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343/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iyuki (美雪) 站内: BudaMagazine
标题: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时间: Wed Nov  9 16:30:51 2005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解

每部经有别名及通名。别名,是一个特别独有的名字。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何谓别
名?如「佛说阿弥陀」即是,这是独有的,只有这一部经称此名,其他经则无。「经」字
则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经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於诸经,「别」是别於此经。

不要看轻这部经,它是丛林里晚课时必诵的经,尤其这部经是佛说的。

有五种人可以说经,但其中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则须经佛印证後,方能称为经,否则不能
称为经。这五种人是:(一)佛。(二)佛的弟子。(三)天上的人。(四)一切之天人
。(五)化人,化者变化的人。

此部经是佛金口所讲、不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的经典,则是请问而说的。唯独弥陀经是佛
不问自说的。为什麽呢?因为此经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一切菩萨也
不明白,故无人请问净土法门的因缘,但此法应该说,故佛看机缘成熟便说此经。这部经
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这部经为什麽重要呢?佛法将灭时,最先灭的是楞严经,因为一切魔王最怕楞严咒,而楞
严经是为楞严咒而说的。楞严经灭後,接著其他经典亦相继消灭了。那时虽有纸,但纸上
没有字。最後只剩阿弥陀经,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会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後阿弥陀经
亦灭了,只剩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多待一百年,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
很多人,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以後六字洪名中,「南无」两字又没有了,就剩「阿弥陀佛
」,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没有了。故此部经是最後才灭的,故非常重要。

何谓佛?佛是大觉者,所有一切都觉悟了,丝毫的迷惑也没有。

佛是业尽情空,业障没有了,情感也空了。凡夫则是业重情迷,尽著到情爱上,这就是众
生。佛有三觉,所以又叫大觉者。三觉是1、本觉□根本他就是觉者。2、始觉□才开始觉
悟。3、究竟觉□就是觉到极点,这是三觉。三觉又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我们凡夫是不觉,一天到晚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愚痴的不得了。总以为自己好像赌钱似的
可以赢,但却输了。为什麽这样颠倒呢?因为迷,明明知道错的事,却要去做,这就是迷
。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麽办呢?就要觉。佛也是众生□面的一份子,也是众生之一,
但他不迷。自己觉悟了,这叫自觉。自觉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二
乘人是自了汉,自觉而不觉他,所以叫声闻乘。觉他就是菩萨,菩萨不是为自己,不像二
乘人是自了汉,自己觉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觉悟。菩萨发心就不同,菩萨发心
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须众生来利益自己,这是以自己觉悟的方法,去教化众生,令所有
的众生,也都觉悟而不迷,这就是行菩萨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什麽是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
死。这十二因缘从什麽地方来呢?是从无明来的。你要是没有无明,这十二因缘也就不发
生作用,因为你有无明,就一个挨著一个来了,二乘人就是修这个。菩萨则超出这个阶段
,他们修六度万行,即是1、布施度悭贪,人要是尽贪,那就要行布施,舍不得也要舍。
不舍,这贪就舍不了,所以说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恚,若你脾气太
大,就应该修忍辱行,凡事忍耐点,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罗的样子,和谁也不讲话,一讲话
眼睛就瞪起来,像牛眼似的,这都是阿修罗的境界。4、精进度懈怠,懒惰就要修精进,
就把懒惰度过去。5、禅定度散乱,你如果东想西想尽打妄想,则要修禅定,若没有妄想,
散乱也去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6、智慧度愚痴,有智慧就不愚痴,若愚痴则无智慧
。我本来没有智慧,但现在生出智慧来,就把愚痴度了,就如光明将黑暗度了。光明就是
智慧,黑暗就是愚痴。菩萨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处。

觉满就是妙觉,这是佛。佛是自觉,也觉他人,所以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行也圆满
。佛具足说起来,叫佛陀耶,因为中国人欢喜简略,所以简称为佛。目前西方人称BUDDHA
亦是佛陀耶之简称。讲来讲去,有人说:「我不懂。」我告诉你:「你就是佛。」你说:
「我怎麽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讲到这个
地方,你应该懂了:「啊!原来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人要是觉悟了,就是
佛;反之,就是众生。

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们众生虽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证得佛果,所以无三
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从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有
的人说自己就是佛,这真是愚痴到极点,他还没有成佛,就说自己是佛,这简直是自欺欺
人,这真是世界的大愚痴人。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
可以成佛,非仅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麽叫三身?1、法身。2、报身。3、化身。四智是1、大圆镜智。2、妙观察智。3、成所
作智。4、平等性智。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一切的动作。2、天
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和声音。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里所想的话。4、宿
命通:不单是知道现在,连过去的也知道。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是不可思议,
妙的境界。6、漏尽通:不是说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个窟窿,水都从窟窿漏出去了,叫漏尽
。而是本来你没有漏,现在把漏补上了,叫漏尽。什麽叫漏尽?即没有淫欲心,就是没有
漏;没有贪心,也就是没有漏;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总而言之,八万四千毛病都没有
,这就叫无漏。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2、肉眼。3、慧眼。4、法眼。5、佛眼。谈到五眼,有首偈颂这麽说:

1、「天眼通非碍」:天眼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内的事,但看不
见八万大劫以外的事。

2、「肉眼碍非通」:肉眼可以看见有所障碍的景象,天眼能看没有障碍的景象。

3、「法眼唯观俗」:法眼是观俗谛,观察世间一切俗谛,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了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每个人都有佛眼,可是
有的开,有的没开。开佛眼就像千日太阳的光度,能照万事万物,但本体还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说你成佛了,则须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
以说是成佛,不然还是凡夫,还是好好做人比较好,不要欺骗人。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
黄金为地。

什麽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叫堪忍。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难为
众生也堪忍受这种苦。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释迦是
佛的姓,牟尼是名字。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释迦译成中文是能仁之意。什麽叫能仁?就是
能以仁爱人的心,来教化众生,也就是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
给众生快乐。悲有三种:1、爱见悲: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种同情心,这叫爱
见同情。

什麽叫爱见悲呢?那些和你亲近的人,你就爱他、怜悯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
悯他。所谓亲戚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们,看见他们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这叫爱见悲。但是和你远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见到他受苦,也不管他。为什麽
?因为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你有爱心,才能有这个悲。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
见悲;不同类的,你就没有爱见悲。例如对於畜生□牛、羊、鸡、鸭等等,你不但没有爱
见悲,你还要吃它的肉,夺取它的生命,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没有爱见悲。人类
幸而还不至於吃自己的同类,虽然吃猪、牛、羊、鸡、鸭、鱼,但没有人吃人的情形,并
没有看见一个人,就把他吃了,这比狼、虎、豹还好一点,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类。因
此虽然人不吃人,但对畜生就没有爱见悲。

2、法缘悲:这是指二乘人。二乘人不单有爱见悲,还有法缘悲。他观一切法,都是从因
缘生。但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即因缘本身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二乘人观法缘空而
生悲心,故他教化众生,而不著众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的法缘悲。

3、同体悲:诸佛菩萨又有另一种悲,即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同体,因佛的法身
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所以众生都是在佛的心性□包容著。我们是佛心
□的众生,佛是众生心□的佛。众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佛和众
生是同体、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释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种意义,若以广义来讲,则是无量无边,这是释迦之意。
「牟尼」是佛的名字,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
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是说法,但说而未
说;虽未说法,亦未说而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寂默,虽寂然不动,却感而
遂通;虽感而遂通,却恒然不动。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位佛叫这名字,
别的佛则不叫此名,这就是别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称为佛。

现在讲「说」字,何谓「说」?又为何要说呢?

中文之「说」字是言旁一兑字,上两点是个人,中间之「口」是「说」之意,而下面「儿
」是另一人。意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人讲话。讲些什麽话呢?说你所愿说之话。所谓「说者
悦所怀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反之,说不出来,即不快乐。
也就是「畅所欲言」,畅畅快快把你所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怀」是你所怀念者。

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都已成佛,所以谓之「先觉者」,即在梦中先醒者。凡夫尚在梦中
睡著而未觉悟。佛不但觉悟,而且是大觉悟者。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故无
所不知;以佛见,则无所不见。佛觉悟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过来人,即他已走
过这条路。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导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证得究竟圆满的菩
提佛果。因此,佛才要为众生说法。他所要说之法已说了,故很快乐。佛说什麽呢?现在
他正说阿弥陀佛,即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文,翻成中文为无量寿,或无量光。何谓无量寿?阿弥陀经上说:「彼佛成佛
以来,於今十劫。」十劫是个数目,何以说无量寿呢?无量寿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寿,
其福德无量。何谓无量光?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无量,无量寿及无量光。佛不
仅是福德无量,其神通、辩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无量,所谓无量,即无边无际
。无量即无边,即无在而无所不在。无是由一而生,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有位
教授曾写了一本书说到数目:「如在数目後面画一个圈,数目即增大。愈加圈数目愈大。
大到把天地都画满圈後,究竟是多少呢?」故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功德、智慧、法力均是无量无边。你可以尽量画圈圈,不计多少。因是
无量,没有数量,在数学上是无可穷尽的,直到太空,但太空中还有太空,但数目仍无尽
。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均无量,故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都是由人修行而
成佛的,并非由天而降,或由地生出。因此,阿弥陀经依照佛经之分类,是列为果人,因
他由人修成佛果,故为果人。

通名□经。经为契经。何谓契经?契者合也。即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合众生之机缘,是谓
经。

经有五种意思。一、经为法本意,为法之根本。经乃法之本。佛知一切法之根本,故必须
说教。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之方法说法之根本;悉即普遍,檀即布施,即普遍布施给
一切众生。(一)世间悉檀:言世间法。(二)对治悉檀: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三)
为人悉檀:为一切众生而说法。(四)第一义悉檀:以第一义施给一切众生。法本来不能
说的,因四悉檀的道理,佛才说法。

二、经为微法意。法之微,法之最微细者。一切玄妙深奥之道理均在经中;如不讲则无人
知道。故经是发挥微妙的道理。

三、涌泉意。经如涌泉,如地下之泉水滔滔不绝地涌出地面。涌泉是譬喻。

四、绳墨意。古来木匠或石匠以绳为准。在墨斗中放黑墨,将绳一拉,绳上有墨,画在木
石上,即有一直线现出,亦如圆规一般,即是一种规矩,无规矩则不能成方圆。经亦如是
。

五、结□意。以种种花朵结成一花□。经典亦如结□。

此外也有贯穿意;即贯穿所说经典主要之意。又有摄持意;经典摄持该教化之众生。又经
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为一种方法。又有常意,经是恒常不
变,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者,是为经。又经者径也,是修行的
一条路径,任何人往任何处去,均须依路而行。譬如往纽约必须向东行,如果直往西走,
则不能到达。同理,成佛必须依照成佛之路前进,否则走来走去无法走到佛的果位上去。
又经是一种典籍,可依此典去修行。又经可说是世间之法(世事)。又经为一部大字典,
任何道理均可在此大字典中找到,任何字不认得亦可找到。经又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真正
的气,若人无气即近於死亡。经是虚空中真正的空气,学经即是吸一口新鲜空气,谁也不
能离开新鲜空气的。如果说:「我不学佛法及佛经,则就吸不到此气了?」要知空气常在
虚空中,你学或不学,空气常在。且人与人之间常有交流,互相交换空气。学佛者吸入新
鲜空气,而与其他人互有连带关系,使之也间接受惠。此外经也是精神的食粮,当愁闷或
不如意时,一念经即神清气爽,解散闷气,而心情舒畅,通达无碍。以上是经的大概意思
。

经是通名。阿弥陀是别名。别名是特别为此经之名,其他经都不是此名。佛经是佛留下的
财产,有无量无边之多。但总括而言,不超过七种立题,经亦是命名。

如印度人有四种不同之阶级,每种各有特别之名称,如婆罗门、刹帝利、旃陀罗、首陀罗
等族姓;人类亦有黄、白、红、黑等多种。经可分如下之七种立题:

一、单人立题:单以人为经名者,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亦是人。果人说
果人,故是单人。用两位果人为经名。

二、单法立题:单以法为经名者,如『涅盘经』。涅盘是不生不灭之法,以此法代表经名
。

三、单喻立题:单以比喻说明微妙道理之经。若直说无法懂时,便以比喻来说明,就容易
懂,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王之大梵网。网为渔网,但是以最贵重的物质织成者。
罗是大梵天王头上罩著的罗盖。中国皇帝的黄罗伞,即是仿照大梵天王之网罗幢。此网之
奇处是网上每一个孔都镶有一粒宝珠。每一颗宝珠都是夜明珠,比电灯的光更亮。每一颗
宝珠照亮另一颗宝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光互映,不相冲突。光从不讨厌另一光亦
亮。不是只许自己发光,不准其他光发亮的。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意见;但光与光之
间,从不冲突及作战。此经以梵网为比喻。经中每一条戒律亦如宝珠一般发光。皈依三宝
之出家人持戒清净,对境无心,能超然物外,而得清净,就如大梵天王之宝网一般。

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位大智者,菩萨中最聪明者。只有最聪明之
菩萨方能问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五、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说法如狮子吼。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一吼则百
兽皆惧,故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香象虽属巨兽,闻法王说法亦披靡奔波而逃,失去其平日的威风。天龙八部闻此法亦
默默寂寂,欢喜赞叹,大生欣悦之心。

六、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言法喻。

七、具足一: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成佛之妙法,佛是个果人,华严是比喻
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此题人、法、喻具足。以上是经之十种立题。

「佛说阿弥陀经」,佛即释迦牟尼佛,而阿弥陀经乃是所说之经。因为众生不知有阿弥陀
佛发愿摄受一切众生,故释迦牟尼佛金口说出,乃不请而自说。

佛教的全部藏经,共分为十二部:

第一部是长行部:一本经中间没有断,故叫长行。

第二部是重颂部:是重复的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便於记忆,是为重颂。

第三部是授记部:在经典上提及先佛给後佛预先授记,譬如,汝於某某劫,应当成佛,名
号为何?寿命多长?教化众生有多少?在什麽国土□...等等,都预先说明,这叫授记。

第四部是因缘部:由於种种的因缘,而说种种法。

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东西比喻某一件事,来说明佛法的妙处。

第六部是本事部:或者释迦牟尼佛叙述其前生的事,或讲述某位佛、某位菩萨前生的事迹
。

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说释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迹,或者是某位菩萨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广部:方是四方,广是宽广,表示所说的法极广大精微。

第九部是未曾有部:这是从来没说过,而现在才说。

第十部是不问自说部:如阿弥陀经,由於此部经太重要了,非一切声闻所能了解,乃至於
菩萨也未达到此境界,因此佛自己放光动地来开演此部经。

一般人认为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事,有智者不需要,此是错误之想法。你若不念佛,尽打
妄想,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杂念纷飞,欲念四起,有何用处呢?念佛可以除此妄想。有一
刻念佛,就有一刻不打妄想,乃至於从朝至暮念念不离佛,则一日无妄想。妄想不起,即
是妙法,故念佛能对治妄想、散乱、贪、□、痴等种种毛病。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行人但能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

这是我在十七岁时所写的偈颂。念佛可使狂心歇息,故此经是最高之境界,菩萨都不能请
问,乃因他们不了解念佛之妙处,故佛不问自说此妙法。那麽,自问而说是不是也是妙法
?是的,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称讽诵:在一部经前後文不相连,而孤单独立的偈颂,或单独说出
之道理,如金刚经。

第十二部是论议部:是针对某一类佛法的研论博议。

以上共是十二部,有首偈颂:「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
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

此经之本意,乃教人念阿弥陀佛。为什麽要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众生均
有大因缘。阿弥陀佛在因地(未成佛前修行时,叫法藏比丘),他曾发四十八大愿,每一
愿都要度众生成佛,并且发宏愿云:「所有十方一切众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
,皆可成佛。他们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如观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世
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
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
咒,於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阿弥陀佛以其大慈悲、大愿力,如吸铁石似的,将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摄取到其净土国内
,若一众生未被摄受,阿弥陀佛亦不愿成佛。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是
称佛名者,皆有机会可成佛。三根指上、中、下之善根。无论最有善根者、平常者,乃至
於最愚痴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莲华化生,在莲
华内托生为人,非如人间由母胎而生。

有人说:「念佛就能成佛?我不信。怎会那麽容易?」念佛而能成佛,乃是仰仗阿弥陀佛
之大愿力所致,勿言不信。阿弥陀佛在以前已和我们签好合约:「我成佛後,你只要念我
的名号,你也成佛。」故念佛的人,皆会作佛。念佛亦是种善根。

从前有一老人,年约九十多岁,老得迈不动步,不知那一天会死,故想早点出家,以为出
家很容易,自己想出家就能出家。但是当他去到□桓精舍时,刚巧佛不在,应供去了。当
时佛的弟子有很多已成阿罗汉,便以天眼观察此老人之因缘,知其在八万大劫内,未曾种
善根,故不准其出家。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勿以为出家很容易,
这不是简单的事。

此老人出家被拒,心凉了半截:「我以为出家很容易,原来这麽难!」於是心灰意冷,欲
往□河跳下去,却被佛在後一把拉住,并问明原委。老人说:「我活著也没意思,佛不在
,佛的弟子又不许我出家,要做工也没人请,不如早点死算了!」(当时必定没有养老金
,若有的话,此老人也不会想自杀。)佛劝慰他说:「你不需要跳河,我收你为徒好了。」
老人说:「你是谁?你有这权利吗?」佛说:「我就是释迦牟尼佛,我收你为徒,相信我
的弟子不会反对。」老人听後,才破涕为笑,跟随佛回去,并剃度受戒,听佛开示後,即
刻就证了初果。为什麽他会证初果?因为他本来就想死,把死都克服了。由於当初未能满
其出家之愿,而兴起投河自杀之念,但现在他可以出家,不用投河,也算是已死过了,还
有什麽放不下、看不破呢?於是乎得大自在,而证得初果。但是却引起其他大阿罗汉之疑
惑:「没有善根,为何能证果?」他们顶礼佛足,向佛请示其中的道理。佛说:「你们阿
罗汉只能见到八万大劫内,此老人没有善根;可是超过八万大劫外的事,你们却看不见。
此老人在八万大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日上山砍柴,遇著一只老虎,於是急忙上树避虎,老
虎跑得快,但他上树也不慢,以为上树後就没问题了。谁知这一只是聪明的老虎,它开始
用其利牙咬树干,树身虽大,但它左一口、右一口的,几乎将树咬断一半。此人可吓坏了
,眼见其命有千钧一发之危,突然想起念佛,於是高声念了一句:『南无佛!』这一声念
佛,把虎吓跑了。但此人经过此事後,又忘了念佛,在八万大劫内,再也没有种善根。但
以前所种的善因,现在已成熟,故得遇佛,而能出家成果。」此即是此老人之出家因缘,
由此可知出家不是随便的事。有些人常说:「我要出家!」但是说了一辈子,还是在家,
这就是他们的善根未成熟。今天有一比丘尼来此,她是在马六甲出家,却在日本受戒,据
说是受十六戒、十八戒。但是我也不知道这是什麽戒?後来她收了一百多个男徒弟。根据
中国大丛林之规矩,只能皈依男师父,不能以女人为师。

我现在有五位美国籍的比丘及比丘尼,将受具足戒,但我并未观察他们在八万劫内有没有
善根。他们是经过我一番考察後,才让他们受具足戒。我只见他们今生已将许多习气毛病
改了,也不再抽烟、喝酒、吃迷幻药,虽然有的皈依後,仍犯抽烟戒,後又改了,故暂时
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最低限度须有一年、两年,乃至三年之行为观察。古来之师父收徒
弟,要观察徒弟三年,徒弟要访师三年,共六年後,认为合格方能出家。但现在是原子时
代,一年也就够了。有人问:「此五位出家人是否在八万劫内种善根?」他们在一年内,
念楞严咒、念佛、拜忏等,已种下了许多善根,为将来成佛之因,故允许他们出家,所以
人种下善根後,必须好好的保留并珍惜,勿再失去。不要像上述那位比丘尼之不如法行为
。其次,讲到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一)释名:知其名始可愿名思义,进而了解其道理。故学经前必须先知该经之名。如人
都有名,因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或叫张三,或李四等。

(二)显体:知其名後,又要知其人身形如何,是瘦?是胖?是高?是矮?若不认识,就
好像只知人名及形,只见其背而未能见其面,故应先显其体。

(三)明宗:有了本体,就要明宗。若不明了其宗,则不能明白其义理。如人以何为职业
。

(四)论用:用者,利用。

(五)判教:判别经的教相。

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是佛不问自说的,以实相为体,实相即无相,可是又无所不相。因
无相,故真空;又无所不相,即妙有,一切相皆实相,所以实相乃无相,乃无所不相。无
相也就是无所不相,即没有一个相或无相,两者皆不执著。此经以实相为本体,实相即真
如,亦即一真法界。其实如来藏性也就是真如实相,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信、愿,行乃修行净土法门之三资粮,如人旅行前,须先预备资费及粮食等。你想去极乐
世界也须准备三资粮,首先要有信心,否则与西方极乐世界无缘。除了对自己有信心,也
要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什麽是信自己?就是信自己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
界,切勿轻视自己说:「我造了许多罪,怎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想法即是对自己没
信心。无论你造了什麽恶业,都有机会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所带的是宿(旧
)业,而非新业。宿世(前生)之罪业可以带去,但是不可以带将来(新)的恶业。以前
所造种种恶业,现在都必须改了;改恶向善後,方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人念佛後,还
不改过,仍继续造业,不但不能带业往生,根本连西方极乐世界也去不了。故念佛、拜佛
是种善因,以便将来能够成佛,不是说今生就去。所以人信佛後,不要再明知故犯。未皈
依三宝,及信佛前,所造之恶业还情有可原。但信佛及皈依三宝後,还造罪业,乃罪加一
等,因其知法犯法。故应信自己可以改过自新,并决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信他,是相信佛所说,确实有个西方极乐世界,离此世界约有十万亿佛国土。此佛国土乃是
当初法藏比丘(即现在的阿弥陀佛)发愿而成就的。十方一切众生,若欲生此净土,只需念
佛名号,就能如愿往生,既不费事、不费钱、不费力、容易又简单、方便且圆融,只需要专
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故是至高无上之法门。此即信他。

信果、信因。我们亦须相信自己於往昔曾种善因,有善根,所以今生才能遇此念佛法门。
此外,今生必须有信、愿、行的栽培,善根才能增长,而成就果位。故信因果,乃自信往
昔曾种下菩提因,而於将来定会成就菩提果。但是都要经过一番栽培及灌溉,方可成长。
有人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怎麽知道你自己没有善根?或者你有呢?常常有
人问我:「你看我有没有善根?」我就问他:「你看我有没有善根呢?」那人说:「我不
知道!」我说:「你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那我又怎麽会知道你有没有善根?」但是我有
方法可以知道。若你无善根,今生就不会遇到佛法,故应自己明白此道理。不知佛法的人
,或许是没有善根,即使遇上,也不会有缘。但是善根是可以种植的。若不种,始终无善
根,所以有没有种善根是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今生要依法修行,栽培灌溉自己的善根,不
是说佛法教人不要饮酒,你却拼命去喝,乃至於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罪。信佛後
,还明知故犯,以为小小毛病不要紧。就因「不要紧」,而使人下地狱、作饿鬼、转畜生
,皆因此句「不要紧」所害。故应信自己今生种善因,将来才有善果。

信理、信事。相信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将来「更会接引我们成佛,此即事。为什麽
说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若无因缘,我们今生不会遇著净土法门。一切众生即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即一切众生。阿弥陀佛是因念佛而成,一切众生若能念佛,亦可成佛,此即
是理。依事理去修行者,如华严宗所立,即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
事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和阿弥陀佛的自性,根本是一样,故众生都有成佛的资格。何谓事理?举一
浅显之道理,凡事相都有其表现,如树木可以造房子,此即理。造成房子後,即是事。此
即事理之义。我们现在有此成佛之理,亦有成佛之事。我们要有信、愿、行、持名,将来
就可达到成佛的事。

阿弥陀佛是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众生也是阿弥陀佛心里头的众生,因为这种关系,也就
有事有理,但是这个道理,需要有信及实行,不能懒惰。譬如念佛要一天比一天增加,不
是一天比一天减少。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里,就有
莲华生出来。念佛念得越多,莲华就长得越大,但还没开。等到我们临命终时,我们的自
性就生到极乐世界莲华那里。所以你们要知道自己品位的高下,是上品上生,中品中生,
或是下品下生,就要看你念佛的多少。你念佛念得多,莲华就长得大。念佛念得少,莲华
就长得小。若不念或念念又不念呢?那莲华就乾死了。所以要你自己去争取自己的果位。
你念得多,持名深信不移。切愿实行,就是不能懒惰。不能说今天睡多一点,明天再修行
,这是不可以的。修行是不能懒惰,要勤精进,这样才会成功。

什麽叫做愿呢?愿就是愿意,即是意念所趋,心想什麽样子,就发一个愿。愿有四种:即
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过去诸佛
和菩萨,现在诸佛和菩萨,未来的诸佛和菩萨,也都依照这四弘誓愿而修行证果。这四弘
誓愿是依照四谛而发的四弘誓愿。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依照苦谛,就发众生
无边誓愿度的愿。依照集谛,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依照道谛,就发法门无量誓愿学
的愿。依照灭谛,就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愿。再者四弘誓愿亦是按照众生的三苦:苦苦、
坏苦、行苦而发的。苦苦就是众生的贫穷困苦。坏苦就是众生虽有富贵,可是把富贵坏了
。行苦就是既不是贫穷的困苦,也不是富贵的坏苦,而是无常的行苦。由少而壮,由壮而
老,由老而死,随其一生念念迁流。所以有三苦。

八苦:生是苦,老是苦,有病的时候是苦,死的时候更苦,生老病死都是苦。释迦牟尼佛
因看见生老病死苦,而发心出家修道。爱别离苦,对所爱的人,在种种因缘和环境之下,
要和亲人分离。爱的分别是一种苦。而不爱的常聚会在一起,也是一种苦,这叫怨憎会苦
。譬如你不喜欢这一个人,在任何地方却都碰到这种人和你作同事,所以叫怨憎会苦。又
有一种叫求不得苦,所谓不能遂心所欲,想要得而不能得之。未得时患得之,已得时患失
之。但这种患得患失的苦,还不算怎麽厉害,最苦的是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
行、识,这五种像著火似的炽然旺盛。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在我们身体上,时时刻
刻都跟随著,令受者痛苦不堪。

除了八苦之外,还有无量无边苦。为什麽有这麽多苦?就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尽种苦的因
,和这苦来做朋友,不想和它离开,所以就种这苦的因缘,而受苦果。所谓「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今生
做什麽,来生就结什麽果。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你种恶因就结恶果,当果成熟时,就
害怕了。菩萨是畏因不畏果,众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萨是怕因不怕果,故
小心谨慎不种苦因,所以他就没有苦果。在过去未明白时,他也种了苦因,现在苦果来了
,他也欢喜的接受苦果。菩萨有时候也受苦果,但他受苦时,是欢喜接受这种苦果。因他
明白,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但众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种因时,不管好因坏因,善因
恶因,以为小问题不要紧,故任性去做,一点也不小心谨慎,什麽因都种,当受苦时就受
不了了,而抱怨说:「怎麽遇到这种环境及遭遇呢?」怕接受苦果,那麽当初就不该种苦
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什麽苦都没有,那里的人都是清净,
没有争心、贪心、痴心及三恶道。因为没有贪□痴三毒,所以就没有三恶道。三恶导是由
三毒变现。

佛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发心,令一切人行菩萨道,令一切人离苦得乐
,令一切人都得到正觉。虽度众生,可是没有度众生的相。度生离相,离相度生,不要著
相,说:「这个众生是我度的,那个众生也是我度的,度了一个..十个,我度了十个众生
。」度众生要没有数目,有数目就有所执著,没数目就无执著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
这才是真正的度众生。外边的众生固然应度,自性的众生也应度。自性中有八万四千众生
,更要度他们来修行、成佛、入涅盘。度众生有度众生的烦恼,不度众生也有烦恼。而烦
恼也有八万四千种。二乘人断了见惑和思惑,但还有尘沙惑。菩萨有无明惑。无明是最坏
的。众生除了有见思惑、尘沙惑,还有无明惑。等觉菩萨断了尘沙惑,将要成佛时,还有
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他要破那最後一分生相无明,就好像八万四千毛孔只剩下一根毛孔
,只要拿掉这毛孔即是。等觉菩萨断了生相无明,即登妙觉,即成佛。

什麽叫见惑?见就是对境起贪爱。对境界生起贪心和爱心,看不清这种境界,认为这一切
都是实有,认为是真的,吃饭也是真的,睡觉也认为是真的,没有朋友也认为是真的,这
就是不明白。见到好的,就生出无穷无尽的贪爱,总是不知足,这就是见惑,对境起贪爱
。什麽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不明白而起分别。不知这法师讲的对不对?
有没有好处?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没利益就不愿做。所做的事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只看
到眼前三寸的地方,而看不到四寸的地方。只见到眼前而不往远处看,这都是思惑。思惑
就是思想不清楚,糊□糊涂。不对认为对,对的认为不对。方才我说认为吃饭是真的,穿
衣服也是真的,若不是假的,你看什麽是真的?穿衣、吃饭、睡觉,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你不要执著得那麽认真。你不执著,就可轻松自在。你有所执著,就有痛苦。你若认为
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就没有贪爱,像在梦中做糊涂事。你这麽一想,就把什麽事情都放下
,事情也就过去了。你放不下,就有所执著,事情就过不去,这是见惑。见惑有八十八品
,思惑有八十一品。破三界见惑,就证初果阿罗汉。见惑不破,就证不了果。你对一切境
界,是不是有一种爱心?一种贪心?对境起贪爱?对好的境界起贪爱?或对於不好的境界
,就憎恶?能不能去除贪爱?你若真没有,则它根本就不存在。怎还知道「我没有贪爱」
?就因你还知道有没有自己,所以你说不贪不爱,这还是有个「我」,尚没有证初果,没
有破,这事不是那麽容易一说就可以的。

五利使就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什麽叫利?利就是来得快。什麽叫钝?钝就是来
得慢。五钝使是贪、□、痴、慢、疑。五利使的第一是身见,执著这是我的身体。我这个
身体瘦了,觉得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我这身体如何得到安全?一天到晚为我
自己打算。

边见就是执断执常。断见就是人死後认为没有,归於虚空,如油尽灯灭。常见以为人死了
,来生一定做人,狗永远做狗,猫永远做猫;人不会变狗猫,永远做人,这就是边见,落
於二边,不合乎中道。今生做人,来生仍做人。草就是草,树就是树,人不会做畜生,也
不会做鬼,这就是边见。

邪见是什麽?什麽叫邪见?邪见就是认为做善没有善报,做恶也没有恶报。拨无因果,根
本无因无果。不信作善得福,作恶招罪。

还有戒禁取见。教人持牛戒、狗戒,持牛戒学牛吃草。为什麽?因为他有邪知邪见。他看
见牛升天,所以学牛;看见狗升天,所以学狗。

戒见,这是非因计因,亦是戒取,即出家人持戒有种执著心,执著我能持戒,戒是我持的
戒,有一个能持友所持戒的心。他不懂戒的本体,本来也是空的,不应该有所执著。有执
著就变成戒取。

见取见是非果计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认为是究竟的果,他以为四禅天和四空处是涅盘了
,这叫非果计果。四禅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人坐禅到初禅的境界上,能
把呼吸气断了,呼吸气没有了。在这种境界上,虽然呼吸没有了,若一动念,一生出此念
头,呼吸气又有了,这是初禅。二禅是脉断了,呼吸气没有,脉搏也断了,就像死人一样
。虽然脉搏没有了,但并不是死,这是到二禅境界。三禅打坐坐到连念都舍了。虽然初禅
、二禅的呼吸气没有了,脉搏也断了,但是还有一个念。到了三禅,连念也都没有了,常
在定中。等到四禅,就只有一个识。三禅是没有念,没有粗念,但细念还没断。而四禅连
细念也断了,这种境界只是在修行中所必经之路,并不是证果。不要说四禅,就连四空处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只不过是一个定,并非证果,
若有见取,就会认为这种境界是涅盘,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了。如无闻比丘以为四禅就是
四果,这是因为他不懂。以上是五利使,见惑是五利使。

思惑即是五钝使,钝即是来得慢。五钝使走贪、□、痴、慢、疑。人为什麽有烦恼?就因
为有无明,无明生出以後,就有尘沙惑。尘沙惑又叫无明惑,即没有真正的知见。思惑也
可以叫做无见惑。因为生出无明以後,便有一个贪,对你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生出贪心
,而生出种种烦恼,烦恼一生,就生出□心,□心一生,就只知道给自己讲道理,而不知
有人,只知有己,所以一生□恨心,就想把其它的人都打倒,有这种心就变成愚痴,而不
分是非黑白,什麽都不管,根本就不懂道理,连愚痴、是非,曲直、黑白,都分不清。因
为有愚痴,就生出慢心。因为有慢心,以後就生出一种疑,对任何人所讲的道理都不相信
;真的不相信,假的更不相信,生出种种怀疑,这是思惑。由於见惑、思惑、尘沙惑,而
成种种烦恼无明。所以种种烦恼是无穷无尽,没有了的时候。修道的人看见这种情形,依
四谛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誓愿。

法门无量誓愿学,修道必须明白种种的法门。种种的法门是无量无边,也就是修道的一个
方法。你若不明白方法,就不能修道。想要修道,必须明白这方法。这方法是很多,有无
量无边那麽多,所以要依照道谛而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力。为何说法门无量?无量
法门是从什麽地方生出来?所谓「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一切法皆由众生心生出来。因为众生心有千差万别,有种种不同。每一个人的心皆不
同,故法门亦有种种不同。但是总合起来,法有三种:佛法、心法、众生法三法,这三法
生出四谛、六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种种法。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
很多,好像我们讲经,讲完这部经,又讲那部经,这是不是无量呢?我们现在讲经犹如大
海中一滴水而已,并没有把大海中所有的水都得到了。我们学佛法有何用处?为什麽要学
佛法?因为学佛法就是想成佛。但成佛是不是妄想?成佛不是妄想,因为这种的果位,是
我们本来应有的,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我们就要走快一步,早一点成佛。所以我们依照灭
谛来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灭谛就是得到涅盘,得到不生不灭,究竟清净的果位
,所以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对成佛这件事不要怀疑。但你若有这种怀疑心,也会成佛,
不过慢一点。你若是没有怀疑心,成佛就快一点。因为所有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
可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你要修行,才能成佛,若是不修行,一切众生仍是众生,谈不
到成佛。作佛是个理;有一个成佛之道,但你必须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贪心、□
心、痴心、慢心、疑心都不去除,就不会那麽快成佛。所以要发四弘誓愿。我们无论做什
麽事,必须先有一个愿,然後依愿实行,这样才会达到目的地,所希望的才会得到。

讲到此,我想到一个公案,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著许多弟子到一个国家去教化众生,这个
国家的人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就把门关起来,没有人布施,也没有人恭敬佛。佛已到这
国家,但和这国家的大臣、人民无缘,没有人来欢迎。可是当摩诃目犍连来时,国王、大
臣,及人民皆向他恭敬顶礼,广设供养,很多人争著供养。佛弟子看了这情形,均不明白
,便请问佛:「为什麽佛到这国家没有人供养呢?而佛的弟子摩诃目犍连来到这国家,却
个个争著供养,这是怎麽回事?」佛答:「这是往昔的因缘。」在无量劫以前,目犍连和
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国家,目犍连在山上打柴,释迦牟尼佛在山下领路。他最讨厌蜂,而目
犍连最喜欢蜂。释迦牟尼佛那时在因地,常用烟来熏蜂,而目犍连被蜂螫痛了,他也不用
烟来熏蜂。反发愿「我将来得道,我要先度蜂,这些修罗性的众生。」生生世世後,这些
蜂变成这个国家的人。蜂王为国王,工蜂为人民。释迦牟尼佛因讨厌蜂,曾用烟来熏蜂,
所以到这国家,没有人来欢迎,国王大臣人民也不供养他。而目犍连发愿获道证果後,要
度这些蜂,所以今生遇到一起,这些国王、人民就争著来供养。由这点我们知道因果之重
要,所以一定要发愿。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什麽叫持名?持名就是持阿弥陀佛之名字,就好像「清珠投於浊水
,浊水不得不清」。念佛号亦好像清水珠投於浊水中,水就清净了。众生妄想纷飞,不知
有多少,没有停止的时候,好像海里的波浪,没有停止的时候。佛号入於乱心,乱心也就
成佛心。因为念一声佛,心中就有一个佛念。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同给阿弥陀佛打
一个无线电报,这叫感应道交。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以必须要持名。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法门,故一般人普遍念佛。不要把念佛法门看轻了。永
明寿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就看见他的口里出一尊化佛来。所以念佛
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你一念佛,头上就放光,一放光,妖魔鬼怪就跑得远远的。所
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是持名念佛。持即是支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在中
庸上所说的「全权服膺」,心心念念记著。持什麽名?持阿弥陀佛名号,念阿弥陀佛的名
字。

念佛的法门有四种念法。就是(一)观想念佛、(二)观像念佛、(三)持名念佛、(四
)实相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观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全身放金色
。相好是圆满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他的光明无比。看见阿弥陀
佛两眉之间的白毫相光,宛转有五个须弥山那麽大。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麽大,所
以你们看阿弥陀佛的身有多大?在阿弥陀佛的光中,化现出许多佛。不但化出佛像,而且
还化出菩萨像。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救度一切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品有上上品、上
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九品在每一品莲华
又分出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生出八十一品,令一切众生到彼岸。这是观想念佛。

又有观像念佛,就是供养一尊阿弥陀佛的像,念佛就观视阿弥陀佛的像,久而久之就成功
。实相念佛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流水似的,自己在里
边就念起佛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绵绵密密,这种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这是实相
念佛。还有持名念佛,即是专门念阿弥陀佛,开口闭口都是念阿弥陀佛,口要念得清清楚
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里想得清清楚楚,身口意三业清净念佛,心不打妄想;口不恶
口、绮语、妄言、两舌,无四恶。身无杀盗淫三恶。以三业清净来念佛。念清净,念佛,
念念清净,念念佛。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念到这种念佛三昧,听见刮风,
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听到下雨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听见一切的声音都是在念佛,所谓「水
流风动演摩诃」,水流的声音,风动的声音,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苏东坡说:「溪声
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流动的声音尽是广长舌,无情说法。山和色都是清
净身。所谓「青山白云,黄花翠竹」皆是法身所现;这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念无间断就是
一天到晚都是念佛念弥陀。以前我写了一首偈颂:「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有盼。终日厌烦娑婆苦,还将红尘心念断,求生极乐意念重
,放下染念归净念。」这是念佛的受用,得念佛三昧,你往生西方极乐一定有希望。你已
断尘世间的心;没有淫欲的心,也没有争名的心,也没有夺利的心,把这世界的外缘心都
放下,看一切都是假的,放下染念皈净土,生极乐世界,这首偈颂说明念佛的道理。所以
持名念佛就像拿著东西似的,总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杂
念赶走。念佛是以毒攻毒的法门,因为妄想是一种毒,故持名念佛也是以妄想止妄想,就
好像国家以兵止兵,以战止战。若尽打妄想,能常念佛,就把妄想打跑了,就得到念佛三
昧。第三重的五重玄义是持名为宗。

第四是力用。此部经有什麽力量?即不退。不退有什麽用处?就是往生,得到往生就可以
不退转。修其他的法门都不甚安全,因为不保险。好像你持咒,持了几年咒,觉得没有什
麽成就,便停止不持,就向後退了。或者你念几年经,觉得没什麽好处又退了。或者你今
生不退,来生又退了。今生你很精进念经、念咒,等到你没修成,到来生又不精进而休息
下来。为什麽?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勿说你是一位凡夫,罗汉一
住胎,也会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一经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识指点修行之方
法,便可开悟,若是遇不到善知识,今生就退堕下来,来生又更退堕了,就不容易再发菩
提心。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退堕;只有向前精进而不退转,能得到四不退
: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及究竟不退。

1、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佛位。你到那儿,莲华化生,华开就见佛,闻法
,入无生法忍,不会再堕落。此即位不退。

2、行不退。一般人今生修行精进,来生又懒惰了,修行无长远心。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
不会再懒惰,总是向前勇猛精进。

3、念不退。好像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往前修行,生出精进的念,精进了一个时期,
觉得很辛苦,不如休息来得自在,就不再精进,而生出懒惰的念头。行虽不退,但念已退
了。在这短短几十年的过程中,退堕的心比精进之心多,念不得不退。你能生到西方极乐
世界,那儿昼夜六时都在说法,就不会有退菩提心之念头。

4、究竟不退。生在极乐世界,得到莲华化生,任何时候也不会再退;不退堕到凡夫或二乘
之果位。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四不退。故第四重玄义即是以往生不退为其力用。

第五重玄义是判教。判就是评判。阿弥陀经是属於那一藏呢?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经
者常也,恒常不变,这部经在佛法都灭的时候,它在世上多住一百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
生,这是与其他经不同之处。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言,此经属菩萨乘,所度的都是
具大乘根性的菩萨。

