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Sitting ◎ 禅与静坐 板主: 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2/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editator (出太阳了) 看板: BudaSitting 标题: 五停心观修行法(2)《禅修菁华集六、五停心四念处》 时间: Mon Jun 24 11:11:13 2002 三、慈悲观 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言,凡是□恚心重的人,当修慈悲观又名「慈心三 昧」。可有三个阶段,逐段观想: (一)最初修行,当教观想,慈及亲爱 也就是说,凡夫无不自私,首先爱自身受益,其次则推及亲人以及所爱的人。 慈悲观的功能,第一阶段,即是要使自己对於生活周边的家人,以及私心觉得 可亲可爱的人,不要以□恚的心态相待。其方法则是当修行者获得种种身心快 乐之际,例如寒时得衣,热时得凉,饥时得食,渴时得饮,病时得愈,贫时得 钱,贱时得荣,劳累之时获得休息,急难之时获得救济。应当推想观照,自己 的亲人爱友,由近而远,由少而多,希望他们也都能像自己一样,希望他们每 一个人,都能如愿,不论是以自己的力量协助他们离苦得乐,或求他人的力量 ,使他们离苦得乐。系念不停,不作异想,若起异想,及时回到慈悲观的方法 上来。 若在修行禅定之际,获得身心轻安,心胸宽敞等的觉受之後,也当以慈悲观, 愿诸亲爱,获得如是利益。若在听闻佛法,读诵佛典,自觉心开意解,亦当愿 诸亲爱,同获法喜。可知慈悲观主要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所善缘,得善念反应, 便当修习;但也可在修行三学六度之时,凡是善境,随处随时,均可修行。 (二)其次当修,慈及中人 所谓中人,是指既非亲爱,亦非仇怨。常人不易对於陌生的路人,产生关怀的 心,纵然觉其可怜,总是不关自己的痛□,为何要照顾他们。所以有些西方的 老人宁愿把大笔的遗产交给他们心爱的宠物猫狗,也不愿关怀无依无靠的流浪 者及苦命人。作为一个修习慈悲观的人,当在修成第一阶段的慈及亲爱之後, 接下来必然会扩大慈悲观的对象□围,那就是要慈及中人。方法跟第一阶段相 同,只是当在自己的身心获得种种快乐利益之时,也愿一切与己非亲非怨的人 ,都能获得。也可以说,当亲爱者有苦难时,自己固然要施予救援协助,当一 切非亲非怨的人有苦难时,自己也当施予救援协助,纵然未能采取实际行动, 心中确存有深厚的慈悲心。系念不断,不作异想,若缘异境,立即回到慈悲观 的方法上来。 (三)终当修习,慈及怨憎 所谓怨憎,便是对於自己不友善者,是破坏者、诽谤者、打击者、无理取闹者 。所以对於怨憎者,施予慈悲相当困难。一般而言,怨仇相见,□怒心起,是 正常事,怨憎相会,即为八苦之一,岂能反而以慈悲心相待?故此须在修成慈 及亲爱、慈及中人的两个阶段之後,才会修习。其方法与第一、二阶段所修者 相同,所异者乃在自己获得身心种种快乐利益之时,既愿一切亲爱者都能获相 同的快乐利益,也愿一切非亲非怨者都能获得相同的快乐利益,并亦希望一切 怨憎仇家敌人都能获得相同的快乐利益。 在《坐禅三昧经》卷上,对此第三阶段的修法,特别强调,因为对於亲爱及中 人,起□恚生怨怒比较不多,□恚心的生起,主要是在对於怨家对头。故於该 经说明:为何要慈及怨憎?如何来慈及怨憎? 设问云:「怨憎恶人,云何怜愍,复愿与乐?」 答云:「应与彼乐,所以者何?」 便列举了七项理由及其修习方法: 1.那人尚有种种好事,清净法因,我今岂可以一怨而抹杀他的多善! 2.更当观想,那人在过去无始以来无量世中,可能曾经是我亲友善知识,岂可 由於现在的怨恶,而更生怨恶。我当忍彼,是我自得善利。 3.当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无量,我岂可失。 4.当再思惟,若无怨憎现前,从何修行忍辱波罗蜜呢?可知怨则能生我忍,作 此观想,怨憎的人即是我的亲善。 5.再作思惟,□恚者受报最重,众恶中上,无有过者。以□加物,其毒难制, 虽欲烧他,实是自害。 6.当自念言:「外被法服,内习忍行,是谓沙门,岂可恶声纵此,变色蔽心。 」 7.五受阴者,众苦林薮,受恶之的。如刺刺身,受苦无量,众怨甚多,当自守 护,著忍革履。 统一以上三阶,实则便是当以平等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为何能够看他们是平 等的?