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36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DharmaZen (达摩书院)
标题: Re: 《唯识三十颂》简述
时间: 2009年 9月11日  9:30:24 星期五

三、             唯识的滥用

我们现在看欧阳竟无先生演讲的〈唯识抉择谈〉。他说《成唯识论》之八段十义,第一是抉择体
用谈用义,无为是体,有为是用。在《百法门明论》中有六无为--真如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
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和想受灭无为,它没有一个体,竟无先生一开头就说错了。一开始
就搞出个体用,慢慢的演变,搞出心体与性体,污染了整个哲学界、文化界和思想界,很严重
的,这个问题一定要处理。怎麽个处理法?他这种文字、思想的阐述,把佛法搞得一塌糊涂;
但是他这种文字的表达、这种气势,很容易抓住人的。无为法有个「体」吗?无为法六无为里
面,有虚空无为,那里有「体」呢?就以真如无为来讲,什麽叫做「真如无为」?《瑜伽师地
论》弥勒菩萨讲的很清楚,圣智无为叫做「真如」。圣智,圣人的智慧起用,不在功用里面,把
人、众生导入真、善、美,叫做真如。那里有个什麽「体」呢?

唯识这个系统,被欧阳竟无先生搞得一塌糊涂。近百年来,有几个原因在里面:

第一、唯识,实在说来,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虽说唯识有六经(《解深密经》、《楞伽经》、
《厚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摩经》)十一论(《瑜伽师地
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中边论》、《二十
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毗达摩杂集论》、《分别瑜伽论》),但它是通各经的。为什麽?譬
如以《解深密经》作例子,顾名思义,它是「解深密」,解释第八识(阿赖耶识),解释一切存
在的根本。再以唯识的根本经典,也是佛法经中之王的《华严经》做例子,「华严」--一切存在
的根本、一切存在的价值、一切存在的美好究竟在哪里?答案是:一切的存在,原来是理无
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告诉我们的。其次,佛法有多种缘起说,其实法
界缘起跟赖耶缘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和真如缘起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例如法界缘起里面
也解释真如缘起,所以要通群经才能通一经。也就是要把佛法重要部份系统整个的综合起来,
理论的本身才能够抓住。唯识的本身把它划为六经十一论,这是唯识系统的划分,但释迦牟尼
佛并没有这麽划分。

第二、唯识这个系统里面,特别涉及到名相,每一个名词,它所指谓的意思是什麽,要把它搞
清楚。譬如佛,老实说,很多人对「佛」一字,完全未搞清楚,《楞伽经》里将佛讲得非常清
楚。什麽叫做「佛」?就是:

一、去掉妄想。

二、转八识成四智。

三、净。

四、寂静。

五、归到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具备上述五点才叫做佛。《楞伽经》还交待,成就了佛,认为自己是佛,那就错了,因为佛亦为
幻。既然佛亦为幻,那佛有个什麽常论呢?没有一个常论,但有许多外行人的资料却有个
「常」在里面,错了。从《楞严经》所展示的来看,佛的成就是从菩萨五十二位一步一步上去
的,最後等觉、妙觉,然後成佛,这一方面也有佛学专家疏忽,把这两方面的等阶次第,以大
夺小,以顶舍基。比如说到现量,欧阳竟无错误的认为只有圣量才是现量,错了。《八识规矩
颂》一开始就说:「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就是所感觉、所看到、所听到的,它都有现量在
里面。怎麽说要圣量才是现量呢?他这是文字的滥用,那是不对的。在学术上,以大夺小,以
顶舍基,这种心态,就会变成一种学术上的狂妄和自大。复次,唯识并没有新旧,道也没有新
旧,真理更没有新与旧;古代的二加二等於四,和现在的二加二等於四是一样的,和未来的二
加二等於四还是一样的。因此把唯识分成新旧,犯的错误是非常严重的。在唯识系统里面,名
相搞不清楚,便寸步难行,所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第三、唯识的系统,甚至是佛法的系统,在中国的语言表达里面是有问题的。这怎麽说呢?一
方面佛法的本身,在语言上来说,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等等,所开展出来的一套非常严格、也非
常经验的一套思想。这个非常严格、也非常经验的一套思想,来到中国,中国的文字是一个诗
的语言,中国的民族从来是一个诗的民族,它不是科学的、不是唯识的语言。诗,不管什麽
诗,它必须包含两种条件:一是含混。譬如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
时难,怎麽难?难在那里?难到什麽程度?百花无力又残到什麽地步?所以说很含混。又如李
後主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何时了?多少往事?搞不清。愈是含混,这个
诗所勾引出人的意境就愈广、愈深。但在唯识,它要说话中的,亦即一加一,就是等於二。二
是歧义。就是一个名词有很多种的解释。譬如说「性」一字,有性别、性质、性格等之义。又
如「道」一字,有道路、道德、道的本身等等的意义在里面,一个字有好多种意义的解释。在
佛法系统、唯识系统里面,它用了那个字,究竟是什麽意思?所指的究竟是一种意义,还是两
种意义或者是多种意义呢?它有这个问题在里面。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出毛病的,这是在
研究佛法、唯识时,在中国文字里面所遇到的困难。