知道经有五重玄义和七种立题,我们对这部经,该有点认识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个时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时
代,苻秦是苻坚时,姚秦是姚兴时。在苻秦时,钦天监对符坚说:「现在应有位智慧人到
中国来帮助政治。」符坚说:「以大智者,大概就是鸠摩罗什。」当时,印度的一般人皆
非常崇拜他,因为他有智慧。他怎麽有智慧呢?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鸠摩罗炎,是个丞相的儿子。本来他应继承丞相位,但他不愿继承,而
到各处去访道。那时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在家。当他来到龟兹国,这国国王的妹妹看上他
,她告诉她哥哥,於是国王就把妹妹嫁给鸠摩罗炎。婚後生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母胎
中就像舍利弗一样,帮助其母辩胜一切的人。当时有一位阿罗汉就说:「此女所怀胎儿,
一定是大智慧之人。」他七岁时,有一次随他母亲去寺里拜佛,罗什虽仅七岁,却能不加
思索的将佛前的鼎顶在头上,继而想:「我这麽一个小孩子,怎麽拿得动这麽重的东西?
」这一想就拿不动了,鼎跌落地上。由此之後,他就开悟了;悟得:「一切唯心造」。随
後他就跟母亲出家了。他母亲出家颇费周章。本来他父亲,以前是修道的,但因对太太有
深重的爱心,就不想修行了。现在太太想修道,他就阻止她,罗什的母亲就绝食,不吃不
喝,如是到了第六天,眼看著她生命有危险了,於是答应她出家,叫她吃饭。她说:「一
定要请法师来为我落发,我才吃饭。」她出家没多久,就证果了。鸠摩罗什也跟著他母亲
出家,一天能诵许多经及偈颂,且过目不忘。因为如此,当时有很多外道和大论师来和他
辩论。他把三十六旁门,七十二左道都辩服了,故在印度,罗什法师的名气很大,人人都
佩服他。连苻坚都知道,当时便派大将吕光,带几万人去攻打龟兹国,欲夺罗什法师。罗
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说:「中国兴兵,你不要和他打,他有什麽要求,你都答应他。」殊
不知国王未听其言,而与吕光开战,一战,战败了,国王也被吕光所杀,罗什法师亦被抢
了。在回国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即在该处住宿,那是一个山谷下的低洼处。罗什法
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晚上有大水,他就对吕光说:「不要在这儿住,这儿有危险。」吕
光根本对罗什法师不相信,心想:「他懂什麽?」仍在那地方驻扎军营。当晚山洪暴发,
山中流水冲下山,加上又下大雨,把五万人马淹死大半。如此之後,吕光知道罗什法师是
一位不可思议的人。

一队人马又继续往前走,可是苻秦的国内发生政变,苻坚被推翻,姚苌作了皇帝。吕光这
时不回去,在半路独立了。姚苌做了几年皇帝又死了,姚兴做了皇帝,便派人将罗什法师
请到中国来翻译经典。当时有八百多位比丘聚会翻译。

罗什法师在圆寂前,对大家说:「我这一生译了许多经典,也不知对不对?若译得对,则
我圆寂後用火烧,舌头就烧不坏。若不对,就会烧坏了。」说完後就圆寂了。圆寂後火烧
,果然舌头没烧坏,由此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译之经典是正确的。另一证明:唐朝道宣律
师问天人陆玄刹:「为什麽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人人都欢喜读?」曰:「罗什师是过去
七佛的译经师。」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

三藏就是经、律、论。经藏属於定学,律藏属於戒学,论藏属於慧学。经、律、论即是戒
、定、慧。法师者,就是以法(佛法)为师。又有一义为以法来布施人。法师有读诵经典
的法师、受持经典的法师、书写经典的法师,及讲经说法的法师。

鸠摩罗什是梵语,译为童寿,意即此童子将来一定活很大年纪。又言童子虽然年纪不大,
但他的智慧、德行、辩才都很高超,所以童年而有耆德,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寿。这
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童寿法师所翻译的。

每部经可分出三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叙述经的大概
意思。正宗分是讲这个经典的正当的道理。流通分就是希望後人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像
流水一样,流到任何地方。序分就像人的脑袋一样。正宗分就譬如人的身体,体内有五脏
六腑。流通分就譬如两足,可以走路行动。

序分又叫经前序,因为它在经的前面,又叫经後序。为什麽经前序又叫经後序?这是否矛
盾?叫经後序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经时,并没有此段文,它是後来阿难和迦叶尊者结集经
藏时,添上去的。又叫发起序,即是发起经的因缘。又叫正信序,由序分证明经文是可信
的。在序分里,具足六种成就:第一是信成就,「如是」。第二是闻成就,「我闻」是闻
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僧千二
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有此六种成就,故经典是可以相信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大此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什麽叫「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所以
「如是」是指法之辞。指是指示你佛法,如就是静,是就是动。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
麽叫是?没有不是就叫是,绝对不非。什麽叫如?如是寂然不动。「如」就是一个真空。
「是」就是妙有。也就是妙有离不开真空,真空也没有离开妙有,故叫空有不二。即空即
有,非空非有。这种法是可信的。「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一开始皆有此四字
,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这道理是这样,故如是之法是可信。
「我闻」是阿难亲耳闻的。阿难证果已无我,为什麽还说「我闻」?这我是无我之我,所
以阿难说「我闻」。因为世俗的人,皆有个我,所以阿难虽然无我,但随顺世人而说出此
道理。「如是我闻」,「我闻」是闻成就。有闻才有信,不闻怎会信?「如是我闻」四字
,佛将入涅盘时才指示,告诉大众:「我今天於半夜即将入涅盘。」阿难一听见佛要入涅
盘,就著急得哭起来,就像小孩子找妈妈似的,阿难一边哭,一边叫佛,说:「佛您不要
入涅盘,您不要把我们都舍弃了。」阿难的头脑大概在此已昏了,不清醒,就以为哭是应
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瞎子(阿那律尊者),此瞎子和一般瞎子不同,他虽无肉
眼,但却有天眼。因为没有肉眼,他就不东张西望,没有这麽多的妄想,於是心水很清,
他说:「尊者,你为什麽哭得如此伤心?」阿难说:「佛要入涅盘,你叫我怎能不哭?」
瞎子说:「你哭又有什麽用?现在还有很多事去请问佛。」阿难说:「有什麽事?佛要涅
盘,还有什麽事情比这更重要呢?」阿那律尊者说:「有四种事情很重要,你若不问清楚
,那怎麽可以?」阿那律尊者说:「第一件事是在结集经藏时,在经典的开始应用什麽字
?」阿难说:「对,这很重要,幸好你提出来,否则我什麽都忘了。第二件呢?」阿那律
尊者说:「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火涅盘,我们将以谁为师。」阿难说:「对,佛
入涅盘,我们找谁为师?」阿那律尊者又说:「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盘,我
们将依什麽而住呢?」「第四件呢?」阿那律尊者说:「佛在世时,恶性比丘(即是不守
规矩者,与众不和,性中总有争强论胜,好像阿修罗似的),佛可调伏。佛入涅盘後,这
些恶性比丘和恶性居士总是骄气凌人,说:『你们不如我,你们不如我发心。』(实际上
,就是因为你,人才不发心),怎麽办?」阿难一听,觉得这问题很重要,应该去问佛,
於是赶紧把眼泪一擦,就到佛的面前说:「世尊!我现有四件事想要问世尊,请世尊慈悲
答覆。」佛说:「好啊!有什麽问题,我来给你解答。」阿难说:「佛一生所说的经典很
多,在结集经藏时,经首应用什麽字呢?」佛说:「所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
切诸佛,皆是用『如是我闻』四字按在经首。」阿难又问:「佛住世时,我们以佛为师,
佛入涅盘,我们应以谁为师?是不是大迦叶呢?」佛说:「不是。我入涅盘,你们应以波
罗提木叉(戒)为师。」故出家人应受戒。这是依照佛的指示,佛不在时应以戒为师。阿
难又问:「第三个问题,佛住世时,我们这些比丘和佛住在一起,现在佛入涅盘,我们这
些比丘应以什麽为住呢?」佛说:「我入涅盘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应以四念处而住。」

什麽叫四念处?即是念身、受、心、法。第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清净的,就
不会对它生出一种爱心;因无爱心,就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自由了。第二是观受是苦
:你所接受都是苦。苦受、乐受都是苦的因。第三是观心无常,念念迁变。第四是观法无
我。

阿难问:「第四个问题是恶性比丘、居士和一般人,又如何处理?」佛说:「这很简单,
你就用『默摈』二字。」默就是不和他讲话,摈就是不理他。此意即遇到恶性比丘,你用
定力,不要被他转。

佛为何叫阿难用「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有几个原因:

一、异外道。与外道不同。外道所有的经论一开始,即用「有无」二字(梵语是阿(有)
□(无))。他们主张一切的法,万事万物,均不出此二字;非有即无,非无即有,故以
「阿□」两字开头。或言无有,本来无,现在有了,其道理与真空妙有有些相似,但未深
入阐明。

二、断众疑。佛知道在他入涅盘後,大众结集经藏,见阿难升座说法,大众顿起三疑。一
者,他们把阿难当成佛,以为佛又活过来了。又有人会怀疑是他方佛来说法而非释迦牟尼
佛。再者会有人以为是阿难成佛了。有此三疑,故佛告诉阿难以「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
。

大家就知道原来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他方佛来,也不是阿难成佛。原来这法,如是之
法是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这叫断众疑。

三、息争论。阿难在诸大比丘中最年轻,佛成佛时他出世,佛入涅盘,他才四十九岁。其
他的比丘均比他年长,论资格以老迦叶的年龄最老,其他如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年
龄均比阿难大。论道德、学问、智慧,其他比丘亦有比阿难尊者高者。那怎麽会选到阿难
结集经藏、说经典呢?诸比丘中有老的、中年的,阿难是最年轻的,如说是他讲的经典,
其他的人会不信,均要与他争第一。这位说:「我听的经典比你多,我应该说经。」有的
说:「我跟佛一辈子,佛所说的法都在我肚子□,应该我说经。」等到阿难说:「『如是
我闻』;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就可以平息争论了。

四、遵佛嘱。遵从佛所咐嘱。

「如是我闻」,阿难以四事问佛,前面已讲了二种,现在讲第三种。第三种是依四念处而
住。四念处就是身处、受处、心处、法处。第一要观身不净。我们所有的人,对自己的身
体看得非常的宝贵,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所以自私也因这个身体而有,自利也因这个
身体而有。要是没有这个身体,就没有自私,也没有自利了。为什麽自私自利?就因为没
有认识这个身体,以为这个身体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造罪也因为这个身体,作恶也因为这
个身体,对这个身体看不破、放不下,为这个身体找好东西吃、好房子住、好车子坐,这
都是执著不能放下,因此一天到晚都为这个身体忙。有一天这个身体要死了,还不明白,
而说:「我的身体要死了,怎麽不帮助我呢?」那时才知身体不是真的,可是已经晚了,
後悔也来不及了。

究竟身体是不是真的?在愚痴者看来是真的,不是虚妄的。但有智慧的人则知道,这是四
大假合,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这身体不是究竟。那究竟是什麽?究竟是自性,我们自己
的自性是光明遍照、圆满无碍、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不在的。而我们的身体只是自性暂
时的居住处,如住旅馆似的,身体即是旅馆。但住旅馆的这个游客,若以为旅馆是自己的
,那真是大错特错。如果你能把身体看成旅馆,并能找到主人,那你就认识自己了,这个
身体生来就不净,因为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它由小不知怎麽就长大了,长大了就生
出种种贪心、□心、痴心、慢心、疑心,造出一些杀、盗、淫、妄、酒等业,造种种业都
因它而有。这个身体究竟是不是宝贝呢?不是,实乃是清净无垢、没有染污、没有一点不
清净,这才叫宝。但我们这个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两眼有眼屎,两耳有耳垢,鼻孔有鼻涕
。在中国有些外道专门吃鼻涕,修这种外道法的人说:「这就是炼丹。」假如不是愚痴,
怎会吃鼻涕呢?不但吃鼻涕,还吃眼屎、耳垢等,认为从身体出来的东西都是宝贵的。肮
脏的东西,他们却认为是宝贵,你说可怜不可怜?

我们的身体,面上有二目、二耳、二鼻孔和嘴巴,加上大、小便处,总共是九孔。人人都
知道大便和小便是不乾净的,假如你做再好的菜,用大小便做点调味料,人不知则吃,若
知道了,谁也不会吃,因知道那是肮脏的。「九孔常流不净」,你说这个身体究竟是宝贝
的?或不是宝贝呢?要是宝贝怎会常流不净之物呢?这个身体一个星期不沐浴,身子就会
□、不舒服。时间一久则有臭味出,这种臭味不要说自己,连狗都不愿闻。所以我们要观
身不净,这身体是这样不乾净,你还爱它吗?为它执著吗?爱这麽不乾净的东西,有什麽
用处呢?那你说:「我可以用刀割它,去自杀?」这不需要!你应借假修真,你的自性在
你的身体□住,你走到五阴身,就成阴阳混合,也就是在清净与混浊中。你要是往上修,
则得清净可成佛;你要是不修行,则往下坠,和污浊合而为一,成为鬼。所以你修行与否
,是你自己的事,旁人不能帮你。好像阿难尊者,他说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
佛就可以加被给他三昧,但始终佛也不能给他三昧,等佛入涅盘後,结集经藏时,才证四
果阿罗汉。那时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观身不净,我们不要拿这个身体当宝贝,谁说我一句,也放不下,「怎麽说我呢?」谁打
我一下,「你打我!可恶至极!」觉得痛一点,就受委屈了。其实你要是看破放下,没有
一个痛,亦无一个不痛。谁痛?痛又怎麽样?有人打你,就当碰在门框上;有人骂你,就
当他唱歌,或说你所不懂的外国话,「这是西班牙话?德文?葡萄牙话?我没学过,我不
懂。」总而言之,你能把这身体看破放下,不执著,则会得到自在,这是观身不净。不要
把身体看得那麽重要。

「受念处」,观身不净,受、心、法,也都不净。观受是苦,受是你所接受的。有1、苦
受,这是苦苦。2、乐受,中有坏苦。3、不苦不乐受,这是行苦。以上是三苦,你对於你
所接受、所享受的,都应觉知是苦,你知道是苦,就不会执著享受了。我常常对你们讲:
「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常受苦,则苦没有了;尽享福,则福报没有了、消了。所
以「观受是苦」,而身心法也都是苦,这四念处虽是四种,但要把四种观成一种,一种分
开四种。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无常的,不会常常如此。过去心不可得,是无常;现在心不可得
,是无常;未来心不可得,是无常。这心是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所以是无常。

「观法无我」,法根本无一法,法既然没有了,什麽地方有个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蕴
色法而成的,既然没有五蕴的色法,则我自己也没有了。所以观法无我,人空法空,人也
空了,法也空了。

我们修行要常常观想四念处。佛灭度之後,教导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
行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是很微妙的,所以大家须详细研究,你能明白四念处,依四念
处而住,就没有执著,而得到真正的自由。有所执著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因有所执著
,所以要修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无住而住。无所住,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讲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的第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怎样来对待恶性比丘?佛答覆
说:「恶性比丘,默摈之」由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当初佛住世时,也一样有这种恶性
比丘、恶性居士、恶性之人,遇到这种人,就应不和他讲话,默摈之,这叫软迁单,迁单
就是叫他搬家,不理他,他自己觉得没有什麽意思,就会走了,这叫摈。在佛入涅盘之後
,遇到这种的恶性比丘、恶性居士,就用这种方法来对待他。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如是」是信成就,如是这个法就可信,不如是这个法就不可信
,这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闻本来是由耳朵闻,为什麽不说耳闻?而说我闻呢?
因为这耳朵是身体的一部份;这个我是身体总的名称,耳朵则是一个别名,这叫舍别就总
,把别的名不用,而用总的名,所以说是我闻。

「一时」,是一个时候,这叫时成就。那麽这个时候,为什麽不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
只说一时呢?因为国家与国家的年月日期不是全都一样,有的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有的
则以二月或三月,乃至於其他的月份,因历法不同故,所以没有办法确定一个时候,若确
定这个时候,考古家就要考查,说这个正不正确。现在说「这一个时候」,就不需考古家
来考查。以上是时成就。

要讲经说法,第一要有人信,有人相信这个法,才可以说法。有人相信,但没有时间来听
,甚至一听经就跑了。为什麽?因为没有时间,他不听不闻。虽有讲经说法,他不闻也没
用。若他真想听经闻法,就要有时间;时候有了,又有信心,又要有一个说法主,佛就是
主成就,说法之主。有了主成就,又要有处成就,要有一个地方来讲经说法,现在这个地
方,就是在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是印度一个国家的名称,译为丰德,因为这个
国家的人都很聪明,所以国就有五欲七宝之丰,其国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有五欲财
宝,五欲是什麽?有人说是财、色、名、食、睡;又有人说是色、声、香、味、触。总之
五欲的境界令你的智慧颠倒,令你的眼睛跟著色尘跑,耳朵跟著声尘跑,鼻子跟著香尘跑
,舌头跟著味尘跑,身体跟著触尘跑。这五欲把人迷得颠颠倒倒,都来追逐五欲,这国家
的人有多闻,书读很多。解脱就是无拘无束、很自由、得到解脱,也就是执著心很轻。这
是舍卫国。

「□树给孤独国」,□树是□陀太子所种的树,给孤独园是须达多长者的。须达多长者是
当时印度的一个富人,但他不懂佛法,连佛的名字都没听过。有一天他为儿子娶媳妇,到
城□一位朋友□□珊檀那长者家里,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到了他家,见珊檀那半夜就起
来,布置他的房子,把房子庄严得非常美丽,须达多长者看见他如此庄严舍宅,就问他说
:「你把房子收拾得这样庄严好看,是不是办什麽喜事?」珊檀那长者说:「不是的,我
想请佛来应供。」须达多长者一听见「佛」字,头发也竖立起来了,毛孔也竖起来了,问
:「什麽叫佛呀?」珊檀那长者就对他说:「佛是净饭王的太子,本来他应该做国王,可
是他出家修道成佛了。我准备请佛来应供,来供养佛。」须达多长者,即给孤独长者,听
见佛的名字後,觉也睡不著。释迦牟尼佛知道他有诚心,就放光来照他,一放光照他,须
达多长者以为天亮了,於是就起身出城。城门本来是锁著的,但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量把
城门打开,须达多长者就到了佛所住的地方□□竹林精舍。到了那儿,预先就有一位天人
,向佛右绕三匝,然後向佛顶礼。须达多长者从没见过佛,也没听过佛法,不懂礼节,所
以天人做一个样子给他看。於是乎须达多长者也向佛右绕三匝,然後向佛叩头顶礼。佛就
向他说法,须达多长者非常高兴地说:「佛您有这麽多的弟子,要有一个大的地方才可以
住下,我预备找一个大的地方,请佛来住」佛说:「好啊!那你就去找。」

须达多长者回去本国到处找地方,却没一处合意;最後找到□陀太子的花园,觉得地方好
,也够大。於是向太子要求买他的花园。太子并不想卖自己的花园,但听须达多长者要买
,就同他开玩笑说:「好,你若要买我的花园,须将金砖铺满它,我就卖给你。」长者没
有讨价还价,回家马上将窖藏的金砖全搬去,铺满了花园。然後对太子说:「现在园子是
我的了。」但太子说:「花园是我自己的,怎可卖给你呢?我是开玩笑的。不卖!不卖!
」须达多长者说:「你说只要我将金砖铺满花园,园子即卖给我。你将来要做国王的,怎
可说话没有信用呢?」太子考虑後说:「好,园子已铺满金砖,是你买的;但树没铺金子
,故仍是我的,算是我供养佛吧!」所以此园叫□树给孤独园。何谓给孤独者?给即周济
,亦即布施。因须达多长者专门布施给孤独的老幼。中国周朝文王时,周济四种穷苦人:
即鳏、寡、孤、独。鳏是老而无妻者(鳏夫)。寡是老而无夫者(寡妇)。孤是幼而无父
者(孤儿)。独是老而无子者。而须达多长者□□给孤独者也救济这四种人。

「舍卫国,□树给孤独园」,这是「处成就」。因为有人说法,一定要有处所;无处所,
法就不易说了。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与」意即「共」,即共同跟随一位师
父学习,大家共同住在一处,大家共同学习佛法,大家共发同样的菩提心,大家都开同样
的智慧,大家证同样的果位,大家共同成佛。这麽多共同的理由,故用「与」字。

「大比丘僧」,先把声闻众说在前面,因比丘都是出家相。菩萨放在後面,因菩萨之相不
定,有时是出家相,有时是在家相。菩萨是修中道的,故放在中间。後边再说天龙八部,
最後说一切世间相的凡夫。出世相是圣人。菩萨有时在法会中,有时离法会去其他世界,
故是不定相。比丘则是佛的常随众,跟随佛听经闻法。故结集经藏时,把比丘写在前边。

「大」有三种意思:一、比丘是国王大臣所崇拜者。二、比丘断一切烦恼。三、破诸恶者
。比丘与其他外道不同,故云「胜」,胜过其他一切外道。而比丘又有三种意思:一、乞
士。二、怖魔。三、破恶。一、乞士是托钵乞食。二、怖魔。当有一人在戒坛受戒时,地
行夜叉即去报告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即刻报告天魔,天魔即恐惧的说:「佛又多一位弟
子,我又少了一个眷属。」因此天魔很恐惧,魔王宫殿都震动。三、破恶。比丘发菩提心
时,则破八万四千烦恼,故是破恶。

僧伽是梵语,翻为「和合众」,即是大家共同住一处,没有是是非非,不会互相斗争。又
有「事合」及「理合」。何谓理合?即大家同证无为解脱。而事合又有六种:

一、身和同住。僧众合住一起,不能互相斗争。时时刻刻要自己管自己。不要犯过,不要
妨害他人。譬如大家都不饮酒,你却要喝酒;大家都不抽烟,你却要抽烟;则僧不和,就
不能同住。故一定要守规矩,不犯过。

二、口和无争。不要互相辩论是非。不要有「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个眼」等的是
非。要口和不争,不能说你的道理不对,我的道理对而争论起来。

三、意和同悦。大家在一起学佛法。你修持精进,我比你更精进。大家为修道而精进向前
进。不要一天比一天差。要少说话,多修道。大家的意念就和合。

四、见和同解。大家有相同之见解。

五、戒和同修。大家一同持戒律,同修道。

六、利和同均。大家互相为共同之利益而努力。以上是六种「和合僧」,此为「事和」。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之「常随众」,即常常跟著佛。佛到任何地方去说法,他们一定
都跟著去。他们不管佛说的经是否已经听过,一定仍跟去听佛说法。基本上应是一千二百
五十五人。佛先度五比丘,然後耶舍长者子及他的弟子四千九人也跟著皈依佛。舍利弗尊
者及大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位弟子跟随著皈依佛。此外大迦叶兄弟三人及一千位弟子也
都跟著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迦叶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其中五百人是优楼频螺迦叶的徒弟。迦叶是梵语,翻为大龟
氏。优楼频螺翻为木瓜林。有人说因他在木瓜林中修道。又有人说因他胸前长一大瘤凸出
如木瓜;或言凹进去成木瓜形者。总之都可以如此说。我相信他最喜欢吃木瓜,所以修道
时身上会长出一个如木瓜的东西。木瓜润肺,如肺有病,可以多吃木瓜。木瓜林迦叶有两
个弟弟。一位叫伽耶。伽耶是山名,翻为象头山。另一位叫那提,翻为「河」或「城」。
我认为此河在城边,所以两者均可。他们两人共有五百名弟子。故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

佛教化众生,首先度鹿野苑的五比丘,然後该度何人呢?他观察迦叶三兄弟的机缘成熟,
应该去化度他们。於是佛就到大迦叶处去。但不能直说:「我来度你们,你们信不信?」
佛使用权巧方便法门。走到他家时说:「此时已晚,我可否借宿一晚?」

大迦叶修火道很久。他已一百六十岁,见佛与众不同,但他却看不出佛的来历及何因缘,
虽知佛绝非普通人。正奇怪何以平时任何人的背景,他一望即知,但却无法了解此人究竟
是何人。於是他将佛安置在一个火龙洞中,那火龙是他的护法。任何人去到火龙洞里,即
会被它烧死。是夜三更,火龙想将佛烧死;但佛以火光三昧对付它,使它无法可施。於是
佛将它放入钵中,对它说法。亦如六祖大师将毒龙收入钵中,但佛不会说:「你□会变大
,不会变小,跳入我的钵中。」佛是很自然的将它收入钵中,与之说法,火龙即皈依佛。

然後佛用种种神通变化,老迦叶一看自知不如,没这麽大道行,也跟著皈依佛。他皈依佛
後,没多久就证圣果。他的五百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并都出家。他的两个弟弟见哥哥跟
了佛,於是他们二人也带著五百名弟子,一起跟佛出家。出家後没多久也证了圣果。因此
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因为感谢佛的慈悲深恩之教化,故无论佛到何处说法
,他们一定都常随著佛,在法会中听法,作佛的常随众。亦如此时你们听经,虽有人已经
听过,仍忠诚护法。譬如有位弟子去很远的地方教书,但每逢星期六,一定赶回来参加法
会,并在周末的两天假期中作佛事,这是他真诚护法的心意。另一弟子在百忙中仍抽空出
席听经。白天工作繁忙,已很疲劳;但下班後,仍赶来听经,实在很有诚意。

「...俱」,俱是大家聚在一处。

「皆是大阿罗汉」,聚会在一起的,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意义,与
比丘义相近,比丘是罗汉之因,罗汉是比丘之果。

一、应供。因中是乞士,果上就应受天人之供养。

二、无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无生。因中怖魔,怖烦恼魔、怖死魔。

三、杀贼。因中叫破恶,果上叫杀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破五蕴之魔及诸烦恼魔与死
魔。死也是一个魔。像有的人修道时病得要死,则恐惧起来了,此即是被死魔魔动。修道
者应不怕生也不怕死,生即死,死即生,应视生与死无分别;活的时候,就像死了一样,
则欲念之心也没有了。如果死了,怎麽会再有淫欲心、贪、□、痴、慢、疑之心呢?那时
一切烦恼也没有了。你说这种境界多快乐,然而此境界不是很容易得到,但也不困难,只
要肯去做就可。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德高望重,人人都知(指闻其名,但未见其面)且识(已见其面,并
认识其人)。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

长老,乃对年长者之尊称。长老有三种:(1)年耆长老:耆是老年人,年耆是指年纪很大
的人。

(2)法性长老:即明白佛法。「性」是自性。因为明白佛法而通达自性,故不论其年龄是
长或少,有智慧无量、辩才无碍者,纵使年纪轻,一样可以讲解佛法。如舍利弗在八岁时
,即把印度所有的论师给战胜了。他在七天内,即能通达佛法,故言长老。

(3)福德长老:有很多福报,人人欢喜供养他。因为他接受人的供养,亦能令人种福,也
因其有德行故。

舍利弗尊者未出生时,他的母亲和其弟弟(摩诃拘□罗)辩论,可是每一次都是她辩输。
自她怀孕後,奇迹立刻出现,当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了。所以聪明的摩诃拘□
罗立刻知道他姊姊胎□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

舍利弗及目犍莲均是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其父名「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为子意,故有些经文译
为「舍利弗」或「优婆提舍」。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做为其名字,故称「舍利弗」。「
舍利弗」有好几种翻译。有的译为「身子」,或「□子」,或「珠子」。何谓「身子」?
因为他母亲的身体非常得美丽(其相貌亦端严),故言「身子」,意即那个身体很好的女
人的儿子。「□子」,□鹭是一种鸟,此鸟的眼睛美丽异常,舍利弗母亲的眼睛亦如□鹭
一般的美丽,故称舍利弗为「□子」。又称「珠子」,珠子亦是指其母亲的眼睛如宝珠一
般的美,而生出舍利弗的眼珠亦很美丽,故称「珠子」。

舍利弗在声闻里是智慧第一,其智慧无人可比。当他仍在母腹中时,即帮母亲辩论,辩无
不胜。与谁辩呢?即与其舅父。本来他母亲未怀舍利弗时,常与她弟弟辩,屡辩屡败,每
辩必败。但自她怀孕後,再与她弟弟辩就不同了,後者所讲的道理,总没她讲得圆满。其
弟弟(即舍利弗的舅舅)亦很聪明,知道非其姐辩胜他,乃是她肚里的孩子帮著她来与他
辩论的。於是他便发心去南印度学论议,一学学了许多年。那时也没电灯,但他白天、晚
上都勤学论学:四韦陀典、四种论学,甚至不肯空过一分乃至一秒钟。学了几年後,衣服
破了也不补,脸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故指甲很长,因此一般人称他为「长爪梵志」。
当他把所有的论学学完了,便回来预备与其外甥辩。因为他是个大论师,心想:「将来若
不能胜其外甥,是很没面子的事。」不料学成归来,却发现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很不
悦,认为是胡闹,他说:「佛有什麽道德?只不过是一个沙门,我要去把我的外甥要回来
。」他便去和佛交涉,拟要回其外甥。佛说:「你凭什麽理由把他要回去?你立一个宗来
。」他答:「我以不受为宗。」佛言:「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的见呢?你
立宗这个见还受不受呢?」他本来是什麽都不受的,现在佛问他受不受这个见?他自忖:
「若说受,则『以不受为宗』,此宗便会倒了,立不住,因为有了受。若说不受,连个见
都不受,但立那个宗就是『见』,怎可说是不受那个见呢?故答受与不受均立不住。」於
是自认败了。但在未辩之前,他与佛立了条约,他说:「若我胜了,则我带舍利弗回去,
不跟你出家。若我输了,我把头割下送你。」他以头为赌注,这回败了,他拔腿便跑,跑
了三、五哩後,继而想之:「这也不对,既已讲好,输了要给头的,现在跑了,岂是男子
汉大丈夫之所为呢?」便转回去,向释迦牟尼佛要刀,佛说:「你要刀做什麽?」他说:
「我输了,要把头割下给你。」佛说:「我法无此法。你既输了,就不要走,也在这儿出
家好了。」他问:「佛您肯收我吗?」佛首肯,於是不但外甥没找回,连带他也跟著出家
作比丘了。出家後,随即得法眼净,证果了。

舍利弗在母腹内即有如此大的智慧,帮著母亲与舅舅辩论。又舍利弗在七日内,即通达诸
法实相,在八岁时即论胜一切的论师,故为大智舍利弗。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说弥陀经,
当机众即是以舍利弗为首,因为有舍利弗如此的智慧,才可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

舍利弗不仅是智慧第一,其神通亦是第一。因为有一次,有位居士供斋,请佛应供。那时
舍利弗却入定了,人家叫也不出定(不是装模作样,好像入定的样子,是真入定了)。於
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欲以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可是使尽神通,却连舍利弗的衣角丝毫
也动不得。由此可证明舍利弗不仅智慧第一,神通亦为第一。(不像我们打坐入定,周围
动静还很清楚呢!舍利弗才是真入定)。

为什麽舍利弗智慧第一呢?为什麽称大智舍利弗呢?这就要讲到因果上。他在因地时,最
初发心学佛,遇到一位师父,师父问他:「要不要智慧?」舍利弗说:「要。」於是他师
父告诉他:「若要得智慧,就需学般若智慧法门,诵持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
,天天诵持,则可开智慧。」舍利弗便依教奉行。白天晚上,行住坐卧皆念兹在兹,无有
间断,甚至还发愿生生世世要拜这位师父学般若法。於是一生一生的学习般若法门,一生
一生的增加智慧,於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生,有这样的成就,能七日通达诸法实相。
谁是他因地的师父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故现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成了大阿罗汉,
这是舍利弗成就大智之因缘。主要是因为他时刻不忘善知识之教诲,故所学之法在七日之
内能通达。

我们为什麽念经念咒很慢,甚至几个月楞严咒也背不出来?这是因为前生未学过这麽多佛
法,现在才开始。最要紧的是学佛法不能懒惰,必须学舍利弗那样勤奋,日夜不懈怠的来
学佛法。故现在记不住经与咒文的人,更应努力,所谓「勤能补拙」。若能记得清楚,亦
更应加倍努力,以增长自己的智慧。为什麽我的智慧比别人低?因为没有学过佛法之故,
故现在应发愿学习佛法,将来赶上大智舍利弗。要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的智慧比舍利
弗大多了。

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有三种意思:1、大。因为长老是国王、大臣所恭敬的,故大。
2、多。他学习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故为多。3、胜。他超胜其他旁门外道。

目犍连是梵语,译为「采菽氏」或「莱菔根」,因为其先人修道时吃此物,故以此为名。
他的名字另一个意思是拘律陀(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的。

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最初证得阿罗汉,即得六通。何谓六通?六通即天眼通、天耳
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1、天眼通,不但能看见人间的情形,亦可见到
天人的一举一动。2、天耳通,不但能见,也能听天人的一言一行。3、他心通,在彼此相
对时,你内心有何意念,虽未说出口,但对方已知你所想及要做之事。4、宿命通,不但
知道你的意念,速你前世的因果,也能清楚明了。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何谓
神足通?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连鬼神都不知,有千变万化。又称神境通,因能到一
切境界,通达无碍。如意通是遂心所欲,想上天或下地狱都能随意而之,甚至入火,火不
能烧;下水,水不能淹,能任意穿墙而过,不须经过门户;遂心如意,如意可达。6、漏
尽通,已无有漏。凡夫皆有漏,如破了的玻璃瓶,装不上水,一装即漏;洞大便漏得快一
点,洞小则漏得慢,要是没有漏洞,就不会漏了。

人有什麽漏呢?人喝水、吃饭,变成大小便时,即是漏。爱发脾气,有贪、□、痴、慢、
疑等心,皆是漏。有漏即存不住。漏尽通是把这些漏都没有了,这些漏即是所有的毛病。
人无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却有毛病;无大漏时有小漏;无小漏时,却有慢慢漏之习气
,漏是讲不完的。此即六通。

目犍连尊者得六通後,他即刻用天眼通遍观世界,找他的父母,先注意找他的母亲。一看
,却见他妈妈在地狱里。为何他母亲在地狱里呢?因为她在生时,不信佛、法、僧三宝,
不单不信三宝,且毁谤三宝,又杀生,又爱吃鱼子,杀生太多,故堕地狱。目犍连尊者於
是拿一钵饭给他母亲吃,其母急忙一手拿钵,另一手遮住钵(因其贪心太重,怕其他饿鬼
来抢她的饭。饿鬼是贪心重的),偷偷的吃。可是因其业障太重,饭未入口前,已烧成炭
,不能吃了,而且还烧破了她的嘴。目犍连尊者纵有神通,也无法使饭不成火炭,故即刻
去求救於佛。

释迦牟尼佛即教他一个救他母亲的方法。即是设盂兰盆供。盂兰盆是梵语,译为解倒悬;
把倒挂的人解下,言及人在地狱里变成饿鬼,就好像被倒挂起来一样。在七月十五日,佛
欢喜日、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来供养十方僧,才能救其母亲离苦得乐。目犍连依此而
行,果然超度他的母亲生天了,不单他母亲生天,所有在地狱里的饿鬼都离苦得乐了。

有的人说:「我不相信我们所吃的饮食,当饿鬼吃时会化成求炭。」这难怪你不信,我以
前也不信。可是在宇宙间有许多事奇奇怪怪,一言难尽,更何况宇宙以外之事呢?譬如清
水,人和畜生看水是水;可是天人见水为琉璃;饿鬼见水是火。这些都是随其业报所现。
天、人、饿鬼等,各有各的业报,乃业力所现。这个就是目犍连尊者求佛救母之因缘。

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
梵波提。

「摩诃迦叶」,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是梵语,译
为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的先人,看见有只大龟驮著一卷图一道修道,所以就
以此为姓。又叫饮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他
怎麽会这麽光明呢?是在过去七佛时,在□婆尸佛时,有一座庙,破烂不堪,佛像无遮蔽
,任凭风吹雨打。此时有一贫女发心要给佛像装金,修补庙。她每天到各处化缘,等积蓄
够了,就请一位金匠来为佛像补金身。补完了,这金匠就对这女人生出一种爱心。他向这
女人说:「□修庙功德很大,但可否功德算二人的?□出金,我出工,不收□的钱。」於
是两人共同把佛像与庙宇装修好後,这金匠就向这穷女人求婚,两人便结婚了。因为给佛
像装金的缘故,後来生生世世两人身上都放紫金光。而在九十一劫中,两人生生世世都做
夫妇。

今生迦叶生於摩竭提国。当他长到二十岁时,他父母要他成婚,他就说:「一定要找个身
上有金光的女人,我才和她结婚,否则我就不结婚。」後来果然在另一个国家,有个女人
身上也是放同样的金光。这是前因後果,作善业感现,故生生世世均有金光。他们夫妇二
人生生世世都是修道,共同研究修行之方法。在今生,迦叶出家作比丘,他太太亦出家作
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本为树名。因为他父母亦是向树神祈
祷而生下他,故以之为名。

摩诃迦叶尊者在佛教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佛说法时,大梵天王会来献金莲华供佛。有一
天佛手拿起金莲华示众,在这个百万人天的法会,谁也没表示,唯独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
笑。於是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予迦叶。」故迦
叶为佛教之初祖,西天第一代祖师。尊者现在还在这世界上。佛入涅盘後,摩诃迦叶尊者
便至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成佛时,他要把金缕袈裟交给弥勒尊佛,
那时他所应做的事便做完了。

迦叶尊者皈依佛出家作比丘时,已一百六十岁了,等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尊
者已年届二百馀岁。从佛入灭至今,已三千馀年。有很多修道人到鸡足山朝拜迦叶祖师。
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光:1、佛光。2、金光。3、银光。人到鸡足山朝拜时,若有诚心就会
听到山间有大钟响,但只闻钟响,而不见钟,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内皆可听见,这是不可思
议的境界。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有两个第一:1、头陀第一。2、年龄第一。所有佛的
弟子,论年龄皆没有比他大,故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
能苦修行,故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语,翻译为「抖擞」,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进。头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种苦行
。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於世。要是无人行
头陀行,佛法就灭了。十二头陀行,即:1、著粪扫衣。什麽是粪扫衣?即是一般人已经
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回来,洗净制成一件衣服。穿这种衣
服有什麽好处?好处很大。令你自己没有贪心,不爱好的衣服,穿上这种衣服令你心理很
安静,减少贪心,也令其他人无贪心。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再
由羡慕而生出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贪心,然後生出盗心。若穿粪扫衣,就没有人会来
偷你的衣服,这对你有好处,对其他人亦有好处。亦即是现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
人亦称「衲子」,即是言出家人穿破衲衣。

2、但三衣。即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只有三件衣、钵、具。三衣:a、大衣,有二十五条,一
百零八块,此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皇宫时所穿的。b、七衣,即七条衣,是礼忏拜佛时所穿
的。c、五衣,即五条衣,是执劳服役,出入往返,迎宾待客时所穿的。为什麽只有三衣、
钵、坐具?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贪多物质。衣的方面是以上两项,以下是讲食物方面,
有五项。

3、常乞食。常托钵乞食,自己不举炊。

4、次第乞食。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说避免到贫穷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
要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门口。若七家皆无供养,则那一天就不吃饭。不能拣择,要
平等乞食。不可像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有分别心。大迦叶尊者专向贫穷人乞食。因他想贫
穷人太可怜了,若不种福,来生就更穷,於是他专门向穷人化缘。而须菩提就专门向有钱
人化缘,不向穷人化缘。他亦有其见解,他认为:「富人若今生不种福,来生就会穷了。
」各讲各的道理,佛就骂他们是阿罗汉心,不平等化缘,有分别心。

5、日中一食。即早晚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时到十二时)才吃饭。一般不明白佛法
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持午是早上吃,晚间不吃。若是早、晚、中午皆吃,这叫
能吃,就像受戒时,问:「能持否?」答:「能吃。」(吃与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
佛的制度来修行,因为中午是佛应供的时间。早晨是天人吃东西,过午是畜生吃东西,晚
间是饿鬼吃东西。出家人为何晚间不吃东西?因为晚间吃饭动筷子时,饿鬼会来抢吃东西
,可是食物一到口中,就变成火,因而生出□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故出家人晚间不吃
东西。

6、节量食。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多,肚子无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厕所。

7、过午不饮浆。浆即是苹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浆。过午之後,真正行头陀行的人,
就不饮浆,有的人只修一种头陀行,或两种、三种、四种,或行全部头陀行,皆是量力而
为。以上五项是关於食物方面,以下五项是关於住的方面。修道亦避免不了衣食住行的问
题,故定出十二种头陀行。

8、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翻译为寂静处,即是人烟稀少,无杂乱声音的地方,所谓「
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人看见好吃的东西,贪欲就生出来。耳朵不听很多
杂乱的声音,心中就不生烦恼。在寂静处容易用功修行,易悟道。

9、树下住。修道人在树下住,但不超过三宿,住了两宿,就要搬家,为什麽?你要是住了
三宿,就有人来供养。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得到好的供养。

10、露天住。即是露地打坐。

11、冢间住。即是住在坟墓旁边,令自己有一种警惕心。「看!那儿有死人,若不修道,
以後我亦会像他一样,我还是赶紧修行。」可以对治放逸。在坟墓旁边住,就不会懒惰懈
怠。

12、□不著席。即是常坐不卧,不躺著睡觉,如此才能用功修道,而不懒惰。

迦叶尊者不单只修一种头陀行,而是修此十二头陀行,修得圆满。到他两百多岁时,佛看
见他,亦不忍心他修头陀行,有一日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分半坐与迦叶尊者同坐,然後对
迦叶尊者说:「你年纪已经这麽大,应休息了,勿这麽辛苦行头陀。」迦叶尊者听了佛的
话,只是笑笑,没有回答。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修头陀行,不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而停
止行头陀。佛知道了很高兴的说:「在我佛法中,迦叶的头陀会令佛法再多住五百年。」
故他是头陀第一。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修行。有些在家人就说:「此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
行,你对我们在家人讲,又有什麽用呢?」这一番话听起来,表面上好像是很对。其实再
往□面深一点研究,这是一个愚痴的问题。你怎麽知道你以前不是修道人,不是修过头陀
行的?也许你忘记了,所以现在我再提醒你。

