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Xfile ◎ 佛教 X-FILE    板主: root
阅读文章: 第 8617/8639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root (root) 看板: BudaXfile
标题: Re: 碎片
时间: Sat May 30 23:03:14 2015

※ 引述《magelinus (巫师)》之铭言:
> 上礼拜本来想直接把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关於证初果到四果的理论直接贴出来。要
> 贴的那一瞬间CBS断线之後就一直连不上,要不连上又断掉就是连上skype但是看不
> 到其他人又断掉。就这样最後放弃了直接去加班,回家後网路又好好的。今天第一
> 次看到digest版的讨论,先随喜赞叹一下各位的精进。
> (小小想法...)
> 大般若经中关於证初果到四果的理论,其实在阿含经中就找得到。只是得要将四阿
> 含拆开重组,以阿含中所说得解脱道的架构(有几部经专门讲这个)去思考就会得到
> 证初果到四果的理论,而且会和大般若经所说得一模一样相互印证。
> 证初果到四果的方式实修方式99%是完全一样,我先由四阿含中理解到证初果到四果
> 的理论,後来才因为灵感从大般若经的"经海"中找到印证。目前同学们的讨论□围
> 已经和『证初果到四果的理论』开始一点一点的match了,所以抱歉我改变主意不贴
> 大般若经了,让大家一起来多想想这样比较好。
> 回想我以前学习的经历。我也曾经以关键字搜寻和字词比对当成学阿含的入门,直
> 到後来和站上某位"老"同学讨论『无为 vs 涅盘』时,我也是洋洋□□的找出cbeta
> 里面所有关於『无为』的解释,当时以为自己有了解『无为』,很久之後我才发现
> 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 世尊所说得解脱道(证得初果到四果的法门)是以『戒定』为根基,因此要理解世尊
> 的说法得要由『实修』的方式来理解。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经文时就要试著想『
> 经中说法,在实修要怎麽做?』,而要思考『经中说法实修要怎麽做?』就得去理
> 解『解脱道的大架构』。同学可能会怀疑为何要说『以戒定为根基』,不是以『信
> 佛法僧』为基础吗?辟支佛并不需要听过解脱者说法照样解脱,但同样都有戒定的
> 基础。
> 阿含经充满了一片又一片的碎片,阿含本身又是一片用来理解大般若经的碎片。因
> 此读阿含经一段时间後就得进到下一个阶段,也就是重组碎片。重组的方法我会建
> 议要以世尊或是弟子如阿那律在阿含经中所说得『解脱架构(也就是他们从头到尾
> 怎麽修行)』的经文当骨架,确立了骨架後,再看其他经文时请思考『这是在哪一
> 个阶段?』用来让解脱法更清楚。要找到骨架另一个方式就是搜寻四阿含中(通常
> 都在中阿含和长阿含)有出现『四禅』的经文,里面一样会有世尊或是弟子如阿那
> 律在阿含经中所说得『解脱架构』。
> 当同学们能从阿含经中悟出完整的世尊的解脱道,绝对好过背一个大般若经的标准
> 答案。当同学能从阿含经中悟出完整的世尊的解脱道,就会发现阿含所说得四圣者
> 解脱道和『广衍解脱法的大乘经典(如大般若经)』的说法是一模一样的。
> 理解了解脱法的架构,就能像须深经中的比丘对於生死无所畏惧,原因在於就只剩
> 下找出时间来实修了。如同阿难尊者一样,虽然当世尊侍者很忙,但是对於解脱法
> 的理论了了分明,等世尊涅盘後一抓到时间就证了阿罗汉。
> 感谢诸多同学热烈的提出经文来讨论这个议题,我只补充几个『由四阿含中
> 无法"直接"找到的,但是都在阿含经中』的观念给各位当参考。
> 一、初果圣者到四果圣者都是『解脱者』,只是解脱的程序不同。初果圣者的意义
>     在现今很容易被稀薄化。像我们这种普通人轮回无量劫是很正常的,初果圣者
>     将距离解脱的时间由『无量劫』缩短至最多七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
>     以才称为圣者之一。以无量劫来看『阿罗汉当生解脱』和『须陀洹最多七世解
>     脱』其实差别很小。只是经中都以解脱者的模□生『阿罗汉』为喻说明解脱法
>     ,很容易被误以为证阿罗汉和证须陀洹不同(以目前流行的讲法看来是将证
>     须陀洹的资格简单化太多,比起阿罗汉而言)。
> 二、要证初果到四果都需要『"至少"四禅的程度』,原理就在阿含经中,如前所说
>     得重组经文。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六四)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
  得知界、果,觉了於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
  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
  得须陀洹;
  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
  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
  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

