议。三人怀抱共同的理想,在禁烟立场、学佛修净态度上,三人 更是如出一辙。 求生净土的龚自珍 龚自珍生於乾隆五十七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人,他是晚清开启议政风气的杰出人物。引 他学佛的是师承彭际清的江沅。彭际清信奉净土法门,建念佛道场,设放生会,校定《无 量寿经》,撰《华严念佛三昧论》、《净土圣贤录》。江沅与龚自珍协力重刻《圆觉经略 疏》,重辑《六妙门》。江沅过世後,龚自珍赋诗追思,自己作注说:「千劫无以酬德, 祝其疾生净土」。 龚自珍受彭、江二人影响,笃信佛法因果,注重行持,受持菩萨戒,归心净土。为了超荐 亡母,与妻子一起捐资助印《圆觉经略疏》,发愿「命终之後,三人相见於莲邦」。在《 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後》记载,他发心八年内要持诵《往生咒》四十九万遍, 蒙佛力加被,灭除定业,「上品上生,生阿弥陀佛常寂光土」。 魏源辑净土四经 魏源生於乾隆五十九年,湖南邵阳县人。魏源皈依佛门,专修净业,自称「菩萨戒弟子魏 承贯」。会集《无量寿经》五种译本,将《普贤行愿品》加入净土经典,辑为《净土四经 》。他在《普贤行愿品叙》中说: 「《普贤菩萨行愿品》,乃《华严》一经之归宿,非净土一门之经也。《华严》以华藏世 界海,诸佛微尘国,无量无边,明心佛之无尽。……修净土而不读《行愿品》,则其教偏 而不圆;故以殿四经之末,为净土之归宿。」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原为净土宗的本经,魏源有□於一般人误 以净土法门「偏而不圆」,特别将《华严》最後《普贤行愿品》列为净土四经,以普贤菩 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彰显净土法门是最极圆顿的法门。使学佛之士确知「一切法门,无 不从净土流出,一切行门,无不还归净土。」魏源对净土的信愿,在给周诒□的信中写道 : 「老年兄弟,值此难时,一切有为皆不足恃。惟此横出三界之法,乃我佛愿力所成,但办 一心,终登九品。且此念佛法门,普被三根,无分智愚男女,皆可修持。若能刊刻流布, 利益非小,子其力行毋怠。」 魏源深信在苦难时局,惟有靠净土念佛可以横超三界,恳切期望周诒□发心刊印《净土四 经》。魏源在浙江曾和林则徐一同整治海防,抵抗英军,六十四岁时,感到身体不适,交 待儿子说:「昨晚有些徵兆,大概不久人世了。到时,不要号哭干扰,只要静静等著气尽 ,才可入殓。」之後身体恢复一段时日,往生那一天自行到室内静坐,无牵无挂地命终生 西。 林则徐在广州与洋人交涉,深知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日後才可免受洋人的宰割。为 了解英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林则徐搜集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资料,编成《四洲志 》,後来怕遭人抵制,难以出版,在谪往新疆途中交给魏源,希望他编辑成书。魏源就在 这些资料基础上,增补之後编成《海国图志》,後人叹为「睁眼看世界」的杰作。 子贡请问孔子如何推动仁的事业?孔子教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结交「大夫 之贤者」与「士之仁者」。林则徐一生办理「盐政、漕运、水利、禁烟、平乱」等大事业 ,除了自身有超格的见识和勇气之外,更得有左右不断的鼓舞与支持,龚自珍和魏源正是 林则徐勇往直前的辅翼力量,而在学佛修净的道业上,三人则是志同道合的同行善友。 ( 待续) 《菩萨戒本经讲记》的更正启事 会 性 □有天因法师来信指正「《菩萨戒本经讲记》」第八十五页「覆?羯磨」应是「学家羯磨 」。会性在讲时记错名相,致有此误,甚感抱歉! 恳祈有此书者,把第八十五页至八十六页,有三处「覆?」皆改作「学家」,至盼!以後再 版,并乞改正,是幸! 讲《菩萨戒本经》者:七八老拙 会性敬白 民国九十四年(二○○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圣迹.灵地.