你又怎知道来生你不出家呢?或者来生你的菩提种子成熟,功德圆满,来生就出家了。来
生时,你修行十二头陀行,觉得很熟悉、很相应,那是因为今生听过,故来生就很欢喜修
。亦是过去种过此善因,今生结此善果。或今生种此善因,来生结此善果。谁也不能说自
己永远是在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出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凡夫。

「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多、胜的意思。迦旃延是梵语,翻译为「文饰」,即这位尊
者善於文饰,善於论议,他是论议第一。此位尊者和任何人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有一
次,有位断常外道和他辩论。外道问:「佛教说有六道轮回,我觉得此理论不对,你说人
死後再回来做人,可是我未见有人死後,再回到家□来送信。那你又如何知道人死後,再
投生为人呢?这没有根据。我认为人死後,就像灯灭一样,没有来生。人有来生只是一种
想像,是人的一种假设之词。」尊者听了,便对外道说:「人死後有没有回来,我先不答
覆。我先问你:人犯罪被政府关到监狱,此人是不是能随意回家呢?此人是不是没有自由
呢?」外道答:「当然没有自由了,不能随意回家的。」尊者说:「那麽人死了,到地狱
□,亦像犯罪人被关到监狱去,不能自由回来。」外道听了说:「这很有道理,人到地狱
是不自由。但是人生到天上,是很自由的,为什麽亦不见有人生天後,再回来告诉家人勿
担忧呢?所以人死後生天也是靠不住的。」迦旃延尊者答:「你讲的是很有道理。我再举
个譬喻,譬如有人不小心掉到茅坑里(那时的茅坑和现在的厕所不同,它是在地上挖一个
大坑,本面□有板子,人踩在板上大小便。这些板子或者烂坏了,人不小心掉到粪坑□)
,好不容易出了粪坑之後,会不会再跳下去呢?」「人在世间就像在粪坑里一样,等生到
天上去,就像出了粪坑,所以不会再回来了。假如此人从天上再回来,也要经过一段时间
,因为四天王天的一昼夜,是人间五十年;三十三天(忉利天)一昼夜,则是人间一百年
;夜摩天一昼夜,是人间二百年。譬如有一个人生到天上去,须先安排住处,等安排妥当
後,已经过一、两天了,如果第三天他再回来,已经是三百年後,那时你已经死了,所以
没人看见有人从天上回来。」类似如此,摩诃迦旃延辩才无碍,每回辩赢执断执常之外道
,令其心服口服而接受佛理的教化。这位尊者另一个名字叫「扇绳」,因他出世没多久,
父亲就死了,母亲想改嫁重婚,但有这个儿子,就像绳子一样,把她绑住了不能走。他还
有一个名字叫「好肩」,因为他的两个肩膀非常好看美丽。他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
此名源於他的思想好,辩才无碍之故。因他具足四种无碍辩才,所以在诸大弟子中,他是
论议第一。

四无碍辩:1、法无碍辩:即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之辩才。2、义无碍辩:了知一切法
理,通达无碍之辩才。3、词无碍辩:通晓各种言词,能随意演说。4、乐说无碍辩:辩说
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摩诃俱□罗」,这位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摩诃俱□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大膝」
,因他家□的人膝盖大,所以叫大膝。他也是善於辩论,由於想要胜过外甥,所以到南印
度去学辩论的技术,学种种外道法。他非常精进,吃饭很快就吃饱了,喝水也喝得很快,
一天到晚学外道的典籍,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因没有时间来修饰容貌,手指甲长得
很长,所以一般人都叫他「长爪梵志」。

「离婆多」,离婆多译为房宿,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个星宿。为什麽他叫房宿?因为他的
父母向二十八宿之房宿星祈祷而生了这个儿子,故名房宿。这位尊者又有一个译意叫「假
和合」,为什麽叫假和合呢?因为有一天这位尊者到外面去游玩,不知不觉中天黑了,回
家已来不及。因玩了一天,也很辛苦疲倦,所以当他看到路旁有一座亭子,便在亭中睡觉
。当他刚要睡觉时,有两个鬼,一个大鬼,一个小鬼。大鬼身体很大,小鬼很小。大鬼青
面红嘴,巨口僚牙,口非常大,牙就像象牙一样,非常难看。小鬼的样子更丑,面目七八
家全搬在一起,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嘴巴全长在一起,很是难看。这位大鬼抬著一
具死□就问离婆多:「我们两个人吃这死□好不好呢?」如果离婆多说:「好」这两个鬼
就说:「我们偏要吃你。」如果说:「不好」那两个鬼没东西吃,还是要吃他。无论他怎
麽说,两个鬼都要吃他。所以他没回答吃好还是不吃好的问题。接著大鬼就扯下死□的两
腿吃,而小鬼就把离婆多的两腿撕下来,补到死□身上。吃了两腿後,大鬼又吃死□的胳
臂,小鬼又把离婆多的胳臂撕下来,补到死□的身上,如此,大鬼把死□的全身逐渐都吃
光了,小鬼也把离婆多的身体全都撕下来补到死□的身上。所以离婆多想:「我现在没有
身体了,我的全身都补到死□身上了。」第二天他发狂似的跑到街上,碰到人就问:「我
有没有身体?」别人也不知道他问什麽?结果弄得全村的人都不敢碰他,但他还是继续问
。後来遇到两位和尚,他也问:「我有身体吗?」这两位沙门是证果的阿罗汉,一观离婆
多的因缘成熟,来日要证得法身,就对他说:「你说的身体本来是因缘和合而成,也没有
一个是你,也没有一个不是你。」这麽一说他就开悟了,以後出家证果,所以他的名字叫
假和合。

「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小地道)与盘陀伽(地道)是两兄弟,哥哥在路旁生,弟
弟也在路旁生。按照印度的风俗,女人结婚後要生产时,必须回到娘家去。哥哥「地道」
,他的母亲要生他时,本应该早点回去,但她不愿回去,等到最後一分钟,孩子要生了,
才回到娘家去,结果还没有回到娘家,便在路途中生小孩子了,所以叫「地道」,即路之
义。等到第二个孩子要生时,她仍不愿早点回去,还是等到最後一分钟才回娘家,结果走
到以前的地方,小孩子又在半路生出来了,所以叫「小地道」。哥哥是这样生的,弟弟也
是这样生的,同样的生法,智慧却不一样。哥哥是聪明绝顶,弟弟则是愚痴绝顶,愚痴到
什麽程度呢?愚痴到连半句偈颂都记不住,佛叫五百位罗汉教他念一首偈颂:「守口摄意
身莫犯,勿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守住口,摄住意不让它
跑,身不要犯戒,要三业清净。对任何众生不要让他生烦恼,不要因你有烦恼。不合法的
苦行,如持牛戒,学牛的样子;持狗戒,学狗的样子;还有事火外道,以火做他们的祖师
;事灰外道,睡到灰中,把身上滚得一身灰;事钉外道,睡到钉上,钉子扎不坏他们的身
体,或是坐到钉板上,虽痛苦难捱,却仍行之。以上都叫无益苦行,都要远离。像这种修
行的人,才可以度化众生。

五百个罗汉每天轮流教周利盘陀伽读这首偈颂,读了很久,他还是记不住。虽然五百罗汉
都有神通,教他读一遍、二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再问他,他还是不知道,如
此一遍又一遍,等到他自己念时,又不会了。所以他哥哥气得叫他还俗,不要出家了。但
小地道虽然记忆力不好,脾气却很大,所以他说:「你不让我出家,我就死给你看!」因
此他到後花园要上吊,那时候释迦牟尼佛,变成树神对他说:「哥哥是哥哥,你在此好好
修行就可以了。」小地道一想:「是啊!哥哥是哥哥,我是我,。」释迦牟尼佛又说:「
我现在教你一句『笤扫』,即扫地,扫你的心,把你心□的尘垢扫得乾乾净净的。」小地
道一想:「不错啊!拿扫把把心□的尘垢扫得乾乾净净。」虽然,当他记得「笤」则忘了
「扫」,记得「扫」,又忘了「笤」,就像我们念佛,越念妄想愈多一样,但他还是努力
不懈,从早到晚笤扫扫心,念来念去,不到一个星期,豁然开悟了,这一开悟,什麽都明
白了,通达诸法实相,比哥哥更聪明。所以愚痴的人,只要用功修行,谁都可以开悟。有
的人说:「看不懂经典,那就不要看经典,看心。」什麽叫看心?看心就是把心□的妄想
都扫乾净。我们现在比周利盘陀伽都聪明,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看轻自己,应该
用功学佛法。不然,即使我给你们说再妙的法,而你们不相信、不实行,说再多也没用。
但如果我说的法没意思,而你们能实实在在去实行,也会变成妙法。妙法不实行,则非妙
法;不妙法能实行,亦成妙法。所以学佛法,要时刻向前精进,不要向後退或懒惰。能时
刻精进,有一天你一定能认识你本来的真面目。

「难陀」,难陀尊者是佛的亲兄弟(同父异母),生於四月九日,佛则是四月八日生的,
他生於佛出世的次一年,比佛小一岁。佛有三十二相,难陀有三十相,他矮佛四个手指头
。难陀是梵语,翻译为欢喜的「喜」,故称「喜尊者」。这是他自己的名字。有的经典把
他和妻子的名字连在一起,叫孙陀罗难陀,孙陀罗也是梵文,译过来是「好爱」。孙陀罗
难陀,言其这个难陀是孙陀罗的,这个难陀最爱他的妻子,两人可说是如胶似漆,天天都
在一起,行住坐卧时刻不相舍离。有一天佛到王宫化缘,在这个时候孙陀罗难陀夫妇正在
一起吃饭,一看见佛来乞食,难陀就给佛添钵,把钵添上饭菜。他把佛的钵拿过来,装满
了饭,当他要送饭给佛时,他的妻子说:「我现在吐一口痰在地上,在痰未乾前,你必须
回来,不然,我要罚你。」难陀说:「好的。」但在他要送饭给佛时,佛用神通往後退,
难陀则往前走,一走就走到□树给孤独园。本来王宫离□树给孤独园有五哩多远,但佛用
神通把他带到□树给孤独园,佛即刻叫他落发,强迫他出家,他因放不下他的妻子,不愿
出家,但是佛是他哥哥,他不敢不出家,他想:「今天我落发了,改天我就跑回去。」所
以他一直在等机会,但今天等,明天等,等来等去都没机会,因为佛和阿罗汉都在□树给
孤独园,所以他很著急。有一天佛和阿罗汉们都到外面应供,只有难陀在看门口,他想:
「今天我有机会了。」但是佛叫他扫地,他把垃圾扫在一起时,一阵风吹来,把垃圾又吹
散了。所以他关上窗户,但这个窗户一关,那个窗户又开。像这样扫来扫去,关来关去,
差不多过了二、三个钟头。他一看佛快回来了,就想:「不管佛有没有回来,我一定要跑
。」他又想:「佛从不走小路,只走大路,所以我要从小路跑。」跑跑跑,跑了一两哩路
,一看见佛从对面小路上走过来了,他就藏在一棵大树後面,要等佛过去了再走。谁知道
他从这边走,佛就从那边来,如此反覆来回著。佛看到他就问:「你在这儿做什麽?为什
麽不看门?」难陀想:「我不能说我要跑。」就说:「我左等右等,等您不回来,所以我
到这□来接您,怕您拿不动钵。」佛说:「这个弟弟真是太好了。」因此佛又把他带回□
树给孤独园。回到□树给孤独园後,佛知道他仍不想出家,所以有一天佛就对他说:「难
陀!你和我到一个山上去看看!」难陀说:「好呀!」心想:「这回上山,我可有机会逃
跑了。」山上有很多猴子,大约有五、六百只之多。佛问难陀:「难陀!猴子和你的妻子
比较,是你的妻子美丽?还是猴子美丽?」难陀一听到佛这麽问,就回答说:「当然是孙
陀罗美丽,佛您怎麽可以把孙陀罗和猴子比呢?」佛说:「难陀!你很聪明,知道孙陀罗
比猴子美丽。」

一天,佛又对难陀说:「难陀!天上你没有去过,和我到天上去吧!」佛和难陀一起打坐
,佛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天上去。到了天上,一看天上比人间不知美丽几千万倍,尤其是天
人真是太美丽了。走到一个天宫有五百位天女,正在收拾地方,难陀一看这些天女,那简
直是没见过的美丽,就生出爱心。他问一个宫人:「这天宫怎麽没有主人呢?」这宫人说
:「我们的主人还没来呢?他是佛的弟弟,现在他跟著佛出家修道,等到下一生,他将生
到天上来,这五百位天女,都是给他做太太的。」难陀一听,想:「我可要好好修道,不
要回家了。」这时佛问他:「是天女美丽?还是孙陀罗美丽?」难陀说:「孙陀罗怎麽可
以和天女比?天女美丽到极点,再也没有比天女美丽了。天女和孙陀罗,就像猴子不能比
孙陀罗,现在孙陀罗和天女比,孙陀罗就像猴子一样。」释迦牟尼佛说:「你要天女?还
是要孙陀罗?」难陀说:「我当然要天女了,天女真是太美妙了!」释迦牟尼佛说:「将
来你要生到这儿,你回去後,要好好修行了。」所以,这回难陀昼夜打坐用功精进。

於是难陀朝夕坐禅,心想做天主。佛知天福有漏,享尽後会堕落恶道,希望提醒他,让他
明白自己的思想不对。所以佛将他带到地狱,去看刀山、剑树、火汤、寒冰等各种地狱。
最後到一地狱,看到两个鬼在烧一锅油。油未烧沸,两个鬼很懒,一边工作,一边睡觉。
油锅的火明明灭灭。难陀生起好奇心,觉得这两个鬼没有好好的工作,这样子锅中之油何
时才会沸呢?於是就问这两个鬼道:「喂!你们两位工作偷懒,没有好好地烧火,火都快
灭了!你们究竟在此作什麽呀?」两个鬼睁眼看了一下,才说:「你管它干什麽?我们一
点也不急。要等的人尚未来临,要等很久才会来呢!我们有的是时间!」难陀又问道:「
你们在等谁呀?」两个小鬼说:「你想知道吗?我们可以告诉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难
陀。他跟佛出家修道,却一心想享天福与五百天女。他将在天上过五百至一千年。以後他
会忘了修道,又造很多业。当他的恶业满时,就会堕入地狱,受此油煎之罪。」难陀听得
汗毛直竖,吓出一身冷汗。他想:「这苦怎麽能忍受啊!」於是不再修生天,而决心要了
却生死,不久即证得罗汉果位。此是难陀出家之经过。

难陀相貌很英俊。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如有人未认识佛,会以为他即是佛呢?

有一次,有些裸体的外道,好像现在的嬉皮差不多,男男女女都不穿衣服。他们认为天体
才是本来面目。何以要戴上假面具似的,必须穿衣服呢?这是当时在印度一种裸体外道之
说法。

这种外道来找舍利弗辩论。舍利弗虽不高大,却很聪明。他一开口就讲得头头是道,使那
些外道都哑口无言;因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了。後来此种外道看到难陀高大英俊,就说:
「我们连小比丘(指舍利弗)尚无法辩胜,怎可能与此高大英俊之比丘比赛呢?」於是这
种裸体外道都拜难陀为师,皈依正教而出家了。此後,这群人中有好些个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是难陀为五百天女而放弃妻子,一心想生天国;後来又怕堕地狱而修道的故事。他由
於佛的教化,最後修成正果。

「阿难陀」,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阿难陀是梵语,翻成中文叫庆喜。因为他出生之日,
正巧是佛成佛那一天。佛证佛果是应该庆祝的,所以他父亲为他取名为庆喜。

在所有佛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所有佛之经典,都是阿难尊者结集而成。佛所说
之法,阿难尊者都记得清清楚楚,永远也不忘记。阿难尊者不但记忆力非常好,而且定力
也不错。他有八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一、不受别请。何谓别请?即僧人中一人单独至某一居士处去接受供养。在楞严经上曾叙
述阿难接受别请,而遇到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使他几乎毁道。佛说了楞严咒後,敕文殊师
利菩萨持此咒将阿难救回。此後他再也不受别请。前次的教训後,他不愿再有此种意外。
在佛制中,任何比丘不可受别请。譬如有十个比丘,有位居士特别喜欢其中之一位,□请
他一人去应供,这是不可以的。如果十人全去应供是可以的。阿难因以前受别请而遇到错
误後,再也不接受任何别请了,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二、他不受佛的旧衣。一般比丘都争著想穿佛的旧衣,以为穿了佛的旧衣,可以生智慧灭
罪业,其实这都是一种贪心。阿难尊者就不穿佛之旧衣服,这是第二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三、不见非时。即不应该看的时候,他就不看;应该看的,他才看。即是合乎规矩者才看
;不合规矩者不看。

四、不生染心。阿难尊者跟著佛上天,到龙宫或阿修罗宫去,见到一些天女、阿修罗女及
龙女们都长得美貌无比,但他从未有生淫欲之心,故云不生染心。

五、阿难尊者知佛入何种定。其他比丘都不知道。这是第五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六、阿难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教化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得到何种利益,他也都知道。

七、阿难尊者对佛所说一切之法,他完全了解。此是第七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八、阿难尊者是法不再问。他听过的法,永远记得,不需再向佛请问。阿难尊者有此八种
不可思议之境界。其馀各尊者都没有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

讲到「不受别请」,出家人当沙弥期间,是不可以自己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必须与大众
一起用餐,不能单独一人吃喝的。比丘等亦不能合住而独食。即使喝茶也不可单独享用。
大家住在一起,不能作出特别的样子,甚至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或一颗糖都不可以。坐
禅打坐时也不能扰乱别人,不能有声音吵人。本来坐禅敲三声止静後,不要说人不可以走
动,就是韦陀菩萨亦是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准动的,其他菩萨在那儿也是不可以动的。为什
麽呢?因为你一动,就令其他人的工夫不相应,不能入定,则你的罪过无量。所谓「宁动
千江水,莫扰道人心」,一千条江里的水,我可以把它摇动,但修道人的心是不可以随便
动摇的。所以在打坐时,三声止静後至开静前,是不可以随便移动的。若有必要的事,亦
要轻轻走路,一点声音也没有。譬如要移动坐垫,要轻轻的拿起垫子,不可重手重脚的,
发出很大的声响。如果在这些地方不检点自己,则造罪无量!故佛制比丘、沙弥都不能受
「别请」,也不可「别众食」。凡是和大家不同的,都不合乎规矩。以前不懂而犯过,尚
可原谅;今後已知,则不可再犯了!此外,比丘、沙弥们在晚上大家休息後,也不可到街
上随便乱走。要常随众,随著佛而住,不能单独行动。

「罗侯罗」,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释迦牟尼佛做太子时,他的父亲净饭王恐怕他
出家,所以很早就为他娶亲,太太是耶输陀罗。佛十九岁临出家前,他太太向他要个儿子
,於是佛就用手一指,她就有孕了。佛在雪山坐了六年,而他的儿子也在母亲腹中住了六
年。

罗侯罗是「覆障」的意思。因为他前生曾将一只老鼠阻塞在洞中六天,结果使自己在胎中
受了六年的果报。他一出世,即给他母亲找了许多麻烦。因为净饭王及一般释种都非常不
高兴。他们说:「她的丈夫离家多时,她怎麽生了个小孩呢?她一定是不守妇道,引诱情
人,才会生孩子。不然怎麽可能会在丈夫出家六年後,才生个孩子呢?」释迦族的家属都
骂她不守规矩。□有一位女仆为她辩护,说她非常规矩,从不走出大门一步。而那孩子的
确是太子的骨肉!但谁都不信她的话。有人主张杀了她,有人要打死她;议论纷纷。最後
大家决定将她与婴儿一起烧死。当时是专制时代,王家的权力很大。於是就挖了一个坑,
中间燃起大火,预备将她母子投入火中烧死。那时耶输陀罗发誓说:「一切天神地□啊!
请显神灵!如果这孩子是悉达多太子的,则我们母子俩都不会被烧死!如不是他的,我们
就一起被烧死!」说完就抱著婴儿一起跳入火中。谁知这时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了,火坑
忽然变为水池,而且在水中长出一朵金莲华,母子二人站在华上,一点也未受伤害,这时
大家方信这小孩真是佛的儿子,才不再杀她。当佛成道後,再回到皇宫时,耶输陀罗牵著
孩子去见佛。假如不是佛的儿子,她那里敢带小孩去见佛呢?因此知道罗侯罗的确是佛的
儿子。

罗侯罗修道十分用功。在佛的诸大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他随时随地都在用功,但没有
人知道他在用功,因他不挂招牌,使大家都知道他在用功修道。他是秘密修道,甚至在厕
所中,也可入定;他随时随地都可入定,故是密行第一。

虽然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但佛不□有一个儿子。佛有三种儿子:

一、真子。真是佛的儿子。我们读佛经时,常见到「文殊师利法王子」。这「法王子」就
是佛真正的儿子,也即是所有的菩萨。

二、内子。一切的罗汉虽已出无明,明白偏空之理,但未得佛之中道之理,故称为佛之内
子。一般中国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也叫内子,这里不是那意思。

三、外子。佛还有许多外子,即一切凡夫;不懂修行,颠颠倒倒的,都是佛的外子。如妙
法莲华经上说我们找不到大慈悲父;都是可怜的穷子。所以我们应当赶快找到慈悲之父,
入佛之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梵波提」,牛□。好像牛吃饱了草,躺在地上,嘴里边嚼边吃。□梵波提为什麽叫这
个名字呢?那是因为在往昔很久很久以前,这位尊者看到一位老比丘没有牙齿,吃东西很
慢,嚼来嚼去,半天才吃一点。他就对老比丘说:「你吃东西时,真像只老牛似的。」就
因为他毁谤比丘如老牛,故他死後,罚五百世都做牛,他才深切体会到做牛的辛苦。最後
他遇到佛,教他修行而成正果。他虽已证罗汉果位,但牛的习气不改,一天到晚仍如牛一
般咀嚼著吃食物。释迦牟尼佛深怕别人再因毁谤他而受果报,故令他到天上去修行。所以
他是受天人供第一。由此看来,我们千万不要讥笑别人,否则即会受到果报,丝毫不爽的
。

在美国是第一次受比丘、比丘尼、沙弥三坛大戒。他们如此修行日中一食,到台湾也没有
改变。他们就好像五块砖,在此火化了一年,到了台湾也没有被水溶化。所以我很欢喜。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西方国家亦是第一次。从来也没有在西方国家受三坛大戒。

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
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宾头卢颇罗堕」,梵语,翻译为「利根」。此尊者到现在仍然未入涅盘,尚在世界上,
所以他是福田第一,为众生作福田。为什麽他没有入灭?因为他犯了一种过错。在佛住世
时,所有的阿罗汉虽然有神通,可是不准随便显神通。有次有位长者竖旗,用□檀香作了
一个钵,放在旗竿的顶端,他说:「那一位能以神通把此钵拿下来,我就把这钵送给他。
」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便用神通把钵拿下来,佛知道後便呵斥他:「因为此□檀钵,你就生
出贪心来,而用神通去取。你如此贪心,不可以入涅盘,应留在世间为众生的福田。」这
位尊者究竟住在世间的那个地方呢?无人知道。可是任何人在作供养时,他就来应供,作
末世的福田,令众生种福。

「迦留陀夷」,亦是梵语,翻译为「黑光」。此尊者生来很黑,可是身上有光,眼睛也放
光,故在晚间走路时,身上和眼睛会放光。有日晚间,大约七、八点钟,他到外边去散步
,偏偏那时就有一位怀孕妇女因为在晚间突然出来,看见他眼睛的两道光和身上的黑光就
恐惧起来,吓得小产。佛知道此情形後,就制定一条戒律:「比丘、沙弥在晚间不可随便
到街上去散步。」故出家人晚间不可跑到街上去逛。

此黑光尊者是佛的侍者,即是佛的护法,他是教化第一,教化人最多。他教化证果的圣人
就有一千多人。

「摩诃劫宾那」,是梵语,翻译为「大房宿」,因为他父母亲祈祷星宿而生此小孩,所以
他叫「大房宿」,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此尊者是善知星宿第一,所有的天文学皆一目了
然。

「薄拘罗」,是梵语,翻译为「善容」,他的相貌生得非常好。此尊者活了一百六十岁,
所以他是寿命第一。他在过去毗婆尸佛时,曾以印度的诃黎哥果(其他地方没有)供养一
位辟支佛(缘觉圣人),故他的寿命有九十一劫那麽长。他又专门持不杀戒,所有的生物
皆不杀,甚至亦不伤害草木。因为持不杀戒,故得到五种不死的果报。此尊者有一种特别
奇怪的境界,本来小孩子一生出来都是哭,但他一生出来是笑,不但笑而且还结双跏趺坐
,嘻嘻哈哈对著他母亲笑。他母亲一看以为他是个妖怪,於是把他放到炉中用火来煮烧,
烧了三、四个钟头,也没有把它烧死。他仍然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他妈妈更相信他
是个妖怪,於是把他放到锅中,用水煮他,几个钟头以後,打开来看,他仍是结跏趺坐,
嘻嘻哈哈的笑。他妈妈一看,这还得了,於是把他丢到大海中,以为会把他淹死。谁知虽
掉在海中,也淹不死他,碰巧此时来了一条大鱼,一张大口便把他吞下去,但没有用牙咬
他,这条大鱼偏偏在此时被渔人打上网,渔人用刀剖开鱼腹,此小孩仍结跏趺坐,嘻嘻哈
哈的笑,没有被刀割死。故五种不死报即是:1、火烧不死。2、水煮不死。3、水淹不死。
4、鱼咬不死。5、刀割不死。为什麽他有此五种不死报?因为他生生世世持不杀生戒,故
得到五种不死报,他是寿命第一。

「阿冕楼驮」,是梵语,翻译为「无贫」。他的因缘也有一个公案。在弗沙佛的时候,世
界正闹饥馑(荒年),人人无饭吃,只吃草根树叶。当时有一位辟支佛去化缘,他是两个
礼拜才化一次缘,化够便吃两个礼拜,如化不到,就两个礼拜不吃东西,这次他下山去化
缘,偏偏无人供养,他就托著空钵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有位穷人(即阿冕楼驮的前身)
正在吃稗子饭「是谷物中最不值钱的米),他看见辟支佛托著空钵要回去,便说:「这位
圣者,您化缘既化不著,您愿不愿意吃我的稗子饭?您若愿意,我便把此饭供养您。」辟
支佛看他如此诚心来供养自己,便接受其供养。吃完了便踊身到虚空现出十八变後,就走
了。这穷人仍继续耕田,不久看见一只兔子跑来跳到他的背肩上,怎样也摆脱不掉。他感
到很害怕,此时无人能帮助他取下兔子。於是他便跑回家去,此兔子已死了,他叫太太把
死兔子拿下来,一拿下来死兔子变成金子。他把兔手剁下来去卖,换了很多钱,手又长出
来。把脚剁下来卖了去换钱,脚又长出来。由此他就感到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在九
十一劫皆是富有。在今天他是白饭王的儿子。白饭王和佛的父亲净饭王是兄弟。他是佛的
堂兄弟。佛一说法时,他就睡觉。有一天佛就呵责他:「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
几千年,不闻佛名字。」他被佛骂了一顿,就发愤七天七夜不睡觉。因为不睡,就把两只
肉眼弄瞎了。以後佛怜愍他,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他一修此三昧,马上就得到天眼通,
看三千大千世界犹如掌上的□摩罗果,故他是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如是」即指前边从长老舍利弗到阿冕楼驮等十六位尊者,还有其
他未举出名字的弟子有很多。诸大弟子,就是佛弟子中的上首。

「并诸菩萨摩诃萨」,不但有很多菩萨,还有很多菩萨中的大菩萨。什麽叫菩萨?菩萨二
字是梵语的略称,具足应是「菩提萨□」,译为觉有情,即令一切有情众生得到觉悟。还
有另一个说法,即是众生中的一位觉悟者。觉就是不迷,迷就是不觉。你要觉了,就是佛
。你要是迷了,就是众生。故一念觉就是一念佛,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觉就是念念
佛,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所以菩萨就是在众生中的有情觉,能自己觉悟,一天比一天觉
悟多一点,不是一天比一天迷多一点,故叫菩萨。都是已经觉悟将要圆满的大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又叫曼殊师利,这是音译的关系。曼殊师利就是梵语,
翻译为妙吉,又叫妙德,这位菩萨在菩萨中是最有智慧。菩萨翻译为觉有情,是众生中一
位觉悟者;众生是迷有情,我们是众生中的一位迷昧者。觉悟者就是觉悟所有一切的境界
,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见到什麽事能觉悟一切的境界,就能出世
间。见到什麽事,就迷惑到境界上,就会堕入沉沦。出世间就是菩萨,堕沉沦就是众生。
众生和菩萨的分别处,就是一个迷,一个觉。故觉者佛也,即众生中的觉悟者。我们也可
说觉者菩萨也。觉悟者就是菩萨,迷者就是众生,这位文殊师利菩萨在出生时,有十种吉
祥事,来表示此菩萨的功德圆满是世界第一。此十种吉祥是:

1、光明满室:当文殊师利菩萨降生时,家中的房子□就放一种光。此种光不是日光、月
光、星光,或灯光。这是表示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般若的光明,也就是表示此菩萨有大
智大慧,能破除一切的黑暗。

2、甘露盈庭: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只天上才有。甘露可以令人饱暖,不吃饭也不饿。一
般人不吃饭就会饿。为什麽会饿?因为没有甘露来滋润,故觉得饿,无精神。甘露可令人
得饱暖,得到清净、清凉。所以饿鬼一得到甘露灌顶,即刻就消除罪业。甘露盈庭表示文
殊师利菩萨以甘露法来灌救众生,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甘露门一开,饿鬼一进来就得到饱
暖。

3、地涌七珍:从地生出七种珍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种为什
麽叫宝?因为稀少。在这世界稀少之物乃为宝贝,多了就不是宝贝。好像土亦是宝贝,人
要是没有土,就不能生存,但人人不觉得稀罕。你若把土送给人,人一定不要而弃之於地
。鸟什麽?因为到处皆有。水亦是宝贝,人无水就不能生存,乃至所有的生物亦不能生存
。故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的人就像水似的,水利益一切万物
而不争。譬如对花,水不会说:「这朵花就是因为我天天灌溉,花才长得这麽好看,若无
我,你能有今天吗?」「处众人之所恶」,在低洼之处,谁也不愿住的地方,水就住在那
儿,「故几於道」,所以得道。本来金木水火土对人类皆有益处,但为什麽人不宝贵它?
因为太多了。好像木头到处都有。金子为什麽珍贵?因为少。好像在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
,那土就值钱,因为那儿无土。你到极乐世界给人一块土,就好像从月球拿石头回来一样
。虽一样的石头,可是从月球拿回来的就稀有了。

为什麽叫七宝?因为少有,人人不易得到,故说是宝贝。文殊师利菩萨有无量的宝藏,故
他出生时,七珍亦随著从地涌出来。涌出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也拿不完。七珍
在什麽地方?在文殊师利菩萨出生的地方。有人说:「那我到那儿去取。」人勿生贪心,
恐怕路费比七宝还贵,故勿打此妄想。

4、神开伏藏:转轮圣王有七宝,其中之一是藏臣宝,是管宝藏的神。地涌七宝,是从地涌
出,这些宝藏是前人所埋藏的,现在守藏臣把它刨开,所以从地涌出,这种宝贝也都可以
得到。

5、鸡生凤子:鸡本生鸡,但现在鸡生凤凰。凤凰是一种吉祥鸟,人看见凤凰一定会得到一
种很吉祥的事。孔子曾言:「凤鸟不知,河不出图,吾亦无复。」这是说:「凤凰鸟也不
来了,也没有河图洛书出现了(河图洛书是伏羲氏划的卦),我也要停止了,不再宣扬道
德了。」

6、猪诞龙豚:鸡生凤子犹不稀奇,「猪诞龙豚」,本来龙生龙,但现在猪生龙,因猪生的
小猪,身上有麟,所以叫龙。

7、马产麒麟:马本来生马,现在马生麒麟。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兽,在中国唐尧时,麒麟、
凤凰很多,人皆可见,以後因众生的业报重,罪业深重,所以这些吉祥的鸟兽,也都不出
现了。在孔子怀麟节上说:「唐虞时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在
唐尧虞舜时,麒麟和凤凰常到世界上游戏,人皆见之。而现在不是唐尧虞舜的时候,麒麟
你来做什麽呢?你来有什麽所求呢?麒麟呀!麒麟呀!我真是为你很忧愁。这是孔子看见
猎人捉了一只麒麟,而这只麒麟是孔子所认识的。因孔子生时有一只麒麟来吐玉书(麟吐
玉书),孔子的母亲就把一根红绳子拴到麒麟的脖子上,孔子见其母所系的红绳子还在麒
麟的脖子上,现在猎人把这只麒麟捉来了,孔子也知道他不久就要死了,所以很伤感的说
了这句话。

8、牛生白泽:牛生一种白色的兽类,白泽是一种稀有的兽,既不像牛、马,又不像驴骡,
所谓四不像,是马样却有牛蹄、牛角,这也是一种祥瑞的兽。

9、仓变金粟:金粟有何用?可以吃吗?谷本来可以做米,现在变成了金子,怎麽吃呢?有
人说:「可以把它卖了去买很多米来吃。」这真是个聪明人,他还问:「谁有贪心?」我
说我也有贪心,贪大家快点成佛。

10、象具六牙:本来象生两牙,但文殊师利菩萨生时,他家的象生了六牙。

以上是文殊师利菩萨出生时的十种吉祥如意之事,代表大智文殊师利十地菩萨的十度波罗
蜜,和其他的菩萨不同。你想认识文殊师利菩萨、见文殊师利菩萨,须先记此十种吉祥的
事,虽然菩萨无分别心,但你知道他多点,则与他近点。为什麽我们要多知道一些每位菩
萨的境界?因为如此,每位菩萨均可取为我们的善知识或兄弟朋友。你们各位将来都是菩
萨的善知识,所以不要看轻自己。

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是梵语,译为无能胜,亦即慈氏。此位菩萨专修慈心三昧,对
任何人都用慈悲心,你骂他,他也对你慈悲;你打他,他也对你慈悲。无论人对他怎样不
好,或是欺骗他、侮辱他,对他发脾气、生无明,他还是以慈悲待之。一切一切都是慈悲
。他不仅对人慈悲,而且还爱护一切众生。他看所有的众生,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样,甚
至比自己的子女更亲。他爱护一切众生无微不至,对众生的爱护和慈悲是无量无边。修慈
心三昧须修忍辱,故他有这麽一首偈颂:「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
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凭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你也没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老拙就是很愚痴的一个老年人,衲就是用针线补过的破衣。「淡饭腹中
饱」,淡饭就是没有油盐,不加香油、酱油、糖、醋等调味料,淡而无味之食物,但能把
肚子填饱。「补破好遮寒」,把破衣补好了,就可用来遮寒。「万事随缘了」,什麽事情
都是随随便便,『事来则映,事去则尽』,也就是到处随缘渡岁月,安份守己过时光。什
麽事情来了就来了,去了就没有了,这叫随缘了。随缘了也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
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静一动,一动一静。「有人骂老拙」,有人骂我这老愚痴的
人。「老拙自说好」,我自己说很好,很好。「有人打老拙」,有人打我这愚痴没有用的
人,你猜怎麽样呢?「老拙自睡倒」,有人打我一下,我躺著就睡著了。你说他是愚痴,
还是怎麽样?一般人被打,则瞪眼竖眉说:「你为什麽打我?」但他不但不瞪眼睛,而且
躺在地上就睡著了,你说这妙不妙?若有人能用此方法,那是不错,真有修行了。「唾在
我面上」,有人吐口痰在你的面上,你则无明火起三千丈:『你为什麽这样侮辱我!』但
弥勒菩萨则「凭它自乾了」,叫它自己乾了,我也不用手擦乾它。「我也省力气」,擦乾
痰虽不费多少力气,但还是要用力,现在我把这力气亦省下来了。「你也没烦恼」,你一
看这个人,我吐痰在他面上,他像没这回事似的。就想:「这种人我不和他一般见识。」
这样你的烦恼也就没有了。「这样波罗蜜」,什麽叫波罗蜜?就是有人打你,你能睡著了
;有人唾在你面上,你能让它自己乾了,这就是波罗蜜,也就是忍辱波罗蜜。假如你连忍
辱波罗蜜都不懂,那你学什麽佛法呢?不要一天到晚学来学去,以为学了很多佛法,境界
一来,却一点都不会用。「便是妙中宝」,这是妙之中妙,宝中之宝。「若知这消息」,
你若知道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还愁什麽道不了呢?你要是用这样的忍辱波罗蜜,
你的道业一定会了的,诸佛菩萨是不会欺骗人的。你若能跟弥勒菩萨学,一定会成就道业
。

「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乾陀诃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不休息」,不休息就
是常精进,常精进也就是不休息。乾陀诃提和常精进这两位菩萨互相赛跑,他往前精进,
他就不休息;一个是不休息,一个是常精进;一个常精进,一个就不休息;两个互相你看
著我,我看著你;你不休息,我就常精进;你常精进,我就不休息。两个人昼夜六时行道
,他给他作护法,他也给他作护法,也好像赛跑似的,你往前跑多一步,我也跑多一步,
谁也不落後,所以常精进也就是不休息,不休息也就是常精进,这两位菩萨在无量劫以来
,就是打同参的,什麽叫打同参?就是两人在一起修行,你用功吗?我比你更用功;你比
我用功,我再加多一点用功,两个人互相竞赛。所以一个叫常精进,一个叫不休息,这两
位菩萨是真正的修道者,一切都是常精进,一切都是不休息。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如是等」是除了前面所讲这几位菩萨外,还有很多的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帝释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也
就是楞严咒中的因陀罗耶,所以懂佛法的人,才知道楞严咒中有诸天,有一切的鬼神王,
有一切的大菩萨。不懂佛法的人,就说佛教中没有诸天,没有二十八宿,没有...,因为
他不懂。楞严咒中二十八宿也有,一切诸天鬼神也都有。无量就是没有数量。天总起来说
,有三十三天,要是分析来讲,每一天□边又有无量的天,也就好像我们这世界,此世界
,他世界,无量诸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诸国土。天也是一样,也有无量诸天。「
大众俱」,很多很多的都聚会在一起。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
陀,今现在说法。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无量诸天、菩萨、声闻、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大家聚在一处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最有智慧的长老,名字叫舍利弗。从这个地方,
什麽地方呢?就是印度的舍卫国□树给孤独园的□桓精舍,从这开始算起,向西方过十万
亿佛的国土,那个地方有一个世界,这世界名叫极乐世界。这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世界,
至极无以复加,快乐到极点,再也没有比这世界更快乐了。这个世界,有位佛,叫阿弥陀
。阿弥陀是梵语,意思是无量光,又可说是无量寿。无量光是光明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
。无量寿是他的生命,经百千万亿大劫,亦不穷尽。这位佛成佛後,也是不休息,做什麽
呢?「今现在说法」,现在给大家说法。他是位有事做之佛,非无事做之佛,佛的工作就
是说法。谁能说法就是佛的工作;不能说法就是魔的工作。若不说法度众生,此生等於白
往还;像白走了一趟一样,什麽也没得到,白费功!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这是佛自己设出问题来问舍利弗,因为舍利弗虽是大智,但亦不知怎麽问才好。就像我曾
问你们:「下雨好不好?」你们也不知怎麽回答,但我可举出一个比喻来,做土匪不喜欢
下雨,因为走路一点也不好走,偷东西就不方便了。还有路上的行人,亦不喜欢下雨,因
雨天路滑且天阴,难看清左右前後。但是种田的人,就很高兴了,花果谷米得到雨水的滋
润,一定会有好收成。所以你们说:「下雨好不好呢?」还有你们说:「讲经说法好不好
?」有的人喜欢听佛法的,就说:「好。」有的人嫉妒佛法,就说:「不好。」

现在佛说阿弥陀经,本来应该由舍利弗来问,但舍利弗不知怎麽问,所以佛自己设问题,
自己回答。我们可以假设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佛先问:「舍利弗,徒土何故名为极乐
?」然後等舍利弗回答,这时大约等了五分钟,舍利弗还是没有话讲,虽然有那麽大的智
慧,可是不知道说什麽好,对佛睁著眼睛,一点话也讲不出来。但是时间是宝贵的,所以
佛也等不了了,便告诉他。佛说: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曰极乐。

为什麽这个国土叫极乐呢?因为「其国众生」,这个国家的众生,都是从莲华化生,也就
是从清净所生,非欲爱所生。清净所生也就是没有男女欲爱的淫欲,所以他们没有众苦。
为什麽我们有众苦?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这种污浊之东西所生出来的,一天到
晚,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一天到晚吃饱饭没事做,第一件事就想这个。故男女年龄
一到,就想结婚,不结婚,就好像有件事没完成似的,这都是因为种子不净,因种子不净
,所以心念亦不净;心念不净,则生种种的苦。现在讲经说法,无论讲多少,都是在讲这
个。佛所说的经典亦是叫你没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就是清净大海众菩萨;有淫欲心,
就是五浊恶世、鬼、众生。所以修道不修道就在这一点。能清净其心,就是功德无量;不
能清净其心,则是罪过无量。罪过乃因心□不清净,由自性之因,成形相之果,造出的罪
过。能自性清净,外面则无恶业之果报。所以你们学佛法,要是不懂真正的道理,则学几
万万个大劫,也不能够成佛。要真明白了

佛法的要点,说来说去,原来就是叫人要自净其意。你开悟,也就是不再有不清净的思想
。为什麽我们有众苦?就是因为我们念虑不清净。为什麽极乐世界无有众苦?就是因为念
虑清净了,故「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没有一切的苦,而受一切的乐,所以才取个名字
叫极乐世界。

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为自己开创、庄严并成就自己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虽说远
在十万亿佛土,但也并非一定在十万亿佛土之远。因它仍不出你我他之一念心,也就是说
极乐世界即在你我他的心中。极乐世界即是自己本来的真心。你得到本来的真心,你就生
在极乐世界;你不明白自己本来的真心,则不会到彼处。极乐世界即在你我他之心中,而
非在心外。极乐世界清净不染,你我现前一念真心,亦是清净不染的。但我们在凡夫的境
界上有所执著,有执著即是染污。如果你能空了执著,即刻就是极乐世界,即刻见到阿弥
陀佛。阿弥陀佛与众生无有分别,故言极乐世界不是那麽的远。

一念回光知道本来是佛,本来是佛就是极乐世界。能把染污心去了,亦即除去你的私欲杂
念,没有妒忌心、障碍心、自私心,及利己心。你要像菩萨利益人,觉悟一切众生。你没
有杂念、妄想了,那不就是极乐世界吗?故不必向外去找。

各位善知识,你们都有大智慧、大聪明。你们都比我更聪明,以後也一定比我更会讲法。
现在只因你们不懂中文,所以我将一些「老生常谈」告诉你们,以後你们可以说得比我更
好。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
名为极乐。

讲过「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後,释迦牟尼佛等著舍利弗请问其中无量无边的道理;但舍利
弗虽然聪明,却仍不明白。因为净土法门太妙了,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他无从请问,
於是佛不再等他,又说:「舍利弗,我再告诉你一些事,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楣...」栏是
横的杆,□是竖的栅。还有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三种宝都是七数。七重栏□是代表戒,
七重罗网是代表定,七重行树是代表慧。此三种即戒定慧,三种都是七数,也即表示七科
。何谓七科?即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分,共计三十七道品。是属表法。

何以将栏□代表戒?戒是止恶防非,即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止住诸恶,众善奉行即是戒
?未受戒前可作种种妄想,但受戒後,即不可再作任何妄想,要作清净之想。万一起妄想
时,应自摩其顶,自云:「我已出家,而非在家人,一定要三业清净。」好像用栏杆栏著
,故以栏□代表戒。如果从栏上跳出去即犯法,因之七重栏□是戒。何以将七重罗网代表
定?定者不出不入之谓。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如真有定力,则不必打坐。
有什麽境界来了,也不为所动。因任何时,其心已不为外境所转,故常在定中。譬如有一
种美食,□後又想再吃,就是没定力,甚或去偷吃,则不单是没有定力,更是犯戒了。你
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一点小事,无所谓的。人做错事即是从小事开始的。所以一点小事也
不能做错。小毛病并不容易改,但改了小毛病,即会有定力。无有不定时,任何境界现前
时,则「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

定即不为境界所转。譬如一个女人见到一个最英俊的男子而不生淫欲心,即有定力。男子
见到一个最美貌的女人不生淫欲心,也是有定力。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眼观形色内无
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即是有定力,七重罗网即表示定。现在你们对弥陀经的意思明白
得更多了吧!

