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Sitting ◎ 禅与静坐 板主: 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93/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editator (出太阳了) 看板: BudaSitting 标题: 休□与修行《禅修菁华集七、活用》 时间: Tue Jan 7 19:25:59 2003 休□与修行 圣严法师 休□是无事可做,修行是必须有行可修,看来是相反的。但是,一般 人总以为,忙著事业的人,无暇修行,有了□暇,才能修行,这是不 正确的。忙人正需要修行,修行并不由於无事可做。一个日理万机的 人,若不做一点修养的工夫,定会掌握不住原则,甚至身败名裂。所 以古今伟人,若无宗教信仰,必有哲学修养。 儒家的休□观 例如,中国的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也是一位仁道主义的大政治家 。他是一个主张「自强不息」的人,故有一次他在川上,目睹流水而 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谓天地之化物,寒往暑来,如川 流之不息,而且是夜以继日,绵延不绝。人的努力,应当如此。可是 ,在另一个场合,孔子对著他的四个弟子:子路、曾析日(字点)、 冉有(字求)、公西华(字赤),问他们各人的志愿抱负,结果,其 中三人,皆言为政辅政,只是国有大小、事有巨细的不同,唯独曾点 说:「我和他们三位不同。」孔子鼓励他:「有何不可,本来就是要 你们各言其志的嘛!」曾点这才说:「在和煦的春天,穿了春衫,邀 同五六位知心好友,带著六七个少年,到温泉出处的沂水去沐浴,迎 著和风轻舞,玩够了,就咏著诗歌回家。」孔子听毕,轻叹了一声说 :「真好,我也赞成曾点这样的志抱。」这段对话,原文见於《论语 》卷一二〈先进篇〉。前面教人努力,当如川流而不息;後面主张人 应顺乎天性,疏导人性,归乎自然。粗看,川流不息的努力,是精勤 不懈,根本不该有休□的观念,曾点的抱负,则纯出於一派□然无事 的状态,岂非孔子的矛盾?其实不然,川流不息,是恒常、平稳、持 久的,这是在精进中保持适度的缓和。至於後者是适乎自然而又生气 盎然,是在休□状态中保持群体的活泼。 孔子又主张:「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此所谓「艺」 ,即是礼仪、音乐、射箭、御马、书画、术数等的文化生活。以仁为 体,以艺为用,便能陶养出泱泱大度、重视道德的中华民族。也就是 说,人类除了饮食男女及衣住交通的基本生活之外,尚须有艺术的生 活。此即在紧张的追求物欲满足之外,当有轻松的娱乐活动,以作为 身心的调剂,现代人就称之为休□生活。 化世尊俗的佛教化休□活动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息贪欲、戒□恚、离愚痴的,清净、少欲、 无诤、无恼,便能安身用功,息心修道。在家修行者,也当不涉酒肆 歌榭等娱乐场所,也当不得以射杀动物来调剂身心。出家修行者,要 求更严,凡是歌舞技击等的场合,以及各种饰物、化妆用品,均应回 避,唯有专精於戒定慧三学的修习,以期达成离欲的目的。可是,自 有人类以来,人的习性难改,在未有文字之前,即有了艺术创作的活 动,特别是歌唱及舞踊,故在佛世即有关於演唱佛陀事迹的记载;大 乘佛经,也多用赞偈与散文并列的体裁。马鸣大师所写的《佛所行赞 》,便是诗歌体的佛陀传记。出家众不得歌舞,亦不得故往观听,却 允许以梵呗赞颂三宝功德。西藏密教,固然以精苦的瑜伽行之禅修为 主,但也特别重视坛场的重彩布置,以及铃杵鼓钹号筒唢呐等乐器的 使用。佛教自东汉传来中国之後,除了经律论的传译研究和禅法的修 学,必定也有适合一般信仰者的活动,以唐代的京都地区而言,大寺 院皆有每年数次定期的大法会,接引广大的民众,接触佛法。