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Tech ◎ 佛典电子化讨论 板主: HeavenChow |
阅读文章: 第 559/203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电子佛典编辑小组 <ebtwg@ms12.hinet.net>, 信区: BudaTech 标 题: 《金刚经宗通》卷五 发信站: National Sun Yet San University (Fri Apr 18 03:31:34 1997) 转信站: Lion!ccnews.nsysu!buda-tech@sccid.nsysu 来 源: sccid.nsysu.edu.tw 这是一个 MINE 格式的 multi-part 信息. --------------75FC7F4918A4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iso-8859-1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各位关心电子佛典的朋友: 以下的档案是明.曾凤仪居士所著《金刚经宗通》卷五, 请参考赐教。 --------------75FC7F4918A4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iso-8859-1; name="Jingangm.05"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Content-Disposition: inline; filename="Jingangm.05"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五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译 西天功德施菩萨(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梁傅大士(颂) 宋嘉禾长水法师子□(金刚刊定记) 明菩萨戒弟子南岳山长曾凤仪(宗通) □□□□□□□□□□□□□□□□□□□□□□□□□□□□□□□□□□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 此疑从前文无我人等相而来。谓如所教住、修、降伏。远离前十种疑执过 患。岂是无我。若无我者。教谁住、修、降伏耶。此疑甚微细。要离我住 、我修、我降伏心。方得修因清净。故重申前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 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 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傅大士颂曰。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 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 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通曰。须菩提重立问端。说者谓前段说人无我。此段说法无我。古德相传 。不为无见。但人无我云者。谓断见惑。法无我云者。谓断思惑。须菩提 示阿罗汉果。已证人法双空。何须更问。第所问菩萨位中。自初地至七地 。有俱生我执。自八地至十地。有俱生法执。俱生我执者。虽已断前七识 。尚执藏识为我。至八地舍藏。尚执能舍之者。是为法执。其间执情最为 微细。非金刚慧莫能破之。故自初地至等觉。立为金刚十种深喻。皆所以 荡除此执也。须菩提前所问者。降伏俱生我执之意居多。後所问者。降伏 俱生法执之意居多。二执虽略有浅深。至金刚道後异熟空。则降伏殆尽。 而证於常住真心矣。 须菩提问如来所说安住降伏之法。至不可思议境界。必无我相可得。又说 果报亦不可思议。然则受果报者谁乎。若果无我以受果报。则修因之时。 谁为安住。谁为降伏。隐然有一法我在也。佛说若是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者 。何尝有我。当生如是无我之心。谓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馀涅盘。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不见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内不起於能度之心。外不见 於可度之众。念既不生。即是无我。无我。斯名菩萨也。以何义故。普度 众生而不起众生之念耶。若菩萨有我度众生之念。即是我相。有众生为我 所度之念。即是人相。人我未忘。即是众生相。有涅盘可入。即是寿者相 。有此四相。是颠倒行。非清净因。不得名为发心菩萨也。 弥勒菩萨偈曰。 於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 此即障於心。违於不住道。 惟其与无住相违。故远於无上菩提也。夫灭度众生者。是广大心。令入涅 盘者。是第一心。不见灭度者。是常心。远离四相者。是正智心。生如是 四种利益众生之心。方可谓与无上菩提相应。设有一法能发是心者。则谓 之有我可也。以今观之。前无所化之境。次无能化之心。心境俱忘。能所 俱寂。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以第一义中。即最初一念发菩提心者。尚自 无有。而又谁为之我耶。唯无有一法能发菩提心。故菩提不可得。菩提不 可得。故众生不可得。众生不可得。故四相不可得。实际理地。一法不存 。此其所以为金刚般若甚深义也。 黄檗云。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 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起佛见。便 贬向二铁围山。僧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檗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 。