「七重行树」。树都长得很高,代表智慧很高。有智慧即高,没智慧即矮,非身高而是智
慧之高。有智慧即为七重行树,无智慧只如「七重行草」。草会将你的心阻塞住,变愚痴
了,一次次重复讲仍不明白。

「皆是四宝」。四宝是金、银、琉璃、玻璃。极乐世界只有四种宝贝吗?极乐世界的宝贝
是无量无边的,即使是我们这世界从未见过的,它也有。何以单单提出这四种宝贝呢?此
四种宝贝譬如四种德行:涅盘四德,即常乐我净。

一、常□寿命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也将是无量寿。想得长命,应求
生到极乐世界。该处人人都得无量寿。又名常德。

二、乐□极乐世界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三、我□彼土有八大自在我,又叫我德。何谓八大自在我呢?即八种大自由,八种作用,
八种力量,八种神通,八种妙用。

(A)以一身现无量身。假使有百人请你应供,你都可以同时分身至每一家中应供。一身可受
无量供。

(B)以一尘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尘现一刹,一刹现一尘。一国变成一粒微尘那麽小;一
粒微尘变成一个国家那麽大。

(C)大身能轻举远道,以大身腾飞到远处。

(D)能现无量类种种之众生同住一处。我们看山是山,其实山中有诸佛菩萨之宫殿。某一徒
弟说某地有许多人在修道。他能看见,你们却不见。其实山或海中都有诸佛菩萨在说法,
但你们不知道。

(E)诸根互用。眼睛会说话,耳朵会看东西,鼻子会吃东西,或眼睛也会吃东西。何以故?
六根可以互用,每一根都具六种作用。好比证果圣人可以用耳朵与菩萨说话,但你们看不
见。你如相信,也会有这些力量;但因你不信,故不会有这力量。你都不相信此事,怎会
有此种能力呢?

(F)得一切法而无法想,没有所得之想法。犹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也没有智慧,
也没有所得。

(G)一偈甚至一字可说无量劫而未说完。因得自在无碍辩才。横说也是法,竖说也是法;顺
说也是法,逆说也是法;怎麽说都是法。因得八大自在,喜欢说什麽,都会受欢迎。即使
骂人,人们也喜欢听。因他自在,别人听了亦自在。

(H)身遍尘刹。身体遍满尘刹,犹如虚空。虽然没有身体,却遍满尘刹,亦是因自在的道理
。本经後面也讲到「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
到本国...」为何在清早,可以到他方去供养十万亿佛?即因得到八大自在,故极乐世界四
宝庄严,即表示涅盘四德。

四、净□是涅盘四德中最後一德。四宝周匝围绕,是涅盘四德圆满,圆融无碍,故名「极
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
、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
之。

前面经文赞叹极乐世界陆地之微妙殊胜,现在这段则赞叹极乐世界水池之微妙不可思议之
境界。

佛说了「七重栏□,七重罗网,及七重行树...」种种庄严後,本来欲等舍利弗再请问极乐
世界的境界,但大智舍利弗还是不知从何问起,等了几分钟,释迦牟尼佛见这位最聪明的
弟子,仍未能找出问题来发问。於是自己又说下去了:「又舍利弗,极乐世界有七宝池..
.」,娑婆世界也有池,但都是用泥土或木材造的,没有人用金、银、琉璃等七宝造池。即
使富如欧纳西斯可买一岛,但仍未能用七宝造池,与极乐世界实在相差太远。七宝中第一
为金,梵语叫「苏伐刺」,翻作金。「阿路巴」,翻作银。琉璃是梵语,译为青色宝,又
名「不远」,即很近之意。因产地与摩羯提国很近。

玻璃又名「水玉」。

玛瑙亦是梵语,翻为「大见」,是宝物上有一道道像车迹的纹路。赤珠,梵语叫「尸胝诃
目多」。玛瑙,梵语叫「阿湿摩竭婆」。

佛见舍利弗不懂得向佛请法,於是又对他说:「极乐国土内有七宝池,这个池是天然而非
人造,故名七宝池。池内充满八功德水」,此水有八种功德:(1)温凉;即温暖凉爽之义。
若人下了水池後,想其热则热,想其凉则凉,此是不可思议之功德。(2)洁净;人间的水
只有越洗越脏,但是人到七宝池内洗澡,不但不会将水洗脏,只有越洗越洁净柔软,其水
如牛奶似的,又滑又舒服,这亦是种触尘,但这触尘很微妙,再也没有比这更微妙的感觉
了。(3)甘美;此水不用喝,只要用来洗身,身心也会觉得甘甜。当我住在香港观音洞时,
洞内亦有一甘美泉水。一日,有一位弟子在我那儿吃过面後,喝了一点泉水,她很惊奇的
问我:「是不是泉水内加了糖?」我说:「没有。」她又问:「怎会那麽甜?」我说:「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甘露水给你喝。」她听後,就高兴得不得了。她见我的衣袍已破旧不堪
,就为我做了两套新袍,我想这可能是她喝了甘甜水之缘故。(4)轻□;此水不重而轻,非
常柔软。(5)润泽;润即柔润,泽即光泽。脏人可洗成乾净,即使你是黑人,也可变成白人
。故洗完澡,身上有股光气。(6)安和;用此水洗浴後,身心皆安详和气,无一点脾气,没
有无明火,也无烦恼。因安和之缘故,即使有人骂你,也不会发脾气;若人打你,你也觉
得被人打一下,有什麽关系呢?和谁都和平相处,看!这有多好。(7)除□渴;人若用七宝
池的八功德水沐浴,不喝水也不觉得饿,更不需喝牛奶或吃面包,所以极乐世界就那麽妙
!(8)长养诸根;用此水後,能令人的诸根获得清净;盲者可以重获光明,聋子可以恢复听
觉;若鼻子不通气,不知香气,用此水一洗,就通气了,无论什麽样的鼻病,皆可痊愈?
亦可令人开胃口。手脚也可各办其事,而不觉得疲倦,非但如此,还可以增长善根,消除
恶业,你看这功德有多大!我们应赶快修行!早日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内沐浴,然後才能
长养善根。以上乃是八功德水之大意,若要详细说,每一种功德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的。

「充满其中」,八功德水有八种自在的功德、八种快乐的功德,及八种微妙不可思议之功
德。此水把池子都充满了。「池底纯以金沙布地」,七宝池的底纯粹是用金沙铺地。总之
,凡是人到了此七宝池後,无论什麽业障都能消除,故应早日修成极乐世界,以除业障。
什麽是业障?就是心□有所不愿意的事,或心生烦恼,都是业障。无业障,则无烦恼;业
障是助长人之烦恼。

人间以柏油铺路,以为是很好了,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中,却是以金子铺路,乃至与银、
琉璃、玻璃等混合而成,五光十色,整条路都放光明。水池上之琼楼玉宇,亦以金、银、
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为什麽用这些宝贝来庄严呢?又为什麽会有这
麽多的宝贝来庄严道场?此乃阿弥陀佛之万德所成就的,即其功德圆满了,故用七宝而严
饰之。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这个池有一百个大海那麽大,其中莲华大如车轮,但非人间之车轮,乃大如转轮圣王之车
轮。其车轮有一由旬之大(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此池中之莲
华有八十里大。若非大莲华,则不能与如巨海之池相衬。我现在以一首偈颂来赞佛:「大
圣主阿弥陀,端严微妙更无过,七珍池华四色涌金波。」

世上没有比阿弥陀佛之相更好、更微妙端严。七珍池即七宝池,水内华四色,其波浪如金
色。「微」者,言其水非常柔软香洁,看似有水,但用手一摸,却似无水似的,很微细的
,但手还湿著,故言「微」。「妙」是妙不可言。其水不但微妙,且香气洋溢,能令人闻
後,发菩提心,决心修行。但是我们闻了世间的香味,就跟著跑了,为其所转。如人爱擦
香水,一般人都著到香尘上了,此即染污,这是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界。但是到了极乐世
界的人,只有发菩提心,而不会有染污之心。故修道人心须看破五尘之境。第一勿执著於
色相,因为最美貌的人,也只不过是一层皮,□面不是脓,就是血,故不要迷於美貌的色
相上。如楞严经上,摩登伽女最爱阿难,最放不下他,故佛问她:「□爱阿难什麽?」摩
登伽女说:「我爱他的眼睛。」佛说:「那我把他的眼睛挖下给□好了!」摩登伽女说:
「啊!那怎麽行?挖出来的眼睛还有用处吗?」佛说:「既然没有用处,那□还爱他干什
麽?」佛为她如此一说,她当下即破其色执,而证四果。故人勿执著於色相,但另一方面
也不离色相而修行,这要借假修真。

我们也不要为声尘所迷,不要执著美妙音乐而沈迷。刚才我为你们唱的赞佛偈颂,并非唱
歌,而是在说法。

人也不要执著於香尘上;当我在香港时,有许多人欢喜到我身边,说我身上有股香气,我
觉得真是讨厌,以後我弄点臭东西在身上,谁也不再来了,他们就是著住到香尘上了。其
实一切唯心造。有定力的人,香不知香、臭不知臭、美不知美、丑不知丑、好听不好听,
也不起执著分别,此即修行之功夫。会用功夫的人,别人对你好不好,都是一样,不会为
六尘境界所转。有定力的人,则不会随著舌头意思,去□味道的好坏。然而并非叫你如木
头似的,不知味道的好坏,而是叫你在吃东西时,不要起分别心,好不好都照样吃。如是
乃至触觉,也要看破放下。极乐世界上有四种莲华:青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及黄莲华
。这四种莲华有四种光明。此四种光明表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种种法门。所以
现在我们听了阿弥陀经,念了阿弥陀经後,就应该修定力。你若有定力,现在就是极乐世
界。若无定力,即使身在极乐世界,也会跑到极苦世界。有定力的人,虽身在极苦世界,
也能转为极乐世界。人若能除去烦恼,一切都没有问题(Everything's OK.,No Problem
),这不是极乐世界是什麽?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
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在其佛国内,常有天人作天乐,
以黄金为地,於昼夜六时(初日、中日、後日,及初夜、中夜、後夜。昼三时、夜三时,
共为六时),皆从天降下曼陀罗华雨。」曼陀华,是梵语,译为「思意华」,你想怎样就
怎样,恰到好处,又叫大白华。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早晨太阳刚升起),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但是所花费的时间只需一小时,约是一顿饭的时间。为什麽这些众生能在这麽短的时间
遍游十万亿诸佛国土呢?就因为他们证得八大自在我,遂心如意,得到如意通,任运来往
其所欲往之处。故我们拜佛时,要观想我们的身体也是遍满於十方无量诸佛国土,在诸佛
前向佛顶礼。你能观想法界,身体就是法界了。故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
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还到本国」,本国即是极乐世界。「饭食经行」,用过饭即去
经行;经行即是走,饭後散步之意。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
、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佛本欲等舍利弗发问,但舍利弗还是未能发出问题,故佛又再为他及大众多说一点:「舍
利弗,极乐国土,常有种种奇妙杂色的小鸟,又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
共命之鸟...」它们的颜色特别好看,花花绿绿,或是杂色彩鸟,如世上之凤凰等。鹦鹉会
说人语,若人教它说中国话,它就说中国话;教其讲英语,它也会说英语,见人来时,会
说:「客人来了!」或说:「Hello! How are you!」所以若人能教其念佛名号,它们也
能凭其念佛之功德,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舍利即□鹭,它的眼睛很美丽。迦陵频伽是梵语,译为好声鸟,或好音鸟。因它未孵出前
,在蛋□所叫的声音比一切小鸟的叫声都好听,所以叫好音鸟。共命之鸟,乃两头一身,
你有没有见过?它们得此果报,是因为前生为人之时,淫心太重,夫妇之间太过恩爱,一
天到晚爱行淫欲,淫心不断,故堕落而成两头一身之鸟类。识心有两个,但是所受的果报
却相同,即所谓「识别同报,共命之鸟」。所以入不要有太大的淫欲心,否则将会堕落为
共命之鸟。有入却说:「我喜欢做这种鸟类!」你不要以为做小鸟是很好玩的事。须知此
等飞禽之类,当鸟身的寿命结束後,就会堕入地狱受苦。不要以为它们很自由,想飞就飞
,想落就落,将来可怕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有智慧的人,不做愚痴事,就不会堕落;无
智慧的人,才会造业而堕落。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这六种鸟於昼夜六时,皆出和雅音,互相唱和,发
出美妙之音乐。其实这些鸟类是阿弥陀佛之功德所化现,助佛说法,使法音宣流。因为在
西方极乐世界中,是无有众苦,没有畜生、饿鬼、地狱等三恶道之果报。

「其音演畅」,演者表演,畅者畅快通达。即是任何人听了,都很快乐,从内心而发出来
的喜悦。它们所演畅的法音是代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信根、进根
,念根、定根及慧根。五根表示菩提芽,可以使菩提心增长;增长後,就有一种力量,故
名五力。五力: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及慧力。

七菩提分:(1)择法菩提分,又称择法觉分。(2)精进菩提分,又称精进觉分。(3)喜
菩提分,又称喜觉分。(4)除菩提分,除粗惑。(5)舍菩提分,舍去细惑。(6)定菩提
分。(7)念菩提分。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
处,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後修八正道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由迷而悟,由未觉而
觉,故独得觉名。七菩提分很重要,佛教徒都应记得。

八圣道分,即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
6)正精进。(7)正念。(8)正定。正见并非看见的见,而是心理见解之见。什麽是正确
的见解?即是用无漏之行为,来观察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此即非礼勿视,不正当的不可
看,因为不正即邪见。譬如比丘看见不正当的人,就不应看,所以比丘们都不去看电影、
不歌舞倡伎,亦不故往观听。如果欢喜看,就不是有正见,甚至心□有此想法,亦为不正
见。但是若有不正当的事在眼前,也不去想它是不正,而认为它是正的,这也是正见。

正思惟。思惟是在□边,人所不能看的,你自己要用无漏的智慧。我为你们讲了多少次无
漏,但是越讲,你们越漏,即使有一点智慧水也漏光了。智慧水漏了,故有无明火。我给
你们所讲的法,是天地间再也没那麽妙的法了。若再不注意,不好好听,即使是释迦牟尼
佛再世,也救不了你们。无漏即是没有邪知邪见。没有淫欲心,即是无漏。有淫欲心,即
是有漏。正思惟即是无漏,邪思惟即是有漏。思惟是属於心,亦是意。意念之内,不起任
何不正确之念,即是正思惟。正语,即是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一点淫乱之意在内,所说的
都是正经话。若人对你说不正经的话,你亦当它是正经的,而不是不正经的,此即是正,
是口业清净。世上什麽人都有,若谁有不正当之语言,不用批评说他不正当,只要不去接
近就好了。但是另一方面,你不要把它当成是不正当的话,那麽,不正当的也会变成正当
的。正思惟即意清净,而正语是口业清净。

正业是身业清净。以无漏智来除去本身之邪业。何谓邪业?亦即是淫欲之念。一般人假借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胡作非为,此即邪业。无漏智即是没有不正当的智慧。有的人
只有「邪慧」,叫他做正经事不怎麽聪明,但若做起坏事(如行淫等事),却比谁都聪明
,此即为邪业。正业即是身业。

正命。正命是与邪命相对的。何谓邪命?(一)标异现奇。此等人喜欢表现得与他人不同
:「看我这与众不同的样子!」如香港有一中国法师,故意身穿小乘衣。台湾也有此种人
,其目的只是想引人注意而供养他。一些「瞎眼」的盲从者见他们穿得古古怪怪,就以为
是宝贝了,而去供养。

(二)自说功德。此等人自我宣扬自己的功德,又说某某安老院是他造的,或说他出了多
少钱开办学校,造就多少弟子,又造多少庙宇,供养几百个和尚□总而言之,是自扬己德
。其实愚痴的人才会相信他,有智慧的人即使闭上眼睛,听他说话,也能分辨出他是在说
假话。

(三)占卜吉凶。给人爻卦,为人算命,这些行业不只是在家人,出家人也在做。他们会
对无知者说:「你要拿出一百万给我做好事,否则明天就会死!」对方一听一百万可以买
回一条命不算多,於是就上当了。但是他却不知道他即使不出钱,也不一定会死。或言:
「明天你会有最吉祥之事降临,但你今日必须先出五十两金子做功德,那麽明天你就必能
得五百两金子!」对方一想:「一两可以赚十两,还不错。」於是就被骗了。结果第二天
,不但没得金子,连爻卦者也不见了,还以为遇到神仙了。

(四)高声现威。有些法师喜欢无缘无故高声叫喊,令人畏敬,他人还以为这法师声音宏
亮而恭敬他。此即是邪命。若讲法时,空间大而人多,可以大声讲经,但是若有麦克风,
则不需放出那麽大的声量。平时说话实不需大声叫喊,高声现威的人还不知这是五邪命之
一。

(五)自说供养,以动他人。譬如:「你知道吗?我到某某居士家里,吃了最好的斋,他
又用白木耳,又用冬菇等等做给我吃,真是好吃。」到居士家里去念这个咒,说别人给他
吃好东西。这一念咒,这个居士受不了了,觉得自己也应该供养些好东西,甚至没钱去借
来买点斋菜回来供养法师,却不知此法师已犯了五邪命了。

精进,有正精进、邪精进。什麽叫正精进?好像我们现在拜佛、念佛,一天到晚也不休息
,这叫正精进。你要是到旁的地方去讲□话,越讲越有力量,七扯八拉的,这叫邪精进,
是无所用处,这种地方精进又有什麽用?故八正道怎麽解释皆有道理,只要你会讲便可以
。什麽叫正精进?正精进就是做有益的事。什麽叫邪精进?即是做无利益的事。譬如对佛
法要用功,但你一讲起□话,你比谁还精进,这叫邪精进。好像你们听经,无论如何忙也
要来听经,来护持法会,这叫正精进。本来你没事,但你也不来听经,这叫不精进。好像
我们这儿有几位居士看电影则很精进,宁可去大街小巷逛,而不来听经,有法会,而不来
护持,这都是不精进。正精进是无论何处有法会均去拥护,护持道场。若对打牌、赌钱等
有兴趣,则是邪精进。

正定。正定即是三昧,又称正受。正定是以无漏的智慧来修定,此种定是一切邪的境界摇
动不了的。我给你们讲的经,你们能记得一句,则不论到什麽地方用都用不完的。但是你
们一句也不记得,都忘了,故境界一来,就被境界转,跟著境界跑,这是没有正定。你说
:「我知道我没有正定。」既知没有,为何不用正定呢?好像有几个人,我一讲什麽就:
「I know, I know。」既然知道了,怎又犯错呢?

正念。正念是念无漏的智慧,不要再有漏。不要有漏,就是不要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就
是正念;有淫欲心就是邪念。有人说:「他对我有淫欲心,我一看他眼睛就知道了。」你
要是没有淫欲心,怎会去看他的眼睛?你又是存著什麽心?自己若无淫欲心,怎会知道人
家有呢?你若没有,则清清净净,洁白无染,自己一点这方面的思想都没有,怎会知道对
方对你有淫欲心呢?你根本就没断淫欲心,没断淫欲心就是邪念,非正念。

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
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如是等法」,是指前面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是二十五道品,还
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为三十七道品,又叫七科。「其土众生」,极乐世界的
众生,听见前边众鸟所演说的音声之後,完全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念著三宝。不要说
这些鸟是从三恶道生出来的。「所以者何?」是何缘故呢?因为极乐世界这个国土,没有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但怎会有众鸟呢?佛说:「舍利弗,我告诉你,极乐世界连
三恶道之名都没有,何况实实在在有这三恶道呢?都没有的。这所有的鸟,都是阿弥陀佛
的愿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都是帮助宣说法音的,故用神通变化出众鸟,
并非由三恶道生出来的。」不像我们这国土,畜生是由畜生道变化来的。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
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佛说:「舍利弗啊!我告诉你一点极乐世界的情形。」「彼佛国土,微风吹动」,微风是
很慢的风,风不大,小小的,吹到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上。「出微妙音」,宝罗网上都有
铃铛,风一吹就响了,这响声亦是帮助念佛、念法、念僧的,「譬如百种千乐,同时俱作
」,这种声音好像百千万种音乐一起奏出。「闻是音者」,听见这种音乐的人,不是听完
了生出一种不乾净的思想,而是听完後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心念著「南无阿
弥陀佛、南无阿弥陀法、南无阿弥陀僧」。有人会说:「『南无阿弥陀佛』是有的,怎又
有个『南无阿弥陀法』呢?」因为是阿弥陀佛说的法啊!又是阿弥陀佛所教化出来的僧,
怎不可说是「南无阿弥陀僧」呢?所以勿少见多怪!我讲的是新发明,也是一个老艺术。
也好像我对你们讲「涅盘」似的,「涅盘」,「涅」者不生,「盘」者不灭;不生淫欲心
,不灭智慧。故佛到涅盘的境界,就是没有淫欲心了,他清净无染,没有男女的想法,自
性常生智慧,故不灭。「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啊!极乐国土成
就像这样的种种功德和庄严。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故名阿弥陀。舍利
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
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佛又称一声.「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是特别爱护:「这个大徒弟真是不错,智慧
是有一点,但是不晓得问,让我告诉他吧!」「於汝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你认为怎
麽样呢?「彼佛何故号阿弥陀?」本来这是应该舍利弗问的,可是他不晓得问,像入定似
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来帮他问,代他答:「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阿弥陀译为无量光
,故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照十方国土,都不能遮障其光明。「是故
号为阿弥陀」,所以叫阿弥陀佛。「又舍利弗」,又有一个意思。「彼佛寿命及其人民,
无量无边阿僧□劫」,阿弥陀佛跟他的人民的寿命,有无量无边阿僧□劫那麽多。「阿僧
□」是梵语,译为无量数。「故名阿弥陀」,所以又叫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
今十劫」,从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有十个大劫的寿命,将来的寿命亦是无量无边的。「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很多的声闻徒弟。「皆阿
罗汉」,他们都证到无漏的阿罗汉果,都是没有淫欲心的。「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不是
可用算数算出其数量的。「诸菩萨众亦复如是」,声闻数是那样多,菩萨数和声闻数也是
一样,不是算数所能算出来的。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说。舍利弗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
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国家所成就的功德如上面所说的这麽多。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阿□跋致是梵语,译为不退转。有
三种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是不退到二乘,也不由二乘退到凡夫上。
念不退,是一天天增加修行的念头。行不退即是修行一天比一天精进,总不会觉得修行这
麽多天,该休息一下,休息即是退。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在佛果上不退转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中有许多众生一生可补处佛位,可以成佛了。一生到莲华里
,即可成佛了。「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这个数目有说不出来那麽多,不是算
数譬喻所能知道的。「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说」,只可说是有无量无边,无量数的阿僧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舍利弗,一切众生听见我释迦牟尼佛所
说的道理,都应该发愿,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
是什麽原因?什麽道理呢?因为可以与上面所说的声闻、菩萨等众生,那些诸上善人聚会
在一起。「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啊!讲是这麽讲,可是没
有善根,没有福德的人,是没有法子生到极乐世界去的。这要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生
生世世修行诸波罗蜜门,才能生到极乐世界去,不然是没有机会遇到这种妙法的,故言「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
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
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舍利弗
!若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子或女人,听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执」,如手抓紧东西不放,
意即念阿弥陀佛的名字不松弛懈怠,「若一日」,「若」可改成「苦」字,「苦一日、苦
二日、苦三日...」很辛苦的,因为从早上七点钟到晚上九点钟,苦了七日,到了一心不
乱的程度上。「其人临命终时」,这个人等到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阿弥陀佛就想起你了。「啊!娑婆世界这个众生,念我的名字,念了七天,受过七天的
苦,我答应他要接他来极乐世界,现在时候到了,赶快去把他接来!」於是乎带著观世音
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到这□来,一伸手就把你托到极乐世界去,你想往後
退,都不可以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时这人的心
不生颠倒想,不会说:「我不要去,那里没什麽意思。」他不会拒绝阿弥陀佛的邀请,即
刻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国土去。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佛继续说:舍利弗!我见有这种好处,这些利益,故
告诉你。「若有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假设娑婆世界,有众生听见我这样讲
,应当发愿,一定要生到极乐世界。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佛、须弥相佛、大须
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畏舌相,遍覆三千大千
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好像我现在赞叹阿弥陀佛不可
思议的功德,这麽多利益之事,不但我独自赞叹,「东方亦有阿(音同触ㄔㄨ□)□佛」
,即消灾延寿药师佛,即不动佛,亦即东方金刚部阿(音同触ㄔㄨ□)□佛,翻为不动法
身常住。不但法身不动,且又是常住。言佛智不动,可动众生本具智性。

「须弥相佛」,佛相微妙如须弥山。须弥翻「妙高」,是海中大山,四宝所成。光明映彻
曰妙,迥出众山曰高。

「大须弥佛」,上表佛相,此表佛德,妙高为众山主,以比佛德第一。

「须弥光佛」,光表佛智,显佛智普遍故。

「妙音佛」,四辩八音具足。

「如是等□河沙数诸佛」,以前面这几位佛代表,详细说则有□河沙那样多的佛。是诸佛
等,「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此大舌,怎麽说话?所谓遍覆三
千大千世界,即佛法流通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
可思议功德」,佛都说真实之言,你们这些众生,应当称赞及信受此不可思议之功德,及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阿弥陀经,亦如妙法莲华经,如有众生诵持此经,一切诸佛都
会保护他,临命终时,诸佛会接引他去极乐世界。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
□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
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东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後,如今又说南方诸佛。佛说:舍利弗!南方世界
亦有许许多多佛,以其广长舌相说法。是那些佛呢?他们是日月灯佛(一切智为月,道种
智为日,一切种智为灯),名闻光佛(名称普闻於法界故)。大□肩佛,此佛之两肩发光
(□表大慧,肩荷众生)。须弥灯佛,即妙高灯佛,身光无量,如须弥山。及无量精进佛
,此佛昼夜六时常精进。(工夫不杂曰精,不退曰进,无量劫工夫行道,成佛,化无量众
生不息故。)尚有如□河沙数之诸佛,在南方各国,出广长舌相,说佛法遍覆三千大千世
界,向一切众生说真实至诚不虚之言,说:「汝等众生,在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
国土;无量数国土,均应生真正的信心、愿心,及行心这三种心,称扬赞叹此经不可思议
之功德,这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如你们能信受、赞叹及持诵此经,一切诸
佛也将保护你们。故要特别发心来称赞,赞叹阿弥陀佛及阿弥陀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
佛,如是等□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
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东方、南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之後,又说西方世界中有无量寿佛,也即是
阿弥陀佛。可是同名之佛很多,无量寿佛可能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也可能
是另一位佛。所以不要执著一定是,或一定不是阿弥陀佛。是又怎样?不是又怎样?不要
执著。事实上没有一个是,也没有一个不是。佛法即是如此妙。是与不是皆是你的分别心
。在诸佛的分上只有一个,没有彼此分别。无分别,但各有各的法相庄严;虽各佛有各自
庄严之相,但互不相碍。不像我们人似的:「啊!你对我这样坏!」佛没有这样,他是「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证到无我的境界上,是不是都一样。你看妙不妙!人要成佛
,就是要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妄想心,没有一丝欲望心,那真是妙到极点。所以你不要执
著。如真正能认识阿弥陀佛和无量寿佛,你就不会去分别,不在这种地方用功夫了。无量
相佛,是有无量相者(佛有八万四千微尘相好,但随机现)。无量幢佛,是有无量无数的
幢□挂在上面维护著(幢是高显义,摧邪辅正义,又内空外圆,表佛性空而光圆满)。大
光佛,此佛光明遍照各处。大明佛。(光是体,明是用,有光则明照十方,二佛同显智慧
高大故)。宝相佛,其功德智宝,光相圆满。

净光佛,其清净光明,普照众生。如我们细说,则有□河沙数那麽多的佛。西方有许许多
多佛,各出广长舌相。我们人的舌,无法覆盖一室;但佛之广长舌相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何以故?对佛而言,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念;一念即三千大千世界。虽是三千大千世界也
不超过一念;虽是一念亦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不要执著佛真有如此大舌,广长舌是指法
到何处,佛之舌相即至何处。我们亦可出广长舌,如我们能到处说佛法,使佛法到处流通
,则亦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听佛法时,不要执著。虽然佛舌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连
一粒微尘大的舌都没有,其实根本什麽都没有。难道佛在打妄语吗?佛要是不打妄语,你
怎会信他呢?从众生的观点而言,似是谎言;但从佛之观点而言,是说真实语,非妄语。
众生看它似妄语,而佛看它是真实的。同样的话,佛说出来是真话,众生说它即是妄语。
此点不容易讲明白,如你要明白此道理,要不怕受苦受难,努力苦干!不要以为听了两天
半的佛法,就什麽都懂,经也不念,佛也不念。不要自以为参禅,而什麽也没做,却说:
「我明白佛的意思,其实没什麽。我已学了五年,也不过如此。所以我现在都不学,任何
问题都没有了。」你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修福慧修了三大阿僧□劫;作种种布施来修福及学
习种种佛法来修慧。他修持相好,修了一百大劫才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为何我们连
一相、一好也无?为何别人看见你就说:「他很丑。离他远些。他不是好人,一见到他就
发脾气。」为什麽?就因没有修行,故没有德行,所以人人都不愿意看到他

佛舌遍覆整个宇宙而说真话,佛不欺谎人。不要以凡心测圣智,以凡人的心去猜测圣人的
心。我曾一再告诉你们:「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不知等觉菩萨的境界
。初果阿罗汉不知二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不知三果阿罗汉。初果阿罗汉以为自己做对的
事,从二果阿罗汉观点看来是错了。二果阿罗汉以为他们是对的,三果阿罗汉看他们还是
有一点偏差。」我是你们的师父,你们不明白我的境界。假如你们知道了,就不需要师父
了。所以要用脑筋研究一下我所说的,不要埋怨说:「他讲得太多了!」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河沙数诸
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
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不但东方、南方,及西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北方也有许多佛赞叹阿弥陀佛。北方有大□
肩佛,两肩放光之大佛。最胜音佛,此佛最殊胜之音声可遍闻於三千大千世界。你说:「
我何以没听见?」那是因为你未在彼三千大千世界。你在此三千大千世界,并非相同之世
界。难沮佛,沮即破坏,言此佛之法及功德,无人可破坏。日生佛(日为众阳之精,主长
万物,佛为众生之师,令他生智)。网朋佛(宝珠网,光明珠珠相映,表佛身光明映彻无
量故)。如是等□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这妙不可思议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故诸佛均护念此经。因此经为诸佛所护念,故此经之
功德不可思议。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河
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
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说过东、南、西、北四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後,再告诉舍利弗说:「在下方世界有师子
佛,此佛说法如师子吼。名闻佛,佛名在三世中到处卓著。名光佛,此佛不但名遍三千大
千世界,光亦照遍三世。达摩佛即法佛。法幢佛,法为宝幢之佛。持法佛,专门持法普度
之佛,也可说你们现在专门念诵、修持阿弥陀经者,将来就会成为持法佛。亦可说此时你
们念此经,即是持法佛「各於其国..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节与前数节相同,不再赘述
」。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
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
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
佛所护念经。

佛再告诉舍利弗:「在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此佛声音清净而嘹亮。宿王佛,此佛在过去世
立下大而有力之愿。香上佛(戒香清净,得无上妙谛),你一燃香,此佛即来。香光佛(
戒香清净,即发慧光),向佛上香,此佛即放光。南方世界曾有位大□肩佛,这里是另一
位大□肩佛。此佛两肩之光是表示权实两种智。杂色宝华严身佛,此佛以万行之因花庄严
无上果德。娑罗树王佛,娑罗树即菩提树。娑罗译为坚固、王、自在义。无水可渗入此树
身,譬喻佛之法身,无物可毁之。宝华德佛(宝华,清净而明,表佛功德圆净)。见一切
义佛(五眼圆见,法义无穷)。如须弥山佛(山极高大,佛极普遍)。如是等□河沙数诸
佛,各於其国...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节亦如前,故不再重复讲述。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
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赞叹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後,又问舍利弗:「依你的意思,此经
为何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舍利弗睁眼看著,答不出来。佛等了约五分钟後,然後
继续说下去:「我告诉你,舍利弗,假如有持五戒、修十善的善男子或女人能修持、念诵
阿弥陀经,及不忘其上所说诸佛之名者,则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也都为一切诸佛所护念。
不单是六方诸佛,而是为十方诸佛所护持。他即可得住、念、行三不退,转於无上正等正
觉。所以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你们都当信受我的话,及诸佛所说的话。」你们
看佛是如何的慈悲啊!我们都应感激涕零,当佛说:「你们这般众生,不论大人、小孩,
你们所有的人都应当相信及接受我告诉你们的话。」

你们也应该信受我现在解释给你们听的,不应生疑惑,不要说:「我不知道这位中国法师
的道理对否?」你们应当相信我所说的。你们不单应当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也应相信
诸佛赞叹。此经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所护念。也应相信我现在说此经之道理
,是真实不虚的,非欺言。所以你们皆应发愿生於极乐国土中。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
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
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舍利弗,说:「假使有人,『已发愿』,已於过去发了愿;『今发
愿』,现在发了愿;『当发愿』,未来的众生应该发愿。而已发愿者,已於过去生极乐世
界;今发愿者,现在已生极乐世界;将来发愿者,将来则会生极乐世界。」但发愿先要有
信心。「信、愿、行」,乃是修净土法门的三资粮。第一要信有极乐世界,第二要信有阿
弥陀佛,第三要信我和阿弥陀佛一定有大因缘,我一定可生到极乐世界去。有了这三种信
心,然後可以发愿生极乐世界,所以说愿生西方净土中。发愿生到西方净土中,不是有人
勉强叫我去,或牵著我去。虽然,阿弥陀佛会来接我去,但是还是要我自己去,因此要发
愿去见阿弥陀佛;愿生到极乐世界,华开见佛;愿去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若能发如上的
愿,一定会生极乐世界的。

然後就要行,什麽是行?就是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救头然,如
有人要割我的头,偷我的头似的。就像六祖大师,虽然圆寂了,但还知有人要来偷他的头
,所以吩咐徒弟保护他的头,他的徒弟依他的吩咐,用铁□把头包上,来偷头的人,砍也
砍不断,这就是保护头了。六祖大师圆寂之後,尚要保护他的头,何况我们凡夫还没有圆
寂,岂能不如此急切的保护自己的头呢?所以说行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实行。「信、愿、
行」,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旅费,资粮也就是旅费,也就是现在的旅行支票,到极乐世界
就是旅行似的,但首先要有支票。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想要往生阿弥陀
佛国土的人,都可以得到三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与行不退,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於彼国土」,於极乐世界。「若已生」,过去已发愿,已生到极乐世界;「若今生」,
现在发愿,现在已生极乐世界;「若当生」,未来发愿,也一定会生极乐世界。「是故舍
利弗」,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若
有信者,应当发愿」,假如有这种人,信我所说的话,应当发愿。这是决定词,一点也不
马虎。你一定要发愿,发愿则可「生彼国土」,生到极乐世界去。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
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
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
知我於五浊恶世,行土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
难。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
而去。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舍利弗,说:「我再告诉你一点好消息,『如我今者』,好像我现
在称赞这部经不可思议的功德,六方诸佛也称赞这部经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且不是单单我
称赞诸佛,诸佛也称赞我不可思议的功德,他们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他真是了不起,他真是太难得了,能作人所作不到的事,世上希有之难事,他都能
作到。听过经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的意思,「释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能
仁就是教化一切众生,寂默就是回光返照修一种定。能仁是动,寂默是静,常动常静,动
静不二,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位佛是既随缘而又不变,既不变而又随缘,他是无
为而无不为,无作而无不作。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不可思议的,有什麽不可思议的地方呢?
他「能於娑婆国土」,娑婆是梵语,翻为堪忍,堪能忍受什麽呢?堪能忍受这种痛苦。因
为娑婆世界只有苦而没有乐,但是此世界的众生忍耐性很大,能忍耐这种苦,在苦的境界
上亦不知苦,所以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娑婆世界有五种浊恶,那是最坏的,为什
麽我们不能成佛呢?就是因为这五浊恶世把我们陷住了,这五浊就像淤泥一样,我们拔出
一条腿来,另一条腿又陷进去,简直没有法子拔出腿来离开五浊恶世。但是释迦牟尼佛最
有本事,最有神通,他能叫你在五浊恶世一跃而出。因一跳就跳出,所以说「一刹那中离
五浊」,在一刹那中,就离开五浊恶世,而「屈伸臂顷到莲池」,壮士(会武术的武人)
的胳臂这麽一伸,就叫屈伸臂顷,所以说释迦牟尼佛的本领最大。

什麽叫五浊呢?(一)劫浊:是时间污浊,时间的污浊是什麽造成的呢?它以其它的四浊
一天比一天增加,一天比一天厉害,以其他四浊增而又增作为它的本体,要有见浊、烦恼
浊、众生浊、命浊,这四种浊来帮助它,才能变成一个劫浊。所以以四浊增加作为它的本
体,炽然不停作为它的相,如火越燃越旺之相,作为它的相。

(二)见浊:见浊是以五利使作为它的本体。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及戒
禁取见。以错知六觉作为它的相,本来是真道理,但它想偏了,成为邪知邪见,这叫错知
六觉。

(三)烦恼浊:以五钝使作为它的本体,五钝使就是贪、□、痴、慢、疑,以烦恼逼迫作
它的相。

(四)众生浊:此以三缘和合作为它的体,三缘即父缘、母缘和自己的业缘。以轮回不息
作它的相,有三缘和合,然後轮回不息,头出头没,今生姓张,来生姓李;或今生是比丘
尼,来生又做比丘,然後再来生又是比丘尼,然後比丘尼又转比丘,你说多妙!如此转来
转去,轮回不息。

(五)命浊:命是暖息识,又有说是寿暖识为它的体,以摧灭年寿为它的相,由少而壮,
由壮而老,由老而死,这是命□的相。

以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而释迦牟尼佛能於五浊恶世中,「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你看
!释迦牟尼佛自己都知道,说这种法是很少有人能相信的。「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
应该知道,「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
法,是为甚难。」我在五浊恶世中,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说这种最难相信的佛法
,是很难很难的。释迦牟尼佛这麽说,但我(上人自称)却说很容易,为什麽?只要念一
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非常容易,既不费钱,又不费力、费时间,故说这是很容易的
一个法门。

「佛说此经已」,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部阿弥陀经,大智「舍利弗及诸比丘」,与「与一
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这阿修罗包括其他天龙八部,「等」,以及其他天龙八部...紧那
罗、乾闼婆、迦楼罗之类的。「闻佛所说」,听到佛所说的「欢喜信受,作礼而去。」他
们全都非常欢喜,向佛叩头顶礼,谢谢佛说这部经来救度众生。你们看!当初这些阿罗汉
,都要向佛叩头顶礼谢法。你们现在能闻此法,都是往昔有大善根,与阿弥陀佛有大因缘
,才能听到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解

