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319/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iyuki (美雪) 看板: BudaMagazine
标题: 佛教各宗大意四辑第二种
时间: Mon Oct 17 02:02:53 2005

□净土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第一篇 绪论

此宗以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故,约其所期,名净土宗。佛典称释迦牟尼佛在
耆□崛山说无量寿经,在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在□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宣示弥陀因
位之愿行,果成之利益,及众生往生之因果等,开阐往生净土之法门。佛灭度後,马鸣龙
树天亲等,造往生净土等论,赞述三经之要义。天亲灭後五百年,菩提流支三藏出,传净
土法门於震旦。而中土此宗之兴,尚远在东晋慧远法师。远公於庐山,结莲社,专倡净土
法门,是为此宗初祖。其後经百年,北魏永平元年,菩提流支来震旦,宣扬净教。有昙鸾
法师者,初为术学,就陶隐居,得仙经。还洛下,遇菩提流支,问以长生之道。流支以观
经授之。鸾遂焚毁仙经,昼夜专诵观经,修三福业观想九品等。作往生论注二卷,此土此
宗著述,推为巨擘。後经百年,隋大业五年,有道绰禅师,景慕昙鸾净土之业,继其後尘
,住玄中寺。讲观无量寿佛经将二百遍。著有安乐集二卷。後经三十二年,唐贞观十五年
,有善导大师,初诵法华维摩,忽思教门非一,当求契机,入大藏,信手探经,得观无量
寿,乃专修十六妙观。後谒道绰禅师,益喜入道津要,莫过於是。遂作观经疏四卷,陈净
土要义,作法事赞等,定一宗所用行仪。其门下有怀感禅师,著释净土群疑论。寻少康法
师出,亦弘通此宗。五代之永明寿,宋之省常,次第相承,千年弗替。明清大德如梵琦莲
池□益截流等,居士如袁中郎兄弟周怀西彭尺木等,无不尽力提倡。

第二章 此宗之教判

此宗之教判有三种。一难行易行二道,此约行之教相,出龙树十住□婆沙论。昙鸾大师,
依此论,判释迦如来一代教法为难行易行二道。谓於五浊之世,於无佛时,求不退,为难
行道,譬如陆路。步行则苦。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
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为易行道,譬如水路,乘船则乐。二圣道净土二门,此约证
之教相,出道绰安乐集。道绰分大乘圣教为二种胜法,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於此娑
婆世界,断惑证理,入圣得果,名圣道门,依弥陀之大愿业力,生彼极乐世界,入圣证果
,名净土门。其圣道一门,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当今末法,现是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圣道净土,难行易行,其言虽异,其意则同。故难
行圣道,同为自力。易行净土,俱是他力。此宗属易行道净土门。他诸大少乘教,属难行
道圣道门。三声闻菩萨二藏渐顿二教,此约教之教相,出善导观经疏。谓此宗於声闻菩萨
二藏中,菩萨藏收。於渐顿二教中,顿教摄。

第三章 此宗之典籍

净土事理,诸经广说,而此宗所依,则不出三经一论。三经者,一无量寿经,明弥陀因位
愿行及果上功德。此经前後有十二译,就中五存七缺,今所依,五存中第四曹魏嘉平四年
康僧铠三藏译本也。二观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之行业。此经有二译,一存一缺,今所依
,刘宋元嘉元年僵良耶舍三藏译本也。三阿弥陀经,示净土庄严及执持名号证诚护念之利
益。此经有四译,今所依,姚秦弘始四年鸠摩罗什三藏译本也。一论者,往生论,具云无
量寿□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盘头菩萨,总摄上三部经,正明往生净土义。解释此三
经一论者,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略释无量寿经。往生论注,注释往生论。道绰之安乐
集,据观无量寿经,述往生净土之要义。善导之观无量寿经疏,发挥观经之玄义并解释其
文句。此外若法事赞往生礼赞观念法门般舟赞,亦善导作,定往生净土之行仪。皆此宗之
要籍也。