法会不 离仪式、赞颂、说法等的项目。迄元明时代,僧侣之中,有一流被称 为瑜伽教的瑜伽僧,即专门以唱诵歌咏经忏焰口等,为世俗间做延生 、消灾、度亡等的佛事。古时社会缺少普遍的民间娱乐设施,佛教的 法会及因应世俗间的要求而做的佛事,多系选择农□期间举行。在这 种化世导俗的活动中,以歌唱表演等方式,用「俗讲」、「宝卷」、 「变文」等的体裁,配以简单的乐器伴奏,寓教化於娱乐之中;使得 广大的民众,在接受佛化的薰陶之际,也满足了休□活动的目的。高 层次的士人阶级,则以游览名山大刹的佛教圣地,或访问大德高僧, 作为休□的最佳去处。此较一般人以欣赏娱乐场所的演唱节目、体育 竞赛,或欣赏博物馆及画廊的艺术作品,有更高一层的休□价值。这 已从官能的享受,进入了拓展精神领域的层面。 休□的最高境界-修行 休□的要求,是为了生活得到调剂。单调的生活,过久了会令人厌倦 ;紧张的生活,过久了令人难耐。所以在西方的游牧社会,人们发现 了一星期的七天之中,有一天要休息;在四季分明的农业社会,人们 利用农□季节,享受休□生活;在现代的工商业社会,则利用周末、 国定假日、慰劳假期,享受休□生活。休□活动的方式,仍不出上山 下水的郊游,以及各种娱乐、演艺、艺术品展示等场所的参与和欣赏 。最值得注目的,即是目前国内外定期的修持活动,也多利用学校的 假期及公共假日的长周末。我在国内举办的禅七是如此,在美国举办 的禅七,也是如此。这与古时的士人阶级,利用休□,去参访名山高 僧的情节,是相同的。可见,佛门的修行活动,正是人间休□生活的 最高境界。 修行生活-松紧适宜 不过,从世俗尘劳中,抽身出来,过几天修行生活,固然是最高境界 的休□活动,如果专注於修行生活的人,就未必觉得轻松自在了。故 在《四十二章经》中有一则修行当如调琴的例子:说有一位佛的出家 弟子,精勤修行,乃至深夜诵经,仍不得力,所以声调悲紧,生起退 心,准备舍僧返家。佛便叫他去问话,知他在家时,经常弹琴,佛就 开示他:「弦缓不鸣,弦急则断,缓急适中,诸音普调。修行亦然, 既不可懈怠,也不得紧张。」这说明虽可以休□时间来修行,修行不 即是休□,更非唯有休□的时间才来修行。会修行的人,修行固然会 比休□更自在,不会修行的人,修行却比沈重的工作更苦。所以佛陀 垂示修行当如调琴,必须松紧适宜。 修行生活-没有压力和负担 不会修行的人,对於修行的生活,会感到单调而产生厌倦、无聊、闷 塞;对於修行的进度会感到乏力,而产生忧郁、紧张、失望。其实这 是人之常情常态,任何过分及单调的活动,都会引发厌倦和不耐烦, 所以人性无常,有时以乐为乐,有时则以苦为享受;有时以苦为苦, 有时则以享受为苦。笼中的鸟,羡慕林间的鸟能够自由翱翔,随心所 欲;林间的鸟,则羡慕笼中的鸟,不愁风雨,无虞饥渴。成人以赚取 生活费用的工作为辛劳,儿童则每以新奇有趣的心态,摸触并模仿成 人的工作。视每项工作为谋生的工具时,便需要以休息休□来平衡身 心的负担,若以业馀的兴趣来从事同样的工作,此项工作,便是他的 休□活动。 我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城,遇到一位退休了的工程师,他每天的工 作量,超过了他的在职时代,因为他的经验和热心,使得好多的朋友 都找他帮忙,既是帮忙,当然是义务的,而且乐此不疲,他以此为他 的休□生活。我问他觉得劳累辛苦吗?他说那是他的pleasure(喜欢 或消遣),虽也劳累,但不辛苦,差别在於没有渴求的欲望和工作的 压力,所以是休□活动而不是辛劳工作。 又如我国晋朝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所描写的,早出晚归 的农耕情景,在他而言,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正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是他喜欢的,也是他自己选择的,虽然是在辛 苦地日出而作,戴月方归,但因无欲无累,所以通身自在。