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38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tom3chou (铁板烧)
标题: 分享十二因缘解说(轮回因缘流转图)
时间: 2014年 8月29日 13:11:31 星期五

轮回因缘流转图  https://db.tt/6pm4yjqh

这原本是 铁板烧 初学时想了解因缘十二支相互关系而有的略图,後经多次修改并丰润内
容而完成,可当成探讨十二因缘(注)的工具。轮回因缘流转图涵盖无始劫以来,众生六道
轮回的现象、十二因缘流转及现世习性的串习演变,并特别标示出修行重要关键的下手
处。

声闻乘讲善恶业、果报而独觉乘讲十二因缘,都是以观察的事实现象为依据,在《菩提道
次第广论》中是属於下、中士道。学习菩提乘者(上士道、大乘道)仍应以此作为个人修
行的基础,并作为广度众生的善巧条件或工具。所以,图中之六道轮回部分是属於下士
道,十二因缘部分则是属於中士道,而全图的了解则是上士道应有的全面观察或体认,才
能善巧的自度度人。

除了标示◎说明流转图外,标示※十烦恼、十二因缘是依据《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内容
汇整,以浅显易懂的字词解说,并穿插标示◆补充说明。首先对烦恼解释,

※ 十烦恼解说:

一、贪:起於内心的妄念、妄想,或更与外境相聚合(对境、缘境)而产生的强烈喜爱或
执著。

二、□:对有情(众生)、意境、器具等因苦受或不悦而起的强烈恚恼,甚至有无意义的
损坏、伤害心。

三、痴:亦可称为「无明」,对四谛(苦集灭道)、因缘业果及三宝特质或事实真相不了
解。注:这里只是粗略解说,在十二因缘中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四、慢:以特殊高傲心态或优越感自认为比别人高贵,强烈的执著於贪爱自己而鄙视别
人。

五、疑:听闻四谛(苦集灭道)、因缘业果及三宝(佛法僧)的特质或事实真相後,心存
怀疑而不愿意相信,或相信却不愿意如法实践。

◆以上五种烦恼可以合称为五钝使或见惑、见烦恼,是粗重的烦恼相(外相),偏重於情
绪方面。以下五种烦恼则可以合称为五利使或思惑、思烦恼,是微细的烦恼相(内相),
偏重於理智、观念方面。

六、坏聚见:亦称有身见、身见、萨迦耶见(注)、我见。以执著「有我」的错误观念缘
五蕴(色受想行识)而认知一切。事实上,一切的本质为空(性空),并没「有我」的存
在,会有短暂存在的现象都是缘聚而生(缘起),即由因缘聚合而产生的和合相(包括
我),然而聚合终究会散灭(缘灭)而自然回归性空,所以无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的有如虚幻。所以,一切皆是性空缘起、无而妙有,过程却是变化无常而不可执著。

注:不同宗派对萨迦耶见(我见)与无明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七、边执见:亦称边见,这是偏执极端一边的错误见解,如:否认轮回,不是断灭见
(无,死後没有来世)就是常见、有见(有,死後我依然存在的灵魂说)。

八、见取见:强非为是而「非果计果」的错误认知。用错误的结果来认定事实的起因,是
由坏俱见、边执见而来的错误见解,就是一般讲的成见。

九、戒禁取见:强非为是而「非因为因」的错误认知,固执著以不正确的起因,妄求期盼
会有正确的结果,这就是一般讲的迷信。例如:想藉由屠宰行规或外道禁忌而祈求能净除
罪业、去除烦恼、脱离生死等等。

十、邪  见:为「非因非果」的大错误认知。强烈执著不正确的起因与不正确的结果来认
定事实,这根本就是脱离因果、轮回事实的大错误见解。例如认定世间的一切是上天给与
或是自然而有(有自性而非性空),这种是属外道、邪魔讲的法。

◎ 六道轮回流转说明:

在轮回流转图(以下简称:流程图)中由「人道」略过「结生相续」直接往下跳到底端的
「死亡」,代表在人道的一生结束,须重返到最上端的「仍旧无明?」判定。由此可知,
唯有去除无明才可真正的脱离生死轮回。若仍旧是「无明众生」的状况,则略过无明、
行、果位识来到无明的善恶业性质(真实义愚、业果愚)(注)判定「●?」,由此分别
到善、恶道轮回。另有两处的「●?」代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及地狱、饿鬼道、畜生
道的分歧点,可依相关因素选择往下流程路径。注:在十二因缘流转说明会有详细解释。

※ 六道轮回:

临终时,引业是优先以重业、近业、串习习性、累世先後业果的顺序条件,依个人所造福
(善)、非福业及不动业(禅定)在六道轮回流转。行是推动轮回的主要力量,来自众生
所造的业(无明)而展现,与他人完全无关。

众生对善恶性质的不同了解,先简略说明,後面会有详细解说,可分两种型态:

1.真实义愚:知行善而有福报,常会在三善道流转。

2.业果愚:不知行善造恶业,当然常在三恶道流转了!