挚友情————孔孟故里寻根之行杂感 思 铎 对於一个诵读圣贤典册的中文系学生而言,能够亲临历史现场,身历其境地瞻仰并感受孔 孟故里的灵气,该是多麽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一个偶然的机缘下,我成了第五届「孔孟 故里寻根夏令营」的一员,有幸与台大、东吴、成功、义守等四所大学的师长同学们,共 同飞往齐鲁大地,接受山东大学师友的招待。也因而得以遍访济南、曲阜、泰安、淄博、 威海等地的名胜,圆满了多年来的心愿。 常言道:「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而上古圣人的诞生地又几乎都集中在山东,莫说 本地居民必定引以为傲,如我等初踏上这块灵地的远道访客,也都油然兴起敬慕赞叹之意 。十天的行程中,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灵岩寺、刘公岛等景点,固然令人流连忘返 ,但对我而言,印象与感触最深者,仍当推孔孟故里和巍巍泰山。 不废江河万古流 当年太史公司马迁造访鲁地,写下了这麽一段千载名文:「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两千多年後,我这名同样「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後生小子,也来到了孔庙、孔 林和孔府,虽然此地百年来经历无数次人为摧残,再也无福见闻弦歌不辍的往日盛景,然 而从西汉迄於今日,又经六十馀世,孔子其人其学的光辉,终未因时代的磨洗而稍稍褪色 ,反而早已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共识共认。 举头凝望著参天的古柏,我不能不再次坚实地肯定,天地之间的确有一超越性的真理,它 普遍地存在於每个人的心中,亘古而不易。烽火兵燹的大患、意识型态的斗争,毕竟皆成 为过眼云烟;而叱吒一时的所谓英雄人物,终究还是得退至开启人类真智慧、弘扬文化真 价值的圣贤君子後头。这正是少陵诗中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 些喧腾一世的衮衮诸公们,而今安在哉?唯有可大可久的伟岸风骨与济世学问,岿然以独 存、历久而弥新,永远烛照著万古的长空! 能与孔孟为一家 孟府、孟庙中的游客较为稀少,也因此相对清幽许多,有心人能较无干扰地缅怀亚圣的正 气浩然,乃至孟母的芳猷德□。 当我见到孔子後人所留的「孔孟一家」字样时,内心激动不已。孟子毕生以学孔子为志, 正如匾额所题的「道阐尼山」,两位夫子的生命同在一条大道上,先後绽迸出万丈光芒, 以孔孟为一家,真是毫不为过;今之人若能有志於道,踊跃自强,遥契圣人之心於千载之 上,何尝不能与孔孟为一家? 又若天下人皆能放下私我、敞开胸怀,为提升生命层次而携手奋进,又何患四海不能为一 家?由此可知,两岸同胞本也应是一家人,然其共同根源不在政府、土地、宗族和语言, 而唯在历史文化。双方有识者若皆能善护善弘此一血脉,则两岸情感之和合,将不待人力 而自成;反之,若始终画地自限,只在现实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筹量计度,两岸间 的鸿沟恐将日益加深,最终渐行渐远。 离开曲阜的途中,我深深感到,对古迹的至诚瞻仰,往往能够使人们在数千年时空的洗涤 与激□下,暂时扬弃本有的短视与成见,升华出超越性的胸襟眼光,从而认识到蜗角名利 、戏梦人生之外,那无垠浩阔的大千世界,而人们所应该蕲向的真正价值,至此也方能一 目了然。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过去对此语总是囫囵读过、不甚了了,直到这次亲见 泰山,甚至身在此山之中,才全然晓会孔子此语的深意。 泰山山势开阔稳重而不陡峻,气象刚毅而无压迫,这不正是弟子们眼中「温而厉,威而不 猛」的夫子形象吗?又泰山虽兀立平畴、瞻之□□,但一天二十四小时,旅人们却总在此 盘桓流连、络绎不绝,可知它看似肃穆,其实可亲,这不也正是孔夫子「望之俨然,即之 也温」的仁者风□吗?我这才明白,孔子所说的仁者乐山,必然是指泰山无疑呀!而当我 通过了十八盘的挑战,登至泰山顶峰,得以俯瞰群峦之时,突然又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下」的意旨有所领悟。 