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毫 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 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 说。未曾说著一字。 僧云。若如此。何处是菩提。檗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 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僧云。如何 发菩提心。檗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 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於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 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问发菩提心。 谓将一□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道。任汝三□劫修。亦□得□报化佛。与 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妙哉论也。足为此段疏义。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疑从上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而来。功德施论曰。若无菩萨发趣大乘。则 无有因证於佛果。成满四种利益之事。云何世尊然灯佛所而得授记。汝於 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能成四种利益众生事。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 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 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通曰。须菩提之为有我疑者至微矣。始而疑安住降伏者存我。是以降伏之 智为我也。既闻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智实不生。安得有我。已又疑若不 发心。即无菩萨。谁作佛因。不知佛於然灯佛所实无有法发菩提心。又何 疑於菩萨乎。是无一法可得者。正作佛之因也。已又疑无法可得。无佛可 成。将不堕於空见乎。不知诸法如义。不有不无。正是中道第一义。惟其 不有不无。故一切法即佛法。非大身。名大身。何至绝无佛法也。佛既如 是。菩萨亦如是。若有一法可得。即著四相。即非庄严。惟其即佛法非佛 法。即庄严非庄严。即通达无我之义。方得名为菩萨。方得成作佛之因也 。此四段疑。本属一气。故总括於此。 刊定记曰。汝意之中。颇谓我於然灯佛所得菩提否。我昔买华供佛。布发 掩泥。蒙佛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汝以为是行菩萨行耶。於无上 菩提有所得耶。须菩提答云。不也。我意不谓如来得菩提也。我已解佛所 说之义。夫菩提之法。寂灭无生。离诸分别。佛於然灯佛所。见身清净。 见佛清净。无能得之心。亦无所得之法。是授记声。不至於耳。实无有法 得无上菩提。佛即印定之曰。如是如是。如来实无有法得无上菩提。若存 能所。心境不亡。则是有法。由有法故。不顺菩提。佛即不与授记。唯离 能所。心境两忘。则无有法。由无法故。则顺菩提。故佛与之授记。我於 彼时所修诸行。实无有一法得菩提者。以行而言。行行无得。以念而言。 念念无得。 弥勒菩萨偈曰。 以後时授记。然灯行非上。 谓然灯授记释迦後当作佛。非有胜上因行。可於彼处证得菩提。惟无所得 。故蒙授记。而又何疑於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者。实无有法乎。 玄沙问镜清。古人道。不见一法。是大过患。你且道不见甚麽法。清指露 柱云。莫是这□法麽。沙云。浙中清水白米从你□。佛法未梦见在。天童 拈云。镜清当时恁麽答。玄沙末後恁麽道。还相契也无。然则镜清久不作 佛法梦。也须是玄沙同参始得。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 此疑从上释迦於然灯行因实无有得而来。若无行因。则不得阿耨菩提。若 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宁不一切皆无耶。为遣此疑。故经云。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 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通曰。上言以无所得故。得授尊记。所云无所得者。岂同龟毛兔角。一无 所有哉。真如性体。周遍法界。如如不动。即是诸经所言法法皆如之义。 真如者。无实无虚。若有可得者。得即言实。失即言虚。唯无所得。此二 俱遣。正显中道第一义谛也。何以谓之无实。即一切法非一切法。即大身 非大身。即是无实也。何以谓之无虚。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非大身是名 大身。即是无虚也。无实无虚。远离空有二边。固知所云无得者。殆超出 有无之表。不可以有无论也。 功德施论曰。佛者。觉也。菩提者。亦觉也。觉不应更得觉。故如来无一 法可得。虽无一法可得。未尝无如来。以真如是佛故。真如者。即诸法如 义。如来即是实性、真如异名。本自不生。本自不灭。以无颠倒。故名实 性。以无改变。故名真如。若有人言。既有如来。即有菩提。以得菩提。 方名如来。若如来於然灯佛所。不见有法。能得菩提。升於觉座。无有是 处。是人以彼实有菩萨行者。非实语也。以彼於菩提有所得者。亦非实语 也。法即菩提之法。佛即菩提。岂有得耶。偈曰菩提彼行等故。若是菩萨 行行之时。实无可行。诸佛亦尔。无法可证正等菩提。然则如来终不得菩 提耶。然如来所得无上菩提。得即无得。於是中无实无虚故。是故如来所 得菩提。非实有为相故。有为相者。谓由因造。如五阴等。彼菩提法。无 色等相。故曰无实。彼即於色等非相。色等相无。是其自相。彼即菩提相 故。偈言彼即非相相。以不虚妄说。故曰无虚。非谓证於无所得法。而不 该於一切也。是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凡圣等法。非以自体为体。 并以真如为体。真如但是佛所觉悟。故一切法名为佛法。 弥勒菩萨偈曰。 