每部经有别名及通名。别名,是一个特别独有的名字。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何谓别
名?如「佛说阿弥陀」即是,这是独有的,只有这一部经称此名,其他经则无。「经」字
则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经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於诸经,「别」是别於此经。

不要看轻这部经,它是丛林里晚课时必诵的经,尤其这部经是佛说的。

有五种人可以说经,但其中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则须经佛印证後,方能称为经,否则不能
称为经。这五种人是:(一)佛。(二)佛的弟子。(三)天上的人。(四)一切之天人
。(五)化人,化者变化的人。

此部经是佛金口所讲、不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的经典,则是请问而说的。唯独弥陀经是佛
不问自说的。为什麽呢?因为此经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一切菩萨也
不明白,故无人请问净土法门的因缘,但此法应该说,故佛看机缘成熟便说此经。这部经
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这部经为什麽重要呢?佛法将灭时,最先灭的是楞严经,因为一切魔王最怕楞严咒,而楞
严经是为楞严咒而说的。楞严经灭後,接著其他经典亦相继消灭了。那时虽有纸,但纸上
没有字。最後只剩阿弥陀经,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会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後阿弥陀经
亦灭了,只剩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多待一百年,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
很多人,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以後六字洪名中,「南无」两字又没有了,就剩「阿弥陀佛
」,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没有了。故此部经是最後才灭的,故非常重要。

何谓佛?佛是大觉者,所有一切都觉悟了,丝毫的迷惑也没有。

佛是业尽情空,业障没有了,情感也空了。凡夫则是业重情迷,尽著到情爱上,这就是众
生。佛有三觉,所以又叫大觉者。三觉是1、本觉□根本他就是觉者。2、始觉□才开始觉
悟。3、究竟觉□就是觉到极点,这是三觉。三觉又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我们凡夫是不觉,一天到晚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愚痴的不得了。总以为自己好像赌钱似的
可以赢,但却输了。为什麽这样颠倒呢?因为迷,明明知道错的事,却要去做,这就是迷
。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麽办呢?就要觉。佛也是众生□面的一份子,也是众生之一,
但他不迷。自己觉悟了,这叫自觉。自觉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二
乘人是自了汉,自觉而不觉他,所以叫声闻乘。觉他就是菩萨,菩萨不是为自己,不像二
乘人是自了汉,自己觉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觉悟。菩萨发心就不同,菩萨发心
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须众生来利益自己,这是以自己觉悟的方法,去教化众生,令所有
的众生,也都觉悟而不迷,这就是行菩萨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什麽是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
死。这十二因缘从什麽地方来呢?是从无明来的。你要是没有无明,这十二因缘也就不发
生作用,因为你有无明,就一个挨著一个来了,二乘人就是修这个。菩萨则超出这个阶段
,他们修六度万行,即是1、布施度悭贪,人要是尽贪,那就要行布施,舍不得也要舍。
不舍,这贪就舍不了,所以说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恚,若你脾气太
大,就应该修忍辱行,凡事忍耐点,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罗的样子,和谁也不讲话,一讲话
眼睛就瞪起来,像牛眼似的,这都是阿修罗的境界。4、精进度懈怠,懒惰就要修精进,
就把懒惰度过去。5、禅定度散乱,你如果东想西想尽打妄想,则要修禅定,若没有妄想,
散乱也去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6、智慧度愚痴,有智慧就不愚痴,若愚痴则无智
慧。我本来没有智慧,但现在生出智慧来,就把愚痴度了,就如光明将黑暗度了。光明就
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痴。菩萨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处。

觉满就是妙觉,这是佛。佛是自觉,也觉他人,所以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行也圆满
。佛具足说起来,叫佛陀耶,因为中国人欢喜简略,所以简称为佛。目前西方人称BUDDHA
亦是佛陀耶之简称。讲来讲去,有人说:「我不懂。」我告诉你:「你就是佛。」你说:
「我怎麽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讲到这个
地方,你应该懂了:「啊!原来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人要是觉悟了,就是
佛;反之,就是众生。

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们众生虽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证得佛果,所以无三
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从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有
的人说自己就是佛,这真是愚痴到极点,他还没有成佛,就说自己是佛,这简直是自欺欺
人,这真是世界的大愚痴人。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
可以成佛,非仅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麽叫三身?1、法身。2、报身。3、化身。四智是1、大圆镜智。2、妙观察智。3、成所
作智。4、平等性智。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一切的动作。2、
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和声音。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里所想的话。4、
宿命通:不单是知道现在,连过去的也知道。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是不可思议
,妙的境界。6、漏尽通:不是说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个窟窿,水都从窟窿漏出去了,叫漏
尽。而是本来你没有漏,现在把漏补上了,叫漏尽。什麽叫漏尽?即没有淫欲心,就是没
有漏;没有贪心,也就是没有漏;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总而言之,八万四千毛病都没
有,这就叫无漏。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2、肉眼。3、慧眼。4、法眼。5、佛眼。谈到五眼,有首偈颂这麽说:

1、「天眼通非碍」:天眼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内的事,但看不
见八万大劫以外的事。

2、「肉眼碍非通」:肉眼可以看见有所障碍的景象,天眼能看没有障碍的景象。

3、「法眼唯观俗」:法眼是观俗谛,观察世间一切俗谛,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了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每个人都有佛眼,可是
有的开,有的没开。开佛眼就像千日太阳的光度,能照万事万物,但本体还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说你成佛了,则须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
以说是成佛,不然还是凡夫,还是好好做人比较好,不要欺骗人。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
黄金为地。

什麽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叫堪忍。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难为
众生也堪忍受这种苦。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释迦是
佛的姓,牟尼是名字。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释迦译成中文是能仁之意。什麽叫能仁?就是
能以仁爱人的心,来教化众生,也就是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
给众生快乐。悲有三种:1、爱见悲: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种同情心,这叫爱见
同情。

什麽叫爱见悲呢?那些和你亲近的人,你就爱他、怜悯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
悯他。所谓亲戚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们,看见他们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这叫爱见悲。但是和你远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见到他受苦,也不管他。为什麽
?因为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你有爱心,才能有这个悲。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
见悲;不同类的,你就没有爱见悲。例如对於畜生□牛、羊、鸡、鸭等等,你不但没有爱
见悲,你还要吃它的肉,夺取它的生命,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没有爱见悲。人类
幸而还不至於吃自己的同类,虽然吃猪、牛、羊、鸡、鸭、鱼,但没有人吃人的情形,并
没有看见一个人,就把他吃了,这比狼、虎、豹还好一点,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类。因
此虽然人不吃人,但对畜生就没有爱见悲。

2、法缘悲:这是指二乘人。二乘人不单有爱见悲,还有法缘悲。他观一切法,都是从因缘
生。但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即因缘本身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二乘人观法缘空而生
悲心,故他教化众生,而不著众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的法缘悲。

3、同体悲:诸佛菩萨又有另一种悲,即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同体,因佛的法身遍
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所以众生都是在佛的心性□包容著。我们是佛心□
的众生,佛是众生心□的佛。众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佛和众生
是同体、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释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种意义,若以广义来讲,则是无量无边,这是释迦之意。
「牟尼」是佛的名字,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
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是说法,但说而未
说;虽未说法,亦未说而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寂默,虽寂然不动,却感而
遂通;虽感而遂通,却恒然不动。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位佛叫这名字,
别的佛则不叫此名,这就是别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称为佛。

现在讲「说」字,何谓「说」?又为何要说呢?

中文之「说」字是言旁一兑字,上两点是个人,中间之「口」是「说」之意,而下面「儿
」是另一人。意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人讲话。讲些什麽话呢?说你所愿说之话。所谓「说者
悦所怀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反之,说不出来,即不快乐。
也就是「畅所欲言」,畅畅快快把你所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怀」是你所怀念者。

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都已成佛,所以谓之「先觉者」,即在梦中先醒者。凡夫尚在梦中
睡著而未觉悟。佛不但觉悟,而且是大觉悟者。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故无
所不知;以佛见,则无所不见。佛觉悟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过来人,即他已走
过这条路。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导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证得究竟圆满的菩
提佛果。因此,佛才要为众生说法。他所要说之法已说了,故很快乐。佛说什麽呢?现在
他正说阿弥陀佛,即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文,翻成中文为无量寿,或无量光。何谓无量寿?阿弥陀经上说:「彼佛成佛
以来,於今十劫。」十劫是个数目,何以说无量寿呢?无量寿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寿,
其福德无量。何谓无量光?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无量,无量寿及无量光。佛不
仅是福德无量,其神通、辩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无量,所谓无量,即无边无际
。无量即无边,即无在而无所不在。无是由一而生,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有位
教授曾写了一本书说到数目:「如在数目後面画一个圈,数目即增大。愈加圈数目愈大。
大到把天地都画满圈後,究竟是多少呢?」故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功德、智慧、法力均是无量无边。你可以尽量画圈圈,不计多少。因是
无量,没有数量,在数学上是无可穷尽的,直到太空,但太空中还有太空,但数目仍无尽
。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均无量,故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都是由人修行而
成佛的,并非由天而降,或由地生出。因此,阿弥陀经依照佛经之分类,是列为果人,因
他由人修成佛果,故为果人。

通名□经。经为契经。何谓契经?契者合也。即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合众生之机缘,是谓
经。

经有五种意思。一、经为法本意,为法之根本。经乃法之本。佛知一切法之根本,故必须
说教。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之方法说法之根本;悉即普遍,檀即布施,即普遍布施给
一切众生。(一)世间悉檀:言世间法。(二)对治悉檀: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三)
为人悉檀:为一切众生而说法。(四)第一义悉檀:以第一义施给一切众生。法本来不能
说的,因四悉檀的道理,佛才说法。

二、经为微法意。法之微,法之最微细者。一切玄妙深奥之道理均在经中;如不讲则无人
知道。故经是发挥微妙的道理。

三、涌泉意。经如涌泉,如地下之泉水滔滔不绝地涌出地面。涌泉是譬喻。

四、绳墨意。古来木匠或石匠以绳为准。在墨斗中放黑墨,将绳一拉,绳上有墨,画在木
石上,即有一直线现出,亦如圆规一般,即是一种规矩,无规矩则不能成方圆。经亦如是
。

五、结□意。以种种花朵结成一花□。经典亦如结□。

此外也有贯穿意;即贯穿所说经典主要之意。又有摄持意;经典摄持该教化之众生。又经
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为一种方法。又有常意,经是恒常不
变,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者,是为经。又经者径也,是修行的
一条路径,任何人往任何处去,均须依路而行。譬如往纽约必须向东行,如果直往西走,
则不能到达。同理,成佛必须依照成佛之路前进,否则走来走去无法走到佛的果位上去。
又经是一种典籍,可依此典去修行。又经可说是世间之法(世事)。又经为一部大字典,
任何道理均可在此大字典中找到,任何字不认得亦可找到。经又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真正
的气,若人无气即近於死亡。经是虚空中真正的空气,学经即是吸一口新鲜空气,谁也不
能离开新鲜空气的。如果说:「我不学佛法及佛经,则就吸不到此气了?」要知空气常在
虚空中,你学或不学,空气常在。且人与人之间常有交流,互相交换空气。学佛者吸入新
鲜空气,而与其他人互有连带关系,使之也间接受惠。此外经也是精神的食粮,当愁闷或
不如意时,一念经即神清气爽,解散闷气,而心情舒畅,通达无碍。以上是经的大概意思
。

经是通名。阿弥陀是别名。别名是特别为此经之名,其他经都不是此名。佛经是佛留下的
财产,有无量无边之多。但总括而言,不超过七种立题,经亦是命名。

如印度人有四种不同之阶级,每种各有特别之名称,如婆罗门、刹帝利、旃陀罗、首陀罗
等族姓;人类亦有黄、白、红、黑等多种。经可分如下之七种立题:

一、单人立题:单以人为经名者,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亦是人。果人说
果人,故是单人。用两位果人为经名。

二、单法立题:单以法为经名者,如『涅盘经』。涅盘是不生不灭之法,以此法代表经名
。

三、单喻立题:单以比喻说明微妙道理之经。若直说无法懂时,便以比喻来说明,就容易
懂,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王之大梵网。网为渔网,但是以最贵重的物质织成者。
罗是大梵天王头上罩著的罗盖。中国皇帝的黄罗伞,即是仿照大梵天王之网罗幢。此网之
奇处是网上每一个孔都镶有一粒宝珠。每一颗宝珠都是夜明珠,比电灯的光更亮。每一颗
宝珠照亮另一颗宝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光互映,不相冲突。光从不讨厌另一光亦
亮。不是只许自己发光,不准其他光发亮的。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意见;但光与光之
间,从不冲突及作战。此经以梵网为比喻。经中每一条戒律亦如宝珠一般发光。皈依三宝
之出家人持戒清净,对境无心,能超然物外,而得清净,就如大梵天王之宝网一般。

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位大智者,菩萨中最聪明者。只有最聪明之
菩萨方能问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五、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说法如狮子吼。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一吼则百
兽皆惧,故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香象虽属巨兽,闻法王说法亦披靡奔波而逃,失去其平日的威风。天龙八部闻此法亦
默默寂寂,欢喜赞叹,大生欣悦之心。

六、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言法喻。

七、具足一: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成佛之妙法,佛是个果人,华严是比喻
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此题人、法、喻具足。以上是经之十种立题。

「佛说阿弥陀经」,佛即释迦牟尼佛,而阿弥陀经乃是所说之经。因为众生不知有阿弥陀
佛发愿摄受一切众生,故释迦牟尼佛金口说出,乃不请而自说。

佛教的全部藏经,共分为十二部:

第一部是长行部:一本经中间没有断,故叫长行。

第二部是重颂部:是重复的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便於记忆,是为重颂。

第三部是授记部:在经典上提及先佛给後佛预先授记,譬如,汝於某某劫,应当成佛,名
号为何?寿命多长?教化众生有多少?在什麽国土□...等等,都预先说明,这叫授记。

第四部是因缘部:由於种种的因缘,而说种种法。

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东西比喻某一件事,来说明佛法的妙处。

第六部是本事部:或者释迦牟尼佛叙述其前生的事,或讲述某位佛、某位菩萨前生的事迹
。

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说释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迹,或者是某位菩萨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广部:方是四方,广是宽广,表示所说的法极广大精微。

第九部是未曾有部:这是从来没说过,而现在才说。

第十部是不问自说部:如阿弥陀经,由於此部经太重要了,非一切声闻所能了解,乃至於
菩萨也未达到此境界,因此佛自己放光动地来开演此部经。

一般人认为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事,有智者不需要,此是错误之想法。你若不念佛,尽打
妄想,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杂念纷飞,欲念四起,有何用处呢?念佛可以除此妄想。有一
刻念佛,就有一刻不打妄想,乃至於从朝至暮念念不离佛,则一日无妄想。妄想不起,即
是妙法,故念佛能对治妄想、散乱、贪、□、痴等种种毛病。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行人但能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

这是我在十七岁时所写的偈颂。念佛可使狂心歇息,故此经是最高之境界,菩萨都不能请
问,乃因他们不了解念佛之妙处,故佛不问自说此妙法。那麽,自问而说是不是也是妙法
?是的,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称讽诵:在一部经前後文不相连,而孤单独立的偈颂,或单独说出
之道理,如金刚经。

第十二部是论议部:是针对某一类佛法的研论博议。

以上共是十二部,有首偈颂:「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
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

此经之本意,乃教人念阿弥陀佛。为什麽要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众生均
有大因缘。阿弥陀佛在因地(未成佛前修行时,叫法藏比丘),他曾发四十八大愿,每一
愿都要度众生成佛,并且发宏愿云:「所有十方一切众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
,皆可成佛。他们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如观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世
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
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
咒,於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阿弥陀佛以其大慈悲、大愿力,如吸铁石似的,将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摄取到其净土国内
,若一众生未被摄受,阿弥陀佛亦不愿成佛。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是
称佛名者,皆有机会可成佛。三根指上、中、下之善根。无论最有善根者、平常者,乃至
於最愚痴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莲华化生,在莲
华内托生为人,非如人间由母胎而生。

有人说:「念佛就能成佛?我不信。怎会那麽容易?」念佛而能成佛,乃是仰仗阿弥陀佛
之大愿力所致,勿言不信。阿弥陀佛在以前已和我们签好合约:「我成佛後,你只要念我
的名号,你也成佛。」故念佛的人,皆会作佛。念佛亦是种善根。

从前有一老人,年约九十多岁,老得迈不动步,不知那一天会死,故想早点出家,以为出
家很容易,自己想出家就能出家。但是当他去到□桓精舍时,刚巧佛不在,应供去了。当
时佛的弟子有很多已成阿罗汉,便以天眼观察此老人之因缘,知其在八万大劫内,未曾种
善根,故不准其出家。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勿以为出家很容易,
这不是简单的事。

此老人出家被拒,心凉了半截:「我以为出家很容易,原来这麽难!」於是心灰意冷,欲
往□河跳下去,却被佛在後一把拉住,并问明原委。老人说:「我活著也没意思,佛不在
,佛的弟子又不许我出家,要做工也没人请,不如早点死算了!」(当时必定没有养老金
,若有的话,此老人也不会想自杀。)佛劝慰他说:「你不需要跳河,我收你为徒好了。」
老人说:「你是谁?你有这权利吗?」佛说:「我就是释迦牟尼佛,我收你为徒,相信我
的弟子不会反对。」老人听後,才破涕为笑,跟随佛回去,并剃度受戒,听佛开示後,即
刻就证了初果。为什麽他会证初果?因为他本来就想死,把死都克服了。由於当初未能满
其出家之愿,而兴起投河自杀之念,但现在他可以出家,不用投河,也算是已死过了,还
有什麽放不下、看不破呢?於是乎得大自在,而证得初果。但是却引起其他大阿罗汉之疑
惑:「没有善根,为何能证果?」他们顶礼佛足,向佛请示其中的道理。佛说:「你们阿
罗汉只能见到八万大劫内,此老人没有善根;可是超过八万大劫外的事,你们却看不见。
此老人在八万大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日上山砍柴,遇著一只老虎,於是急忙上树避虎,老
虎跑得快,但他上树也不慢,以为上树後就没问题了。谁知这一只是聪明的老虎,它开始
用其利牙咬树干,树身虽大,但它左一口、右一口的,几乎将树咬断一半。此人可吓坏了
,眼见其命有千钧一发之危,突然想起念佛,於是高声念了一句:『南无佛!』这一声念
佛,把虎吓跑了。但此人经过此事後,又忘了念佛,在八万大劫内,再也没有种善根。但
以前所种的善因,现在已成熟,故得遇佛,而能出家成果。」此即是此老人之出家因缘,
由此可知出家不是随便的事。有些人常说:「我要出家!」但是说了一辈子,还是在家,
这就是他们的善根未成熟。今天有一比丘尼来此,她是在马六甲出家,却在日本受戒,据
说是受十六戒、十八戒。但是我也不知道这是什麽戒?後来她收了一百多个男徒弟。根据
中国大丛林之规矩,只能皈依男师父,不能以女人为师。

我现在有五位美国籍的比丘及比丘尼,将具足戒,但我并未观察他们在八万劫内有没有善
根。他们是经过我一番考察後,才让他们受具足戒。我只见他们今生已将许多习气毛病改
了,也不再抽烟、喝酒、吃迷幻药,虽然有的皈依後,仍犯抽烟戒,後又改了,故暂时给
他一个改过的机会。最低限度须有一年、两年,乃至三年之行为观察。古来之师父收徒弟
,要观察徒弟三年,徒弟要访师三年,共六年後,认为合格方能出家。但现在是原子时代
,一年也就够了。有人问:「此五位出家人是否在八万劫内种善根?」他们在一年内,念
楞严咒、念佛、拜忏等,已种下了许多善根,为将来成佛之因,故允许他们出家,所以人
种下善根後,必须好好的保留并珍惜,勿再失去。不要像上述那位比丘尼之不如法行为。
其次,讲到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一)释名:知其名始可愿名思义,进而了解其道理。故学经前必须先知该经之名。如人
都有名,因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或叫张三,或李四等。

(二)显体:知其名後,又要知其人身形如何,是瘦?是胖?是高?是矮?若不认识,就
好像只知人名及形,只见其背而未能见其面,故应先显其体。

(三)明宗:有了本体,就要明宗。若不明了其宗,则不能明白其义理。如人以何为职业
。

(四)论用:用者,利用。

(五)判教:判别经的教相。

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是佛不问自说的,以实相为体,实相即无相,可是又无所不相。因
无相,故真空;又无所不相,即妙有,一切相皆实相,所以实相乃无相,乃无所不相。无
相也就是无所不相,即没有一个相或无相,两者皆不执著。此经以实相为本体,实相即真
如,亦即一真法界。其实如来藏性也就是真如实相,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信、愿,行乃修行净土法门之三资粮,如人旅行前,须先预备资费及粮食等。你想去极乐
世界也须准备三资粮,首先要有信心,否则与西方极乐世界无缘。除了对自己有信心,也
要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什麽是信自己?就是信自己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
界,切勿轻视自己说:「我造了许多罪,怎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想法即是对自己没
信心。无论你造了什麽恶业,都有机会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所带的是宿(旧
)业,而非新业。宿世(前生)之罪业可以带去,但是不可以带将来(新)的恶业。以前
所造种种恶业,现在都必须改了;改恶向善後,方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人念佛後,还
不改过,仍继续造业,不但不能带业往生,根本连西方极乐世界也去不了。故念佛、拜佛
是种善因,以便将来能够成佛,不是说今生就去。所以人信佛後,不要再明知故犯。未皈
依三宝,及信佛前,所造之恶业还情有可原。但信佛及皈依三宝後,还造罪业,乃罪加一
等,因其知法犯法。故应信自己可以改过自新,并决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信他,是相信佛所说,确实有个西方极乐世界,离此世界约有十万亿佛国土。此佛国土乃
是当初法藏比丘(即现在的阿弥陀佛)发愿而成就的。十方一切众生,若欲生此净土,只
需念佛名号,就能如愿往生,既不费事、不费钱、不费力、容易又简单、方便且圆融,只
需要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故是至高无上之法门。此即信他。


信果、信因。我们亦须相信自己於往昔曾种善因,有善根,所以今生才能遇此念佛法门。此
外,今生必须有信、愿、行的栽培,善根才能增长,而成就果位。故信因果,乃自信往昔曾
种下菩提因,而於将来定会成就菩提果。但是都要经过一番栽培及灌溉,方可成长。有人说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怎麽知道你自己没有善根?或者你有呢?常常有人问我:
「你看我有没有善根?」我就问他:「你看我有没有善根呢?」那人说:「我不知道!」我
说:「你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那我又怎麽会知道你有没有善根?」但是我有方法可以知道
。若你无善根,今生就不会遇到佛法,故应自己明白此道理。不知佛法的人,或许是没有善
根,即使遇上,也不会有缘。但是善根是可以种植的。若不种,始终无善根,所以有没有种
善根是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今生要依法修行,栽培灌溉自己的善根,不是说佛法教人不要饮
酒,你却拼命去喝,乃至於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罪。信佛後,还明知故犯,以为小
小毛病不要紧。就因「不要紧」,而使人下地狱、作饿鬼、转畜生,皆因此句「不要紧」所
害。故应信自己今生种善因,将来才有善果。


信理、信事。相信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将来「更会接引我们成佛,此即事。为什麽说
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若无因缘,我们今生不会遇著净土法门。一切众生即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即一切众生。阿弥陀佛是因念佛而成,一切众生若能念佛,亦可成佛,此即是理。
依事理去修行者,如华严宗所立,即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
界。


理事无碍法界和阿弥陀佛的自性,根本是一样,故众生都有成佛的资格。何谓事理?举一浅
显之道理,凡事相都有其表现,如树木可以造房子,此即理。造成房子後,即是事。此即事
理之义。我们现在有此成佛之理,亦有成佛之事。我们要有信、愿、行、持名,将来就可达
到成佛的事。


阿弥陀佛是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众生也是阿弥陀佛心里头的众生,因为这种关系,也就有
事有理,但是这个道理,需要有信及实行,不能懒惰。譬如念佛要一天比一天增加,不是一
天比一天减少。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里,就有莲华生
出来。念佛念得越多,莲华就长得越大,但还没开。等到我们临命终时,我们的自性就生到
极乐世界莲华那里。所以你们要知道自己品位的高下,是上品上生,中品中生,或是下品下
生,就要看你念佛的多少。你念佛念得多,莲华就长得大。念佛念得少,莲华就长得小。若
不念或念念又不念呢?那莲华就乾死了。所以要你自己去争取自己的果位。你念得多,持名
深信不移。切愿实行,就是不能懒惰。不能说今天睡多一点,明天再修行,这是不可以的。
修行是不能懒惰,要勤精进,这样才会成功。


什麽叫做愿呢?愿就是愿意,即是意念所趋,心想什麽样子,就发一个愿。愿有四种:即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过去诸佛和菩
萨,现在诸佛和菩萨,未来的诸佛和菩萨,也都依照这四弘誓愿而修行证果。这四弘誓愿是
依照四谛而发的四弘誓愿。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依照苦谛,就发众生无边誓愿
度的愿。依照集谛,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依照道谛,就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依照
灭谛,就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愿。再者四弘誓愿亦是按照众生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而
发的。苦苦就是众生的贫穷困苦。坏苦就是众生虽有富贵,可是把富贵坏了。行苦就是既不
是贫穷的困苦,也不是富贵的坏苦,而是无常的行苦。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随
其一生念念迁流。所以有三苦。


八苦:生是苦,老是苦,有病的时候是苦,死的时候更苦,生老病死都是苦。释迦牟尼佛因
看见生老病死苦,而发心出家修道。爱别离苦,对所爱的人,在种种因缘和环境之下,要和
亲人分离。爱的分别是一种苦。而不爱的常聚会在一起,也是一种苦,这叫怨憎会苦。譬如
你不喜欢这一个人,在任何地方却都碰到这种人和你作同事,所以叫怨憎会苦。又有一种叫
求不得苦,所谓不能遂心所欲,想要得而不能得之。未得时患得之,已得时患失之。但这种
患得患失的苦,还不算怎麽厉害,最苦的是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五
种像著火似的炽然旺盛。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在我们身体上,时时刻刻都跟随著,令
受者痛苦不堪。


除了八苦之外,还有无量无边苦。为什麽有这麽多苦?就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尽种苦的因,
和这苦来做朋友,不想和它离开,所以就种这苦的因缘,而受苦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
生受者是」,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今生做什麽
,来生就结什麽果。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你种恶因就结恶果,当果成熟时,就害怕了。
菩萨是畏因不畏果,众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萨是怕因不怕果,故小心谨慎不
种苦因,所以他就没有苦果。在过去未明白时,他也种了苦因,现在苦果来了,他也欢喜的
接受苦果。菩萨有时候也受苦果,但他受苦时,是欢喜接受这种苦果。因他明白,受苦是了
苦,享福是消福。但众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种因时,不管好因坏因,善因恶因,以为小问题
不要紧,故任性去做,一点也不小心谨慎,什麽因都种,当受苦时就受不了了,而抱怨说:
「怎麽遇到这种环境及遭遇呢?」怕接受苦果,那麽当初就不该种苦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去,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什麽苦都没有,那里的人都是清净,没有争心、贪心、痴心及
三恶道。因为没有贪□痴三毒,所以就没有三恶道。三恶导是由三毒变现。


佛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发心,令一切人行菩萨道,令一切人离苦得乐,
令一切人都得到正觉。虽度众生,可是没有度众生的相。度生离相,离相度生,不要著相,
说:「这个众生是我度的,那个众生也是我度的,度了一个...十个,我度了十个众生。」
度众生要没有数目,有数目就有所执著,没数目就无执著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这才是
真正的度众生。外边的众生固然应度,自性的众生也应度。自性中有八万四千众生,更要度
他们来修行、成佛、入涅盘。度众生有度众生的烦恼,不度众生也有烦恼。而烦恼也有八万
四千种。二乘人断了见惑和思惑,但还有尘沙惑。菩萨有无明惑。无明是最坏的。众生除了
有见思惑、尘沙惑,还有无明惑。等觉菩萨断了尘沙惑,将要成佛时,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
有破。他要破那最後一分生相无明,就好像八万四千毛孔只剩下一根毛孔,只要拿掉这毛孔
即是。等觉菩萨断了生相无明,即登妙觉,即成佛。


什麽叫见惑?见就是对境起贪爱。对境界生起贪心和爱心,看不清这种境界,认为这一切都
是实有,认为是真的,吃饭也是真的,睡觉也认为是真的,没有朋友也认为是真的,这就是
不明白。见到好的,就生出无穷无尽的贪爱,总是不知足,这就是见惑,对境起贪爱。什麽
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不明白而起分别。不知这法师讲的对不对?有没有好
处?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没利益就不愿做。所做的事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只看到眼前三寸
的地方,而看不到四寸的地方。只见到眼前而不往远处看,这都是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不清
楚,糊□糊涂。不对认为对,对的认为不对。方才我说认为吃饭是真的,穿衣服也是真的,
若不是假的,你看什麽是真的?穿衣、吃饭、睡觉,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你不要执著得那
麽认真。你不执著,就可轻松自在。你有所执著,就有痛苦。你若认为一切都不是真的,那
就没有贪爱,像在梦中做糊涂事。你这麽一想,就把什麽事情都放下,事情也就过去了。你
放不下,就有所执著,事情就过不去,这是见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破三
界见惑,就证初果阿罗汉。见惑不破,就证不了果。你对一切境界,是不是有一种爱心?一
种贪心?对境起贪爱?对好的境界起贪爱?或对於不好的境界,就憎恶?能不能去除贪爱?
你若真没有,则它根本就不存在。怎还知道「我没有贪爱」?就因你还知道有没有自己,所
以你说不贪不爱,这还是有个「我」,尚没有证初果,没有破,这事不是那麽容易一说就可
以的。


五利使就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什麽叫利?利就是来得快。什麽叫钝?钝就是来得
慢。五钝使是贪、□、痴、慢、疑。五利使的第一是身见,执著这是我的身体。我这个身体
瘦了,觉得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我这身体如何得到安全?一天到晚为我自己打
算。

边见就是执断执常。断见就是人死後认为没有,归於虚空,如油尽灯灭。常见以为人死了,
来生一定做人,狗永远做狗,猫永远做猫;人不会变狗猫,永远做人,这就是边见,落於二
边,不合乎中道。今生做人,来生仍做人。草就是草,树就是树,人不会做畜生,也不会做
鬼,这就是边见。


邪见是什麽?什麽叫邪见?邪见就是认为做善没有善报,做恶也没有恶报。拨无因果,根本
无因无果。不信作善得福,作恶招罪。


还有戒禁取见。教人持牛戒、狗戒,持牛戒学牛吃草。为什麽?因为他有邪知邪见。他看见
牛升天,所以学牛;看见狗升天,所以学狗。


戒见,这是非因计因,亦是戒取,即出家人持戒有种执著心,执著我能持戒,戒是我持的戒
,有一个能持友所持戒的心。他不懂戒的本体,本来也是空的,不应该有所执著。有执著就
变成戒取。


见取见是非果计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认为是究竟的果,他以为四禅天和四空处是涅盘了,
这叫非果计果。四禅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人坐禅到初禅的境界上,能把呼
吸气断了,呼吸气没有了。在这种境界上,虽然呼吸没有了,若一动念,一生出此念头,呼
吸气又有了,这是初禅。二禅是脉断了,呼吸气没有,脉搏也断了,就像死人一样。虽然脉
搏没有了,但并不是死,这是到二禅境界。三禅打坐坐到连念都舍了。虽然初禅、二禅的呼
吸气没有了,脉搏也断了,但是还有一个念。到了三禅,连念也都没有了,常在定中。等到
四禅,就只有一个识。三禅是没有念,没有粗念,但细念还没断。而四禅连细念也断了,这
种境界只是在修行中所必经之路,并不是证果。不要说四禅,就连四空处:「空无边处,识
无边处,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只不过是一个定,并非证果,若有见取,就会认为
这种境界是涅盘,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了。如无闻比丘以为四禅就是四果,这是因为他不懂
。以上是五利使,见惑是五利使。


思惑即是五钝使,钝即是来得慢。五钝使走贪、□、痴、慢、疑。人为什麽有烦恼?就因为
有无明,无明生出以後,就有尘沙惑。尘沙惑又叫无明惑,即没有真正的知见。思惑也可以
叫做无见惑。因为生出无明以後,便有一个贪,对你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生出贪心,而生
出种种烦恼,烦恼一生,就生出□心,□心一生,就只知道给自己讲道理,而不知有人,只
知有己,所以一生□恨心,就想把其它的人都打倒,有这种心就变成愚痴,而不分是非黑白
,什麽都不管,根本就不懂道理,连愚痴、是非,曲直、黑白,都分不清。因为有愚痴,就
生出慢心。因为有慢心,以後就生出一种疑,对任何人所讲的道理都不相信;真的不相信,
假的更不相信,生出种种怀疑,这是思惑。由於见惑、思惑、尘沙惑,而成种种烦恼无明。
所以种种烦恼是无穷无尽,没有了的时候。修道的人看见这种情形,依四谛而发烦恼无尽誓
愿断的誓愿。


法门无量誓愿学,修道必须明白种种的法门。种种的法门是无量无边,也就是修道的一个方
法。你若不明白方法,就不能修道。想要修道,必须明白这方法。这方法是很多,有无量无
边那麽多,所以要依照道谛而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力。为何说法门无量?无量法门是
从什麽地方生出来?所谓「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
法皆由众生心生出来。因为众生心有千差万别,有种种不同。每一个人的心皆不同,故法门
亦有种种不同。但是总合起来,法有三种:佛法、心法、众生法三法,这三法生出四谛、六
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种种法。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很多,好像我们
讲经,讲完这部经,又讲那部经,这是不是无量呢?我们现在讲经犹如大海中一滴水而已,
并没有把大海中所有的水都得到了。我们学佛法有何用处?为什麽要学佛法?因为学佛法就
是想成佛。但成佛是不是妄想?成佛不是妄想,因为这种的果位,是我们本来应有的,人人
皆可成佛,所以我们就要走快一步,早一点成佛。所以我们依照灭谛来发「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个愿。灭谛就是得到涅盘,得到不生不灭,究竟清净的果位,所以佛道无上誓愿成。我
们对成佛这件事不要怀疑。但你若有这种怀疑心,也会成佛,不过慢一点。你若是没有怀疑
心,成佛就快一点。因为所有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可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你要
修行,才能成佛,若是不修行,一切众生仍是众生,谈不到成佛。作佛是个理;有一个成佛
之道,但你必须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贪心、□心、痴心、慢心、疑心都不去除,就
不会那麽快成佛。所以要发四弘誓愿。我们无论做什麽事,必须先有一个愿,然後依愿实行
,这样才会达到目的地,所希望的才会得到。


讲到此,我想到一个公案,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著许多弟子到一个国家去教化众生,这个国
家的人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就把门关起来,没有人布施,也没有人恭敬佛。佛已到这国家
,但和这国家的大臣、人民无缘,没有人来欢迎。可是当摩诃目犍连来时,国王、大臣,及
人民皆向他恭敬顶礼,广设供养,很多人争著供养。佛弟子看了这情形,均不明白,便请问
佛:「为什麽佛到这国家没有人供养呢?而佛的弟子摩诃目犍连来到这国家,却个个争著供
养,这是怎麽回事?」佛答:「这是往昔的因缘。」在无量劫以前,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在
一个国家,目犍连在山上打柴,释迦牟尼佛在山下领路。他最讨厌蜂,而目犍连最喜欢蜂。
释迦牟尼佛那时在因地,常用烟来熏蜂,而目犍连被蜂螫痛了,他也不用烟来熏蜂。反发愿
「我将来得道,我要先度蜂,这些修罗性的众生。」生生世世後,这些蜂变成这个国家的人
。蜂王为国王,工蜂为人民。释迦牟尼佛因讨厌蜂,曾用烟来熏蜂,所以到这国家,没有人
来欢迎,国王大臣人民也不供养他。而目犍连发愿获道证果後,要度这些蜂,所以今生遇到
一起,这些国王、人民就争著来供养。由这点我们知道因果之重要,所以一定要发愿。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什麽叫持名?持名就是持阿弥陀佛之名字,就好像「清珠投於浊水,
浊水不得不清」。念佛号亦好像清水珠投於浊水中,水就清净了。众生妄想纷飞,不知有多
少,没有停止的时候,好像海里的波浪,没有停止的时候。佛号入於乱心,乱心也就成佛心
。因为念一声佛,心中就有一个佛念。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同给阿弥陀佛打一个无线
电报,这叫感应道交。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以必须要持名。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法门,故一般人普遍念佛。不要把念佛法门看轻了。永明
寿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就看见他的口里出一尊化佛来。所以念佛的功
德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你一念佛,头上就放光,一放光,妖魔鬼怪就跑得远远的。所以念佛
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是持名念佛。持即是支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在中庸上所说
的「全权服膺」,心心念念记著。持什麽名?持阿弥陀佛名号,念阿弥陀佛的名字。


念佛的法门有四种念法。就是(一)观想念佛、(二)观像念佛、(三)持名念佛、(四)
实相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观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全身放金色。相
好是圆满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他的光明无比。看见阿弥陀佛两眉
之间的白毫相光,宛转有五个须弥山那麽大。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麽大,所以你们看
阿弥陀佛的身有多大?在阿弥陀佛的光中,化现出许多佛。不但化出佛像,而且还化出菩萨
像。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救度一切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
;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九品在每一品莲华又分出九品,九
九八十一品。生出八十一品,令一切众生到彼岸。这是观想念佛。


又有观像念佛,就是供养一尊阿弥陀佛的像,念佛就观视阿弥陀佛的像,久而久之就成功。
实相念佛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流水似的,自己在里边就
念起佛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绵绵密密,这种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这是实相念佛。
还有持名念佛,即是专门念阿弥陀佛,开口闭口都是念阿弥陀佛,口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
听得清清楚楚,心里想得清清楚楚,身口意三业清净念佛,心不打妄想;口不恶口、绮语、
妄言、两舌,无四恶。身无杀盗淫三恶。以三业清净来念佛。念清净,念佛,念念清净,念
念佛。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念到这种念佛三昧,听见刮风,亦是南无阿弥陀
佛,听到下雨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听见一切的声音都是在念佛,所谓「水流风动演摩诃」,
水流的声音,风动的声音,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
非清净身。」溪水流动的声音尽是广长舌,无情说法。山和色都是清净身。所谓「青山白云
,黄花翠竹」皆是法身所现;这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念无间断就是一天到晚都是念佛念弥陀
。以前我写了一首偈颂:「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
定有盼。终日厌烦娑婆苦,还将红尘心念断,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这是念
佛的受用,得念佛三昧,你往生西方极乐一定有希望。你已断尘世间的心;没有淫欲的心,
也没有争名的心,也没有夺利的心,把这世界的外缘心都放下,看一切都是假的,放下染念
皈净土,生极乐世界,这首偈颂说明念佛的道理。所以持名念佛就像拿著东西似的,总也不
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杂念赶走。念佛是以毒攻毒的法门,因为
妄想是一种毒,故持名念佛也是以妄想止妄想,就好像国家以兵止兵,以战止战。若尽打妄
想,能常念佛,就把妄想打跑了,就得到念佛三昧。第三重的五重玄义是持名为宗。


第四是力用。此部经有什麽力量?即不退。不退有什麽用处?就是往生,得到往生就可以不
退转。修其他的法门都不甚安全,因为不保险。好像你持咒,持了几年咒,觉得没有什麽成
就,便停止不持,就向後退了。或者你念几年经,觉得没什麽好处又退了。或者你今生不退
,来生又退了。今生你很精进念经、念咒,等到你没修成,到来生又不精进而休息下来。为
什麽?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勿说你是一位凡夫,罗汉一住胎,也会
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一经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识指点修行之方法,便可开悟
,若是遇不到善知识,今生就退堕下来,来生又更退堕了,就不容易再发菩提心。可是你往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退堕;只有向前精进而不退转,能得到四不退:位不退、行不退
、念不退及究竟不退。


1、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佛位。你到那儿,莲华化生,华开就见佛,闻法
,入无生法忍,不会再堕落。此即位不退。


2、行不退。一般人今生修行精进,来生又懒惰了,修行无长远心。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
不会再懒惰,总是向前勇猛精进。


3、念不退。好像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往前修行,生出精进的念,精进了一个时期,
觉得很辛苦,不如休息来得自在,就不再精进,而生出懒惰的念头。行虽不退,但念已退了
。在这短短几十年的过程中,退堕的心比精进之心多,念不得不退。你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那儿昼夜六时都在说法,就不会有退菩提心之念头。


4、究竟不退。生在极乐世界,得到莲华化生,任何时候也不会再退;不退堕到凡夫或二乘
之果位。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四不退。故第四重玄义即是以往生不退为其力用。


第五重玄义是判教。判就是评判。阿弥陀经是属於那一藏呢?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经者
常也,恒常不变,这部经在佛法都灭的时候,它在世上多住一百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
这是与其他经不同之处。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言,此经属菩萨乘,所度的都是具大乘
根性的菩萨。