第二篇 此宗之宗意

第一章 弥陀净土之因果

此宗之宗意,在以行者之心行业为内因,以弥陀之愿业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
土。愿者本愿。本愿者,本者因义,诸佛在因位即修菩萨行时所发之誓愿,望果云本愿。
又本者根义,菩萨誓愿无量,唯此愿为根本,故云本愿。此愿有总别二类,总愿者,一切
菩萨通发之通总愿,如四弘誓愿三念愿力是也。别愿者,菩萨依各自意乐所发之各别愿,
如药师十二愿释迦五百愿是也。弥陀之别愿,据无量寿经称,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
数劫,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名离垢净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
无上正觉之心,弃王位,作比丘,号曰法藏,请世自在王如来所,请问诸佛净土之行。世
自在王如来,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即於佛前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
庄严佛国清净之行。既摄受已,发起称性四十八种大愿,所谓四十八愿,净影疏谓义要唯
三。义要三者,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摄法身愿者,四十八愿中第十二
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法藏比丘誓愿当来成佛时,如是庄
严佛身。摄净土愿者,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誓愿当来成佛时,如
是庄严净土。摄众生愿者,馀四十三愿,誓愿当来成佛时,如是摄取一切有缘众生。此中
摄众生愿中念佛往生愿,即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所谓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正法藏比丘之本怀所在,而无量寿经之宗要
,唯在此愿。盖此经之主旨,在念佛往生,而此愿则示唯依称名念佛一行,得往生净土者
也。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於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愿行圆满
,於十劫前入佛位,号阿弥陀,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一作
极乐。所言阿弥陀者,如弥陀经中解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谓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
阿僧□劫,故名阿弥陀。又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即前
者言阿弥陀佛及其人民寿命无量,後者言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无量寿经亦云:无量寿佛,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云: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故
有无量寿佛又无量光佛之称。所言极乐者,如弥陀经中解彼士何故名为极乐,谓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即无三苦五苦八苦等一切苦,但有世间乐出世间乐。
如七宝光明,飞行来往,是世间乐。念佛法僧,与上善聚,是出世间乐。不退菩提,证入
补处,是出世间上上乐也。言净土者,金银琉璃所成,清净庄严,无四趣五浊等杂秽之国
土。如梁摄论云:所居之土,无於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又诸经要集云:世界
皎洁,名之为净,净之所居,名之为土也。此宗以阿弥陀佛为报身佛,以极乐世界为报土
。如四帖疏引大乘同性经无量寿经,言弥陀净国,是报非化。又安乐集言现在弥陀是报佛
,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

第二章 众生往生之因果

一、往生内因

(第一)菩提心

若欲往生净土,要须内因外缘具足,方乃得生。此中有三,一往生内因,二往生外缘,三
往生品位。所言往生内因者,谓众生之心行业。凡欲往生净土,先须发菩提心。菩提心者
,无量寿愿王所由建立,亦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从出生也,是以大经三辈观经上品,俱
以发菩提心为本。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具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译云无上正遍知心。无上者,穷理尽性,更无过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
界而知。法界无相故,正智无知。以无知故,无不知。无知而知,是正遍知。又云无上道
心,道者,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盘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为无上道
发大心,故云发菩提心。往生论谓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
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安
乐集谓菩提乃是无上佛道之名。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
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沈沦所有
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又依往生论及安乐集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
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身。二者依
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
。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
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
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
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
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是故又言以
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第二)厌离心欣求心

厌离心者,厌离秽土,八苦交煎,怨家会聚故。欣求心者,欣求净土,万福庄严,寿命无
尽故。以彼土之乐,同观缩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
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如观经广明厌苦缘竟,於欣净缘中云唯愿
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
,多不善聚(中略)。惟愿佛日教我观於清净业处云云。此厌离心欣求心者,菩提心及至
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基础也。不厌不欣,则菩提心不起,三心亦不起故。