第四、佛法的系统等於是幼稚园、国小、国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博士、超博士一步一步
上去的。譬如说在小乘系统里面,它是就小乘而说小乘的,甚至於在中乘独觉的系统里面,它
就十二因缘来说十二因缘,但它在大乘的系统里面,就不是这样,大乘的系统里面有一个预设
的知识,它预设什麽?它预设你对於小乘和中乘已经掌握了。也就是说,很多人一上来,就是
大乘,丢掉了小乘和中乘。达摩书院这些年来,我看得很清楚,大家在修持上不太有基础、不
太落实,原因在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十二因缘(无
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没有好好下功夫。无明究竟是什
麽?有十五种无明,每一种无明跟自己生命的关系究竟是什麽?完全没有下功夫。小乘和中乘
没有打好基础,一进到大乘里面,要人无我和法无我,如《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起不来,也做不到,不是指哪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始终还是在
人性的情、意、欲里面,脱离不了情、意、欲三种无明。原始众生、无明众生整天在情、意、
欲里面滚来滚去,所以我总结一句话,人从来是:「我要活下去,我要按照自己贪□痴的形式
和内容活下去。」根本原因在这个地方。坚定不了自己的信心,就无法持续自己的学习与努力。

唯识是属於大乘的系统,自然的把小乘和中乘包括在内,以《瑜伽师地论》为例,有十七地,从
小乘意地开始,一步一步上来的,因此在大乘的语句表达里面,包括了小乘和中乘的意思在里
面。也就是说,走路三百里地,在中间坐直升机,停在一百五十里路的地方,没有走路或者开
汽车,那个一百五十里路没有走过,就不知道它是什麽,犯了这麽一个毛病,所以唯识不容易
了解。唯识就像数学、就像打毛衣一样,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把它扣紧。

第五、佛法的本身,特别是唯识系统的本身,它包含著很深的语法学在里面,语法学就是语言
表达的结构。因为唯识都是大佛、大菩萨所说,他们本身很多世很多世修来的。在语法学有了
成就,自然的把语法学嵌在唯识的系统、佛经的系统里面,以《金刚经》为例,它有大前提、小
前提、也有推演,也就是说,大的条件是什麽?小的条件是什麽?你才能成就金刚,《金刚经》
的语法转示的非常清楚。无论接触任何一本佛经,在语法学上没有体会、没有训练,就很难掌
握那一部经的全貌。

第六、语意学。语意学就是语言的意义,所指的是什麽?涉及到证量。佛法初步的证量是证
空,证空的目的是让我们归到不可思议境界,非语言、非意识层面的境界。证空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可以透过智慧,但智慧那里来的呢?当然是从人生的经验,从过去世的修持、过去
世的福德因缘而来的。第二个层次是转色身,念头舍掉,肉体让位,常寂光现前,这是可遇不
可求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面,能转色身证空,是没有几位的,这个真是要有大的福德因缘。

上面是就佛法和唯识的系统,整个资料的接触性要具备的条件来说的。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220.141.5.54
阅读文章: 第 36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