◆依地藏本愿经,罪业深重者堕入地狱,须经历无数劫(过是劫已)才得转生到饿鬼道
(贪性够重),再须经历千劫才能转生到畜生道(痴性够重),又再须经历千劫才能转生
到人道。所以,由地狱转生到人道至少要三千劫。

◆若积福够重或因禅定而有幸流转到三界善道中的天道及阿修罗道,虽然没有人道的苦
楚,但只能享福报却不适合修行。其寿命虽然很长,终究有享尽的时候,只要仍有少许无
明存在,还是要重返轮回中生死流转。所以,人道才是主要修行道,可藉由众生修行而去
除无明,求得真正解脱而跳出生死轮回,不然就永无止境的在轮回中打转,永远沈沦、痛
苦下去。

◎ 十二因缘流转说明:

十二因缘是众生习性演变有关的十二项因素或细分过程,这与「仍旧无明?」有绝对的关
系。本流程图设计以人道为主作说明,流程是从无明支、行支、果位识支经人道、结生相
续、名色支、羯罗蓝位、六处支、触支…六识、受支…直续往下经老死支而到死亡,不必
考虑分歧流向,每支因缘都用「矩形方框」表示,而半虚线方框则代表半支的因位识支或
果位识支。

※ 十二因缘:

因缘十二支分为惑、业、苦三类,龙猛菩萨:『初八九烦恼(惑)、二及十为业,馀七者
皆是苦。』因惑而有业,由业转为苦,苦受後再生新惑,如此轮转下去。

一、无明支(惑):

分两派主张而说法不同:

俱舍论:主张与「明」不完全相符的就是无明,所以,见烦恼、思烦恼(总和为十烦恼)
就是无明。只要有无明存在,众生一定会在六道轮回中生死流转。

法称论师:轮回的众生(补特伽罗,注)由於人我法执现象,即是在五蕴(色受想行识)
上认定有一个「我」的存在,这种妄想执著就是无明。注:补特伽罗意译为数取趣,单指
六道轮回中有萨迦耶见、我见的众生。十法界中除佛外,其馀集众缘所生或历众多生死皆
名为众生。

无著、世亲论师更进一步解释,可分两种情形:

1.倒执实义的众生:就是修行尚未有成就或善行仍有瑕疵的补特伽罗,是对「明」的真实
义有错误认知或不能很正确明白的众生。

2.蒙昧实义的众生:就是指愚昧无知的补特伽罗,完全不懂或根本不理会「明」的真实
义,也就是完全不明白修行或善行的众生。

◆这两派论调虽然略有不同,却一致的认为只有「无我慧」(人无我、法无我)才可以去
除无明。

集论:采取上述俱舍论、无著论师两派的说法而综合作解释,无明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1.真实义愚:不是真正了解「无我慧」的真实义,并没有正知见,只知道造善业会得福
报,以追求现世、来世会有福报为目标,这类众生常在善道流转。错把福报当功德就是属
於此类众生。

2.业果愚:根本没有无我慧或不信因果,常愚昧无知的造作不善业,这类众生当然常在恶
道流转。

◆若是将「亲友」譬喻为「明」,则「怨敌」就是业果愚,「非亲友、非怨敌」就是真实
义愚,然而两者都是无明。

◆无明支是属於惑(烦恼)业,所以,众生只要有少许无明存在就永远在生死轮回中。众
生以「前世」的无明支、行支(业力)、果位识半支(前世种因、现世果报)进入新轮
回,这是属於投胎前的中有(中阴身)阶段。

二、行支(业):

行支是推动六道轮回流转、十二因缘流转的主要力量,就是业力(引业)力量的大小。属
於非福(非善)业力就推往三恶道的地狱、饿鬼道、畜生道,若为福(善)业力及不动
(修定)业力则是推往三界善道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或天道、阿修罗道、人道。