(第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大经说至心信乐,观经说三心,弥陀经说一心不乱。三心者,一至诚心,二深心,三回向
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若少一心,即不得生。至诚心者,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
解行,必须内外相应,真实为求生彼佛净土,不得内畜名闻利养之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
。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此有机法二种,初信机,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烦恼具足之凡夫,
自无始以来,漂溺五趣,循环不息,无有出离之缘。次信法,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成就
四十八愿,摄受一切众生,无疑无虑,专念彼佛名号,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仗彼佛
之加被护念力,定得往生极乐。回向发愿心者,谓以自无始以来及以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
出世善根,悉皆回向,愿生彼佛国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
生想。如往生礼赞云:一切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
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
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
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
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第四)定散二善

定散二善,具如观经所说,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迥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所谓定善,指佛因韦提致请所说十三观法。一日观,谓正坐西向,谛观於日,令心坚住,
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二水观,
译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想水成已,当作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
,见琉璃地内外映彻,是为水想。三地观,谓前想成时,开目闭目,不令散失。如此想者
,名为□见极乐国土。见已分明,是为地想。四宝树观,地想成已,作七重行树想,一一
树高八千由旬,七宝映彻,珠网覆上,行行相当,叶叶相次,生诸妙华,成七宝果。其叶
千色,有大光明,照映三千世界十方国土,悉於中现,是为树想。五宝池观,谓想极乐国
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
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
,流注华间,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微妙法音。其八池水,皆具八种功德,是为八功
德水想。六宝楼观,又名总观,谓众宝国土,一一各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
天,作众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
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七华座观,谓当作七宝
莲华想。一一华叶,作百宝色,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一一华叶,有百亿摩尼珠
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楞伽宝以为其台。台有四柱宝幢,幢上宝幔,如
夜摩天宫,是为华座想。八像观,谓欲想彼佛,先当想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
坐像已,心眼得开,明见极乐国土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复想一大莲华在佛左
边,一大莲华在佛右边,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坐左右华上,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
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是为像想。九
真身观,谓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流
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於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
化佛,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
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欲观无
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
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十观音观,谓想观世音
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其圆光中,有五百化
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
於中现。□楞伽宝以为天冠,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
间毫相,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化佛。一一化佛,有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臂如红莲华色,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干画,犹如印文。以此宝
手,接引众生。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万亿光明台。其馀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
异,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十一势至观,谓想大势至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
音。圆光面如二十五由旬,举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
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为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
无上力,是故号为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十方佛国广
长之相,皆於中现。於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馀诸身相,如观世音,
等无有异。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十二普观,谓前想成已,当起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花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
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见此事已,名见无量
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想观。十三杂想观,谓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
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
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及大势至,
於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
化一切,是为杂想观。

所谓散善,指佛不待请自说之三福九品诸行。三福者,一世福、二戒福、三行福。世福者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行福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九品者,开此三福,说九品行。
一上上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二上中品,善解义趣,
深信因果。三上下品,亦信因果,发无上道心。四中上品,受持五戒。五中中品,受持一
日一夜戒。六中下品,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七下上品,称阿弥陀佛一声。八下中品,闻
阿弥陀佛功德。十下下品,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正助杂三行

正助杂三行者,专依往生净土经所修行业,是名正行。自馀一切诸善万行,悉名杂行。大
经三辈中,俱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念佛是正行。馀出家发心造像起塔等诸善,皆是杂行
。若依观经,则定善十三观及下三品念佛,是正行。序分三福诸行,及上六品诸行,皆是
杂行。弥陀经一日七日念佛外,不说馀行。故此经所说皆是正行,无杂行。今且分正行为
五,对之,杂行亦分为五:一读诵正行,一心专读诵净土正依之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对之,读诵自馀般若法华诸经,名读诵杂行。二观察正行,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极乐净
土依正二报。依报者,二十九种庄严等。正报者,弥陀观音势至等;对之,观察他十方净
土,又观察真如法性等,名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一心专礼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对之,
礼拜他佛菩萨世天等,名礼拜杂行。四称名正行,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对之,称念此
外佛菩萨等之名号,名称名杂行。五赞叹供养正行,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对之,赞
叹供养自馀诸佛菩萨,名赞叹供养正行。此中第四称名正行,为顺本愿之正业。馀四种正
行,为助业。如四帖疏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
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舍杂行,归正行。正行中,傍修助
业,专修正业,称佛名,期往生,是即念佛往生法门也。