知道经有五重玄义和七种立题,我们对这部经,该有点认识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个时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时代
,苻秦是苻坚时,姚秦是姚兴时。在苻秦时,钦天监对符坚说:「现在应有位智慧人到中国
来帮助政治。」符坚说:「以大智者,大概就是鸠摩罗什。」当时,印度的一般人皆非常崇
拜他,因为他有智慧。他怎麽有智慧呢?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鸠摩罗炎,是个丞相的儿子。本来他应继承丞相位,但他不愿继承,而到
各处去访道。那时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在家。当他来到龟兹国,这国国王的妹妹看上他,她
告诉她哥哥,於是国王就把妹妹嫁给鸠摩罗炎。婚後生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母胎中就像
舍利弗一样,帮助其母辩胜一切的人。当时有一位阿罗汉就说:「此女所怀胎儿,一定是大
智慧之人。」他七岁时,有一次随他母亲去寺里拜佛,罗什虽仅七岁,却能不加思索的将佛
前的鼎顶在头上,继而想:「我这麽一个小孩子,怎麽拿得动这麽重的东西?」这一想就拿
不动了,鼎跌落地上。由此之後,他就开悟了;悟得:「一切唯心造」。随後他就跟母亲出
家了。他母亲出家颇费周章。本来他父亲,以前是修道的,但因对太太有深重的爱心,就不
想修行了。现在太太想修道,他就阻止她,罗什的母亲就绝食,不吃不喝,如是到了第六天
,眼看著她生命有危险了,於是答应她出家,叫她吃饭。她说:「一定要请法师来为我落发
,我才吃饭。」她出家没多久,就证果了。鸠摩罗什也跟著他母亲出家,一天能诵许多经及
偈颂,且过目不忘。因为如此,当时有很多外道和大论师来和他辩论。他把三十六旁门,七
十二左道都辩服了,故在印度,罗什法师的名气很大,人人都佩服他。连苻坚都知道,当时
便派大将吕光,带几万人去攻打龟兹国,欲夺罗什法师。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说:「中国
兴兵,你不要和他打,他有什麽要求,你都答应他。」殊不知国王未听其言,而与吕光开战
,一战,战败了,国王也被吕光所杀,罗什法师亦被抢了。在回国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
间即在该处住宿,那是一个山谷下的低洼处。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晚上有大水,他
就对吕光说:「不要在这儿住,这儿有危险。」吕光根本对罗什法师不相信,心想:「他懂
什麽?」仍在那地方驻扎军营。当晚山洪暴发,山中流水冲下山,加上又下大雨,把五万人
马淹死大半。如此之後,吕光知道罗什法师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


一队人马又继续往前走,可是苻秦的国内发生政变,苻坚被推翻,姚苌作了皇帝。吕光这时
不回去,在半路独立了。姚苌做了几年皇帝又死了,姚兴做了皇帝,便派人将罗什法师请到
中国来翻译经典。当时有八百多位比丘聚会翻译。


罗什法师在圆寂前,对大家说:「我这一生译了许多经典,也不知对不对?若译得对,则我
圆寂後用火烧,舌头就烧不坏。若不对,就会烧坏了。」说完後就圆寂了。圆寂後火烧,果
然舌头没烧坏,由此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译之经典是正确的。另一证明:唐朝道宣律师问天
人陆玄刹:「为什麽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人人都欢喜读?」曰:「罗什师是过去七佛的译
经师。」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


三藏就是经、律、论。经藏属於定学,律藏属於戒学,论藏属於慧学。经、律、论即是戒、
定、慧。法师者,就是以法(佛法)为师。又有一义为以法来布施人。法师有读诵经典的法
师、受持经典的法师、书写经典的法师,及讲经说法的法师。


鸠摩罗什是梵语,译为童寿,意即此童子将来一定活很大年纪。又言童子虽然年纪不大,但
他的智慧、德行、辩才都很高超,所以童年而有耆德,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寿。这一部
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童寿法师所翻译的。


每部经可分出三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叙述经的大概意
思。正宗分是讲这个经典的正当的道理。流通分就是希望後人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像流水
一样,流到任何地方。序分就像人的脑袋一样。正宗分就譬如人的身体,体内有五脏六腑。
流通分就譬如两足,可以走路行动。


序分又叫经前序,因为它在经的前面,又叫经後序。为什麽经前序又叫经後序?这是否矛盾
?叫经後序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经时,并没有此段文,它是後来阿难和迦叶尊者结集经藏时
,添上去的。又叫发起序,即是发起经的因缘。又叫正信序,由序分证明经文是可信的。在
序分里,具足六种成就:第一是信成就,「如是」。第二是闻成就,「我闻」是闻成就。「
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众成就。有此六种成就,故经典是可以相信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大此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什麽叫「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所以「
如是」是指法之辞。指是指示你佛法,如就是静,是就是动。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麽叫
是?没有不是就叫是,绝对不非。什麽叫如?如是寂然不动。「如」就是一个真空。「是」
就是妙有。也就是妙有离不开真空,真空也没有离开妙有,故叫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非空
非有。这种法是可信的。「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一开始皆有此四字,如才是,
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这道理是这样,故如是之法是可信。「我闻」是阿
难亲耳闻的。阿难证果已无我,为什麽还说「我闻」?这我是无我之我,所以阿难说「我闻
」。因为世俗的人,皆有个我,所以阿难虽然无我,但随顺世人而说出此道理。「如是我闻
」,「我闻」是闻成就。有闻才有信,不闻怎会信?「如是我闻」四字,佛将入涅盘时才指
示,告诉大众:「我今天於半夜即将入涅盘。」阿难一听见佛要入涅盘,就著急得哭起来,
就像小孩子找妈妈似的,阿难一边哭,一边叫佛,说:「佛您不要入涅盘,您不要把我们都
舍弃了。」阿难的头脑大概在此已昏了,不清醒,就以为哭是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有
一个瞎子(阿那律尊者),此瞎子和一般瞎子不同,他虽无肉眼,但却有天眼。因为没有肉
眼,他就不东张西望,没有这麽多的妄想,於是心水很清,他说:「尊者,你为什麽哭得如
此伤心?」阿难说:「佛要入涅盘,你叫我怎能不哭?」瞎子说:「你哭又有什麽用?现在
还有很多事去请问佛。」阿难说:「有什麽事?佛要涅盘,还有什麽事情比这更重要呢?」
阿那律尊者说:「有四种事情很重要,你若不问清楚,那怎麽可以?」阿那律尊者说:「第
一件事是在结集经藏时,在经典的开始应用什麽字?」阿难说:「对,这很重要,幸好你提
出来,否则我什麽都忘了。第二件呢?」阿那律尊者说:「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火
涅盘,我们将以谁为师。」阿难说:「对,佛入涅盘,我们找谁为师?」阿那律尊者又说:
「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盘,我们将依什麽而住呢?」「第四件呢?」阿那律尊
者说:「佛在世时,恶性比丘(即是不守规矩者,与众不和,性中总有争强论胜,好像阿修
罗似的),佛可调伏。佛入涅盘後,这些恶性比丘和恶性居士总是骄气凌人,说:『你们不
如我,你们不如我发心。』(实际上,就是因为你,人才不发心),怎麽办?」阿难一听,
觉得这问题很重要,应该去问佛,於是赶紧把眼泪一擦,就到佛的面前说:「世尊!我现有
四件事想要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覆。」佛说:「好啊!有什麽问题,我来给你解答。」阿
难说:「佛一生所说的经典很多,在结集经藏时,经首应用什麽字呢?」佛说:「所有过去
、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是用『如是我闻』四字按在经首。」阿难又问:「佛
住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盘,我们应以谁为师?是不是大迦叶呢?」佛说:「不是。
我入涅盘,你们应以波罗提木叉(戒)为师。」故出家人应受戒。这是依照佛的指示,佛不
在时应以戒为师。阿难又问:「第三个问题,佛住世时,我们这些比丘和佛住在一起,现在
佛入涅盘,我们这些比丘应以什麽为住呢?」佛说:「我入涅盘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应以四念处而住。」


什麽叫四念处?即是念身、受、心、法。第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清净的,就不
会对它生出一种爱心;因无爱心,就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自由了。第二是观受是苦:你
所接受都是苦。苦受、乐受都是苦的因。第三是观心无常,念念迁变。第四是观法无我。


阿难问:「第四个问题是恶性比丘、居士和一般人,又如何处理?」佛说:「这很简单,你
就用『默摈』二字。」默就是不和他讲话,摈就是不理他。此意即遇到恶性比丘,你用定力
,不要被他转。


佛为何叫阿难用「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有几个原因:


一、异外道。与外道不同。外道所有的经论一开始,即用「有无」二字(梵语是阿(有)□
(无))。他们主张一切的法,万事万物,均不出此二字;非有即无,非无即有,故以「阿
□」两字开头。或言无有,本来无,现在有了,其道理与真空妙有有些相似,但未深入阐明
。


二、断众疑。佛知道在他入涅盘後,大众结集经藏,见阿难升座说法,大众顿起三疑。一者
,他们把阿难当成佛,以为佛又活过来了。又有人会怀疑是他方佛来说法而非释迦牟尼佛。
再者会有人以为是阿难成佛了。有此三疑,故佛告诉阿难以「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


大家就知道原来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他方佛来,也不是阿难成佛。原来这法,如是之法
是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这叫断众疑。


三、息争论。阿难在诸大比丘中最年轻,佛成佛时他出世,佛入涅盘,他才四十九岁。其他
的比丘均比他年长,论资格以老迦叶的年龄最老,其他如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年龄均
比阿难大。论道德、学问、智慧,其他比丘亦有比阿难尊者高者。那怎麽会选到阿难结集经
藏、说经典呢?诸比丘中有老的、中年的,阿难是最年轻的,如说是他讲的经典,其他的人
会不信,均要与他争第一。这位说:「我听的经典比你多,我应该说经。」有的说:「我跟
佛一辈子,佛所说的法都在我肚子□,应该我说经。」等到阿难说:「『如是我闻』;像这
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就可以平息争论了。


四、遵佛嘱。遵从佛所咐嘱。


「如是我闻」,阿难以四事问佛,前面已讲了二种,现在讲第三种。第三种是依四念处而住
。四念处就是身处、受处、心处、法处。第一要观身不净。我们所有的人,对自己的身体看
得非常的宝贵,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所以自私也因这个身体而有,自利也因这个身体而
有。要是没有这个身体,就没有自私,也没有自利了。为什麽自私自利?就因为没有认识这
个身体,以为这个身体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造罪也因为这个身体,作恶也因为这个身体,对
这个身体看不破、放不下,为这个身体找好东西吃、好房子住、好车子坐,这都是执著不能
放下,因此一天到晚都为这个身体忙。有一天这个身体要死了,还不明白,而说:「我的身
体要死了,怎麽不帮助我呢?」那时才知身体不是真的,可是已经晚了,後悔也来不及了。


究竟身体是不是真的?在愚痴者看来是真的,不是虚妄的。但有智慧的人则知道,这是四大
假合,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这身体不是究竟。那究竟是什麽?究竟是自性,我们自己的自
性是光明遍照、圆满无碍、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不在的。而我们的身体只是自性暂时的居
住处,如住旅馆似的,身体即是旅馆。但住旅馆的这个游客,若以为旅馆是自己的,那真是
大错特错。如果你能把身体看成旅馆,并能找到主人,那你就认识自己了,这个身体生来就
不净,因为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它由小不知怎麽就长大了,长大了就生出种种贪心、
□心、痴心、慢心、疑心,造出一些杀、盗、淫、妄、酒等业,造种种业都因它而有。这个
身体究竟是不是宝贝呢?不是,实乃是清净无垢、没有染污、没有一点不清净,这才叫宝。
但我们这个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两眼有眼屎,两耳有耳垢,鼻孔有鼻涕。在中国有些外道专
门吃鼻涕,修这种外道法的人说:「这就是炼丹。」假如不是愚痴,怎会吃鼻涕呢?不但吃
鼻涕,还吃眼屎、耳垢等,认为从身体出来的东西都是宝贵的。肮脏的东西,他们却认为是
宝贵,你说可怜不可怜?


我们的身体,面上有二目、二耳、二鼻孔和嘴巴,加上大、小便处,总共是九孔。人人都知
道大便和小便是不乾净的,假如你做再好的菜,用大小便做点调味料,人不知则吃,若知道
了,谁也不会吃,因知道那是肮脏的。「九孔常流不净」,你说这个身体究竟是宝贝的?或
不是宝贝呢?要是宝贝怎会常流不净之物呢?这个身体一个星期不沐浴,身子就会□、不舒
服。时间一久则有臭味出,这种臭味不要说自己,连狗都不愿闻。所以我们要观身不净,这
身体是这样不乾净,你还爱它吗?为它执著吗?爱这麽不乾净的东西,有什麽用处呢?那你
说:「我可以用刀割它,去自杀?」这不需要!你应借假修真,你的自性在你的身体□住,
你走到五阴身,就成阴阳混合,也就是在清净与混浊中。你要是往上修,则得清净可成佛;
你要是不修行,则往下坠,和污浊合而为一,成为鬼。所以你修行与否,是你自己的事,旁
人不能帮你。好像阿难尊者,他说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给他三昧
,但始终佛也不能给他三昧,等佛入涅盘後,结集经藏时,才证四果阿罗汉。那时他才知道
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观身不净,我们不要拿这个身体当宝贝,谁说我一句,也放不下,「怎麽说我呢?」谁打我
一下,「你打我!可恶至极!」觉得痛一点,就受委屈了。其实你要是看破放下,没有一个
痛,亦无一个不痛。谁痛?痛又怎麽样?有人打你,就当碰在门框上;有人骂你,就当他唱
歌,或说你所不懂的外国话,「这是西班牙话?德文?葡萄牙话?我没学过,我不懂。」总
而言之,你能把这身体看破放下,不执著,则会得到自在,这是观身不净。不要把身体看得
那麽重要。


「受念处」,观身不净,受、心、法,也都不净。观受是苦,受是你所接受的。有1、苦受
,这是苦苦。2、乐受,中有坏苦。3、不苦不乐受,这是行苦。以上是三苦,你对於你所接
受、所享受的,都应觉知是苦,你知道是苦,就不会执著享受了。我常常对你们讲:「受苦
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常受苦,则苦没有了;尽享福,则福报没有了、消了。所以「观受
是苦」,而身心法也都是苦,这四念处虽是四种,但要把四种观成一种,一种分开四种。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无常的,不会常常如此。过去心不可得,是无常;现在心不可得,
是无常;未来心不可得,是无常。这心是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所以是无常。


「观法无我」,法根本无一法,法既然没有了,什麽地方有个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蕴色
法而成的,既然没有五蕴的色法,则我自己也没有了。所以观法无我,人空法空,人也空了
,法也空了。


我们修行要常常观想四念处。佛灭度之後,教导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
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是很微妙的,所以大家须详细研究,你能明白四念处,依四念处而
住,就没有执著,而得到真正的自由。有所执著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因有所执著,所以
要修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无住而住。无所住,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讲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的第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怎样来对待恶性比丘?佛答覆说
:「恶性比丘,默摈之」由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当初佛住世时,也一样有这种恶性比丘
、恶性居士、恶性之人,遇到这种人,就应不和他讲话,默摈之,这叫软迁单,迁单就是叫
他搬家,不理他,他自己觉得没有什麽意思,就会走了,这叫摈。在佛入涅盘之後,遇到这
种的恶性比丘、恶性居士,就用这种方法来对待他。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如是」是信成就,如是这个法就可信,不如是这个法就不可信,
这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闻本来是由耳朵闻,为什麽不说耳闻?而说我闻呢?因为
这耳朵是身体的一部份;这个我是身体总的名称,耳朵则是一个别名,这叫舍别就总,把别
的名不用,而用总的名,所以说是我闻。


「一时」,是一个时候,这叫时成就。那麽这个时候,为什麽不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只
说一时呢?因为国家与国家的年月日期不是全都一样,有的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有的则以
二月或三月,乃至於其他的月份,因历法不同故,所以没有办法确定一个时候,若确定这个
时候,考古家就要考查,说这个正不正确。现在说「这一个时候」,就不需考古家来考查。
以上是时成就。


要讲经说法,第一要有人信,有人相信这个法,才可以说法。有人相信,但没有时间来听,
甚至一听经就跑了。为什麽?因为没有时间,他不听不闻。虽有讲经说法,他不闻也没用。
若他真想听经闻法,就要有时间;时候有了,又有信心,又要有一个说法主,佛就是主成就
,说法之主。有了主成就,又要有处成就,要有一个地方来讲经说法,现在这个地方,就是
在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是印度一个国家的名称,译为丰德,因为这个国家的人都
很聪明,所以国就有五欲七宝之丰,其国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有五欲财宝,五欲是什
麽?有人说是财、色、名、食、睡;又有人说是色、声、香、味、触。总之五欲的境界令你
的智慧颠倒,令你的眼睛跟著色尘跑,耳朵跟著声尘跑,鼻子跟著香尘跑,舌头跟著味尘跑
,身体跟著触尘跑。这五欲把人迷得颠颠倒倒,都来追逐五欲,这国家的人有多闻,书读很
多。解脱就是无拘无束、很自由、得到解脱,也就是执著心很轻。这是舍卫国。


「□树给孤独国」,□树是□陀太子所种的树,给孤独园是须达多长者的。须达多长者是当
时印度的一个富人,但他不懂佛法,连佛的名字都没听过。有一天他为儿子娶媳妇,到城□
一位朋友□□珊檀那长者家里,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到了他家,见珊檀那半夜就起来,布
置他的房子,把房子庄严得非常美丽,须达多长者看见他如此庄严舍宅,就问他说:「你把
房子收拾得这样庄严好看,是不是办什麽喜事?」珊檀那长者说:「不是的,我想请佛来应
供。」须达多长者一听见「佛」字,头发也竖立起来了,毛孔也竖起来了,问:「什麽叫佛
呀?」珊檀那长者就对他说:「佛是净饭王的太子,本来他应该做国王,可是他出家修道成
佛了。我准备请佛来应供,来供养佛。」须达多长者,即给孤独长者,听见佛的名字後,觉
也睡不著。释迦牟尼佛知道他有诚心,就放光来照他,一放光照他,须达多长者以为天亮了
,於是就起身出城。城门本来是锁著的,但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量把城门打开,须达多长者
就到了佛所住的地方□□竹林精舍。到了那儿,预先就有一位天人,向佛右绕三匝,然後向
佛顶礼。须达多长者从没见过佛,也没听过佛法,不懂礼节,所以天人做一个样子给他看。
於是乎须达多长者也向佛右绕三匝,然後向佛叩头顶礼。佛就向他说法,须达多长者非常高
兴地说:「佛您有这麽多的弟子,要有一个大的地方才可以住下,我预备找一个大的地方,
请佛来住」佛说:「好啊!那你就去找。」


须达多长者回去本国到处找地方,却没一处合意;最後找到□陀太子的花园,觉得地方好,
也够大。於是向太子要求买他的花园。太子并不想卖自己的花园,但听须达多长者要买,就
同他开玩笑说:「好,你若要买我的花园,须将金砖铺满它,我就卖给你。」长者没有讨价
还价,回家马上将窖藏的金砖全搬去,铺满了花园。然後对太子说:「现在园子是我的了。
」但太子说:「花园是我自己的,怎可卖给你呢?我是开玩笑的。不卖!不卖!」须达多长
者说:「你说只要我将金砖铺满花园,园子即卖给我。你将来要做国王的,怎可说话没有信
用呢?」太子考虑後说:「好,园子已铺满金砖,是你买的;但树没铺金子,故仍是我的,
算是我供养佛吧!」所以此园叫□树给孤独园。何谓给孤独者?给即周济,亦即布施。因须
达多长者专门布施给孤独的老幼。中国周朝文王时,周济四种穷苦人:即鳏、寡、孤、独。
鳏是老而无妻者(鳏夫)。寡是老而无夫者(寡妇)。孤是幼而无父者(孤儿)。独是老而
无子者。而须达多长者□□给孤独者也救济这四种人。


「舍卫国,□树给孤独园」,这是「处成就」。因为有人说法,一定要有处所;无处所,法
就不易说了。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与」意即「共」,即共同跟随一位师父
学习,大家共同住在一处,大家共同学习佛法,大家共发同样的菩提心,大家都开同样的智
慧,大家证同样的果位,大家共同成佛。这麽多共同的理由,故用「与」字。


「大比丘僧」,先把声闻众说在前面,因比丘都是出家相。菩萨放在後面,因菩萨之相不定
,有时是出家相,有时是在家相。菩萨是修中道的,故放在中间。後边再说天龙八部,最後
说一切世间相的凡夫。出世相是圣人。菩萨有时在法会中,有时离法会去其他世界,故是不
定相。比丘则是佛的常随众,跟随佛听经闻法。故结集经藏时,把比丘写在前边。


「大」有三种意思:一、比丘是国王大臣所崇拜者。二、比丘断一切烦恼。三、破诸恶者。
比丘与其他外道不同,故云「胜」,胜过其他一切外道。而比丘又有三种意思:一、乞士。
二、怖魔。三、破恶。一、乞士是托钵乞食。二、怖魔。当有一人在戒坛受戒时,地行夜叉
即去报告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即刻报告天魔,天魔即恐惧的说:「佛又多一位弟子,我又
少了一个眷属。」因此天魔很恐惧,魔王宫殿都震动。三、破恶。比丘发菩提心时,则破八
万四千烦恼,故是破恶。


僧伽是梵语,翻为「和合众」,即是大家共同住一处,没有是是非非,不会互相斗争。又有
「事合」及「理合」。何谓理合?即大家同证无为解脱。而事合又有六种:


一、身和同住。僧众合住一起,不能互相斗争。时时刻刻要自己管自己。不要犯过,不要妨
害他人。譬如大家都不饮酒,你却要喝酒;大家都不抽烟,你却要抽烟;则僧不和,就不能
同住。故一定要守规矩,不犯过。


二、口和无争。不要互相辩论是非。不要有「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个眼」等的是非
。要口和不争,不能说你的道理不对,我的道理对而争论起来。


三、意和同悦。大家在一起学佛法。你修持精进,我比你更精进。大家为修道而精进向前进
。不要一天比一天差。要少说话,多修道。大家的意念就和合。


四、见和同解。大家有相同之见解。


五、戒和同修。大家一同持戒律,同修道。


六、利和同均。大家互相为共同之利益而努力。以上是六种「和合僧」,此为「事和」。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之「常随众」,即常常跟著佛。佛到任何地方去说法,他们一定
都跟著去。他们不管佛说的经是否已经听过,一定仍跟去听佛说法。基本上应是一千二百五
十五人。佛先度五比丘,然後耶舍长者子及他的弟子四千九人也跟著皈依佛。舍利弗尊者及
大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位弟子跟随著皈依佛。此外大迦叶兄弟三人及一千位弟子也都跟著
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迦叶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其中五百人是优楼频螺迦叶的徒弟。迦叶是梵语,翻为大龟氏
。优楼频螺翻为木瓜林。有人说因他在木瓜林中修道。又有人说因他胸前长一大瘤凸出如木
瓜;或言凹进去成木瓜形者。总之都可以如此说。我相信他最喜欢吃木瓜,所以修道时身上
会长出一个如木瓜的东西。木瓜润肺,如肺有病,可以多吃木瓜。木瓜林迦叶有两个弟弟。
一位叫伽耶。伽耶是山名,翻为象头山。另一位叫那提,翻为「河」或「城」。我认为此河
在城边,所以两者均可。他们两人共有五百名弟子。故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教化众生,首先度鹿野苑的五比丘,然後该度何人呢?他观察迦叶三兄弟的机缘成熟,应
该去化度他们。於是佛就到大迦叶处去。但不能直说:「我来度你们,你们信不信?」佛使
用权巧方便法门。走到他家时说:「此时已晚,我可否借宿一晚?」


大迦叶修火道很久。他已一百六十岁,见佛与众不同,但他却看不出佛的来历及何因缘,虽
知佛绝非普通人。正奇怪何以平时任何人的背景,他一望即知,但却无法了解此人究竟是何
人。於是他将佛安置在一个火龙洞中,那火龙是他的护法。任何人去到火龙洞里,即会被它
烧死。是夜三更,火龙想将佛烧死;但佛以火光三昧对付它,使它无法可施。於是佛将它放
入钵中,对它说法。亦如六祖大师将毒龙收入钵中,但佛不会说:「你□会变大,不会变小
,跳入我的钵中。」佛是很自然的将它收入钵中,与之说法,火龙即皈依佛。

然後佛用种种神通变化,老迦叶一看自知不如,没这麽大道行,也跟著皈依佛。他皈依佛後
,没多久就证圣果。他的五百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并都出家。他的两个弟弟见哥哥跟了佛
,於是他们二人也带著五百名弟子,一起跟佛出家。出家後没多久也证了圣果。因此合起来
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因为感谢佛的慈悲深恩之教化,故无论佛到何处说法,他们一
定都常随著佛,在法会中听法,作佛的常随众。亦如此时你们听经,虽有人已经听过,仍忠
诚护法。譬如有位弟子去很远的地方教书,但每逢星期六,一定赶回来参加法会,并在周末
的两天假期中作佛事,这是他真诚护法的心意。另一弟子在百忙中仍抽空出席听经。白天工
作繁忙,已很疲劳;但下班後,仍赶来听经,实在很有诚意。


「...俱」,俱是大家聚在一处。


「皆是大阿罗汉」,聚会在一起的,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意义,与比
丘义相近,比丘是罗汉之因,罗汉是比丘之果。


一、应供。因中是乞士,果上就应受天人之供养。


二、无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无生。因中怖魔,怖烦恼魔、怖死魔。


三、杀贼。因中叫破恶,果上叫杀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破五蕴之魔及诸烦恼魔与死魔
。死也是一个魔。像有的人修道时病得要死,则恐惧起来了,此即是被死魔魔动。修道者应
不怕生也不怕死,生即死,死即生,应视生与死无分别;活的时候,就像死了一样,则欲念
之心也没有了。如果死了,怎麽会再有淫欲心、贪、□、痴、慢、疑之心呢?那时一切烦恼
也没有了。你说这种境界多快乐,然而此境界不是很容易得到,但也不困难,只要肯去做就
可。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德高望重,人人都知(指闻其名,但未见其面)且识(已见其面,并认
识其人)。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


长老,乃对年长者之尊称。长老有三种:(1)年耆长老:耆是老年人,年耆是指年纪很大
的人。


(2)法性长老:即明白佛法。「性」是自性。因为明白佛法而通达自性,故不论其年龄是
长或少,有智慧无量、辩才无碍者,纵使年纪轻,一样可以讲解佛法。如舍利弗在八岁时,
即把印度所有的论师给战胜了。他在七天内,即能通达佛法,故言长老。


(3)福德长老:有很多福报,人人欢喜供养他。因为他接受人的供养,亦能令人种福,也
因其有德行故。


舍利弗尊者未出生时,他的母亲和其弟弟(摩诃拘□罗)辩论,可是每一次都是她辩输。自
她怀孕後,奇迹立刻出现,当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了。所以聪明的摩诃拘□罗立
刻知道他姊姊胎□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


舍利弗及目犍莲均是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其父名「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为子意,故有些经文译为
「舍利弗」或「优婆提舍」。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做为其名字,故称「舍利弗」。「舍利
弗」有好几种翻译。有的译为「身子」,或「□子」,或「珠子」。何谓「身子」?因为他
母亲的身体非常得美丽(其相貌亦端严),故言「身子」,意即那个身体很好的女人的儿子
。「□子」,□鹭是一种鸟,此鸟的眼睛美丽异常,舍利弗母亲的眼睛亦如□鹭一般的美丽
,故称舍利弗为「□子」。又称「珠子」,珠子亦是指其母亲的眼睛如宝珠一般的美,而生
出舍利弗的眼珠亦很美丽,故称「珠子」。


舍利弗在声闻里是智慧第一,其智慧无人可比。当他仍在母腹中时,即帮母亲辩论,辩无不
胜。与谁辩呢?即与其舅父。本来他母亲未怀舍利弗时,常与她弟弟辩,屡辩屡败,每辩必
败。但自她怀孕後,再与她弟弟辩就不同了,後者所讲的道理,总没她讲得圆满。其弟弟(
即舍利弗的舅舅)亦很聪明,知道非其姐辩胜他,乃是她肚里的孩子帮著她来与他辩论的。
於是他便发心去南印度学论议,一学学了许多年。那时也没电灯,但他白天、晚上都勤学论
学:四韦陀典、四种论学,甚至不肯空过一分乃至一秒钟。学了几年後,衣服破了也不补,
脸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故指甲很长,因此一般人称他为「长爪梵志」。当他把所有的论
学学完了,便回来预备与其外甥辩。因为他是个大论师,心想:「将来若不能胜其外甥,是
很没面子的事。」不料学成归来,却发现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很不悦,认为是胡闹,他
说:「佛有什麽道德?只不过是一个沙门,我要去把我的外甥要回来。」他便去和佛交涉,
拟要回其外甥。佛说:「你凭什麽理由把他要回去?你立一个宗来。」他答:「我以不受为
宗。」佛言:「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的见呢?你立宗这个见还受不受呢?」
他本来是什麽都不受的,现在佛问他受不受这个见?他自忖:「若说受,则『以不受为宗』
,此宗便会倒了,立不住,因为有了受。若说不受,连个见都不受,但立那个宗就是『见』
,怎可说是不受那个见呢?故答受与不受均立不住。」於是自认败了。但在未辩之前,他与
佛立了条约,他说:「若我胜了,则我带舍利弗回去,不跟你出家。若我输了,我把头割下
送你。」他以头为赌注,这回败了,他拔腿便跑,跑了三、五哩後,继而想之:「这也不对
,既已讲好,输了要给头的,现在跑了,岂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呢?」便转回去,向释迦
牟尼佛要刀,佛说:「你要刀做什麽?」他说:「我输了,要把头割下给你。」佛说:「我
法无此法。你既输了,就不要走,也在这儿出家好了。」他问:「佛您肯收我吗?」佛首肯
,於是不但外甥没找回,连带他也跟著出家作比丘了。出家後,随即得法眼净,证果了。


舍利弗在母腹内即有如此大的智慧,帮著母亲与舅舅辩论。又舍利弗在七日内,即通达诸法
实相,在八岁时即论胜一切的论师,故为大智舍利弗。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说弥陀经,当机
众即是以舍利弗为首,因为有舍利弗如此的智慧,才可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


舍利弗不仅是智慧第一,其神通亦是第一。因为有一次,有位居士供斋,请佛应供。那时舍
利弗却入定了,人家叫也不出定(不是装模作样,好像入定的样子,是真入定了)。於是神
通第一的目犍连,欲以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可是使尽神通,却连舍利弗的衣角丝毫也动不
得。由此可证明舍利弗不仅智慧第一,神通亦为第一。(不像我们打坐入定,周围动静还很
清楚呢!舍利弗才是真入定)。


为什麽舍利弗智慧第一呢?为什麽称大智舍利弗呢?这就要讲到因果上。他在因地时,最初
发心学佛,遇到一位师父,师父问他:「要不要智慧?」舍利弗说:「要。」於是他师父告
诉他:「若要得智慧,就需学般若智慧法门,诵持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天天
诵持,则可开智慧。」舍利弗便依教奉行。白天晚上,行住坐卧皆念兹在兹,无有间断,甚
至还发愿生生世世要拜这位师父学般若法。於是一生一生的学习般若法门,一生一生的增加
智慧,於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生,有这样的成就,能七日通达诸法实相。谁是他因地的
师父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故现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成了大阿罗汉,这是舍利弗成就
大智之因缘。主要是因为他时刻不忘善知识之教诲,故所学之法在七日之内能通达。


我们为什麽念经念咒很慢,甚至几个月楞严咒也背不出来?这是因为前生未学过这麽多佛法
,现在才开始。最要紧的是学佛法不能懒惰,必须学舍利弗那样勤奋,日夜不懈怠的来学佛
法。故现在记不住经与咒文的人,更应努力,所谓「勤能补拙」。若能记得清楚,亦更应加
倍努力,以增长自己的智慧。为什麽我的智慧比别人低?因为没有学过佛法之故,故现在应
发愿学习佛法,将来赶上大智舍利弗。要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的智慧比舍利弗大多了。


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有三种意思:1、大。因为长老是国王、大臣所恭敬的,故大。
2、多。他学习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故为多。3、胜。他超胜其他旁门外道。


目犍连是梵语,译为「采菽氏」或「莱菔根」,因为其先人修道时吃此物,故以此为名。他
的名字另一个意思是拘律陀(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的。


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最初证得阿罗汉,即得六通。何谓六通?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
、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1、天眼通,不但能看见人间的情形,亦可见到天人
的一举一动。2、天耳通,不但能见,也能听天人的一言一行。3、他心通,在彼此相对时,
你内心有何意念,虽未说出口,但对方已知你所想及要做之事。4、宿命通,不但知道你的
意念,速你前世的因果,也能清楚明了。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何谓神足通?乃
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连鬼神都不知,有千变万化。又称神境通,因能到一切境界,通达
无碍。如意通是遂心所欲,想上天或下地狱都能随意而之,甚至入火,火不能烧;下水,水
不能淹,能任意穿墙而过,不须经过门户;遂心如意,如意可达。6、漏尽通,已无有漏。
凡夫皆有漏,如破了的玻璃瓶,装不上水,一装即漏;洞大便漏得快一点,洞小则漏得慢,
要是没有漏洞,就不会漏了。


人有什麽漏呢?人喝水、吃饭,变成大小便时,即是漏。爱发脾气,有贪、□、痴、慢、疑
等心,皆是漏。有漏即存不住。漏尽通是把这些漏都没有了,这些漏即是所有的毛病。人无
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却有毛病;无大漏时有小漏;无小漏时,却有慢慢漏之习气,漏是
讲不完的。此即六通。


目犍连尊者得六通後,他即刻用天眼通遍观世界,找他的父母,先注意找他的母亲。一看,
却见他妈妈在地狱里。为何他母亲在地狱里呢?因为她在生时,不信佛、法、僧三宝,不单
不信三宝,且毁谤三宝,又杀生,又爱吃鱼子,杀生太多,故堕地狱。目犍连尊者於是拿一
钵饭给他母亲吃,其母急忙一手拿钵,另一手遮住钵(因其贪心太重,怕其他饿鬼来抢她的
饭。饿鬼是贪心重的),偷偷的吃。可是因其业障太重,饭未入口前,已烧成炭,不能吃了
,而且还烧破了她的嘴。目犍连尊者纵有神通,也无法使饭不成火炭,故即刻去求救於佛。


释迦牟尼佛即教他一个救他母亲的方法。即是设盂兰盆供。盂兰盆是梵语,译为解倒悬;把
倒挂的人解下,言及人在地狱里变成饿鬼,就好像被倒挂起来一样。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
日、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来供养十方僧,才能救其母亲离苦得乐。目犍连依此而行,果
然超度他的母亲生天了,不单他母亲生天,所有在地狱里的饿鬼都离苦得乐了。


有的人说:「我不相信我们所吃的饮食,当饿鬼吃时会化成求炭。」这难怪你不信,我以前
也不信。可是在宇宙间有许多事奇奇怪怪,一言难尽,更何况宇宙以外之事呢?譬如清水,
人和畜生看水是水;可是天人见水为琉璃;饿鬼见水是火。这些都是随其业报所现。天、人
、饿鬼等,各有各的业报,乃业力所现。这个就是目犍连尊者求佛救母之因缘。


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梵
波提。


「摩诃迦叶」,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是梵语,译为
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的先人,看见有只大龟驮著一卷图一道修道,所以就以此
为姓。又叫饮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他怎麽会
这麽光明呢?是在过去七佛时,在□婆尸佛时,有一座庙,破烂不堪,佛像无遮蔽,任凭风
吹雨打。此时有一贫女发心要给佛像装金,修补庙。她每天到各处化缘,等积蓄够了,就请
一位金匠来为佛像补金身。补完了,这金匠就对这女人生出一种爱心。他向这女人说:「□
修庙功德很大,但可否功德算二人的?□出金,我出工,不收□的钱。」於是两人共同把佛
像与庙宇装修好後,这金匠就向这穷女人求婚,两人便结婚了。因为给佛像装金的缘故,後
来生生世世两人身上都放紫金光。而在九十一劫中,两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妇。


今生迦叶生於摩竭提国。当他长到二十岁时,他父母要他成婚,他就说:「一定要找个身上
有金光的女人,我才和她结婚,否则我就不结婚。」後来果然在另一个国家,有个女人身上
也是放同样的金光。这是前因後果,作善业感现,故生生世世均有金光。他们夫妇二人生生
世世都是修道,共同研究修行之方法。在今生,迦叶出家作比丘,他太太亦出家作比丘尼,
叫紫金光比丘尼。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本为树名。因为他父母亦是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
,故以之为名。


摩诃迦叶尊者在佛教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佛说法时,大梵天王会来献金莲华供佛。有一天
佛手拿起金莲华示众,在这个百万人天的法会,谁也没表示,唯独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於是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予迦叶。」故迦叶为佛
教之初祖,西天第一代祖师。尊者现在还在这世界上。佛入涅盘後,摩诃迦叶尊者便至云南
鸡足山入定,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成佛时,他要把金缕袈裟交给弥勒尊佛,那时他所应
做的事便做完了。


迦叶尊者皈依佛出家作比丘时,已一百六十岁了,等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尊者
已年届二百馀岁。从佛入灭至今,已三千馀年。有很多修道人到鸡足山朝拜迦叶祖师。在鸡
足山常常有三种光:1、佛光。2、金光。3、银光。人到鸡足山朝拜时,若有诚心就会听到
山间有大钟响,但只闻钟响,而不见钟,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内皆可听见,这是不可思议的境
界。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有两个第一:1、头陀第一。2、年龄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论
年龄皆没有比他大,故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
故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语,翻译为「抖擞」,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进。头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种苦行。
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於世。要是无人行头陀
行,佛法就灭了。十二头陀行,即:1、著粪扫衣。什麽是粪扫衣?即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
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回来,洗净制成一件衣服。穿这种衣服有什麽
好处?好处很大。令你自己没有贪心,不爱好的衣服,穿上这种衣服令你心理很安静,减少
贪心,也令其他人无贪心。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再由羡慕而生出
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贪心,然後生出盗心。若穿粪扫衣,就没有人会来偷你的衣服,这
对你有好处,对其他人亦有好处。亦即是现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人亦称「衲子」,
即是言出家人穿破衲衣。


2、但三衣。即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只有三件衣、钵、具。三衣:a、大衣,有二十五条,一百
零八块,此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皇宫时所穿的。b、七衣,即七条衣,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
。c、五衣,即五条衣,是执劳服役,出入往返,迎宾待客时所穿的。为什麽只有三衣、钵
、坐具?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贪多物质。衣的方面是以上两项,以下是讲食物方面,有五
项。


3、常乞食。常托钵乞食,自己不举炊。


4、次第乞食。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说避免到贫穷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要
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门口。若七家皆无供养,则那一天就不吃饭。不能拣择,要平等
乞食。不可像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有分别心。大迦叶尊者专向贫穷人乞食。因他想贫穷人太
可怜了,若不种福,来生就更穷,於是他专门向穷人化缘。而须菩提就专门向有钱人化缘,
不向穷人化缘。他亦有其见解,他认为:「富人若今生不种福,来生就会穷了。」各讲各的
道理,佛就骂他们是阿罗汉心,不平等化缘,有分别心。


5、日中一食。即早晚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时到十二时)才吃饭。一般不明白佛法的
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持午是早上吃,晚间不吃。若是早、晚、中午皆吃,这叫能吃
,就像受戒时,问:「能持否?」答:「能吃。」(吃与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
度来修行,因为中午是佛应供的时间。早晨是天人吃东西,过午是畜生吃东西,晚间是饿鬼
吃东西。出家人为何晚间不吃东西?因为晚间吃饭动筷子时,饿鬼会来抢吃东西,可是食物
一到口中,就变成火,因而生出□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故出家人晚间不吃东西。


6、节量食。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多,肚子无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厕所。


7、过午不饮浆。浆即是苹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浆。过午之後,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
不饮浆,有的人只修一种头陀行,或两种、三种、四种,或行全部头陀行,皆是量力而为。
以上五项是关於食物方面,以下五项是关於住的方面。修道亦避免不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故
定出十二种头陀行。


8、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翻译为寂静处,即是人烟稀少,无杂乱声音的地方,所谓「
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人看见好吃的东西,贪欲就生出来。耳朵不听很多杂
乱的声音,心中就不生烦恼。在寂静处容易用功修行,易悟道。


9、树下住。修道人在树下住,但不超过三宿,住了两宿,就要搬家,为什麽?你要是住了
三宿,就有人来供养。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得到好的供养。


10、露天住。即是露地打坐。


11、冢间住。即是住在坟墓旁边,令自己有一种警惕心。「看!那儿有死人,若不修道,以
後我亦会像他一样,我还是赶紧修行。」可以对治放逸。在坟墓旁边住,就不会懒惰懈怠。


12、□不著席。即是常坐不卧,不躺著睡觉,如此才能用功修道,而不懒惰。


迦叶尊者不单只修一种头陀行,而是修此十二头陀行,修得圆满。到他两百多岁时,佛看见
他,亦不忍心他修头陀行,有一日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分半坐与迦叶尊者同坐,然後对迦叶
尊者说:「你年纪已经这麽大,应休息了,勿这麽辛苦行头陀。」迦叶尊者听了佛的话,只
是笑笑,没有回答。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修头陀行,不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而停止行头陀
。佛知道了很高兴的说:「在我佛法中,迦叶的头陀会令佛法再多住五百年。」故他是头陀
第一。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修行。有些在家人就说:「此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行,你对我们
在家人讲,又有什麽用呢?」这一番话听起来,表面上好像是很对。其实再往□面深一点研
究,这是一个愚痴的问题。你怎麽知道你以前不是修道人,不是修过头陀行的?也许你忘记
了,所以现在我再提醒你。


你又怎知道来生你不出家呢?或者来生你的菩提种子成熟,功德圆满,来生就出家了。来生
时,你修行十二头陀行,觉得很熟悉、很相应,那是因为今生听过,故来生就很欢喜修。亦
是过去种过此善因,今生结此善果。或今生种此善因,来生结此善果。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
是在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出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凡夫。


