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Tech ◎ 佛典电子化讨论 板主: HeavenChow |
阅读文章: 第 322/203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b83050@ccstudent.ee.ntu.edu.tw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Tech 标 题: Re: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 (fwd)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Sat Dec 21 10:16:29 1996) 以下是吴宝原居士的回信: ---------- Forwarded message ---------- Date: Fri, 13 Dec 1996 02:31:25 +0800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 发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Tech > 标 题: Re: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 (fwd) >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Tue Dec 3 11:56:23 1996) > >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 >底下是徐言辉来函讨论「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号问题」以及我的答覆。请指教。 > >---------------------------------------------------------------------- > >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 > > >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 >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 > >上文第一段,为什麽只有上引号,而无下引号?第二段为什麽又有上下引号?我 > >在这里的原则是:「引号的意思,一般是以一上及一下引号来含括说话内容。但 > >若是说话内容特长,必须加以分段时,则於每段段首只加上引号,至最末一段才 > >加上下引号,以此来更为明确的表示说话内容的开始与结束。」 > > 在下认为一句话发话者尚未结束,则引号的启用不能再出现,这是有违引号 > 当初设计的目的,照理上段文句应该如此处理较恰当: > +----------------------------------------------------------------------- > |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 > | 所教住。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 > > 如果为了美观或易读起见,末句可以考虑这样排: > +----------------------------------------------------------------------- > |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 | > |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 >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 > 这样的引号才合於当初设计引号为 "成对" 的目的。同时在阅读时才有一气 > 呵成的感觉,让读者能领会到世尊当时 "耳提面命" 的 "著急" 意思。 > > >若不依此原则处理,则上文第三段及第五段的答话,将会跟其它的段落混成一团 > >,就符号逻辑上,你会分不清问与答。上述的经文结构非常普遍,至少我在般若 > >、华严、阿含中皆有发现□□没有明白指出说话者是谁,而直接陈述其说话内容 > >。 > > 只要有上引号和下引号,当中无论多长都应该不必再加引号才是。 > > 例如《华严》卷十七: > ***************************************** > >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 > 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於无上菩提之道?」 > >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 > .................................................................... > ................乃至戒是梵行耶? > >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 > .................................................................... > ......屈伸俯仰。 > >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 > .................................................................... > ......显了说。 > > 若意是梵行者,当知.............................................. > .................................................................... > ......苦乐忧喜。 > > .... > >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义。」 > > ****************************************** > 以上首尾两个引号就可以了,读者不可能错认为中间的经文不是法慧菩萨 > 说的。有缩排和引号两个工具,经文的易读性增加不少。 > > >跟一般白话文比较起来,佛经的文字叙述自有其特殊性,那麽要将这个跟白话文 > >一起发展出来的新式标点运用在佛经上,除了依常情常理来论衡外,经验是很重 > >要的。 > > 经验是要件,所以一定要真正研读佛经的人才能合理的指出何句为引,何句 > 为结,也才能不致於造成大的困扰。 > > 总之,在下以为缩排当加运用,引号不能单行。 > > >这个引号原则是我们在编辑文殊藏时确立的,所以後期的文殊藏皆做如此处理。 > >另外,我手头上有一本沈家桢讲述的《金刚经的研究》亦做如是处理;还有,佛 > >光山的阿含藏好像也是如此(待查证)。 > > 弟当年看文殊藏时便觉得 "引号单行" 之法有待商榷,惜後来文殊祝融一役, > 失却申素之机,今提出浅见,不知吴兄意下如何? 要对应蔡老师这一问,我手头上没有充分足以引证的资料;而最近正忙著赚钱糊口, 一时不可能外出找资料。我心里最想找的是七十卷《正法念处经》(FG0721),那是 我所处理过最不易分段的一部经,里头说话者的层次一重又一重,而所说内容又皆长 之又长。 ====== 这里先提一个问题。 若按一般常态,佛经一开头是阿难的「如是我闻」,这是第一个说话层次,直接的说 话人是阿难。照理说,在「如是我闻」之後,应接著一个冒号以及一个上引号,然後 再陈述其所闻内容。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 可是我们一般都不是这麽做。以我来说,我会将「如是我闻:」独立成一段,下面也 不接引号了。如下: 如是我闻: 一时... 因为独立成段,即与下面所述内容明确区隔,应不至於引起读者误解,如此也避掉一 个说话层次所须用到的引号。 再来,佛开始说话了,这是第二个说话层次,直接的说话人是世尊。这时,我们一般 都用上、下引号来含括其说话内容。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异学来问汝等... 。」 那麽,若在世尊的陈述当中发生人物问答,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异学来问汝等:『一切诸法以何为本?』汝等应当 如是答彼:『一切诸法以欲为本。』」(中阿含卷二十八) 这时候,第三个说话层次就出现了,直接的说话人是世尊所说话里头的人物。於是, 我们采用了双引号来含括其说话内容。 就这样子,一层又一层,没引号、单引号、双引号,再下去已经没得用了。请问,这 该怎麽办?这种例子在《正法念处经》多得是。 ====== 回过头来谈蔡老师所提,若依蔡老师上文所例举《华严》卷十七来看,如下: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 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於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 .................................................................... ................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 .................................................................... ......屈伸俯仰。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 .................................................................... ......显了说。 若意是梵行者,当知.............................................. .................................................................... ......苦乐忧喜。 ....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义。」 上面从第三段开始至最末倒数第二段,我们看到每段皆是首行缩排两个中文字 ,段落里面什麽引号也没有。如果经文中类似这样的段落很多很多,譬如连续 来个二、三十页,甚至跨越多卷,那麽对读者来说,姑不论他搞不搞得清楚是 谁在说话,就连最起码的说话层次都很难掌握。 因这缘故,所以我们当初会在类似上述段落中每段开头的地方加上个上引号或 双上引号,以让读者明确掌握我刚才所谓的说话层次。这个处理方式真的是经 验累积出来的,不是我随便说说。 重申那句老话:「跟一般白话文比较起来,佛经的文字叙述自有其特殊性。」 所以,不能局限於当初制定新式标点的符号意义;因为,当初并没有考虑到会 有今天这样的问题。 以上所笔,纯属个人主观,还盼蔡老师及诸位大德指正。 ---------- 摩诃工作室 吴宝原 Tel:(02)6741715 E-mail:maha@tpts1.seed.net.tw |
阅读文章: 第 322/203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