这部经文的断句要注意,不同的断句法会有截然不同的意思。

第一种断句法:

比丘欲求得以下几种法,就要多修习止观:

1.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2.慈、悲、喜、舍,
3.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
4.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
5.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6.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
7.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


第二种断句法:

比丘欲求得以下几种法,就要多修习止观:

1.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2.慈、悲、喜、舍,
3.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
4.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5.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
6.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

若是按照第二种断句法来断句,那第3点的次序就是:

  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果;

断三结得先入非想非非想入处!?

那一种断句法才是正确的,请看以下: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一○四二)
 「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
  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
  「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

  「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
  无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

由以上经文知,
 “欲求慈、悲、喜、舍...到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和 “欲求断三结”
并没有前後因果关系,是分开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事
经文中没有入非想非非想入处然後才断三结的意思。

所以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六四)应是第一种断句法才是合理。

同样的,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一四)的断句法应为:

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善>喜]乐,初禅具足住,
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欲求以下几件事,为断句加上序号数字)

1.第二、第三、第四禅,
2.慈、悲、喜、舍,
3.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
4.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
5.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
6.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果,
7.得无量种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者。

如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的确是有禅定功夫很强具无色定的外道,闻佛法後修五根证初、二、三或四果。
由无色定证果只是方法之一,不能说所有的证果法都得先修无色定。


> 三、证解脱果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正常的在生时证初果到四果,一是死亡的时候
>     证得初果到四果,例如在生时修行普通的病比丘在死前听世尊说法,死时诸根
>     豫悦证阿罗汉入无馀涅盘。
> 四、对於一个有解脱资格(初果到四果)却不取解脱想度尽众生的行者来说,由於对
>     於六道的实相清楚明白,轮回对他们而言就只是一种机制而已,该行者可以自
>     行选择在任何一处(恶道和不还天除外)出生。这种法门已经不仅只是理论,藏
>     密的转生法就是这种理论的运用,理论的原始出处就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第一种断句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能了知分别 9种人。序号数字是为了断句而加上的)
1.是人随信行。
2.是人随法行。
3.是人无相行。
4.是人行空解脱门。
5.是人行无相解脱门。

6.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
  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我见疑戒取。

7.是人名须陀洹。

8.是人得思惟道。薄□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恚痴得阿那含。
  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

9.是人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
  得解脱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作辟支佛。

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



第二种断句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
1.是人随信行。
2.是人随法行。
3.是人无相行。
4.是人行空解脱门。
5.是人行无相解脱门。
6.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
  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我见疑戒取。是人名须陀洹;
  是人得思惟道薄□恚痴,当得斯陀含;
  增进思惟道断□恚痴,得阿那含;
  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

7.是人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
  得解脱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作辟支佛。

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

第6种人若用第二种方式来断句,那意思就不一样了。

变成无作解脱门 得五根 得解脱智 断三结,此种人名须陀洹。
(至少得无色定才能得须陀洹果!?)

哪一种才是正确,从文句结构来看,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能了知分别 9种人)
主角是人,所以每一句段落开头应该为:

  是人...
  是人...