(第六)五念门

往生论言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五念门者,一礼拜门,谓
向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二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
智慧赞叹。三作愿门,谓常以清净意业,发大誓愿,愿生安乐国土。四观察门,谓以智慧
观察。此有三种,一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观察彼诸菩萨
庄严功德。五回向门,谓心常作愿,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共往生彼安乐国土。生彼
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门者
,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出入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善导於往生礼赞作一身业礼拜门,二口业赞叹门,三意业忆念观察门,四作愿门,五回向
门。一身业礼拜门,谓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
期,不杂馀礼。二口业赞叹门,谓专意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
一切宝庄严光明等。三意业忆念观察门,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者
,如观经说,唯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四作愿门,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
,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後,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五回向门
,谓专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圣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
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名回
向门。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後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亦
名回向门。

此五念门与彼五种五行,半开半合。礼拜赞叹观察三行,彼此相合。五念门阙读诵称名二
门五正行无作愿回向。然约三业门,则彼读诵称名俱口业故,合此赞叹门。此作愿回向同
是意业故,合彼观察正行。

(第七)念佛三昧

此宗以修念佛三昧,为一宗之要旨。念佛言,有总别。就总,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
佛名。二观想念佛,静坐观佛相好功德。三实相念佛,观佛法身非有非空实相理。此中此
宗所主者,称名念佛也。就别言,对观佛别立念佛。此时观佛中,摄观想实相二种念佛;
对之,称名念佛,单云念佛,如对称观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也。此中此宗所主者,念佛三昧
也。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
名号得生。又观无量寿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盖念佛法门,普摄诸根,而以称
名念佛为最要妙,故此宗流别虽多,而以称名念佛为第一修持正法也。念佛三昧者,梵语
三昧,一译正受。三,正也。昧,受也。禅定之异名。观经玄义分言正受者,想心都息,
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同序分义,因前思想,渐微微细,觉想俱亡,唯有定心
与前境合,名为三昧。如往生礼赞引文殊般若云,欲明一行三昧,唯劝独处空闲,舍诸乱
意,系心一佛,不观相貌,专称名字,即於念中得见彼阿弥陀佛及一切佛等。又阿弥陀经
衷论言,秉真念以□妄念。妄念既尽,真念独存。诸念既尽,唯阿弥陀佛一念独存,然後
乃成三昧。念佛三昧有二种,一根本三昧,二究竟三昧。学者闭关念佛,必念至一尘不染
,万缘俱寂,心中唯存四字佛号。虽强觅妄念,亦了不可得。然後得为一心不乱。既证一
心不乱,然後谓之根本三昧。学者既证根本三昧,复进修不已,且尝预发见性之愿,然後
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乃得谓之究竟三昧。诸宗繁杂,且多退堕,
惟横超生死,事半功倍,苟证念佛三昧,尤足囊括诸宗,即三昧未就,但能临终正念,亦
可往生。既获往生,即永无退堕之缘。

(第八)四修

往生礼赞又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四修者,一恭敬修,谓恭敬礼拜彼阿弥陀佛
及彼一切圣众等,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二无馀修,谓专称彼佛名,专念专
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馀业。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三无间修
,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馀业来间,又不以
贪□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时清净,亦名无间修。四长时修,不论
年月长短,初发心已後,毕命为期,誓不中止所修行业。