「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多、胜的意思。迦旃延是梵语,翻译为「文饰」,即这位尊者
善於文饰,善於论议,他是论议第一。此位尊者和任何人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有一次,
有位断常外道和他辩论。外道问:「佛教说有六道轮回,我觉得此理论不对,你说人死後再
回来做人,可是我未见有人死後,再回到家□来送信。那你又如何知道人死後,再投生为人
呢?这没有根据。我认为人死後,就像灯灭一样,没有来生。人有来生只是一种想像,是人
的一种假设之词。」尊者听了,便对外道说:「人死後有没有回来,我先不答覆。我先问你
:人犯罪被政府关到监狱,此人是不是能随意回家呢?此人是不是没有自由呢?」外道答:
「当然没有自由了,不能随意回家的。」尊者说:「那麽人死了,到地狱□,亦像犯罪人被
关到监狱去,不能自由回来。」外道听了说:「这很有道理,人到地狱是不自由。但是人生
到天上,是很自由的,为什麽亦不见有人生天後,再回来告诉家人勿担忧呢?所以人死後生
天也是靠不住的。」迦旃延尊者答:「你讲的是很有道理。我再举个譬喻,譬如有人不小心
掉到茅坑里(那时的茅坑和现在的厕所不同,它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本面□有板子,人踩
在板上大小便。这些板子或者烂坏了,人不小心掉到粪坑□),好不容易出了粪坑之後,会
不会再跳下去呢?」「人在世间就像在粪坑里一样,等生到天上去,就像出了粪坑,所以不
会再回来了。假如此人从天上再回来,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因为四天王天的一昼夜,是人间
五十年;三十三天(忉利天)一昼夜,则是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一昼夜,是人间二百年。譬
如有一个人生到天上去,须先安排住处,等安排妥当後,已经过一、两天了,如果第三天他
再回来,已经是三百年後,那时你已经死了,所以没人看见有人从天上回来。」类似如此,
摩诃迦旃延辩才无碍,每回辩赢执断执常之外道,令其心服口服而接受佛理的教化。这位尊
者另一个名字叫「扇绳」,因他出世没多久,父亲就死了,母亲想改嫁重婚,但有这个儿子
,就像绳子一样,把她绑住了不能走。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好肩」,因为他的两个肩膀非常
好看美丽。他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此名源於他的思想好,辩才无碍之故。因他具足四
种无碍辩才,所以在诸大弟子中,他是论议第一。


四无碍辩:1、法无碍辩:即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之辩才。2、义无碍辩:了知一切法理
,通达无碍之辩才。3、词无碍辩:通晓各种言词,能随意演说。4、乐说无碍辩:辩说法义
,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摩诃俱□罗」,这位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摩诃俱□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大膝」,
因他家□的人膝盖大,所以叫大膝。他也是善於辩论,由於想要胜过外甥,所以到南印度去
学辩论的技术,学种种外道法。他非常精进,吃饭很快就吃饱了,喝水也喝得很快,一天到
晚学外道的典籍,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因没有时间来修饰容貌,手指甲长得很长,所
以一般人都叫他「长爪梵志」。


「离婆多」,离婆多译为房宿,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个星宿。为什麽他叫房宿?因为他的父
母向二十八宿之房宿星祈祷而生了这个儿子,故名房宿。这位尊者又有一个译意叫「假和合
」,为什麽叫假和合呢?因为有一天这位尊者到外面去游玩,不知不觉中天黑了,回家已来
不及。因玩了一天,也很辛苦疲倦,所以当他看到路旁有一座亭子,便在亭中睡觉。当他刚
要睡觉时,有两个鬼,一个大鬼,一个小鬼。大鬼身体很大,小鬼很小。大鬼青面红嘴,巨
口僚牙,口非常大,牙就像象牙一样,非常难看。小鬼的样子更丑,面目七八家全搬在一起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嘴巴全长在一起,很是难看。这位大鬼抬著一具死□就问离婆
多:「我们两个人吃这死□好不好呢?」如果离婆多说:「好」这两个鬼就说:「我们偏要
吃你。」如果说:「不好」那两个鬼没东西吃,还是要吃他。无论他怎麽说,两个鬼都要吃
他。所以他没回答吃好还是不吃好的问题。接著大鬼就扯下死□的两腿吃,而小鬼就把离婆
多的两腿撕下来,补到死□身上。吃了两腿後,大鬼又吃死□的胳臂,小鬼又把离婆多的胳
臂撕下来,补到死□的身上,如此,大鬼把死□的全身逐渐都吃光了,小鬼也把离婆多的身
体全都撕下来补到死□的身上。所以离婆多想:「我现在没有身体了,我的全身都补到死□
身上了。」第二天他发狂似的跑到街上,碰到人就问:「我有没有身体?」别人也不知道他
问什麽?结果弄得全村的人都不敢碰他,但他还是继续问。後来遇到两位和尚,他也问:「
我有身体吗?」这两位沙门是证果的阿罗汉,一观离婆多的因缘成熟,来日要证得法身,就
对他说:「你说的身体本来是因缘和合而成,也没有一个是你,也没有一个不是你。」这麽
一说他就开悟了,以後出家证果,所以他的名字叫假和合。


「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小地道)与盘陀伽(地道)是两兄弟,哥哥在路旁生,弟弟
也在路旁生。按照印度的风俗,女人结婚後要生产时,必须回到娘家去。哥哥「地道」,他
的母亲要生他时,本应该早点回去,但她不愿回去,等到最後一分钟,孩子要生了,才回到
娘家去,结果还没有回到娘家,便在路途中生小孩子了,所以叫「地道」,即路之义。等到
第二个孩子要生时,她仍不愿早点回去,还是等到最後一分钟才回娘家,结果走到以前的地
方,小孩子又在半路生出来了,所以叫「小地道」。哥哥是这样生的,弟弟也是这样生的,
同样的生法,智慧却不一样。哥哥是聪明绝顶,弟弟则是愚痴绝顶,愚痴到什麽程度呢?愚
痴到连半句偈颂都记不住,佛叫五百位罗汉教他念一首偈颂:「守口摄意身莫犯,勿恼一切
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守住口,摄住意不让它跑,身不要犯戒,要
三业清净。对任何众生不要让他生烦恼,不要因你有烦恼。不合法的苦行,如持牛戒,学牛
的样子;持狗戒,学狗的样子;还有事火外道,以火做他们的祖师;事灰外道,睡到灰中,
把身上滚得一身灰;事钉外道,睡到钉上,钉子扎不坏他们的身体,或是坐到钉板上,虽痛
苦难捱,却仍行之。以上都叫无益苦行,都要远离。像这种修行的人,才可以度化众生。


五百个罗汉每天轮流教周利盘陀伽读这首偈颂,读了很久,他还是记不住。虽然五百罗汉都
有神通,教他读一遍、二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再问他,他还是不知道,如此
一遍又一遍,等到他自己念时,又不会了。所以他哥哥气得叫他还俗,不要出家了。但小地
道虽然记忆力不好,脾气却很大,所以他说:「你不让我出家,我就死给你看!」因此他到
後花园要上吊,那时候释迦牟尼佛,变成树神对他说:「哥哥是哥哥,你在此好好修行就可
以了。」小地道一想:「是啊!哥哥是哥哥,我是我,。」释迦牟尼佛又说:「我现在教你
一句『笤扫』,即扫地,扫你的心,把你心□的尘垢扫得乾乾净净的。」小地道一想:「不
错啊!拿扫把把心□的尘垢扫得乾乾净净。」虽然,当他记得「笤」则忘了「扫」,记得「
扫」,又忘了「笤」,就像我们念佛,越念妄想愈多一样,但他还是努力不懈,从早到晚笤
扫扫心,念来念去,不到一个星期,豁然开悟了,这一开悟,什麽都明白了,通达诸法实相
,比哥哥更聪明。所以愚痴的人,只要用功修行,谁都可以开悟。有的人说:「看不懂经典
,那就不要看经典,看心。」什麽叫看心?看心就是把心□的妄想都扫乾净。我们现在比周
利盘陀伽都聪明,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看轻自己,应该用功学佛法。不然,即使我
给你们说再妙的法,而你们不相信、不实行,说再多也没用。但如果我说的法没意思,而你
们能实实在在去实行,也会变成妙法。妙法不实行,则非妙法;不妙法能实行,亦成妙法。
所以学佛法,要时刻向前精进,不要向後退或懒惰。能时刻精进,有一天你一定能认识你本
来的真面目。


「难陀」,难陀尊者是佛的亲兄弟(同父异母),生於四月九日,佛则是四月八日生的,他
生於佛出世的次一年,比佛小一岁。佛有三十二相,难陀有三十相,他矮佛四个手指头。难
陀是梵语,翻译为欢喜的「喜」,故称「喜尊者」。这是他自己的名字。有的经典把他和妻
子的名字连在一起,叫孙陀罗难陀,孙陀罗也是梵文,译过来是「好爱」。孙陀罗难陀,言
其这个难陀是孙陀罗的,这个难陀最爱他的妻子,两人可说是如胶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
住坐卧时刻不相舍离。有一天佛到王宫化缘,在这个时候孙陀罗难陀夫妇正在一起吃饭,一
看见佛来乞食,难陀就给佛添钵,把钵添上饭菜。他把佛的钵拿过来,装满了饭,当他要送
饭给佛时,他的妻子说:「我现在吐一口痰在地上,在痰未乾前,你必须回来,不然,我要
罚你。」难陀说:「好的。」但在他要送饭给佛时,佛用神通往後退,难陀则往前走,一走
就走到□树给孤独园。本来王宫离□树给孤独园有五哩多远,但佛用神通把他带到□树给孤
独园,佛即刻叫他落发,强迫他出家,他因放不下他的妻子,不愿出家,但是佛是他哥哥,
他不敢不出家,他想:「今天我落发了,改天我就跑回去。」所以他一直在等机会,但今天
等,明天等,等来等去都没机会,因为佛和阿罗汉都在□树给孤独园,所以他很著急。有一
天佛和阿罗汉们都到外面应供,只有难陀在看门口,他想:「今天我有机会了。」但是佛叫
他扫地,他把垃圾扫在一起时,一阵风吹来,把垃圾又吹散了。所以他关上窗户,但这个窗
户一关,那个窗户又开。像这样扫来扫去,关来关去,差不多过了二、三个钟头。他一看佛
快回来了,就想:「不管佛有没有回来,我一定要跑。」他又想:「佛从不走小路,只走大
路,所以我要从小路跑。」跑跑跑,跑了一两哩路,一看见佛从对面小路上走过来了,他就
藏在一棵大树後面,要等佛过去了再走。谁知道他从这边走,佛就从那边来,如此反覆来回
著。佛看到他就问:「你在这儿做什麽?为什麽不看门?」难陀想:「我不能说我要跑。」
就说:「我左等右等,等您不回来,所以我到这□来接您,怕您拿不动钵。」佛说:「这个
弟弟真是太好了。」因此佛又把他带回□树给孤独园。回到□树给孤独园後,佛知道他仍不
想出家,所以有一天佛就对他说:「难陀!你和我到一个山上去看看!」难陀说:「好呀!
」心想:「这回上山,我可有机会逃跑了。」山上有很多猴子,大约有五、六百只之多。佛
问难陀:「难陀!猴子和你的妻子比较,是你的妻子美丽?还是猴子美丽?」难陀一听到佛
这麽问,就回答说:「当然是孙陀罗美丽,佛您怎麽可以把孙陀罗和猴子比呢?」佛说:「
难陀!你很聪明,知道孙陀罗比猴子美丽。」


一天,佛又对难陀说:「难陀!天上你没有去过,和我到天上去吧!」佛和难陀一起打坐,
佛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天上去。到了天上,一看天上比人间不知美丽几千万倍,尤其是天人真
是太美丽了。走到一个天宫有五百位天女,正在收拾地方,难陀一看这些天女,那简直是没
见过的美丽,就生出爱心。他问一个宫人:「这天宫怎麽没有主人呢?」这宫人说:「我们
的主人还没来呢?他是佛的弟弟,现在他跟著佛出家修道,等到下一生,他将生到天上来,
这五百位天女,都是给他做太太的。」难陀一听,想:「我可要好好修道,不要回家了。」
这时佛问他:「是天女美丽?还是孙陀罗美丽?」难陀说:「孙陀罗怎麽可以和天女比?天
女美丽到极点,再也没有比天女美丽了。天女和孙陀罗,就像猴子不能比孙陀罗,现在孙陀
罗和天女比,孙陀罗就像猴子一样。」释迦牟尼佛说:「你要天女?还是要孙陀罗?」难陀
说:「我当然要天女了,天女真是太美妙了!」释迦牟尼佛说:「将来你要生到这儿,你回
去後,要好好修行了。」所以,这回难陀昼夜打坐用功精进。


於是难陀朝夕坐禅,心想做天主。佛知天福有漏,享尽後会堕落恶道,希望提醒他,让他明
白自己的思想不对。所以佛将他带到地狱,去看刀山、剑树、火汤、寒冰等各种地狱。最後
到一地狱,看到两个鬼在烧一锅油。油未烧沸,两个鬼很懒,一边工作,一边睡觉。油锅的
火明明灭灭。难陀生起好奇心,觉得这两个鬼没有好好的工作,这样子锅中之油何时才会沸
呢?於是就问这两个鬼道:「喂!你们两位工作偷懒,没有好好地烧火,火都快灭了!你们
究竟在此作什麽呀?」两个鬼睁眼看了一下,才说:「你管它干什麽?我们一点也不急。要
等的人尚未来临,要等很久才会来呢!我们有的是时间!」难陀又问道:「你们在等谁呀?
」两个小鬼说:「你想知道吗?我们可以告诉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难陀。他跟佛出家修
道,却一心想享天福与五百天女。他将在天上过五百至一千年。以後他会忘了修道,又造很
多业。当他的恶业满时,就会堕入地狱,受此油煎之罪。」难陀听得汗毛直竖,吓出一身冷
汗。他想:「这苦怎麽能忍受啊!」於是不再修生天,而决心要了却生死,不久即证得罗汉
果位。此是难陀出家之经过。

难陀相貌很英俊。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如有人未认识佛,会以为他即是佛呢?


有一次,有些裸体的外道,好像现在的嬉皮差不多,男男女女都不穿衣服。他们认为天体才
是本来面目。何以要戴上假面具似的,必须穿衣服呢?这是当时在印度一种裸体外道之说法
。


这种外道来找舍利弗辩论。舍利弗虽不高大,却很聪明。他一开口就讲得头头是道,使那些
外道都哑口无言;因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了。後来此种外道看到难陀高大英俊,就说:「我
们连小比丘(指舍利弗)尚无法辩胜,怎可能与此高大英俊之比丘比赛呢?」於是这种裸体
外道都拜难陀为师,皈依正教而出家了。此後,这群人中有好些个都有很高的成就,这是难
陀为五百天女而放弃妻子,一心想生天国;後来又怕堕地狱而修道的故事。他由於佛的教化
,最後修成正果。


「阿难陀」,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阿难陀是梵语,翻成中文叫庆喜。因为他出生之日,正
巧是佛成佛那一天。佛证佛果是应该庆祝的,所以他父亲为他取名为庆喜。


在所有佛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所有佛之经典,都是阿难尊者结集而成。佛所说之
法,阿难尊者都记得清清楚楚,永远也不忘记。阿难尊者不但记忆力非常好,而且定力也不
错。他有八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一、不受别请。何谓别请?即僧人中一人单独至某一居士处去接受供养。在楞严经上曾叙述
阿难接受别请,而遇到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使他几乎毁道。佛说了楞严咒後,敕文殊师利菩
萨持此咒将阿难救回。此後他再也不受别请。前次的教训後,他不愿再有此种意外。在佛制
中,任何比丘不可受别请。譬如有十个比丘,有位居士特别喜欢其中之一位,□请他一人去
应供,这是不可以的。如果十人全去应供是可以的。阿难因以前受别请而遇到错误後,再也
不接受任何别请了,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二、他不受佛的旧衣。一般比丘都争著想穿佛的旧衣,以为穿了佛的旧衣,可以生智慧灭罪
业,其实这都是一种贪心。阿难尊者就不穿佛之旧衣服,这是第二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三、不见非时。即不应该看的时候,他就不看;应该看的,他才看。即是合乎规矩者才看;
不合规矩者不看。


四、不生染心。阿难尊者跟著佛上天,到龙宫或阿修罗宫去,见到一些天女、阿修罗女及龙
女们都长得美貌无比,但他从未有生淫欲之心,故云不生染心。


五、阿难尊者知佛入何种定。其他比丘都不知道。这是第五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六、阿难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教化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得到何种利益,他也都知道。


七、阿难尊者对佛所说一切之法,他完全了解。此是第七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八、阿难尊者是法不再问。他听过的法,永远记得,不需再向佛请问。阿难尊者有此八种不
可思议之境界。其馀各尊者都没有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


讲到「不受别请」,出家人当沙弥期间,是不可以自己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必须与大众一
起用餐,不能单独一人吃喝的。比丘等亦不能合住而独食。即使喝茶也不可单独享用。大家
住在一起,不能作出特别的样子,甚至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或一颗糖都不可以。坐禅打坐
时也不能扰乱别人,不能有声音吵人。本来坐禅敲三声止静後,不要说人不可以走动,就是
韦陀菩萨亦是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准动的,其他菩萨在那儿也是不可以动的。为什麽呢?因为
你一动,就令其他人的工夫不相应,不能入定,则你的罪过无量。所谓「宁动千江水,莫扰
道人心」,一千条江里的水,我可以把它摇动,但修道人的心是不可以随便动摇的。所以在
打坐时,三声止静後至开静前,是不可以随便移动的。若有必要的事,亦要轻轻走路,一点
声音也没有。譬如要移动坐垫,要轻轻的拿起垫子,不可重手重脚的,发出很大的声响。如
果在这些地方不检点自己,则造罪无量!故佛制比丘、沙弥都不能受「别请」,也不可「别
众食」。凡是和大家不同的,都不合乎规矩。以前不懂而犯过,尚可原谅;今後已知,则不
可再犯了!此外,比丘、沙弥们在晚上大家休息後,也不可到街上随便乱走。要常随众,随
著佛而住,不能单独行动。


「罗侯罗」,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释迦牟尼佛做太子时,他的父亲净饭王恐怕他出
家,所以很早就为他娶亲,太太是耶输陀罗。佛十九岁临出家前,他太太向他要个儿子,於
是佛就用手一指,她就有孕了。佛在雪山坐了六年,而他的儿子也在母亲腹中住了六年。


罗侯罗是「覆障」的意思。因为他前生曾将一只老鼠阻塞在洞中六天,结果使自己在胎中受
了六年的果报。他一出世,即给他母亲找了许多麻烦。因为净饭王及一般释种都非常不高兴
。他们说:「她的丈夫离家多时,她怎麽生了个小孩呢?她一定是不守妇道,引诱情人,才
会生孩子。不然怎麽可能会在丈夫出家六年後,才生个孩子呢?」释迦族的家属都骂她不守
规矩。□有一位女仆为她辩护,说她非常规矩,从不走出大门一步。而那孩子的确是太子的
骨肉!但谁都不信她的话。有人主张杀了她,有人要打死她;议论纷纷。最後大家决定将她
与婴儿一起烧死。当时是专制时代,王家的权力很大。於是就挖了一个坑,中间燃起大火,
预备将她母子投入火中烧死。那时耶输陀罗发誓说:「一切天神地□啊!请显神灵!如果这
孩子是悉达多太子的,则我们母子俩都不会被烧死!如不是他的,我们就一起被烧死!」说
完就抱著婴儿一起跳入火中。谁知这时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了,火坑忽然变为水池,而且在
水中长出一朵金莲华,母子二人站在华上,一点也未受伤害,这时大家方信这小孩真是佛的
儿子,才不再杀她。当佛成道後,再回到皇宫时,耶输陀罗牵著孩子去见佛。假如不是佛的
儿子,她那里敢带小孩去见佛呢?因此知道罗侯罗的确是佛的儿子。


罗侯罗修道十分用功。在佛的诸大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他随时随地都在用功,但没有人
知道他在用功,因他不挂招牌,使大家都知道他在用功修道。他是秘密修道,甚至在厕所中
,也可入定;他随时随地都可入定,故是密行第一。


虽然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但佛不□有一个儿子。佛有三种儿子:


一、真子。真是佛的儿子。我们读佛经时,常见到「文殊师利法王子」。这「法王子」就是
佛真正的儿子,也即是所有的菩萨。


二、内子。一切的罗汉虽已出无明,明白偏空之理,但未得佛之中道之理,故称为佛之内子
。一般中国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也叫内子,这里不是那意思。


三、外子。佛还有许多外子,即一切凡夫;不懂修行,颠颠倒倒的,都是佛的外子。如妙法
莲华经上说我们找不到大慈悲父;都是可怜的穷子。所以我们应当赶快找到慈悲之父,入佛
之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梵波提」,牛□。好像牛吃饱了草,躺在地上,嘴里边嚼边吃。□梵波提为什麽叫这个
名字呢?那是因为在往昔很久很久以前,这位尊者看到一位老比丘没有牙齿,吃东西很慢,
嚼来嚼去,半天才吃一点。他就对老比丘说:「你吃东西时,真像只老牛似的。」就因为他
毁谤比丘如老牛,故他死後,罚五百世都做牛,他才深切体会到做牛的辛苦。最後他遇到佛
,教他修行而成正果。他虽已证罗汉果位,但牛的习气不改,一天到晚仍如牛一般咀嚼著吃
食物。释迦牟尼佛深怕别人再因毁谤他而受果报,故令他到天上去修行。所以他是受天人供
第一。由此看来,我们千万不要讥笑别人,否则即会受到果报,丝毫不爽的。


在美国是第一次受比丘、比丘尼、沙弥三坛大戒。他们如此修行日中一食,到台湾也没有改
变。他们就好像五块砖,在此火化了一年,到了台湾也没有被水溶化。所以我很欢喜。这是
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西方国家亦是第一次。从来也没有在西方国家受三坛大戒。

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
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
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宾头卢颇罗堕」,梵语,翻译为「利根」。此尊者到现在仍然未入涅盘,尚在世界上,所
以他是福田第一,为众生作福田。为什麽他没有入灭?因为他犯了一种过错。在佛住世时,
所有的阿罗汉虽然有神通,可是不准随便显神通。有次有位长者竖旗,用□檀香作了一个钵
,放在旗竿的顶端,他说:「那一位能以神通把此钵拿下来,我就把这钵送给他。」宾头卢
颇罗堕尊者便用神通把钵拿下来,佛知道後便呵斥他:「因为此□檀钵,你就生出贪心来,
而用神通去取。你如此贪心,不可以入涅盘,应留在世间为众生的福田。」这位尊者究竟住
在世间的那个地方呢?无人知道。可是任何人在作供养时,他就来应供,作末世的福田,令
众生种福。


「迦留陀夷」,亦是梵语,翻译为「黑光」。此尊者生来很黑,可是身上有光,眼睛也放光
,故在晚间走路时,身上和眼睛会放光。有日晚间,大约七、八点钟,他到外边去散步,偏
偏那时就有一位怀孕妇女因为在晚间突然出来,看见他眼睛的两道光和身上的黑光就恐惧起
来,吓得小产。佛知道此情形後,就制定一条戒律:「比丘、沙弥在晚间不可随便到街上去
散步。」故出家人晚间不可跑到街上去逛。


此黑光尊者是佛的侍者,即是佛的护法,他是教化第一,教化人最多。他教化证果的圣人就
有一千多人。


「摩诃劫宾那」,是梵语,翻译为「大房宿」,因为他父母亲祈祷星宿而生此小孩,所以他
叫「大房宿」,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此尊者是善知星宿第一,所有的天文学皆一目了然。


「薄拘罗」,是梵语,翻译为「善容」,他的相貌生得非常好。此尊者活了一百六十岁,所
以他是寿命第一。他在过去毗婆尸佛时,曾以印度的诃黎哥果(其他地方没有)供养一位辟
支佛(缘觉圣人),故他的寿命有九十一劫那麽长。他又专门持不杀戒,所有的生物皆不杀
,甚至亦不伤害草木。因为持不杀戒,故得到五种不死的果报。此尊者有一种特别奇怪的境
界,本来小孩子一生出来都是哭,但他一生出来是笑,不但笑而且还结双跏趺坐,嘻嘻哈哈
对著他母亲笑。他母亲一看以为他是个妖怪,於是把他放到炉中用火来煮烧,烧了三、四个
钟头,也没有把它烧死。他仍然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他妈妈更相信他是个妖怪,於是
把他放到锅中,用水煮他,几个钟头以後,打开来看,他仍是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他
妈妈一看,这还得了,於是把他丢到大海中,以为会把他淹死。谁知虽掉在海中,也淹不死
他,碰巧此时来了一条大鱼,一张大口便把他吞下去,但没有用牙咬他,这条大鱼偏偏在此
时被渔人打上网,渔人用刀剖开鱼腹,此小孩仍结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没有被刀割死。
故五种不死报即是:1、火烧不死。2、水煮不死。3、水淹不死。4、鱼咬不死。5、刀割不
死。为什麽他有此五种不死报?因为他生生世世持不杀生戒,故得到五种不死报,他是寿命
第一。


「阿冕楼驮」,是梵语,翻译为「无贫」。他的因缘也有一个公案。在弗沙佛的时候,世界
正闹饥馑(荒年),人人无饭吃,只吃草根树叶。当时有一位辟支佛去化缘,他是两个礼拜
才化一次缘,化够便吃两个礼拜,如化不到,就两个礼拜不吃东西,这次他下山去化缘,偏
偏无人供养,他就托著空钵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有位穷人(即阿冕楼驮的前身)正在吃稗
子饭「是谷物中最不值钱的米),他看见辟支佛托著空钵要回去,便说:「这位圣者,您化
缘既化不著,您愿不愿意吃我的稗子饭?您若愿意,我便把此饭供养您。」辟支佛看他如此
诚心来供养自己,便接受其供养。吃完了便踊身到虚空现出十八变後,就走了。这穷人仍继
续耕田,不久看见一只兔子跑来跳到他的背肩上,怎样也摆脱不掉。他感到很害怕,此时无
人能帮助他取下兔子。於是他便跑回家去,此兔子已死了,他叫太太把死兔子拿下来,一拿
下来死兔子变成金子。他把兔手剁下来去卖,换了很多钱,手又长出来。把脚剁下来卖了去
换钱,脚又长出来。由此他就感到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在九十一劫皆是富有。在今天
他是白饭王的儿子。白饭王和佛的父亲净饭王是兄弟。他是佛的堂兄弟。佛一说法时,他就
睡觉。有一天佛就呵责他:「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他被
佛骂了一顿,就发愤七天七夜不睡觉。因为不睡,就把两只肉眼弄瞎了。以後佛怜愍他,教
他修金刚照明三昧,他一修此三昧,马上就得到天眼通,看三千大千世界犹如掌上的□摩罗
果,故他是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如是」即指前边从长老舍利弗到阿冕楼驮等十六位尊者,还有其他
未举出名字的弟子有很多。诸大弟子,就是佛弟子中的上首。


「并诸菩萨摩诃萨」,不但有很多菩萨,还有很多菩萨中的大菩萨。什麽叫菩萨?菩萨二字
是梵语的略称,具足应是「菩提萨□」,译为觉有情,即令一切有情众生得到觉悟。还有另
一个说法,即是众生中的一位觉悟者。觉就是不迷,迷就是不觉。你要觉了,就是佛。你要
是迷了,就是众生。故一念觉就是一念佛,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觉就是念念佛,念念
迷就是念念众生。所以菩萨就是在众生中的有情觉,能自己觉悟,一天比一天觉悟多一点,
不是一天比一天迷多一点,故叫菩萨。都是已经觉悟将要圆满的大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又叫曼殊师利,这是音译的关系。曼殊师利就是梵语,
翻译为妙吉,又叫妙德,这位菩萨在菩萨中是最有智慧。菩萨翻译为觉有情,是众生中一位
觉悟者;众生是迷有情,我们是众生中的一位迷昧者。觉悟者就是觉悟所有一切的境界,所
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见到什麽事能觉悟一切的境界,就能出世间。见
到什麽事,就迷惑到境界上,就会堕入沉沦。出世间就是菩萨,堕沉沦就是众生。众生和菩
萨的分别处,就是一个迷,一个觉。故觉者佛也,即众生中的觉悟者。我们也可说觉者菩萨
也。觉悟者就是菩萨,迷者就是众生,这位文殊师利菩萨在出生时,有十种吉祥事,来表示
此菩萨的功德圆满是世界第一。此十种吉祥是:


1、光明满室:当文殊师利菩萨降生时,家中的房子□就放一种光。此种光不是日光、月光
、星光,或灯光。这是表示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般若的光明,也就是表示此菩萨有大智大
慧,能破除一切的黑暗。


2、甘露盈庭: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只天上才有。甘露可以令人饱暖,不吃饭也不饿。一
般人不吃饭就会饿。为什麽会饿?因为没有甘露来滋润,故觉得饿,无精神。甘露可令人得
饱暖,得到清净、清凉。所以饿鬼一得到甘露灌顶,即刻就消除罪业。甘露盈庭表示文殊师
利菩萨以甘露法来灌救众生,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甘露门一开,饿鬼一进来就得到饱暖。


3、地涌七珍:从地生出七种珍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种为什
麽叫宝?因为稀少。在这世界稀少之物乃为宝贝,多了就不是宝贝。好像土亦是宝贝,人要
是没有土,就不能生存,但人人不觉得稀罕。你若把土送给人,人一定不要而弃之於地。鸟
什麽?因为到处皆有。水亦是宝贝,人无水就不能生存,乃至所有的生物亦不能生存。故老
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的人就像水似的,水利益一切万物而不争。
譬如对花,水不会说:「这朵花就是因为我天天灌溉,花才长得这麽好看,若无我,你能有
今天吗?」「处众人之所恶」,在低洼之处,谁也不愿住的地方,水就住在那儿,「故几於
道」,所以得道。本来金木水火土对人类皆有益处,但为什麽人不宝贵它?因为太多了。好
像木头到处都有。金子为什麽珍贵?因为少。好像在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那土就值钱,因
为那儿无土。你到极乐世界给人一块土,就好像从月球拿石头回来一样。虽一样的石头,可
是从月球拿回来的就稀有了。


为什麽叫七宝?因为少有,人人不易得到,故说是宝贝。文殊师利菩萨有无量的宝藏,故他
出生时,七珍亦随著从地涌出来。涌出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也拿不完。七珍在什
麽地方?在文殊师利菩萨出生的地方。有人说:「那我到那儿去取。」人勿生贪心,恐怕路
费比七宝还贵,故勿打此妄想。


4、神开伏藏:转轮圣王有七宝,其中之一是藏臣宝,是管宝藏的神。地涌七宝,是从地涌
出,这些宝藏是前人所埋藏的,现在守藏臣把它刨开,所以从地涌出,这种宝贝也都可以得
到。


5、鸡生凤子:鸡本生鸡,但现在鸡生凤凰。凤凰是一种吉祥鸟,人看见凤凰一定会得到一
种很吉祥的事。孔子曾言:「凤鸟不知,河不出图,吾亦无复。」这是说:「凤凰鸟也不来
了,也没有河图洛书出现了(河图洛书是伏羲氏划的卦),我也要停止了,不再宣扬道德了
。」


6、猪诞龙豚:鸡生凤子犹不稀奇,「猪诞龙豚」,本来龙生龙,但现在猪生龙,因猪生的
小猪,身上有麟,所以叫龙。


7、马产麒麟:马本来生马,现在马生麒麟。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兽,在中国唐尧时,麒麟、
凤凰很多,人皆可见,以後因众生的业报重,罪业深重,所以这些吉祥的鸟兽,也都不出现
了。在孔子怀麟节上说:「唐虞时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在唐尧
虞舜时,麒麟和凤凰常到世界上游戏,人皆见之。而现在不是唐尧虞舜的时候,麒麟你来做
什麽呢?你来有什麽所求呢?麒麟呀!麒麟呀!我真是为你很忧愁。这是孔子看见猎人捉了
一只麒麟,而这只麒麟是孔子所认识的。因孔子生时有一只麒麟来吐玉书(麟吐玉书),孔
子的母亲就把一根红绳子拴到麒麟的脖子上,孔子见其母所系的红绳子还在麒麟的脖子上,
现在猎人把这只麒麟捉来了,孔子也知道他不久就要死了,所以很伤感的说了这句话。


8、牛生白泽:牛生一种白色的兽类,白泽是一种稀有的兽,既不像牛、马,又不像驴骡,
所谓四不像,是马样却有牛蹄、牛角,这也是一种祥瑞的兽。


9、仓变金粟:金粟有何用?可以吃吗?谷本来可以做米,现在变成了金子,怎麽吃呢?有
人说:「可以把它卖了去买很多米来吃。」这真是个聪明人,他还问:「谁有贪心?」我说
我也有贪心,贪大家快点成佛。


10、象具六牙:本来象生两牙,但文殊师利菩萨生时,他家的象生了六牙。


以上是文殊师利菩萨出生时的十种吉祥如意之事,代表大智文殊师利十地菩萨的十度波罗蜜
,和其他的菩萨不同。你想认识文殊师利菩萨、见文殊师利菩萨,须先记此十种吉祥的事,
虽然菩萨无分别心,但你知道他多点,则与他近点。为什麽我们要多知道一些每位菩萨的境
界?因为如此,每位菩萨均可取为我们的善知识或兄弟朋友。你们各位将来都是菩萨的善知
识,所以不要看轻自己。


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是梵语,译为无能胜,亦即慈氏。此位菩萨专修慈心三昧,对任
何人都用慈悲心,你骂他,他也对你慈悲;你打他,他也对你慈悲。无论人对他怎样不好,
或是欺骗他、侮辱他,对他发脾气、生无明,他还是以慈悲待之。一切一切都是慈悲。他不
仅对人慈悲,而且还爱护一切众生。他看所有的众生,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比自己
的子女更亲。他爱护一切众生无微不至,对众生的爱护和慈悲是无量无边。修慈心三昧须修
忍辱,故他有这麽一首偈颂:「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
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凭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
你也没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老拙就是很愚痴的一个老年人,衲就是用针线补过的破衣。「淡饭腹中饱
」,淡饭就是没有油盐,不加香油、酱油、糖、醋等调味料,淡而无味之食物,但能把肚子
填饱。「补破好遮寒」,把破衣补好了,就可用来遮寒。「万事随缘了」,什麽事情都是随
随便便,『事来则映,事去则尽』,也就是到处随缘渡岁月,安份守己过时光。什麽事情来
了就来了,去了就没有了,这叫随缘了。随缘了也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就是动中有
静,静中有动,一静一动,一动一静。「有人骂老拙」,有人骂我这老愚痴的人。「老拙自
说好」,我自己说很好,很好。「有人打老拙」,有人打我这愚痴没有用的人,你猜怎麽样
呢?「老拙自睡倒」,有人打我一下,我躺著就睡著了。你说他是愚痴,还是怎麽样?一般
人被打,则瞪眼竖眉说:「你为什麽打我?」但他不但不瞪眼睛,而且躺在地上就睡著了,
你说这妙不妙?若有人能用此方法,那是不错,真有修行了。「唾在我面上」,有人吐口痰
在你的面上,你则无明火起三千丈:『你为什麽这样侮辱我!』但弥勒菩萨则「凭它自乾了
」,叫它自己乾了,我也不用手擦乾它。「我也省力气」,擦乾痰虽不费多少力气,但还是
要用力,现在我把这力气亦省下来了。「你也没烦恼」,你一看这个人,我吐痰在他面上,
他像没这回事似的。就想:「这种人我不和他一般见识。」这样你的烦恼也就没有了。「这
样波罗蜜」,什麽叫波罗蜜?就是有人打你,你能睡著了;有人唾在你面上,你能让它自己
乾了,这就是波罗蜜,也就是忍辱波罗蜜。假如你连忍辱波罗蜜都不懂,那你学什麽佛法呢
?不要一天到晚学来学去,以为学了很多佛法,境界一来,却一点都不会用。「便是妙中宝
」,这是妙之中妙,宝中之宝。「若知这消息」,你若知道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还
愁什麽道不了呢?你要是用这样的忍辱波罗蜜,你的道业一定会了的,诸佛菩萨是不会欺骗
人的。你若能跟弥勒菩萨学,一定会成就道业。


「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乾陀诃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不休息」,不休息就是
常精进,常精进也就是不休息。乾陀诃提和常精进这两位菩萨互相赛跑,他往前精进,他就
不休息;一个是不休息,一个是常精进;一个常精进,一个就不休息;两个互相你看著我,
我看著你;你不休息,我就常精进;你常精进,我就不休息。两个人昼夜六时行道,他给他
作护法,他也给他作护法,也好像赛跑似的,你往前跑多一步,我也跑多一步,谁也不落後
,所以常精进也就是不休息,不休息也就是常精进,这两位菩萨在无量劫以来,就是打同参
的,什麽叫打同参?就是两人在一起修行,你用功吗?我比你更用功;你比我用功,我再加
多一点用功,两个人互相竞赛。所以一个叫常精进,一个叫不休息,这两位菩萨是真正的修
道者,一切都是常精进,一切都是不休息。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如是等」是除了前面所讲这几位菩萨外,还有很多的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帝释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也就是
楞严咒中的因陀罗耶,所以懂佛法的人,才知道楞严咒中有诸天,有一切的鬼神王,有一切
的大菩萨。不懂佛法的人,就说佛教中没有诸天,没有二十八宿,没有...,因为他不懂。
楞严咒中二十八宿也有,一切诸天鬼神也都有。无量就是没有数量。天总起来说,有三十三
天,要是分析来讲,每一天□边又有无量的天,也就好像我们这世界,此世界,他世界,无
量诸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诸国土。天也是一样,也有无量诸天。「大众俱」,很多
很多的都聚会在一起。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无量诸天、菩萨、声闻、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大家聚在一处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最有智慧的长老,名字叫舍利弗。从这个地方,什麽
地方呢?就是印度的舍卫国□树给孤独园的□桓精舍,从这开始算起,向西方过十万亿佛的
国土,那个地方有一个世界,这世界名叫极乐世界。这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世界,至极无以
复加,快乐到极点,再也没有比这世界更快乐了。这个世界,有位佛,叫阿弥陀。阿弥陀是
梵语,意思是无量光,又可说是无量寿。无量光是光明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无量寿是他
的生命,经百千万亿大劫,亦不穷尽。这位佛成佛後,也是不休息,做什麽呢?「今现在说
法」,现在给大家说法。他是位有事做之佛,非无事做之佛,佛的工作就是说法。谁能说法
就是佛的工作;不能说法就是魔的工作。若不说法度众生,此生等於白往还;像白走了一趟
一样,什麽也没得到,白费功!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这是佛自己设出问题来问舍利弗,因为舍利弗虽是大智,但亦不知怎麽问才好。就像我曾问
你们:「下雨好不好?」你们也不知怎麽回答,但我可举出一个比喻来,做土匪不喜欢下雨
,因为走路一点也不好走,偷东西就不方便了。还有路上的行人,亦不喜欢下雨,因雨天路
滑且天阴,难看清左右前後。但是种田的人,就很高兴了,花果谷米得到雨水的滋润,一定
会有好收成。所以你们说:「下雨好不好呢?」还有你们说:「讲经说法好不好?」有的人
喜欢听佛法的,就说:「好。」有的人嫉妒佛法,就说:「不好。」


现在佛说阿弥陀经,本来应该由舍利弗来问,但舍利弗不知怎麽问,所以佛自己设问题,自
己回答。我们可以假设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佛先问:「舍利弗,徒土何故名为极乐?」
然後等舍利弗回答,这时大约等了五分钟,舍利弗还是没有话讲,虽然有那麽大的智慧,可
是不知道说什麽好,对佛睁著眼睛,一点话也讲不出来。但是时间是宝贵的,所以佛也等不
了了,便告诉他。佛说: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曰极乐。


为什麽这个国土叫极乐呢?因为「其国众生」,这个国家的众生,都是从莲华化生,也就是
从清净所生,非欲爱所生。清净所生也就是没有男女欲爱的淫欲,所以他们没有众苦。为什
麽我们有众苦?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这种污浊之东西所生出来的,一天到晚,男
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一天到晚吃饱饭没事做,第一件事就想这个。故男女年龄一到,就
想结婚,不结婚,就好像有件事没完成似的,这都是因为种子不净,因种子不净,所以心念
亦不净;心念不净,则生种种的苦。现在讲经说法,无论讲多少,都是在讲这个。佛所说的
经典亦是叫你没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就是清净大海众菩萨;有淫欲心,就是五浊恶世、
鬼、众生。所以修道不修道就在这一点。能清净其心,就是功德无量;不能清净其心,则是
罪过无量。罪过乃因心□不清净,由自性之因,成形相之果,造出的罪过。能自性清净,外
面则无恶业之果报。所以你们学佛法,要是不懂真正的道理,则学几万万个大劫,也不能够
成佛。要真明白了

佛法的要点,说来说去,原来就是叫人要自净其意。你开悟,也就是不再有不清净的思想。
为什麽我们有众苦?就是因为我们念虑不清净。为什麽极乐世界无有众苦?就是因为念虑清
净了,故「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没有一切的苦,而受一切的乐,所以才取个名字叫极乐
世界。


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为自己开创、庄严并成就自己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虽说远在
十万亿佛土,但也并非一定在十万亿佛土之远。因它仍不出你我他之一念心,也就是说极乐
世界即在你我他的心中。极乐世界即是自己本来的真心。你得到本来的真心,你就生在极乐
世界;你不明白自己本来的真心,则不会到彼处。极乐世界即在你我他之心中,而非在心外
。极乐世界清净不染,你我现前一念真心,亦是清净不染的。但我们在凡夫的境界上有所执
著,有执著即是染污。如果你能空了执著,即刻就是极乐世界,即刻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
佛与众生无有分别,故言极乐世界不是那麽的远。


一念回光知道本来是佛,本来是佛就是极乐世界。能把染污心去了,亦即除去你的私欲杂念
,没有妒忌心、障碍心、自私心,及利己心。你要像菩萨利益人,觉悟一切众生。你没有杂
念、妄想了,那不就是极乐世界吗?故不必向外去找。


各位善知识,你们都有大智慧、大聪明。你们都比我更聪明,以後也一定比我更会讲法。现
在只因你们不懂中文,所以我将一些「老生常谈」告诉你们,以後你们可以说得比我更好。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
为极乐。


讲过「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後,释迦牟尼佛等著舍利弗请问其中无量无边的道理;但舍利弗
虽然聪明,却仍不明白。因为净土法门太妙了,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他无从请问,於是
佛不再等他,又说:「舍利弗,我再告诉你一些事,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楣...」栏是横的杆
,□是竖的栅。还有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三种宝都是七数。七重栏□是代表戒,七重罗网
是代表定,七重行树是代表慧。此三种即戒定慧,三种都是七数,也即表示七科。何谓七科
?即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共计三十
七道品。是属表法。


何以将栏□代表戒?戒是止恶防非,即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止住诸恶,众善奉行即是戒?
未受戒前可作种种妄想,但受戒後,即不可再作任何妄想,要作清净之想。万一起妄想时,
应自摩其顶,自云:「我已出家,而非在家人,一定要三业清净。」好像用栏杆栏著,故以
栏□代表戒。如果从栏上跳出去即犯法,因之七重栏□是戒。何以将七重罗网代表定?定者
不出不入之谓。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如真有定力,则不必打坐。有什麽境界
来了,也不为所动。因任何时,其心已不为外境所转,故常在定中。譬如有一种美食,□後
又想再吃,就是没定力,甚或去偷吃,则不单是没有定力,更是犯戒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
只是一点小事,无所谓的。人做错事即是从小事开始的。所以一点小事也不能做错。小毛病
并不容易改,但改了小毛病,即会有定力。无有不定时,任何境界现前时,则「眼观形色内
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


定即不为境界所转。譬如一个女人见到一个最英俊的男子而不生淫欲心,即有定力。男子见
到一个最美貌的女人不生淫欲心,也是有定力。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眼观形色内无有,
耳听尘事心不知」,即是有定力,七重罗网即表示定。现在你们对弥陀经的意思明白得更多
了吧!


