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 连线佛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880/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notself@kkcity.com.tw ( ), 看板: Buddhism 标 题: 什麽是念? 发信站: KKCITY (Sat Oct 21 10:29:03 2006) 转信站: Lion!news.nsysu!news.cis.nctu!ctu-peer!news.nctu!netnews.csie.nctu!news Origin: bbs.kkcity.com.tw 四念处(satiptthana)是以Sati和patthana两个字组合成的。 这有几种说明,其中之一是「以设立念为主」。注释也有这样的说明: *念的设立性 *以念为主的设立性 *与念一同建立 *念已建立 *念契入和系住 在这之中,最後一句被加以解释。它的意义是:「念的意思是回忆,Patthana 的意思是契入和系住。念进入和停留因而被称为四念处。」 Patthana在这里是被指为「upatthana」(显现)--契入和系住。即是:一位有正念 者是因为他拥有觉念和随时保持念念分明。 由於念是个重要的因素,它也被解释为「patthana」(建设/基础)。那是说,念是 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就因为它的重要性,理所当然的每个人应先明白它。 *Sati(念) 念(Sati)这字已在好几个地方被解释过,但在特质这方面解释得最彻底的,就有 如论藏里的法紧分别论、小诵部和小义释。 什麽是念?(一)随念、(二)记忆、(三)觉察、(四)忆起、(五)忆持、(六)紧系(事 物)、(七)不忘。 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 的译本:「念在那个时候是随念,忆起, 想起,忆持,与肤浅和忘却相反。」 以上的摘要是有关念的特质和用途。以下是更完整的解释: (一)anussati---随念,如: *戒随念--随念起所持的戒德。 *舍随念--随念起所施舍的舍德。 *佛随念--随念佛世尊的功德。 *法随念--随念佛法的功德。 *僧随念--随念圣僧伽的功德。 *宿住随念--那能使个人随念起宿世的知识。 (二)patssati--记得,例如:知道,放在心里直到....或它是用在文字或特别的 词句如「patissata」。例如:sampajano patissato(了解自己,记得)....., rupam disvapatissato(见相,忆起)。 (三)Sati:念。这里,念是随念或系念於当刻。 例如:Atapi sampajano satima(他是精进惊觉,念念分明的觉知和觉念的。)或 Sosatova assasati satopassasati(当入息时,他注意观察它。当他出息时,他 也注意观察它。) 又Satokappeyyasato patikkameyya sato alokeyya satovilokeyya(当他行走、站立、坐下、躺著、前进、转身、望前、望向别方时 他都观察著。) (四)saranata:忆起。它的意思是提醒一个人某些事件,如我们所见过的、说过 或听过的话。 我们因此而能记起所发生过的事件和它的来由。或是,有人可能提醒我们有关 saranata(忆念)这个字在Vinaya Pitaka (律藏)里是sarana(忆念)。那是提醒僧 伽对所发生过的事情应有的责任。 (五)dharanata:忆持。这里是指保留、记在心里的意思。它和dhara用在其他形 式是同意义的,如: *持闻者(sutadharo)--将所闻的教理记在心里的人。 *法持者(dhammadharo)--将佛法记在心里的人。 *律持者(vinayadharo)--将戒律记在心里的人。 *三藏持者(tipitakadharo)--将三藏记在心里的人。 在Caviki sutta里,dharana这字的意思也是记在心里。 (六)apilapanata:紧紧(目标)。这字可以分析为: a--不 pilapana--漂浮 ta--物体 因此,apilapanata的意思为不漂浮,就如水果沉入水中一样。如果它漂浮,那麽 它是pilapana,不跟随著目标。无论如何,当念念分明时,他是紧系著 (apilapanata),因此不会漂浮而去,它沉下或靠近著目标。 (七)asammusanta:不忘。它和appamada(不放逸)是相同的。它的意思是不疏忽。 以下是Buddhagosha如何的解释念: 「念有著(不漂浮)为它的特质;不忘为它的功用;以戒备的态度面对著目标;对 身体有深入的知觉和审观念等等作为近因。所设立的念,如门柱般稳定,并如守 门人保卫著五官。」--Nanamoli译,或是: 「念的特质是紧靠著(目标),拥有不忘为它的功能;显出保卫著和面对著目标的 形态或显著之举;即肯定正确之法门(圣道)或身念处等等为近因。念有如门柱, 稳系於目标;它也如守门人,因为它守卫著五官如:眼、耳等等。」 通常念与智慧是同时出现的。所谓:「一个拥有念和分明的觉知的禅者,当念念 分明和坚实时,智慧生起而给予支持。」「比丘们啊!虽然是已做过的事或已说 过的话,圣贤的弟子是保持正念,这是最高方智慧。」 念是包括在重要方经典中。例如:-- 念根--在五官 念力--在五力 念觉支--在七觉支 正念--在八正道 其中最重要的是appamada(不放逸)。在法句经的注释里为:「不疏忽是时时以念 契入和系住。」 一些导师给予这样的解释:「以警觉和念念分明深入四无色界是称为不放逸。不 疏忽的意思是念随时都惊觉,不忘审观一切举止。」 根据大般涅盘经典所记载,佛陀对比丘们所说的遗言:「你们应该不疏忽的完成 你的工作(修行)」 念亦称为不疏忽,并教导为法之至上。 Buddhagosha Thera言在每时刻都能保持正念是可喜的,犹如肴馔里的食盐,精 通於所有事务的部长,随时都受用的。没有正念,就没有约束或激励。 因此,佛陀所教导的念是到处都能应用的。为什麽呢?因为拥有念的意识是个庇 护所;念能防贼;没有了念,心思便不努力和抑制。念是留心的御夫或忠诚的门 犬。因此,所建立的念有如四念处的意义,那是,它等待著和观照著我们如个监 护者。 马哈希大法师作 SUJIVA法师翻译编辑(来源:法藏讲堂 恭印本)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KK免/费/拨/接 □ │ bbs.kkcity.com.tw │□电话(1):449□1999 电话(2):4058-6000 └——《From:122.126.33.149 》——┘□帐号:kkcity 密码:kkcity -- |
阅读文章: 第 880/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