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 然所言一切色声等法者。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惟无性。即不能持其自体相 。即非一切法也。若一切色声等法皆不是法。云何名一切法耶。於无性中 假言说故。由不是法。即非是有为相故。此成其法。是一切即真如之一切 。是诸法即真如法自性也。以无彼法相。常不住持彼法相。毕竟能持非有 之相。真如法身之体固自如是。譬如人身长大。如前文身如须弥山王。不 自分别。而成大体。依彼法身。说此大身喻也。 何以谓之大身耶。谓烦恼障、所知障二障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 也。此有二种义。一者遍一切境。谓真如之性。随於所在而不异故。一切 众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谓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与大体相应。以是之 故。说名大身也。须菩提深契此意。故谓如来所说人身长大。非徒为有身 说也。以色身依实义说。真如性中。无有有为诸相。不见其生。安有於大 。即为非大身也。以有真如体故。即是无生之性。谓之非身。即此非身。 名为妙大之身。非色身之谓也。 弥勒菩萨偈曰。 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身。是故说非身。 能知非身之为大身。足信无得之为真得也已。又何疑於无佛法哉。 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此即一切法之谓也。雪窦 颂云。对一说。太孤绝。无孔铁□重下楔。阎浮树下笑呵呵。昨夜骊龙拗 角折。别别。韶阳老人得一橛。 僧问云门。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如何。门云。倒一说。此即非一切 法之谓也。雪窦颂云。倒一说。分一节。同死同生为君诀。八万四千非凤 毛。三十三人入虎穴。别别。扰扰葱葱水□月。 又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门云。华药栏。此即人身长大之谓也。僧 云。便恁麽去时如何。门云。金毛狮子。此即为非大身之谓也。雪窦颂云 。华药栏。莫颟顸。星在秤兮不在盘。便恁麽。太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 。此诸法如义。甚深甚密。须从云门葛藤穿过。方许少分相应。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 此疑同十二疑。皆从第十一疑中实无有法发心者而来。若无有法发菩提心 者。即无菩萨。教谁度生。教谁严土哉。前疑无佛。此疑无菩萨。故曰菩 萨亦如是。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 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 萨。(魏、陈、唐三释。重菩萨二字。) 傅大士颂曰。 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 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 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通曰。前说菩萨发菩提心。尚有菩提可得。至此则实无有法发心者。发心 且无。而况於菩提乎。前说菩萨不见有众生可度。尚有菩萨可得。至此则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菩萨且无。而况於众生乎。故知前所断者。俱生我执 。此所断者。俱生法执。盖微乎其微矣。傅大士云。人法两俱实。授记可 非虚。唯人法俱虚。故授记非实也。通前三疑。一口道尽。 功德施论曰。上所说因清净相。义末圆满。为满足故。再申前意。故谓如 来於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修因清净。不但如来为然。诸菩萨亦如是。若 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见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心境未忘。即 是颠倒。不得名为菩萨也。何故一作是念。便不名菩萨耶。真如性中。毫 末不存。实无少法可得。名为菩萨。若举心动念。即乖法体。是故佛说一 切法即是佛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第一义中。无菩萨、无凡 夫。真界平等。不宜自生分别故。违之则见有四相。即是众生。顺之则不 见四相。即是菩萨。毕竟无一法可得也。若菩萨作是言。所修六度万行。 为欲庄严佛土。不有净因。安得净果。是於色等聚所成佛土染著因故。亦 不名为菩萨也。何故庄严亦不名为菩萨耶。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第一义 中。不见有能严、所严。实义无生故。即非庄严也。本既无生。何为复有 是名。但依俗谛言说。故以是非庄严者。严与不严。等无有二。是名真庄 严也。 弥勒菩萨偈曰。 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 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 夫上严佛土。是为大智。下度众生。是为大悲。此皆菩萨分内事。一作於 念。便非菩萨。然则起何等心。方名为菩萨耶。若有众生及菩萨通达无我 法者。无我法有二种。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 。若世间智。若出世间智。信解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性。不但离於人我 。抑且离於法我。终日庄严而未尝庄严。终日度生而未尝度生。是真无相 。是真无住。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重说菩萨。一是摄世谛菩萨。一是出世 谛菩萨。真可授记作佛者也。 弥勒菩萨偈曰。 众生及菩萨。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 虽非菩萨。