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Xfile ◎ 佛教 X-FILE 板主: root |
阅读文章: 第 7914/8639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标题: 观色无常-8 时间: 2008年12月30日 21:57:40 星期二 〔观色无常-8〕 世尊教我们观"色"的方法时指出这个色是指"地水火风"所构成的 一切事物,以人来说,由於人对於地水火风四大的感知是以感官 为主的,理论上,若是感官没感觉,那麽人就不会有痛苦。 例如“热的感觉”,当环境改变温度升高时,是四大中的火出现了, 温度会传送到人体皮肤上,皮肤接触了外力,开始判定是热觉, 於是经由神经把温度的讯息传给脑,脑部藉著经验值判定现在是 热了,这五个过程世尊用“色受想行识”作说明。我们整理一下: 色-温度上升。 受-热力传到皮肤 想-皮肤判别是热力 行-传送给大脑 识-大脑确定是热 这种必需靠累积反应的感觉就叫作五阴或五蕴,五阴的最终目的 是“识”别(各种情形),“观色无常”只是简约的说法,要观的其 实是一系列的色受想行识的过程,世尊只是以开头的色作为代表 而已。 观色无常的说法很多学子们总是会不自觉的限定在杂阿含的讨论 迷雾中,这大概是因为杂阿含是学术界最重要的“哲学逻辑”依据 之一,是最被广为使用於使心离苦的推理过程。 然而很不幸地,推理出“一切皆幻”的结论并不能使人真正离苦, 理解无常是苦并不能使人解脱,人们依然在现世,未来世轮回不 已,学佛者可以接受苦的事实,使自己“不那麽苦”,但是离脱离 苦的境界可说是望不到边际。 可是明明世尊说观色无常是离苦的方法啊,为何观到色是无常了, 怎仍有苦呢?其实很多人并没有”观“到色的无常,大都是”推理“ 出色的无常而已。 另外一个原因是现今大多的”禅定教学“虽然也是由观色无常入手, 但是讲师在台上讲到”嘴角生波“的重点仍是”个人心理“状况的”认 知“作用,说“要知色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会苦”,好像“只要心 中不认为它苦,苦就不会发生“似的,在这里,老小子不得不借用 电影里的台词正声的说:"此乃大谬"。 回顾世尊所说的《杂阿含》第一经,解脱的过程是:「当观色无常,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 尽者。说心解脱。」如照推理的方式去学佛说的这一法,那麽解脱 是很简单的,因为通常的解法是: 1-当观色无常。(要观察色是无常的现象。没问题,一切是无常) 2-如是观者为正观。(能这样观的,是正确的观,没问题) 3-正观者则生厌离。(能正观的就能产生讨厌及排斥的情绪,OK) 4-厌离者,喜贪尽。(能厌离的,贪得无厌的心就没了,没问题) 5-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喜贪尽的,可说心已解脱了) 以上五题答问相信学佛者倒背如流加如流倒背,但是会背的人就没 有任何苦了吗?显然不是,咦?不是明明都了解了吗,怎还有苦? 原因很简单,因为虽然了解了原理,但心仍不自在。因为观色无常 不是概念,它是禅定的功夫,它是实证的,经由禅定,行者能学到 如何操控四大的技术,从而使自己由被四大绑住的不自在中解脱出 来。 四大(地水火风)就是色,因为它是无常的,所以可以变化,人类 (以及天地万物)是由四大所构成的,於是人的喜怒哀乐所谓七情 六欲各种感受,也是四大的作用,四大除了自己会变化之外,一般 人或行者也可以使它变化,就像变魔术一样,但魔术是骗观众的眼 睛,禅定的术却是夺天地之造化。 《杂阿含》记载,舍利弗有一次带著学生入王舍城,见到一株枯木, 於是他就在那树下教学,他要学生们努力於禅定,他说: (T02n0099_p0128) ============================= (舍利弗)语诸比丘。若有比丘修习禅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 欲令此枯树成地。即时为地。所以者何。谓此枯树中有地界。是故。 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异。 ============================= 这并不是说只要比丘把枯木“看成”土地就好,而是枯木会真正成为 土地。不光是这样,他强调说: ============================= 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树为水.火.风.金.银等 物。悉皆成就不异。所以者何。谓此枯树有水界故。是故。比丘。 禅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树成金。即时成金不异。及馀种 种诸物。悉成不异。所以者何。以彼枯树有种种界故。 ============================= 这也是世尊一直在经中强调只要行者"专心一意",便能“自致神通” 的原因,这是操控物理世界现象的能力了。所以舍利弗最後说:「是 故。比丘。禅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为种种物悉成不异。」 但是学会操控四大并不能使人真正脱离苦处,因为人的苦不光是物质 而已,还有心理上的苦,而最苦的苦就是不断的在六道中轮回。很可 惜的,禅定教学很少教到禅定和六道交集的事,也许有同学会问是“世 尊没教吗?”,答案当然是“非也”。 世尊不但有教,而且杂阿含里还有许多天人来往问法的事件,那麽这 麽多人禅定为何还一直在观色无常、不断数息中过日子,而无法进入 所谓的神通力呢?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把眼光或注意力局限住了。 神通力是观色无常最初的成果,有了神通力并不一定就能解脱,最有 名的例子就是提婆达多,他搞到最後下了地狱,反而成了学佛者的负 面教材。 不知同学们有没注意到一点,那就是舍利弗只说得神通力後“心得自 在”,可没说就是“涅盘”喔。物质缺乏的苦是人们最基本的苦,若能 不被物质所困,那麽心便能自在许多。 