三、识支(苦):

识支为八识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或译为藏识、无没,就是能藏、所藏、执藏一切法的善
恶种子(所种的因)而不没失。但有些宗派并不讲阿赖耶识,那就是指第六识的意识而
言。识分两种各半支的型态,现法(现世)中的意识(习性)受到善恶串习、熏习,由半
支因位识负责储存善恶种子的新讯息,而另外半支果位识则在未来负责将善恶种子萌芽展
现。

◆所谓的善恶种子是关系著日後轮回六道的走向,一般讲「种因」就是改变因位识,而讲
「果报」就是指果位识的萌芽展现。

◆由识支起往下共五支都是受果位识影响而全是苦受,也就是因业果而有苦报或称感果、
果报现前的现象。

四、名色支(苦):

在中有阶段(中阴身)的果位识,由行支(业力)的推动下而被安排转入轮回中的六道,
在「结生相续」阶段准备投胎,因而有依附该道的名色进入「羯罗篮位」(入胎),此时
已经正式进入生有阶段。

◆以人道而言,名色支中的「名」是指心法,包括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羯罗蓝位初
期是以意(名)、身(色)先入胎,这是进入「人道」随附的因缘而有,才会先有胚胎形
体及心脏展现。随後其他色法(色声香味触)相继进入,才陆续发育出眼耳鼻舌等感应器
官。所以,名色是对色声香味触法之意识的「能知」功能。

五、六处支(苦):

亦称为六根或六入,这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大类型发展俱全後之相关器官,以名色支的
「能知」功能透过六处支而开始有器官感觉的「能觉」功能,此时准备出生进入本有阶
段。

六、触支(苦):

触支是以名色支的「能知」功能加上六处支的「能觉」功能而有知与觉的「感知」。就是
对外境(缘境、对境)接触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而产生了六识
(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法识)的感知,这仅仅是对外境的领受(接触)感
知,就是第一刹那间的六识感知,仅是感知「有了」而已。

◆由中有阶段而来的果位识,在触支已开始转变成新型态的因位识,准备对善恶造作的转
变讯息作更新纪录(俱生神 附注)。因为,触支是对外境(缘境)六尘的领受感知(六
识),所以是属於境界受用,虽然还没有好坏、喜恶之分,但已准备由此引发下一世轮回
走向。

◆此时早就出生落地了,出生後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并没有消失,它仍在本有阶
段中一直伴随流转直到死亡为止。而这「触支」也是承接衰老流程而来的流转,这部分在
现世因缘流转部分会有详细说明。

七、受支(苦):

受支是由触支对外境的领受感知而有了内心之苦受、乐受或舍受(无记)的内心感受,也
是属於一刹那间的感受而已。受支为「心境承受」而异熟(注)转变成後面生支的「心境
享用」,因此,因位识才能转变为果位识。注:暂时隐藏而在以後才产生作用。

八、爱支(惑):

爱支是属於惑业,是针对受支而来的苦受、乐受、舍受的感受做出取舍抉择,这是依循旧
有习性的一种执著,也是一种内心的直觉反应。

◆到目前为止,由名色支、六处支、触支、受支仅仅关系著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修
定)的种类发展,而爱支是属於内心感受的增减。爱支中苦受、乐受、舍受的感受分别会
有乖离爱、不离爱、无记的三种贪爱执著(欲爱、色爱、有爱),为日後流转三界(欲
界、色界、无色界)的方向。所以,「修行在修心」在於此,若能舍(弃)受支则爱支不
生。

◆以下,则是「心境享用」的圆满程度之发展,这与业力、业果的大小、强弱增减改变有
绝对的关系。

九、取支(惑):

取支主要是强调行动实践,造作善恶业就是由此支完成。针对爱支的苦、乐感受以我有、
我所的萨迦耶见、我见的贪□执著,付之实际的行动而造业。

◆由受支的「心境承受」到爱支的贪爱执著的「心境享用」,再到取支的实践行动,内心
必然也会跟著产生变化。在取支中,原有的许多认知与见解会有更新的执著变化,习性就
是在这里得到薰习、串习,包括我语取、欲取、见取、戒禁取等,这些对无明有相当程度
的影响与改变。我语取就是对萨迦耶见(我见)的执取,而欲取、见取、戒禁取就是对边
执见、见取、戒禁取见、邪见等付之行动。而「欲」是以欲心付诸行动,为粗重外相之造
作。「见」是指以意念付诸思惟,为纤细内相之造作。所以,闻法、知法後一定要去实践
才会产生效果,就是此种道理。