可是在另 一位唐朝的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诗〉中,表现的农夫生活,就完全 不一样了: 「 锄禾当日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农人在烈日之下锄田,浑身是汗地工作,所以要知道我们餐桌上的食 物,每一粒都是来自农人的辛苦。农夫以耕作为无可逃避的职责,既 是他们谋生的方式,便有了生活的压力,所以不是休□。另一位五代 的诗人颜仁郁写的〈农家〉,也是看到了农家苦而未见田园乐: 「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农夫的苦,不在於劳力,也不在於晒太阳,乃在於工作多而收成少, 在欠收的情况下,再遇到官吏的横徵暴敛,那就苦不堪言了。上面两 首诗是劳苦加上穷苦,物质的贫寒,造成心理的悲怆,才是最大的苦 因。 修行生活-节俭□实,吃苦耐苦 再说修行生活,以一般人所见僧人的自在悠□,是值得羡慕向往的。 坐禅时的宁静,拜佛时的安逸,动作时的轻缓,说话时的安详,好像 跟忙碌的尘世间,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上。因此在据说是清朝顺治 皇帝所写的〈悟道诗〉中,要说:「为君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 □。」因此而有一些人,以为僧人是无事可做的□人,当他们自己无 事可做的时候,便去山上找僧人聊天消遣,享受可口的山蔬。在山上 度过一两天的□日子之後,又觉得尚有许多事情要做,便又下山忙碌 去了。 其实,僧人绝对不是□人,修行生活也绝不是无事可做,更不是常有 美味的素斋可吃。僧人的戒律生活,讲求节俭□实,身无长物,将衣 食住行的物质条件降至最低限度,不得有任何娱乐等所谓演艺、艺术 的欣赏,将眼耳鼻舌身等五种官能,从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外境,尽量 隔离,故从外表看,僧人的生活,不仅清苦,而且冷漠。但这确是能 使他们从物欲的牵累,获得解脱自在的最好方法。这是从身清净、口 清净,而至意清净的基本要求;意清净已是禅定和智慧的□围。 至於修行禅定,先从制心於一开始,制心的方法,是修行禅数或禅观 ,这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毅力,用持诵、礼拜及坐禅等方法,达成制 心的目的。如果业重障深的人,未修禅定时,身心尚不觉得痛苦,进 入修行禅定的生活时,身障、心障,层出不穷,使他认为不是修行的 根器而生退道之心。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以发心为大众服劳役,为 常住做苦力,不求成就,但求消业,日久之後,得失是非、名利物欲 之心渐淡,即使未得深定,其心已渐清明。 故在修行阶段的修行生活,除非已经认定这是你想走和当走的路,否 则不是一条轻松愉快的坦途。所以每当有人向我请求准予出家,我都 会一再强调:修行很苦,出家很穷,必须以入地狱受苦报的心理准备 来求剃度。不要幻想,以为寺院生活清净无恼,犹如天堂净土,否则 还是在家修行好了。我们在教授初级禅训的课堂上,也说明打坐有益 於身心的健康,有病治病,无病则健身益智。在我的一篇短文〈坐禅 的功能〉里(此文收於《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一书中),列举了坐 禅的十种心理的效果及十二种生理功效,治十二种疾病。其中包括安 定情绪及治疗高血压。可是,若想报名参加精进禅七时,情绪不稳及 高血压患者,便无法被录取了。因为禅坐养生,是业馀的健康休□; 精进禅七,则是全生命的投入,若没有健全的身心,便无法承受紧密 的修行课业。正轨的禅修生活,是一种严格而近乎严酷的锻□,要把 一个满是缺点的普通人锻□成铜筋钢骨、铁胆冰心、佛面菩萨肠的大 禅师,必须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一般人非骄即馁,非贪即□,欠缺调柔慈忍厚重坚毅的气 质,所以不是大器,不能有大担当。