这要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看。我们当前碰到的怨家,在过去不一 定是怨家,更不一定是未来的怨家;现在的亲友,在过去不一定是亲友,也不 一定还是未来的亲友。怨与亲从无始以来,永远是交互而并行著的。譬如一个 家庭里面,父母、儿女、亲戚等等,有互相友爱之时,也有彼此摩擦之时,有 的兄弟姊妹时常吵架打架,有的父母儿女彼此作敌人。但通过无穷无尽的三世 ,没有绝对的怨家与亲家,怨亲只是因缘和合的临时现象;而一切众生都曾经 跟我们有过人际关系,也可能将来会跟我们产生很好的关系。甚至今日的怨家 ,正好就是成就我们修行的菩萨。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众生应抱有平等的慈悲 心,利益众生,并愿同与众生早离苦海。 四、因缘观 经说,愚痴偏多的人,宜修因缘观。此所谓愚痴,是指不明因果法,也不信因 缘法。对於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能了解;醉生梦死,而又烦恼终身。 传统的因缘观,是观生死流转的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观成即知生死虚妄,若 知虚妄,便能及时从生死流转而转变成生死还灭,即是从生死获得解脱。 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习行者,当教其观想,过去未来世的四目 「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心缘他念,若缘他念,立即令还, 续观:生缘老死,无明缘行。此是十二因缘中过去世及未来世的四目。即是观 想:人既有生,必将有老死,因有无明,必将有心意的行为,而带动身口的行 为。此处的「缘」,是指关系、原因、要素的意思,即是由於有了「生」的关 系,便是有了老死的原因,「生」也就是「老死」的要素。若要无「老死」, 先当无「生」。同样的,「无明」是「行」的原因,由於有了「无明」的关系 ,所以一定会有「行」的结果。若希望无「行」,先当无「无明」。 生及老死是过去生的行为结果,若盼今生无生、无老死,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 为,而其行为的产生,是因无明而来,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已有了的烦恼之根本 。若知无明是由梦想颠倒而有,本无实体,即是如空的实相现前,即是无我的 智慧现前,无明顿时消失。若无无明,即无行,无行即无生,无生即无老死。 若能如此观成,便能返愚痴而为智慧了。 (二)已习行者,初阶段观成後,当教其观想,现在世的八目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 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若外念诸缘,即摄之令还,继续观想,反覆观 想如上八目。此是十二因缘现在世的八目。 此即是说,由於有了过去世的「行」为,便以行为而结集成为生命流转的主体 ;称之谓「识」。有了识的关系,便入胎成为胎儿,胎儿的形成是由精神及物 质的结合,精神称为「名」,物质称为「色」,故当胎儿初成,称为「名色」 。胎儿成形出生之时,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已经具足,由此六根门户,可以接 受六尘的事物,而产生烦恼,故名为「六入」。出生之後,用身体接触到世界 的事物现象,名之为「触」。有了接触,即有感「受」,有了感「受」,便对 欣喜者产生「爱」著,有了爱著,便有追求的争「取」了。有了取(及舍)的 行为,便有了未来的果报之因,名之为「有」。於是生死流转,受苦受难。 若不希望未来再有生及老死的果报,最好便是现在生中不要有「取舍」的执著 ,若要无取无舍,先当对於所受的不起爱著,若盼不起爱著,先当不要执著苦 乐诸受。若想不执著苦乐诸受,最好没有六根与六尘的相互接触。若想根尘无 触,先当不用六根。若想六根无用,先当名色不现。若盼名色不现,先当没有 过去世的「业识」积聚。若盼没有过去世的业识积聚,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 造作。若作如此观想成功,即会明确地知道,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了。 (三)久习行者,当教观想,三世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可见,初习因缘观者,观十二支中的 过去世的生死流转与未来世的生死还灭;已习因缘观者,但观十二支中现在世 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久习因缘观者,则通观三世十二支因缘段落的生死流 转及生死还灭。 若对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及其每一段落的功能,都了然於心,作此因缘观时也 不困难,难是难在常人较无法专注来作连续的次第观想。所以在修习因缘观时 ,若发现心念别缘他境,随时要回到方法上来。 三世十二因缘的罪魁祸首是「无明」,对於解脱者而言,无明已明,故为智者 ,身为凡夫,则尚未明,故称无明,故一切不知生死中事,乃是可怜愍者,因 由无明,能造後世果报而有生死。痴人不知生死起於无明,无明是从生死之间 的造业受报而存续,一旦不造生死业,无明及业中断,生死亦了。佛说所谓痴 人有两种类型:一如牛羊无知,二是外道邪见。因缘观能对治如此的二类痴病 。 五、界分别观 界的意思是差别界限,类别分际。一切现象,及至观念,都有名相体用,每一 种名相体用,均有其界限的□围,名之为界。 《大般涅盘经》卷三六云:「著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若依此经所言 ,先修不净、慈悲、数息、界分别的四种观行,如法修行已,次第获得身受心 法的四念处观,得是观已,次第後观十二因缘。如是观已,次得□法,以□法 而得信心,以□法而得智慧;□法虽是有为的有法,却能破除有为的有法,故 此□法,能为无漏的道相。 若依此经,五停心观的先後次第,应该是不净、慈悲、数息、分析十八界、观 十二因缘。修行前四观完成,即得身受心法的四念处,修十二因缘观成,即入 □位。 从诸经论所见,界分别观的名称各异,另有界差别观,界方便观,分析十八界 观等名。主要是从人生的身、心、环境世界,作统一和整体分析,因为人的烦 恼渊薮,便是我执,我执之坚固,是来自对於自我身心及身心所在环境的颠倒 想:以非我为我,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若能综合地统观十八 界,便可发觉我们的身、心、世界,乃是无我、无常、空的,唯有如此,始能 从苦、乐、不净的无常之中,获得智慧,获得解脱。 所观十八界的界分别,便是观想:人生的存在,不过是身、心、环境,暂时的 组合。以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为身的存在;以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为环境 世界;以觉受领知六根和六尘相接相对时所起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为心的 活动。只要此三大类的任何一类发生残缺现象,自我的感觉世界、自我的价值 判断、自我的执著□围,便随著变化。可是凡夫执著的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 ,而是虚妄不实的以幻为真。若能经常提醒自己,自我执著的结果,除了增加 烦恼,没有一点好处,便是界分别观的功能。 十八界的构成要素,不出於精神与物质的两大部分。物质的部分即是地、水、 火、风的四大,我们的身体由此四大和合而成,我们处身的世界,也是由此地 、水、火、风的四大和合而成。此四大类的元素,均在空间之中运动,知道并 且利用这四大元素的便是精神,佛法称之谓识。所以十八界能够组合成一个人 的完整的生命现象,换句话说,人的自我,也不过是十八界的个别零件的暂时 组合,其中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叫做自我。 正由於在界分别中,以破除自身的执著为最重要,因此在《杂阿□昙心论》卷 五要说,观自身界方便,即是观自我身体的种种自性、种种业、种种相。被我 人所执著为「我」的自身,即是地、水、火、风、空、识的六界。当观地界为 水界润故不相离;当观水界为地界持故不流散;当观火界成熟故不淤坏;当观 风界动摇故得增长;当观空界空故有食等出入;当观识界合故有所造作。 该论又说,再观此身,从足至顶,种种不净充满。观察此色身现象,犹如猛风 ,飘散聚沙。如是观法成就,能得空解脱门种子;於彼生死厌离不乐,得无愿 解脱门种子;於生死不乐已,正向涅盘,得无相解脱门种子。