孔子所登的泰山,深一层来说,其实是胸中之泰山;而所谓的小天下,正是以高旷的胸次 、超拔的见地,俯瞰天下人汲汲营求的名利富贵,无所执著。因此孔子虽然有著不熄的救 世热情,却也同时具备了非凡的超世心灵。亭子上的对联说得好:「跋险惊心,到此浮云 成梦幻;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沈」,那一批又一批的登山客,无不享受著登临绝顶的 快感,但是「一览众山小」的同时,又有几人能超越凡知俗见,真正攀上了心中的顶峰呢 ? 思无邪真情流露 在这段游览齐鲁大地的丰富旅程中,有一额外的收获,那便是有幸结识一群至情至性的山 大同学。山东人的性格向来以直爽闻名,而与山大同学们相处的这几日,我具体印证了此 点。我感受到他们的眼神之中,闪动著至诚无伪的光芒;举手投足之间,也洋溢著□实自 然的气象,《大学》云:「诚於中,形於外」,《孟子》亦云:「胸中正,则眸子了焉」 ,这绝非刻意造作所能文饰。他们有的刚毅木讷、有的豪迈不羁、有的笃实稳重、有的随 性□脱,一个个不同典型的活跃生命,为此次寻根之旅倍添缤纷光彩。 孔子曾经以「思无邪」赞美《诗经》三百首的真情流露,又特别重视礼乐薰化、中和之道 ,其最终鹄的,正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在日用寻常中、待人接物上,达到真、善、美的最佳 状态。数日来,我发现台湾与大陆的同学们,无人不陶醉在此种摒除机心、温情相对的互 动中,不禁暗想:儒学的真精神何需远求?其实已在此中体现了呀!只是多数时候的人们 ,不能如我们此时一般,自然而然地进入心灵的原乡罢了! 今日的台湾社会,以及日益迈入工商生活的大陆沿海地区,如何在追求经济跃进、都市发 展的同时,保有农村中蕴蓄著的淳厚人情与恳挚交谊?真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省思与努力 的课题。 十天匆匆已过,而方寸中早已谨慎收藏了瞻礼圣迹、参访灵地的无数感悟,行囊中也满溢 著众多山大友朋的殷殷祝福。归程的飞机上,我心怀感恩,感恩一切有缘相遇的人们,包 括台湾的、山大的师长与同学们、尽责的导游、司机、饭店厨师、服务员、海关人员…等 等,当我思维著此行对我有恩之人竟是这般数不胜数,便不禁欢喜叹道:这是何等幸福美 好的旅行!小小的寻根之旅如此,扩及整个人生又何独不然?倘若在漫漫人生道途中,我 们都能够心怀感恩地踏上每一步,那麽我们的人生,必然也都将是一次幸福美好的长途旅 行! 行文至此,搁笔阖眼,心中盼望两岸人民的将来,都能够同样地幸福、美好!我默默地祈 愿、深深地祝福………。 知寒送暖——刘廷式的婚姻故事 一 凡 刘廷式曰:「若缘色生爱,缘爱生哀,色衰爱绝,於义何有?」 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从一个人对於婚姻的态度,能够了解一个人内在的修为与品 性。对於婚姻对象的选择,应该重视对方内在之贤德与否,胜过外表的年轻貌美,这正是 《论语》中所谓「贤贤易色」的观点所在。现代人的婚姻观日渐淡薄,往往因为一言不和 或是一时的经济问题而宣告破裂,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是否还存在呢?夫妻之间的恩爱到底 是从何而生的呢?且读完这一篇故事,让我们闭起贪婪美色的双眼,回味一下这古典而温 暖的人情味吧! 刘廷式是北宋齐州人氏,在苏轼任密州(今山东青岛市高密)太守之时,前来接风洗尘的 正是密州通守刘廷式。当时年约四十岁,河南口音,衣著□素,为人忠厚、老成。在他年 轻时发生了这麽一段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也因此苏轼为文赞美他人品的高洁。 刘廷式年轻时与一位邻家女子订下婚约,後来他进入太学,经过五年的苦读终於考取了进 士。心情雀跃的他迫不及待地回家乡准备成亲,谁知等他回到家乡时,早已人事全非,邻 家老翁已经过世,家道顿然中落,邻家女子伤心悲痛以致双目失明。刘廷式明白了这个情 形,却不因此违背婚约,依然选择吉日良辰要举行婚礼。 邻女却推辞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 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令尊翁有约,岂可因为尊翁已死、孝女哭瞎了双眼,而违约 忘信呢?