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 连线佛教版    板主: fox
阅读文章: 第 3781/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rlai000 (rlai000)
标题: Re: 四依法与四大教法
时间: 2009年 7月 4日  6:09:00 星期六

※ 引述《clearbook@kkcity.com.tw ( )》之铭言:
...前略
> 所以,客观因素方面是可以被他人主观或客观地:接纳、否定、质疑、讨论;而主观因
> 素方面,我个人还是建议「主观地予以尊重」。
> 另外,就「依世尊所提依法依律」主题而言,每个人对於「世尊」、「法」、「律」之
> 定义的提出,皆有其主、客观因素,需要被接纳、否定、尊重、质疑、讨论。所以「依
> 世尊所提依法依律。」也不是「绝对的客观」。

学佛本来就是有说有修有证。经闻思而作抉择,继而作观修,於其境界作决定,最後能得此次第的现证,反
复修习後後次第,而迄成佛。

後学於回覆「西藏生死书关於「上师」的文段」中地已提及:
※ 引述《rlai000 (rlai000)》之铭言:
> 後学来插一朵小花,希望於无量清净大海中只起一点儿涟漪,但即使波涛汹涌,於本来不动的大海也没有> 毫受损。
> 不知为甚麽近人对「上师」一词,总有著偏见,可能是一些社会现象所使,或个人的情意结。对於密乘行
> 人,也昧於法义,不甚理解,或只於表面回护。
> 由上师教法,得以闻思,是「依法不依人」。继而依上师所教授抉择而修,是「依义不依语」。於观修
後,
> 依上师心要而作决定,是「依智不依识」。与上师无二无别,不只,一切众生也是佛,是「依了义不依不> 义」。

又,於另一讨论串中「评印顺导师「般若经最大」的诠释」:
※ 引述《rlai000 (rlai000)》之铭言:
> > 详情可详阅:无量义经、妙法莲华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等「法华三部」
> > 或者可参阅: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天台三大部」
> 太多了,容许把问题改修一点。可否依师兄的诠释,一说何谓「权法」,何谓「实法」。甚或何谓「无
> 相」、「实相」、「真实」等等。要不是大家只是对那些名相纠缠,讨论便无益,即是「依语不依义」。
> > 所以,有智之士该明辨发文者本身所论述的对象是「法」还是「人」,再以是否违反以法
> > 不依人原则予以批判。如果有人硬是将引用无量义经「未显真实」、法华经「已今当」三
> > 说、二乘成佛、久远实成等经文,并佐以大智度论卷三原文,来评论印顺导师「般若经最
> > 大」之论述有待商榷之举,以违反四依原则予以批判,这是他人的言论自由,本人予以尊
> > 重。
> 或者师兄不是依人不依法。但这麽样引经据典,说不定又落入依语不依义了,而且给人印象是依人不依
法。
> 师兄知否於《杂阿含》中,实已「隐」含大乘理趣(这里又可能涉及何之为「大」了)。□中的显隐,实> 行者的「抉择」或「决定」,这又牵涉到「道次第」了。

所得的负面答覆,巳末有讨论的馀地。因巳依文取义、依语不依义了。

後学觉的,若已把大乘、小乘、显宗、密宗、权法、实法作分别,便是割裂佛法(这也已於「藏密问答录文
段」讨论串中提出了)。

所以後学说:师兄知否於《杂阿含》中,实已「隐」含大乘理趣(这里又可能涉及何之为「大」了)。□中
的显隐,实是行者的「抉择」或「决定」。

再者。一切「佛说」也是方便。看看这段《无量义经》经文:
T09n0276_p0386c05(01)□法性不来不去,而众生四相所迁。 「善男子!
T09n0276_p0386c06(01)□以是义故,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
T09n0276_p0386c07(00)□能以一身,
T09n0276_p0386c08(14)□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河沙身;一一身中,
T09n0276_p0386c09(11)□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
T09n0276_p0386c10(03)□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河沙形。
T09n0276_p0386c11(02)□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
T09n0276_p0386c12(04)□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

又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T08n0235_p0751c12(04)□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T08n0235_p0751c13(02)□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T08n0235_p0751c14(01)□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
T08n0235_p0751c15(03)□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T08n0235_p0751c16(00)□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
T08n0235_p0751c17(00)□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
T08n0235_p0751c18(02)□「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T08n0235_p0751c19(06)□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T08n0235_p0751c20(00)□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T08n0235_p0751c21(08)□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
T08n0235_p0751c22(00)□
T08n0235_p0751c23(17)□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T08n0235_p0751c24(00)□「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T08n0235_p0751c25(03)□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
T08n0235_p0751c26(01)□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T08n0235_p0751c27(10)□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
T08n0235_p0751c28(00)□是名善法。

若要讨论,便需要把自己所理解的作为讨论。不是把一大堆佛学名词、佛经引用上便了事。作为资料搜集也
可以,但是就讨论而言巳无益,况且於学佛途中已是岐途。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64.235.201.211
阅读文章: 第 3781/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