十、有支(业):

有支是指取支的整个行动过程,内心享用的圆满程度,因位识在此总结或更新所有善恶纪
录(俱生神)。有支特别强调业力(行)增减的程度,关系著日後的感果而改变福业、非
福业、不动业的业力大小强度。

◆所以,忏悔的作用就在於此。造作恶业後,以懊悔、断恶的心对治,让因位识记录恶业
的严重程度降低,并使恶习性(恶内缘)不继续增长,虽然所造之业不失坏,业力(恶果
报)仍然会继续存在,但日後因为缺少恶内缘的关系,能降低恶果报程度甚至不感果。

◆反之,若善行後作的回向,或说是对善行後的圆满不足而作内心调整(调心),业力
(善果报)虽然不变,却可以增长善内缘(因位识),增长日後会善果报的机会。

◆若读者仔细观察,会发现整个十二因缘讨论或流程图是偏向以恶习、恶果报为主轴的讨
论,因为佛法的修行目标主要是在讲求解脱轮回、去除无明的缘故。

十一、生支(苦):

生支主要任务是将因位识半支(已有新善恶记录)转变为果位识半支(为新善恶种子、善
恶方向),与无明支(新的痴性程度)及行支(新的业力大小)一起整理後,准备进到下
一个新轮回或下节讨论的现世因缘再流转。

十二、老死支(苦):

老死支主要强调名色、六处的变化,及对由生支而来的转变做整合性的转流作用,也就是
统合众生五蕴(色受想行识)变化後的身心状态。

◆此时,

一、若为死亡,则弃舍五蕴(色受想行识),亦即弃舍名色、六处。正式结束本有阶段而
进入死有阶段,等四大(注)分解後就转入到新轮回的中有阶段。注:身体由地大、水
大、火大、风大聚合组成。

二、若是衰老现象,则统合新的无明支、行支(业力)、果位识半支带著新的身心(名色
支、六处支)直接重返进入「触支」处,仍在本有阶段持续的流转,这是以下现世因缘再
流转的说明讨论。

◎ 现世因缘(习性)再流转说明:

为了要表达现世因缘(习性)再流转的演变历程,在老死支特别分流出衰老、死亡流程。
死亡流程直接进入死有阶段,再转入新的轮回(中有阶段)流转。而衰老流程则因为内含
的无明支、行支、果位识支、名色支、六处支依然存在,只是身心(生理、心理)略有改
变而已,仍是在本有中流转。这几支因缘特别以「弧形方框」表示,整个现世因缘流转并
不违背十二因缘的要件,但要特别注意习性或因位识、果位识转换及业力大小的变化。

事实上,名色与六处的关系只是内外之分,有心理上「能知」的名色支透过生理上「能
觉」的六处支相互配合,才能与外境六尘结合而产生六识(色声香味触法)的知觉感受,
这是从出生到老死一直延续存在。

衰老现象可以说是名色支与六处支的内外生理、心理的改变,包括意外灾害、精神受创及
器官老化、心智衰退与认知心态的改变等等。

一般人对境(缘境)时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对治,或是依循著自己原有旧习性行事。因
为,在六处(六根、六入)支经触支缘境後,六识中五根眼耳鼻舌身的五识(色声香味
触)力量都很强盛。唯独「意」染「法尘」(注)後的「意识」力量最为薄弱,在不知不
觉中,让我们日积月累的产生邪见或加深无明。这种耳濡目染现象,就是我们修行重要的
下手处。注:法尘是指发生的事情、行为之类。

圣贤要我们一日三省自身,以反省审思的思惟力量来纠正不善的行为,佛法亦是如此。所
以,本图四个特别注明的下手处,依个人根性、因缘条件不同可作取舍抉择,相信都会有
很好的效果。在相关因缘支的图框中皆有询问符号,顺著符号(■1234?)走向旁支流
程,有:

一、在无明(无明■1)处,以闻法或依从善知识求得正法或正知见,并以观察思惟(反省
审思)对治邪见去除无明。在末法时期尤其重要,可避免邪魔外道误导。

二、闻知正法并观察思惟後,若未能顺利产生正知见,可以利用触支(触■2)密护根门的
修行方法。这是一种善巧方式,利用环境或团体的保护,以心存正念利用回避策略而避开
不善的境,业力虽然不变,但可以减少造作非福(非善)业的机会。此时,果位识已经在
触支转成因位识,故避开缘境而分支流程(触■2)是由因位识走向旁支流程,直接到有
支。