而自智能信。即是菩萨。以有智慧故也。 黄檗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 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 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为有贪□痴。即立戒定慧。 本无烦恼。焉用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无量珍宝庄严 。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 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物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 可於净土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并是 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 法。有没处。没於有地。但於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黄檗直从贴体法见上刮并殆尽。真所谓通达无我法者。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此疑从上菩萨不见众生可度、佛土可净而来。若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 我为菩萨。斯则不见自他等相矣。若如是。诸佛不见诸法。都无智眼。为 有境可得耶。无境可得耶。此中说无境界。故经云。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云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傅大士颂曰。 天眼通非阂。肉眼阂非通。 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日月殊光如来解曰。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 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著。照 见众生慧性浅深。上品下生轮回托荫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 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言佛眼者。照见佛身世界无比。放 光普照破诸黑暗。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知有涅盘国土也。此五眼 如来。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种因缘。即名为大乘菩萨也。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河。是诸□河所有沙数 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 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 来心不可得。 傅大士颂曰。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 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 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 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通曰。前云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所重在佛眼也。佛眼者。四 皆殊胜。佛眼之外。无别四眼。如来知见无二。故前说五眼。後说若干种 心。如来悉知。以众生心。皆真心所现少分之法。如来证真实心。岂有诸 妄而不睹耶。故能通达无我法者。正与如来真心相应。所以能悉知悉见也 。 刊定记曰。诸佛菩萨。远离能、所分别。不见一法可得。岂都无所见耶。 然真实智眼。照了前境。略有五种。一者肉团中有净色根。见障内色。名 为肉眼。佛具诸根。故有肉眼。二者於肉眼边。引净天眼。见障外色。名 为天眼。三者以根本智。洞析真理。名为慧眼。四者以後得智。说法度人 。名为法眼。前四在佛。迥异二乘菩萨所得。总名佛眼。如来具足五眼。 无所不瞩。此约能见五眼以名见净。下约所知诸心以明智净。 弥勒菩萨偈曰。 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 欲明如来之智。微妙能知。故约所知之境。广多以显。於意云何。如□河 中所有沙数。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此约一□□河以数 沙也。於意云何。如一□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河。此约一河中沙以 数河也。是诸□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是约诸□河中沙以数 界也。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约尔所界中众生心量 。若是其多也。若干种心。不出於染、净二种。而如来悉能知之者。则何 以故。彼等诸心。取著妄境。皆是六识颠倒。为心流转。种种差别。何故 如来说名非心。由无持故。心即流散。以彼住於虚妄。不住於真实。非心 所住也。 弥勒菩萨偈曰。 种种颠倒识。以离於实念。 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 若如是不住者。远离彼四念处。既无执持。随缘常转。即是相续颠倒。名 虚妄性。所以说诸心为颠倒识若。何谓也。以於过、现、未来求不得故。 过去心已灭故。未来心未生故。即过去、未来以验现在。其现在虚妄分别 。即是遍计所执。自性非有。故此流转之心。皆是妄识所缘。无有三世性 故。故如来悉知悉见。说名非心。所贵佛眼者。不取其能知众生之妄心。 取其知妄心皆不可得也。妄心既不可得。即是真心。真心不灭。是名为心 。