这可是一生的承诺啊!」 刘廷式有情有义的一番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两人终成眷属,婚姻生活和谐而 幸福,并且生了两个儿子。一直到刘廷式到密州城任官时,夫人因病而逝世,他哭得很伤 心。 当时任太守的苏轼安慰刘廷式说:「我听说悲哀是由爱念才产生的,爱念又是由於美色所 引起的。你娶了盲女,爱从何而生呢?」 刘廷式回答:「我只知道死去的是妻子,所哭的也是妻子而已,她是否目盲并不重要啊! 如果真是因为美色而产生爱念,因为爱情而产生悲哀,当美色衰退而爱念断绝时,哪里还 有所谓的情与义呢?难道在街市上倚门卖笑,骚首弄姿的风尘女子,都可以娶回家做妻子 吗?」 苏轼听了,十分感叹佩服。後来盲女所生的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也都登第。 自古中国社会安定的基础,即在於重义轻利,为所当为。大至家国往来、君臣应对,小至 人我相待、夫妻相处皆然,做人定要有格、有原则,而不随顺习气放纵自我。在这大前提 下,夫妻结合的意义,绝不是只追求现前的欢乐,而是要互相扶持照顾,苦乐与共,一同 成长。透过家族的群体生活,了解彼此的责任义务,所谓「家庭即道场」,即是能在家庭 中□□出人性光华的本质,实践生命的意义。 现代夫妻的婚姻相处中,就是缺乏这种「一体同心」的观念与志向,因此婚约价值浅薄, 难以持久。误以为沟通就是伶牙俐齿的谈与说,其实真是大大的错解了沟通的本意。沟通 应重在心意的相通,只要时时「知寒送暖」,两人之间就没有沟渠,一家和乐融融、同心 同德同志向,古人能拥有,今人为何就独无呢?只要细心、尽心、恒心经营,相信积善之 家必有馀庆。 婚姻二三事 怀 德 随著时代的更迭和演变,现代人对於「婚姻」的看法已大异於以往,「慎重」的心态渐渐 被「随性」所取代,以致於离婚率逐年攀升。君不见「单亲家庭」已成为今日普遍的社会 现象,其所隐藏的社会问题,已不容吾人轻忽和漠视。 虽然有人将离婚率的升高解释为现代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但毕竟没有人愿意用离婚来彰显 自己对人生的自主权。因此,明了造成离婚的潜在原因,就成了现代有心经营婚姻生活的 男女不得不注意的事项了。美国政府曾针对其国内夫妻离婚的原因进行调查,虽然国情不 同,但也可以做为借镜。其调查报告显示,婚姻人口中,在十年内离婚者已占总数的三分 之一,而有如下情况的夫妻,则较容易走上「劳燕分飞」之路:一、太早结婚;二、没有 宗教信仰;三、父母是离婚者;四、婚前生子(女)或婚後无子(女)。其中,「太早结 婚」指的是在二十岁前结婚。资料显示,十八岁前结婚者,有将近半数离婚;二十岁前结 婚者,也有四成最後步上「分道扬镳」之途。而在离婚夫妻当中,有四成六的人没有宗教 信仰,可见,宗教对於婚姻生活的稳定具有相当的效力。再者,离婚妇女当中,有四成三 的人来自单亲家庭,可见,父母婚姻的破裂对於子女的婚姻也有不小的杀伤力。最後,婚 前生子的妇女在十年内离婚者高达五成,而婚後无子的妇女也有将近半数在最後重回单身 之路。 美国的婚姻状况普查资料或许未必与国人的状况相符,但从这些数据当中,我们应可感受 到现代婚姻生活经营的不易,和离婚对於个人、子女乃至社会的挫伤。在「速食爱情」已 成司空见惯的时代,现代男女若真要拥有幸福,除了「感觉」的指引外,恐怕更需要多一 点理性的思索和真诚的对待。 水穷处.云起时 瑜 扬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王维〈终南别业〉 中年以後,我对学佛颇感兴趣,到了晚年,就在终南山边购置园林房舍,做为隐居生活的 处所。兴致一来的时候,我每每独自一人前往那儿,安享隐居的幽静、□适;秀丽、脱俗 的山水景致,只有我懂得品味、欣赏。在山中漫无目的地行走,不知不觉竟走到了流水的 尽头,前方无路可走,索性就坐下来端详悠悠飘过山间的白云。在寂静无人的树林里,偶 尔会遇到幽居此地的老人家,我们虽然素不相识,却也因话题的投机、契合,在谈笑中忘 了归去的时间。 在盛唐诗人王维的诸作当中,这首在晚年所写的〈终南别业〉,相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诗中所流露,对於出尘生活的向往,以及摆脱世俗羁绊的□脱、自在,看在庸庸碌碌,整 天如陀螺般转个不停的现代人眼里,真是不胜艳羡之情。