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Sitting ◎ 禅与静坐    板主: prajna
阅读文章: 第 213/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egofree (ToiletWasher)
标题: Re: 「关闭根门。饮食知量」
时间: 2003年10月28日 17:44:27 星期二

※ 引述《egofree (ToiletWasher)》之铭言:
> >   请问这是什麽意思?
> 看到了 仅止於看到 是眼根知量
> 听到了 仅止於听到 是耳根知量
> 闻到了 仅止於闻到 是鼻根知量
> 其馀三根 可依此类推…
> 其目的在於
> 让根门的作用 只停留在最初的接触阶段
> 不加入个人的爱憎(欲.爱.念.染著)等主观认知
> ^^^^^^^^^^^^^^^^^^^^^^^^^^^^^^^^^
> 如此便能如佛所说:
> 眼见於色---> 觉知色 ---> 不起色贪
>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
> <杂阿含、一、一>
> 喜贪尽 ---> 心解脱 ---> 不受後有
> <杂阿含、一、三>
> 於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
> 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
> 则能堪任断苦。
> <杂阿含、一、八>
> 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於现在色厌.离欲.
> 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
> 况现在识。
> <杂阿含、一、十三>
> 若众生於色不味者。则不染於色。以众生於色味故。
>           ^^^^^^
> 则有染著。如是众生於受.想.行.
> 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於识。


Ayya Khema 艾雅.珂玛
在 "Who is My Self ?"(哪个是我的「自我」?)
一书中亦有阐述。

节录当中一部分
( 第二章 守护根门:正念与正智(Clear Comprehension)
来补充说明善护根门的法要。

-----以下翻译文章 摘录自《禅修之友》第八期------


今有比丘,以眼根看见色境时,不执取总相(major signs),亦不执取别相
(secondary signs)。如果他放任自己的眼根,贪爱、忧悲、不善心境(evil
unskilled states)便会充满其心。所以他修持守护眼根,使眼根归於节制。

接著就其他五根重覆了上段经文:

今有比丘,以耳根听见声音时……以鼻根闻见香味时……以舌根尝到味道时……以
身根接触事物时……以意根想到概念(法)时……
(译按:以下重覆「不执取总相,亦不执取别相。如果他放任自己的眼根,贪爱、忧
悲、不善心境便会充满其心。所以他修持守护…根,使…根归於节制。」)

佛陀接著说:

比丘由於能护持诸根,具足此诸圣(ariyan)根,内心经常感受无垢纯净的安乐。比
丘如是守护诸根之门。

这句开示经常被人误解成不要看、不要听、不要尝、不要碰。这是不可能的。不论
怎样,我们已经有了感官,我们必须看、听、尝、碰、闻。我们的脑子拒绝停止思
考,这种体验大家在禅修时都有过。


当然不去看一样东西便一定不会受它滋扰,可是我们怎可能避免去看东西呢?尤其
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正确理解这句教法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我们想依戒行生活的
话。「不执取总相,亦不执取别相」是甚麽意思呢?眼睛只会记下颜色和形状,其
馀的都发生在心□。以看到一块巧克力为例:眼睛只会看到了一块褐色形状的东
西,是心在说:「啊,是巧克力!味道一定非常好。我真想要一块。」「不执取总
相,亦不执取别相」的意思即是制止这个心的行动。


这方法用在我们极喜爱或极厌恶的事上特别容易看到成效。最敏感(strongest)的两
个感官是视觉和听觉,我们可以选其中一个来修,看看心如何对环境反应,并觉知
内心如何编制故事(storytelling)【译注九】。其实眼和耳并没有选择「看」和
「听」甚麽的自由。例如,耳朵听到了货车经过的声音,心便会立即捉住它:「货
车!」接著说:「太吵闹的了,烦死人了。难怪我不能禅修了。」後来发生的都来
自内心,和声音根本没有关系。声音只是声音,颜色只是颜色,形状只是形状。