此之谓正知正见。岂彼肉眼比智可及乎。 昔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通。肃宗命忠国师试验。三藏□见师。 便礼拜。立於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 僧即今在甚麽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 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麽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 狲。师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麽处。藏罔测。师叱云。这野狐精。 他心通在甚麽处。藏无对。 後僧问仰山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为甚麽不见国师。仰曰。前两度是涉境心 。後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又有僧问玄沙。沙曰。汝道前两度还见麽 。玄觉云。前两度见。後来为甚麽不见。且道利害在甚麽处。又僧问赵州 。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甚麽处。州云。在三藏鼻孔上。 後僧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甚麽不见。妙云。只为太近。 天童拈云。三藏不见国师则且置。你道国师自知下落处麽。若谓自知。则 百乌衔华。诸天供养。未有休日。且道正当恁麽时。落在什麽处。 昔德山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是 甚麽文字。山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山曰。金刚经。婆曰。我有 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 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心。山无语。遂往 龙潭。发明己事。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於太 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於巨壑。遂焚之。故了知不可得心。若忠国师、 德山者。可谓具佛眼矣。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此疑从上心住颠倒而来。如来悉知众生若干种心。又悉知成就无量福德。 心既流转。是虚妄性。所有福聚。亦并成虚。此既是妄。即同颠倒。何名 善法。然则修行诸善法。不落於空乎。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 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来解曰。此虽如是布施。只是有碍之宝。不是无为清净功德。 是故如来不说多也。若有菩萨。以卢舍那身中七觉菩提。持斋礼赞。从其 心灯。化生功德。不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华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 。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此是无为功德见性之施。 化为菩萨颂曰。 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 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通曰。前须菩提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以福德性不 堕诸数。故非多寡可论。说福德多者。但指世福言也。须菩提以真谛较俗 谛。故以世福之多不如其无。世尊则以真谛即俗谛。惟以福德之无故言其 多。且福德有性。即是福德有实。今并其性而无之。不住於真。不住於俗 。正以显中道谛也。 刊定记曰。流转之心。可是於妄。所言福聚。体不是虚。如以布施为因。 以七宝为缘。施遍於大千世界。则福亦遍於大千世界。岂不甚多。然无正 觉智慧所持。成有漏因。得福虽多。有福德实性可得。如来不谓之多也。 以住相布施。是其颠倒故。若不住相而行布施。由是正觉智慧所持。成无 漏因。虽无福德可得。以无福德实性故。其多不可量也。是故如来说得福 德多。以第一义中。本无取蕴。故无有实。以依俗谛。但有言说。故言其 多。是即智之所持。非颠倒也。前众生心住於相。是名颠倒。以其违於本 来空寂之体故。此布施不住於相。非是颠倒。以其顺於本来空寂之体故。 弥勒菩萨偈曰。 佛智慧根本。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故重说譬喻。 如是五眼所见。都无所得。是佛境界。以是应知离相净因。无境可得。故 通达无我法者。无知而无乎不知。无见而无乎不见也。 德山上堂。若也於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於事无 心。无心於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 何故。毫□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 。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 而无益。德山故熟於金刚之旨。不觉缕缕而出。如上名言。一一得无惑去 。方可名般若智也。 □□□□□□□□□□□□□□□□□□□□□□□□□□□□□□□□□□ 输 入 者:徐言辉 roberhhh@ms9.hinet.net 1996/8/1 再 校 者:电子佛典编辑小组 ebtwg@ms12.hinet.net 1997/4/5 输入版本:参酌相关版本修订而成。 □□□□□□□□□□□□□□□□□□□□□□□□□□□□□□□□□□ --------------75FC7F4918A4-- |
阅读文章: 第 559/203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