王维早年对於仕途其实是相当积 极的,从他所作的边塞诗中,就可以看出他充满建功立业的热情和雄心(注一)。王维之 所以欲从政坛淡出,除了因为学佛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於对朝廷的昏庸腐败 感到失望(注二)。面对小人当道,朝政渐走下坡,他若同流合污,似乎仍有受用不尽的 荣华富贵。但他选择转过身去,走向山林,对利禄功名的呼唤保持缄默。他这个「出走」 的动作或许撼动不了邪恶的高层势力,但在他倾心山水所吟诵的诗句之间,我们却可以看 到他对於理想的坚持。 〈终南别业〉这首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句子,即胫联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可视为人生路上偶然遭遇困厄、横逆的象徵;「坐看云起时」则代表一种随 遇而安,不因一时不如意而忧悲苦恼的乐观心态。吾人在人生过程中逢遇「此路不通」的 窘境时,多会低下头来懊悔沮丧、顾影自怜一番,很少会抬抬头,瞧瞧眼前另一片截然不 同的风景。在朝为官的王维,面对无力回天的衰败政局,面对抱负的无法施展,似乎没有 忧闷、抑郁太久,因为向往的隐居生活才正要开始呢!吾人走到人生路上的「水穷处」时 ,心情又何必因此而灰黯?就席地而坐,好好仰望天际吧!因为那绚烂多姿的云彩,马上 就要升起了! 注一:如〈从军行〉:「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金一作 黄)。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注二: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良相张九龄被迫下台,玄宗改命奸佞李林甫为相,时任「右 拾遗」(案:谏官,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的王维对此大感失望。 论语简说(六十四) 子 圆 八佾第三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论舜王时所制订的《韶》乐说:美好到了极点,而且中正和平,完善至极。评论周 武王时制订的《武》乐说:美好到了极点,只是有杀伐之声,还不够完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古代立国先盖太庙,祭祀祖先,祭祀有礼必有乐, 制作礼乐歌功颂德必须与事实相符。《诗经》中风、雅、颂三种体例中,颂就是祭太庙时 ,歌颂祖先丰功伟业的音乐。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就能观乐知国政,从各国音乐里,了解 办政治的实际情形。《韶》乐是舜王接受尧王禅让天下,立国之初所作的乐。表达舜王的 政治清明美好,以及禅让政治所呈现中正和平的境界。 另外,中国古代制作音律,是根据时令订出来,有六律六吕,共十二根管。把它埋於地下 ,管的上端用葭灰覆盖,等到时间一交全年十二节气,葭灰就冲出管外,所以制作的音律 配合天时,当然和我们息息相关。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是周武王继承文王,在孟津会师伐纣,得到天 下时所作的乐曲。曲中叙说武王政治美好,只是音乐之中仍有杀伐之声,不像《韶》乐中 正和平,完善至极。 商朝汤王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纣,都是为人民著想,解救人民於水深火热之中,是吊民伐 罪、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大作为。孔子讲「民为邦本」,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都是重视人民。而孟子更说武王伐纣,是杀了一个贪婪自私的独夫,并未听说武王 是以臣弑君的罪人。本章中《武》乐未尽善,孔子并非贬低武王之德,只是乐曲中稍微流 露杀伐的商声,不似《韶》乐自始至终,都表现中正和平的宫调。 音乐是调理七情的艺术,古代讲究君子不可一天没有音乐陶冶。