一个人若是心能自在,当下即不苦,若能永远自在,那就太美妙棒无 限赞了,可惜一切无常,就算能五鬼搬运,变出金银铜铁锡来,後遗 症也随著阴魂不散,往後反而会苦不堪言。舍利弗有没有当下把枯木 变成金子,一人发一点呢?这不得而知,但以舍利弗确实出了很多钱 作了不少善事,包括提供其它同修们必要的日用开销。而他也能代替 世尊说法,这种财、法同时有成就的学者,可说是老老老师兄中的模 □师兄。 心能自在即可不苦,那何时解脱呢?世尊说解脱至少有八个阶段: (《长阿含》T01n0001_p0052) ============================== 如来说..复有八法。谓八解脱。 色观色。一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 净解脱。三解脱。 度色想,灭□恚想,住空处解脱。四解脱。 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 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 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 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处)。八解脱。 ============================== 到了第八阶段後才可能进入涅盘的解脱境界。世尊的八阶段可以分成 (看作)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过程,一二三阶段是欲界,而观 色无常正是入门的第一步。 第一阶段是“色观色”,第二阶段是“内无色想”,第三阶段是“净解脱”。 在说明这个之前,我们须要回顾一下前面有关五阴(色受想行识)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内入处”,以及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又 叫“六外入处”的关联。内外也合称十二入处,或十二处。 五阴,也叫五蕴,蕴是堆积、积聚、包含的意思,色受想行识为何要 叫蕴呢?因为感官的功能是一系列的累积作用而来,五蕴常见的解法 是把色受想行识分开来说,例如色(看到蛋糕)受(觉得它应该好吃) 想(食欲来了)行(拿来吃)识(的确好吃),这个解法不算错,但 它不是蕴,因为这当中,看见蛋糕和其它的动作反应不是同一类,它 们分属不同的感官,每个感官只作一件事,只有一件,怎能叫堆积呢? 因此不是世尊所说的蕴。 人体的感官有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每一处的 功能都是由五种功能累积的,眼由五种功能累积,它由“色受想行识” 所累积,当眼完成了五蕴功能後,我们说眼已经有了“眼识”。 我们再回顾一下十二处的定义: 《杂阿含》T02n0099_p0091(三二二经)加以整理: ============================== 世尊说 〔内入处〕 1-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 2-耳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 3-鼻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 4-舌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 5-身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 6-意(包含三个) 1)心内入处,非色,不可见无对。 2)意内入处,非色,不可见无对。 3)识内入处,非色,不可见无对。 〔外入处〕 7-色外入处。四大所造。可见有对。 8-声外入处。四大所造。不可见有对。 9-香外入处。四大所造。不可见有对。 10-味外入处。四大所造。不可见有对。 11-触外入处。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见有对。 12-法外入处者。(以上)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 ============================== 无对就是没有明显对应的感官,注意一下,五蕴的色和十二入的色并 不相同,五蕴的色指的是四大和四大的变化,十二处的色是指眼视的 功能。因为有对应的感官,所以世尊才会说"眼耳鼻舌身对於四大所 造的净色有对"。净色,指的是没有任何参杂的因素之下的原始状况, 眼的净色,就是四大最初能被眼所感知的状况(例如太阳光),耳的 净色就是四大最初能被耳所感知的状况,其它类推。 外入处的色声香味触,也有色受想行识的累积,例如“色外入处。四 大所造。可见有对。”,四大所造,意思就是四大所加工过的物件, 例如树的光影,是由太阳光照到树,光子反射到我们的眼睛,我们才 看见有树,所以世尊说色的五蕴累积是“四大所造且能被感知的状况”, 由於可以看见,故名“可见有对”。 我们再加以整理一下: 1-眼有色受想行识。(有“对”,故有色受) 2-耳有色受想行识。 3-鼻有色受想行识。 4-舌有色受想行识。 5-身有色受想行识。 6-意之心=无"色受",有"想行识"。(无“对”故无色受) 意之意=无"色受",有“想行识”。 意之识=无“色受”,有“想行识”。 前五项有具体感官的我们容易了解,但是第六项的“意”,和外入处的 “法”,那就比较难以体会,我们留待下回再来详解。 (待续) -- ~~~~~~~~~~~~ 半生无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圣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211.22.177.199 |
阅读文章: 第 7914/8639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