◆若心不存正念而避开,那只是退却畏缩而已,不仅没有部分解决,相反的还有其他习
性、业力(如惰习、痴性、信念或禅定受损)产生,不能称之为回避恶境。

三、若能有正知见,则在受支(受■3)部分就可直接的正对治,以空性断除贪、□的坏习
气,无明(业力)自然消失或减少,福报或功德也由此产生。

四、倘若不幸仍造作不善业,虽然业力已不可避免的增长,但可在有支(有■4)部分作即
时真诚的忏悔断恶,以净对治而断除恶习气,并且积极行善扭转恶业力,会有不感果效
果,恶习气也会有减少的现象。

以上四处的修行关键可默记心中,依个人因缘条件善加取舍运用。这是针对个人习性调整
方法之应用讨论,了解相关演变後,自然就能运用自如。由此亦可知,修行是靠一点一滴
的修正累积而成,绝非一步可登天。

※ 补充解说:烦恼与十二因缘关系

总相的烦恼就是让我们心里不寂静,而我们却都一直跟著它打转,纵然偶而曾有感觉寂静
的时候,却通常是在「痴」当中。以贪为例:粗显的贪相我们确实容易感受到,但细微的
贪相就比较不容易察觉得到。平常我们想要追求舒适、愉悦等,事实上都隐藏著细微的贪
相。

只要人我之间发生问题,「慢」心随时随地会生起,因为它是跟随著「我」在转。平常我
们总感觉想修学佛法却做不到,明明知道,为什麽做不到?若仔细检查会发现竟然是没有
产生真正的净信心,这是「疑心病」在作祟,对佛法的业感缘起、四谛、三宝起了怀疑心
而不愿如法实践。这些都还算是粗相,又称钝使或见惑。

更纤细的思惑、利使那就更严重,只要一对境马上就生起来,让我们一直随著它打转。通
常正知见、正念是在消弥我执,而念佛法门的一心不乱也是去除我执现象。平常若能多替
人著想、推己及人的话,那问题自然会减轻许多。但我们却常执著「有我」而不放,这就
是坏聚见,又称身见或有身见。

由「我」而产生了一切烦恼,也是以「我」为中心所产生,认定「我」是恒常不变的,就
是指一般人讲的灵魂。生死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居住而已,而「我」这个「灵魂」的本质是
不变。也有人认定死後一切都消失不见,「我」当然也不存在了,这是不对的边执见。佛
法并不讲灵魂,认为「识」、「撒迦耶见」、「我见」的存在,众生才有「我」存在的感
觉,也因而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所以应该要净化、转变「我」,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而唯
有究竟圆满成佛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得到寂静快乐。

本来修行持戒就是要解脱烦恼、出离生死,但若缘著坏聚戒、邪禁、行业轨则等这些不正
确的戒规,并不能达到真正持戒的目的,也就是无法圆满,相反的,烦恼不减反增。佛法
以「智慧」的特质为根本先认识烦恼的真相,再从因地下手,故可以真正的净除烦恼、解
脱烦恼。就以解脱的见解,外道认定为殊胜的究竟解脱目标,竟然是以非果计果的错误见
解,这种当然是大错误。佛法认为殊胜的解脱至少要阿罗汉果位以上,而佛果位才是最究
竟圆满的解脱目标。

修行以持戒为根本,就是以持戒对烦恼生起的正对治,能掌握圆满而经努力实践才会有圆
满的果。严格地讲,大乘道要到二地菩萨才能真正的持清净戒,所以持戒是很不容易的。
虽然一下子我们并无法做到,但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根本因(智慧),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先以破烦恼现行,一心一意的追求圆满,等将来条件够了,形象上自然也能很圆满。

若从烦恼生起的因来观察,烦恼随眠就是指烦恼种子,当异熟感果时,等流(旧有相同)
习性一定会同时现起,所以这种等流因会由以前的习性而有等流果。若从十二因缘观察,
当触、受支第一重因果後,一定会有爱支产生贪、□、痴跟著相应,这是内心行相。而触
是由根、境、识三种和合而成,所以烦恼一定会有伴随的境才能生起。无始以来我们一直
随著无明,由无明、行、识,有许许多多因位识,若没有俱有缘(圆满的缘)爱支、取支
的滋润,还是不会感果。若我们没有适当对治,等异熟感果时它必然会受相应而滋长,到
时就一定感果了。