若於此观「得不 作想觉已,观一切有为,皆悉散坏,是名界方便满。」也就是说界分别观观成 ,即见有为相坏,无作相现。 根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将此界分别观,称为「界善巧」。并谓界有十 八,即是观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 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并 且了知此十八种法的个别的界域,个别的运转,即能於此因缘而得善巧。 六、念佛观 五停心观,应该只有五种禅观法门,但在诸经论中,对於「界分别观」则或有 或没有,没有者乃以念佛观取代之,例如《坐禅三昧经》卷上的「第五治等分 法门」,即是举的念佛观,教人一心修念佛三昧。《五门禅经要用法》所云五 门,即是安般(数息)、不净、慈心、观缘、念佛。其次第与本文所取者相同 。因此有人说五停心观可以称为六门观。故在中国净影的《大乘义章》列出观 佛观,天台的《四教仪》列出念佛观。 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言,念佛观是为「等分行及重罪人」而设的观行法 门。初修行者,当教其至有佛像处,专心一意,观看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 心忆持,还至静所,则以心眼,观佛像相好,系念在像,不令他念生起,若起 他念,立即摄念,还住於佛像相好。若心不住,其师当教行者,自责其心,既 责心已,心不散乱,此时便得以心眼见到佛的像相光明,如眼所见。进而要将 佛像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一一忆持,用心眼一一观想,能见一 佛,接著便得见二佛,乃至得见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既得见佛,又得闻佛 说法。既得念佛色身,又复念佛功德法身的无量大慧,无崖底智。如若以心眼 念佛色身相好,而空无所获,仍当勤心专念不忘,以报佛恩。 另据《五门禅经要用法》所言:「若心没者,教以念佛,若行人有善心已来, 未得念佛三昧者,教令一心观佛。」此书对於观佛念佛,说明相当详细,现在 将之分层次第介绍如下: (一)初步观佛相好,观佛像的三十二种相好,了了分明之後,即闭目忆念相 好在心,若不明了,再开眼谛视佛像,至心明了,还坐静处,正意系念佛像相 好,在感觉上如对真佛色身无异。 (二)已见佛像相好,了了分明,如见真佛色身後,次当还坐静处,系念自己 额上,一心忆念佛身相好,额上即有佛像出现,从一至十,乃至无量。如斯佛 像从额上出後,去身不远而还者,此修行者为求声闻根性,去小远而还者,此 修行者为求辟支佛根性,去甚远而还者为求大乘根性。 (三)次见额出诸佛还近修行者身,地作金色,诸佛尽入於地,地平如掌,明 净如镜,修行者自观己身,亦明净如地。此名得「念佛三昧境界」。 (四)继续系念在心,然後再观整体佛像相好,即见诸佛从心而出,手执琉璃 杖,杖头出三乘人。末後一佛执杖在行者心前,正立而住,接著转身还入於行 者心;先出诸佛,一一回转入心,若此行者是小乘人,诸佛入尽即止,若是大 乘人,诸佛尽入心已,又从遍身毛孔中出,诸佛光明满於四海,上至有顶天, 下极风轮,如是照已,还来入身,如净琉璃。如此观成,能生诸定,故名「一 切念处」。佛所执杖,乃是定相;光明相者,乃为智慧。此非外道神仙所见, 乃是「内凡境界」之相。 (五)舍前二境界,系念在脐,一心观脐,不久之後即觉脐有动相,而心系不 乱,遂见有鲜白色物,大如雁卵。继续用心眼谛视,即见有莲花,茎似琉璃, 台为黄金,有佛趺坐台上;此佛的脐中也出莲花,花台有佛,第二佛的脐中又 出莲花,花台有佛,如是辗转层出,乃至形势如大海;末後一佛还入脐中,乃 至最初一佛入行者脐中已;此时行者自身诸毛孔,遍出莲花满於虚空,此等莲 花又一一还入行者脐中。到此时,行者身体,自觉柔软轻悦,自见身体明净如 杂宝色。 (六)行者次观自己顶有五色光□,更观五光有五瑞相,见有一佛在光明中结 跏趺坐,更观五光之中各有一佛,一一口中皆出莲花,遍满大地。更观五光中 佛,一一皆从其脐中出一狮子,吞食诸莲花尽,还入五光中佛脐中;最後,五 光及佛,皆入行者之顶。此名「狮子奋迅三昧」。 (七)次观五光五佛入顶之後,行者自见己身作金色,并见脐中有物,圆满明 净犹如日月。更观即见佛出,满腋下及腰中共有四佛出现,一一佛出无量圆满 明净日光;以此光明即见四天下一切景色,上至有顶天,下极风轮,悉皆明了 ,如见掌中,无有障碍。