二、往生外缘

依上所述,弥陀之本愿有总别二类。其别愿中第十八愿,亦称生因本愿。生因者,往生正
因。即依愿文意,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
第十八愿,名念佛往生愿。即四十八愿中,独第十八愿,唯取念佛,悉舍馀行。依此义,
生因本愿,唯限於念佛一行。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
尊,本发深重誓愿,现在西方,以光明名号摄取十方众生。若能一心专至称彼妙德成就六
字名号,则弥陀与行者,彼此相应,具足亲近增上三缘。所言三缘者,观经第九观中,言
弥陀如来,放无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四帖疏释谓虽备修众行,但
能回向,皆得往生,而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行者。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
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
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其前,
故名近缘。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
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此三缘者,念佛行者不共之别益,而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
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三、往生品位

(第一)三辈

大经说三辈往生,观经说九品往生。三辈者,往生净土,由行业之浅深,有上中下三类。
其上辈者,有五因缘。一者,舍家离欲,而作沙门。二者,发无上菩提心。三者,一向专
念无量寿佛。四者,修诸功德。五者,愿生安乐国。具此因缘,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
诸大众,现其人前,即便随佛往生安乐,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
神通自在。其中辈者,有七因缘。一者,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者
,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饭食沙门。六者,悬绘,然灯,散华,
烧香。七者,以此回向,愿生安乐。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
,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安乐,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其下辈
者,有三因缘。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意,乃至十念
,念无量寿佛。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安乐。临命终时,梦见无量寿佛,亦得往生,功德
智慧,次如中辈。

(第二)九品

九品者,往生净土,由行业之优劣,有上中下三品,三品各分上中下三生,合为三生九品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安乐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
者回向发愿心。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
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此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各以己
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极乐国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行者见已,欢喜踊跃,随从佛後,
往生彼国。生彼国已,闻佛菩萨及依报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即得无生法忍,是名上品上生
。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
乘。此大乘次善凡夫人,以此功德,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
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经一夜,莲华开。经七日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
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是名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此大乘下善凡夫人,回斯一行,求愿
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
,莲华乃开。经三小劫,住初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已上三品,观经又合为上辈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此小乘根性上
善凡夫人,以此善根,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
。行者见已,即得往生,莲华寻开,闻众赞叹四谛,即得阿罗汉果,是名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
持具足戒,威仪无缺。此小乘下善凡夫人,以此功德,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
与诸眷属,即得往生。经於七日,莲华乃敷,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世善上福凡夫人,命欲终时
,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已命终,即生极乐。经七日
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果。经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
已上三品,观经又合为中辈生。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但不作五逆谤法,自馀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此造十恶轻
罪凡夫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教令称南无阿弥陀佛。尔
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众,应声来现。行者见已,即得往生。经七七日,莲华乃敷,闻观音
势至说甚深十二部经,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先受佛戒,即便毁犯,偷常住僧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
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此破戒次罪凡夫人,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当见火时,
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功德。此人开口,除罪多劫,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
,华上有化众来迎,即得往生。经於六劫,莲华乃敷,闻观音势至说法,发无上道心,是
名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定堕地狱。此具造
五逆等重罪凡夫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命终之时,有金华来应
,即得往生。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闻观音势至说法,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
已上三品,观经又合为下辈生。大经所说三辈,即观经所说九品,唯是开合之不同。

此宗以明凡夫往生为主旨,以为三辈九品,皆是五浊凡夫,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即依自
力之断证,则虽二乘圣者及地前菩萨,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在净土门,则托弥陀本愿
之他力故,虽一毫未断之凡夫,亦得与地上菩萨,同入真实无漏之报土。如四帖疏云:若
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又安乐集云:今此无量寿
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由该上故,天亲龙
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又衷论云:修禅教诸宗以蕲解脱,为竖出生死。修净土一宗以
蕲解脱,为横出生死。坚出者,谓自下而上,唯在此界断惑证果,以出生死也。横出者,
谓由此至彼,往生西方净土,以出生死也。出生死,唯仗自力,见思惑毫发未断,即不能
超脱无累。横出生死,兼仗佛力,见思未断,亦得往生。既得往生,则无业可造,永无退
堕之虞云。


(全书竟)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解决您学佛的疑惑                                BudaHelp
阅读文章: 第 319/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