所以第一种断句法应比较合理。也符合一般经文的安排方式。

来看看经文意思。

  6.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
    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我见疑戒取。


无作解脱门的意思,大智度论解释为:好行舍者,行无作解脱门得道;

行舍[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术语)与善心相应之心所,有称为舍,
  使心住於平等离掉薄之过者。是於五蕴门属於行蕴,故称为行舍,
  以别於受蕴所摄之受舍。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四无量义第三十三
  「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
  「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
  「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
  「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修慈心,为除众生中□觉故;
  修悲心,为除众生中恼觉故;
  修喜心,为除不悦乐故;
  修舍心,为除众生中爱憎故。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四三):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无所有入处[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修「无所有处定」(超越识入处,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成就的定)
的人所往生的天界。「无色界」的四天之一。又译为「无所有处」。

无作解脱门[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术语)又云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於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念之禅定也。

经文的次序是无作解脱门之後才修行五根(信进念定慧),所以在这部经中,
无作解脱门是指一种禅定。

也就是有一种人他具有无色定,听到佛法後修五根,此时能得无间三昧。
得无间三昧後得解脱智,然後断三结,然後得什麽果位呢?

先来了解下何谓无间三昧: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实际品第八十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初得道时,住无间三昧,得无漏根,
  成就若须陀洹果、若斯陀含果、若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果。


无间三昧,大智度论解释为:
  取果时相应三昧,名「无间三昧」;得是三昧已,得解脱智,以是解脱智断三结,
  得果证。

这里说是得果证,没说是哪一果,可能是初果到四果。若是初果那叫作第一无间等果。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五九○)
  尔时,商人中有一优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归依佛、法、
  僧,於佛离疑,於法、僧离疑,於苦、集、灭、道离疑,见四圣谛得第一无间等果

第一无间等果就是初果、须陀洹果。

杂阿含经卷第五(一○九)
  世尊入室去後,告诸比丘:
  未曾所闻!世尊今日善说池譬。所以者何?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

所以原来经文的意思是得无间三昧得解脱智断三结,可能证得初、二、三或四果。
因为是断三结所以至少证得初果。


由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五二)来看,五根中各根修习满足或不满足,决定得那一果。
五根全部满足则名为阿罗汉。
  「若比丘於此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若软、若劣,得阿那含。若软、若劣,
  得斯陀含。若软、若劣,得须陀洹。满足者成满足事,不满足者成不满足事,
  於此五根不空无果,若於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

简而言之,就是菩萨的法眼净能了知分别有一种人具无色定,
闻佛法後修五根得无间三昧,可证初、二、三或四其中一果。

所以,以下的断句法有点怪,因为得证的可能是初、二、三或四其中一果。
而不是仅名为须陀洹。

  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
  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我见疑戒取。是人名须陀洹;

以逻辑来看,有一种至少证初果的方法为先得无色定,然後得五根,
然後断三结证初果。但不能说断三结而证初果一定得先得无色定才行。

在阿含经中已说明由苦集灭道四谛可以证果。并没特别强调必须一定先得无色定
或四禅才能证须陀洹果。这只是证须陀洹果的其中一种方式。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指出可由见道得须陀洹,见道又称见谛道,由见四圣谛而证。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行品第七十二
是菩萨若生八道应作八人,生见道应作须陀洹,生思惟道应作斯陀含、
作阿那含、作阿罗汉,若生辟支佛道作辟支佛。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五九○)
  尔时,商人中有一优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
  归依佛、法、僧,於佛离疑,於法、僧离疑,於苦、集、灭、道离疑,
  【见四圣谛得第一无间等果】


> 各位都是有福气的人,祝各位道业精进~~
> PS.
> 1.第四点是解脱法的活用,阿含中说得很少,这是训练不退转众的理论像是大般若
>   经之类的经文才会谈到。
> 2.读经班进行时,大家各抒己见是件很好的事情,请勿因为『直接质疑我所说』而
>   对我觉得不好意思。还请大家互相漏气求进步,这才是读经班同学之福。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禅与静坐板 - 禅修的心态与调适讨论                             BudaSitting
阅读文章: 第 8617/8639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