此名「白净解脱境界」。 (八)见此境界之後,四佛还入行者腋下及腰中。然後复见白□诸光,从行者 身体的前入後出、後入前出、左入右出、右入左出。如是四种出入已,行者即 见自身明净,及水四边,圆满净光。此名为「明净境界」。见此净光之後,即 名为「成念佛三昧」,在四禅中。 以上所介绍的念佛观,必须是在已有经验的贤者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修炼。 而且在每得一种新情况後,必须立即禀告老师,时时都在老师的照顾之下修炼 ,才会正确安全。 这里的念佛观,是观像及观想的念佛,与宋明以後中国佛教徒所熟悉的持名念 佛,有所不同,然其念佛的功能,都可获得念佛三昧的境界。 後记 五停心观,本为修习大小乘禅定的基础方法,但是一般人总以为它是小乘三贤 位的第一位,其次两位是别相念处与总相念处。三贤位之後,便是□、顶、忍 、世第一的四个位子,称为四善根位,与三贤位相加,称为七方便位又名七贤 位,过此七贤位,方入声闻四沙门果的第一果阿含位,才算进入圣位的初阶。 以此可知,五停心观的位次,尚属三界内的凡夫所修。因此也就不为一向以大 乘自居的中国佛教所重。 可是在大乘佛教诸经论中,也常见有五停心观的修行方法,特别是不净观及数 息观,一向被称为二甘露门,若修离欲的梵行,当先制淫念,故观不净;若修 禅定行,当先制散心,故用数息。所以受到普遍大量的发挥介绍,鼓励修持。 例如天台智□,大力阐扬的止观法门,是从次第止观而到圆顿止观,故对於五 停心观,著墨也多。 中国禅宗虽然主张不落阶梯,顿悟成佛,这对於初心学佛的人,能够很快得力 的,实在太少。所以自宋代後,多援用净土行的持名念佛为初机的方法,然後 教导参究「念佛是谁」的话题。 由中国传至日本的禅宗,也是教参公案,或教端坐正念,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但亦多教人先修数息法门,以除散乱,然後教用参禅方法。我本人在国内外指 导禅修,也以教授数息为入门方便。 中国天台智□禅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说: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 即用五停心观的不净、慈心、界分别、数息的四项;二者正观,即观诸法无相 ,皆从因缘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然此五停心观,能使行者,从有相观进 入无相观,从有我的执著进入无我的解脱,乃是大小乘共通的禅修基础。 若以我的看法,五停心观虽然一向被认为是用来对治五种修行的问题,其实也 有更积极的功能,那就是: (一)数息观是从安定散乱心而进入如来禅的初门。 (二)不净观是从舍欲离淫而进入梵行乃至六根清净位的初门。 (三)慈悲观是从慈心不□恚而进入平等大慈悲之大菩萨行的初门。 (四)因缘观是从明察生死来去的因果关系而进入大解脱慧的初门。 (五)界分别观是从分析人生现象而进入无我、无相、无著之大般若海的初门 。 (六)念佛观是从观像观想的有相念佛而进入空、无相、无愿(又云无作)之 三解脱门的初门。若能作如此说明,五停心观,岂不正是大乘佛法人人必修的 功课?总括言之,五停心观,便是以数息来安心,以观不净来净心,以慈悲观 生慈悲心,以修因缘观、界分别观、念佛观发起智慧心。纵观整体的大小乘佛 法,不就是以这几大项目为中心吗?不过初心学者,必得在贤师指导下修习五 停心观,方能安全可靠。 (选自《禅钥》) ==================================================================== 本系列电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权於 台大狮子吼站上刊登,以兹佛子精进禅修。为尊重智慧财产, 并避免未授权之盗用,不论是书面、电子、或网路等任何型式 的转出版、部份引用、摘录行为,皆必须经法鼓文化之书面同 意授权方可,违法者将予以追究。 关於本著作权声明若有语意不明、或有其馀未竟事宜,请联络 台北市北投区大业路260号6楼 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教X档案 - 世界搜奇, □谈梦、奇谭、外星、新知 BudaXfile |
阅读文章: 第 12/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