就是藉著音乐让情绪发而 皆中节,不因失控而酿成大祸。今日社会要慎选乐曲,多听中正和平的典雅音乐,并注意 内心情绪的起伏,在伦常大道之中,方能安住自得。 礼毋不敬 吉 光 世有无知之人,不能一概礼待乡曲,而因人的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见有资财有官职 者,则礼恭而心敬,资财愈多官职愈高,则恭敬又加焉。至视贫者贱者,则礼傲而心慢, 曾不少顾恤。殊不知彼之富贵,非我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长 厚有识君子,必不然也。 (南宋 袁采《袁氏世□》) 世上有一些无知的人,不懂得以同样的态度,礼待乡邻,却因人的富贵贫贱,去分高下等 级。看到有财富有官职的人,就礼貌恭顺而心里崇敬,财产越多官位越高,就会越加崇敬 。至于看到贫贱的人,便礼节傲慢心里鄙夷,不曾稍微有点怜惜之心。他们那里知道,那 些人的富贵并不是我的荣耀,另一些人的贫贱也不是我的耻辱,我何必去给他们分个高下 呢?敦厚的人,有见识的君子们,一定不会这样做。 听众多得法少 隋代智者大师,应邀到瓦官寺说法。最初四十人共坐聆听,有二十人得法。第二年听众渐 多,一百人共坐聆听,也是二十人得法。第三年,多达二百人共坐聆听,却减为十人得法 。往後,徒众愈增愈多,得法的人反而愈来愈少。智者大师便离开瓦官寺,进入天台山用 功。(见《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莲叶的灵感 涂料、纺织及汽车挡风玻璃等相关业者,经常由莲叶的防水现象中寻找灵感。在许多文化 中,莲叶皆象徵纯净,乃是因为它有自我洁净的能力,当雨水落在叶面,水滴在表面形成 滚动的水珠,同时带走灰尘,此即所谓的莲花效应。(见《奈米科学网》〈奈米小辞典〉) 。 守礼卜得吉兆 春秋卫国大夫石骀仲去世後,因为正妻无子,庶子六人必须通过龟卜的方式确定谁为继承 人。卜者说:「卜前如果沐浴佩玉,容易占得吉兆。」於是其中五人便依卜者之言,沐浴 佩玉。只有石祁子独自坚持守孝,说:「哪有在父亲的丧期里沐浴佩玉的呢?」结果,石 祁子占得吉兆。(见《礼记》〈檀弓〉) 解毒良方 雪公云,今日毒很多,惟有聪明人能解毒,解毒必须事先准备。准备什麽?《论语》与佛 法。可惜的是,你们不能信。共中有不共,必须自己有解药,首先必须找老师,佛、孔子 为我的老师。《论语》是孔子之言,依《论语》来实行,可以解毒。 博大浑厚刚柔相济——「等慈寺碑」 全称《等慈寺塔纪铭》,唐贞观十一年〈637〉後立。颜师古撰,无书者名。正书,三十二 行,行六十五字。 在唐代的碑刻中,《等慈寺碑》是少数出自士大夫之手,既带有明显的北碑馀韵,又不失 唐楷风姿的碑刻之一。透过此作品,让我们同时看到北方民族豪爽剽悍的性格和南方民族 温雅细腻的气质,这正是中国传统书法美学「刚柔相济」的特殊魅力。 本碑用笔,起笔处多露锋而转角处用方笔,这是明显的北碑风格,显得劲峭雄峻。而在部 分笔划的中段和收笔处,又使用圆笔和回锋,加上字体结构的规□化处理,使作品产生端 庄、饱满、安详的型态。 作为南北书派结合的□例,它成功的克服两者不足之处,同时又保留了双方的优点,这是 《等慈寺碑》最吸引人的地方。 玉五老山子——清朝 「五老」是指宋代的「睢阳五老」,以杜衍为首,另有王涣、毕世长、朱贯、冯平共五人 。在北宋人像画中,五老宴集题材时常出现,多描写五人致仕荣归、福寿绵延情景,表达 作者崇敬与欣羡之意。苏轼亦曾作诗题咏,诗云「赖得五贤清雅出,俾人敬慕肃容看。」 足见五老清誉深受时人推崇,至今仍传诵不绝。 此器以青玉为材质,作山子形,横十二.八公分,高二十.八公分。顶端保留玉质原貌未 加雕琢,中则刻镂五老游山场景。山石陡峭□洞幽深,苍郁松树耸立山壁之间,常青坚毅 有如五老;山泉顺势倾□,发出涓涓水声,一洗尘世烦嚣。一老独於松下远眺深思,二老 与三童於平台论景,另有二老顺坡而下,营造出寄情山水、悠然忘我意境,让人品味再三 。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教育板, 关怀教人成人的百年志业 (本站精华区完备欢迎参阅) Education ◆ 修改: 05/10/16 2:13:14 <220.140.22.97> |
阅读文章: 第 316/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