所以,依从良善的善知识、师法友而听闻正法,就是对痴的正对治。而避开一切邪法的境
及不良善之恶知识,就是降低不善的俱有缘。有大德曾讲:『於内与烦恼斗』、『不斗烦
恼、戒不能净』、『以念正知而为防慎』,这是戒的特质。戒真正的目的就是调伏烦恼,
而烦恼调伏後才会有定与慧的产生,所以说戒是修行的根本。

◎ 结论

以上,所有解说都是针对个人的修持。修行本来就是个人的事,只是假借众生方便修行而
已,所以佛法是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别人。在此,建议仿效小乘声闻、独觉的精进态度,
排除任何干扰、阻碍,全心全力提升自己。若与他人或团体有因缘关连时,请务必心存悲
悯的利他心,这是准备发菩提心愿、行菩萨行的基础,毕竟修行要先求自度,才能广度更
多的众生。

大小乘佛法针对个人的修行都是一样,差异在於观念而已。小乘修行注重个人修行而急於
求解脱,是以智慧方向有偏差,而所积聚的福德明显匮乏,所以无法究竟圆满成佛。大乘
修行则著重在菩提心,以自度度众方式修行,所以不急於求解脱,而在广度众生的过程中
提升智慧与积聚福德,故能究竟圆满成佛。这是简略说明大小乘修行的不同观念。

套句一位尊者的名言:『低处修持是高处到,慢慢修持是快快到,一人修持是两人到。』
修行真的是假藉众生而修行,完全是个人修个人得。最後,祝福各位!

注:

一、俱生神出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指个人本识,这是「俱生」而来的「神
识」而已。哪有那麽多□著没事干的神□会充当众生的免费秘书,而且还是全天候很尽责
的随时记录啊!更有人说还不只一位,左右肩男女各有一位,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纯粹
是愚民政策、装神弄鬼的教导呢!千万不要再迷信了,若不知从真正的根本处下手,能谈
得上什麽修行吗?

二、十二因缘主要阐明:苦的产生及其根源与灭除,仅为苦集灭三谛,完全以个人□畴(假
借灵魂说)为思惟重心,而真正的修行重心却是在道谛或八正道。正如佛陀先启发众生智慧
(知苦)後,才教导修行要旨(去苦)。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一切万象是五蕴世
界,并非仅是单纯的个人世界,因此,在实践或修行上,应该以五蕴哲学为主的思惟为
先。大乘《心经》只会讲色受想行识五蕴而著重於六度、菩提心念,不谈六根、六尘、六
识或十二因缘,就是基於此种原因。

不明白此种道理,若偏差的完全著重十二因缘而以个人□畴为先的思惟,当然是成「自了
汉」了。若教导者仍「执意的」如是教导,显然是拿著「鸡毛」(如法),却愚痴的「当
令箭」(不如法),执意如法却偏执(非中道)而变成不如法了。

五蕴哲学与十二因缘都是阐明无常、无我的现象,然而随著各人的根性不同,能领悟的程
度也会有所不同。尤其,通常的十二因缘是以众生比较能理解、认识的「灵魂说」为基
础,这需要更详细、更复杂的剖析才能阐明苦、无常、无我(空)的道理,所以真的是难
知难懂。建议读者先清楚了解五蕴哲学後,再继续研究缘起哲学或十二因缘。

现今佛法团体处处标榜、教导以身口意三业为先,彷佛这才是佛法,不能说不对,但都明
显缺乏正知见的求知与确认。况且,外道也有讲求身口意业的修行,并非仅佛教才如此。
结果,普遍造成仅在枝末细节的学习,纵然能有些戒或定,却往往是偏差错误,因欠缺正
知见而不能成就慧,那还谈什麽修行呢?更者造成佛道、外道不分的混乱,那与外道模仿
佛教有何不一样?这就是铁板烧一直强调要学习纯正佛法的原因。佛法以智慧入门,无慧
就是无明,无明才成为众生啊!

所以,修行主要的目的就是成就慧,而强调佛法正知见(佛智慧、修行方向)的建立才可
称为佛法修行,也就是追求佛种智(般若智慧)的究竟实践,虽然,速度有快有慢,但早
晚一定成佛。

节录自节录自《寓语谐谈》集册:【轮回因缘流转图】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12.104.14.1
阅读文章: 第 38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