「七重行树」。树都长得很高,代表智慧很高。有智慧即高,没智慧即矮,非身高而是智慧
之高。有智慧即为七重行树,无智慧只如「七重行草」。草会将你的心阻塞住,变愚痴了,
一次次重复讲仍不明白。


「皆是四宝」。四宝是金、银、琉璃、玻璃。极乐世界只有四种宝贝吗?极乐世界的宝贝是
无量无边的,即使是我们这世界从未见过的,它也有。何以单单提出这四种宝贝呢?此四种
宝贝譬如四种德行:涅盘四德,即常乐我净。


一、常□寿命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也将是无量寿。想得长命,应求生
到极乐世界。该处人人都得无量寿。又名常德。


二、乐□极乐世界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三、我□彼土有八大自在我,又叫我德。何谓八大自在我呢?即八种大自由,八种作用,八
种力量,八种神通,八种妙用。


(A)以一身现无量身。假使有百人请你应供,你都可以同时分身至每一家中应供。一身可受
无量供。


(B)以一尘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尘现一刹,一刹现一尘。一国变成一粒微尘那麽小;一
粒微尘变成一个国家那麽大。


(C)大身能轻举远道,以大身腾飞到远处。


(D)能现无量类种种之众生同住一处。我们看山是山,其实山中有诸佛菩萨之宫殿。某一徒
弟说某地有许多人在修道。他能看见,你们却不见。其实山或海中都有诸佛菩萨在说法,但
你们不知道。


(E)诸根互用。眼睛会说话,耳朵会看东西,鼻子会吃东西,或眼睛也会吃东西。何以故?
六根可以互用,每一根都具六种作用。好比证果圣人可以用耳朵与菩萨说话,但你们看不见
。你如相信,也会有这些力量;但因你不信,故不会有这力量。你都不相信此事,怎会有此
种能力呢?


(F)得一切法而无法想,没有所得之想法。犹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也没有智慧,
也没有所得。


(G)一偈甚至一字可说无量劫而未说完。因得自在无碍辩才。横说也是法,竖说也是法;顺
说也是法,逆说也是法;怎麽说都是法。因得八大自在,喜欢说什麽,都会受欢迎。即使骂
人,人们也喜欢听。因他自在,别人听了亦自在。


(H)身遍尘刹。身体遍满尘刹,犹如虚空。虽然没有身体,却遍满尘刹,亦是因自在的道理
。本经後面也讲到「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
本国...」为何在清早,可以到他方去供养十万亿佛?即因得到八大自在,故极乐世界四宝
庄严,即表示涅盘四德。


四、净□是涅盘四德中最後一德。四宝周匝围绕,是涅盘四德圆满,圆融无碍,故名「极乐
」。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
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前面经文赞叹极乐世界陆地之微妙殊胜,现在这段则赞叹极乐世界水池之微妙不可思议之境
界。


佛说了「七重栏□,七重罗网,及七重行树...」种种庄严後,本来欲等舍利弗再请问极乐
世界的境界,但大智舍利弗还是不知从何问起,等了几分钟,释迦牟尼佛见这位最聪明的弟
子,仍未能找出问题来发问。於是自己又说下去了:「又舍利弗,极乐世界有七宝池...」
,娑婆世界也有池,但都是用泥土或木材造的,没有人用金、银、琉璃等七宝造池。即使富
如欧纳西斯可买一岛,但仍未能用七宝造池,与极乐世界实在相差太远。七宝中第一为金,
梵语叫「苏伐刺」,翻作金。「阿路巴」,翻作银。琉璃是梵语,译为青色宝,又名「不远
」,即很近之意。因产地与摩羯提国很近。


玻璃又名「水玉」。


玛瑙亦是梵语,翻为「大见」,是宝物上有一道道像车迹的纹路。赤珠,梵语叫「尸胝诃目
多」。玛瑙,梵语叫「阿湿摩竭婆」。


佛见舍利弗不懂得向佛请法,於是又对他说:「极乐国土内有七宝池,这个池是天然而非人
造,故名七宝池。池内充满八功德水」,此水有八种功德:(1)温凉;即温暖凉爽之义。若
人下了水池後,想其热则热,想其凉则凉,此是不可思议之功德。(2)洁净;人间的水只有
越洗越脏,但是人到七宝池内洗澡,不但不会将水洗脏,只有越洗越洁净柔软,其水如牛奶
似的,又滑又舒服,这亦是种触尘,但这触尘很微妙,再也没有比这更微妙的感觉了。(3)
甘美;此水不用喝,只要用来洗身,身心也会觉得甘甜。当我住在香港观音洞时,洞内亦有
一甘美泉水。一日,有一位弟子在我那儿吃过面後,喝了一点泉水,她很惊奇的问我:「是
不是泉水内加了糖?」我说:「没有。」她又问:「怎会那麽甜?」我说:「这是观世音菩
萨的甘露水给你喝。」她听後,就高兴得不得了。她见我的衣袍已破旧不堪,就为我做了两
套新袍,我想这可能是她喝了甘甜水之缘故。(4)轻□;此水不重而轻,非常柔软。(5)润泽
;润即柔润,泽即光泽。脏人可洗成乾净,即使你是黑人,也可变成白人。故洗完澡,身上
有股光气。(6)安和;用此水洗浴後,身心皆安详和气,无一点脾气,没有无明火,也无烦
恼。因安和之缘故,即使有人骂你,也不会发脾气;若人打你,你也觉得被人打一下,有什
麽关系呢?和谁都和平相处,看!这有多好。(7)除□渴;人若用七宝池的八功德水沐浴,
不喝水也不觉得饿,更不需喝牛奶或吃面包,所以极乐世界就那麽妙!(8)长养诸根;用此
水後,能令人的诸根获得清净;盲者可以重获光明,聋子可以恢复听觉;若鼻子不通气,不
知香气,用此水一洗,就通气了,无论什麽样的鼻病,皆可痊愈?亦可令人开胃口。手脚也
可各办其事,而不觉得疲倦,非但如此,还可以增长善根,消除恶业,你看这功德有多大!
我们应赶快修行!早日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内沐浴,然後才能长养善根。以上乃是八功德水
之大意,若要详细说,每一种功德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的。


「充满其中」,八功德水有八种自在的功德、八种快乐的功德,及八种微妙不可思议之功德
。此水把池子都充满了。「池底纯以金沙布地」,七宝池的底纯粹是用金沙铺地。总之,凡
是人到了此七宝池後,无论什麽业障都能消除,故应早日修成极乐世界,以除业障。什麽是
业障?就是心□有所不愿意的事,或心生烦恼,都是业障。无业障,则无烦恼;业障是助长
人之烦恼。


人间以柏油铺路,以为是很好了,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中,却是以金子铺路,乃至与银、琉
璃、玻璃等混合而成,五光十色,整条路都放光明。水池上之琼楼玉宇,亦以金、银、琉璃
、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为什麽用这些宝贝来庄严呢?又为什麽会有这麽多的
宝贝来庄严道场?此乃阿弥陀佛之万德所成就的,即其功德圆满了,故用七宝而严饰之。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这个池有一百个大海那麽大,其中莲华大如车轮,但非人间之车轮,乃大如转轮圣王之车轮
。其车轮有一由旬之大(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此池中之莲华有
八十里大。若非大莲华,则不能与如巨海之池相衬。我现在以一首偈颂来赞佛:「大圣主阿
弥陀,端严微妙更无过,七珍池华四色涌金波。」


世上没有比阿弥陀佛之相更好、更微妙端严。七珍池即七宝池,水内华四色,其波浪如金色
。「微」者,言其水非常柔软香洁,看似有水,但用手一摸,却似无水似的,很微细的,但
手还湿著,故言「微」。「妙」是妙不可言。其水不但微妙,且香气洋溢,能令人闻後,发
菩提心,决心修行。但是我们闻了世间的香味,就跟著跑了,为其所转。如人爱擦香水,一
般人都著到香尘上了,此即染污,这是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界。但是到了极乐世界的人,只
有发菩提心,而不会有染污之心。故修道人心须看破五尘之境。第一勿执著於色相,因为最
美貌的人,也只不过是一层皮,□面不是脓,就是血,故不要迷於美貌的色相上。如楞严经
上,摩登伽女最爱阿难,最放不下他,故佛问她:「□爱阿难什麽?」摩登伽女说:「我爱
他的眼睛。」佛说:「那我把他的眼睛挖下给□好了!」摩登伽女说:「啊!那怎麽行?挖
出来的眼睛还有用处吗?」佛说:「既然没有用处,那□还爱他干什麽?」佛为她如此一说
,她当下即破其色执,而证四果。故人勿执著於色相,但另一方面也不离色相而修行,这要
借假修真。


我们也不要为声尘所迷,不要执著美妙音乐而沈迷。刚才我为你们唱的赞佛偈颂,并非唱歌
,而是在说法。


人也不要执著於香尘上;当我在香港时,有许多人欢喜到我身边,说我身上有股香气,我觉
得真是讨厌,以後我弄点臭东西在身上,谁也不再来了,他们就是著住到香尘上了。其实一
切唯心造。有定力的人,香不知香、臭不知臭、美不知美、丑不知丑、好听不好听,也不起
执著分别,此即修行之功夫。会用功夫的人,别人对你好不好,都是一样,不会为六尘境界
所转。有定力的人,则不会随著舌头意思,去□味道的好坏。然而并非叫你如木头似的,不
知味道的好坏,而是叫你在吃东西时,不要起分别心,好不好都照样吃。如是乃至触觉,也
要看破放下。极乐世界上有四种莲华:青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及黄莲华。这四种莲华有
四种光明。此四种光明表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种种法门。所以现在我们听了阿弥
陀经,念了阿弥陀经後,就应该修定力。你若有定力,现在就是极乐世界。若无定力,即使
身在极乐世界,也会跑到极苦世界。有定力的人,虽身在极苦世界,也能转为极乐世界。人
若能除去烦恼,一切都没有问题(Everything's OK. ,No Problem),这不是极乐世界是
什麽?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
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
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在其佛国内,常有天人作天乐,以
黄金为地,於昼夜六时(初日、中日、後日,及初夜、中夜、後夜。昼三时、夜三时,共为
六时),皆从天降下曼陀罗华雨。」曼陀华,是梵语,译为「思意华」,你想怎样就怎样,
恰到好处,又叫大白华。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早晨太阳刚升起),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但是所花费的时间只需一小时,约是一顿饭的时间。为什麽这些众生能在这麽短的时间遍游
十万亿诸佛国土呢?就因为他们证得八大自在我,遂心如意,得到如意通,任运来往其所欲
往之处。故我们拜佛时,要观想我们的身体也是遍满於十方无量诸佛国土,在诸佛前向佛顶
礼。你能观想法界,身体就是法界了。故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还到本国」,本国即是极乐世界。「饭食经行」,用过饭即去经行;经行即
是走,饭後散步之意。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
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
、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佛本欲等舍利弗发问,但舍利弗还是未能发出问题,故佛又再为他及大众多说一点:「舍利
弗,极乐国土,常有种种奇妙杂色的小鸟,又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
之鸟...」它们的颜色特别好看,花花绿绿,或是杂色彩鸟,如世上之凤凰等。鹦鹉会说人
语,若人教它说中国话,它就说中国话;教其讲英语,它也会说英语,见人来时,会说:「
客人来了!」或说:「Hello! How are you!」所以若人能教其念佛名号,它们也能凭其
念佛之功德,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舍利即□鹭,它的眼睛很美丽。迦陵频伽是梵语,译为好声鸟,或好音鸟。因它未孵出前,
在蛋□所叫的声音比一切小鸟的叫声都好听,所以叫好音鸟。共命之鸟,乃两头一身,你有
没有见过?它们得此果报,是因为前生为人之时,淫心太重,夫妇之间太过恩爱,一天到晚
爱行淫欲,淫心不断,故堕落而成两头一身之鸟类。,识心有两个,但是所受的果报却相同
,即所谓「识别同报,共命之鸟」。所以入不要有太大的淫欲心,否则将会堕落为共命之鸟
。有入却说:「我喜欢做这种鸟类!」你不要以为做小鸟是很好玩的事。须知此等飞禽之类
,当鸟身的寿命结束後,就会堕入地狱受苦。不要以为它们很自由,想飞就飞,想落就落,
将来可怕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有智慧的人,不做愚痴事,就不会堕落;无智慧的人,才会
造业而堕落。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这六种鸟於昼夜六时,皆出和雅音,互相唱和,发出
美妙之音乐。其实这些鸟类是阿弥陀佛之功德所化现,助佛说法,使法音宣流。因为在西方
极乐世界中,是无有众苦,没有畜生、饿鬼、地狱等三恶道之果报。


「其音演畅」,演者表演,畅者畅快通达。即是任何人听了,都很快乐,从内心而发出来的
喜悦。它们所演畅的法音是代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信根、进根,念
根、定根及慧根。五根表示菩提芽,可以使菩提心增长;增长後,就有一种力量,故名五力
。五力: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及慧力。


七菩提分:(1)择法菩提分,又称择法觉分。(2)精进菩提分,又称精进觉分。(3)喜
菩提分,又称喜觉分。(4)除菩提分,除粗惑。(5)舍菩提分,舍去细惑。(6)定菩提
分。(7)念菩提分。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
处,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後修八正道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由迷而悟,由未觉而觉
,故独得觉名。七菩提分很重要,佛教徒都应记得。


八圣道分,即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
6)正精进。(7)正念。(8)正定。正见并非看见的见,而是心理见解之见。什麽是正确
的见解?即是用无漏之行为,来观察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此即非礼勿视,不正当的不可看
,因为不正即邪见。譬如比丘看见不正当的人,就不应看,所以比丘们都不去看电影、不歌
舞倡伎,亦不故往观听。如果欢喜看,就不是有正见,甚至心□有此想法,亦为不正见。但
是若有不正当的事在眼前,也不去想它是不正,而认为它是正的,这也是正见。


正思惟。思惟是在□边,人所不能看的,你自己要用无漏的智慧。我为你们讲了多少次无漏
,但是越讲,你们越漏,即使有一点智慧水也漏光了。智慧水漏了,故有无明火。我给你们
所讲的法,是天地间再也没那麽妙的法了。若再不注意,不好好听,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再世
,也救不了你们。无漏即是没有邪知邪见。没有淫欲心,即是无漏。有淫欲心,即是有漏。
正思惟即是无漏,邪思惟即是有漏。思惟是属於心,亦是意。意念之内,不起任何不正确之
念,即是正思惟。正语,即是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一点淫乱之意在内,所说的都是正经话。
若人对你说不正经的话,你亦当它是正经的,而不是不正经的,此即是正,是口业清净。世
上什麽人都有,若谁有不正当之语言,不用批评说他不正当,只要不去接近就好了。但是另
一方面,你不要把它当成是不正当的话,那麽,不正当的也会变成正当的。正思惟即意清净
,而正语是口业清净。


正业是身业清净。以无漏智来除去本身之邪业。何谓邪业?亦即是淫欲之念。一般人假借「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胡作非为,此即邪业。无漏智即是没有不正当的智慧。有的人只有
「邪慧」,叫他做正经事不怎麽聪明,但若做起坏事(如行淫等事),却比谁都聪明,此即
为邪业。正业即是身业。


正命。正命是与邪命相对的。何谓邪命?(一)标异现奇。此等人喜欢表现得与他人不同:
「看我这与众不同的样子!」如香港有一中国法师,故意身穿小乘衣。台湾也有此种人,其
目的只是想引人注意而供养他。一些「瞎眼」的盲从者见他们穿得古古怪怪,就以为是宝贝
了,而去供养。


(二)自说功德。此等人自我宣扬自己的功德,又说某某安老院是他造的,或说他出了多少
钱开办学校,造就多少弟子,又造多少庙宇,供养几百个和尚□总而言之,是自扬己德。其
实愚痴的人才会相信他,有智慧的人即使闭上眼睛,听他说话,也能分辨出他是在说假话。


(三)占卜吉凶。给人爻卦,为人算命,这些行业不只是在家人,出家人也在做。他们会对
无知者说:「你要拿出一百万给我做好事,否则明天就会死!」对方一听一百万可以买回一
条命不算多,於是就上当了。但是他却不知道他即使不出钱,也不一定会死。或言:「明天
你会有最吉祥之事降临,但你今日必须先出五十两金子做功德,那麽明天你就必能得五百两
金子!」对方一想:「一两可以赚十两,还不错。」於是就被骗了。结果第二天,不但没得
金子,连爻卦者也不见了,还以为遇到神仙了。


(四)高声现威。有些法师喜欢无缘无故高声叫喊,令人畏敬,他人还以为这法师声音宏亮
而恭敬他。此即是邪命。若讲法时,空间大而人多,可以大声讲经,但是若有麦克风,则不
需放出那麽大的声量。平时说话实不需大声叫喊,高声现威的人还不知这是五邪命之一。


(五)自说供养,以动他人。譬如:「你知道吗?我到某某居士家里,吃了最好的斋,他又
用白木耳,又用冬菇等等做给我吃,真是好吃。」到居士家里去念这个咒,说别人给他吃好
东西。这一念咒,这个居士受不了了,觉得自己也应该供养些好东西,甚至没钱去借来买点
斋菜回来供养法师,却不知此法师已犯了五邪命了。


精进,有正精进、邪精进。什麽叫正精进?好像我们现在拜佛、念佛,一天到晚也不休息,
这叫正精进。你要是到旁的地方去讲□话,越讲越有力量,七扯八拉的,这叫邪精进,是无
所用处,这种地方精进又有什麽用?故八正道怎麽解释皆有道理,只要你会讲便可以。什麽
叫正精进?正精进就是做有益的事。什麽叫邪精进?即是做无利益的事。譬如对佛法要用功
,但你一讲起□话,你比谁还精进,这叫邪精进。好像你们听经,无论如何忙也要来听经,
来护持法会,这叫正精进。本来你没事,但你也不来听经,这叫不精进。好像我们这儿有几
位居士看电影则很精进,宁可去大街小巷逛,而不来听经,有法会,而不来护持,这都是不
精进。正精进是无论何处有法会均去拥护,护持道场。若对打牌、赌钱等有兴趣,则是邪精
进。


正定。正定即是三昧,又称正受。正定是以无漏的智慧来修定,此种定是一切邪的境界摇动
不了的。我给你们讲的经,你们能记得一句,则不论到什麽地方用都用不完的。但是你们一
句也不记得,都忘了,故境界一来,就被境界转,跟著境界跑,这是没有正定。你说:「我
知道我没有正定。」既知没有,为何不用正定呢?好像有几个人,我一讲什麽就:「I kno
w, I know。」既然知道了,怎又犯错呢?


正念。正念是念无漏的智慧,不要再有漏。不要有漏,就是不要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就是
正念;有淫欲心就是邪念。有人说:「他对我有淫欲心,我一看他眼睛就知道了。」你要是
没有淫欲心,怎会去看他的眼睛?你又是存著什麽心?自己若无淫欲心,怎会知道人家有呢
?你若没有,则清清净净,洁白无染,自己一点这方面的思想都没有,怎会知道对方对你有
淫欲心呢?你根本就没断淫欲心,没断淫欲心就是邪念,非正念。


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
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
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如是等法」,是指前面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是二十五道品,还有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为三十七道品,又叫七科。「其土众生」,极乐世界的众生
,听见前边众鸟所演说的音声之後,完全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念著三宝。不要说这些鸟
是从三恶道生出来的。「所以者何?」是何缘故呢?因为极乐世界这个国土,没有三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但怎会有众鸟呢?佛说:「舍利弗,我告诉你,极乐世界连三恶道之名
都没有,何况实实在在有这三恶道呢?都没有的。这所有的鸟,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欲
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都是帮助宣说法音的,故用神通变化出众鸟,并非由三恶道生
出来的。」不像我们这国土,畜生是由畜生道变化来的。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说:「舍利弗啊!我告诉你一点极乐世界的情形。」「彼佛国土,微风吹动」,微风是很
慢的风,风不大,小小的,吹到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上。「出微妙音」,宝罗网上都有铃铛
,风一吹就响了,这响声亦是帮助念佛、念法、念僧的,「譬如百种千乐,同时俱作」,这
种声音好像百千万种音乐一起奏出。「闻是音者」,听见这种音乐的人,不是听完了生出一
种不乾净的思想,而是听完後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心念著「南无阿弥陀佛、南
无阿弥陀法、南无阿弥陀僧」。有人会说:「『南无阿弥陀佛』是有的,怎又有个『南无阿
弥陀法』呢?」因为是阿弥陀佛说的法啊!又是阿弥陀佛所教化出来的僧,怎不可说是「南
无阿弥陀僧」呢?所以勿少见多怪!我讲的是新发明,也是一个老艺术。也好像我对你们讲
「涅盘」似的,「涅盘」,「涅」者不生,「盘」者不灭;不生淫欲心,不灭智慧。故佛到
涅盘的境界,就是没有淫欲心了,他清净无染,没有男女的想法,自性常生智慧,故不灭。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啊!极乐国土成就像这样的种种功德和庄
严。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故名阿弥陀。舍利
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
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佛又称一声.「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是特别爱护:「这个大徒弟真是不错,智慧
是有一点,但是不晓得问,让我告诉他吧!」「於汝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你认为怎麽
样呢?「彼佛何故号阿弥陀?」本来这是应该舍利弗问的,可是他不晓得问,像入定似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来帮他问,代他答:「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阿弥陀译为无量光,故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照十方国土,都不能遮障其光明。「是故号为阿弥
陀」,所以叫阿弥陀佛。「又舍利弗」,又有一个意思。「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
僧□劫」,阿弥陀佛跟他的人民的寿命,有无量无边阿僧□劫那麽多。「阿僧□」是梵语,
译为无量数。「故名阿弥陀」,所以又叫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从阿
弥陀佛成佛到现在,有十个大劫的寿命,将来的寿命亦是无量无边的。「又舍利弗,彼佛有
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很多的声闻徒弟。「皆阿罗汉」,他们都证到
无漏的阿罗汉果,都是没有淫欲心的。「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不是可用算数算出其数量的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声闻数是那样多,菩萨数和声闻数也是一样,不是算数所能算出
来的。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说。舍利弗,众
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
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国家所成就的功德如上面所说的这麽多。「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阿□跋致是梵语,译为不退转。有三种
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是不退到二乘,也不由二乘退到凡夫上。念不退
,是一天天增加修行的念头。行不退即是修行一天比一天精进,总不会觉得修行这麽多天,
该休息一下,休息即是退。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在佛果上不退转。「其中多
有一生补处」,其中有许多众生一生可补处佛位,可以成佛了。一生到莲华里,即可成佛了
。「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这个数目有说不出来那麽多,不是算数譬喻所能知道
的。「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说」,只可说是有无量无边,无量数的阿僧□。「舍利弗,众
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舍利弗,一切众生听见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理,都应该发
愿,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是什麽原因?什麽道理
呢?因为可以与上面所说的声闻、菩萨等众生,那些诸上善人聚会在一起。「舍利弗,不可
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啊!讲是这麽讲,可是没有善根,没有福德的人,是
没有法子生到极乐世界去的。这要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生生世世修行诸波罗蜜门,才能
生到极乐世界去,不然是没有机会遇到这种妙法的,故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
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舍利弗
!若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子或女人,听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执」,如手抓紧东西不放,意
即念阿弥陀佛的名字不松弛懈怠,「若一日」,「若」可改成「苦」字,「苦一日、苦二日
、苦三日...」很辛苦的,因为从早上七点钟到晚上九点钟,苦了七日,到了一心不乱的程
度上。「其人临命终时」,这个人等到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阿弥陀
佛就想起你了。「啊!娑婆世界这个众生,念我的名字,念了七天,受过七天的苦,我答应
他要接他来极乐世界,现在时候到了,赶快去把他接来!」於是乎带著观世音菩萨、大势至
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到这□来,一伸手就把你托到极乐世界去,你想往後退,都不可以的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时这人的心不生颠倒想,不会
说:「我不要去,那里没什麽意思。」他不会拒绝阿弥陀佛的邀请,即刻就往生到极乐世界
国土去。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佛继续说:舍利弗!我见有这种好处,这些利益,故告
诉你。「若有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假设娑婆世界,有众生听见我这样讲,应
当发愿,一定要生到极乐世界。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佛、须弥相佛、大须弥
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畏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好像我现在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
议的功德,这麽多利益之事,不但我独自赞叹,「东方亦有阿(音同触ㄔㄨ□)□佛」,即
消灾延寿药师佛,即不动佛,亦即东方金刚部阿(音同触ㄔㄨ□)□佛,翻为不动法身常住
。不但法身不动,且又是常住。言佛智不动,可动众生本具智性。


「须弥相佛」,佛相微妙如须弥山。须弥翻「妙高」,是海中大山,四宝所成。光明映彻曰
妙,迥出众山曰高。


「大须弥佛」,上表佛相,此表佛德,妙高为众山主,以比佛德第一。


「须弥光佛」,光表佛智,显佛智普遍故。


「妙音佛」,四辩八音具足。


「如是等□河沙数诸佛」,以前面这几位佛代表,详细说则有□河沙那样多的佛。是诸佛等
,「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此大舌,怎麽说话?所谓遍覆三千大
千世界,即佛法流通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
功德」,佛都说真实之言,你们这些众生,应当称赞及信受此不可思议之功德,及「一切诸
佛所护念经」,此阿弥陀经,亦如妙法莲华经,如有众生诵持此经,一切诸佛都会保护他,
临命终时,诸佛会接引他去极乐世界。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
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
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东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後,如今又说南方诸佛。佛说:舍利弗!南方世界亦
有许许多多佛,以其广长舌相说法。是那些佛呢?他们是日月灯佛(一切智为月,道种智为
日,一切种智为灯),名闻光佛(名称普闻於法界故)。大□肩佛,此佛之两肩发光(□表
大慧,肩荷众生)。须弥灯佛,即妙高灯佛,身光无量,如须弥山。及无量精进佛,此佛昼
夜六时常精进。(工夫不杂曰精,不退曰进,无量劫工夫行道,成佛,化无量众生不息故。
)尚有如□河沙数之诸佛,在南方各国,出广长舌相,说佛法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向一切众
生说真实至诚不虚之言,说:「汝等众生,在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数国
土,均应生真正的信心、愿心,及行心这三种心,称扬赞叹此经不可思议之功德,这部阿弥
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如你们能信受、赞叹及持诵此经,一切诸佛也将保护你们。故
要特别发心来称赞,赞叹阿弥陀佛及阿弥陀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如是等□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
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东方、南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之後,又说西方世界中有无量寿佛,也即是阿
弥陀佛。可是同名之佛很多,无量寿佛可能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也可能是另
一位佛。所以不要执著一定是,或一定不是阿弥陀佛。是又怎样?不是又怎样?不要执著。
事实上没有一个是,也没有一个不是。佛法即是如此妙。是与不是皆是你的分别心。在诸佛
的分上只有一个,没有彼此分别。无分别,但各有各的法相庄严;虽各佛有各自庄严之相,
但互不相碍。不像我们人似的:「啊!你对我这样坏!」佛没有这样,他是「你就是我,我
就是你」,所以证到无我的境界上,是不是都一样。你看妙不妙!人要成佛,就是要没有分
别心,也没有妄想心,没有一丝欲望心,那真是妙到极点。所以你不要执著。如真正能认识
阿弥陀佛和无量寿佛,你就不会去分别,不在这种地方用功夫了。无量相佛,是有无量相者
(佛有八万四千微尘相好,但随机现)。无量幢佛,是有无量无数的幢□挂在上面维护著(
幢是高显义,摧邪辅正义,又内空外圆,表佛性空而光圆满)。大光佛,此佛光明遍照各处
。大明佛。(光是体,明是用,有光则明照十方,二佛同显智慧高大故)。宝相佛,其功德
智宝,光相圆满。


净光佛,其清净光明,普照众生。如我们细说,则有□河沙数那麽多的佛。西方有许许多多
佛,各出广长舌相。我们人的舌,无法覆盖一室;但佛之广长舌相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何
以故?对佛而言,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念;一念即三千大千世界。虽是三千大千世界也不超过
一念;虽是一念亦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不要执著佛真有如此大舌,广长舌是指法到何处,
佛之舌相即至何处。我们亦可出广长舌,如我们能到处说佛法,使佛法到处流通,则亦可遍
覆三千大千世界。听佛法时,不要执著。虽然佛舌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连一粒微尘大的
舌都没有,其实根本什麽都没有。难道佛在打妄语吗?佛要是不打妄语,你怎会信他呢?从
众生的观点而言,似是谎言;但从佛之观点而言,是说真实语,非妄语。众生看它似妄语,
而佛看它是真实的。同样的话,佛说出来是真话,众生说它即是妄语。此点不容易讲明白,
如你要明白此道理,要不怕受苦受难,努力苦干!不要以为听了两天半的佛法,就什麽都懂
,经也不念,佛也不念。不要自以为参禅,而什麽也没做,却说:「我明白佛的意思,其实
没什麽。我已学了五年,也不过如此。所以我现在都不学,任何问题都没有了。」你要知道
释迦牟尼佛修福慧修了三大阿僧□劫;作种种布施来修福及学习种种佛法来修慧。他修持相
好,修了一百大劫才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为何我们连一相、一好也无?为何别人看
见你就说:「他很丑。离他远些。他不是好人,一见到他就发脾气。」为什麽?就因没有修
行,故没有德行,所以人人都不愿意看到他


佛舌遍覆整个宇宙而说真话,佛不欺谎人。不要以凡心测圣智,以凡人的心去猜测圣人的心
。我曾一再告诉你们:「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不知等觉菩萨的境界。初
果阿罗汉不知二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不知三果阿罗汉。初果阿罗汉以为自己做对的事,从
二果阿罗汉观点看来是错了。二果阿罗汉以为他们是对的,三果阿罗汉看他们还是有一点偏
差。」我是你们的师父,你们不明白我的境界。假如你们知道了,就不需要师父了。所以要
用脑筋研究一下我所说的,不要埋怨说:「他讲得太多了!」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河沙数诸佛
,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
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不但东方、南方,及西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北方也有许多佛赞叹阿弥陀佛。北方有大□肩
佛,两肩放光之大佛。最胜音佛,此佛最殊胜之音声可遍闻於三千大千世界。你说:「我何
以没听见?」那是因为你未在彼三千大千世界。你在此三千大千世界,并非相同之世界。难
沮佛,沮即破坏,言此佛之法及功德,无人可破坏。日生佛(日为众阳之精,主长万物,佛
为众生之师,令他生智)。网朋佛(宝珠网,光明珠珠相映,表佛身光明映彻无量故)。如
是等□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这妙不可思议
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故诸佛均护念此经。因此经为诸佛所护念,故此经之功德不可思议。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河沙
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
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说过东、南、西、北四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後,再告诉舍利弗说:「在下方世界有师子佛
,此佛说法如师子吼。名闻佛,佛名在三世中到处卓著。名光佛,此佛不但名遍三千大千世
界,光亦照遍三世。达摩佛即法佛。法幢佛,法为宝幢之佛。持法佛,专门持法普度之佛,
也可说你们现在专门念诵、修持阿弥陀经者,将来就会成为持法佛。亦可说此时你们念此经
,即是持法佛「各於其国...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节与前数节相同,不再赘述」。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
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
念经。


佛再告诉舍利弗:「在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此佛声音清净而嘹亮。宿王佛,此佛在过去世立
下大而有力之愿。香上佛(戒香清净,得无上妙谛),你一燃香,此佛即来。香光佛(戒香
清净,即发慧光),向佛上香,此佛即放光。南方世界曾有位大□肩佛,这里是另一位大□
肩佛。此佛两肩之光是表示权实两种智。杂色宝华严身佛,此佛以万行之因花庄严无上果德
。娑罗树王佛,娑罗树即菩提树。娑罗译为坚固、王、自在义。无水可渗入此树身,譬喻佛
之法身,无物可毁之。宝华德佛(宝华,清净而明,表佛功德圆净)。见一切义佛(五眼圆
见,法义无穷)。如须弥山佛(山极高大,佛极普遍)。如是等□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节亦如前,故不再重复讲述。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
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赞叹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後,又问舍利弗:「依你的意思,此经为
何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舍利弗睁眼看著,答不出来。佛等了约五分钟後,然後继续
说下去:「我告诉你,舍利弗,假如有持五戒、修十善的善男子或女人能修持、念诵阿弥陀
经,及不忘其上所说诸佛之名者,则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也都为一切诸佛所护念。不单是六
方诸佛,而是为十方诸佛所护持。他即可得住、念、行三不退,转於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舍
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你们都当信受我的话,及诸佛所说的话。」你们看佛是如何的
慈悲啊!我们都应感激涕零,当佛说:「你们这般众生,不论大人、小孩,你们所有的人都
应当相信及接受我告诉你们的话。」


你们也应该信受我现在解释给你们听的,不应生疑惑,不要说:「我不知道这位中国法师的
道理对否?」你们应当相信我所说的。你们不单应当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也应相信诸佛
赞叹。此经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所护念。也应相信我现在说此经之道理,是真
实不虚的,非欺言。所以你们皆应发愿生於极乐国土中。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舍利弗,说:「假使有人,『已发愿』,已於过去发了愿;『今发愿
』,现在发了愿;『当发愿』,未来的众生应该发愿。而已发愿者,已於过去生极乐世界;
今发愿者,现在已生极乐世界;将来发愿者,将来则会生极乐世界。」但发愿先要有信心。
「信、愿、行」,乃是修净土法门的三资粮。第一要信有极乐世界,第二要信有阿弥陀佛,
第三要信我和阿弥陀佛一定有大因缘,我一定可生到极乐世界去。有了这三种信心,然後可
以发愿生极乐世界,所以说愿生西方净土中。发愿生到西方净土中,不是有人勉强叫我去,
或牵著我去。虽然,阿弥陀佛会来接我去,但是还是要我自己去,因此要发愿去见阿弥陀佛
;愿生到极乐世界,华开见佛;愿去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若能发如上的愿,一定会生极乐
世界的。


然後就要行,什麽是行?就是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救头然,如
有人要割我的头,偷我的头似的。就像六祖大师,虽然圆寂了,但还知有人要来偷他的头,
所以吩咐徒弟保护他的头,他的徒弟依他的吩咐,用铁□把头包上,来偷头的人,砍也砍不
断,这就是保护头了。六祖大师圆寂之後,尚要保护他的头,何况我们凡夫还没有圆寂,岂
能不如此急切的保护自己的头呢?所以说行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实行。「信、愿、行」,乃
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旅费,资粮也就是旅费,也就是现在的旅行支票,到极乐世界就是旅行似
的,但首先要有支票。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想要往生阿弥陀佛
国土的人,都可以得到三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与行不退,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
是无上正等正觉。


「於彼国土」,於极乐世界。「若已生」,过去已发愿,已生到极乐世界;「若今生」,现
在发愿,现在已生极乐世界;「若当生」,未来发愿,也一定会生极乐世界。「是故舍利弗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
,应当发愿」,假如有这种人,信我所说的话,应当发愿。这是决定词,一点也不马虎。你
一定要发愿,发愿则可「生彼国土」,生到极乐世界去。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
、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於
五浊恶世,行土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
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舍利弗,说:「我再告诉你一点好消息,『如我今者』,好像我现在
称赞这部经不可思议的功德,六方诸佛也称赞这部经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且不是单单我称赞
诸佛,诸佛也称赞我不可思议的功德,他们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他真是了不起,他真是太难得了,能作人所作不到的事,世上希有之难事,他都能作到。听
过经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的意思,「释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能仁就是教化
一切众生,寂默就是回光返照修一种定。能仁是动,寂默是静,常动常静,动静不二,这叫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位佛是既随缘而又不变,既不变而又随缘,他是无为而无不为,无
作而无不作。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不可思议的,有什麽不可思议的地方呢?他「能於娑婆国土
」,娑婆是梵语,翻为堪忍,堪能忍受什麽呢?堪能忍受这种痛苦。因为娑婆世界只有苦而
没有乐,但是此世界的众生忍耐性很大,能忍耐这种苦,在苦的境界上亦不知苦,所以娑婆
世界称为「五浊恶世」。娑婆世界有五种浊恶,那是最坏的,为什麽我们不能成佛呢?就是
因为这五浊恶世把我们陷住了,这五浊就像淤泥一样,我们拔出一条腿来,另一条腿又陷进
去,简直没有法子拔出腿来离开五浊恶世。但是释迦牟尼佛最有本事,最有神通,他能叫你
在五浊恶世一跃而出。因一跳就跳出,所以说「一刹那中离五浊」,在一刹那中,就离开五
浊恶世,而「屈伸臂顷到莲池」,壮士(会武术的武人)的胳臂这麽一伸,就叫屈伸臂顷,
所以说释迦牟尼佛的本领最大。


什麽叫五浊呢?(一)劫浊:是时间污浊,时间的污浊是什麽造成的呢?它以其它的四浊一
天比一天增加,一天比一天厉害,以其他四浊增而又增作为它的本体,要有见浊、烦恼浊、
众生浊、命浊,这四种浊来帮助它,才能变成一个劫浊。所以以四浊增加作为它的本体,炽
然不停作为它的相,如火越燃越旺之相,作为它的相。


(二)见浊:见浊是以五利使作为它的本体。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及戒禁
取见。以错知六觉作为它的相,本来是真道理,但它想偏了,成为邪知邪见,这叫错知六觉
。


(三)烦恼浊:以五钝使作为它的本体,五钝使就是贪、□、痴、慢、疑,以烦恼逼迫作它
的相。


(四)众生浊:此以三缘和合作为它的体,三缘即父缘、母缘和自己的业缘。以轮回不息作
它的相,有三缘和合,然後轮回不息,头出头没,今生姓张,来生姓李;或今生是比丘尼,
来生又做比丘,然後再来生又是比丘尼,然後比丘尼又转比丘,你说多妙!如此转来转去,
轮回不息。


(五)命浊:命是暖息识,又有说是寿暖识为它的体,以摧灭年寿为它的相,由少而壮,由
壮而老,由老而死,这是命□的相。


以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而释迦牟尼佛能於五浊恶世中,「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你看!释
迦牟尼佛自己都知道,说这种法是很少有人能相信的。「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
道,「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
甚难。」我在五浊恶世中,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说这种最难相信的佛法,是很难很
难的。释迦牟尼佛这麽说,但我(上人自称)却说很容易,为什麽?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
陀佛」,所以非常容易,既不费钱,又不费力、费时间,故说这是很容易的一个法门。

「佛说此经已」,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部阿弥陀经,大智「舍利弗及诸比丘」,与「与一切
世间天人阿修罗等」,这阿修罗包括其他天龙八部,「等」,以及其他天龙八部...紧那罗
、乾闼婆、迦楼罗之类的。「闻佛所说」,听到佛所说的「欢喜信受,作礼而去。」他们全
都非常欢喜,向佛叩头顶礼,谢谢佛说这部经来救度众生。你们看!当初这些阿罗汉,都要
向佛叩头顶礼谢法。你们现在能闻此法,都是往昔有大善根,与阿弥陀佛有大因缘,才能听
到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禅与静坐板 - 禅修的心态与调适讨论                             BudaSitting
◆ 修改: 05/11/09 16:49:19 <220.140.83.203> 
◆ 修改: 05/11/10  4:15:45 <220.140.83.203> 
◆ 修改: 05/11/10 19:40:41 <220.140.22.79> 
◆ 修改: 05/11/11  2:45:24 <220.140.22.79> 
◆ 修改: 05/11/14  0:42:30 <218.162.63.74> 
◆ 修改: 05/11/18  0:41:25 <220.140.21.105> 
阅读文章: 第 343/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