有时候受持禁欲戒的人会被忠告不要看异性。这怎麽可能呢?我曾经遇到一些比丘
尝试如是修持,最终造成不自然、尴尬的人际关系。你怎可以说话的时不看著别人
呢?这个绝不是守护根门的意思。确切点说,应该是当眼睛看到身形时,心在贴上
标签如「男人」、「女人」後便停在那□。我们不容许心再画蛇添足,因为无论心
後来加上的是甚麽,都会引起贪或嗔(要视乎当时情况)。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修持这
法门。事实上一旦真的奉行,生活就会轻松得多了。以上街购物为例,我们上街前
已经拟好了一张购物清单,都是真正需要的。後来眼睛不禁盯著一堆堆包装精美、
大平卖的商品,心马上被吸引了,最後我们买的比真正需要的多。有些人更把购物
当成了一种消遣,是周末的节目。

如果我们很容易被看见的东西支配,最好的方法便是去觉察感官接触的一刻,并将
心停止在「想」发生作用後,即为事物加上标签後。在此之前要停止心的作用是很
困难的。所以,如果我们看到或者想到了一个人,不论感到喜欢或嗔恨,都应该修
持将心寂止在贴上标签的那一刻:人、朋友、男性、女性等,只此而已。其他多馀
的部份都是我们的欲望。这就是守护根门的意思。


感官是我们赖以维持生命的系统。能看、能听自然比失明、失聪容易生存。但大多
数人却往往先入为主地假设感官存在是为了带来快感。我们就是这样使用感官。一
旦它们不能带来快感我们便会忿怒,於是更会迁怒於触发起忿怒的事或人。所以如
果某人触怒了我们,我们自然便会怪责那人。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忿怒的源头
根本不在那人身上。那个人和我们一样,也由四大【译注十】组成,也有各种感
官、四肢,同样也追求快乐。其他人根本没有令我们生气的能力,一切都早已藏在
我们的心□。


同样的分析也可以应用在一些使我们快乐的人身上。他或她和我们一样,也由四大
组成,也有各种感官、四肢,同样也追求快乐,根本没有道理要求那人有责任令我
们快乐,或当那人不能为我们带来快乐时怪责他。我们只需要看清一点:那个只是
一个人,仅此而已,别无其他。试想想:世上那麽多的人,何苦偏偏要让这个人引
起我们的「快感缺乏厌恶」综合症徵状(syndrome of desire-distaste)呢?


我们能守护好根门,便能守护好情绪,这样便能使我们活得更有舍心(译按:或平等
心),不像是再活在一副永不静止的跷跷板上:得到想要的,上;相反时,落。内心
不再有一股无尽空洞的感觉(译按:欲望往往在当你已经得到某样东西後,以为心便
会安静下来满足现状时,它又会找另一个目标。所以要彻底满足欲望的尝试往往是
失之交臂的,因而产生一股空虚感)。无论在哪□、任何情况下,世界上根本没有东
西可以使我们满足。世界可以提供给我们的仅仅只是感官接触而已:看、听、尝、
碰、闻和想,这一切就如星星之火,稍现即逝,必须不停重覆刺激,追求它们会耗
费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请记得感官接触本身不能为我们带来满足,是心带来了
满足感【译注十一】。要是我们想活得平静、和谐,那麽我们最重要能够守护根
门,这样便不会为渴求所缺乏的事或是想推掉已有的事而犯愁。因为这两种情况正
是所有苦的起因。只要我们能够守好根门,不让心跑过了贴上标签的阶段,那麽我
们便很有机会活得自在安稳。

心像极了一个幻术师【译注十二】,它能随时演变幻术。只要一越过想阴作用(贴上
标签)的阶段,心就会开始变戏法,我们很快不是掉入贪便是掉入嗔。佛陀曾提及魔
罗(Mara),即诱惑者,他经常和我们一起,找机会入侵。其实诱惑是可以避免的。
一旦它出现了,我们就需要克服。我们可以在它未开始前便制止了它的升起,这就
是守护根门的意思…


**详细文章刊载於《禅修之友》第八期
http://www.godwin.org.hk/frienf-8_2.html#好书推介

感谢辛苦翻译的佛弟子^^


--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诗~~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211.23.152.112
阅读文章: 第 213/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