刚强於内者必骄慢於外,怯懦於 内者必畏缩於外。多半的虚骄,是出於自信心的不足,虚张声势,色 厉内荏。这些毛病,都得用禅的锻□来改善。禅的修行,能使懦者立 ,顽者廉,狂者谦,刚者柔。清初的戒显禅师,即把禅师们的□众方 法,比照《孙子兵法》,编集成十三篇《禅门锻□说》一卷。今日也 有些青年学生在我这里打完禅七之後,表示如同受了一次禅门的入伍 训练。其实禅七或禅修应该比军训更加严格,军训只管制身口的行为 ,禅修的更重要则是管制心的活动。禅修的生活规则固然严格如同士 兵的入伍训练,但在几天下来,习惯之後便能不以为苦了。至於内心 的昏沈、散乱,贪、□、无明等的烦恼,像是夏天的苍蝇、秋天的落 叶,挥不胜挥,扫不胜扫。几天後,便有精疲力尽无可奈何的感受, 以致心浮气躁,情绪低落。不论长期或短期的定期修行,初学者多半 会发生类似的状况。 修行的过程便是结果 长期修行,是指终身出家的人,初修之时,可能尚有些新鲜感,把成 佛开悟、解脱生死,看得比较容易,用功也比较精进。一段时日下来 ,旧习气,老烦恼,一一重现,修行不能得力,往往自觉身不由己、 心不由己地被外境所转而不能自主,距离修行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远, 悟境遥遥无期,烦恼则像鬼魅附身。此时,会回忆在家时的情况,发 觉出家越久烦恼越重,倒不如在家修行,既少烦恼,又增福慧。像这 种人,若不还俗,便希望换一个环境,或到寺外去缓和一下心境。此 正如《六祖坛经》所说的笑话了:东方人求生西方净土,西方人求生 何处?大概反以东方的娑婆世界为净土了。但亦正是凡夫的常情常理 ,一般人以打球、下棋、歌舞等为消遣的休□活动,如成了职业的球 员、棋士、演艺人员,则又需求另一方式的休□活动了。 不过,修行不是职业,不得追求成就感的满足,也不应有任何的心理 压力。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中。修行的过 程,便是修行的结果。不求离苦得乐,但能踏实地注意方法,把握方 向就好。在一次又一次,乃至千百万万次的失败和错误之後,水到自 然渠成。修行的过程中,常见山穷水尽的情景,苦不气馁而继续以平 常心走下去,必然会发现峰回路转的又一段前程。如果实在太累了, 何妨在修行途中略事休息,故於各种修行方法,多有期限,一七日乃 至七七日,九十日乃至半年,乃至三年为期,修毕一期,再修第二期 ,依次渐进,不求急功。即在同一期中,也应以持诵、礼拜、经行、 坐禅、处理衣食便溺及清洁生活环境等并行兼顾。时时心随身住,念 念心系於法,不昏不散,不急不缓,轻松自在。长此以往,便可做到 修行与休□无别的程度了。一个大修行者,虽然终日忙碌,却是一个 无忧无虑的无事人,在他的心中,无风无浪,无云亦无雨,万里晴空 ,亦无日月。他已念念不离修行,故无须刻意修行;他已念念处处安 □,故也不用休□了。 (选自《拈花微笑》) ==================================================================== 本系列电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权於 台大狮子吼站上刊登,以兹佛子精进禅修。为尊重智慧财产, 并避免未授权之盗用,不论是书面、电子、或网路等任何型式 的转出版、部份引用、摘录行为,皆必须经法鼓文化之书面同 意授权方可,违法者将予以追究。 关於本著作权声明若有语意不明、或有其馀未竟事宜,请联络 台北市北投区大业路260号6楼 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法求助哇啦啦 - 别害羞, 尽管问喔! BudaHelp |
阅读文章: 第 93/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