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板: BudaXfile ◎ 佛教 X-FILE 板主: root |
| 阅读文章: 第 7881/864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belleyyc (乌龟慢走)
标题: Re: 另眼看待五蕴
时间: 2008年11月28日 23:07:42 星期五
※ 引述《hank (hank)》之铭言:
> 这是很不错的方式,不过有其限制所在,在 xfile 版讨论这应该满合适的。
> 我将标题改了一下,避免混淆。
师兄,谢谢! 的确,我的回应看起来好像不相关...
当时,只是想说:目前会有这些复杂的名词是因为脑神经学家也想了解身心运作
(因为我老师的研究已经有部份跨到脑神经科学。
她发现,在那个field,根本是众说纷纭...
有几次,老师跟我提到那个field的说法,
我就跟老师提到佛教唯识的看法[我老师没有宗教信仰],
老师一听,她觉得佛教很科学、而且很先进...
而老师之所以跨到脑神经科学是因为Freud,
老师从Freud那里了解到语言与思考/意识等之间关系,
因此进而一步跨进脑神经科学,试图带给他们不同的看法;
而我也忍不住想,佛法的看法应该是最透彻,如果能有人将其带入脑神经
科学的领域,应该是可以目前混乱的诠释,注入一股清流;
进而,可能让更多人接触佛法。)
所以,如果可以让这些不同领域却对身心运作感兴趣的学者能接触到佛法的说法,
那应该会是很好的!
另外,经师兄一说,忍不住想:也许这些复杂的说法{名法},就是人不断变化出来的?!
这样的复杂化,导致人要回到(脑神经未复杂分化前)简单的理解,似乎就难了。
会这样想是因为:从经里看到,以前的行者,似乎也可以透过反覆思维大概念,
就可以解脱(少了繁复的过程);但是,现在的人需要绕很远(思考复杂化)才能懂...
不知道这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多生流转生死,所以「蕴」比以前的行者要包裹繁复,
也就需要繁复的理解过程?
> 对脑、神经的研究我只知毫毫毛,大概就如上面所述。
> 我提出另一个心得,以电脑来譬喻说明:
感谢师兄的分享~~
(略)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台湾大学
|
| 阅读文章: 第 7881/864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